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人大版)>>上学期主要名词解释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或社会分工很不发达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人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从自然属性看,商品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体形式下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抽象掉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纽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指事先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的,每个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进行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的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私人劳动: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私人决定成果并对成果所拥有并负责.社会劳动:每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社会的、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率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市场经济: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机制: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

资源配置: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把经济资源(即各种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和地区,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而有效地组合,以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和快速发展,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缺陷: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自发性)价格机制:指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

竞争机制:指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3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点: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3.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1)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点: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2)内容: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3)基本特征: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6.产权制度:(1)定义: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

(3)特征: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1)定义: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的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价值的部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按照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更新再生产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增值对它的需要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集中: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的和购买劳动力的生产资本社会总资本:是整个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就是产业资本、银行资本在生产集中和垄断基础上的融合。

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之和资本有机构成: 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级差地租:由于不同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生产力,故耕种较优等的土地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当这部分超额利润归于土地所有者时,就形成了所谓的级差地租1.决定一定时期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的因素有(待流通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商品价值量(的降低)。

3.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4.张三花300元购买了一辆自行车。

300元是这辆自行车的(价值),是这辆自行车(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6.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7.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资本总公式是(G-W-G)。

其基本矛盾是(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学科,探讨经济活动在政治环境下的规律。

2. 社会生产力: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 资本主义:一种以私有制、市场经济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资本家持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通过交换获取利润。

4. 市场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和分配资源,政府干预较少。

5. 社会主义:一种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分配公平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并享有生产成果。

6. 计划经济:一种经济体制,由政府按照一定计划安排生产、分配和消费,以推动社会发展。

7. 劳动力:指劳动者所具备的劳动能力和技能,是产生商品和服务的源泉。

8. 利润:企业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重要驱动力。

9. 垄断:指市场上某一行业或企业的垄断地位,通过控制价格和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10. 贫富差距:社会中个人或阶层之间财富、收入等差异的程度,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

行政经济学名词解释

行政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生产社会化: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既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变为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价格: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生产力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

●超额利润:是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的超过部门平均利润的利润。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体制:指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联系起来的经济组织,经济机构,经济管理和…..。

●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

●经济效益是指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关于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既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并加以保护的一定社会主体对经济资源既生产要素….。

●市场:指集市、商店、交易所等一切商品交换场所和一切发生商品买卖场合.….。

●市场体系:指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市场配置: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上供求、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运行。

●金融寡头:是极少数既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股份合作制是采用股份制一些做法合作经济。

●地产市场:是包括土地租佃和土地作为财产进行买卖而形成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政府经济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名词解释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需求超过经济总供给,导致货币流通中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率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表示。

4. 贸易逆差: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贸易中进口超过出口的情况,也就是贸易顺差的反义词。

5.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指投资者可以买卖公司股票的场所,通过股票市场,公司可以融资,投资者可以获取投资回报。

6.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指的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7. 供给链:供给链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一系列产业链环节。

供给链管理旨在优化和控制供给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8.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9.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激发供给活力,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和质量。

10.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指通过提高产业价值链水平、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

11. 零售业:零售业是指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行为和行业。

12.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是指开发商将土地或者现有建筑物进行改造,建设住宅、商业或者办公楼等房地产项目的过程。

13.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间内支出超过收入而产生的财政缺口。

14. 汇率: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一定数量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

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类某中需要的属性,及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在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货币乘数:货币在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与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断地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必要劳动: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劳动。

剩余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集中: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径:并购,联合资本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社会总资本: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实体经济: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市场经营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于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存在的资本,它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政经名词解释: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即物价普遍上涨,人们用同样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减少。

3. 供给链(Supply Chain):供给链是一个生产和分销过程的系统,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各个环节。

供给链管理旨在有效地管理和协调这些环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满足消费者需求。

4. 贸易战:贸易战是指国家之间为争取贸易利益而采取的相互制裁和贸易限制的措施。

贸易战可能导致贸易减少,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5.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规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了银行需要留存的存款比例,高存款准备金率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

6. 股票指数:股票指数是用来反映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指标。

它通常基于一揽子股票的价格加权平均数或市值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

股票指数可用于衡量股票市场的涨跌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7.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通过购买海外企业的股权或参与海外投资项目等方式,将资本投资到境外。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企业国际化经营,并带来经济效益。

8.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劳动力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能力和资源。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9. 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指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资产权益进行保护的行为。

良好的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0.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通常通过借款或增加货币供应来弥补。

过高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胀、减少对外投资以及增加公债负担等问题。

政经 名词解释

政经 名词解释

导论1.物质资料生产:指人们以一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2.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所结成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4.劳动者的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5.劳动资料:劳动者用来影响改变劳动对象的生产资料6.劳动对象: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7.生产资料: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8.经济规律: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变现为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就是各种经济系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9.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0.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2.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13.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14.私人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15.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进行的劳动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7.劳动生产率:之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18.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19.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20.社会分工:指动物进行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2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2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3.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4.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5.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导致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27.通货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28.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29.资本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30.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在于健康的活的人体中的31.资本:自然属性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和物,要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社会属性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32.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3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3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6.资本主义工资: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37.名义工资: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38.实际工资:以工人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上能够买多少生活消费品,开销多少服务费做标准来衡量的工资39.相对工资:至该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40.工资的国民差异:(实在没找到)第三章资本积累41.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4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4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由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用,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44.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4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46.资本集中:指社会上已有的规模下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第四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47.资本循环:指资本的价值从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态,实现增值后又回到“原来出发形态”的运动过程48.资本周转:资本反复不断的循环运动所形成的周期性运动49.固定资本:投在劳动资料形式上的生产资本部分50.流动资本:投在劳动对象和雇佣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51.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1.货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4.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6.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政经的名词解释

政经的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economic law):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

2、价值规律(value rule):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3、纸币(paper currency):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4、货币(currency):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价值(value):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使用价值(use value):指物品的有效性或效用,即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 necessary labor-time):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8、在社会平均的社会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0、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11、资本(capital):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2、剩余价值(Surplus-value):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3、绝对剩余价值(Absolute surplus-value):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得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4、相对剩余价值(Relative surplus-value):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5、资本积累(accumulation of capital):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6、资本积聚(aggregation of capital):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起点的运动过程。

3、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过剩,而形成的失业人口。

4、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7.社会总产品:社会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1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8.生产价格: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9.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0.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1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2.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是由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

13.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15.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

1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政经

政经

名词解释1劳动资料(名词解释):也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资料和物质条件。

2抽象劳动(名词解释):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货币流通规律(名词解释):是指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4世界货币(名词解释):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5不变资本(名词解释):在生产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6可变资本(名词解释):劳动力使用能够增加价值,即创造包含补充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

7折旧基金(名词解释):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逐年以一定比例提取的资本价值。

8.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名词解释):固定资本在价值上所受到的损失。

10.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而转化为货币,从而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

11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

12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总剩余价值除以社会总资本13土地制度: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他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判断: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Y)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Y)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N)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判断)5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判断)6商品的等价形式(判断):以自己的商品体反应另一商品的价值。

特点:价值的表现形式;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社会劳动的形式。

7.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N)8.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N)9.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判断):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只有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能成为资本。

政经名词

政经名词

物质资料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去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生产力: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总会形成一定的物质力量或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劳动者的劳动:人的劳动力的支出消耗。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即劳动者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

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所需要加工的一切东西。

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了或物化了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由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私人劳动: 生产商品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生产商品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也就是具体劳动效率。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力的耗费或支出,每个普通人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培训,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的人所从事的劳动。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也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价格标准: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派生出来的,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定。

通货膨胀:由于滥发纸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由于纸币发行过少而引起的纸币价值,物价下降的经济现象。

价值规律:商品对价值量决定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

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性: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

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

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这里的边际成本没有增加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方面,指根本不需要追加资源的投入;二是消费方面,指根本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根本不会带来“拥挤成本”。

1政经名词

1政经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经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表示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

生产关系(1)含义:人们以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关系。

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包括生产全过程中的一切经济关系,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分配的关系生产和交换的关系商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

人们用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这种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制作方法、劳动成果各不相同的劳动。

简单来说,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在商品生产中,这种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

利益制约性、内在性、相互制约性是其特点。

剩余价值:P58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政经名词

政经名词

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家为了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不断增殖,不能只经过一次循环就中止了资本的运动,而必须使资本的循环运动不间断地进行。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

垄断: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和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它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相互融合的结果。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

2.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

3.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4.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控制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教育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重点是12,345理解即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基本形式:1通过国家所有制直接参与生产过程2、通过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3、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4、通过实行“经济计划化”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调节实质:垄断直奔与国家资本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高额垄断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推动作用1、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2、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应用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4、国家通过各种财政金融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缓和和削弱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和破坏5、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剥削方式的调整,避免了激烈的反抗和冲突6、国际经济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因而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题库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

2.生产力: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总会形成一定的物质力量或能力,这种物质力量或能力就是生产力。

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结成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

4.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统称为生产资料。

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一章商品一、名词解释: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8.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9.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10.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11.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第二章货币一、名词解释:1.货币: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价值尺度: 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3.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4.通货膨胀: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第三章价值规律一、名词解释: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4.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第二篇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四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2.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3.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4.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

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

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m’表示。

如果用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m/v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9.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或劳动力的价格。

10.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11.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第五章资本积累一、名词解释:1.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2.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形成的各个资本的合并,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若干小资本联合成少数大资本而实现的个别资本迅速增大。

3.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由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力数量所构成的比例。

产业资本家在组织生产活动时,把资本投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方面。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既定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把这种比例所决定的资本构成,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4.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

产业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两个部分,也就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组成。

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5.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的资本总额。

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7.简单再生产: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规模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8.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

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相对比的概念是简单再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

9.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第三篇资本的流通过程第六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一、名词解释:1.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序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并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价值增殖的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产业资本的这种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着的循环就是资本周转。

3.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表现在劳动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5.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6.固定资本折旧:就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7.折旧费: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所提取的补偿金。

8.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只比。

9.无形损耗:又称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10.有形损耗:又称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各种物质要素由于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发生的磨损。

第七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一、名词解释:1.个别资本:不同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增殖,是企业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

2.社会总资本:各个企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3.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和。

4.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指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被完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不存在资本积累。

5.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第八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一、名词解释:1.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

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四篇资本的具体形式与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九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名词解释: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利润:指企业销售产品的收入扣除成本价格和税金以后的余额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是按照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

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生产价格: 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超额利润: 其他条件保持社会平均水平而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又称为纯粹利润或经济利润。

第十章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一、名词解释:1.商业资本:也叫商人资本,历史上它是先于产业资本而出现的一种古老的资本形态。

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不断在市场上出现、不断出在流通领域中的一部分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具有最终完成商品资本和商业资本成为独立资本形态的条件、有专门的商人从事商业资本的活动、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的职能,其作用是,加速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节省流通领域的投资2.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在商品流通领域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资本家向商业资本家出售商品时,事先留给商业资本家的价格差额3.商业店员:商业资本家雇佣的劳动者4.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

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5.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6.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第十一章借贷资本与利息一、名词解释:1、借贷资本:被用于贷放的货币资本2、利息: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出让资本所有权而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银行资本:是银行通过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获取的经营货币资本。

4、银行利润:银行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息差额,扣除银行业务上的开支以后,便构成银行利润。

表面上等于贷款利息-存款利息-业务费用,在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真正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6.利息: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贷出资本收回代价的形式而获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第十二章资本主义信用一、名词解释:1.银行信用: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资本的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