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赋》与《上林赋》中问答体形式的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1》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是与原始的宗教密切联系的。

3、是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4、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它在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思维和语言都较低下,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代就产生了。

5、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是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书。

6、《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

7、最早提及赋、比、兴手法的是:周朝乐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8、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9、蔡邕的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在这首寓言诗中,蔡邕为翠鸟构想出一个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间。

10、《史记》中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11、贾谊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

12、对汉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的是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出现。

13、是梁园文学群体的杰出代表,他的《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七发》最为著名。

14、宋郭茂倩编,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15、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歌辞数量最多。

二、名词解释:(15分,每小题3分)1、百家争鸣:2、十家九流:3、神话:4、三家诗:5、《古诗十九首》:三、简答题:(50分,每小题10分)1、简述文学史的主体、核心:2、举例说明原始歌谣的性质:3、简述乐府诗的思想内容:4、简述《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色分析:5、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任选其一)1、论述原始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意义:2、论述周族史诗及《生民》的思想性、艺术性: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5分,每小题1分)1、先秦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它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级阶段。

郭璞注书内容及体例——以《子虚赋》、《上林赋》郭注为例

郭璞注书内容及体例——以《子虚赋》、《上林赋》郭注为例
虚 》、 上 林 赋 》 佚 , 见 于 他 书 中 。 《 散 散
另外 注 中还 存在 大量 x 山名 、 名 等 的注 释 , l , 县 与 上类 似 , 不 再论 述 。 故 ( ) 物水果 方 面 二 植
郭璞 对植 物 的注 释 , 不 胜数 。如 “ 阊轩 芋 ” 数 庵 ( 虚 ), 史 记 索 隐 》: 郭 璞 云 : 巷 间 , , 可 疗 子 《 “ ‘ 蒿 子 病 也 。轩 芋 生 于 水 中 , 扬 州 有 也 。 郭 璞 不 仅 对 今 …
‘ 蜀 中有 给 客 橙 , 橘 而 非 , 柚 而 芬 香 , 夏 华 今 似 若 冬 实相继 , 如 弹丸 , 如 拳 , 岁 食 之 , 卢橘 也 。 或 或 通 即 ”’ 郭 璞 对卢橘 的外 形 、 味 、 性 等 均 有 涉 及 , 卢 橘 色 属 使

注 的 内 容
郭 璞 的 “ 学 有 高 才 ”, 仅 体 现 在 他 注 书 范 围 博 不
语文 学刊
21 00年 第 6期
郭 璞 注 书 内容 及 体例
— —
以《 子虚赋 》 《 林赋 》 注为例 、上 郭
。徐 海 晓
( 河南 大学 文学 院 , 河南 开 封 4 50 ) 70 1
[ 摘 要 ] 郭璞注书繁 多, 内容广泛。本文从文学角度, 对郭璞注《 子虚赋》 《 、上林赋》 作了全面的分析, 并
如 “ 龙 台 , 细 柳 ”( 林 赋 ) “ 柳 ”的 注 登 掩 上 对 细
释 。 《 记 正 义 》:“郭 璞 日 :‘ 名 , 昆 明 南 柳 史 观 在 市 。 《 书 》引 : 郭 璞 日 : 名 也 , 昆 明 池 南 。 … 汉 “ 观 在 ”
也 。 。 《 书 》: 郭 璞 日 : 蜗 , 鼠 也 , 紫 赤 色 , ’” 汉 “ ‘ 鼯 毛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如何?它确立了汉赋怎样的表现模式?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如何?它确立了汉赋怎样的表现模式?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成就如何?它确立了汉赋怎样的表现模式?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子虚赋》和《上林赋》在汉赋文学中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并确立了汉赋的一种表现模式。

下面将对这两篇赋进行分析:1.《子虚赋》的艺术成就:o独特的叙事手法:《子虚赋》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展开,通过个人经历的叙述,描绘了子虚历险的过程。

这种虚构叙事的方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o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子虚赋》中细腻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子虚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山水、天地、人物等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底和感受力。

o寓意深远的主题:《子虚赋》以虚幻的故事情节,探讨了人生的虚妄与现实的矛盾,呈现了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作品提出了关于追求真实、珍惜时光以及人生和理想之间的理解与平衡的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2.《上林赋》的艺术成就:o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上林赋》通过对上林苑的生动描写,如花木、奇兽等,展示了其丰富多样的景观。

同时,作品中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痴迷、对皇家园林的赞美以及感受到的温暖、喜悦等情感。

o豪放的辞章和修辞手法:《上林赋》采用了丰富的辞章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赋文富有音乐性和韵律感,激发了读者阅读的愉悦感。

o歌颂皇权和政治意义:《上林赋》以对皇家园林的赞美为主题,旨在歌颂皇权和政治意义。

作品中穿插了对君主的赞美以及对帝国统治的讴歌,体现了作者对王权和社会秩序的推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的成就,而且也确立了汉赋的一种表现模式。

他们强调描述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形象的描绘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同时,个人情感和社会政治意义的结合,也成为汉赋的一种典型特征。

这种表现模式在汉代赋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赋文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司马相如的著名三赋《长门赋》、《上林赋》、《子虚赋》赏析

司马相如的著名三赋《长门赋》、《上林赋》、《子虚赋》赏析

司马相如的著名三赋《长门赋》、《上林赋》、《子虚赋》赏析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

西汉大辞赋家。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

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作品简介:长门赋,开骈体宫怨题材之先河,是受到历代文学称赞的成功之作。

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

君主许诺朝往而暮来,可是天色将晚,还不见幸临。

她独自徘徊,对爱的期盼与失落充满心中。

她登上兰台遥望其行踪,唯见浮云四塞,天日窈冥。

雷声震响,她以为是君主的车辇,却只见风卷帷幄。

作品将离宫内外的景物同人物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赋中已是别创。

原文: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

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

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訚訚。

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

翡翠协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

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

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

简述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及在汉代文学中的历史地位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天子游猎赋成为为汉大赋的体制规范,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成熟,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司马相如赋作的特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

这两篇赋内容相连,一贯而下,结体严谨,可作完整的一篇来看。

下面就以此为代表来看司马相如赋的特点:内容方面:①帝国形象的塑造。

赋中塑造了一个幅员极为辽阔,物质极大丰富,国势极其强大,国泰民安,崇德尚义,天下大治的盛世帝国形象。

②一统观念的弘扬。

强大帝国形象的塑造正是对天下一统的颂歌。

司马相如在作品中千方百计想凸显的,就是中央王朝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并由此实现了对大一统观念的阐释和宣扬。

③时代精神的体现。

这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即一种国民精神。

司马相如在赋中从多侧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处于蓬勃上升期的那种昂扬奋进、激励张扬、气势充溢、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

艺术成就方面:①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子虚上林赋》总体上按时空顺序进行推移,先是写楚、齐两个诸侯王,然后重点表现天子的游猎。

这中间既遵循时间推移的顺序,又有空间的依次拓展。

在描写上林苑的时候,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展示各方景观,显得有条不紊。

这篇作品还按照以类相缀的方式,把属于同类的事物连缀在一起。

作者在对上林苑各种生物进行铺陈时,都是按照类别进行划分和排列。

②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子虚、乌有和亡是公的对话,实际上是以辩难的方式进行夸张艺术的表演和比赛,总的趋势是夸张的强度越来越大,都是后者超越前者,后来者踵事增华、变本加厉,最后把夸张推到极致,使作品呈现逐步盘升的走势。

③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司马相如用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的狩猎活动,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

三言句式比较短,再加上以排比的方式出现,很容易收到紧迫、急促的效果,使作品具有奔腾跳跃的气势。

《子虚赋》和《上林赋》总结

《子虚赋》和《上林赋》总结

《子虚赋》和《上林赋》总结
《子虚赋》、《上林赋》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单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为一篇作品上下章。

一、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

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上林赋》宗旨升华。

亡是公所描绘的盛世景象成为“猎乃可喜”的前提条件,不停止于乌有先生对道义的追求,而是从天子对后世子孙的垂范作用,从天子对人民、对社稷所负使命的角度看待畋猎之事,以此诱导君主,达到讽谏目的。

二、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对云梦和上林苑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同时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

三、结构都是篇首散文领起,中间韵文铺叙,篇末散文结尾。

气势恢宏,句法灵活,用许多排比句,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

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

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

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征是
①文铺张扬厉,结构规模宏大;
②汇丰富华丽,描写形象细腻;
③格阳刚壮美,间以阴柔俊秀;
④语言或整或散,音韵和谐悦耳。

据《史记》记载,《子虚赋》写于梁孝王门下,《上林赋》写于武帝朝廷之上,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

《上林赋》以夸耀的笔调描
写了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汉天子游猎的盛大规模,歌颂了统一王朝的声威和气势。

在写作上,它[充分体现了汉大赋铺张夸饰的特点],规模宏大,叙述细腻。

上林,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它本是秦代的旧苑,汉武帝时重修并加扩大。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成就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成就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艺术成就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篇杰作,它们在艺术成就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两篇赋的艺术成就,展现它们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子虚赋的艺术成就子虚赋是南朝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所作,以其写实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于世。

子虚赋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艺术成就。

子虚赋以生动的描写和精准的细节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在《子虚赋》中,“有人在船中泣涕,使船中人觉之,人皆泣涕。

不知何故。

”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作者将读者引入故事情境中,使人们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子虚赋以其精妙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在《子虚赋》中,“子虚乌有,德之者也;虚则其形,乌则其言。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形象的描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

子虚赋在艺术成就方面还体现在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上。

在《子虚赋》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社会现象的分析,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思考和洞察力使子虚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二、上林赋的艺术成就上林赋是东晋文学家范晔所作,以其华丽的辞藻和壮丽的场景描写而闻名于世。

上林赋以其瑰丽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独特艺术成就。

上林赋以其华丽的辞藻和瑰丽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上林赋》中,“迥其深矣,长其阔矣,翠其幽矣,繁其华矣。

”通过这样的描写手法,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世界,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上林赋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在《上林赋》中,“满地草木皆光彩,盛者盛而庸者庸。

”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独特的形象和动人的语言,揭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上林赋在艺术成就方面还体现在作者对文化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上。

在《上林赋》中,作者通过对文化景观和艺术品的描写,展示了对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关注和热爱。

《子虚赋》及《上林赋》与辞赋的游戏化

《子虚赋》及《上林赋》与辞赋的游戏化

《子虚赋》及《上林赋》与辞赋的游戏化作者:唐亮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3期内容摘要:汉代辞赋己呈现诙谐幽默与游戏的色彩,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赋中的娱游之思、江海之景、劝诱与讽谏之言是游戏笔墨的渲染,人物、情节与场景皆为子虚乌有式的虚构,铺陈、排偶、全景书写体现出穷极夸饰的叙事等特点,对后世文学的游戏化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辞赋游戏虚构夸饰辞赋源于古诗,拓宇于楚辞,兴盛于两汉,是两汉文坛的主要文学形式。

它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之整饬,又有散文自句式自由的特征,造成了辞赋文字的自由化、娱乐化和游戏化,尤其是大赋中往往体现出“游戏”意味。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为汉大赋游戏之作的典型,前人似尚未提及,兹论列如下:一.游戏笔墨的渲染从《离骚》到《上林赋》,辞赋的创作大体上经历了骚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种类型,在汉代,最为典型的赋体是汉大赋,多涉及游猎、宫苑、京都等气势恢宏的题材与场景。

这类赋以夸张描绘的手法体现出汉大赋苞括宇宙、气势磅礴的壮美风格。

似有依据而非写实,夸丽风骇,自属游戏笔墨。

在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中,这种美包含着抒情与逸乐、云梦与江海、丽雅与夸诞,萁中有对游戏的具体描绘: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穆褐之宇。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虞,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于是乎游戏懈怠”一语中,已经包含了“游戏”一词,尽管与今天的涵义不尽同,然而赋中艳丽奇瑰的语言无疑有游戏的意味。

从文中览胜之笔、风物的描摹、对嬉游的态度不明朗都可以看出其中的游戏意味。

1.以览胜之笔写娱游之思。

屈原《离骚》中已有登昆仑、游悬圃的幻境;汉初枚乘《七发》则以铺张之辞写娱游之乐,说车马音乐、田猎观涛诸事,登山观海,而近游戏之思,这种构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意识和逸乐精神。

至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同样娱游为描摹的中心。

萧统《文选》定为两篇,然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则仅称《子虚赋》,足见前后之不可分,实际上是一篇田猎赋的两个部分,从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的视角依次描写云梦、巨海、上林娱游之乐。

《子虚》《上林》赋的经典化及历史经验

《子虚》《上林》赋的经典化及历史经验

第25卷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5No.6 2019年11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S)Nov. 2019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19.06.004《子虚》《上林》赋的经典化及历史经验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经典化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其首创了“以讽谕为歌颂”的大赋模式,并成为大赋创作的文体象征;二是其“以田猎为讲武”的开放性叙写,既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征伐匈奴的需要,又在后代被不断延续与开发;三是其“以推类为巨衍”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式,迎合了朝廷好大喜功与文人炫才的心理,并被历代遵用。

由此可知,《子虚》《上林》赋经典化的历史经验是,既以开创性获得所在时代的盛誉,又给后世树立了承续的榜样与探究学习的空间。

关键词:讽谕;歌颂;讲武;闳侈巨衍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9)06−0022−05班固《两都赋序》论西汉赋作之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

”[1](21−22)他所列举的赋家,后来有哪位及其作品成为经典?人们毫无疑问地指向位列第一的司马相如。

“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2](2376),自是定论。

其原因何在?本文探讨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的经典化历程,以求作家、作品经典化的历史经验。

一、“以讽谏为歌颂”奠定了大赋的文体地位而被历代认同读者对《子虚》《上林》赋的第一印象,在于它的歌颂品德。

大赋自司马相如发展至今,歌功颂德作为大赋文体的精髓或精神内涵,一直没有改变,这是世所公认的。

但是,大赋的歌颂品德是有着特殊的表述的。

子虚赋、上林赋艺术转型与新范式的确立

子虚赋、上林赋艺术转型与新范式的确立

《子虚赋》、《上林赋》:艺术转型与新范式的确立【内容提要】《子虚赋》、《上林赋》在写作时间上跨越十年。

十年间,汉代中央王朝与诸侯关系巨变,司马相如本人的经历与认识都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作品中所表现的使臣意识、汉家意识和审美取向有明显的转换。

《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文坛确立了新的艺术范式。

【关键词】《子虚赋》《上林赋》使臣意识汉家气象《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成名作,也是汉代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①。

在这两篇作品中充分表现出相如的艺术独创和艺术奉献。

正是这两篇作品开启一代文学新的风貌,并垂宪以后。

它们标志着梁园文学即西汉前期文学向汉家文学的转型,诸侯王文学向汉代盛世文学的转型。

关于汉代文坛来讲,梁园文学代表旧的艺术精神和艺术范式,而汉代盛世文学是汉家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一种新的文学范式的确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确实是具有如此转型意义的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是构思完整、血脉连贯的上下篇。

然而,两赋创作时间相去十年,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作者处境的变化,时代观念的升华,作者艺术境界的不同,导致作品中文学精神的升华。

一使臣意识的交锋与幻化《子虚赋》作于相如游梁之时。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会景帝不行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

因病免,客游梁。

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②。

关于梁园来讲,或关于西汉前期文坛来讲,相如仅只是“与诸生同舍”,“得与诸生游士居”,尚未有所建树。

那时文坛成绩斐然的作家是枚乘。

梁王武为文帝次子,于文帝前元十二年自淮阳王徙梁③。

十年后,梁贵盛。

邹阳、庄忌、枚乘从吴入梁,为梁王上宾。

梁王筑忘忧之馆,以待天下贤士。

一时俊逸之士齐聚梁园,从梁王游于忘忧之馆④。

梁王命世人作赋,枚乘献《柳赋》,路侨如为《鹤赋》,公孙诡、邹阳等也各有所赋⑤。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意义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意义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意义首先,子虚赋以写景为主,描绘了极其美妙的山水风光。

全篇以“子虚赋”为命题,突出了嵇康的写作意图。

子虚是虚蜀山之名,意为山中虚构之地。

通过虚构的山水背景,嵇康以叙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赋中,嵇康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景物描写,营造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自然图景。

他以“石城云投影,金茎月恒转”来描述大自然的变幻和流转,以及“山泉白于骨,寒磬白于粉”来展示山间景色的清净和安宁。

通过这些辞藻华丽的描写,嵇康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奇幻的山水世界,给人一种强烈的美、神秘与遥远感。

然而,嵇康并非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层面,他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赋予了作品更为深远的内涵。

在赋中,他对人生的犹豫和迷茫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纯净和安宁的向往。

他通过对江山虚构的呈现,暗示了人世间的伪善和虚幻。

此外,上林赋是嵇康的另一部作品,与子虚赋共同构成了他的代表作品。

上林赋也以自然景色的描写为主线,但相较于子虚赋,上林赋更加注重描绘宫殿和花木的风貌。

嵇康通过对宫殿和花木的描写,强调了华贵豪华的皇家园林景观,以及其中所展现的主人的权势和光辉。

然而,上林赋和子虚赋不同的是,嵇康在上林赋中更多地表达了他对政治现实的思考和对权力的反思。

整篇赋以形容一座宏伟的宫园,被视为能容纳“八方受业之下”的王国,而王国中的圣贤瑞宝也寄托了嵇康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嵇康借由对帝国花园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嵇康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上林赋变得动感丰满,使得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那种富丽堂皇和充满雄伟气派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描述宫殿和花木的细节之中,他通过掺杂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道德准则的思考,展示了他对权力和荣华富贵追求的回避。

通过子虚赋和上林赋,嵇康将叙事与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他通过诗意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思辨,将自然景色与思想情感交织在一起,既表达了他的个人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又通过景色的构建,对社会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和讽刺。

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

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

海外文摘 15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7期 2021年第8期Total of 847No.8,2021语言文学 LANGUAGE&LITERATURE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李佳羲(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要:虚构品质是汉大赋显要的特征。

在楚辞中,已依稀可见虚构踪迹,汉赋递承于屈骚,成体于宋赋,崇重于相如。

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全然显现,后世作者争相规仿。

汉代大赋虚构品质含人物虚构、情节虚构、场景虚构,形成了大赋文体虚廓夸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汉大赋;虚构品质;《子虚赋》;《上林赋》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15-02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1]。

”汉代大赋作为一代之文学,世人给予颇多标签,或“敷陈”、或“博丽”,“虚构”也为之一则。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从人物设定,到情节设计,再到场景构建,始终不脱虚构艺术性。

正如《赋概》所云:“相如一切文,皆善于驾虚行危[2]。

”《子虚赋》《上林赋》的创作不受现实的框架所羁限,以虚构内容、虚设对话、虚拟场景来体现辞赋想象虚夸的艺术价值,在汉代的大一统专制下,既能达到赋家劝谏目的,又能保全其身。

《子虚赋》通过虚拟主客问答起始,铺排了齐、楚的广博宏丽,《上林赋》作为《子虚赋》的姊妹篇,铺陈了天子上林苑的巨丽华美,虚构脉络贯串其中。

1人物虚构汉代大赋中虚构人物,一部分来源于先秦典籍,另一部分来源于赋家虚造。

《子虚赋》《上林赋》中虚设问对的主要人物来源于司马相如的创造。

《子虚赋》开篇交代了子虚先生的身份,“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田[3],”子虚先生作为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在与齐王畋猎时,同乌有先生展开对话。

赋中人物名字,“子虚”字面意思为虚构,“乌有”字面意思为没有,“亡是”字面意思为不是。

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

汉代散体大赋主客问答模式与汉代经学之关系研究——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timental Rhymed Composition and the Classic Composition in Han Dynasty——A Case Study on Zixu Fu and Shanglin
Fu
作者: 冯良方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云南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8-3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汉代散体大赋 主客问答 论辩与美刺 汉赋与经学
摘要:主客问答是汉代散体大赋独特的内部结构特征,其来源可追溯到先秦,与纵横家的关系尤为密切。

汉代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结构并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论辩技艺,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能方便而又策略地实现讽谏和颂美,是汉代经学与汉代散体大赋联姻的极其重要的媒介。

赋体的演变——精选推荐

赋体的演变——精选推荐

赋体的演变赋体的演变 赋的形式有⼏次⼤的演变。

明代徐师曾的《⽂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赋四种,⽐较概括地说明赋体演变的结果。

汉代的赋是古赋。

古赋⼜叫辞赋。

汉赋的篇幅⼀般⽐较长,多采⽤问答体的形式,韵⽂中夹杂散⽂。

例如扬雄《解嘲》就是⽤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

司马相如的《⼦虚赋》《上林赋》是⽤⼦虚和乌有先⽣、亡是公三⼈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些不押韵的地⽅。

汉赋的句式以四⾔六⾔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还有许多长句。

例如扬雄《解嘲》: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矣。

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

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

有谈范、蔡之说于⾦、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这种长句在《诗经》《楚辞》中是没有的,汉赋中却不少。

在⽤词⽅⾯,汉赋喜欢⽤许多僻字。

上⾯所举《上林赋》的⼀段,就可以作为例证。

刘勰在《⽂⼼雕龙·练字》中所批评的“坏怪”“字林”,正是汉代赋家⽤词的风尚。

因此曹植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

读者⾮师傅不能析其词,⾮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这是当时的风尚,不能算汉赋的语⾔特点。

六朝赋是俳赋。

俳赋⼜叫骈赋。

孙梅《四六丛话》说:“左(左思)陆(陆机)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变⽽为骈赋。

”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的差别。

这时期的赋篇幅⼀般⽐较短⼩,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赋是很少的。

六朝赋除⽤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

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

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些对句。

例如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但是汉赋往往是⽤多句排⽐,⽽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不限于四字对和六字对。

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

论《子虚赋》和《上林赋》结构方式及言说方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论《子虚赋》和《上林赋》结构方式及言说方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论《子虚赋》和《上林赋》结构方式及言说方式对作品风格的
影响
张旭晖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通过分析《子虚赋》、《上林赋》的内部结构方式来探讨其风格的形成
因素。

形成其弘丽风格的结构方式有抑此扬彼、劈插翠嶂,前后那碾、雕虫篆刻、一箭双雕、以朴养灵六种为主的方法。

这六种方法两相映衬、加意形容以增加气势、丰富描写层次,从而铸就恢弘富雨的风格。

温雅从结构来说,与大赋先劝后讽的结构和谲谏的言说方式是有关系的。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张旭晖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从“太子读本”“诸侯读本”到“天子读本”——论《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对刘彻的精神影响 [J], 程世和
2.《文选》所录《子虚赋》、《上林赋》及《洞箫赋》创作时间新考——兼考王褒卒年 [J], 韩晖
3.汉代诗赋中的"大一统"思想——以《子虚赋》《上林赋》《郊祀歌》十九章为中心 [J], 刘莎莎
4.赋体与东方思想——论越南《玉井莲赋》与中国《子虚》、《上林》赋 [J], 潘秋云
5.浅论汉大赋《子虚赋》《上林赋》虚构品质 [J], 李佳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与韩国古代的文学创作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与韩国古代的文学创作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与韩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作者:程园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2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早在朝鲜的三国时期(公元4-7世纪),中国的典籍就大量进入韩国。

《旧唐书·东夷·高丽》中记载: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赖于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在韩国的传播,古代韩国文人对司马相如及其生平了解的非常清楚。

在许多韩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司马相如的记载。

有的称赞司马相如的才学,有的评价其人品,还有不少文人墨客把司马相如或其典故用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朝鲜学者李晬光编纂的《芝峰类说》中便出现多处。

如《芝峰类说人物部》记录“人才,古人曰:草木之精秀者英。

獸之拔群者雄。

張良是英,韓信是雄……漢有严君平,司馬相如,王褒,揚雄。

唐有袁天綱,陳子昂,李白……”《芝峰类说文章部》:“大戴禮云,黃帝樂曰雲門,樂章曰詩,虞書云。

詩言志歌永言。

詩之名始此……西京之文,至武帝時盛矣,司馬相如以詞賦,子長以史才,董仲舒以儒學著名。

而至于詩則讓于蘇李。

”这里的“西京”指西汉,文章直接称赞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创作方面的第一人。

上面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古代韩国文人也非常认可司马相如在汉代的文学地位。

朝鲜中期文臣李值在其《泽堂集》《学诗之准则》一文中评论道:“書曰,詩言志,歌永言。

記曰,溫柔敦厚,詩之敎也。

此周詩三百篇宗旨也……今當以三百篇爲宗主,熟讀而諷詠之,此詩學之本也。

楚辭,詩之變也,先儒取其忠義懇惻怨誹而不亂。

然屈,賈之外,流而爲楊馬,宏侈靡麗,去性情遠矣。

”李值认为,诗言志,而杨雄司马相如的作品太过奢靡绮丽,远离了诗歌的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架 , 前 以首 引 , 后以照应 。
但 追溯到汉 代 , 为 问答 体形 式 奠定 基础 的 还是 枚乘 的 《 七 发》 所 创 造 的“ 七体” 。这 种 形 式 ,把骚 体 赋《 鹏 鸟赋 》 的 形 式 固 定 下来, 成为后世赋家 摹仿 的一种 形式 , 称 为“ 七林 ” , 它 基 本 上 奠 定 了 新 赋 体 的 形 式 。 同样 , 司 马相 如 的 汉 大 赋 , 确 定 了 汉 代 散 体 大赋的固定模式 , 为 后 人 所效 仿 。 但 是 , 为何 要 采 用 问 答 体 这 种
其 为凡 间 人 类《 招魂 》 的回答 ; 《 天问 》 是屈原豪 华壮丽 问天问地 、
问历 史 、 问宗教 , 连续 一百 多个问题铺 陈疑 问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诸 子各 家也均有采用问答完成语录体的著作 。
对 话 作 为赋 体 的 特 性 大 致 有 以 下 两 个 方 面 : 首先 , 设 置 说 话
形式, 这 样 的形 式 有 怎 么样 的 自身 优 势 ? 司马相如虚 构 了子 虚先 生 、 乌有 先 生 和亡 是 公三 个 人 物。
2 0 1 4年第@ 期
文艺评论
《 子虚赋 》 与《 上林赋 》 中 问答 体 形 式 的 特 点 分 析
齐歌 夷
( 中国传 媒 大学 , 北京 l O O 0 2 4 )
摘 要: 受先 秦 历 史散 文和 楚辞 的影 响 , 问答 体 形 式 成 为 汉 代 散 体 大赋 中的 特 点 之 一 。在 司 马 相 如 《 子虚赋 》 《 上 林赋 》 中, 子虚 、 乌 有 和 亡 是 公 三 人 相 互 吹 捧 自己 国 家和 天 子 的 田猎 园林 之 壮 阔 , 采用问答体形式 , 不 论 从 形 式还 是 从 思 想 内容 上 , 都具有独特 的艺术特点。
后 不一 的 矛 盾感 , 而 在 文 中设 置 两 个 人 物 的对 答 , 则 可 以 既使 得 文 章 在 形式 上 更 加 和 谐 , 同样 更 加 笔 者 想 到 了 现 当 代 时 期 的 鲁 迅 的《 狂 人 日记 》 , 就 是 借 助 狂人之 口, 表 达 了对 旧社 会 旧礼 教 要 吃 人 的 黑 暗 的 痛 斥 。
关键词 : 问答 体 ; 艺术形式 ; 思 想 内容 ; 散 体 大 赋
中图分类号 : I l O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4 1 1 5 ( 2 o 1 4 ) 0 6 —8 9 —2
清 人 章 学 诚《 校雠通义 》 提 出“ 假 设 问对 ” 论赋 , “ 古 之 赋 家 者 流 ,原 本 《 诗》 《 骚》 , 出入 战 国诸 子 , 假设问对 , 《 庄》 《 列》 寓 言之 遗 也; 恢廓声势 , 苏 张纵 横之 体也 ; 排 比谐隐 , 韩非 《 储说》 之属 也 ; 微 材 聚事 . 《 吕览 》 类 辑之 义也 。 ” 问 答 体 形 式 的 运 用 可 以追 溯 到 楚 辞 以及 先 秦诸 子 百 家 的 文 章 中 , “ 魂 兮归 来” 是 巫 阳 对 上 帝 要
有表演性 , 这 些 都 是 这 种 问 答 体 形 式 所 带 来 的形 式 上 的 美 感 和
文” 。客 主 本 应 是 军 事 里 的概 念 , 客指进 攻者 , 主指守境 者 , 引 入 赋论 中 , 客指难之者 , 即发问者 、 诘 难者 ; 而 主 指 答 之 者 。散 体 赋
多 是用 以 设 难 , 借 以表 达其 思 想观 点 , 形 成“ 述 客 主” 的 结 构 框
子 虚 先 生 和 乌 有 先 生 的争 论 就 好 像 辩 论 一 般 。乌 有 先 生 抓 住 了 子 虚先 生 话 语 中 的 漏 洞 , 反 驳对 方从 而 陈述 自己 的观 点。 这 样 的 问答 体 , 在写作 的时候 也会很 有帮助 , 是 很合适 的 、 恰 当 地顺 接下文的方 法 , 同时还 能够 营造 出一种 争论 感。同时 , 《 子 虚赋》 和《 上林 赋》 的前后 相 和, 就 像是 一幕 戏剧 , 两 个 人 物 在 相 互的语言争 锋 中, 似有 血有 肉 , 有 对话有 动作 , 有 喜 怒 哀 乐 的 各 种呈现 , 仿佛 其表 情 和心 情都 能 被感 受 , 有 种 身 临 其 境 的 现 场 感, 同时 , 这 两个 人物本 身就具有 戏剧 性 , 之 间 的互 动 也 很 是 具
的蓄势 , 所 以无 需 多 言 , 一 句 提 点 便 能 很 恰 当 地 说 明 问题 , 使 得 读 者很 容 易 从 中 感 受 和 理 解 。 子 虚和乌有两个人 分别代 表 了两方 的观 点 , 汉 大 赋 本 身 就
以讽 喻 和 赞 颂 为 主 , 如果 由作 者 一 人 说 出 两 种 观 点 , 多 少 会 有 前
述 之 中, 夸张 地渲染各 个 国家的云梦 之盛 , 用词极 尽华 丽 , 荀 子
在《 儒思》 中也 指 出汉 赋 “ 字林 ” 和“ 词 窟” 的特 点 , 批 评 其 是 使 得
普 通 百 姓无 法 进 入 的 知 识 壁 垒 。 在 文 章 主 体 的 描 述 后 , 只 是 末
尾处 来 表达 不 同 的 观 点 或 者 批 评 。这 种 特 点 好 在 前 面 有 足够 多
者 与受话 者 ; 其次, 说话者 与受话 者的身份 在赋 中是互换 的 , 赋
中 人物 既 道 说 、 又倾 听 , 彼 此 构 成 对 话 的 关 系 。如《 子 虚赋 》中 子
虚先 生为说话者 , 乌 有 先 生 为 受 话 者 ,当 乌 有 夸 齐 时 , 两 人 即互
换 说话 、 受话之关 系。 《 文心雕龙 》 中论 赋 的 特 征 是 “ 述 客主 以首 引 , 极 声 貌 以 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