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劳动与按劳分配

合集下载

1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1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按照劳动量进行收入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因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根本动力。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按劳分配可以充分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按劳分配能够体现个体劳动的贡献。

劳动越多、质量越高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回报,这种分配形式能够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和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创造力。

其次,按劳分配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

按劳分配体现了每个人应得到相应劳动所带来的回报,不存在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得的情况出现,能够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避免了财富集中和贫富分化的问题。

再次,按劳分配鼓励人们从事需要的劳动。

按照劳动量进行收入分配,可以让人们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社会所需的领域,因为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这种分配制度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各种劳动的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按劳分配也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由于直接与个体劳动量挂钩,按劳分配鼓励人们提高劳动效率和创新能力,促使个体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出效益。

然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体劳动条件的差异。

由于个体的劳动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一些人在劳动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和不利条件,这可能不利于其获得公平的收入回报。

其次,按劳分配可能忽视了个体劳动贡献的多样性。

个体的劳动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劳动量上,还有劳动质量、技能和创造力等方面。

按照劳动量分配收入可能忽略了这些多样性,无法全面地评估个体的劳动贡献。

最后,按劳分配面临着收入差距问题。

虽然按劳分配体现了个体努力的回报,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劳动收入可能难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这可能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分配方式有几种

分配方式有几种

分配方式有几种多种分配方式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三种。

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

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结构。

同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公务员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一、按劳分配的概念和原则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之一,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即根据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来确定分配的比例。

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是劳动者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对应的报酬,这种原则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是分配的唯一来源。

按劳分配制度认为,劳动是财富的唯一创造者,所有的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应该由劳动者获得相应的收益。

2. 按劳分配是公平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认为,每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付出的劳动成本成正比,这种分配方式能够确保公平公正。

3. 按劳分配与劳动质量相关。

按劳分配不仅仅关注劳动的数量,更加重视劳动的质量和效益,社会对高质量劳动给予更多的回报,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二、公务员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务员是国家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其分配方式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公务员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 政府公务员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属于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范畴。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务员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其分配方式也应该遵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 公务员从事政府机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为了服务人民群众和组织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

公务员的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劳动,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待遇。

3. 公务员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于个人劳力和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根据其工作量和质量来确定薪酬,才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公务员按劳分配的基本特点公务员按劳分配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务员按劳分配是以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为基础的分配方式。

公务员的工资和收入是根据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来确定的,高效工作、高质工作能够获得相应的薪酬回报。

现阶段我国分配的几种具体形式

现阶段我国分配的几种具体形式

现阶段我国分配的几种具体形式
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资本要素分配;
2.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3.按技术要素分配;
4.按管理要素分配;
5.按信息要素分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

具体有: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主要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

它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
3.资产收益。

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

主要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
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

此外,还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和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分享风险收入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上述的一些分配已经超过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围,所分得的收入包含了用于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内容。

因而,这实际上已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4号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4号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的通知正文:---------------------------------------------------------------------------------------------------------------------------------------------------- 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1998〕204号1998年9月2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1992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联合制定了《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

该规定对反映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一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情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准确反映和研究我国所有制结构以及国有经济的控股情况,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服务。

我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行规定进行了修订,重新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关于统计上经济成分的推算办法》和《关于统计上国有经济控股情况的分类办法》,并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发了《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第一条为了反映我国经济中所有制成分的构成情况,为宏观决算和管理提供依据,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综合加工和计算各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如产值、销售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的经济成分。

第三条经济成分分类与代码代码分类及构成111122212223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第四条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第五条国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所有的经济成分。

第六条集体经济是指资产归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特征。

按劳分配既是对个人贡献的一种回报,也是激励个人积极性、增强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我国也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如按需分配、按资分配、按权分配等。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论述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由。

首先,按劳分配能够体现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调人的价值和劳动的创造性,按劳分配正是基于此原则,对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的回报进行合理的体现。

按劳分配能够激励个人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全社会的经济发展。

同时,按劳分配也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个人的工资和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和价值相对应,能够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按劳分配虽然是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分配方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需求和利益是多样化的,单一的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按需分配强调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弱势群体的福利保障有着重要的作用;按资分配则倾向于依据人们的资本投入和风险承担来分配收益,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按权分配强调按照个人的职务和权力来分配收益,促进公务员等在政府部门服务的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再者,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

按劳分配能够让每个人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贡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提高了个人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而其他的分配方式则能够满足群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们的集体行动和合作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电大劳动法学作业答案

电大劳动法学作业答案

三、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2、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关系。

3、公平就业:指所有的人都有以业绩、能力和潜力为基础去工作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

5、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6、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行为,它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前提条件。

7、最低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

8、延长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在标准工作时间之外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9、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10、职业病:指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有害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长期影响所造成的人体器官疾病。

11、残疾人: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12、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对遭遇劳动风险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13、职工福利:是指行业或单位为满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保证职工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工程。

14、劳动法监督检查:是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机构、组织或个人,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的制度。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重点内容讲解(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所谓按劳分配,就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根据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存在很大差异。

一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不仅不可能实行统一的社会所有制,而且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不可能按同一劳动标准进行按劳分配,即使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由于公有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差别,也难以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标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按劳分配不能通过社会直接计算和分配劳动时间来实现,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以迂回曲折的形式来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具有了新的特点和实现形式。

首先,按劳分配不是依据劳动者提供的直接社会劳动时间量进行消费品的直接分配,而是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借助于价值形式,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的。

其次,按劳分配不能由一个社会中心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标准尺度来实现,必须通过企业和企业竞争过程来实现。

最后,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并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贡献不能直接用劳动时间量来衡量,因而不能借助于劳动券来进行收入的分配,只能通过价值形式和市场机制来实现。

从马克思非市场型的按劳分配发展成为市场型按劳分配不是对按劳分配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使按劳分配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要点梳理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1)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1)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的理解

对《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的理解

无论 是生 产 何 种 商 品 , 是 脑 力 劳 动 和 体 力 劳 动 相结 合 生 都 产的 , 只不 过 是 体 力 劳 动 和 脑 力 劳 动 所 占 的 比例 不 同 罢 了 。 由
于马 克思 所处 的 时代 是 体 力 劳 动 居 于 主 体 地 位 的 时 代 , 而 更 因 多的 是 以 体 力 劳 动 为 例 来 分 析 。 而 现 在 脑 力 劳 动 取 代 了 体 力 动的主导地位 , 出现 了“ 人 工 厂 “ “ 产 自动 化 ” 体 力 劳 动 无 、生 , 的作用逐渐被人们 所忽略 了。对于 这种 生产方 式 , 克 思说 , 马 劳 动 表 现 为 不 再像 以前 那 样 被 包 括 在 生 产 过 程 中 , 反 地 , 相 表 现 为 人 以生 产 过 程 的监 督 者 和 调 节 者 的 身 份 同 生 产 过 程 本 身 发生 关 系 。这 里 已 经 不 再 是 工 人 把 改 变 了 形 态 的 自 然 物 作 为 l间 环 节 放 在 自 己和 对 象 之 间 , 是 工 人 把 由他 改 变 为工 业 过 l I 而 程 的 自然 过 程 作 为 媒 介 放 在 自己 和 被 他 支 配 的 无 机 自然 界 之 M 。产 品 的剧 增 并 无 法 否 定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科 学 性 , 知 识 经 济 在
工作 者 和 经 营 管 理 者 也 看 作 是 生 产劳 动 者 , 而 也 参 与 了 价值 从 的创 造 。 而 且 由于 科 技 工 作 者 的 劳动 是 一 种 复 杂 劳 动 , 此 在 因
同 样 的时 间 内 , 们 可 以 创 造 出 比一 般 劳 动 者 更 多 的 价值 。 另 他

阳更 有 效 的 领 域 流 动 , 利 于 技 术 进 步 的 加 快 , 利 于 我 国 产 有 有 结 构 的 升 级 和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事 实 上 按 劳 分 配 中 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 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权力; 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
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 效率低下; 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 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 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 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 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
(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 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 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
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 要基础;
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

劳动合同劳务关系

劳动合同劳务关系

一、劳动合同1. 定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它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特点:(1)主体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主体是确定的,接受劳动一方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提供劳动一方是自然人。

(2)隶属关系: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确立后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须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双方之间具有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

(3)风险责任:因劳动合同支付的劳动报酬为工资,具有按劳分配的性质。

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确立劳动关系后具有隶属关系,劳动者也是服从用人单位的组织、安排,因此在劳动过程中的风险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4)法律调整: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调整,属于独立的合同种类,有配套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劳务关系1. 定义:劳务关系是指提供劳务一方与接受劳务一方之间,基于劳务提供与接受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2. 特点:(1)主体不固定:劳务关系的签订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2)无隶属关系: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与接受劳务一方之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

(3)风险责任: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自行承担工作过程中的风险责任。

(4)法律调整:劳务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其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三、劳动合同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 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签订主体是确定的,而劳务关系的签订主体不固定。

2. 隶属关系不同:劳动合同中存在隶属关系,而劳务关系中不存在隶属关系。

3. 风险责任不同:劳动合同中,风险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而劳务关系中,风险责任由提供劳务一方自行承担。

4. 法律调整不同: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调整,而劳务关系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调整。

总之,劳动合同与劳务关系在劳动关系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特点。

了解这两种法律关系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3.大致了解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1.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2.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难点1.探究我国按劳分配的实践和发展。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1. 引入话题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按劳分配这个词,你们知道按劳分配是什么意思吗?有什么特点呢?”2. 讨论并总结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全班进行讨论。

最后,由几个同学总结出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将其写在黑板上。

B. 学习新知1. 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通过PPT或白板讲解的方式,向同学们详细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要求同学们做好笔记。

按劳分配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来获取相应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它的特点是公平、合理和激励个人发展。

按劳分配强调个人付出与个人收益的对应关系,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掌握多种按劳分配方式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按劳分配方式的研究和介绍。

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报酬按技术劳动强度和技术复杂程度确定•报酬按工作岗位的风险大小确定•报酬按工作所在地的差异性确定•报酬按工作责任和业绩确定每个小组需要准备PPT或海报,将所负责的按劳分配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案例进行展示。

其余同学要认真倾听和记录。

C. 拓展思考1. 辨析案例老师准备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进行辨析。

例如:案例一:小明和小华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小明的工作岗位风险较大,工作更加辛苦,而小华的工作岗位风险较小,工作相对轻松。

请问,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两人的报酬应该如何分配?案例二:小红和小李分别在北京和农村的工厂工作,两人的工作内容和贡献相同,但北京的生活成本更高。

请问,根据按劳分配原则,两人的报酬应该如何分配?请同学们就这些案例进行思考,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战时人员生活待遇保障和管理问题研究

战时人员生活待遇保障和管理问题研究

战时人员生活待遇保障和管理问题研究战时军人劳动具有高风险、高艰苦、高付出、高消耗等特点,军人在战时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要远远超过平时,劳动强度也要超过一般性劳动。

为使战时军人劳动消耗得到适当补偿,激励官兵奋勇作战、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必要对战时人员生活待遇问题进行研究,完善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

一、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现代战争突发性强,经费物资消耗量大,战时财务保障任务繁重,因此,平时就应有一套适合战时需要的人员生活待遇政策,明确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供给标准和财务管理规定。

这样,一旦战争爆发,就能使参战部队有章可循。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建立一套完整的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战时参战部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人员生活待遇标准不统一,大批地方人员随军服务,其待遇有的是供给制有的是工资制,还有的是从民间动员来的群众,各省市标准规定也不统一,加之战场情况变化快,如果事先没有一套完整的政策制度,仅靠战时随机处理,既不能维护标准制度的严肃性,也容易造成同一作战地域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军人的生活待遇相差悬殊,从而形成苦乐不均,并引发各种矛盾。

但对这些问题,目前许多人还认识不够,这是思想上首先需要解决的。

二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

长期以来,我军对战时人员待遇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系统论证,没有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的人员生活待遇制度,以致出现一些混乱。

如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由于事先对参战人员的工资、津贴、伙食费、福利费、抚恤费等生活待遇问题未作明确、统一的规定,部队遇到什么问题请示什么问题,请示什么问题答复什么问题,使财务工作处于被动无序状态。

三是现行的人员生活待遇政策涉及战时待遇的种类少,覆盖面窄。

现行的战时人员生活待遇政策,仅在负伤费、抚恤费、军人伤亡保险等方面作了规定,还有许多应该设立的项目没有设立,如作战津贴、部队参战人员伙食费、地方参战人员生活待遇问题等。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1. 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按劳分配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
作用,认为个人应该根据其所做出的劳动贡献来获取相应的报酬。

这样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

2. 劳动者享有劳动成果。

按劳分配强调劳动者对其劳动成果应
当享有相应的权益,即劳动者应当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称的报酬,
这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内容。

3. 工资按劳分配。

在按劳分配的制度下,工资是劳动者获取收
入的主要途径。

工资的确定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劳动量和质量,以及
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4. 劳动者权益保障。

按劳分配制度下,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基本
权益,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权益,确保劳
动者能够公平地分享劳动成果。

5. 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求根据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确定其收入和福利,避免出现收入差
距过大、不公平的情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总的来说,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劳动者享有劳动成果、工资按劳分配、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

这些内容构成了按劳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

合作经营协议风险分担与利润分配方式

合作经营协议风险分担与利润分配方式

合作经营协议风险分担与利润分配方式合作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或多个独立主体共同投入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经营活动的合作形式。

在合作经营的过程中,风险的分担与利润的分配是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合作经营协议中的风险分担与利润分配方式。

一、风险分担方式合作经营涉及到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

为了降低风险对合作方的影响,双方需要通过协议明确风险的分担方式。

1. 等比例分担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方可能选择等比例分担风险。

即合作方按照各自投资的比例来承担风险。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方在经济利益和风险承担方面得到平等的待遇。

2. 主动承担方式有时候,一方在合作经营中具备更强的实力和经验,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合作方可协商决定由一方承担大部分或全部风险,以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如更大的利润分配比例。

3. 优势分工方式双方在合作中各自发挥优势,分工明确,相互依赖。

一方可能更擅长市场拓展,另一方则掌握核心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根据各自的专长和资源优势来分担风险。

例如,市场开拓方承担市场风险,技术方承担技术风险。

二、利润分配方式在合作经营中,合作方都希望能够获得合适的利润分配方式,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以下是常见的利润分配方式:1. 按投资比例分配按照各方投资金额的比例来分配利润。

这种方式在风险分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2. 按劳分配根据各方的劳动投入程度来分配利润。

如果一方在合作经营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可获得更多的利润份额。

这种方式能够激励双方更加积极地参与合作。

3. 根据价值贡献分配根据各方在合作经营中所创造的价值来分配利润。

价值贡献可包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渠道资源等。

根据各方不同的价值贡献比例,来确定利润的分配比例。

4. 分阶段分配根据合作经营的发展阶段来分配利润。

在合作初期,各方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此时利润的分配比例相对较低。

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发展,利润分配比例逐渐增加。

合伙协议分配方式

合伙协议分配方式

合伙协议分配方式在商业合作中,合伙协议是一种常见的合作形式。

合伙协议规定了合作伙伴之间的权益分配方式,对于合作伙伴的权益保护和合作关系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将介绍合伙协议中的分配方式以及其重要性。

一、固定比例分配方式在合伙协议中,固定比例分配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

合作伙伴根据其投入的资金或劳动力比例来确定分配比例。

例如,合作伙伴A投入了60%的资金,合作伙伴B投入了40%的资金,则合同中可以规定A 获得60%的利润,B获得40%的利润。

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明了,能够充分体现各方的投入和风险承担。

二、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方式是根据合作伙伴的工作量或业绩来确定分配比例。

合作伙伴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度决定了其在利润分配中的比重。

这种方式注重公平,能够激励各方更加努力地参与合作,并根据实际表现进行奖励。

例如,合作伙伴A在某个项目中贡献较大,可获得更高比例的利润分配。

三、混合分配方式混合分配方式是将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分配比例。

例如,合作伙伴的资金投入占50%,劳动力投入占50%,则可以按照50%的资金比例和50%的劳动力比例来确定利润分配。

这种方式综合考虑了资金和劳动力的双重因素,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利益。

四、特殊贡献分配方式在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合作伙伴做出特殊贡献的情况,例如拥有专利技术或市场渠道资源等。

为了激励和奖励这种特殊贡献,可以在合伙协议中设立特殊贡献分配方式。

这种方式根据特殊贡献的重要性和价值,给予相应的利润分配比例。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合作伙伴的权益和激励其做出更多的贡献。

合伙协议中的分配方式对于合作伙伴的权益保护和合作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

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能够确保各方均获得公平的利益分配,激励和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制定合伙协议时,合作伙伴应当充分沟通和协商,选择适合双方利益的分配方式,并将其明确写入合伙协议中,以确保双方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结语合伙协议的分配方式对于商业合作的长远发展和平稳运营起着重要作用。

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

危难之秋,当人人奋勇,“千斤重担千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要用工资分配的杠杆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强化主人翁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切实体现员工与企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员工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的共存亡、共荣辱。

岗位固定工资、津贴、福利执行公司核定标准,执行公司有关劳动纪律的规定,每月由公司兑现。

岗位绩效工资以公司核定的数额为标准,作为各项指标考核的基数,并按考核结果每月由公司兑现绩效工资的总额,并由该厂负责进行二次分配。

坚持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奖勤罚懒。

绝不能用大家的劳动成果去养一些懒人和闲人;而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必须给予重奖。

员工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同时,也与所在单位的工作效果和个人的工作质量挂钩。

工资分配的主导原则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此原则用于调节个人收入与劳动付出之间的关系,鼓励员工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员工按当期贡献参与当期分配,使员工的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取得的业绩、做出的贡献相一致,在个人业绩考核的基础上体现多劳多得。

2、坚持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一致化的原则此原则用于调节企业效益、单位效率与员工收入之间的关系。

鼓励员工以厂为家、共同发展。

坚决提倡员工与企业共生存、共成长、共发展。

结成员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的利益相一致,实施员工收入与公司效益、基层单位工作业绩“双挂钩”,只有企业高效益、单位高效率,员工才能高收入。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重点倾斜的原则此原则用于调节收入级差效应与均衡保障效果之间的关系。

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争优创先。

坚持效率优先,通过总经理奖励基金、科研基金、专项奖励基金、合理化建议奖、小改小革奖等多种方式对业绩突出和贡献重大的员工予以重奖,使报酬体现贡献,效益融入收入,高贡献者高回报,拉开高贡献者与一般贡献者之间的合理收入差距;坚持兼顾公平、重点倾斜的原则,在合理的定岗定薪的基础上,岗位工资适当向生产一线、重要岗位和低收入者倾斜,同时增加生产一线、苦脏险累及责任重大岗位的岗位津贴或保健津贴,并提高员工的中夜班补贴,在全员均衡保障的基础上拉开合理的岗位收入差距。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小结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公有制为 主体 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 发展
决定
按劳分 按劳分配 配为主 为主体 体 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其他分 配方式
基本内容和要求 必然性 意义 主体地位 个体劳动者劳动 成果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
试试身手吧! 试试身手吧!
请分析--一家人的收入分别 请分析 一家人的收入分别 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的女儿: 的女儿: 的女儿
我是外企工程师, 我是外企工程师,除了工资 我还将我的专利技术作价 投入我们公司以作股份,获 投入我们公司以作股份 获 得大额股红收入. 得大额股红收入
工资属按生产要素(劳动)分配, 工资属按生产要素(劳动)分配,技 术作价以作股份而获得的股红收入属 于按生产要素(技术)分配. 于按生产要素(技术)分配
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公平,最科学?为什么? 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公平,最科学?为什么? 启示:要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完善分配制度. 启示:要实现分配公平,就必须完善分配制度.
个人收入的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 分配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 什么是按劳分配? 什么是按劳分配?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 工资,奖金和津贴属按劳分配, 炒股属于按生产要素(资金) 炒股属于按生产要素(资金)按贡献参与分配
1,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2,非劳动收入是非法收入. ,非劳动收入是非法收入. 3,公有制经济中只有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只有按劳分配.
辨析题: 辨析题:①表明观点 ①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不科学的)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不科学的) .(不全面的 合理:是什么, ②合理:是什么,为什么 ②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 分配的基本原则,不合理:是什么,为什么 分配的基本原则③不合理:是什么, ,在我国分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 在我国分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中主要的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主要的分配形式是按劳分配. 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④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③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小结) (⑤小结) 等多种分配形式(按技术,管理,资本----) 等多种分配形式(按技术,管理,资本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件 披 {“ ” 是指风险劳动。 匀劳 就 努劬 , 是 H 风 险的 劳动 。这 里 的“ 就 风险 ” 是 指一种 能的屯 : 这种危险可能发生 , 可能不发 生。因此 , 也 风险劳动就是指具确可 能的危 险 的劳动。它是 个或然性 的
在对于劳动者个 人 消费 品实行分 配时 , 社会 ” “ 也必然 要 承担风险。从 原 则上 说 , 必须 先有 劳动 者个人 向社 会提供 劳 动, 然后 才有社 会对于劳动者个人实行消费品的分配。但在事 实上 。 在现实生 活中 , 社会根本不 可能“ 等待 ” 动者 个人 向社 劳 会提供劳 动 完成 以后 才 对 于劳 动 者所 提 供 的劳 动进 行 “ 计
i sr c ~ IL rh va s a e eI )y v r r: sm r o s f 『i p cc s br g l t et T e 0 c l s l o i ta t Ab ; h e t s l m m r t ci l , , k n e g d i JY r t e k ao n lm n h 一 a e r k a rs e u i d k T o et u V o c c' I a i r l i ao l 1 l i . 8 ld b i
alb  ̄t a eter k.i ah mrta r esc n’ t rdc n n a o oh v h i s s d twok r a h e ita d c a’ th l o wn lb rr sl.Th s a o steo ec meo h re — p odfru a o e ut er k lb ri h v ro f emak te i t c n ry I i t eie i berq eto es ils mak t c n myta esn o sme o d n wok rp at eb s nrs a o lt n. o on . t s h r ~t l e u s ft o aim r e o o h tp ro a c n u rg o si r e rci ae o k lb ra ome t I a h c e l c d i l
Sp 20 e .0 6
! . 一 .… _
风 险 劳 动 与 按 劳 分 配
王 志 东
(l |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 长沙 4 00 ) 1 10 6
[ 摘 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风险劳动分配的原则。所谓风险劳动就是具有风险的劳动,
就是劳动者对 于自己的劳动结果不能预 知无法把握 的劳动。风 险劳动是 市场 经济的产物。 劳动 者个人 消费品实行按风 险劳动分 配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 求。实现按风 险劳动分配原则必须确立劳动者 的主体地位 。必须 明确社会的 主体权限 .必须 强化 国家的
与个人消费品分配 , 当他向社会提供 自己的劳动时必然承担一 定 的“ 风险” 。这样 一来 , 的劳动 就 自然 而然 地成 为 了风险 他
:1 主义条件下 , ;会 : 劳动者个人 消费品分 配只能宴行按劳
劳动 。
分配原则 这种按 劳分 配原 则 , 市场经济 条件 下 , 托 就是按 照 劳动者提供 .阻劳动进行分 配。换 言之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W ANG i—d n Zh og
( u a rv c o m tePr colnC m ns Pr f ha C agh l06,H nn H n nPoi eC m ie at Sho i o mu i at o i n t y t y C n, hn sa4 O o ua)
维普资讯
第 6巷第 3期
… +
湖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RN L O OU A F HUN N I U T Y P Y EC NI A ND S R OL T H C
V0 0 3 L 6 N .
算” 并 在这 种“ , 计算 ” 再对 于劳 动者进行 个人 消费 品分配 , 后
经济学概j 而非一般 的安全 系数 意义上 的技术学 概念 , 应 念, 这 该是不言而喻的… 。
劳动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 劳分配原 则 , 就是劳动者首先通
监 肾权 威 。
[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场经济;风险劳动; 按劳分配
[ 中图分类号] F4. U6 3
[ 文章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l 50 (06 3 06 — 4 6 一 04 20 )0 — 08 0 7
Rik La r a l t e tBa e n bo s bo nd Alo m n s d o La r
n t n ld r c u h r y a i a i ta t o i . o e t
K e wo ds y r
s i im re o on cl o a s mak to n .y;r kl[ r l) n ae n 1 o c ' i a… ;alt tb s o a r s ・me d b
R az erklbr l t n r cpe set lh ̄ re ’cru oio , sceraddf i oi o u gl o e n s ehn eh elet s o a o i h i a l met i il tsa i okr op s sin mutla n e nt sca cr sea pur m t n ac e pn mu b s s p t i e l p l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