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

最新: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 ) 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人类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欠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性腹泻致死的主要病种,发展中国家的罹患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菌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菌痢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菌体短小,无芽抱,无荚膜,无鞭毛, 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志贺菌属分为4种血清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 , A群I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B 群1鲍氏志贺菌(S.boydii ,C 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 , D群〉不同血清群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痢疾志贺菌最为严重,可引起中毒型痢疾,而宋内志贺菌与鲍氏志贺菌感染致泻的症状则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较易转为慢性。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

志贺菌可以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又称志贺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

志贺菌生存能力较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2 ~ 7.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通过手、食物和水等经口摄入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高发人群。

儿童、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较易出现重症和死亡。

部分成人感染后可无症状。

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

不同血清群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

三、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下消化道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 进而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固有层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炎症细胞浸润, 血浆渗出,进而导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 病情说明指导书

细菌性痢疾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由于志贺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

英文名称:bacillary dysentery其它名称:菌痢相关中医疾病:痢疾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肠常见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主要病因:因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特异性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X 线检查重要提醒: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且部分患者病情危急,甚至出现败血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细菌性痢疾根据毒血症及肠道症状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医生者,即为慢性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特点三、细菌性痢疾的病因病因总述:细菌性痢疾主要是因志贺菌感染引起。

志贺菌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疲劳、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本病的发病风险。

基本病因: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荚膜及鞭毛,多数有菌毛,属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根据生化反应和 O 抗原的不同,可将志贺菌属分为4个群,包括痢疾志贺菌(A 群)、福氏志贺菌(B 群)、鲍氏志贺菌(C 群)、宋内志贺菌(D 群)。

消化系统疾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疗

消化系统疾病—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诊疗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1.去除诱因 2.抗生素的应用 3.局部灌肠疗法 4.肠道紊乱的处理 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
七、预 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直至粪便培养隔日 一次,连续 2~3 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对于托幼、饮食 行业、供水等单位人员,定期进行查体、作粪便培养等, 以便及时发现带菌者。对于慢性菌痢带菌者,应调离工作 岗位,彻底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 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 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
(二)流行病学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有无良 好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 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
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重复感染或再感 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细菌性痢疾
一、概述
(一)概念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指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 要病变。
主要表现: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 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流行病学
➢ 传染源: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典型 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3-6天后可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起病急骤,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
主要临床表现; 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时无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可于
数小时后方出现痢疾样大便。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主要表现为皮肤花斑,四 肢厥冷,脉搏细速及口唇青紫,血压明显下降或测 不出,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少尿或无尿。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传染病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1、畏寒,发热,腹痛,粘液脓血便。

2、白细胞数(10—20)x10% ,大便常规:粪便外观粘液脓血
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脓细胞、少数红细胞。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中毒性脑病者。

(五)治疗常规
1、应用喳诺酮类或三代头抱类抗菌药物。

2、补充液体,维持水电平衡。

3、腹痛剧烈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
(六)标准住院日为8--10天(七)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一月一日出院日期:年一月—日标准住院日:7-10天。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

细菌性痢疾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亦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夏秋季节。

主要病变为直肠、乙状结肠的黏膜呈现溃疡性炎症,多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等,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低下,可反复感染。

本病多为急性发作,少数慢性化。

该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早有记载,称为“肠澼”。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代医家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痢疾论治》。

金元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称之为“时疫痢”。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菌体小,无鞭毛、荚膜和芽孢,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宋氏志贺菌抵抗力最强,福氏志贺菌次之,痢疾志贺菌最弱。

对紫外线、酸和常用消毒剂敏感,加热60 ℃10分钟即可杀灭。

按照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分为4群(A、B、C、D)和40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表1)。

表1志贺菌属的分型菌名群别血清型和亚型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ABCD1~151~6(15个亚型)1~181目前我国流行的优势菌群为福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城市以宋氏志贺菌为主,农村以福氏志贺菌为主。

所有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引起全身严重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等。

外毒素亦称志贺毒素,具有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氏志贺菌感染多为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临床症状较严重。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包括急、慢性菌痢患者及带菌者。

由于症状不典型,非典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常被误诊或漏诊,易造成菌痢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治

急诊之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病科(510630) 杨绍基[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急性 志贺菌 消化道传染病 诊断 治疗 病原体1 引 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又名急性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在我国,急性菌痢仍是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

志贺菌的致病性强,食进10~100个该菌就可使人感染、发病,近年来临床分离的菌株常呈多重耐药性。

本文就急性菌痢的诊治(特别是急诊救治)作一介绍以供临床参考。

2 病原体志贺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共有40个血清型。

4群均可产生内毒素,A群还可产生外毒素。

目前,我国的菌痢多由福氏志贺菌引起,宋内和鲍氏志贺菌有增多趋势。

所有志贺菌都可引起普通型和中毒型痢疾,并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神志不清和中毒性休克等[1]。

志贺菌属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短小,不形成荚膜和芽胞,有菌毛,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

在人体内可侵入结肠上皮细胞,释出毒素,破坏肠黏膜,形成局部炎症、溃疡和出血,出现典型的黏液脓血样大便。

急性菌痢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

然而,某些动物,如猴、鸡、牛、豚鼠、兔等亦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对本病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短暂的免疫力。

3 诊 断3.1 流行病史近10d内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3.2 症状与体征急性菌痢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为数小时,最长的达8d,多数为2~3d。

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急性菌痢分为典型、非典型和中毒型。

典型急性菌痢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发热、头痛、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

腹泻达10次/日,或更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

因每日腹泻次数太多,患者可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并有脱水、代谢性酸中毒。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

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

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

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

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

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 诊断要点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失水轻,循环好。

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细菌性痢疾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Genus shigellae,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或/和中毒性脑病。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者能自愈,重者可导致死亡。

全年均有发生,夏季为高峰季节。

各年龄组儿童均易感,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细菌性痢疾分为急性(包括轻型、普通型、中毒型)、慢性菌痢。

中毒型菌痢(毒痢)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极为凶险,主要发生在2~7岁儿童,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病史要点】1.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

2.热型、热度(常为突起高热)。

有无寒颤、抽搐及其次数、意识改变。

3.肠道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发热的关系。

腹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腹泻次数,大便性状、颜色,有无脓血,有无里急后重。

中毒型病初可无腹泻及脓血便。

4.精神、食欲、尿量。

【体检要点】1.有无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及其程度。

2.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征象:包括面色、皮肤有无大理石样花纹、肢端循环、甲床颜色、血压、心率、呼吸次数。

3.有无神志改变,意识障碍程度,脑膜刺激征;有无呼吸浅快、节律不齐、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

【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象高,以中性为主,严重时可下降。

2.大便常规WBC ≥(++)/HP,少量RBC和不同程度吞噬细胞诊断即确定。

3.大便培养大便培养阳性可证实诊断,并可作药敏指导抗菌选药,但阴性不能排除。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1. 诊断要点1)普通型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失水轻,循环好。

个别病例在发病24~48小时内转变为中毒型。

2)中毒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临床以严重毒血症为主要表现,病初肠道症状轻甚至缺乏。

按临床表现又分为:①休克型:最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细菌性痢疾(制订)草案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细菌性痢疾(制订)草案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细菌性痢疾(制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下人群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儿科、感染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临床特征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样便,伴有发热、全身毒血症状,重者并发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志贺氏菌属分为4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A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i)(B群),鲍氏痢疾杆菌(Boydii)(C群)和宋内氏痢疾杆菌(Sonnei)(D群)[1]。

属于中医“痢疾”“肠澼”“赤白痢”“疫毒痢”“噤口痢”等范畴。

3 诊断3.1病史多有饮食不洁史[1],潜伏期1~3日,短至数小时,长达8日。

有明显季节性,7、8、9月为发病高峰。

发病年龄以10岁以下小儿多见,男多于女。

近年来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2-3] 3.2 临床表现[4]3.2.1 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脓血或黏液便,部分患儿伴有呕吐,里急后重感。

查体可见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乳幼儿及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

3.2.2 中毒性菌痢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期肠道症状多不明显甚至无腹痛与腹泻,高热或体温不升,惊厥,意识障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周围循环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合并DIC等。

若抢救及时预后尚可,极少部分患儿可有生命危险或遗留有后遗症。

3.2.3慢性菌痢病程≥2个月,持续或间歇性腹泻伴脓血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且排除再感染,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或症状消失已有2个月以上,但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3.3 实验室检查[4-5]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慢性期可出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大便常规:肉眼可见黏液,脓血状。

中医内科痢疾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内科痢疾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痢疾本病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和阿米巴痢疾两类。

前者系由感染痢疾杆菌而引起;后者由于感染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所引起。

中医学也称痢疾。

其病因病理是外受湿热疫毒,饮食不洁,贪食生冷、肥腻而致脾胃不调,大肠传导失常所形成;如病人正气不足,加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不愈,可成慢性久痢或休息痢。

如感受的湿热疫毒深重,可以迅速传入营血,而致昏迷痉厥;严重的由于毒邪内陷,正气不支,可以出现内闭外脱的危象。

【诊断】1.病前有饮食不洁史,或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2 .主要症状突然发热或无热,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数十次,粪便量少,含有黏液或脓血,并有里急后重(统指下腹部和肛门坠痛,时有大便感觉,大便次数多而量少,感觉排解不畅等一类症状)。

3 .检查腹部压痛点及化验大便有助于鉴别两类痢疾。

4 .在流行季节,如见突然高热、呕吐、嗜睡或昏迷、抽搐、面色青灰的,即使尚无腹泻或脓血便,应考虑中毒性菌痢(小儿尤为多见),须密切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及时进行灌肠或用手指由肛门内取出大便作化验检查,以迅速明确诊断。

5 .本病迁延至2个月以上,腹痛腹泻、脓血便等时发时止,反复不愈,或大便次数增多,有黏液而脓血便不明显者均属慢性痢疾,需与慢性肠炎、血吸虫病等作鉴别。

6 .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的鉴别见表。

表: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鉴别表【治疗】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和某些单味中药对急性痢疾,尤其菌痢的治疗,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由于病情有轻重和急慢性的不同,有时还需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一、辨证论治急性暴痢,多属实证。

一般为湿热痢,治当清热化湿人调气导泄,重证为疫毒痢,则需加用大剂清热解毒药。

慢性久痢,多属虚证,当以调补脾胃为主,分别阳虚或阴伤处理,并酌情配合固涩之药;如见虚中夹实证的,可参以清肠化湿导滞法。

1.湿热痢除前述主症外,并见胸脱痞闷,口干苦而黏,小便短赤,或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细菌性痢疾诊治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出现中毒 性休克。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细菌性痢疾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对症治疗。预防方 面,应注重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临床实践中应用举例
病例分析
通过对典型病例的分析,加深对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的理解。
加强饮食管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油腻和刺 激性食物。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脱水处理
电解质紊乱处理
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静 脉补液,同时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如钾、钠等。
中毒性休克处理
注意事项
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等。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应谨慎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
对症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的易消化食物,增强患者体质。
降温处理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 降温,减轻患者不适感。
预防并发症措施
观察病情
电解质紊乱
包括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抽搐 等。
中毒性休克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 压下降等。
并发症预防措施
及时治疗
一旦确诊细菌性痢疾,应立即开始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保持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2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前言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单位:北医大一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素芳、路文彬、车文玺、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3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3.1 诊断原则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 诊断标准3.2.1 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 症状体征3.2.2.1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 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 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诊断要点】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粪便检查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引·细菌性痢疾制订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引·细菌性痢疾制订

1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细菌性痢疾”“痢疾”“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5年2月,以“bacterial dysentery”“diagn osis”“Chinese medicine”“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 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 house, 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主要检索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中西医儿科教材、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基于文献研究确定调查问卷,调查获得最终结果后,以问卷结果确定的方剂、中成药及其他疗法名称,再进行一次检索,以防止漏检,并获得高质量的证据。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632篇。

1.2 文献评价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1]具体内容见《中医儿科杂志》2016年第12卷第1期第1〜2页相关内容。

1.4 指南工作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儿科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如下。

肠道门诊细菌性痢疾应急预案及流程

肠道门诊细菌性痢疾应急预案及流程

肠道门诊细菌性痢疾应急预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肠道门诊细菌性痢疾应急预案与流程在医疗领域,应急预案和流程的制定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处理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时。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的诊治及护理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的诊治及护理
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的诊治及护理
x
01
诊治方法
02
护理措施
目录
03
预防措施
诊治方法
诊断标准
病史:患者有慢性细菌性痢疾病 史,近期出现急性发作症状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黏液脓血便等
体征: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 粪便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等
诊断依据:综合病史、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排 除其他疾病可能,确诊为慢性细菌
抗菌药物:选择敏感药 物,如喹诺酮类、头孢
菌素类等
解痉药物:如阿托品、 山莨菪碱等
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 蒙脱石散等
补液治疗: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补液方案,如口服
补液盐、静脉补液等
辅助药物:如维生素、 微量元素等,以改善患
者营养状况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血压
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 态、精神状况、饮

谢谢
03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 05 惯,避免暴饮暴食
确保食物煮熟透, 02 避免交叉污染
04
避免与患者共用餐 具,防止交叉感染
避免感染风险01保持良 Nhomakorabea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0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03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避免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

04
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抵抗力
0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性疾
性痢疾急性发作
治疗方案
01
抗菌药物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
02
补液治疗: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临床路径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路径、细菌性痢疾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细菌性痢疾(GB16002-1995 )二)诊断依据:GB 4789.4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 —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1、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 )的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资料:患者有不洁饮食或者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a、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b 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者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c、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亚种的毒血症状,小儿起病是可无明显的腹泻症状,常需要灌肠或者肛拭做粪检才能发现菌痢。

根据临床表现可有以下的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者昏迷、瞳孔改变,甚至脑疝、呼吸衰竭等表现。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d、慢性菌痢:急行菌痢的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3)实验室检查:a、粪便常规检查到白细胞或者脓细胞大于或者等于每高倍镜视野15个,可见红细胞。

b、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找到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

三)治疗原则1 、急性菌痢(1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 2 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 〜0.4g,每日4 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3)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三溪乡卫生院2013年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方案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疫情报告和判定(一)疫情的报告发现细菌性痢疾疑似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重大疫情的判定区级重大疫情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细菌性痢疾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或县(市、区)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二、疫情的应急响应县级重大疫情响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

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三、现场控制技术措施(一)流行病学调查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细菌性痢疾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

2。

流行因素分析:根据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

(二)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1.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每天大便检测一次,连续两次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

带菌者可以在家隔离治疗,每日采便检验一次,连续二次阴性解除隔离,重复阳性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期间严格执行随时消毒。

细菌性痢疾(4)

细菌性痢疾(4)

细菌性痢疾(4)[预后]急性菌痢一般预后良好,发病后1周出现免疫力,2周左右可痊愈。

少数患者可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或因体质衰弱等因素,转变为慢性或遗有肠功能紊乱。

中毒型菌痢因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

极少数危重患者因脑组织损伤严重,可发生中毒性脑病,与此同时遗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

[治疗](一)急性菌痢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 m.小儿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

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2.病原治疗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1)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

(2)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

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

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

②氟哌酸(NF LX)0.4,2~3次/日。

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

(3)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 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

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

(4)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3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

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全年均有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年龄以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临床表现:潜伏期1~2日(数小时~7日)。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热可伴寒战,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大便每日10多次至数十次,量少,为粘液脓血便。

有左下腹痛,肠鸣音亢进。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
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症状和肠道症状均较轻,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轻微腹痛而无里急后重。

病程3~7日,也可转为慢性。

3)中毒型:多见于2~7岁小儿。

起病急、病情重。

高热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状,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症状。

①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早期全身微血管痉挛,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肢端厥冷及紫绀、脉细速甚至测不到、血压低,亦可正常而脉压小。

也可有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②脑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表现为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严重者可发生脑疝,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出现呼吸异常及呼吸衰竭。

(2)慢性细菌性痢疾:指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

1)慢性迁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

可伴有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可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3)慢性隐匿型: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临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有炎症溃疡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血象:急性期可有白细胞轻至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慢性期可有贫血。

粪便检查
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

如有巨噬细胞更有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应常规作药物敏感试验。

(3)免疫学检查:有荧光抗体染色法、荧光菌球法、免疫染色法等,快速简便,敏感性好,有利于早期诊断。

(4)乙状结肠镜检查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肠套叠等鉴别;慢性菌痢应与慢性血吸虫病、直肠癌及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中毒性菌痢应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急性菌痢
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饮食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病原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0.2~0.4g,每日4次口服,小儿20~40mg/kg/d,分3~4次,疗程5~7日。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也可选用。

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对多数菌痢病人仍有较好疗效;
对症治疗:高热可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慢性菌痢
一般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宜进易消化少渣无刺激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病原治疗
应抓紧作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联合应用2种不同抗生素,疗程须长,须重复1~3个疗程;
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常用的有0.5%卡那霉素、0.3%黄连素、5%大蒜液等,每次100~200ml,每晚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

必要时灌肠液中可加少量皮质激素。

中医辩证施治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可用微生态制剂。

中毒型菌痢
一般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工作。

病原治疗:应用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可用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也可用头孢菌素等,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和退热药。

躁动不安及反复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

反复惊厥者可予以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

防治循环衰竭: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葡萄糖盐水,待休克好转后继续静脉输液维持;同时予以5% 碳酸氢钠3~5ml/kg,纠正酸中毒。

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可应用山莨菪碱,成人10~30mg/次,儿童0.2~2mg/kg静脉推注,每5~15分钟一次,待面色红润,血压回升后可停用。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用多巴胺和阿拉明。

有心力衰竭者,可用西地兰。

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脑水肿及呼吸衰竭:大剂量山莨菪碱治疗(用法同上);应用20%甘露醇治疗,1~2g/kg静注,每4~6小时1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出现呼吸衰竭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机。

【预防】
应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1.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诊断、隔离及治疗病人及带菌者;从事饮食、自来水厂工人及托幼工作人员应定期粪检,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及彻底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饮水卫生;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做好“三管一灭”。

3. 保护易感人群:特殊情况下,对无法搞好饮食卫生时,可口服痢疾
菌苗,如F2a型“依链株”活菌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