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合集下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有效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有效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有效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已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在此学生的由过去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服从者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强烈求知欲的探索者。

学生角色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很多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老教师,固守于自己的教学习惯,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陷于一种机械和呆板中”①。

但我们又如何打破自己陈旧的教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以趣取胜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

以高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必修2《古代商业城市》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新政的内容,向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都长安的家里。

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因为唐朝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度,餐馆不可能开在住宅区,只能开在专门的“市”里,要吃宵夜,只好到离家较远的“市”里解决。

又比如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

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的理解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容器,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专制型的教学关系,这样,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

历史教学园地课件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

历史教学园地课件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

历史教学园地课件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挥:G633.51 :A :1671-0568(xx)27-0042-02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突出学生主体性既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面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课改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以参与性思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巴尔扎克也曾说到,“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该归于如何?”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的发现,成于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善于引导,把有代表性的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让他们在参与中思辨,各抒己见。

教师指导下的参与性思辨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性的认识,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好思辨的关键在于组织准备得当,思辨前,教师要确定好主题,一般要选择学生关心的同时在认识上又有分歧的问题。

讨论题目确定后,要给学生一定时间的准备,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怎样收集资料等;思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并适时启发、诱导学生拓展讨论的广度;思辨后,师生要及时总结,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但要明确社会统一的价值取向。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入对抗式讨论法及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

最后由教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

这样可以把老师的一部分工作分给学生,促使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认真思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 __兴趣。

二、以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历史课堂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历史课堂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

本人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总结了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希望能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生主体历史课堂【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57-01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

由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

简而言之,课堂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历史,并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

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历史是一门既严肃又活泼的学科,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活泼的一面,甚至有的历史老师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学生只有对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们面对的高中学生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能转化成一股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

如,我在讲授讲新中国的历史时,抛出难点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能激化。

”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

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主动学习。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高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然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主导,注重知识传授,缺乏互动和启发式教学等问题,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今历史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本论文旨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探讨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历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探讨,能为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学生;中心;高中历史前言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承载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宝库传递的龙头科目。

然而,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内容的灌输,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的创新和思考,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探讨如何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一、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问题(一)知识点传递过于单一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通过课件、教材、PPT等简单形式传递知识点,缺少更多的思考、讨论和互动环节。

同时,这种单一的传递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使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存在偏差。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注重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过于压缩,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导致知识点容易被孤立地理解,难以整体把握。

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限制了知识的全面传递。

主体性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主体性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式, 改进学生的学 习方式 , 倡导 自主学习、 合作学 习、 探究性学习 方式的运用 。著名教育家 陶行知说过 :发 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 “

生是学习的主体 的思想 ,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打下 坚实 的思想基 础。
二 、 立 “ 等 、 主 、 谐 ” 新 型 师 生 关 系 是 实 现 学 生 主 建 平 民 和 的
学 0第 羁学年2 2术 究 0 研期 1
阮朝 阳 ( 建省仙 游县 盖尾 中学 3 10 ) 福 52 0
摘要 : 新课 程 目标 以 学 生 的 学 习 为 中心 , 会 学生 学 习 , 教 促
成 学 生的 全 面发 展 为 目的 。 这 就要 求教 师 必 须及 时转 变教 育观
“ 所谓的主体性教学 , 是指根据社会发展 的需要和教育 的要 求, 教育者通过启发 、 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 创设和谐 、 宽松 、 民主 的教 育 环 境 , 目的 、 计 划 地 组 织 、 范 各种 教 育 活 有 有 规 动 , 而把他们培养成为 自主地 、 从 能动地 、 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 践活动的社会 主体 ” 昕华语) ( 钮 。因此 , 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 彻“ 主体性教学策略” 的理论 , 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 创
问。” 善于质疑是学生学习主动性 的体现 , 学生在学 习的过程 中能发现 问题 、 出问题 , 提 就等于“ 解决问题” 成功了一半。如果
能 力 的培 养 , 自然 也 影 响 了历 史 科 的 教化 功能 , 同时 与 新 课 改 的 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 ,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积极 性 是 新 课 改 的 要 求 、 时代 的 呼 唤 。 所 以, 我认为作为新时代 的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 树立起学

历史教学中主体性作用发挥

历史教学中主体性作用发挥

浅析历史教学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摘要:作为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构建适合学生发展、探究的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自主性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教学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历史知识、提高升学率;而是把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目的放到了首位。

关键词:新课改主体性作用教学模式一、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素质,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以为运用多媒体课件就是新课程、新理念。

二是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难以把控,得不偿失,因而满足于传统教育的成就,公开课也只是传统教学模式加课件,而不愿做实质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更新。

三是认为教材内容多、高考任务重,没有时间玩新花样。

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包含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个功能性特征。

突出地表现为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形成班级活跃的学习气氛和敏捷的思维氛围,使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在学习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独立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自主的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提高能力、提升素质,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组织者;教学过程则是一种师生互动活动。

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和对课堂学习氛围的把控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掘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有效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灵活地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定位于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鼓动者、指导者。

就必须改变观念,摈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习惯教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论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论文

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摘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是赋予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

本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体性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是赋予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来进行探索。

一、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主体性的学习是一个教与学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要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教师要首先从自身做起。

一是教师要科学定位自身角色。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离不开正确的教师观,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主体权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性格、意愿、知识基础、行动规律等。

因此,教师绝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二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质上就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了互勉、互助、互爱、互重、互信的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会得到发挥,学生的主动体验得以参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体现,教师的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都是从生活体验中培养出来的。

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是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和自我体验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历史教育活动。

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十多年,本人深切体会到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讲、练的被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弊端。

这种模式过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制和损害。

因此,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势在必行。

简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课改方面的实践,在此浅谈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以《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为依据,认真钻研课本,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都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不走弯路。

这样做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课本,寻根溯源中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历史课本也不例外,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所在。

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课本中的图表,也必须要求学生去阅读掌握,这对于加深学生理解文中章节的主要内容及拓展他们的视野是必不可少的。

纵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把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总结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作为重点来考察。

我在近几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中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然而,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课本知识。

一些学生总以为自己已经熟悉了课本内容,于是搞题海战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做大量复习资料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设置出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

通过设计这些问题让学生回答,迫使学生回到课本这一知识之源上来,让他们首先夯实课本上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摘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客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更加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历史教学教师学生【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26-01随着人类向现代化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新形势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历史课程也不断地改革。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进一步强调了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的同时,也强调了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历史课程作为中学的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学在培养现代型人才方面的功能。

读史让人明智,只有学习历史才能对社会中的政治、道德问题等进行合理的考察,也才能知晓自己社会的历史起点和核心价值观。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要求变得迫切,也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这不但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素质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掌握基础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社会的起点,用正确的态度去审视社会的发展。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集体的合作态度、学习怎样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增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达到的。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综上所述,可见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并为高校和社会输送更合格的人才。

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动探 究 、 主动交流 、 主动反思 , 其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最大 限度的培养。
总之 , 主体参 与是促进学 生学 习的有效 途径 , 只有让学生成 为课堂教学 的主
体, 才能使学生在教 学活动 中最大限度地 完成 学习任务 。 因此 , 教 师要 有主体性 教育理念和实施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技能 ,并切实有效地推进主体性教育在
高质量 的教学 既依赖于智力 因素 , 也 依赖于非智力 因素 , 传统教学 的最大弊
端 就是忽略 了对非 智力 因素 的利 用。 学生只要形成 了对学 习的 自觉性 、 责任感 ,
他 们就会最大程 度地调动认 知 、 情感 、 意 志等非智力 因素投入到学 习 中, 提高学
习积极性 , 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 果。 三、 主体参与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 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把教学看作是一种手段 , 严肃 、 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
好的社会 责任感 。 八、 主体参与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习 中, 良好 的思维 品质 主要表 现在 思维 的深刻性 、 灵活性 、 敏捷 性 、 独立性 、 批判性等方 面。 良好的思维能力包括概括能力 、 归纳能力 、 选择与判断能 力、 分析能力等 。 在 主体参与的历史教学过程 中, 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 、 主动思考 、 主
位 的转变 , 主体 参与型课堂教学引起 了越来越 多教 育者的关注 , 它对 优化课堂教
学, 促进学生个性 的健康发展 以及 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都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主体 参与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主体性 教学理论认 为 , 主体性 是人 的 自主性 、 创 造性 和社 会性 的统称 , 而所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探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可见,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浅见。

1、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但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于是就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

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2、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首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决定了各国对创造性与适应性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紧迫。

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的发展过程的科学,在构建与提高人与民族素质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其次,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点出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学科也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真正把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3、历史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发挥3.1以情感为纽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论”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论”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论”【摘要】课堂活动中需要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材和授课方式的研究基础上,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还能全面发展,寓学于乐。

本文从理论及实践方面探究了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主体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话题。

当今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频频出现,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因为问题是源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的。

然而,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后果,也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这已经成为必要的研究。

本文的切入点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包办性过强,学生主体是薄弱,因此会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弱化的状况。

本文通过对学习有关理论,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1.学生主体论的意义1.1 学生主体性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恢复其主体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参与其中[1]。

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有效学习知识。

1.2 学生主体性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其本质特点的问题。

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在教师领导组织下的学习过程。

研究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改善历史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新课改背景下,体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论”的几点做法2.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并且尽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及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简单罗列学习计划[2]。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分离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附属。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能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仍然被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摘要: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等途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主体作用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此,笔者对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身学习效果的好坏。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中的要求,认真钻研课本,具体到课本中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和每一个章节,告诉学生学习所应达到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前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重视课本课本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能力大有益处。

但是,目前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忽视课本的内容,特别是到最后的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弄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

对此,我一方面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反复说明,同时还利用课本上文字与图表等相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思考、探究,以此督促他们重视课本、认真阅读课本。

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根据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则材料,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四则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2)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

(3)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能否习得知识、 否有所发展 , 是 关键在 于是否在教 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关键词 中学 历 史教 学 学生主体
文章编号 :0 27 6( 0 0 0 ・0 00 1 0—6 12 1 )20 3 -2 中图分类号: 6 : 一切为 了学生 、 了一切学生、 了学生 的一切 , 为 为 这正体现 了教育的真正 出发点和
正出发 点和归宿; 教师的一切工作 , 都应是 为了学生的学 习和发展 , 为了学生 的健康 成长服务 ; 山东杜 朗口中学成
乏积极参与 的意识和机会 , 学生越来越“ 不想学” 其 内在 , 的学习动机被扼杀 了。 要在新教材 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教师必须 先行一步 , 主观和客观上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的条件和氛 围,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 的教学理念 , 改 进对新教材内容和处理方式的理解, 习新的教学方法和 学 先进 的现代教学技术 , 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简单地说就是要在 主观上认 同, 客观上创造条件。 教师在教 学中结合新课标和 学生实 际, 当整合 内容 , 适 使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体现新课标 的要求
课程改革 的具体 目标中其 中一点是“ 创设有利于建立 新型学 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 , 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 作 合 交流以及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 目标 中还注重 由 。 学科本位 向学生本位转变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 向, 使获得双基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 过去课程 改革 的重点在 学科 内容本身 , 而现 在 重点在提高国 民素质 、 民教育及终身教育 。 全 新课程标准 的主要特 点的其 中一点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高 中历 史 教 学 中 要 注 重 促 进 学 生 主 体 性 发 展
陆 成 洲
( 江苏 省 阜 宁 中学 , 江苏 阜宁 新课程特别 注重在教 学中培养 学生 的主体性 . 真 正 地 以 学生为主体 , 这 也 是 学 生 自身 发 展 和 社会 发展 的需 要 。 学 校教 育应 该 充 分体 现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本 文 从 高 中历 史 老 师 的 角度 出发 , 谈 谈 如 何 促 进 学 生 主 体性 的发 展 。

2 2 4 4 0 0 )

树 立 学 生 主 体 教 育 观
学 生 主体 教 育 观强 调学 生是 学 习 的 主 体 。教 师 是 学 生 学 习 的促 进 者 、 组 织 者 和 指导 者 。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的 教育 观决 定 了 教 师 的主 要 任 务 是 帮 助 学 生 制 定 恰 当 的 学 习 目标 .确 认 和 协 调 实 现 目标 的最 佳 途 径 , 指 导 学 生 养 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 并 恰 当运 用 教 学 策 略 ,创 设 丰 富 的教 学 情 境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动 机, 培 养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营造接纳 的 、 民主 的课 堂 气 氛 。 真 正 做到“ 一 切 为 了学 生 , 为 了一 切 学 生 , 为 了学 生 一 切 ” 。 教 师 只 有 在 思 想 深 处 真 正 接 纳 以学 生 为 主体 的教 育 观 。才 可 能 在 教 育教学实际中真正放开学生 , 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 . 鼓 励 学 生质 疑 允 许 学 生 质 疑 .这 里 包 含 质 疑 教 材 、质 疑 教 师 和 质 疑 权
“ 亲其师而信其道 ” ,师 生 之 间 的 良好 感 情 基 础 是教 育 教 学 得 以顺 利进 行 的必 要 条件 。 建立 深厚 的师 生 感 情 . 教 师 可 以 在 以 下几 个方 面加 以努 力 。 首先 , 要充分信任学生 , 建 立 平 等 的师 生 关 系 。教 师 应 认 识 到 学生 是 处 于发 展 中 的个 体 , 给学 生 以充 分 的 信 任 : 同 时还 应认 识 到学 生 在 人 格 上 与是 教 师 平 等 的 ,平 等 的师 生 关 系有 助 于实 现 师 生 之 间 的真 正对 话 。 其 次 ,以 良好 的情 绪 感 染 学 生。 对 于学 生 而 言 , 教师的精神状态 、 言行 、 爱好 等都 会 在 不 知 不 觉 中对 学 生 产 生 影 响 , 进 而影 响到 学 生 的学 习态 度 。 在 学 习 任 务 繁 重 的高 中生 活 中 , 教师乐观 、 向 上 的 精 神 会 对 学 生 产 生 更 大 的影 响 。最 后 , 多 给 学 生 以 尊 重 与 关 爱 。高 中生 已有 自己 的独 立 见 解 , 并 且 有 极 强 的 自尊 心 。 教 师 在 学 习 、 生 活 中 应 对 学生多一些尊重 , 耐 心 听取 学 生 的 见 解 , 不 轻 易 给 予 学 生 否 定 性评价。 教 师 只 有 发 自 内心 地 对 学 生 充 满 爱 . 才 可 能 全 身 心 地 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 才 可 能 收 到 良好 教 育 效果 。 三、 激 发 学 生 浓 厚 的 学 习兴 趣 “ 知 之者 , 不 如好 之 者 ; 好之者 , 不 如乐 之 者 ” , 兴趣 是 最 好 的 老师, 学 生 只有 对 历史 学 习产 生 浓厚 兴趣 , 才 可 能 全身 心 地 投入 其 中。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教师 可 以从 以下几 个 方 面人手 : 第一, 以 自 己广 博 的知 识 和 巨大 的人 格 魅 力来 吸 引 学 生 。 知识 渊博 且 具 有 人 格 魅 力 的 教 师 往 往 更 容 易 得 到 高 中生 的喜 爱 与敬 佩 。学 生 对 教 师 的 喜爱 、 崇敬之情 。 往 往 会 转 化 为 他 们 对 该 教 师 所 教 科 目 的喜 爱 ,并 且促 使 他 们 在 该 科 目上 更 积 极 主 动地 学 习 。第 二 , 以精 彩 的 课 堂 吸 引 学 生 。教 师 应 精 心 设 计 教学 , 使 课 堂 教 学 既 符 合 学 生 的 学 习心 理 。 又妙趣 横生 . 让 学 生 在 精 彩 轻 松 的课 堂 气 氛 中学 习 , 提 高 他 们 学 习历 史 的兴 趣 。 第三 , 给 学生 一 定 的压 力 。 尽 管 我 们 提 倡 素 质 教 育 . 反 对 应 试 教育 , 但 是 我 们 在 学 习 中却 不 能 排 斥 考 试 。 受 我 国教 育 现 状 所 限, 我 国 的升 学 竞 争 依 然 激 烈 , 有 必 要 让 学 生 明 白 目前 的 教 育 形势 , 以及 社 会 对 人 才 的需 求 , 从 而 给 学 生 一 定 的 压力 。 适 量 的压力就是确 保 学 习效 果 , 他 们 就 会 主 动 培 养 自己对 学 习 内容 的兴 趣 。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实现方法分析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实现方法分析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方法分析摘要: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学习,以此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展需求,还符合社会发展对储备人才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体性实现方法探究随着教育手段和目的的改革与发展,新型的历史课课改教育手段不断更新和完善,要求历史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转变,不断深化课改程度,努力建立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以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核心理念。

通过更加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更加多样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努力培养学生历史课程研究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课程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使学生对历史具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结合教育实践,努力发挥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的能动效应,建立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态度,组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一、我国历史教育教学现状目前我国历史课程的教学基本途径是校园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通常是课程进度的主导,对学生进行历史灌输,以及根据教师自身进行历史事实的讲解和描述说明,而忽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理解,同时采用填鸭式的课程灌输方式,使学生自身的思维扩展能力进一步受阻,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最终失去了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分析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相悖的,对我国历史的有效传播和良好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历史教育符合时代需求。

为了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从而增加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需要我们对相关历史教育教学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发展。

因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发展过程,培养社会责任以及爱国思想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民族荣誉感的主要方法,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模糊的认识,一种是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认为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确定,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另一种是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客体,由学生自由学习。

这两种观点都未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间的辩证关系及交往互动本质,把师生人为的对立起来。

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历史教学中师生如何定位?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下面对此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二、师生定位双主体性教学是师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互动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历史教学就是探究问题的活动,师生皆为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有意识地展示历史问题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能产生真实感的历史情境中;并恰当地指导帮助学生,给学生创造反省活动过程和再认历史事实的机会,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及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探讨历史问题的活动,形成历史概念,探索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思考、领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辨别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并能提出问题,获得新的洞察力。

师生在教学活动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其中,师生关系平等,人格独立,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相互信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不迷失方向。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历史知识,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历史,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

一方面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针对教材自提问题、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主反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对一些难点抽象问题难以理解和把握。

因此,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有序的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用探索性语言代替结论性陈述,引导并促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体现师生的双主体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发布时间:2021-09-06T01:51:24.18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月18期作者:黄建[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必然成为历史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黄建黄石艺术学校(艺术高中)435000【内容提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必然成为历史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专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创新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全员参与、主动建构、多向互动、自我反思。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有效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由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认为,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等等,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的历史课堂表面上也许气氛活跃,但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如何,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必然成为历史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大的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那么,我们首先要认清有效性指的是什么?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所说的有效通常指的是教学任务的达成,学生成绩的进步和升学率的提高。

然而,新课程理念专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不仅指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创新等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以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由此看来,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目标必须着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教学的整体效益。

那么,如何衡量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过程和评价两个方面来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一)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将枯燥的语法知识点与逼真的情境相结合,使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情境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接纳和吸收。

因此,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大胆开口说英语,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学过的英语交际用语和同学打招呼。

学生一旦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他们会非常兴奋,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下一步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一)以学生为中心。

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其次才是英语情境教学。

教师在中间需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帮助。

在应用的初期,可以利用媒体播放等方式,吸引或者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创设情境。

(二)课堂教学营造英语氛围,突出英语特点。

学习一种语言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学好。

教师应努力创造英语环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地接触英语,使学生沉浸在英语交际的氛围中才能较快地形成。

因此,教师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活泼的英语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实现英语的感知和运用,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课堂活动使用英语教学、交流,有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英语教学过程要有意识地控制使用母语、有目的地使用英语、以英语为交际工具。

(三)开展课外活动,拓展英语学习。

英语的情境教学要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

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英语对话交流。

也可以开展各类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赛、英语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大胆放手去思考、去探究、去体味。

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开展英语游戏、朗诵会、讲演比赛、英语书法比赛、作文比赛等,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总之,在初中英语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好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英语知识的构建,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持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二中)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

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辅之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发挥高中历史课应有的特点和作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一、设计历史学案,引导学生“会读”传统的历史教案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具有封闭性。

而设计历史学案的目的则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具有公开性。

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作两手准备:一是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参考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二是要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能力。

在此基础上的学案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

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它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般来说,学案的设计包括导学目标、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反馈练习等。

通常有三个层次:①“读什么”。

这是课本内容的梳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入理,由浅入深,将知识点拆分或整合,引导学生能读下去。

②“怎样读”。

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

重在帮助学生发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明确知识点的网络,不至于出现“云深不知处”的历史空洞感。

③“为什么读”。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它需要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能力和情感价值方面的问题,比重一般较少。

学案编制完成后发给学生,学生可以依据学案要求预习课文,注意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并对学案适当的补充,大致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并对一定问题尝试进行解答。

二、老师精讲,引导学生“会听”历史听课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环节。

过去较多的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昏”,导致教学恶性循环的产生。

要求老师精讲,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要讲。

相反,教师更要自己讲,而且是会讲,精讲。

即内容精要、语言简洁、分析到位,既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也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种“四两拨千斤”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讲”而又有效率呢?①矫正学生听课思路,保持同一状态。

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时间差,学生的听跟不上教师讲的节奏。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控学生的听课状况,使课堂教学处于“同时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②指导学生的课堂板书。

一般的课堂板书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问题,把知识点浓缩,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提高学习效果。

三、巧设“包袱”,引导学生“会想”历史相声能吸引人,就在于它不断地抖出一个又一个“包袱”。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设问也应有“立意”,制造出“包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①留给学生“想”的时空。

没有“想”的时间和空间,就难以让“包袱”自然打开。

②设立“包中包”,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体验到成功之后,学习主动性就会提高。

这时,老师要适时地抖出下一个“包袱”,让学生继续追思求索。

这种设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

通过层层的设问和探讨,使知识得到了连贯和整理,也调动了他们的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教师有时也不必忙于解答,让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取得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

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会用”历史历史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

①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会用”的层次性。

老师根据内容、能力要求的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表现之一是能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

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勿需再分析。

表现之二是能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

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

通过学生转换角色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表现之三是能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

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②尝试学生自主命题,体现训练的主体性。

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和考试都有益处。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河津中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王永平□谢小兰2016第8期(总第116期)教育教学研究··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