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分子概念:可以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真是存在,但不可以由肉眼看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性质:a.微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是不断运动的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不相同e.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间隔越大。

f.压强越大,分子的间隔越小。

二.原子概念:可以构成一种物质,也可以构成分子,肉眼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A.质量体积很小,是肉眼看不到的。

B.原子总是不断运动的C.原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三.分子原子的区别种类分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性质小间隔运动小,间隔运动联系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是原子构成的。

区别分子可以再分不可以再分四.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原子核中心)1.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2.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带电的原因)3.几种重要的原子的掌握原子种类不同的判断依据: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氢 1 0 1碳 6 6 6氧8 8 8钠11 12 11镁12 12 12氯17 18 17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A.分层排布层数:1层7层离原子核:近远能量:小大B.稳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C.原子结构示意图D.结构决定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原子8个或者2个相对稳定,不容易稳定得失电子金属原子一般小于4个容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原子一般大于4个容易的得到电子不稳定。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Fe的意义:(1)表示铁这种物质;(2)表示铁元素;(3)表示一个铁原子。
6、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用元素的元素符号。
7、元素的分类
(1)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基本全部为固态,Hg常温下为液态。
(2)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状态。
(3)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物质常温下都为气态。
8、元素周期表:七个周期,十六个族。同个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同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相似。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
一、分子
1、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பைடு நூலகம்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就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电荷)包括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考点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方程式:2.注意事项:①用的是直流电,通常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②正极产生的气体是;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气体的体积比是,质量比是。

③正极的气体检验方法是:;负极气体用点燃的方法,现象是。

3.电解水实验说明:①水在通电时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组成。

4. 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点火,发出尖锐爆呜声,表示氢气不纯。

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原理:考点二:水资源1.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吸附、沉淀、过滤、煮沸、蒸馏、消毒(除消毒是化学变化其余都为物理变化)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等物质吸附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也可消除异味。

(明矾是利用溶于水后形成的胶状物把小颗粒吸附形成大的颗粒沉降下来;活性炭疏松多孔,把杂质异味颗粒吸附到自己体内)都是变化。

沉淀:水中不溶性杂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的过程。

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操作为:一贴,二低,三靠。

煮沸:将冷水烧开,能降低水的硬度。

蒸馏:利用液体的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消毒:利用化学反应杀死水中微生物2.硬水和软水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鉴别试剂鉴别方法:硬水的软化的方法:3.水资源保护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任意倾倒。

爱护水资源的方法:一要节约用水,二要防止水体污染。

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2.化合物和单质的比较定义实例单质化合物氧化物考点四:分子和原子1.分子:最小粒子;原子:最小微粒。

2.区别: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分子的特点:①②③4.从微观角度观察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是第四单元考点一:原子和离子1.原子结构(画出10,1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结构的规律①决定原子种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2、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D�D�D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 氢气(H2) +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 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总结要点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原子和分子
- 原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合而成的粒子。

2.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3. 化学式
- 化学式是化合物组成的简写方式。

-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通常由C、H、O等元素符号组成。

4. 反应式和反应类型
- 反应式:描述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变化。

-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电解反应等。

5. 离子和离子反应
-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由原子组成的粒子。

- 离子反应:以离子为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6. 相对分子质量和摩尔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 摩尔质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质量(克)。

7. 配制溶液
- 配制溶液的步骤:称取溶质、溶解溶质、加水并充分搅拌。

8.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知识总结要点。

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化学的奇妙世界】化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成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过程。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知识点的奥秘吧。

【化学反应:我们周围的变化】从小到大,我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比如水变成了冰、火车行驶时的燃料燃烧等。

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化学反应的奥秘。

所谓化学反应,就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其中既有物质的消失,也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将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比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而分解反应则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多个物质,比如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

此外,置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之间的交换,其中一种物质被另一种物质取代。

比如金属铜和盐酸反应,铜会被氢气取代,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方程式:揭开变化的密码】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工具,它通过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关系。

化学方程式的左侧是反应物,右侧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隔开。

化学方程式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首先,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需要正确表示,以确保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其次,方程式的左右两侧需要平衡,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要相等。

为了平衡方程式,我们可以使用不改变反应物种类的情况下添加系数,这样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数目就可以相等了。

比如,对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生成甲烷和水的反应,我们可以将方程式写为:CH4 + 2O2 → CO2 + 2H2O。

通过添加系数,我们保证了碳、氧和氢的物质数目一致。

【化学反应速率:从快到慢】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是指反应物转化成生成物的速度。

在化学反应速率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反应物浓度和温度。

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加时,反应速率也会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较高浓度的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更多,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新版)粤教版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1、氧气(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比空气略重),液氧是淡蓝色的。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 + O2点燃CO2磷产生大量白烟4P + 5O2点燃 2P2O5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点燃 SO2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2Mg+O2点燃2MgO 4Al + 3O2点燃 2Al2O3铝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3Fe+2O2点燃F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氧气用途: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高空飞行、潜水、登山)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作火箭发动机的助燃剂、制液氧炸药等)2、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MnO22H2O + O2↑2KMnO4△ 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A)、固液不加热型(B)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 、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内容说明燃烧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质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灭火实例灭火方法分析灭火原理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纸箱着火可用水浇灭降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森林着火可将大火蔓延前方的树木砍掉清除可燃物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隔绝空气,降低温度燃烧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8、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

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是化学元素的最基本的单位。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根据物理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单一物质。

元素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无法再分解成其他物质。

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元素,剩下的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4.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例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第二节原子结构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原子的结构又是构成原子的基本单位。

在20世纪初,人们用量子力学理论成功解释了原子的结构。

根据这个理论,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中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质子上。

3. 电子电子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粒子。

电子的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围的轨道上运动着。

4.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个数。

第三节元素的周期律1. 元素周期律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依次排列成周期表,其中横向为周期,纵向为族。

根据元素周期律,各周期或族的元素在性质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2. 钠和氯的性质钠和氯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特殊的周期。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非常活泼,易氧化;而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对人体有害。

3. 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每横向相邻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加1,其原子结构的外层电子数增加1。

因此,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四节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1.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以及其原子的结构。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学问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状况〔101.3kPa,20℃〕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101.3kPa,0℃〕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1.293g/L〕。

3、溶解性常温下,氧气不易溶于水〔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

4、三态变化气态 (183℃) 液态 (218℃) 固态无色气体→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学问点2:氧气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供应呼吸: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都离不开氧气。

潜水、登山、太空行走、医疗急救都需要氧气。

2、支持燃烧〔助燃性、氧化性〕: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能够跟很多物质发生反响。

气割气焊、炼钢、航天、化工等都需要氧气。

3、常见物质与氧气之间的反响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Fe3O4硫+氧气二氧化硫S+O2SO2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石蜡+O2CO2+H2O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镁+氧气氧化镁Mg+O2MgOCu+O2CuO铜+氧气氧化铜考前须知:〔有助燃性〕,但其本身无可燃性;物质燃烧一般要发光放热。

2.可燃物燃烧猛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更猛烈,甚至有的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反响的猛烈程度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4、详细试验操作与现象学问点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1、氧化反响:但凡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响称为氧化反响。

〔1〕猛烈氧化: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2〕缓慢氧化:食物腐败、动植物呼吸、铁生锈、酒醋的酿造等;2、化合反响: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叫作化合反响。

通式:A + B + … → X特点:多变一3、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比拟化合反响不肯定是氧化反响氧化反响也不肯定是化合反响但有氧气参与的化合反响肯定是氧化反响3.2 制取氧气学问点1: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中的作用图1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很慢,放出氧气少。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汇总 (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知识点汇总 (新版)粤教版

第三章第一节 认识氧气一、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不易溶于水。

气态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液态氧和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氧化性。

二、 氧气的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三、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表达式) 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P+O 2P 2O 5 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无烟无焰;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 2CO 2 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Fe+O 2Fe 3O 4 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Mg+O 2MgO 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 Cu+O 2CuO 蜡烛 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四、 探究实验1 木炭燃烧实验注意事项木炭应该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原因: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氧气支持木炭燃烧,防止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木炭熄灭,确保实验成功。

2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注意事项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 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 待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火柴燃烧时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⑤ 由上向下缓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了防止细铁丝燃烧时放热使氧气从集气瓶口逸出,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细铁丝反应。

⑥ 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五、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组成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3.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4.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5.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
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练一练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A.分子和原子B.质子和中子
C.质子和电子D.电子和中子
2.“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有质量的B.微粒之间有空隙
C.微粒在不断的运动D.微粒是可以分割的
3.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氧分子和硫分子B.氧原子和硫原子
C.二氧化硫原子D.二氧化硫分子
4.下列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大而原子小
B.分子能运动,而原子不能运动
C.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而分子发生变化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A.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B.分子体积大,原子体积小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 .分子不停地运动,原子不动
二、 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1)
(2)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 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一练
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 )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2.原子不显电性是因为 ( )
A .原子不能得失电子
B .原子中没有带电微粒
C .原子中的中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 .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 3. 如右图是某原子结构示意图,有关它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核内有12个质子 B.它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它有3个电子层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
速运动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
之一
D.它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
4.下列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
A .
B .
C .
D .
三、元素
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
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

常用来表
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如水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


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
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
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练一练
1.化学上将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元素的依据是
A.原子核的大小B.核内中子数
C.核电荷数D.核外电子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是
A.C、H、O B.N、O、S
C.O、Si、Al D.Fe、Al、Cu
3.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

”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

这里的铁是指
A.铁元素B.铁单质
4.元素符号“Hg”不能表示
A.汞元素B.一个汞原子
C.含汞的化合物D.汞单质
5.“2H”表示
A.两个氢元素B.两个氢原子
C.氢元素D.两个氢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