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word教案2[精品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第三章,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章内容既是对之前平面图形的拓展,也是为之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其他性质和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图形知识,具有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能够将实际物体与数学概念相结合,理解并推导体积计算公式。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2.难点: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体积计算公式海报。
2.学具:学生分组合作用具、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例,如文具盒、书本、魔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是如何计算体积的?2. 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呈现它们的特征,如长、宽、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给定的学具,如纸板、剪刀等,制作自己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尝试计算它们的体积。
4.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教室里书架的体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计算?它们各自的计算方法是什么?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方法等。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点。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能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4.进一步理解几何体的立体图形性质。
二、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板书、彩色粉笔。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3.课件PPT。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并复习相关特点。
第二步:讲解1.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体积计算的重要性。
第三步:推导1.提问学生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通过立体图形的方式,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四步:巩固1.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2.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步: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殊情况,如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小结1.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强调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八、教学反思1.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数学问题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以上为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体积单位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体积单位的进率。
2.难点: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单位卡片、计算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仓库存储货物的问题,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体积的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介绍体积单位的进率,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疑问。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宽、高,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2)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课件等;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剪刀等。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难点
1.多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文具、作业本。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面互相垂直。
2.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容积公式:V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容积公式:V = 边长³
实践
让学生分组进行容积计算的练习,包括简单的计算和应用题。
拓展
让学生通过拼凑实物模型,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增减变化。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的方法,及时纠正容易犯的错误。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
2.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以上内容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简单的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它们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模拟,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计算公式卡片。
2.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吗?”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然后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计算它们的体积。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2.能够判断物体是否为长方体或正方体;3.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具有三对相对相等的面的立体称为长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称为正方体。
3.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它们,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问题1.问题一: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cm、4cm、5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2.问题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64立方厘米,求它的边长。
5. 拓展练习1.请学生自行寻找周围环境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出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区分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木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精神。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塑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1.课件:各种形状[3-47 3-48]2.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
教学具教学具活动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用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搭建的立交桥。
提问:小朋友,这座立交桥漂亮吗?我们来看看它是用什么搭建的。
2.教师从立交桥上取下长方形、正方形、正方体。
提问:它是什么形状的?二、展开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三、结束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第【2】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点。
教学准备: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很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为以后学习圆柱和圆锥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但是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学生对于新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PPT等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数学书,笔记本,尺子,圆规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但是可能不太清楚它们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三维图形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同,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操作活动等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课件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如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矩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等。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节的内容,本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知识,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PPT课件。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包装盒、水果箱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2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知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立体图形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其关系,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准备好的直观教具,自己尝试拼装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是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
本单元的第2课时是正方体的认识。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通过学习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基本知识,对于立体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学会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正方体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包括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内容。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正方体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让学生进行思考。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形状、大小、面、棱和顶点等。
同时,讲解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用正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正方体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图片或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讨论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教师板书:长方体: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2017春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word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2.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极点,相交于一个极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别离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一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形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而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
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极点。
每一个极点连接三条棱。
(4) 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彼此(彼此)垂直。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个数面棱个数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8 6相对的面相等 12平行的棱长相等4.棱长总和公式:长方体棱长总和=4条长+4条宽+4条高=(长+高+宽)×4宽=棱长之和÷4-长-高长=棱长之和÷4-宽-高高=棱长之和÷4-宽-长二、正方体的熟悉:1. 正方体的熟悉: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极点,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
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统称棱长。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之和:棱长×12=棱长之和棱长之和÷12=棱长4.长方体的表面积(1)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表面积计算公式①.因为长方体有“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 S=(ab+ah+bh)×2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别离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S = 2ab + 2bc+ 2ca = 2 ( ab + bc + ca)长方体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2 +宽×高×2③特殊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其余四个面完全相同。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精编).doc
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重点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感受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11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长方体(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
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
2.能够辨别正方体的各个面,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应用正方体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
2.区分正方体的各个面。
难点
1.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正方体的图片和示意图。
2.尺子、笔、纸等学生用具。
3.实物正方体模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引入正方体的概念。
2. 学习
1.向学生展示实物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正方体的特点。
2.请学生辨别正方体的各个面,并简单计算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3. 拓展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正方体的应用场景,如冰块、骰子等。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并复习所学知识。
五、课堂练习
1.计算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给出几个实际场景,让学生判断其中是否涉及到正方体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创造性地发现周围环境中的正方体,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
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掌握情况,以便于下节课更好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对正方体概念理解的深度,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的知识。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年级:五年级主备教师:祖丽皮艳姆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美。
2.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
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27-29页的的主题图及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用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纸盒、软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出示书本27页的主题图“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谁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2)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一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模型操作,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 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
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
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
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
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
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选择方法解答)
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
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
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
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