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35页】
阿米巴原虫 散发 数周-数月 不发热,症轻 无 数次 右 多 暗红色果酱样
RBC>WBC
鉴别诊断
• 食物中毒 •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 结肠癌,直肠癌 •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慢性血吸虫病 • 乙脑
预后
• 一周 • 影响因素 • 菌型,临床病型,全身免疫状态,治
疗合理及时否。
• 败血症 • 关节炎
并发症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 病原 • 流行病学 • 潜伏期 • 全身症状 • 里急后重 • 便次 • 腹痛 • 粪便量 • 便性状 • 镜检
痢疾杆菌 流行性或散发 1-7天 发热,症重 有 十数次、数十次 左
少 脓血便
WBC>RBC
2. 抗生素的选择:一般先根据临床诊 断选择抗生素,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 再做更换或调整。
治疗
三、对症治疗:发热、腹痛、呕吐 四、保护肠粘膜:思密达、果胶铋等 五、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等
慢性菌痢的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病原治疗
病原分离、药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 保留灌肠 三、对症治疗
休克型
• 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
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及意识 障碍
脑型
• 脑血管痉挛引起 •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变
化,呼吸衰竭等,病情凶险,病死率 高。
混合型
•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 • 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 2月,反复发作 • 有关因素 •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 • 耐药菌株感染 •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
1~ 15 1 ~6 1~ 18
重 易转慢性
最弱 较强
局部流行 最多见 较少见
宋内
D
(S.sonnei)
1
轻,呈不典型
最强
多见
李平等,284株志贺菌菌型分布及耐药谱分析。山东医药,2008, 48(40)
病原学
毒素
• 内毒素(脂多糖)的作用:
• 破坏肠粘膜上皮,造成粘膜炎症,并有毛 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脱落,形成 溃疡,出现粘液脓血便
2010年 发病数 死亡数
15257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 疾 肺结核 梅毒
15982
35277
15303 9
252248 991350 358534
14289 7743 884 4 689 128 36 3000 69
2009年 发病数 死亡数
临床表现
➢脑型(呼吸衰竭型):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 烦躁不安、嗜睡、惊厥、昏迷; 瞳孔不等大等圆,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
– 慢性菌痢:肠粘膜水肿 肠壁增厚
– 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微 粘膜充血水肿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菌痢 急性卡他性炎
急性菌痢
灰白 暗红 灰绿
病变进一步发展粘膜浅表坏死,
急 性 细 菌 性 痢 疾 ( 假 膜 性 肠 炎 )
急性菌痢
“地图状”溃疡
临床表现
潜伏期: 1~4天(数小时至7天)
15265
2008年 发病数
流行病学
死亡数 12622
13281 43841
14849 6596 1018 21 792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讲座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讲座
第9页
临床病理联络:
肠道炎症→刺激肠壁→痉挛→腹痛(直、乙状结 肠——左下腹显著)蠕动↑,分泌亢进渗出,吸收 水分下降,引发腹泻。
初——卡他性炎→水样便或粘液便。 后——粘液+假膜+血→粘液脓血便(镜检脓 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菌) 肠道炎症→刺激直肠神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 痉挛→里急后重。 毒素吸收→毒血症(可出现恶寒、发烧、中 性白细胞增加,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严 重者——内毒素→全身小血管痉挛→中毒性休克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讲座
第6页
2、假膜形成期:
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炎。
大致:粘膜皱襞顶部可见假膜形成,呈糠皮 状斑点,渐渐融合成片,假膜颜色普通灰白色, 出血则为暗红色,灰黄或暗绿色为胆色素污染。 (附图)
镜下:粘膜表层个别坏死,大量纤维素渗 出,中性白细胞渗出+菌落,混合后形成假膜, 为本病特殊改变。(附图)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讲座
第7页
3、溃疡期:溃疡特点
大致: ①表浅、小、多发性 ②形态不规则、地图状 ③溃疡间肠粘膜显著充血、水肿(红
肿),炎症反应重。严重时,浆膜表面可有纤 维素渗出。
镜下:溃疡处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可见残留假膜;溃疡边缘及底部有炎症反应 (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溃疡表浅, 极少穿过粘膜肌层;严重者可深达肌层、浆膜 层。
性质: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
依据肠道炎症特征,全身中毒改变程 度和临床经过不一样,菌痢分三种类 型——急性、中毒性、慢性。
细菌性痢疾专业知识讲座
第5页
(一)急性菌痢:
部位——结肠
按病程分
1、卡他性炎期:
主要表现为粘膜浆液性炎。 镜下:粘膜及粘膜下充血,水肿、粘液分泌 亢进、中性白细胞浸润、点状出血,粘膜上皮 变性、脱落→浅糜烂。 大致:粘膜红肿,壁厚、点状出血、浅糜烂, 渗出物中带粘液。
慢性菌痢名词解释
慢性菌痢名词解释
慢性菌痢是指菌痢病程长,病情持续,并伴有反复发作的症状。
主要是由于肠道常见的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
以下是对慢性菌痢的主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菌痢: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2. 慢性:指疾病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个月,并且症状反复出现。
3. 细菌感染:指细菌侵入人体肠道或其他部位,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过程。
常见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4. 肠道疾病:指发生在消化系统中的疾病,包括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5. 病程: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包括潜伏期、急性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6. 病情:指疾病的状况和严重程度,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7. 反复发作:指疾病的症状在一段时间内缓解后再次出现或加重的情况。
8.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较稀、呈水样,并伴有腹部不
适的症状。
9. 腹痛:指腹部的刺痛或胀痛感,可能伴有绞痛、胀气等症状。
10.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38℃的体温升高。
总结起来,慢性菌痢是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病程长,症状持续,并伴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这些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但之后又会再次出现或加重。
及早诊断和治疗慢性菌痢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至关重要。
细菌性痢疾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
青壮年为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易重复 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夏秋多见,影响因素:降雨 量多、苍蝇、饮食、机体。
四、发病机制
1.病原菌寄生于肠道,释放内毒素,使肠上皮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 出现粘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与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脑鉴别
九、预 后
1.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化 2.中毒型病死率高 3.慢性不易根治 4.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预后较差
十、治 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电解
(2)病原学治疗: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儿童 选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
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脑型治疗:脑水肿时用甘露醇治疗,应用激素有
助于改善病情。呼吸衰竭时,吸氧,保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十一、预 防
3.细菌性痢疾大便的性质是: A.粘液脓血便 B.米泔水样大便
C.陶土样大便 D.果酱样大便
4.菌痢导致症状最严重的菌群是 A.痢疾志贺菌群 B.福氏志贺菌群 C.宋内志贺菌群 D.鲍氏志贺菌群
5.中毒性菌痢好发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成人
6.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菌痢
▪ (2)经食物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水 果、米饭、面食上可生存数天,甚至 十余天;并可在葡萄、草莓、黄瓜、 西红柿、凉粉、肉冻等食品上繁殖。 所以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 菌痢散发。带菌的厨师如将痢疾杆菌 污染食物、菜板、瓜果及凉菜,可引 起菌痢暴发
▪ (3)经水传播。若粪便处理不当,水源 保护不好,被粪水污染的天然水、井 水、自来水如未经消毒被饮用,常引 起暴发流行。施工、生产、野营、居 民区共用污染供水管道,往往引起不 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同用水源人群 间的广泛传播。
▪ (4)经蝇传播。苍蝇生活于粪便污物之 间,蝇体常带病原菌。卫生条件不好 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常被传染。因苍 蝇引起的菌痢流行,其发病率上升与 家蝇密度升高常是一致的。
▪ 痢疾杆菌感染人的剂量为10一l00个, 比霍乱和其它肠道病原菌的感染剂量 小1万一10万倍,故必须严格讲究卫生, 注意严密消毒,洗净手,把住不干不 净饮食的入口关,才能防止痢疾的传 播。
▪ 1.失水量与休克程度不相称,单纯补液补盐不能 纠正休克。
▪ 2.观察皮肤、粘膜、甲皱、眼底可有小动脉痉挛 及微循环障碍表现,及时应用血管扩张药物有良 效。
中毒性痢疾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 1.与乙脑相鉴别:中毒性痢疾发作与发展更 急,迅速出现循环衰竭与休克,应用冷盐 水灌肠,取粘液或可疑部分镜检。必要时 做腰穿,乙脑的脑脊液有改变。
▪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 (1)用654-2,儿童0.3-2mg/kg/次,成人 每次20--40mg静脉注射,用至面色转红, 四肢转暖后停药。
▪ (2)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 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 糖交替使用。
▪ (3)地塞米松:0.5~1.0mg/kg/次, 加入莫菲滴管中静滴,必要时4~6小 时重复一次。
细菌性痢疾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 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 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 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有明 显季节性,一般从5月开始 上升,8-9月达高峰,10月 以后逐渐减少。
b、脑型(呼吸衰竭型):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 型,病死率高。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要临 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 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脑疝。早期可有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嗜睡或烦躁等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为颅内压增高、脑水肿早期临床 表现。晚期表现为反复惊厥、血压下降、呼吸 节律不齐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 圆,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明显加深, 直至昏迷。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 2.轻型 3.重型 4.中毒型
1、普通型
A、起病急,高热伴发冷寒战 B、明显肠道症状 C、大便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 D、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2、轻型
A、全身毒血症状轻 B、肠道症状轻 C、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 D、病程短3-7日痊愈,可转为慢性
3、重型
A、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B、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稀水脓血便,里急后重明显 C、后期可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者周 围循环衰竭,部分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4、中毒型
(1)、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 a、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C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
(3)分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 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口唇或甲 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 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 尿少或无尿。⑤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
细菌性痢疾
(二)慢性菌痢 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 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 情未愈者,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如急性期 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为耐药菌株 感染;亦可因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或原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根据临床表现 可分为3 可分为3型: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细菌性痢疾
姚海燕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系指由志贺菌属感染引 起的肠道传染病。结肠粘膜的炎症及溃疡为主要 病理变化,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本病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在卫生条件 落后的国家占感染性腹泻发病总数的15%以上。 落后的国家占感染性腹泻发病总数的15%以上。 我国菌痢是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 重要的法定传染病。
(二)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进食富营 养易消化、无刺激的食物,忌生冷、油腻,积极 治疗并存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2.病原治疗 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 生素, 通常易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 通常易联合应用2 疗程须长,可给予1 疗程须长,可给予1—3个疗程。亦可应用药物保 留灌肠疗法。 3.对症治疗 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 应用抗菌药物后,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可用微 生态制剂如乳酸杆茵或双歧杆菌制剂等进行纠正。
复习题: 1、急性普通型菌痢的临床特点(P93) 、急性普通型菌痢的临床特点(P93) 2、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P94)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P94)
临床表现
潜伏期1 潜伏期1—2天(数小时至7天)。痢疾志贺菌感染临 数小时至7 床表现多较重;宋内志贺菌感染多较轻,非典型 病例多,易误诊或漏诊;福氏志贺菌感染病情轻 重介于两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高热可伴发冷寒战, 普通型(典型) 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天10多 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天10多 次至数十次,开始为稀便,可迅速转变为粘液脓 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 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2.轻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 轻型(非典型) 较轻,不发热或低热,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 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 3—7天痊愈,少数亦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VIP专享】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
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什么是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为特征。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与潜伏期人感染志贺菌后可以发病或者不发病而仅作为带菌者。
病人分为急性患者和慢性患者。
急性患者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急性菌痢分为典型、非典型和中毒型。
(1)急性典型菌痢患者约占30-40%,具有脓血或粘液便、里急后重和发热等典型症状。
(2)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或不典型,约占60-70%,有时仅排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故常被误诊为“肠炎”或“消化不良“或被漏诊。
(3)中毒型菌痢约占2-3%,多见2-7岁儿童,起病急,进展快,初期肠道症状比较重,临床表现为高热、中毒型休克或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病死率高。
病程超过两个月称为慢性患者。
病情多有急性病人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而形成。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季节菌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有明显季节性高峰。
一般4月初至5月份开始缓慢升高,6-7月急速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11月至次年2月为低水平期。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传播的?志贺菌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手(日常生活接触)、水、食物及苍蝇等经口传播。
(1)经生活接触传播。
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其粪便污染日常用品而传播。
(2)经水传播。
水体一旦被志贺菌污染,在被污染的水体中游泳或喝生水可引起暴发流行。
(3)经食物传播。
瓜果蔬菜常因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而被志贺菌污染。
生吃未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可引起痢疾散发病例。
不洁的群体性聚餐是引起食物性传播的主要形式。
(4)经苍蝇、蟑螂等生物媒介传播。
哪些人容易患细菌性痢疾?菌痢在各年龄均可发生,婴儿发病率低,1岁以后突然升高,1-5岁形成发病高峰。
70%的菌痢病例和60%的死亡病例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次是年老人群及营养不良人群。
集体就餐、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托幼机构、福利院、学校、养老院、劳教、劳改等场所是痢疾高发或暴发的重点人群。
菌痢诊断标准
菌痢诊断标准
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菌痢患者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常为黏液血便或水样便。
2. 实验室检查:通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检测粪便或肛门拭子中的志贺氏菌是否阳性。
3. 影像学检查:在严重病例中,可以进行腹部X线或CT检查,以评估肠道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4. 病史调查:了解患者的旅行史、饮食史、接触史等,有助于确定病因和传播途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做出菌痢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菌痢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肠道感染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排除其他可能性。
菌痢
不明显 明显 明显
不明显
不好 好
明显
好 不好
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22
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症状消失,大便培养2次
阴性
休息与饮食:重者卧床休息,流质或半
流质易消化饮食
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口服或静
脉给液
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血压、
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
23
病原治疗
轻型不需抗菌
其他型需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 –磺胺类 –阿奇霉素、庆大霉素、氨苄及三代 头孢菌素
24
对症治疗
退热止惊
首选物理降温,亚冬眠疗法止惊
抗休克治疗
扩容、纠酸、活血管、保护脏器等
脑病的治疗
降颅压,防止呼吸衰竭
25
常用护理诊断Biblioteka 措施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感染有关 排便异常:腹泻 与消化道炎症有关 –严格隔离 –密切观察 –休息与饮食 –监测水、电解质 –皮肤护理 –用药护理
9
血管活性物质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
毒血症
血管痉挛 组织缺血缺氧 脑缺氧 代谢障碍 微循环障碍 回心血量不足 心排出量减少
脑水肿 呼吸衰竭
酸性产 物增多
酸中毒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 性增强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不足 血压下降
脑 病
休克
病理特点
普通型菌痢 基本病变: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中毒性:局部病变轻,全身症状重,多 脏器损害
28
思考几个问题:
1、最可能的诊断? 2、如何进一步确诊? 3、鉴别诊断? 4、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病理: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肠粘膜表面有大量粘液脓血性 渗出物覆盖,此与坏死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融合形成灰白色伪膜,脱落后可 见粘膜溃疡,此病变仅限于固有层,很少引起肠穿孔及大量肠出血。 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溃疡可不断形成及修复,而引起息 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并可引起肠腔狭窄。 中毒型则结肠局部病变轻,仅有充血水肿,很少有溃疡,但全身病变 重,可见多数脏器的微血管痉挛及通透性增加;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 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亦可有肾上腺皮质出血和 萎缩。
六 并发症 少见。 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关节炎、瑞特综合征。
七 实验室检查
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 血象:wbc10~20*109/L N升高 粪便:外观有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白细胞(大 于15个/HP)及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便可确诊。 15个/HP)及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便可确诊。 大便培养:
六 诊断
1 夏秋季,有进食不洁或与菌痢病人接触。 2 临床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 左下腹有压痛。 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 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月未愈。 中毒型: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 及循环、呼吸衰竭,而胃肠道症状轻微。 3 大便检查
七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细菌性胃肠型 食物中毒 中毒性菌痢:休克型与其他细菌引起感染引起休克 脑型与乙脑 慢性菌痢:于直肠结肠癌、慢性血吸虫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④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全 中毒型: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势凶险,高热体温可达40℃ 身严重毒血症症状,可有精神萎靡、嗜睡眠、昏迷及抽搐,可迅速发生循环 及呼吸衰竭,故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肠道 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及腹泻症状,但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 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及腹泻症状,但发病后24小时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 样大便。 休克型(周围环境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由于全身微血管 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早期血压可正常, 但亦可降低甚至测不出;脉搏细速甚至测不到。亦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 之意识障碍。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由于脑血管痉孪引起脑缺血、 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可发生脑疝。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 迷及抽搐,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混合型:具有上两型之表现,为最凶险之类型。
本病急性期数日即愈,少数病人病情迁延不愈成为慢性 或可反复发作。本病发病率高,是夏秋季的常见病。
二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 的无鞭毛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之不同,目 前本菌可分为4群及40个血清型。 前本菌可分为4群及40个血清型。
志贺菌属的分型
菌名 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鲍氏志贺菌 宋氏志贺菌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杀菌强的作用。 诺氟沙星:成人0.2~ 诺氟沙星:成人0.2~0.4 4/天,小二20~40mg/kg,分3~4次服用, 4/天,小二20~40mg/kg,分3~4次服用, 疗程5~7天。亦可与甲氧苄啶(TMP)合用提高疗效,成人0.2g, 疗程5~7天。亦可与甲氧苄啶(TMP)合用提高疗效,成人0.2g,2次/天, 小二5~8mg/kg,分2 小二5~8mg/kg,分2次服。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因喹诺酮类影响骨骺发育,故孕妇不宜使用,儿童应慎用。 复方新诺明,成人2 次,2 复方新诺明,成人2片/次,2次/日,儿童酌减。严重肾病、磺胺过敏者及 血白细胞明显减少者禁用。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 潜伏期1~2日(数小时至7日)。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多较重,宋氏志贺菌感染多较轻,福氏志贺菌 介于两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1 急性菌痢 ①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39)可伴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通、 ①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39)可伴发冷寒战,继之出现腹通、 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可转变为粘 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可转变为粘 液脓血便,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周左右病清逐 液脓血便,有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早期治疗,多于1 渐恢复而痊愈,少数可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②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不发热或低热, 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明显里急后重。病程 3~7日而痊愈,亦可转为慢性。 3~7日而痊愈,亦可转为慢性。 ③重型:多见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③重型:多见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 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出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后期出现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睡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三 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其中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菌者由于症状轻或
无症状而易被忽略。
• 2 转播途径 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
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在流行季节则可因食 入污染食物或饮用粪便污染的水源,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
一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广义:是指由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痢疾病样病变,如 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狭义:是指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又称志贺菌病。本节主要指此病。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或中 毒性脑病。
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2 发病过程:
• 痢疾杆菌——消化道——大部分可被胃酸杀死。 痢疾杆菌——消化道——大部分可被胃酸杀死。 • 肠道(少量细菌亦可因正常肠道菌群的拮抗作用及肠粘 • • 膜的分泌行动IGA阻止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 膜的分泌行动IGA阻止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 • 而使之不能致病) • 如免疫力低下 •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 • •
群 A B我国 C D欧美
血清型和亚型 1~15 1-6(15个亚型) 6(15个亚型) 1~18 1
我国以B型为主,其中又以1b、2a、 型居多,其次是D 我国以B型为主,其中又以b、2a、3型居多,其次是D 群宋内菌,且不断上升。少数地区以A 群宋内菌,且不断上升。少数地区以A群痢疾志贺菌流行。 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主 要因素;志贺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神经毒、 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引起严重的临床表现。 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瓜果、蔬菜及污 染物上可存活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 染物上可存活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 细菌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敏感。
八 治疗 • • • • •
一般治疗 给予低脂流汁饮食。 为防止腹压增高造成脱肛,排便不要用力过度,时间不宜过长。 急性期卧床休息,控制室温。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每天监测体温,物理降温的方法。必要时给予退热剂(休 克者禁用),或亚冬眠疗法。
• 腹痛:与肠蠕动、肠痉挛有关。 • 腹部置热水袋,解除肠痉挛。 • 禁食生冷食物 • 必要时使用啊托品、颠茄合剂或适量镇静剂止痛。
2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迁延超过2 腹痛腹泻和腹胀。 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 或为耐药菌株感染;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或原有慢性疾病如胃肠 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病等。 ①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长期反复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便,伴 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②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因进食生冷、劳累或受凉等诱发。 ③慢性隐匿型:1 ③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菌痢史,临床无症状,大便培养可有痢疾杆菌。
• 3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
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抗药性,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 4 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有利于苍蝇孳生和
细菌繁殖,且喜食生冷食物,故夏秋季多发。
•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
四 发病机制
• 1 发病因素: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 • 细菌数量——10~100进入人体即可发病。 细菌数量——10~100进入人体即可发病。 • 致病力——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只有此侵袭 致病力——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只有此侵袭
肠粘膜的炎症反应 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肠粘膜出现炎 症、坏死和溃疡)
•
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细菌在人体内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且细菌很少侵入粘 膜下层,一般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只 有在人体防御功能很差,如营养情况极差尤其是老年人或儿 童,才回发生败血症。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 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