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主治理_公共行政精神再思考
读公共行政学心得浅谈
读公共行政学心得浅谈读公共行政学心得浅谈公共行政学是一门旨在研究公共事务和政府机构管理的学科。
它关注政府的行为和政策,分析政策的背景、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及政策和管理对社会的影响。
在本次学习中,我对公共行政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政府运行和公共事务的运作方式。
在下面的文档中,我将就此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收获。
一、政府的角色与职能政府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了解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政策制定和执行会产生一定的成效或者影响。
从公共行政学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角色主要包括治理者、调节者和提供者。
治理者是指政府通过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秩序等方式,为公民提供统一安全的社会环境;调节者则是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排污标准等来调节市场和社会行为;提供者是指政府通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安等渠道,为公民提供生活服务和福利。
此外,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也离不开公共管理的支撑。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涉及了公共事务的制定、执行、管理等方面。
它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主要通过规范和激励手段,促进政府行为的高效、透明、公正和负责任。
二、政策制定与执行政策制定和执行是公共行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们的关系紧密相连,互为依存。
政策制定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之一,它关注政府和公共组织如何从社会需求中提取政策目标,以及如何制定可操作和有效的实现措施。
而政策执行则是政府将制定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动员社会资源,实现目标的过程。
在政策执行方面,公共行政学还涉及了监督、评估和反馈等重要内容。
三、公共参与与民主治理公共参与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强调公民对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参与与反馈。
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出发,公共参与将开展广泛而持续的民主预算、公共试验、合作决策和审议等形式的民主活动,减轻政府的职能,提高社会参与度,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治理。
加强公共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缩小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隔阂,提高公民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认识度,有利于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促进社会繁荣稳定。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公共行政的精神》主要介绍了以下四个问题,其一,一切行政都具有公共性吗?其二,公共行政的公共性等于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吗?其三,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与政府的公共性有区别吗?其四,如何区分公共行政公共性的规范性诠释与描述性定义?值得思考的就是政府不同阶段的职能转变: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善治型政府——学习型政府。
自由民主、社会公平和机会公平和领域公平的区别与联系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问题。
行政人格与政府职能: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也有自己的行政动机、行政意志、行政思维结构和行为模式。
政治背景影响公共行政的首要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政治。
政治是公共行政运作的环境背景。
政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种形式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共行政。
书中,作者列举了影响公共行政的几种政治表现形式。
一是美国宪法,美国制宪者设计了一个有限政府的体制,通过分权、制衡、联邦制、授权公民,实行分权化的政府,确认了多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政治过程的方式,公共行政发展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合法组成部分。
二是立法政治。
作者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批评,提出公共行政管理者应行使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同时,立法政治受到立法—行政—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影响。
三是行政首长政治。
行政首长在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
四是利益集团政治。
利益集团经常为政治候选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五是媒体政治。
媒体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夸大政治家、社团领导、运动员及影视明星的个性和私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暴露他们的言行失检,惩罚他们。
对媒体的有效运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技巧。
五是代理的政府政治。
主要形式有: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与私人部门或非营利组织等签订合同,为社会提供物品和服务;授权并与州及地方签约;联邦和州的税收制度;联邦政府的贷款能力;各级政府均参与管制商业及私人活动。
作者认为,在绝大多数立法机关中缺乏能使大多数行政官员遵从的、明晰可鉴的命令规则,需要行政官员具备高度的灵活性;专家和专业人员是有效行政政治的基础。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民主政治一直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主题之一,近代以来,随着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民众觉醒,民主政治已经成为了现代政治体系的主导形式。
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和挑战展开一些思考,探讨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重要议题。
一、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主权和民主决策。
在民主政治体系中,人民应当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意味着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应当来自人民,政府的权力行使应当受制于人民的意志,政治决策应当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利益和意见。
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利益,在政治决策上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实际的民主政治中,这一理想状态往往很难实现,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还会受到各种障碍和阻力。
在很多国家,政治精英依然牢牢掌握着权力,政治决策往往不顾及民众的利益和意见,导致政治腐败和政府失信于民。
这种情况下,民主政治就变得失去了意义,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政治形式。
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就需要不断地突破权力阻力和政治利益的束缚,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政治决策并监督政府的运行。
二、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内在合理的政治制度。
这包括了选举制度、宪政制度、司法体系、言论自由、地方自治等多个方面。
在这些制度中,选举制度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选举制度的好坏决定了政府的合法性和代表性,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治理效果和民众的满意度。
在许多国家,选举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公正已经成了政治腐败和权力寻租的温床,甚至导致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选举制度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在宪政制度方面,要建立一个约束政府权力和保护公民权利的宪法体系,以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公平。
司法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保证公民权益和社会正义的基石,避免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言论自由和地方自治也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部分,这些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政治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因为这是第一次看弗雷德里克森的书,因此也不知道他以前的思想是什么,代表着怎么的立场。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印象是美国国情,接着第二印象是多名学者思想的拼拼凑凑,最后从书中作者的看法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挺独特的,可是写的不多。
接下来,就讲讲我看完《公共行政的精神》这本书之后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一、公共、政治与治理(一)如何界定公共的内涵作者认为公共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
我个人理解的公共是一种空间维度,它要创造的是这样的一个空间,即经济、效率、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等等并存而且高度发展,也就类似于虚拟的“桃花源”。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共即指国有的,也是公民共有的财产,当代的公共指集体所有,虽说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对词义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可以确定的是公共不是指个人,公共不固定。
公共代表的是一群集体为人民谋利,又代表着所得的是集体的。
在我看来,仅有这些还不够,这些概念太宽泛太模糊了,要怎样做呢,达到怎样的度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觉得公共要做的最要的事情是为自身谋利,为他人谋利,当然前提肯定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二)政治与治理有时候我常在想,治理治理,治到头为什么也好像是白忙活一场?民意民意,到底政府部门有没有听取民意,听的又是什么样的民意呢?以前老师常说,现在的官员考核标准不适当,以考核为考察官员晋升标准会导致官员的腐败,不能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我们也看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发展,到底要怎样治理国家呢?用什么方式?在人行道安装信号灯,当人行道上有人时,信号灯会闪耀,汽车就可以由此作出判断,信号灯可以帮助其避免意外;让低收入的老年人以优惠的价格享受公共服务,这些比政府部门每年用于维护公路所花费的费用要少得多了,为什么政府部门宁愿重复工程而不有所创新呢?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但是承担责任,按部就班不会有所损失,可是一有所变动就有可能殃及自身及家人,中国人或者该说是公务员队伍普遍害怕改变,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因为不希望有所变动才进政府部门,完成自身任务轻松拿钱有什么不好的。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政治建设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实现政治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我认为有几点是需要思考和注重的:首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和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确保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决策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
其次,要完善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科学合理、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有利于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公民权利保障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制度等。
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重视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应用和公正司法,及时纠正和惩治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不仅是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更是文明建设。
政治文明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它是文化生态和思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政治生态和政治道德的建设。
因此,应当重视政治生态的保护,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公共生活规范、提高政治素质,以建设优秀的政治生态为保障,增强政治文化软实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良性发展。
最后,民主政治建设还要求我们注重实践探索。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程,它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我们应当利用社会实践和民主试验区的经验,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实验和民主政治试点地区的建设,努力发挥试验和先行示范的作用,摸索出符合本地本情的精准发展之路,源源不断地积累民主建设的经验,为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制度保障和法治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和注重实践探索,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官僚制行政到民主治理 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再思考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
库恩认为:“范式类似于学科基质,既包含科学公共体共有的范例和共同体成员共有的整套规定,更包含某种公认的共有价值和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承诺及信念。
”[1]288范式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正是通过范式(或称范式革命)转换完成科学的发展和革命。
在范式遭遇反常时,共同体可通过放松范式规则,将反常的东西在原有的范式框架内局部地进行化解。
但在范式遇到危机时,新环境下的新现象的产生使得旧范式的规则遭遇混乱和挑战,常规范式不能解释的异常现象日益增多,不断累积,最终达成新的共识,完成范式转换[1]5。
范式概念的意义不在于为某一理论加冕,即使是在社会科学,范式也应该严格地被使用。
库恩的范式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中“一致性的东西”,但社会科学的研究很多情况下并不具有一致性。
完全按照一致性原则进行公共行政范式划分使得上述范式论要么是机械和静止的,要么是排他和非此即彼的。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民主治理范式”和“官僚制行政范式”两大公共管理范式。
这两个范式虽然存在很多一致性的东西,但它们在“价值承诺”上却是完全相反的。
官僚制行政范式始于理性官僚制和政治行政二分理论,自古力克时期达至顶峰,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和代表性科层制表明了该范式的反常,民主治理是公共管理范式的转换和革命,是民主政治对官僚制的有效再控制。
从“官僚制行政”到“民主治理”的范式转换表面上是学科层面的,但实际上是以整个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迁为现实材料的。
一、官僚制行政范式及其确立对于官僚制的理论论述,最为人所熟悉的首推韦伯。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韦伯对于现代性社会的深邃理解。
韦伯认为从中世纪到近代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如信仰上的宗教改革、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产生和政治上的市民社会兴起,这些相互独立领域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朝着一个相同目标在进行,那便是理性化。
官僚制的理性化同样是无法摆脱和避免的趋势。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引言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被认为是一种治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对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优点和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1.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定义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是一种以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
它强调组织管理、效率和结果导向,以提高公共部门的绩效和执行能力。
管理主义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2.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优点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有以下几个优点:2.1 提高效率管理主义强调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管理和组织公共部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并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2.2 强调绩效评估管理主义注重结果导向,强调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估和监督。
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鼓励公共部门更加努力地实现工作目标,促进公共服务的不断改进。
2.3 促进创新和改革管理主义鼓励组织创新和改革,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等手段来激励公共部门的创新能力。
这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局限性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3.1 忽视公众参与管理主义过于注重效率和绩效,有时忽视了公众的参与和意见。
这可能导致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民主性和包容性,无法真正满足公众的需求。
3.2 过度强调规范和程序管理主义倾向于过度强调规范和程序的执行,可能忽视了组织中的人情因素和个体的创意。
这种机械的执行方式有时会限制创新和灵活性,影响组织的适应能力。
3.3 忽视非经济因素管理主义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往往忽视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这些非经济因素包括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忽视了公共行政对社会全面发展的责任。
4. 改进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建议为了克服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改进建议:4.1 加强公众参与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应该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和尊重公众的声音。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姓名:**班级:公管 132 学号: ****** 题目:《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公管132杨阔132673在新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中,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沃尔多教授是新公共行政的首倡者和引领者,那么弗雷德里克森便是冲锋者。
然而继弗雷德里克森教授于1980年发表《新公共行政》一文后,多次发表关于公共行政理论与现实解决问题的诸多著作和论文,《公共行政的精神》反映了他的核心研究取向。
此书作为探索公共行政的“灵魂与心脏”的一部专著,对“公平”及其相关理念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一、探索“公共行政的精神”的研究主题公共行政的精神所研究的,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核心问题:“公共”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公共行政在民主化浪潮中立足?如何处理效率、经济和公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具有公共行政精神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公共管理者为何要成为代表性公民。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加强对公共组织和公共背景下的公共行政工作的理解,强调公共行政在政府组织机构运转中的重要作用,是本书的焦点所在。
伴随着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倡导以功绩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以来,“影子官僚”大量出现,如沃尔多所言,美国变成了一个行政国家。
效率和效能的长期争论,使得行政国家逐渐丧失了公共行政中的公共性,人们往往把政府行政等同于公共行政。
且狭义的公共行政只注重效率和经济问题的研究,这就使得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骚乱、贫困、腐败将愈发严重。
怎么样构造社会公平并且将公平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呢?此时,公民的精神重塑便愈发重要。
二、探索“公共行政的精神”研究缘由美国虽然早在南北战争之后,就已经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仅仅获取了法律或者宪法意义上的公民权,在实际生活当中,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问题依然严峻。
除了政治上因为人头税、教育条件等问题导致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名存实亡之外,经济上也有诸多不公平:失业率、居住区、享受公共设施资源等。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在阅读完《公共行政的精神》这本书后,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对于公共行政领域有了全新且更为深刻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公共行政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联。
公共行政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社会的土壤之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便利和秩序,都是公共行政发挥作用的结果。
比如,街道的整洁、公共交通的有序运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都离不开公共行政的精心规划和有效执行。
作者在书中对于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公共行政应当以公共利益为核心,而非仅仅追求效率或者个人的私利。
这使我反思了现实中一些公共行政决策,有时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者政绩,而忽视了公共利益的长远发展。
这种短视的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表面上的成果,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公共行政中的责任问题。
公共行政人员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广大民众负责。
这意味着他们在做出决策和执行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接受民众的监督。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等问题的存在,民众往往难以有效地监督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人员能够真正履行自己的责任。
另外,公平与正义也是公共行政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
公共行政应当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公平的机会和资源分配,消除不平等和歧视。
但在现实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公平与正义的实现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在教育领域,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富裕家庭,而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则难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这就需要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逐步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关于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话题,书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公民不应该只是公共行政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积极参与到公共行政的过程中来。
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哲学思考
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哲学思考在当今世界,民主成为了国家治理的一种普遍认可的方式。
然而,民主的本质是什么?民主如何与国家治理相互关联?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对民主与国家治理之间哲学思考的深度探索。
首先,民主的本质在于其强调人民的参与和选择权利。
民主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人民拥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通过选举来决定事务的处理和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这种平等的机会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进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诉求。
民主的本质是将权力下放给人民,让人民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
然而,民主并非全能之策。
民主制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民主的决策过程常常需要时间和资源。
因为在民主制度中,人民参与决策需要广泛的协商和辩论,这意味着决策的过程常常比较缓慢。
其次,民主制度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这使得一些特定利益群体有机会通过游说和利益交换来影响政策制定。
最后,民主决策可能受到多数决定的限制。
由于民主制度常常依赖于多数才能进行决策,这可能导致少数群体的意见、权益被忽视。
这些都是民主制度必须面对的挑战。
那么,如何解决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与挑战?哲学思考告诉我们,完善民主制度需要权衡之道。
一方面,我们需要保持人民的参与和选择权利,尊重每个人的声音和意见,实现决策的公正和民主。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效的决策机制来应对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增加民主制度的透明度和效率,提供选民信息的透明度和多样性,使民主决策更加智慧和务实。
此外,在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联上,哲学思考也让我们认识到,民主不仅是一种决策方式,更是一种价值观念。
民主制度的背后蕴含着平等、自由、公正等价值观念。
国家治理需要以民主为基础,建立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
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资源分配的公正、社会权益的保护等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民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最后,哲学思考还让我们反思民主与国家治理的未来走向。
2024年三项治理学习心得
2024年三项治理学习心得一、背景介绍2024年,作为全球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各国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挑战时,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来应对。
在这一年里,我参与了一项关于治理学的学习和研究,结合理论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项治理学习心得。
二、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模式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网化的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使得问题的复杂性和风险的连锁反应变得更加显著。
因此,仅凭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在治理学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模式是应对多重挑战的必要手段。
多方合作的治理模式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各方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旨在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而企业和社会组织则可以提供技术和实践经验,公民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行为和参与公益活动来支持这一过程。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全球公共产品(GGP)的概念和实践。
这些概念和实践旨在加强国际社会的多方合作和共同行动,共同解决全球问题。
我认为,未来的治理模式应该更加注重跨国合作和协调,通过建立全球治理的架构,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全球性挑战。
三、推动创新的治理机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治理机制已经显露出许多弊端,需要创新和更新。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推动创新的治理机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至关重要。
一方面,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社会问题的发生和发展趋势,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行动来解决问题。
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另一方面,创新的治理机制需要注重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和权力制衡。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和民主治理的实践。
例如,通过市民议会、公众咨询和民主试验等方式,将公民的意见和参与纳入决策过程中,增加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公共行政心得体会(1)
公共行政心得体会(1)公共行政心得体会公共行政是国家管理的一种方式,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公共事务的顺利进行。
在我所在的单位,公共行政工作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此,我想分享我在从事公共行政工作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1. 制度建设必不可少制度是公共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的贯彻落实中,每项工作都有了规矩可循,减少了工作上的不确定性。
同时,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结果。
因此,我在工作中,不仅仅只是执行制度,更要尝试开展制度建设,使其更加完善和实用。
2.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公共行政的目标是为公众服务,为群众解决问题。
要做好服务工作,就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了解其需求,掌握其期望,及时解决其疑惑。
我在工作中发现,与社会的联系越紧密,工作就越顺畅,解决问题就越及时。
3. 人员素质的提高公共行政工作需要协同配合完成,只有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工作高效顺利进行。
因此,我自己在工作中注重对自己素质的提高,同时注意团队成员的精神面貌和素质提升,做到保持团队的高效运转。
4. 把握团队的关键节点在执行工作中,往往存在一些关键节点,把握好这些节点,才能够引导和促进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我在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关键节点,如计划、执行、监督等,并逐一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工作在关键时刻更加充满动力。
5. 追求公正公共行政工作,要达到规范性、公正性的运行状态。
为了确保公正性原则的落实,我在工作中注重保持平衡,对各种人员都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绝不用私心、个人情感或其他利益替代公正原则。
总之,公共行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好的团队精神,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联系,注重人员素质提高,把握关键节点,追求公正。
我相信,只要不断总结和改善经验,就能够在公共行政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效益。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书笔记公共行政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执行以及公共资源分配等方方面面。
公共行政精神是公共行政活动中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它对于公共行政的运作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公共行政的精神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读书笔记。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公共行政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公共权益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上。
公共服务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宗旨之一,它要求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行政需要坚持科学决策、公正执法、廉洁奉公的原则,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权益的保护。
同时,公共行政还需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加强社会福利的建设,打破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公共行政的精神体现在行政组织的规范运作、行政人员的良好素质和公共参与的推动上。
行政组织是公共行政的实施主体,其规范运作是保障公共行政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
行政人员是公共行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共事务的办理效果和公众对政府的评价。
因此,公共行政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行政人员队伍,加强他们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
此外,公共行政还需要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让公众可以参与决策、监督政府行为,实现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和透明化。
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发现公共行政的精神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
其次是政府行政效能不高的问题。
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低下,办事效率慢、效果不佳,给公众带来了诸多不便。
此外,行政腐败问题也是公共行政面临的一大挑战,它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而且侵蚀了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践行公共行政的精神,我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走向民主的公共治理: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公共行政
走向民主的公共治理: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公共行政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面临剧烈的变化。
以“技术—工具理性”为核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及其话语体系,导致物化现象日益严重,难以有效回应和解决诸多社会问题。
公民社会的兴起和社会治理力量的增强,人们通过协商、对话的知识聚合和经验再生产的多元主体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了可能,社会建构公共行政应运而生。
社会建构作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话语体系,对于提升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实现公共利益,促进民主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共行政;理性建构;社会建构;民主治理第一章批判:反思传统公共行政为了适应20世纪工业化的发展,对应于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以技术和工具理性为核心的传统公共行政应运而生。
传统主流的公共行政学在创立之初,即奠定了以理性建构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
理性建构的公共行政在面对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政策制定者和行政管理者往往通过工具和技术手段等解决问题。
然而处于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理性建构理论,片面追求工具—技术理性,将公共行政与社会公众分隔开,过分重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忽略了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忽视价值伦理,忘记公共行政的建构基础是公共性。
无可厚非,以“技术—工具理性”为核心的公共行政理性建构理论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确立了我国政府组织化运行和公共政策执行的规范。
然而,在持机械主义认识论的理性建构思维看来,公民社会中的公众和组织是被动的实体,受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并不具有主体性,在规则和制度结构的修正下社会会达到和谐统一的预期效果。
由此,在基本的认识论和价值判断基础上,追求“效率优先”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1.垂直管理。
垂直管理作为官僚制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当今我国政府管理的组成形式。
这种官僚制是一种理想化模式,是以权力分配为基础的一种垂直管理体系,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行政长官或主要领导手握最大的权力,这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背离,妨碍了依法行政目标的实现。
2024年浅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2024年浅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一、公共行政民主化概述随着全球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民众对于权利、公正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民主化已经成为了公共行政的重要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的民主化,指的是在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强调民众参与、民众意愿的表达和尊重,以及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
这一趋势的出现,既是对于传统官僚体制的反思,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理念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的体现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民众的声音和需求被更加广泛地纳入考量,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的过程。
其次,公共行政的服务导向更加明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仅仅完成行政任务。
此外,民主取向还体现在行政过程的公开透明上,无论是政策制定、实施,还是监督评价,都需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民众的监督和参与。
三、公共行政的责任取向定义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指的是行政主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于其决策和行动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
这种责任既包括法律责任,即遵守法律法规,也包括道德责任,即符合公共利益和公正原则。
责任取向强调的是行政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的监督和制约。
四、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的应用在公共行政实践中,责任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行政主体需要对其决策和行动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据此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对于行政决策和行动的实施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价,以确认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存在偏差。
最后,对于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产生负面影响的决策和行动,行政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改正错误、赔偿损失等。
五、民主与责任取向的关系民主与责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主取向为责任取向提供了基础,因为只有在民众广泛参与、政策决策公开透明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才可能真正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
讨论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
讨论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公共事务是指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民生事务等。
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应当符合民主治理的原则,确保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二者的重要性和挑战。
一、公共事务的意义公共事务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公众福祉的重要手段。
公共事务的范畴广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医疗,都需要政府的管理和运营。
对于公众来说,公共事务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权益保障。
二、民主治理的原则民主治理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决策过程,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决策的公正合理。
民主治理的原则包括权力制衡、政府透明、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和依法治理等。
这些原则保证了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
三、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的关系公共事务是民主治理的重要领域,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民主治理体现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同时,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也是民主治理的重要目标,确保政府的决策和操作合乎公众的期望和利益。
四、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的挑战在现实中,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仍存在不足,公众难以获取权威、准确的信息,并且对政府决策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
其次,部分政府部门对公众意见和监督不够重视,使得一些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缺乏透明度和合法性。
最后,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很多人对政府的运作和公共事务不够了解,缺乏有效的参与和监督。
五、应对挑战的措施为了促进公共事务与民主治理的有效结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确保公众可以及时获取权威、准确的信息。
其次,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听证会、公众投票等,使公众有权利和途径参与决策和监督。
此外,加强社会组织和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政府和公共事务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公共行政的精神读后感
它是某种超越专才和理性的、尊重和有限责任的秩序井然的世界的能力之外的东西,是超越公共管理之外的东西。
〞伊文斯和万姆斯累这样描述道。
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同样也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组织。
而且,为了使其延续和开展,我们必须能够控制交易的过程,必须确保组织机构的秩序,必须维持民主合法性的道德根底。
〔二〕公平与社会公正公平将导致无效的正义。
罗尔斯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应当如此建构:它们允许存在的任何不平等有利于社会地位低下的群体。
因此,公平和正义便使得公民的“参与〞与“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在古典、主流的行政理论家那里,或相当一局部行政实务者那里,都习惯于把“效率〞视为公共行政的最终目的。
在他们看来,公共行政的起点是效率,最终目的也是效率。
固然,任何领域的管理,都是要通过对组织所拥有的稀有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权力等〕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用较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产出,公共行政组织也不例外。
在这一点上,效率主义并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效率是否是公共行政唯一的最终目的?公共行政除了追求效率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价值追求?答案无疑是否认的,对于公平与平等的追求,不仅仅使得公共事务的处理更加合理,还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尊严与荣耀。
〔三〕伦理和公民精神制联系在一起。
里根政府作为最腐败的一届政府,我们发现,一旦公民看到腐败,政府的合法性便将普遍降低,他们并不区分政治任命的官员和公务员的行为。
事实说明,从事腐败的不是官僚而是政治任命的官员。
但当一个官员犯罪时,所有的公共官员都将受到惩罚。
因此,民主与伦理成为了关键之处,它的核心问题便是责任。
无论是由司法部门还是立法部门对此作出裁决,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消除腐败和不道德,而是减轻它的程度。
丹麦和纳粹对于犹太人的不同的态度无疑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思考的话题,我们也无法评判官僚职业主义和道德英雄,比较道德的真理和民主的义务没有国界,且涵义不同。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公共管理者的工作必须理解并学习更深层次的道德取向的指导,我们要真心实意的关心公民并和公民一起工作;我们必须关爱和相信我们的宪法与法律;我们既要对良好的管理充满激情,也要对正义充满激情。
对民主政治的思考
为。 这 充 满 了不 确 定 性 。人 们 希 望 自己掌 握 自己 的
命运。
罗伯 特 ・ 达 尔总 结认 为 民主有 9个优 势 L 3 1 : ( 1 ) 民
现 。中共 十八届 四中全 会通 过 了《 中共 中央关 于全 面
推进 依 法 治 国若 干 重大 问题 的决 定 》 , 下定 决 心 全 面 推进 依 法 治 国 ,这 必将 对 我 国 的民 主事 业 产 生 积极 的推 动作 用 。
2 . 选举 制度
期 的 民主 是 一 种 “ 不健 康 ” 的民主 , 因 为城 邦 的政 治
结果。
质 。在现 代 民主 国家里 , 民主和 法制是 不 可分 的 。没 有 民主 的法 制 不 是真 正 的法制 ,没 有法 制 的 民 主也 不 可能 是 真正 的民 主[ 1 0 ] 0邓 小 平 在《 解 放思 想 , 实事
正义 , 意 味 着 合 理 地 分 配 自由 、 权利 、 权力 、 财
项事 务都 在法 律 的规 范下运 行 。
通 过 法 律 和 法 治 将 人 民 的意 志 聚 集 和 执 行 , 这 个过 程 必须 是 不 折不 扣 的 ,这 样 民 主 的社 会 才 能实
世 界上 前 所未 有 的最 愚 昧 的专 制 。” _ 6 权 利是 做 符合 自己意志 的事情 的正 当性 。权 利 于 民 主 即是 公 民参 与 政 治 的正 当性 和法 律 保 障 , 这种 权 利应 该 是 “ 天 赋 人权” , 是 自然得 到 的 , 不 应 有资 格 的限制 。古 希腊 时
民主精神下的政府治理
民主精神下的政府治理民主精神下的政府治理遵循着人民至上的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来实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这种治理方式赋予了公民权利和自由,保障了人权和法治,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民主精神下的政府治理,并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解析。
一、政策制定的广泛参与民主精神下的政府治理,必须实现广泛参与。
政策制定的过程不应该只是政府中的官员制定,而应该有社会各界人士的专业意见或普通人的看法被听取。
比如,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政府不能凭空想象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应该引入交通专家、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乘客等各方,进行系统研究、论证出方案。
此外,在草拟政策时,还应将道德和伦理原则纳入到政策中。
比如,对某一少数族裔限制的政策,最好应该在少数民族的普遍参与和讨论下来确定。
这样才能得到更为科学、合理和广泛合法的政策。
二、公开透明的政策执行民主本就是透明的,那么政府保持公开透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政府的政策制定官员掌握所有权的话,那么执行政策的官员就需要有机会发现、纠正他们发现的制定有误的政策。
政府可以借鉴国际惯例,通过向公众公开操作顺序、规程、流程等信息,使公众对政府的操作过程了解更为深入,从而避免政府行为的不当和更好地执行政策。
同时,政府也应该倾听公民的意见和担忧,开设意见网站,从而使政府能够更好地调整和利用自己的资源,将工作做到最好。
三、信息共享和互动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以及政府性的信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实现。
政府网站上的公开信息,可以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行动,从而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政府就可以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声音和需求,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更加好地服务民众,让公民对其行动产生信任感。
另外,政府可以重视各种线上咨询和参与机制,如网络讨论、网上调查、跨领域交流和投票等形式。
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公民可以随时参与和监督和政府互动的过程。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对民主政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建设民主政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们在建设民主政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公民意识建设民主政治的关键是公民意识。
只有公民意识强烈的人才能够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公民的基本人权,让他们了解其维护自身权利的必要性,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发表声音,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加强公民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一。
二、加强政治教育在实现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在学校、媒体等所有教育界别,政治教育的意义已经越来越被重视,目的在于让公民们理解民主制度的底层原理,以及合理地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形成逐渐适应民主政治的社会氛围。
同时,也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政治组织的建设,学会有序地表达自由意见,以便多元化的声音能够相互作用、碰撞,在共同的进程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三、推进法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法治宪政的制约和保障。
一个完善的法治制度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推进法治意识的普及,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了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并且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应加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坚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为民主政治提供法律保障。
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廉政文化,既有鲜花般的赞誉,又有锤铁般的坚韧,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基础。
反腐倡廉教育是营造廉洁政治氛围的重要手段。
通过反腐倡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约束意识,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还可以激励官员切实履行职责,保护人民权利,提升社会整体信任度和幸福指数。
因此,我们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打造廉洁政治文化,使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凝聚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力量。
总之,建设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评走向民主治理:公共行政精神再思考孙柏瑛*Jun,J.S.(2007).The Socia l Con structi o n o f Pub lic Adm i n istra tion: In t e rpre tive and C riti c a l Perspecti v es.A lbany:S t a t e Un ive rsity o f New York P ress.303pp.全钟燮(2008).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共237页.决定动笔写这篇书评时,案头摆着正在阅读的今年诺贝尔经济学新科得主保罗 克鲁格曼的风靡作品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媒体正在连篇累牍地报道着来势凶猛、肆虐加剧的金融危机将国家经济体系推向衰退境地,评论着国家政权组织正在一轮又一轮∀出手#的救市政策,力图拯救经济颓势局面。
于是,人们不禁会问:市场怎么了?政府怎么了?我们人类又怎么了?人们也在疑惑,政府使出的∀解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化解危机局势?是否同时又带来其他什么新的问题与困境?想来,全钟燮教授此时也一定在思考美国政府应对这轮挑战的过程将对美国公共行政思想产生怎样的意涵?对他而言,公共问题与行政学的发展如影随形,关键是公共行政研究者是否有能力、有足够广阔的视野做出积极的反应。
他一生所致力的公共行政研究目标清晰,自始至终都在履行一项使命,那就是:发展公共行政理论所承担的前瞻性思考、批判性回应现实世界公共问题的责任与能力,以积极的角色推动公共管理实践解决人类社会的复杂问题,并站在捍卫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寻求有效的治理工具,提升人类普遍福祉。
从*孙柏瑛,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
∃书评公共行政:设计与问题解决!(1986),到公共行政哲学!(1994),到公共行政理论再思考:新世纪的挑战!(2002),再到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2006),这一思维的主线贯穿始终。
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一书积聚了作者对公共行政发展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体验、思考和感悟,并综合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下人们对自我、主体性和主体间关系的观念差异与话语冲突。
走向民主治理途径作为整个论著的价值诉求成为全书的中心结论,支撑着全书的主要论点和论据。
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延续了作者研究过程中一贯的基本逻辑和研究方法。
前者的逻辑立论是,无论是公共行政理论,还是政府管理的实践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必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创造性地构建与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有效解决公共问题的主流理念和行动准则。
现有公共行政的建构方式阻碍着管理体系对活生生现实世界的回应,所以,必须重新建构公共行政的话语体系,发展公共行政的价值精神;对于后者,作者则以认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批判理论、阐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模式等方法论来展开讨论,论证观点,建立理论框架。
故此,作者的思想延展常常由三个部分组成: (1)批判:反思并揭示现有公共行政理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及其悖论;(2)识别与分析:辨别主流概念或者隐喻对现实公共行政世界的误读,指出在多元文化框架下和不同生活体验中公共行政折射出来的不同意涵;(3)建构:建立公共行政新的话语体系,推及到建立更加人性化和符合人文精神的公共行政认知途径,促进实践中的公共管理行动者观念的改进与发展。
依循上述思辨逻辑,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提供了如下重要论点:(一)对公共行政主流思想理性建构模式的批判,检视理性建构模式面对的困境对公共行政的理性构建模式的批判是论著的逻辑起点。
换句话说,作者力图批判公共行政理性建构话语体系带来的局限性,破解这种思维阈限导致的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危机,以此为基础,奠定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话语框架。
走向民主治理∃在作者看来,公共行政的主流思想为工具理性的传统所统治。
这种思维通常表现为它既定的话语结构,例如,表现为效率主导下的技术-工具理性追求、科层式的垂直管理偏好、功能主义建构、职业专家的支配作用、官僚体系的异化与主体意识丧失、抚慰公众的行动导向以及非此即彼、漠视辩证的二元思维模式等特征。
经过几年实践,这种建构显现出一系列致命的问题:(1)官僚制隐喻背离建构时思想初衷,逐步演化为对物化工具的追求,忽视了主体性意义;(2)制度建构具有反民主倾向,不可抗逆地走向集权,剥夺社会和基层的民主权利;(3)回避外界问题,对变化反应迟滞;推诿责任,对公民要求冷漠麻木,造成公共问题滞留;(4)自我为中心,将公民参与视为异己力量,缺少甚至拒绝对公民体验的感知和认同,强化了官僚体系的封闭性与回应滞后性;(5)行政官员主体性和独立判断精神逐步丧失,加剧了惧怕问题,推诿责任,降低了对公共政策人文精神实质内涵的敏感程度。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以技术-工具理性建构的政府组织更适合存在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然而,在高度复杂、快速变迁和高度不确定的社会里,官僚体系的制度结构设计会丧失回应和创新的能力;与此同时,面对日益多元的价值冲突和不断提升的社会公正诉求,行政官员的价值判断与伦理精神取向变得至关重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成为行政官员的基本责任。
于是,在全球化推进和社会变迁加速的今天,理性建构的公共行政无论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作为一种国家控制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当今社会管理现实,更无法提供适应公众需求的社会治理途径,它带来的结果往往超出理性设计目标的预料。
因此,公共行政思维及话语系统需要重构,需要引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加社会性的思维结构。
在作者看来,辩证思维、社会建构的取向:实践体验、民主对话的治理方式势必进入当今公共行政创新过程,从而重新界定并解释公共行政的内涵。
(二)建构主义方法论基石与价值取向,阐释了主体性与主体间关系的建构意义在本书中,反基础主义的阐释理论(马什、斯托克,2006∃书评[2002])、后现代观念、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模式等质的研究方法均运用于本书论点的分析,从多个角度供给了论点的知识养分。
这些方法论都解释了新理论典范或新思维模式建构的依据。
这些研究方法存在共同的假定是:(1)在认识论上,我们生活中任何存在的∀事实#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历史进程中被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种族等因素来形塑的,不存在着脱离时空的抽象空洞的意义;(2)是生活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人赋予∀事实#,也赋予图像、符号乃至观念以意义,意义诠释源自于人们对行为和实践的洞察,源自于人们的信仰和动机,理解人们赋予事实的意义是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前提;(3)而每个人又是在具体的历史、地域、情景和个人经验中体验、感受到∀事实#,因此,每个人赋予∀事实#的内涵往往因自己的体验不同而各异,人们呈现的事实没有∀真实#与∀不真实#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分(陈向明,2000)。
∀人类的社会体验具有多元性和复合性,具有差异性和区别%%这被描述为承认客体与主观反映的现实体验之间存在着差异#(43);(4)这样,人们基于主体性的观点不可能是绝对的。
我们会问对方:∀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你怎么知道你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建构主义的相对主义取向使得它认为社会事实并没有绝对的、凌驾一切的真理存在,没有普适一切、固定不变的原则;相反,它主张,在认识过程中,人们是经由主体间的彼此体验、互动、沟通和对话来获得彼此的理解,协商并赋予对事物的意义,达成共同的观点。
这个过程不仅基于主体之间相互认知的了解,而且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来理解对方。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方法拒绝把一种思维逻辑强加于他人,它主张,必须充分读取和理解个体(他人)的行动及其内在信念,关注产生个体行动的社会实践背景,才能建立人际交流、相互体验、感知需求和互动合作的基础。
这一论证旨在为摒弃官僚体系醉心于自我话语建构而忽视对公民生活体验的关注提供依据。
(三)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本质,建构作为社会设计的公共行政在建构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作者将分析的视角转向公共行政运作过程,着力探讨了公共行政社会建构的本质。
公共行政社会建构途径首先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公共组织的行动走向民主治理∃场景,试图揭示公共行政行动过程的建构主义本质。
书中指出:∀一个公共组织成员通过交互动、对话和话语体系创造了组织的现实,他们在认知自己以及认知周围日常互动环境的基础上持续工作,他们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可供公众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案。
社会和组织的现实被建构或者被创造,这取决于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去定义、理解和解释这个我们生活的世界#(56)。
∀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本身很少关注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怎样作出决定和怎样控制机构中的人,它更多地关注人们是怎样建构和赋予他们的经验以特定的意义的,它关注这些意义又是怎样成为公共行政客观化的要素的,包括规则和规章、职位、角色、制度、组织简称、符号、分类和专业任务。
#归根到底,∀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思想支持组织成员的自我治理能力,即通过互动来维持社会(和组织)秩序的能力。
我们无法独自在混乱的环境下理解现实,也不能独自重建组织秩序,我们需要在介入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时,找到处理无序和紧张局面的方法。
通过与他人发生联系,对他人做出回应,我们就能发现新的道路,创造新的可能性和新的办法,以此处理世界的无序和差异。
作为人,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我们的思想和知识,通过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创造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在此休养生息。
#(59)以此,社会建构力图重塑人们对公共行政场景的认知方式,并促使行政管理者更加注重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所具有的意涵,发展行政管理者与政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体验、彼此理解,形成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机制。
因此,作为社会设计和社会建构的公共行政主旨是:(1)公共政策制定及其执行过程不仅仅被看作是工具理性的分析和运用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其实质在于,政策目标及其各种替代方案确立是基于不同体验和实践的人们意义建构和意义塑造的过程,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持续的主体间交互作用构成了公共政策问题视界的基础,维系了政策执行互动合作的平台,这将成为公共行政持续发展的动力;(2)既然将政策视为社会建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就一定涉及多元行动者的互动和交互影响。
行动者之间的对话、话语讨论、交流和行动,彼此影响着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认识,体验着彼此关于公共政策价值的观念,制约着公共政策生成的∃书评结果。
故此,参与者的对话和民主协商是社会建构下公共行政的行动特质;(3)由于政策参与者持有各自的利益、知识、经历、资源和权力,因此,政策的设计和建构过程势必充满着政治性和利益博弈。
设计的有效性依赖于不同利益和思想的人们合作共事、冲突化解、协调斡旋的程度与能力;(4)为此,社会建构的公共行政发展需要行动者之间更高层次的关系维护方式,他们需要学会理解和解释社会关系和行动环境,学会彼此体验和共享,学会以长期互惠(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化解问题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