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伴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这些知识一定要明白【健康必备常识】
文章导读\n \n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疾病比较复杂,为了找出有效治疗方案,就必须要对病情进行精准的描述,为此,医学上对这种疾病进行分型,一共分为八种,下面带你详细了解。\n \n \n \n \n \n \n \n(1)IgA型:此型最多见,约占全部多发性骨髓瘤的50%-60%,本型具有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临床表现。\n \n \n \n \n \n \n \n(2)IgA型:此型占15%一20%,除具有与IgG型类似的临床表现外,尚有M成分出现在α2区,骨髓中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胆固醇血症和髓外骨髓较多见等特点。\n \n \n \n \n \n \n \n(3)轻链型:此型占15%一20%,瘤细胞仅合成和分泌单克隆轻链,不合成相应的重链,轻链相对分子量仅为23000,远小于{清蛋白相对分子量,故在血清蛋白电泳上不出现M成分,而在尿中排出大量轻链(本周蛋白)。此型瘤细胞常分化差,增生迅速,骨骼破坏及肾功能损害较重,预后较差。\n \n \n(4)IgD型:占全部多发性骨髓瘤的8%一10%,此型除多发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现外,还有以下特点:患者年龄较轻,多在50岁以下;由于IgD的正常含量很少,即使I只D含量升高至正常水平的200倍时,血清蛋白电泳上也不显示明显的M成分,因此诊断此型需依靠IgD定量测定及免疫电泳,而不是依赖蛋白电泳;髓外浸润多见;本周蛋白尿多见;骨质硬化相对多见。\n \n \n(5)IgM型:此型国内少见,除具有多发性骨髓瘤的一般表现外,因为其相对分子量巨大,故易引起高勃滞血症。\n \n \n(6)IgE型:此型罕见,血清中ige含量很高(45一60g/L),轻链多为λ链。溶骨性病变少见,外周血中浆细胞增多,可呈现浆细胞白血病图像。\n \n \n(7)双克隆或多克隆型:此型少见,约占1%。双克隆常为IgM与IgG联合,或IgM与IgA联合。双克隆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多属一种类型即λ链或K链,偶可为两种轻链既有λ链又有K链。多克隆者罕见。双克隆即可来自单一克隆浆细胞,也可来自两个克隆的瘤细胞分泌。\n \n \n(8)不分泌型:约占1%。此型有多发性骨髓瘤的恶性浆细胞增生、骨质破坏、骨痛、贫血、易感染等典型表现,但血清中无M蛋白,尿中无本周蛋白,因为瘤细胞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应用免疫荧光法可进一步分为不合成型和不分泌型,前者瘤细胞内无免疫球蛋白合成,后者瘤细胞内有免疫球蛋白合成但不能分泌出来。\n \n \n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骨髓性疾病,当骨髓中的浆细胞出现异常并开始恶性增生时,便容易发生此病。
本病的首发症状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因此初诊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虽然其症状多样化,但有几种症状可以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即以下几种症状。
一、贫血和出血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
同时,由于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二、骨骼病变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导致溶骨性损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
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三、肾脏损害由于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以及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患者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
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造成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
四、高血钙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引起血钙和尿钙增高,表现为厌食、恶心、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这几种症状是较常见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症状。
引发这些症状的原因都与骨髓中浆细胞增生这一根本病变有关。
因此,该病的治疗就要从这一根本病变入手。
并发症:由于骨髓中浆细胞的增生与浸润,会造成很多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一:肾脏损害。
是MM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诊断上的重要线索,它可发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任何阶段。
二:高钙血症。
骨髓瘤合并高钙血症在欧美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0%~60%,临床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烦渴性多尿、昏迷。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首先,多发性骨髓瘤常常伴有骨骼破坏。
骨破坏与肿瘤细胞产生的特定细胞因子、骨重构紊乱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骨疼痛,尤其在背部、腰部、骨盆等易受影响的部位。
骨破坏还可以导致骨质疏松,从而增加骨折的风险。
其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贫血。
浆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占据正常造血细胞的位置,使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贫血的发生。
贫血的程度与肿瘤细胞的增生程度密切相关,有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再次,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伴有高钙血症。
肿瘤细胞释放的骨吸收因子和钙贮库释放的钙离子进入血液,导致血清钙水平升高。
高钙血症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例如恶心、呕吐、便秘、体重减轻、精神状态改变等。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还容易发生感染。
由于浆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患者的抵抗力下降,易受感染。
特别是对细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还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肿瘤细胞和肿瘤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细胞因子等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出现尿蛋白增多、肾小管功能障碍等。
肾功能损害也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最后,多发性骨髓瘤还可引起系统性症状。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全身性症状。
这些症状与肿瘤自身的毒性效应、代谢紊乱和免疫异常有关。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骨破坏、贫血、高钙血症、感染、肾功能损害和全身性症状。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导语: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
专业的名词说了这么多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
专业的名词说了这么多,应该还是有不少人依旧云里雾里的,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但是至少你要明白,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
依旧不懂的人,就来看看下面的临床表现吧。
1. 骨痛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早期常是轻度的、暂时的,随着病程进展可以变为持续而严重。
疼痛剧烈或突然加剧,常提示发生了病理性骨折。
据北京协和医院125例MM首发症状分析,80例(64.0%)以骨痛为主诉,骨痛部位以腰骶部最常见(28.0%),其次为胸肋骨(27.0%),四肢长骨较少(9.0%),少数患者有肩关节或四肢关节痛。
绝大多数(90%~93%)患者在全病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但确有少数患者始终无骨痛。
除骨痛、病理骨折外,还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自骨髓向外浸润,侵及骨皮质、骨膜及邻近组织,形成肿块。
在多发性骨髓瘤,这种骨骼肿块常为多发性,常见部位是胸肋骨、锁骨、头颅骨、鼻骨、下颌骨及其他部位。
与孤立性浆细胞瘤不同的是,其病变不仅是多发的,而且骨髓早已受侵犯,并有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2.贫血及出血倾向贫血是本病另一常见临床表现。
据北京协和医院125例分析,绝大多数(90%)患者都在病程中出现程度不一的贫血,其中部分(10.4%)患者是以贫血症状为主诉而就诊。
贫血程度不一,一般病程早期较轻、晚期较重,血红蛋白可降到<50g/L。
造成贫血的主要原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多发性骨髓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无控制地积聚的肿瘤。
骨髓中有大量恶性的浆细胞即骨髓瘤细胞增生。
瘤细胞的分布一般是弥漫性的,异常浆细胞浸润骨骼和软组织,产生M球蛋白,引起广泛的骨骼破坏和骨髓功能抑制、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
当血中出现白血病变化时则称之为浆细胞白血病。
本病并不少见。
近年国内发病渐多,但尚缺乏统计数字。
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本病约占各种肿瘤的1%,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15%。
欧美国家发病率平均2~3/10万人口,患者大多在40岁以上,最高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但在青少年中亦有少数患者。
中医古籍无多发性骨髓瘤一词,但颇多述及分属于“骨痹”、“骨蚀”、“腰痛”、“虚劳”、“血证”、“头痛”、“胁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
动物实验发现遗传因素、慢性感染、慢性炎症刺激(如矿物油、塑料、Freund佐剂)、C型病毒感染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临床观察提示遗传因素、电离辐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反应或慢性过敏反应可能与本病发病有关。
在部分病人中可观察到恶性骨髓瘤细胞有染色体异常(如非整倍体、假二倍体及其他染色体结构异常)。
一般认为这些非特异性异常是继发于肿瘤的改变,而非原发性改变。
2.病理 目前认为,可能由于遗传因素和某种获得性因素(如慢性感染)的综合影响,促使某一株浆细胞发生恶变。
恶变的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合成和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最常侵犯骨骼。
病变骨的骨小梁被破坏,骨髓腔内为灰白色瘤组织所充塞,骨皮质变薄或被腐蚀,骨质变得软而脆,可用力切开。
瘤组织切面呈灰白色胶样,有出血则呈暗红色。
瘤组织可穿破骨皮质,浸润骨膜及周围组织。
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弥漫分布,间质量少,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及薄壁血管构成。
小部分肿瘤可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疾病,其诊断标准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进行综合判断,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痛、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感染等。
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表现为背部或胸部疼痛,也可出现在骨盆、颅骨等部位。
贫血是由于恶性浆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所致。
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则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此外,患者容易出现反复感染,这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表现之一。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固定电泳可以帮助鉴别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多发性骨髓瘤的金标准,通过骨髓涂片染色和骨髓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发现恶性浆细胞的浸润情况。
此外,血清钙、肌酐、β2微球蛋白等指标也是多发性骨髓瘤诊断的重要参考。
最后,影像学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同样至关重要。
X线检查可以发现患者骨骼的溶骨性损害,包括溶骨性骨折、骨质疏松等。
CT和MRI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髓瘤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骨扫描则可以帮助发现患者的骨骼转移情况,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临床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这些诊断标准,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因此,临床医生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时,务必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判断,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诊断与治疗PPT
汇报人:
护理人员
角层下脓疱性 皮肤病概述
诊断方法
治疗方法
预防与护理
预后与转归
总结与展望
护理人员:XX医院-XX 科室-XX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概 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病,主 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脓疱,脓疱内含有脓液。
病因: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病因多种多样, 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 应等。
皮肤表面出现脓 疱,脓疱破裂后
形成溃疡
皮肤表面出现鳞 屑、结痂
皮肤表面出现色 素沉着或色素减
退
皮肤表面出现瘢 痕或瘢痕疙瘩
皮肤表面出现皮 肤萎缩或皮肤肥
厚
实验室检查
皮肤活检: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 细菌培养:检测皮肤细菌种类和数量 免疫学检查:检测皮肤免疫反应 皮肤镜检查:观察皮肤表面微结构变化
病理学检查
患者生活习惯:生活习惯良好,预后较好
转归情况
预后良好: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皮肤恢复正常 预后不良: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皮肤持续受损 并发症:可能出现感染、疤痕、色素沉着等并发症 复发:治疗后可能复发,需要定期复查和治疗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是一种慢性疾 病,容易复发
复发风险
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不遵医嘱、 不按时用药、不注重皮肤护理,也 可能导致复发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细菌感染
避免使用刺激性 护肤品和化妆品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饮食均 衡、睡眠充足等
定期进行皮肤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皮肤问题
护理方法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和化妆品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等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容易误诊的“螃蟹病”
32名家面对面·名家论坛名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杨 涛多发性骨髓瘤,容易误诊的“螃蟹病”说到血液恶性肿瘤,可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其实除了这两种疾病,还有一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在我国约为1.4/10万,仅次于淋巴瘤,已升至血液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它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正常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或抗体分泌细胞,由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殖而形成,可合成和分泌各类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而浆细胞一旦发生恶变,会在骨髓中广泛增殖,并产生一种没有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1.5~2/10万,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约为65岁,男性会比女性更加容易患病。
本病有着高复发率的特点。
相关报道显示,尽管常规治疗能取得暂时缓解,但一般患者在2~3年时间内就会复发,需要再次治疗,然后又会进入缓解、复发的循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现有治疗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患者获得缓解的平台期,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
从发病人种看,美国黑人的发病率是白人的2倍,亚洲人发病率最低,有多发性骨髓瘤家族史的个体发病风险增高2~4倍。
2.理化因素。
接触电离辐射,如过去曾患其他肿瘤行放射治疗或原子弹爆炸幸存者,以及接触化学药品、杀虫剂、染发剂等会增加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风险。
3.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人类疱疹病毒-8(HHV —8)、HIV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者,及具有慢性骨髓炎、胆囊炎等慢性炎症的患者容易发生多发性骨髓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风险也会增高。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怎样治疗?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吃什么药。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砜类药物如氨苯砜50~150mg/d有效,疗效慢,不像疱疹样皮炎那样明显,但最终可获完全缓解。
某些患者治疗数月后,可完全停止用药。
磺胺吡啶1.0~3.0g/d也有效。
全身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并不明显,尽管有时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抑制泛发性皮损,但是很显然,在治疗一个良性疾病时,长期应用有潜在危险性的药物应慎重考虑。
维A酸和PUVA治疗对部分病例有效。
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
*2、预后
发作与缓解交替,间隔数天或数周,慢性经过,一般不影响健康。
属于良性疾病。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怎么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
尽的有关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最突出的病变为骨髓内大量浆细胞增生,可占骨髓内细胞总数的15%~90%。
瘤细胞多聚集成堆,有些像成熟的浆细胞,有些分化不成熟,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有些细胞体积大,有2或3个核,并有瘤巨细胞形成。
电镜下可见骨髓瘤细胞胞浆内有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其池内常充满无定形物质(免疫球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病变为多发性,常引起多处骨组织破坏,可累及骨骼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脊柱、肋骨、颅骨最多见,盆骨、股骨、锁骨和肩胛骨次之。
瘤组织在骨髓腔内形成灰红色结节。
瘤细胞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吸收。
瘤细胞首先侵蚀骨松质,逐渐破坏骨皮质。
X线片上可见骨质缺损,受累的骨组织可发生自发性骨折或脊柱塌陷。
瘤组织广泛增生可引起骨质疏松。
晚期,瘤细胞可浸润至软组织,并可侵犯脾、肝、肾、肺和淋巴结等。
在约半数以上的病人骨髓瘤侵犯肾,引起骨髓瘤肾病。
肾体积正常或轻度肿大,色苍白,晚期因肾间质纤维化体积缩小。
镜下见肾间质内有多数异常的浆细胞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有蛋白管型,有些均匀红染,有些呈分层状或颗粒状,内含免疫球蛋白、κ或λ轻链、白蛋白等。
管型周围有巨噬细胞形成的多核巨细胞环绕。
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萎缩、坏死。
由于骨组织破坏,血钙增高,可引起肾组织内转移性钙化。
继发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
临床病理联系多发性骨髓瘤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骨髓瘤细胞破坏骨组织可引起骨痛、骨质疏松和病理性骨折;破坏骨髓内造血组织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瘤细胞产生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导致凝血障碍。
加之血小板减少,病人常有出血倾向。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如何诊断鉴别,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皮损
*一、检查
组织病理:脓疱水疱位于角层下类似脓疱疮和落叶性天疱疮,但无棘刺松解,疱底为颗粒层和棘细胞层的最上层组成,疱内含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偶见嗜酸性粒细胞,疱下表皮有海绵形成,水疱旁皮肤真皮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和一些嗜酸性粒细胞。
直接免疫荧光未见有自身抗体存在。
*以上是对于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
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易混淆疾病。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如何鉴别?:
*一、鉴别
角层下脓疱病应与脓疱疮、疱疹样皮炎、落叶性天疱疮、急性泛发性脓疱病鉴别。
本病早期限局性的损害与脓疱疮可能不易鉴别,但为无菌性脓疱,局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本病的自然经过均有助于诊断。
而疱疹样皮炎是一个丘疹水疱性损害,水疱为表皮下,剧烈瘙痒,损害主要位于身体的伸侧及免疫荧光的特殊表现有助于诊断。
本病有时需与脓疱性银屑病鉴别,后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烧、乏力、白细胞升高,表皮内海绵状脓疱的存在及对砜类药物无效有助于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汪旸;李薇薇;杨勇;武玲慎;涂平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09()8
【摘要】报告1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患者女,58岁。
4个月前左下肢出现丘疹、斑块及溃疡,伴有疼痛和瘙痒。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血清中检查出单克隆IgAλ链免疫球蛋白区带。
骨髓穿刺检查示浆细胞及幼稚浆细胞增多。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坏疽性脓皮病。
【总页数】2页(P514-515)
【关键词】骨髓瘤;多发性;脓皮病;坏疽性
【作者】汪旸;李薇薇;杨勇;武玲慎;涂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3;R753.6
【相关文献】
1.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八例研究 [J], 江燕云;李骥;李玥;李思倩;徐蕙;方凯;晋红中;钱家鸣
2.坏疽性脓皮病并发贫血一例的创面护理 [J], 张晶晶;崔彩娟;高美中;周云杰;梁斌;张洁兰
3.结肠造口并发坏疽性脓皮病1例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 [J], 孙懿松;许方蕾;黄盛松
4.多发性骨髓瘤伴发髓外皮肤浆细胞瘤和坏疽性脓皮病案例报道 [J], Yoon; Y.; H.; Cho; W.I; Seo; S.; J.; 任建文(译)
5.多发性骨髓瘤伴坏疽性脓皮病一例 [J], 王晓宇;李薇薇;王媛;鞠延娇;徐敏丽;马春燕;谢志强;张春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怎样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怎样治疗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一、概述
半个月前,某同事感觉到自己有些低烧,腋下和下腹还有手关节处的的皱褶部分,长出了好多大片的红色斑,没过几天后,就开始冒起了小疱,接着很快就变成了脓疱。
可怕极了,某同事就向医生求助啊,才知道自己得了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某同事才慢慢的好转了起来。
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下某同事的经验吧。
二、步骤/方法:
1、某同事去找医生做了皮肤检查之后,医生帮某同事对皮肤做了消毒和抗炎。
还开了一些西药给某同事服用,主要是有银屑灵、氨苯砜等。
因此如果得病了,要积极求医,不要让病情给耽搁,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2、医生要求尽量不要在气温高的环境中活动,病人应该穿宽大些的衣物,减少出汗,避免汗孔堵塞,汗液淤积会加重病情。
还要经常更换衣物,保持清洁。
出汗的时候,可以使用毛巾擦拭,而不是直接用手擦。
3、另外在饮食方面应该少吃油腻、高脂肪等刺激性食物。
不要吃高温油炸或是煎熏、辛辣类的食物,不健康的食品会代谢出大量毒素,阻塞毛孔,易引发或加重皮炎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多发性骨髓瘤为血液系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
1、骨痛:疼痛部位主要为腰痛、肋骨痛、背痛
2、骨折:用力、撞击、弯腰或负重是突然骨折
3、贫血:乏力、头晕、心慌等
4、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
5、抵抗力差、平时易感染、发热
6、其他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增高、高钙血症、骨肿块
中老年患者出现以上症状需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血常规、骨穿、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拍头颅和腰椎X线片等检查。
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建议应用化疗、沙利度胺、马法兰、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目前首选治疗为硼替佐米(万珂),该治疗副作用较小、疗效相对较好。
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咨询血液科专科医生。
甘思林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一附院血液内科。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王娟;张森森;陈丽娟;张启国;周荣富【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3(027)012【总页数】3页(P1045-1047)【作者】王娟;张森森;陈丽娟;张启国;周荣富【作者单位】210008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药剂科;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10029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10008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210008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迄今为止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和来那度胺等针对其发病机制的新药应用,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但随之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既往研究报道经硼替佐米治疗的MM患者带状疱疹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对经硼替佐米治疗的老年MM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生率作一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2年11月经硼替佐米治疗3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60~77岁,初诊中位年龄为66岁。
根据M蛋白类型分为:IgG型13例,IgA型10例,IgD型1例,λ轻链型6例。
据Durie⁃Salmon(D⁃S)分期:Ⅱ期4例,Ⅲ期27例。
据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Ⅰ期2例,Ⅱ期13例,Ⅲ期16例。
疾病诊断参照WHO的诊断标准[1],包括初诊及复发难治患者,硼替佐米可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马法兰等其他化疗药物,硼替佐米每天用量均为1.3 mg/m2。
2.1 MM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 31例经硼替佐米治疗的MM患者中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4例,发生率为12.9%。
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
根据M蛋白类型分为:IgGκ型1例,IgDλ型1例,λ轻链型2例。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0例,按照是否并发带状疱疹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对照组50例患者未并发带状疱疹,整理并统计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并发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表现为簇集性水泡、发热、神经痛、单侧带状疱疹、灼烧感、红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因素分析选择统计学意义因素进行分析,白球蛋白比值<0.5、硼替佐米使用治疗、粒细胞缺乏、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患者呈正相关系P<0.05,骨髓瘤缓解状态与患者并发带状疱疹呈负性关系P<0.05。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白球蛋白比值低于0.5、粒细胞缺乏、骨髓瘤未缓解、应用硼替佐米治疗的均为发生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应给予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带状疱疹;危险因素多发性骨髓瘤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浆细胞克隆性,发病年龄多为65岁的老年患者,男性多发于女性,在年龄小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中少发【1】。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体干细胞移植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展,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得到明显进步,在应用硼替佐米治疗中会导致患者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发生簇集性水泡、水痘、神经痛等症状【2】。
本次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数。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00例,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年龄在52-80岁,其中年龄小于60岁的15例,年龄超过60岁的85例。
将已经并发带状疱疹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未发生带状疱疹患者50例为对照组。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带状疱疹治疗指南》。
1.2方法整理并统计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肾功能指标、住院时间、糖尿病情况、硼替佐米用法用量、骨髓瘤缓解情况、白球蛋白比值及粒细胞缺情况【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 a s e o f mu l t i pl e mye l om a a s s oc i a t e d wi t h s u bc o r n e a l pus t ul a r de r ma t o s i s
X I A D e n g — m e i ,WA N G T i n g — t i n g ,Y I Q i n
I g G k a p p a l i g h t - c h a i n wa s h i g h l y d e t e c t e d .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mu h i p l e my e l o ma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s u b c o r n e a l p u s t u l a r d e i ma t o s i s
wa s m a d e .
【 Ke y wo r d s 】 mu l t i p l e my e l o ma ;s u b c o r n e a l p u s t u l a r d e r ma t o s i s
[ J C l i n D e r ma t o l , 2 0 1 5 , 4 4 ( 3 ) : 1 5 5 - 1 5 7 ]
临床皮肤科杂志 2 0 1 5年 4 4卷第 3期 J C l i n D e r m a t o l , Ma r c h 2 0 1 5 , V 0 1 . 4 4 , N 0 . 3
1 5 5
病 例 报 告
多发 性 骨 髓 瘤 伴 角层 下脓 疱 性 皮 肤病
夏登梅 ,王婷婷 ,易 勤
[ A b s t r a c t ] A 6 3 — — y e a r — — o l d ma l e p r e s e n t e d w i t h o v e r 2 - y e a r h i s t o r y o f r e c u r r e n t e r y t h e ma a n d p u s t u l e s a l l o v e r b o d y a n d a g -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D e r ma t o v e n e r e o l o g y ,We s t C h i n a Ho s p i t d f o S i c h u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 1 0 0 4 1 ,C h i n a )
( 四川大学华西 医院皮肤性病科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喃
要] 报告 1 例多发性骨髓瘤伴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患者男 , 6 3 岁。因皮肤反复红斑 、 脓疱 2 年余 , 复发加重 1 个月就诊。皮
损组织病理示角层下脓疱 , 其 内可见大量 的中. 『 生 粒细胞 , 表皮棘层轻度肥厚, 真皮小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皮损边缘组织直接 免疫荧光示 I g A、 I g G、 I g M和 C 3 均( 一 ) 。 骨髓组织病理见较多浆细胞成片、 灶 陛或散在分布。 免疫组化示异形细胞 C D1 3 8 ( + ) , 浆细胞 ( p l a s m a c e l l , P c ) ( + ) 、 免疫球蛋 白 K 链( + ) 、 免疫球蛋白 链( 一 ) 。血清免疫 固定电泳示一条 M蛋 白带 , 与抗 I g G和抗免疫球蛋 白 K 链形成特异性反应沉淀带 。诊断 : 多发J 胜骨髓瘤伴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角层下脓疱性皮肤病 [ 中图分类号] R 7 3 9 . 5 [ 文献标i . n , K q ]A 【 文章编 号】 1 0 0 0 — 4 9 6 3 ( 2 0 1 5 ) 0 3 — 0 1 5 5 — 0 3
g r a v a t e d f o r mo r e t h a n 1 mo n t h .Hi s t 0 p a t h 0 l 0 g i c a l r e v e a l e d s u b c o r me a l p u s t u l e w i t h n u me r o u s n e u t r o p h i l s ,a c a n t h o s i s a n d ma n y l y mp h o c y t e s i n f i l t r a t e d a r o u n d v e s s e l s i n t h e d e r mi s . Di r e c t i mmu n o l f u r e c e n c e o f p e r i l e s i o n wa s n e g a t i v e .B o n e ma  ̄o w b i o p s y d e mo n s t r a t e d p l a s ma c y t e h y p e r p l a s i a wh i c h we r e p o s i t i v e o f C D 1 3 8 ,P C ,K a n d n e g t i v e o f C D2 0 , r e v e a l e d b y h i s t o c h e mi s t y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