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高二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二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氓》——诗经1、通假字: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

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2、古今异义: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5、一词多义夙夙兴夜寐(早)夙夜忧叹(日)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归去来兮辞》心为形役,奚惆怅悟已往之不谏舟遥遥以轻飏熹微衡宇僮仆候门樽壶觞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日涉流憩矫首而遐观出岫景翳翳盘桓消忧西畴棹孤舟窈窕以寻壑善万物行休曷不遑遑不可期植杖而耘耔东皋舒啸赋诗奚疑《滕王阁序》潦水俨临帝子之长洲上出重霄鹤汀凫渚即冈峦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整理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整理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整理五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4、而耻学于师。

(向)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6、其皆出于此乎?(从)7、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9、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11、于是饮酒乐甚。

(在)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13、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14、寄蜉蝣于天地。

(在)15、托遗响于悲风。

(给)乎1、介词,相当于“于”。

高考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梳理1

高考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梳理1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 再 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再 ④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通“覆”遮盖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回复 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既: ①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劝: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鼓励 ②劝君更进一杯酒 劝说、劝服 遂
当: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在……时候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占据、把守 ④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 应当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要或介词“正当” ⑥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抵挡 抵抗 ⑦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对酒当歌 对着,面对 ⑧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一定、肯定 ⑨犯法当死 判处,判罪
之: ①辍耕之垄上 到 ②子犯请击之 代词,他们,指代秦军 ③是寡人之过也 连接定语与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犹不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 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知识,智慧
高考语文 高中语文 文言文一词多 义知识点梳理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代词,你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⑤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⑥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②《师说》《捕蛇者说》 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④范增说项羽曰 劝说、劝服 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言论、说法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拒绝 ②停数日,辞去 告辞、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④大礼不辞小让 讲究、计较 ⑤《归去来兮辞》 一种文体 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高一阶段,学生开始系统地接触和学习文言文,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后续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语法结构简练,表达方式含蓄。

文言文的流传至今,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古代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故事。

二、文言文的词汇特点1. 单音节词:文言文中,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山”、“水”等。

2. 复音词的使用:文言文中也有部分复音词,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合成词。

3. 通假字:由于古代汉字的演变和书写的便利性,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现象,即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三、文言文的句式结构1. 省略句:文言文的句子往往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2.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较多,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3. 判断句:文言文的判断句多用“者……也”结构,如“学者,所以求知也”。

四、文言文的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类比来表达意思,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2.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性,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3. 排比:使用并列句式,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五、文言文的阅读理解1. 实词理解: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及其意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2. 虚词掌握: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如“之”、“乎”、“者”等。

3. 句子翻译:通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六、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简洁明了:文言文讲究言简意赅,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2. 适当运用修辞:在写作中恰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注意篇章结构:文言文的篇章结构通常有明确的开头、发展和结尾,要注意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归纳5篇分享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门具有很强艺术性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要讲究语言、情境、策略的三步走,那么经典的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你们还记得吗?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占分很大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很重要,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语文的文言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和用法(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和理解古代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许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仅指妻子;“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以“故”为例,可表示“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如“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是“缘故”;“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旧的”。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其词性和用法。

(1)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3)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动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4)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变绿。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影响。

1、而(1)表示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2)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3)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2、之(1)作代词,如“执策而临之”。

(2)作助词,“之”的助词用法较为复杂,有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还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3)作动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是“到、往”的意思。

3、以(1)表示凭借,如“何以战”。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一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必背的文言文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阅读相关的文本。

下面是对高一必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点1. 词性:文言文中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大多是主谓宾结构,但也有倒装、前置和倚托等不同的语序结构。

3. 词语搭配:文言文中有很多特定的词语搭配,需要记住它们的搭配规则和用法,如“怀瑾握瑜”、“安土重迁”等。

4. 动词的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较为灵活,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使役动词、趋向动词等,需要掌握其用法和变化形式。

二、文言文的典型句式与修辞手法1. 并列句:即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表达同等的关系,如“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2. 对仗句:通过句子中的对比或对立,使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如“人间正道是沧桑”。

3. 比喻与拟人:通过比较和拟人化手法,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感情色彩,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 排比与夸张:通过多次叠加修辞,达到强调、夸张的效果,使表达更加热情、激昂,如“日月无光,风雨如晦”。

三、必背文言文篇目及阅读技巧1. 《论语》: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目,需要了解其中的名言警句和思想理念。

2. 《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需要掌握其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3.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需要理解其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采取以下的阅读技巧:1. 理清文意: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2. 领会上下文:注重语境理解,推测不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3. 反复阅读:多次阅读同一篇文言文,加深对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4. 注重语调: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调,注意掌握句子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前言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阅读古代文献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正文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白异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主谓宾语的位置、动词的时态、助词的使用等。

•文言虚实:文言文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常使用虚词、置补结构等手法来增强修辞效果。

•文言偏正:文言文中的偏正结构较多,即用词与词间存在修饰关系,其中常见的有“了”、“之”、“而”等。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全篇理解:阅读文言文时,要通过全篇的阅读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内涵,不能只看某个句子或段落。

•细节把握: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要注重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思路等。

•正误鉴别:要学会辨析文言文中的正误,注意逻辑矛盾、表述不当等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释。

3. 文言文的鉴赏与解读•原文鉴赏: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借助注释和研究资料进行理解。

•作品解读: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要进行深入的解读,探究作者的意图、主题思想、表达方式等。

•与现实联系:将文言文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文精神的启示和影响。

结尾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文言文的基本语法、阅读技巧和鉴赏解读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文言文将成为你们学习语文的一大亮点和优势。

注意:本文为AI助手创作,仅供参考。

深入研究文言文1. 阅读古代文献•古代文献的特点:古代文献包括历史书籍、哲学著作、文学作品等,阅读古代文献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献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说到高一语文文言文, 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 相对而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 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2.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
.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
.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 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