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经济学大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重点名词解释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重点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化、商品化、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阶段,这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这表明: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领域,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社会消费品的,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实行这样一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消灭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

3、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判断改革的成效时所要遵循的标准。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

6、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7、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

8、出口替代战略: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9、过渡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10、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其特点为:强制中的诱致性,双轨过渡,从局部到总体,体质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等。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点精要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点精要

01
02
03
04
国际金融市场
A
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工具
C
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 形成机制和风险管理
D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趋势和影响因素
汇率与国际收支
01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影响进出口、资本流动等
03
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汇率影 响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影响汇率
✓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总需
✓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当总
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宏观经济
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会出现通
学的核心问题,两者之间的平
货膨胀;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衡决定了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时,会出现通货紧缩。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1
2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经济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服务
NDP:国内生产净值,衡量一个国 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 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不包括资本折旧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衡量生产 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变化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消费 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
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中失业 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通货膨胀率:衡量物价总水平的 持续上涨
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
01
产业政策:政府为促进产业发展 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 产业规划、产业扶持、产业引导 等。
02
区域经济政策:政府为促进区域 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 施,包括区域规划、区域扶持、 区域引导等。
03
产业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 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相辅相 成,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 完全垄断

同等学力加试经济学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加试经济学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加试经济学原理科目考试大纲一、概述本考试主要针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非经济学专业人士,要求参加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相关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了经济学原理相关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市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二、市场微观经济学2.1 供求关系•供给的概念和供给曲线•需求的概念和需求曲线•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模型2.2 市场结构•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市场失灵的原因与类型,政府的干预2.3 生产理论•知识点:生产函数、生产率、边际产量等•企业的成本概念和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最小化和长期成本最小化2.4 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概述•生产、消费、垄断等因素影响市场2.5 随机事件对市场的影响•随机事件中的不可预测性•如何预测市场走势•如何判断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三、宏观经济学3.1 经济体系系统•经济学三大基本要素:资源、产品和经济首要但统环境•在三大要素条件下数据的测定•宏观经济的环境、制度和体制3.2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宏观经济调控方法•宏观经济调控中出现的问题•经济体系、政府制度和经济体制3.3 宏观经济循环流程•商品和服务交换•市场分配•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3.4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和思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思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分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范畴四、本文主要是对同等学力加试经济学原理科目考试的大纲进行概述,并且对市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次考试,相信大家能够掌握经济学相关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经济素质和专业水平。

经济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精粹-完整版

经济学同等学力考试复习精粹-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2、所有权※3、产权※4、按劳分配※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6、可持续发展※7、经济全球化※二、简答题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简述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特点★※3、简述我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4、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6、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不同含义※7、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8、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9、简述政府干预(调节)的必要性※10、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三、论述题1、试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进程★※※※2、阐述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的必要性※补充内容: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2、试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3、试论科学发展观★★4、试述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2、国际收支失衡※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4、升水与贴水※5、贸易乘数★※6、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的次优理论)※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模型※2、简述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理论)※3、什么是倾销?倾销的危害有哪些?※4、简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弹性法和货币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5、试推导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中吸收法(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理论方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6、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般处理国际收支失衡有哪些调节措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实调节方法)?★※7、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并阐述其政策含义★※8、简析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财政学一、名词解释1、免费搭车行为★※2、寻租行为★※3、公共物品※4、累进税率★※5、起征点与免征额★★※6、价内税与价外税★※7、税收原则★★※8、国债限度★※9、赤字财政※10、赤字依存度与赤字比率※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失灵原因的分析(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4、简述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5、简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6、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7、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8、简述国债的功能★★※9、简述国家预算的基本原则★※10、简述我国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货币银行学一、名词解释1、货币层次★※2、流动性偏好★※3、倒逼机制★※4、单一规则★※5、基础货币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7、基准利率★※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9、利率与收益率※10、菲利普斯曲线※11、滞涨※12、货币政策时滞※13、“特里芬难题”※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2、简述金融创新的原因★※3、简要说明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1、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2、试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3、试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的重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2021年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知识点汇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称解释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由邓小平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3.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形式的经济。

4.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增):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5.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市场经济: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称解释1.★★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雷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渐进式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相对应。

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4★★★“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最初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经济综合知识点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经济综合知识点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统考经济综合知识点【名词解释】需求的收入弹性P163:相应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是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需求的交叉弹性P163(2009选择):反映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P164: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可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支持价格P164:是指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

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

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

限制价格P164: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

后果是供给小于需求。

为了使得该政策有效,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

限制价格往往会造成黑市交易。

【简答】1、分析并说明引起需求变动的因素是什么。

P157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上述定义假定除了商品的价格以外,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动。

如果价格之外的任何因素发生变动,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动。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程度。

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程度。

很显然,消费者的偏好与商品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2)、消费者的收入。

对于正常物品而言,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者的需求量增加;而对低档物品而言,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则会使得需求量减少。

(3)、相关商品的价格。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是替代品,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将导致原商品需求量增加;如果两种商品具有互补关系,则另外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原商品需求量减少。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也会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大纲——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大纲——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大纲——西方经济学考试大纲第一章需求和供给第一节需求曲线一、需求的概念1.需求的定义2.需求的表示方式二、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1.需求规律的表述与需求曲线的形状2.需求规律的特例三、需求的变动1.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四、市场需求曲线第二节供给曲线一、供给的概念1.供给的定义2.供给的表示方式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1.供给规律的表述与供给曲线的形状2.供给规律的特例三、供给的变动1. 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2.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四、市场供给曲线第三节市场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一、均衡的含义二、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概念2.均衡价格的决定三、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1.需求变动的影响2.供给变动的影响3.需求和供给共同变动的影响第四节弹性的概念一、需求的价格弹性1.定义2.弧弹性和点弹性3.弹性系数与商品的分类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二、需求的其他弹性1.需求的收入弹性2.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三、供给弹性1.供给的价格弹性2.供给弹性与商品分类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第五节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一、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二、税收分担三、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第六节结束语对供求分析及其有关内容的评价。

第二章效用论第一节效用论概述一、效用的概念二、基数效用论1.有关效用的基本假设2.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3.消费者均衡4.消费者需求曲线5.市场需求曲线三、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的缺陷2.序数效用的概念第二节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一、偏好及其基本假定1.偏好的概念和偏好关系2.有关偏好的基本假定3.表示偏好的效用函数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1.无差异益线的含义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含义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第三节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一、消费者的预算约束预算约束线的含义。

二、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的变动1.收入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2.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第四节消费者均衡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二、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以边际替代率表示的均衡条件2.以边际效用表示的均衡条件第五节消费者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一、收入-消费扩展线收入-消费扩展线的含义及其推导。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名词: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与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指数等。

2、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国际市场产生的前提,而国际市场则是国际分工的表现。

(机工社445页)5、贸易乘数: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互相影响,描述了在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其政策含义:一国出口收入应更多的购买国内产品,如果出口收入中较大部分用于进口,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小,反之较大;因此当需求倾向不变时,出口收入的增量应尽量少用于进口,这样可以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395-396)6、一价定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

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汇总名词大全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点精要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点精要

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考点精要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一、名词解释1.集体经济是指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态。

二、问答题1.马恩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999)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概括:(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离不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消灭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商品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产物,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不复存在,将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意义含义: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经济综合考试大纲之货币银行学名词简答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经济综合考试大纲之货币银行学名词简答

货币银行学之名词解释和简述题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基础货币(2002)(2007)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2、货币层次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

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M0:流通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流动性偏好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二、简述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2002)(2009)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费雪方程式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剑桥方程式为:M=kPY,其中,PY是名义收入,k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在Y中所占的比率,k的大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两个方程虽然在形式上相近,但实质上有很大差别:(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剑桥方程式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d /P=f(Y P,ω;r m,r b,r e,1/P·dP/dt;u)弗里德曼认为:(1)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同等学力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社经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

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或生产资料的分配。

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

2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

它反映每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率,大致能客观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力生产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大于1。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

3财政政策手段是指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包括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或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和紧缩型两种。

4参与约束也称个人理性约束,是对代理人行为提出的一种理性假设,指出代理人接受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划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的利益动机。

5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它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组权利,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牵制性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可依赖于法律、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于伦理道德规范。

6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7产权制度是指由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产业是指生产相似或相同产品的一系列企业。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一般分工形成的产业,广义则指在一般分工基础上由特殊分工形成的产业。

9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在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依据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形式,将国民经济划分为顺次发展的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或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按产业中投入资源的密集程度,可化为劳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10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

同等学力经济综合名词解释及知识延伸

理性预期(1999):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理性预期假设(2008): 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可以作出符合理性的估计。

理性预期包含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预期平均说来是正确的。

其二,经济当事人在充分利用所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对某个经济量作出的预期。

其三,经济当事人进行作出预期时所使用的信息包含经济理论,从而得出的结果与经济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外在性(2000):又称外部经济影响,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支付全部成本。

结果,社会所得到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进而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低效率。

市场失灵(1999):是指由于外部条件或内部原因导致的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现象(或者说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不能起到基础的作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自动稳定器(2014):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财政制度具有较好的自动稳定功能,它主要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政府税收会相应地自动减少。

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由于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会促使经济回升,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会下降,人们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增加而自动增加,税收增加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其次,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当经济出现衰退或者萧条时,失业增加,需要救济的人数增加,用于社会福利的转移支付就会相应增加,从而起到了扩大总需求的作用。

同等学力经济学考试——财政学复习参考

同等学力经济学考试——财政学复习参考

财政学复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免费搭车行为: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如果每个人都想成为免费搭车者,这种公共物品也就无力被提供。

(第1章财政职能)2、投票规则:有两类,一是一致同意规则,二是多数票规则。

前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后者是指一项政策或议案,须经半数以上投票人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常用的投票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又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

3、寻租行为: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寻租行为越多,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越大。

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政策。

5、购买性支出:指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开支,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P447(第2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6、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P4477、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

它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平竞争是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石。

P456 8、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它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二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P4539、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

2011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

国际经济学(大纲)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关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其中,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而国际理论等则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研究等。

P9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P16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需求: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需求既强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又要求消费者具备购买能力。

需求规律使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2.需求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

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3、供给: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

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向变动。

4.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而论,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

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5、均衡价格:由供给等于需求所决定的价格。

市场价格高低变化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其最终结果是趋于均衡价格。

6、比较静态分析:供求均衡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于是,如果需求或供给发生变动,那么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就会相应的发生改变。

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间内相应于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它被定义为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由点弹性或弧弹性来衡量。

8、需求的收入弹性:度量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对于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9、需求的交叉弹性:反映了相对于其他商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0、供给的价格弹性: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11、支持价格:政府规定的,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的商品价格。

由于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供给大于需求。

为此,政府需要增加库存和扩大外需。

12、限制价格:政府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商品价格。

由于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

为此,政府往往需要配额、票证等辅助措施。

限制价格常常造成黑市交易。

13、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即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或劳务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15、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将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

在既定的收入约束条件下,当消费者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即RCS1,2=MU1/MU2=P1/P2和P1X1+P2X2=M图形表示为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

16、预算约束线:在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收入对效用最大化形成约束。

既定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可以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构成的曲线即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预算约束线方程为P1X1+P2X2=M。

预算约束线限定了消费者能够选择的商品的范围。

17、无差异曲线: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描绘出来的轨迹。

在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对消费者而言是无差异的,通常具有特点:(l)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2)无差异曲线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效用等级,并且离原点越远,所代表的效用等级就越高;(3)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18、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它表示在保持消费者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商品的数量。

以RCS代表。

呈递减趋势。

19、替代效应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为替代效应。

20、收入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消费者改变消费数量而对商品需求量所产生的影响,为收入效应。

21、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

2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不断地把等量的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到另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23、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特征: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24、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度量了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能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即一种生产要素对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

2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

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

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26、等成本方程: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

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c=rlL+rkK。

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

27、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在生产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成本既定时实现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成本最小目标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

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方程的图形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

该最优组合表明:使用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相应的价格比,或者说,每单位成本用于任何要素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

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

28、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对于一个生产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29、.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30、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MC=ΔC/ΔQ。

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

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3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

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

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3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出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p(y)*y;平均收益指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入:AR=TR/y=p(y);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加量:MR=ΔTR/Δy。

3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厂商决策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它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

33、完全竞争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特征:①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每个占有非常少的市场份额,以至于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而加以接受;②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至少在消费者看来是如此;③行业中不存在进入障碍,厂商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④消费者或厂商拥有完全信息。

34、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随着厂商数目的增加,整个行业中的产量也会增加,如果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如果厂商数量增加从而整个行业的产量增加使得单个厂商的成本增加,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不经济。

35、价格歧视:垄断厂商为了榨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就同一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就不同成本的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索取同一价格以获取更大利润。

依照于垄断厂商采用价格歧视程度,价格歧视被划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购买量索要不同的价格,以至于每单位索要的价格恰好等于此时的需求价格。

这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又被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

第二级是对完全价格歧视的一种近似,它指垄断厂商按不同购买量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别索要不同的价格。

在这种价格歧视方式中,垄断厂商依照购买量由大到小的分组索要由低到高的价格。

第三级是指垄断厂商依照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

36、垄断竞争市场:现实中较普遍存在的竞争程度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

特点:①市场上有众多的消费者;②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决策时不考虑对手的反应;③厂商进入和退出较容易;④行业存在着模仿。

37、寡头垄断厂商:即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