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 恒的思想主题 第一,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 第二,阐明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 第三,探索人类解放的实现力量 第四,追寻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 是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开 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理论体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点,它表现在两个 方面: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 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
1.“辩证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理论内容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性质
●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 合起来
●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 的基础上又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2.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属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于人类历史 的辩证唯物的理解 ,二者并不是平行并列的“两大块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与列宁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的新阶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使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识论系统化。二是在《哲学笔记》初拟了唯物辩证 法体系的纲要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学习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的中各个关键节点、重要著作、重要概念;学习重点:世界史的背景,黑格尔的思想来源,市民社会;学习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概念、命题和思想的发展.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一、马克思的终其一生的理论对象:资本主义社会,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1、历史的转折a、古典时代与现代b、世界史的诞生现代(Morden)是一个与古典时代彻底区分的时代,它体现在经济、文明、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它自身要求着与以往的时代相区别,这尤其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中。
现代历史降临的最大特征是,世界的历史由民族区域史变成为了整体性的世界历史。
2、被历史遗弃的人们在新的历史诞生之际,有一大部分人既诞生于这段历史,但又被它所抛弃对遗弃问题的解释现象上的简要描述,现实与应该的分裂三、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1、辩证法a、连续性(生长、整体性、扬弃)b、有限性(矛盾、虚无、向对立面转化)c、历史作为连续发展的过程2、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历史观a、历史生长的自然节律(目的与矛盾、直线与螺旋)b、绝对精神与世界史的到来c、历史的终结3、对现代社会状况的理解异化、贫穷与贱民黑格尔早已看到,市民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一切灾难的根源,无论它是正常运行还是处于崩溃之中贫穷是市民社会不可克服的困难四、费尔巴哈思想的两个关键概念:自我意识、类存在1、自我意识:在德国古典哲学看来,自我意识是人的根本特点.从最简单的观点来看,自我意识即是一种自觉地自配自身的意识,并且能在对象中认出自身的意识。
黑格尔对自我意识的理解:第一,在过程和具体的结构中,在生活中,人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之处在于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能追求自由;最后,它对马克思的启示则在于,他们认为,自由(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在社会的实践整体中实现的,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类存在:费尔巴哈的功绩在于,强调了人的自由的实现是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得到实现的,并且这种活动是一种整体性的活动的,即作为类活动.只是,费尔巴哈将这种类活动做了抽象的理解,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类活动,也将类活动理解成为了一种超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异化的扬弃:共产主义
• 资本主义是从人的异化的极端形式导向人向自身复归的历 史阶段; • 共产主义:私有财产的否定,彻底废除私有制,并代之以 把人的世界而不是物的世界作为生产目的的集体所有制; 这种制度不是经济制度的全面改革,而是新的社会关系的 建立;这种社会关系通过扬弃一切异化形式而使人得到彻 底的解放,并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 这个解放不是历史的简单中断,相反,“自我异化的扬弃 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即:生产异化的社会关系 本身包含着它的否定性的环节,发展着扬弃异化的条件。
• 政治解放所实现的解放只能是有产者 的解放,而不是全人类的解放。 • 马克思明确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 不是人的解放。”
•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 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61页。
• 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 阶级”,它“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 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 解放自己”,因而其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第1卷,61页。 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 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 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 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突破了自然界的领 域而深入到了人类社会之中。
异化的基本形式
• 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
• 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
• 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人的本质
• 劳动的对象化过程。
• 如果异化世界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否定形式 ,那么,人的本质之积极的、肯定的形式就是自 由自觉的劳动。 • 人作为类存在物的普遍性,在其创造活动中表现 出来。因为正是在对自然界的加工过程中,在创 造性地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把自己的生命 力对象化,并通过参加人们的共同事业而确证自 己是自觉的类的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第0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目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和公开问世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成 二、《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公开问世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 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转变。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 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 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 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 化,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 背景。
目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四、开辟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五、异化劳动理论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六、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前夜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 学思想的瑰宝,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人类哲学思想发 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有助于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重要理论 成果, 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首先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学科 特点、发展阶段和学习意义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9世纪30年代
1、欧洲一些国家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政 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三大运动均失败告终
1、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萌芽 2、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初步 形成 3、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是形成 4、1867年,<<资本论>>,社会主义空想 到科学
补充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 理内核
思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 30年代? 2、为什么当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到现 在任然不过时?
习题
1、( )但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初步形成。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二节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不是偶然的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 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无产阶级也 把哲学当作自己的 精神武器。 ——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 a、黑格尔辩证法 b、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德国古典哲学
自然科学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又 是什么?
文学概论 导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格奥尔格· 卢卡奇 (1885-1971) 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 和文学批评家,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 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 地位。1923年,他以 著名的《历史和阶级 意识》开启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思潮,被誉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创始人和奠基人。
20世纪30—60年代末,西 方马克思主义鼎盛时期。现了 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 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 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 他们重点寻找《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中“哲学家 的马克思”;分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心理根源;反思启蒙精 神、工具理性、科学技术、大 众文化,致力于发达工业文明 批判;构筑批判理论的哲学基 础,并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解 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古代文论传统被打 断;学习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获得独尊 地位,文艺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现代西方文艺理论 涌入中国;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人的精神 特性:自由的意识活动。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四 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反思
1、传统的缺失,血脉的断裂,精神世界的迷惘。 2、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 3、原创性思想的匮乏。 4、个性自由:精神的特点。
一百多年来的文学以及 文学理论
冰心
老舍
沈从文
钱钟书与杨绛
熊十力
梁漱溟
任继愚
思考题
1、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新见迭出,流派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 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 人性解放的活动中,用新 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 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 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 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 双向度的批判形式。其主 要著作有《理性和革命》 (1949);《爱欲与文明》 (1955)《单向度的人》 (1964);《论解放》 (1969);《艺术和永恒 性》(1976);《审美之 维》(1978)等。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 泽东并称为“3M”。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三、“读史使人明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1.尖锐的经济矛盾2.激烈的政治冲突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1.理论转折的先兆2、理论遗产的启迪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二、理论探索的特色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第二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75年版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马克思传》(德)弗·梅林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卡尔·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启示何在?第三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阶段1842——1844年)第一节 从思辨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1.大学时期(1835.10——1841.3):批判宗教,论证自由代表作:《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莱茵报》时期(1842.4——1843.3):信仰动摇,转向现实代表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5):寻求钥匙,提出新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德法年鉴》时期(1843.9——1844.8):区分解放,获取武器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2 — 1844、8):走向历史的深处2.《神圣家族》时期(1844、10 — 1845、1):唯物史观的初步阐发《第三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青年时代的探索和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导言>的学习与研究》高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4.《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侯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吴晓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陈先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思考题:1.何谓“苦恼的疑问”?其实质是什么?2.推动马克思从思辨唯理主义向自然人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政治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4.马克思从历史的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的入口处在哪里?第四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段1845——1848年)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树立(1845春)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1846夏)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阐述(1847年)代表作:《哲学的贫困》《全集》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问世(1848年2月)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四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四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华、魏立中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许俊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奎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东方复兴之路》江丹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周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2.何谓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两者具有什么关系?3.马恩时代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标志有那些?4.为什么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分析的辩证性体现在哪里?第五章 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验证、发展阶段1848—1872年)第一节 欧洲革命对唯物历史观的检验(1848——1852年)代表作:《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第二节 天命之年的成果(1867年)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完整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的历史。但是作为哲学史的课程它除了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概念、范畴和原理的产生、 变化和发展的历史之外,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线 索的叙述上,它更应该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变 化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绪论
• 马哲史不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而且还 要研究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但它绝不是原著思想的汇编,而是把这些著作放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考察 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二、从马哲史研究对象的内容来看,马哲史侧重从 运动变化的形态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范畴、原理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变化和发 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并依据当代社会实践和科 学事实,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做出实事求是 的分析和评论。
• 在这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并成 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而且马 恩的战友和学生狄慈根、拉法格、梅林、考茨基、 拉布利奥拉等,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绪论
• 第二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 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
• 从社会历史的实践来看,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 初,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论的创立和 量子力学的诞生,改变了科学技术的面貌并推动了生 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的转变,社会的矛盾更趋激化,帝国主义国 家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电⼦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书第⼆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认识是⼈类的⼀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次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命变⾰,它不仅科学地揭⽰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般规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上学性,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节 认识的产⽣及本质⽣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从地球上出现⼈,便有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是⼈改变外部世界,⼀是⼈认识外部世界。
⼈的认识活动与⼈的存在⼀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个统⼀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了认识产⽣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刻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产⽣认识是指⼈所特有的⼀种能⼒和活动。
同⼈是怎样产⽣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样,作为⼈所特有的认识能⼒的产⽣也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的。
认识是⼈同外部世界的⼀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的劳动实践的产⽣⽽产⽣,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发展,从⼈类产⽣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总结:
总之, 以往的哲学尽管积累了许多有益 的思想成果, 但已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真正说明人对世界的现实关系。 时代 需要和哲学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 距。 消除这一差距, 创立适应新的时代 要求、 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 和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 已经成为刻不 容缓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对比: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 使 人们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废除了等级制, 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 和法律上的平等 。
政治解放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它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柱——私 有制,这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政治解放所实现的平等 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 它所实现的解放也只能是有产者的解放, 而不 是全人类的解放。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内容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 代。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历史 任务并对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作出深刻的哲学论 证,从而使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成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主题。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主体
是有其能动性的, 但能动的主体不能脱离客观 的物质基础。 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 一的基础上,既发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又发 现主体能动性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彻底消除了自然界和人类历
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3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主要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可概括为:本质、状况、运用。
重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难点:列宁的物质定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2.运动与相对静止(四)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三种形式: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 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 会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它们在矛盾运动 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06
CATALOGUE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回顾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反作用。
实践的本质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 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像。
意识的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映形式
意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 ,以抽象的形式反映物质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能动的飞跃。
下章预告
重点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关系、生 产力等。
预习内容
请学生预习第三章,了解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思考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PPT演示、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其特点包括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两册全》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历史必然性.
2、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起来后,无产阶 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阶级斗争需要新 的世界观指导。欧洲19世纪30-40年代爆发 的三大工人运动:
1831-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两次大起义; 1834-1842年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普选权而掀 起的全国性的大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爆发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起义。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 -恩格斯‛纺纱厂工作,使他有机会深入了 解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他写道:‚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 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 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 和政府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 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 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 普通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马克思:在大学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 起初,他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 的调子。 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 写道: ‚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 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 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 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参加博士俱乐部,22岁 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 仓库; 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 家 ,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 家,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 又有最敏锐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 泰、霍尔布斯、莱辛、黑格尔结合为一个 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 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 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世界三大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古代——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谢林、费希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及其特点“哲学”(Philosophy)原义“爱智慧”,即“使人聪明的学问”。
苏格拉底(被希腊神认为是最聪明的人),其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赫拉克利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亚里斯多德,“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他还说:哲学是“头等智慧”、“最高智慧”、“第一级智慧”。
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给人以智慧,把哲学称作智慧之学没有抓住哲学与其它学问的本质区别。
关于下定义,可以从多个侧面来定义,但关键要抓住一物之所以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本质特征,哲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宗教是不是哲学?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总体上是一致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一致?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讲求理性即“以理服人”。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实践——具体科学——哲学。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的反思性(思辨性)特点。
“玄学”,恩格斯:哲学是高高悬浮与空中的思想领域。
(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即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以抽象思维形式体现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阶级性是哲学的又一特点。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一)形成和提出从“灵魂不死”到“万物有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 黑格尔哲学标志着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生平著作
•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 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
•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
自然科学前提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 了三大重要成果: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
细胞
施莱登
施旺
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尔
赫尔姆霍兹
自然科学前提
生物进化论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
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 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 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 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
• 在在纽伦堡文科中学任校长期间,黑格尔完 成 了 另 一 部 巨 著 即 1812 、 1813 、 1816 年 先 后分3卷出版的《逻辑学》。
•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 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 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 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 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 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位于纽伦堡的费尔巴哈纪念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背景 2、科学前提 3、理论来源 4、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2、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少年时代是康德、费希特哲学的追 随者 曾经以康德—费希特哲学为理论前提尝试构 建法哲学体系 而康德—费希特哲学所具有的“现实的东西 和应有的东西的巨大差距”,使马克思后来 考虑用黑格尔哲学来克服
浪漫主义绘画
席里柯(1781~1824) 《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洛瓦(1798~1863) 》 《自由领导人民》
2)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发挥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第一 种思想。 自我意识替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绝对 精神的环节变为对应物。 自我意识是人类在历史中产生的“绝对认 识”,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的能动的主体,它是万 物的本原,是一切历史行为和实践活动的指导 原则和创造因素
世界历史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史,自我意识的发 展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从自身出发,走 向异化(否定),再经过“批判”(否定之否定)而 复归于自身,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我意识 哲学又叫“批判哲学” 强调个体性,个体的自我意识外化于客观。 黑格尔追求普遍的绝对精神的外化,而青年 黑格尔派追求个体精神的外化。
“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 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后就 起来反对现象视界。现在黑格尔哲学正是这 样。”——《马恩全集》40卷P136
“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 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永远用伊壁 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 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 意见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 认到: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 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 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马克思《博士论文》
力和知性:力是知性的第一个特点;寻找规 律是知性的第二个特点;最终上升到理性规 律层次,即对立统一规律。这种对立统一的 自相矛盾在实践领域就是自由,在意识层面 就是自我意识。
(3)自我意识
含义:一方面对象是我的对象,对象与我有 区别;另一方面我对对象的解释并不是解释 对象,而是解释我自己,欣赏我自己。 自我意识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自我意识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要扬弃 一切限制,把自身因素伸展到一切界限之外 二是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实现的方式 。
自我意识的结构:我和对象两个部分,但这 两个部分又是一个整体。 自我意识的三个环节:欲望、生命本身、类 意识 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和奴隶
“我把我同我自己区别开来,而在其中对我来 说直接的就是:这种区别并没有被区别。” “自我意识是从感性世界和知觉世界的存在 而来的反思,并且本质上是从他在中的回 归。” “意识的真理是自我意识,而后者是前者的 根据,所以在实存中一切对于一个别的对象 的意识就都是自我意识;我知道对象是我的对 象(它是我的表象),因而我在对象里知道 我。”
“从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 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个派 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P242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 识思想
1)写作博士论文的背景 1841年3月,马克思完成博士论文《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 需要得到博士文凭以便在大学谋得教职 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对古希腊哲学共同兴趣的 影响::①后黑格尔时代类似于后亚里士多 德时代;②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哲学思想包 含现代思想的本质要素。
“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 离奇古怪的调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2004:13.
“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同样是现有之物和应有 之物的对立,这种对立是理想主义所固有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2004:7.
“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 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之中,也是可笑的。资 产阶级的观点从来没有超出同这种浪漫主义 观点的对立,因此这种浪漫主义观点将作为 合理的对立面伴随资产阶级观点一同升入天 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09
费希特的思想Fra bibliotek“一个哲学体系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或接受的 死家具;反之,一个哲学体系因拥有它的人的灵魂 而充满生气。一个天性萎靡的或是由于精神的奴役、 博学的奢侈和虚荣而变得萎靡、随和了的性格,永 远不能把自己提高到唯心论的程度”——费希特
自我设定自身 自我设定非我 自我和非我统一
马克思有关康德费希特的论述
马克思著作中与卢梭思想相关的论述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 《全集》 1-443 “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 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 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马克思《全集》 1-443 “马基雅弗利、康帕内拉和其后的霍布斯、斯宾诺莎、胡果.格劳修斯, 以及卢梭、费希特、黑格尔等都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克思
自我意识的自由精神:马克思从伊壁鸠鲁的 “原子偏斜运动”看到了人的独立自主性和 自由精神 。 自我意识的变革作用:强调哲学与世界的相 互作用,要使哲学成为人民的自由精神的集 中表达和表现。 自我意识是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反对宗教对 哲学和个人的压制,要求把人从宗教的监护下 解放出来。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 识相并列”
二、大学时代(1836-1841):信仰 黑格尔哲学
1.前提条件: 对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失望 柏林大学的整体哲学氛围 全面阅读了黑格尔及其大部分弟子的著作 参加黑格尔派讨论小组 为了取得大学讲师职位,写作的博士论文集 中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在患病期间,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 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由于在施特拉 劳常和朋友们见面,我接触到一个‘博士俱 乐部’,其中有几位讲师,还有我的一位最 亲密的朋友鲁藤堡博士。这里在争论中反映 了很多相互对立的观点,而我同我想避开的 现代世界哲学却越来越紧密了。” ——《马恩全集》40卷P16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 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这是他 的巨大功绩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 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 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 联系。 ” ——恩格斯
2.马克思自我意识思想的演变逻辑
1)黑格尔自我意识思想 (1)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从直观性、对象性 意识中发展出来的。 (2)意识的发展过程 感性确定性:最直接的意识,最抽象的意识。 知觉和事物:被意识到了的感觉,能把握普 遍性的感性能力。
恩格斯说:“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可以看到那 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想 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叙述中可以看到和马克思 所使用的完全相同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照 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 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 定的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483
“开头我搞的是我慨然称为法的形而上学的东西, 也就是脱离了任何实际的法和法的任何实际形式的 原则、思维、定义,这一切都是按费希特的那一套, 只不过我的东西比他的更现代化,内容更空洞而 已。”——马克思 “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 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 常事物”——马克思《献给父亲的诗册》《全集》 40卷P651-652
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的缺陷 性。 个别的自我意识只能逃避不合理的现存世 界,而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不能实现“定在 的自由” 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缺陷的认识,也促 使他看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缺陷。
“伊壁鸠鲁的哲学的原则———是自我意识 的绝对性和自由,尽管这个自我意识只是在个 别性的形式上来理解的。”——博士论文
“如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原则 ,就个别性不在事物的本性中居于统治地位来说, 那么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知识当然就被取消了。可 是一切超越于人的意识的东西,即是说一切属于想 象的理智范围以内的东西,也就全部解体了。反之 ,如果把那只在抽象的普遍性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 自我意识提高为绝对真理,那么,就会为那迷信和 不自由的神秘主义大开方面之门。关于这种情况的 历史证明可以在斯多葛派哲学中找到”——马克思 《博士论文》
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观点固然
有可取之处,但它是通过回避实体的前提条 件而承认主观观念的自由的,因而它至多只 能达到对不合理的现实世界的理论批判,而 不能诉诸改变世界的行动。 因而,哲学就应该走出自我意识的狭隘范 围,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三、《莱茵报》时期(1842-1843):对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怀疑和动摇
2)自我意识思想 马克思同意黑格尔关于希腊晚期的伊壁鸠鲁 哲学等是相异于实体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的 看法。 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并不像青年黑格尔自 我意识哲学是脱离现实的纯思辨哲学。 马克思强调把个别性、普遍性和否定性三者 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我意识哲学的完备结构。 “这些体系合在一起形成自我意识的完整结 构” —
卢梭的思想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 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 卢梭 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改变所谓人的 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 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要从这个整体获得 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 独立的存在,他必须剥夺人的原有力量,赋予他一种外来的、 非由别人协助不能享用的力量。——马克思引用《全集》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