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的再认识[J]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当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深入开展。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既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科技成果。
本文将从诸多角度探讨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1.加强校企联系,创新校企合作方式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有许多联系点,包括实习、就业、科研等。
可以加强这些联系点,形成对话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同时,还可以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如联合研发、科研合作、产学研合作等,从而打造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
2.提升教学水平,优化职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职业课程设置,使之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针对企业用人的需求,可以设置更加综合性的职业课程,同时也可以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
通过开展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活动,例如校企合作的实际案例研究、企业访问、实习、项目合作等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3.增强学校的技术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强科研力量,提高学校的技术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意愿和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校企合作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也需要创新,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管理体制也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需求。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掌握一定的企业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企业需求,指导学生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总的来说,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_校企合作_工学结合_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再认识丁金昌,童卫军(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49-07Rethinking on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enterprise corpor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ING Jin-chang,T ONG We-i jun(W enz hou Poly technic,W enz hou325035,China)Abstract:Schoo-l enter prise corporatio n and w o rk-study com bination is the dir ectio n o 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s vo catio nal education.Though China s higher v ocational education has gained primary achievements in schoo-l enterprise co rpo ration and w ork-study combination,on the w hole the relevant running system and lo ng effectiv e m echanism has no t been established.T o pro mote schoo-l enterpr ise co rpo ration and w ork-study com bination,in light o f the ex isting problems,schoo ls,enterprises and gov er ments should w ork together and take effectiv e measures to cr eate new running mechanism.Key words:hig her vo catio nal education;scho o-l enterprise co rpo ration;w ork-study com-binatio n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思考
对积极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思考摘要:“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都面临严峻的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各用人单位又在抱怨毕业生不符合他们“拿来就用”的要求。
对于高校,尤其是独立本科院校,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毕业生尽量符合企业要求。
那么如何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用人单位二者实现完美结合呢?唯一途径是校企结合。
关键词: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职业求岗位需一、关于“校企结合”的现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校企结合”成为许多学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
但是,我国“校企结合”在推进中仍然存在问题。
(一)学校层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2.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
1)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
2)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3)实训条件仍需改善。
4)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浅谈对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职业教 育与其 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学 校 学 历 教 育 与 职 业 培 训 协 调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与经济建 设、劳 动就业 、人力 资源开发协调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 做合一 。其次 是实训场地不足 ,不能满足生 发展。 2 .注重师资对伍 建设 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 , 产性实训 的需要。企业 开展 生产性实训需要 满足 企 业 需要 ,基 本 实 现 学 生 职 业 能 力 与 企 较 大的 “ 教学 工厂”才能运行 ,场地问题制 高等教育师 资队伍 中的高职教育 师资, 业 岗位 要 求之 问 “ 无 缝 ” 对接 的 应 用 型 人 才 约着 高职院校 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 不仅应具有 高校 师资的共同特征 ,如有 良好 培养模式。 训 的发展 。 的师德、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层面 、 【 关键词 】高职教 育;校 企合作 ;工 学 2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丰 富的教学经验 与教 学方法等 , 还 应体现高 结 合 :人 才培 养 相对于学校 ,企业 的积 极性不高 ,这也 职 教 育 师 资 队伍 建设 独 特 的 一 面 ,高 职 教 育 是一个全 世界普 遍存 在的问题。企 业作为市 特色决定 了其在人才 培养 目标上的特殊性。 引 言 场 主体 ,谋求利 益最 大化,不 可能主动为社 所 以,高职教育对从事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 育的重 要组成部 会培养技 能性人 才,甚 至是 与 自己竞争的人 教 师 提 出 了基 本 和特 殊 的要 求 。要 有 效 地 推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加强 师资队伍 分 ,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 展联系较为 才。现行行业企业 的管理体制、制 度和政策 进 “ 双 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 。校企合作是 办学层面 也使企业参与工学结合 时不 能像 职工教育那 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 的,首先是培养建设 “ 上的概念 ,是一种办学模式 ;工学 结合是人 样将费用列入成本 , 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 , 师型”师资 队伍 ,其次 是组建 “ 校企互通 、 才培养层面上 的概念 ,是一种 育人模式。校 从侧面抑制 了他们参加 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 动态 组 合 ” 的兼 职教 师 队伍 。 3 . 形成 体 现核 心 能力 的 专 业课 程 体 系 企合作 的基本 内涵是产学合 作,并 以工学结 同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 求企 业对实习 合为基础它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 的有效 途径 生的培训负担较重 ,而相对来 说企业 短期 内 高职教 育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摆脱 与普 通 和方法。而 “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教 受益较少 ,因此 ,企业积极性不高。 高校以学科知识 为中心 的课 程设置 ,也要 改 育培养模式是:以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为基础 , 3 .对 “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办学理念 变以单纯技能为本位 的课程设 置。当前高职 适 应现代经济建设 、产业发展和社会进 步需 认 识 不 足 教育要适应时代 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 生的综 求 为原 则,建 立企业与职业 院校 紧密协作、 目前我 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有 “ 订 合 职业能力、专项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 以及 相 互促 进、互 利共赢的机制 ,以培养高 素质 单式 ”和 “ 2 + I ”模式 ,前者学习内容单一 , 智 能型处理能力等 ,因此 ,高职教育应建 立 技 能型人才为根本 目标的高职教 育模式 。这 易使 学生知识结构狭窄 。后者使学生 长期脱 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 岗位需 种模式 的实质是校企合作 办学,具 体地讲 , 离学校顶岗实习 , 理论知识学 习得不到保障。 求 来科学设计 专业课程 ,根据 岗位 一能力 一 职业 院校 和行业 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培训任 教 师作 为 “ 校 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 课程 ,以职业 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专业 课程 , 务 ,将课堂 的理论学 习与社会的实 际工作 紧 与者和执行者 ,由于每个人 的认识 不同,对 以将 专业 理论与工程实际和职业 岗位需求 紧 密结合起来 的方式,并 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 教学 的理 解把握也不 同,进而加大 了推进难 密地结合起来。 交替 、 融合 的途径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度 。只有全 面变革学校 的管理模式 、教学体 总之 ,高职 院校大力推行 “ 校企合作 、 学生在学 习期 间,不 仅要在 学校接受与职业 系 ,才能真正 意义上实施 的 “ 校企合作 、工 工学结 合”培养模 式,是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 相关 的理论教 育,又要 在实训 基地进行相应 学结合 ”,这样也就对 学校 职能部门和专业 改革 的重 要方向 ,是加 快高职教育发展 的有 的 职 业 技 能训 练 ,还 要 在 行 业 所 属 企 业 中完 教师都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 不仅要求上好课 , 效途径 。因此 ,积极 开展 “ 校 企合作 、工学 成一定 的生产性作业 ,学生 在毕业时可 同时 还要处理好 与企业的关系 ,因此 ,很多高职 结合 ”高职教育 培养模 式的研究和探索 ,切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常见模式,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的教育与培训。
然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工学结合的方式、校企合作的机制以及学校和企业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探讨这一高职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工学结合的方式存在问题1. 缺乏专业导向由于工学结合模式的设计不同,学校和企业在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偏差,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导向。
这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影响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效果。
解决办法:a.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
b. 学校应定期进行课程评估和改革,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性。
2. 实践环节较为单一一些学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对实践环节的单一理解,主要将其局限于实习或工作实训,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解决办法:a. 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实践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实践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导师,通过定期指导和评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机制存在问题1. 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沟通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但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沟通效率较低。
学校无法及时获知企业需求和动态,企业难以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和个人能力。
解决办法:a. 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方便双方及时沟通和交流。
b. 学校应建立健全师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师生赴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训,增进互相了解,提高合作效果。
2. 缺乏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一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临时和片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再次意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和优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促进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需求对接的有效路径。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学校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行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教育方向和内容;而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提高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工学结合则是指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结合的步骤,既注重理论教学的培养,也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能够提供实习岗位、校外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熟悉企业运作模式和流程,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也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教育内容,使教育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工学结合则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需要更严密和深入,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学校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培养更多懂实践、善教学的教师。
同时,企业也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最后,还需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研究力度,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现已跃升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并不高,经济的发展仍以粗放式为主,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利润微薄,与世界强国相比,差距明显,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必须成为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公办、民办、自学、自考等多种渠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各方面人才,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其时代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多样化,但许多院校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相一致,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不但要源源不断地输入适合社会需求拥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研发创新人才和高素质高智商的管理人才,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能操作又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可以主动对接市场需求,与企业联手,本着合作规划,合作培养,共同受益的原则,进行校企紧密合作,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创造效益。
高职院校可以工学结合,分阶段、递进的方式,以三位导师、三方管理、三元评价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实现校企双赢,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走上就业岗位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情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1 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虽从经济总量看现已上升到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并不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粗放式为主,其代价是高人力投入和高能源的消耗,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整个世界经济的链条中只获得微薄的利润。
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人拥有的财富存在差别,有的还相当大。
浅谈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 . 要 紧贴区域 经济需求, 校 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 企业 专家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 委员会 ,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 开设 或调整专业 , 让行业企业共同参 与制 订专业发展规划 、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
( 1 ) 要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纳入对学生的评价指 标, 实现在真实 的职业 环境 中 , 人 才评价 与生产实践过程 中的各
求来考核学生 , 因而整个课程设计体现职业性及实践性。
1 2 7 I 大陆桥视野
l 陆桥 文化 / L U Q I A O WE N H U A
实现考核 的综合性 。
3 . 建立校 企合作 的保 障机 制。学校要成立 校企合作 指导和 管理 机构 , 在校级 层面指 导和管 理各专 业与 企业 的合作 , 统一 协调解决合作过 程中遇到 的问题 , 建 立符合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
体系 。
( 3 ) 要建立人才 培养方案 的外 部论证机制 , 重构 “ 合格 +特 合 ” 需要的教学 管理制度和激励 考核制度 以及 项 目评估 和反馈 长” 能力结构培养模式 , 以此 协调 和处理好企业 的需要与学生 的
结合 ” 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 和理解 。中职学校要从 经济 社会 发展对人才 的需求及 自身生存发 展的高度 , 深刻认 识“ 校企 合作 、 工学结合 ” 在培 养高素质 劳动者 中的重要作 用 , 要认识 到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 是经济发展对 中职教育提 出的客观要求 , 也是 中职学校 自身生存发展 的内在需 求。企业深层次参与 教学 过程是保证 中职教育特 色和质量 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中职学 校要把合作伙伴 的兴衰 看作 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要善 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 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 作的
对高职教育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对高职教育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作者:王亿,徐伟来源:《北方经贸》2012年第03期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处理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29-0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两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校层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2.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本科学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
关于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包括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合作机制不健全、师资队伍不足等。
然后提出了推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包括建设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观点,强调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和社会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将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重要性、问题、挑战、思路、合作机制、师资队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社会需求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升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如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需要探讨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
2. 正文2.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有效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获得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也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关于中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
关于中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作者:赵宗辉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3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校企合作”是一种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校层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的改变,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2.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一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
二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知道实训有抵触情绪,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
3.学校负担过重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
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
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
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 对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5、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高职院校应强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帮助学 生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应积 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实 现充分就业。
四、结语
通过对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 学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重 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指 导,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反 思和改进。政府、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质性内容,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 发展。
谢谢观看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 用双方资源,旨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校企合作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 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也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经 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之,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 社会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 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重要基础。它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 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 才。在校企合作中,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某职业学院与当地 知名企业合作,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践。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本文旨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探讨,重新认识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与价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实质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工学结合,则是指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的内涵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将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互动、共赢的教育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在校期间的实际操作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它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就业信息,企业则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F OCCUPATION2013 0228热点OCUS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白 晶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的办学经验表明,成功的高职教育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功地把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整个教育与工作实践、职业实践融为一体。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紧贴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紧贴区域经济设置主导产业和进行专业调整。
结合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等大批现代制造企业落户顺义区出现的市场需求,笔者学校汽车工程系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数控技术专业。
为了做到专业设置始终与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保持一致,2012年又成功申报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原有的专业又开发出5个专业方向。
调整后,专业定位更加准确,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加快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步伐,使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深入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分析结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含专业基本素质学习、专业基础学习、专业核心学习、专业拓展选修课等的课程体系,完善了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反思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反思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从职业教育规律、凝练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该教育模式,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模式;在美国表现为“合作教育”模式;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模式;在澳大利亚表现为“TAFE”模式;在韩国则表现为“顾客导向”模式。
这些模式尽管特点各异,但核心的内容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国外的经验表明,成功的高职教育以及成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毫无例外地出现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
国内和省内的实践也证明,凡是办得比较好的职业教育学校也都是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成功的院校。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一)工学交替型。
即“工”在企业,“学”在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和实训教师,学校按照不同学习阶段,安排学生多次下企业顶岗实习。
这一模式以学校为主,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的内容、时间段多按学校教学需要协商。
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日常教学计划安排。
这种模式按照基础部分和工厂部分分阶段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3)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3)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状的思考4.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内在驱动力不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已在中职学校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切合中职学校教师实际的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如我市对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涵盖工学结合、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考核指标和办法不尽完善;二是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机制缺乏约束力,教师参与工学结合实践学习的情况,没能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选岗竞岗、福利待遇、奖惩等直接挂钩,缺乏刚性指标,导致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三是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对策针对中职教师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其对策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为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中职学校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为此,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特别是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教攻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可能的条件下,政府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鼓励中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三是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信息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作者丁金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主题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49-07“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2]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学校、企业、政府三个层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就我国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对策作一论述。
一、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校层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
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2.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明显本科学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
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明显。
(1)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
不少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仍以文科为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高职培养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还体现不出不可替代性。
(2)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高职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和过程性。
但现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仅依靠由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有关组织机构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的编排和课程的设置,没有较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审核,势必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实训条件仍需改善。
首先是实训基本条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只有部分专业能做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
其次是实训场地不足,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要引入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需要较大的“教学工厂”才能运行,场地问题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生产性实训的瓶颈。
第三是具有生产性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功能的设备不足,不能吸引企业来校开展合作,这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层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够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办学越是向纵深发展,层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关注和研究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存在的关键问题,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这样才能吸引企业与学校合作。
(4)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
虽然调研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而这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
(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4.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
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
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
(二)企业层面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要么就是被动地进行捐资助学,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真正的工学结合无法进行。
企业的教育和培训仍是薄弱环节,国家虽然出台了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 2.5%提取”的规定,但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当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这不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力或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
3.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接受高职学生工学结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
这主要是因为(1)大多高职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
(3)部分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跑推销、做业务。
(三)政府层面1.法律依据缺乏。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职业教育法》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是对企业的利益保护不够。
例如,对捐资助学职业教育、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并支付报酬的企业,可以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具体按什么规定、享受什么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实施准则。
2.宏观调控不力。
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各级政府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对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质性指导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宏观调控(包括组织、领导、保障与统筹规划、监督方面)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目前,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尤其是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调控机制不健全。
如各高职院校主要是以投入硬件建设为主,同时还存在同类院校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实现区域共享,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部分地区虽已开始启动区域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但由于征地、基本建设、设备采购、引进企业、运行机制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进展缓慢。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
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如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各类评奖活动等,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这对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十分不利。
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全”的对策及建议(一)学校层面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
(1)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
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2)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