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诗两首【学目】1.熟并背两首歌,掌握歌的内在旋律与和奏。
2.理解歌的意象,会其象征意。
3.意会歌中美的境地,感觉涌着的激情。
4.领悟歌抒的恋土深情和思愁,培育祖国的思想感情。
【划】2状况入激趣不自己的母,不自己的祖国?穿越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系起来,那就是祖国深深的恋。
早在1938 年,有名人艾青就眼含泪祖国母唱了一首深情的歌——《我土地》。
今日,我一起去感觉人心里汹涌着激情的灵魂。
自主学展现交流步一知梳理夯基1.作者名片艾青 (1910 ~ 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人,代有名人。
主要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人曾自称“沉痛的人”。
在中国新展史上,艾青是郭沫若、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一代,并生重要影响的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 年,法国授与艾青文学最高章。
2.背景料本写于1938 年 11 月,其日本侵略攻陷了北、、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狂残忍,妄摧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起抗争,行了不屈不的斗争。
人在国土、民族危亡的关,定地入民族解放斗争的大水中,成代的“吹号者”,祖国深邃的和侵略者切的恨,写下了首大方激动的国篇。
步二整体感知走文本1.教深情地范全。
2.学生自由,教作提示。
【交流点】我土地假如 / 我是一只,..我也 / 用嘶的喉 / 歌唱:....被暴雨 / 所打着的 / 土地,.....永汹涌着 / 我的悲的 / 河流....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和那来自林的/ 特别温柔的 / 凌晨⋯⋯....【如何析今世歌】第一,熟习奏韵律,感觉音美。
今世歌拥有烈的奏、明的韵律,欣歌必频频,熟习歌的奏韵律,从歌的音韵与奏中,意会出此中的音美,而析歌的感情与技法。
第二,掌握主旨意趣,会感情美。
的第一因素是感情,无情即无。
是把人的精神世界裸露出来人看。
所以,今世歌必首先入人的感情世界,掌握人的抒怀基和感情旨趣。
第三,张开合理想象,剖析形象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寄语:“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 蓬蒿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教案(1)
1、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背诵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初步理解意象,整体感悟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课诗两首备课资料字词积累1.易错字嘶哑(sī)喉咙..(hòu)汹涌(xiōng)(yǒng)2.多音字长(zhǎng)增长增加。
(cháng)特长长处,优点。
和(hé)和平没有战争的状态。
(hè)附和声音相应。
(huò)和面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捏使粘在一起。
3.形近字喉(hòu)喉咙咽喉。
候(hóu)候鸟随不同季节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的鸟类。
涌(yǒng)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诵(sóng)诵读读出声音来。
墓(mù)坟墓埋葬死人之地。
慕(mù)羡慕因喜爱别人某种长处、好处或优越条件等而希望自己也有。
嘶哑:声音沙哑。
悲愤:悲痛愤怒。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的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深沉:形容程度很深。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当代著名诗人。
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新形式的同意,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被称为“乡愁诗人”。
在台湾文坛上,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而且是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逍遥游》。
文题背景【文题解说】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这一朴素而明快的标题,直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一往情深的挚爱。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生出的一种内心感受,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最大的特点,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类人的家国之思。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诗人艾青坚定的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其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认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抓住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解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部苦难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所读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正是风雨飘摇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是无法抑制他那拳拳的爱国情的。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和体味这种炽热的深情。
三、朗读品味1、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
这首诗是自由诗体。
艾青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提倡单纯的口语,无固定的节律,不受韵脚之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1诗两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一、《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蒙受日寇铁蹄踩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桎梏的歌手”,坚决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期的鼓手、吹号者。
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爱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沙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硕内涵:暴风雨冲击着土地,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蒙受的苦难,人民的悲忿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身后羽毛腐臭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爱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灼热的爱国心。
二、《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末节,将“乡愁”分为四个时期。
这四个时期在时刻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一辈子的四个时期。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一起特点,时空的隔离与转变,推动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一、《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要紧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组成必然的节拍,朗诵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情感起伏所组成的“内在节拍”,并在朗诵中体会诗歌包括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时要着重明白得两节诗之间的联系,和“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二、《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归纳出诗中提到的人一辈子的四个时期及每一个时期乡愁的对应物,着重明白得诗人的乡愁是如何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一、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巨的岁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诗两首》《乡愁》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1、①.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②.后来啊,乡愁是我在外头③.抒发对故国思念深情的诗句是:3反复诵读课文,回答:(1)诗歌乡愁是通过哪些物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课文内容前后排列的顺序能否调整?说说自己的理由。
二、课堂导学:(一)课代表组织检查预习效果(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录音,同学们体会2、学生分组自读余诗(可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3、教师找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进行品评,后再读,教师进行指导,后学生再一次进行品读。
(三)课堂学习:(学生自学,如有问题对子组可以讨论解决)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四)全班展示三、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表现乡愁的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爱这土地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笔名、、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乡愁
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