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高校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研究
者, 并填写 自己在各情景中用英语拒绝对方时所说 的话 。
根 据 Bo n & L vsn ( 8 )提 出 的 面 子 威 胁 论 的威 胁 层 rw ei o 1 7 9 级 , 调 查 的 四个 情 景 可 以 分 别 根 据 P terl i o e, 说 本 ( e t ep w r即 h av 话 者 之 间 的 相 对 距 离 )D te sc lds ne 即 说 话 者 之 间 的 , ( oi iac , h a t 社 会 距 离 )R( ea sl ern ig o ip sin 即事 情 的 紧 急 ,  ̄ bo t akn f m oio , h u t
3承 诺 将 来 接 受 (uu e c e t c ) F tr cp a e a n
情景 2中受试者有 4人的拒绝 策略被这 四位英语母语使用
研究的角度划分 , 有语 言语用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大类 。 从迁
移 所 产 生 的效 用 和 方 向性 划 分 ,有 语 用 正 向迁 移 、语 用 负 向迁
移、 语用语 内迁移 和语用语 际迁移 。 语用迁移研究是二语习得领 域一个较新的课题 ,主要考察二语 学习者在 实施具体 言语 行为
话语补全测试 ( i oreC m l i et一直是 言语行为 Ds us o peo T s) c tn 实证研 究 的工 具 , 最早 由 Bu K la( 8 )设计并 被广 泛应 lm— uk 1 2 9 用。 本调查使用的话语补全测试共包括 四个情景 , 两个情景拒绝
邀请 ,两个情景拒绝请求 。问卷要求受试者想象 自己就是拒绝
i o tn o d h s v n n .S al w a e d n e e t t ?’ mp r t t o t i a e e i g h l e h v in r n x i me ’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探讨资料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探讨资料

英语拒绝言语行为探讨内容导读: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

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

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交往中经常碰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建议或提供之后,说话人所做出的一种“分歧|英语教学论文|作性”选择。

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布朗和列文森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明显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种类,因此它的交际策略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本文对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阐述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是语境,随着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

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

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能更地道的拒绝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将要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交际策略语境得体原则【论文提纲】:•Abstract6-7•摘要7-8•Contents8-10•ChapterOneIntroduction10-12• 1.1Purposeand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10• 1.2ObjectsandMethodsoftheResearch10-11• 1.3OutlineoftheResearch11-12•ChapterTwoABriefIntroductiontoSpeechActTheory12-16• 2.1BackgroundofSpeechActTheory12• 2.2AnOverviewofSpeechActTheory12-16• 2.2.1Austin'-142.2.2.2IntroductionofIndirectSpeechTheory14-152.2.2.3FelicityConditionsforImplementingSpeechAct15-16ChapterThreeAnOverviewofRefusalSpeechAct16-243.1PreviousStudiesonRefusalSpeechAct16-183.2TheDefinitionandCharacteristicsofRefusalSpeechAct18-193.3TheCategorizationsofRefusalSpeechAct193.4InfluencinsContributiontoSpeechActTheory12-13• 2.2.2Searle'sDevelopmentofSpeechActTheory13-16• 2.2.2.1ClassificationsofSpeechAct13-14• 2.2.2.2IntroductionofIndirectSpeechTheory14-15• 2.2.2.3FelicityConditionsforImplementingSpeechAct15-16 •ChapterThreeAnOverviewofRefusalSpeechAct16-24• 3.1PreviousStudiesonRefusalSpeechAct16-18• 3.2TheDefinitionandCharacteristicsofRefusalSpeechAct18-19• 3.3TheCategorizationsofRefusalSpeechAct19• 3.4InfluencingFactorsonRefusalSpeechAct19-24• 3.4.1Co-textFactorsontheRefusals20-21• 3.4.2ContextofSituationontheRefusals21-24 •ChapterFourPragmaticPrincipleandCommunicationStrategiesofEnglis hRefusalSpeechAct24-35• 4.1PragmaticPrincipleofEnglishRefusalSpeechAct24-28• 4.1.1RefusalsandTactPrinciple25-28• 4.1.1.1PolitenessMaxim25-27• 4.1.1.2HumorMaxim27• 4.1.1.3RestraintMaxim27-28• 4.2CommunicationStrategiesofEnglion52-545.2.4RefusalsofOffer54-575.3Summary57-61ChapterSixConclusion61-63Bibliography63-66Acknowledgements66上一页 1 2 3shRefusalSpeechAct28-35• 4.2.1DirectRefusalStrategies28-30• 4.2.2IndirectRefusalStrategies30-35 •ChapterFivePragmaticAnalysisofEnglishRefusalSpeechActs35-61 • 5.1EnglishRefusalSpeechActsinInterviews35-46• 5.1.1TheFeatureofInterview35• 5.1.2RefusalsofRequest35-45• 5.1.3RefusalsofSuggestion45-46• 5.2EnglishRefusalSpeechActsinTVSeries46-57• 5.2.1RefusalsofRequest46-49• 5.2.2RefusalsofInvitation49-52• 5.2.3RefusalsofSuggestion52-54• 5.2.4RefusalsofOffer54-57• 5.3Summary57-61•ChapterSixConclusion61-63•Bibliography63-66•Acknowledgements66。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

英汉拒绝策略的比较引言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生活在不同国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使用的拒绝策略因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拒绝言语行为最能威胁人的面子,是与人交际时的一大障碍,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采取合适的拒绝策略,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和形成差异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适当的拒绝策略。

一、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首先,“解释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普遍采用的间接拒绝策略。

解释原因可以减弱拒绝的不适当程度、维护受话者的面子,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

比较恰当的拒绝策略是:在未完成拒绝之前说明拒绝的原因,或者只给出理由而由受话人自己下结论。

有时提供的理由未必真实,但只要不损害交际双方的面子就可以。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I’m sorry (道歉) that I can’t help you (直接拒绝)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o at home(原因).(2)I’ve got something fixed up for then(原因).(3)真的对不起(道歉),已有朋友约我去她家了(原因)。

下次我一定去。

(4)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原因),实在无法留下来(直接拒绝)。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第二种拒绝策略是表示遗憾或道歉。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运用道歉表明不愿意侵犯受话人的面子,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请求这种冒犯之举的危害。

拒绝言语中的道歉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例如前面的例(1)、例(3)和下面的例子:(5)对不起(道歉),时间太紧张了(原因),我正复习用呢(原因),你看别人的吧(建议)。

二、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首先,英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汉语。

直接拒绝策略具有明确、不含糊、不拖沓的优点,西方尤其美国是低语境文化社团,大量的信息由明确的语码显示。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指个体在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或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否定、拒绝或反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建议、意见或请求等。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交流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交流中断。

因此,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人际交流的本质,还能为有效应对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及其在社会交流中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拒绝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包括直接策略、间接策略、缓冲策略和回避策略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通过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的系统分析,本文旨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处理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也期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拒绝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且其形式和策略多种多样。

根据拒绝的程度、方式和目的,我们可以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拒绝: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拒绝方式。

它通常不绕弯子,直接表达不愿意或不能执行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例如,“对不起,我不能帮你完成这个任务”或“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不能参加”。

委婉拒绝:这种拒绝方式更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或伤害对方的感情。

它可能通过提出某种理由或借口来拒绝对方,如“我真的很想帮你,但我现在真的很忙”。

推迟拒绝:有时,我们可能暂时不能直接拒绝对方,而是选择先暂时接受,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拒绝。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处理那些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考虑或研究的请求。

转移拒绝:这种方式是将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地方或人身上,以避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请求。

例如,“我觉得你可能更适合找张三帮忙”。

建议性拒绝:这种拒绝方式不仅拒绝对方的要求,还提出替代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拒绝言语行为论文: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中文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交往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建议或提供之后,说话人所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

拒绝也被诸多学者定义为对话中“不期待的第二部分”。

布朗和列文森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明显的面子威胁行为的种类,因此它的交际策略使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际双方关系能否顺利发展。

本文对英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细致阐述了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影响因素。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是语境,随着语境的改变,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也会不断变化。

在选择拒绝言语行为遵循的语用原则时,本文采纳了索振宇的得体原则。

在得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总结出了直接拒绝策略和间接拒绝策略。

根据得体原则和拒绝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访谈和电视剧中的拒绝语为语料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文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的语境能更地道的拒绝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和提供,从而达到顺利交际的。

作者希望本文能对今后将要进行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文摘要】Refusal is one of the speech acts that frequently occur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t is the“non-cooperative” option which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interlocutors’request, invitation, suggestion or offer. Andrefusal is also defined by many scholars as the “dispreferred second or dispreferred”second part in conversation. Brown and Levinson classify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 into the category of obvious “face-threatening acts” (FTA). So whether it is used properly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locutors, and influence the smooth going of the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o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 The author expounds thorough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ategoriz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fusal speech 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context-based.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text, different refusal strategies will be employed. In terms of pragmatic principle, the author selects Suo Zhenyu’s tact princi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act principle, direct and in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tact principle and refus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e author analys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rpus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views and TV series. This research can play a guiding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glish teaching, making the students refuse requests, invitations, suggestions and offers in a more authentic way, so as to achieve smooth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hopes the research can have certainreference value to the scholars who will carry out further studies in the speech act of refusal.【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交际策略语境得体原则【英文关键词】refusal speech act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ontext tact principle【目录】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Abstract6摘要7-8Contents8-10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21.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01.2 Object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10-111.3 Outline of the Research11-12Chapter Two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62.1 Background of Speech Act Theory122.2 An Overview of Speech ActTheory12-162.2.1 Austin’s Contribution to Speech Act Theory12-132.2.2 Searle’s Development of Speech ActTheory13-162.2.2.1 Classifications of Speech Act13-142.2.2.2 Introduction of Indirect Speech Theory14-152.2.2.3 Felicity Conditions for Implementing Speech Act15-16Chapter Three An Overview of Refusal Speech Act16-243.1 Previous Studies on Refusal Speech Act16-183.2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fusal Speech Act18-193.3 The Categorizations of Refusal Speech Act193.4 Influencing Factors on Refusal SpeechAct19-243.4.1 Co-text Factors on the Refusals20-213.4.2 Context of Situation on the Refusals21-24Chapter FourPragmatic Principle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354.1 Pragmatic Principle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4-284.1.1 Refusals and TactPrinciple25-284.1.1.1 Politeness Maxim25-274.1.1.2 Humor Maxim274.1.1.3 Restraint Maxim27-284.2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28-354.2.1 Direct Refusal Strategies28-304.2.2 Indirect RefusalStrategies30-35Chapter Fiv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35-615.1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Interviews35-465.1.1 The Feature of Interview355.1.2 Refusals of Request35-455.1.3 Refusals of Suggestion45-465.2 English Refusal Speech Acts in TV Series46-575.2.1 Refusals of Request46-495.2.2 Refusals of Invitation49-525.2.3 Refusals of Suggestion52-545.2.4 Refusals of Offer54-575.3Summary57-61Chapter SixConclusion61-63Bibliography63-66Acknowledgements66。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_姚俊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_姚俊

6)妹妹向你借 500 美元(2000 元人民币)。
explanation);14)抱怨或博取对方同情(complaining or
本项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 统计学中的 x2
appealing to feelings);15)根本原因(rationale);16)开 显著性检验(Chi-square test)。 玩笑(joke);17)批 评(criticism);18)有 条件 地答 应 4 .3 调查对象
会话契约论是由fraser1990提出的他指出礼貌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双方在谈话前就已具有某种准契约责任随着交际情景的改变双方可能重新商定契约使其言语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姚 俊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 200083)
社会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 要么指向理想的个 象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得出的 。 Liao(1994 , 1996)
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 在某个特定社 归纳总结了 24 种拒绝策略 :1)沉默 、犹豫 、缺乏热情 会 , 这两种指向中有一种会表现得突出 。他认为 , 西 (silence , hesitation , lack of enthusiasm);2)提供 别的
1 .0 引言
查 , 详细分析了调查结果 , 并应用 Mao(1994)的“ 相
对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是语用学理论发展的 对面 子指 向的 构 想” (a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一个重要阶段 。许多 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 如 60 、70 struct)以及中 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 , 分析了 造成

管中窥“不”见中西——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略析

管中窥“不”见中西——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略析
(93 、 山卓郎 (90、 hnXn eY &Z ag ay (9 5 18 )森 19 )C e ig l e hn Yni 19 ) E n
等也对拒绝语作了相关研究 ( 转引自王芙蓉 刘振平,20 ) 06 。 22国内也有相关研究,笔者将之分作三类: . 刘珊 1从语用理论出发, ) 通过分析研究或验证或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王爱华 (01 以 B w &Lv sn 的礼貌理论为基 础, Bu 20) o r n ei o n 以 lm&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0 1 ) 108 Kl u a等的 “ 篇补 全测试 ”为工具,调查 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 k 语 o r n ei o 礼 n L 要J 捅 拒绝是 社会生活中 普遍存 在的现象, 拒绝言 关于 语行为的 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验证了 B w &L v sn 研 貌理论的普遍性假设。 此外, 石景玲, 李淑兰(02 、 2 0)吴建设(O3 、 2O ) 究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拒绝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礼貌原则、面子 侯国金,蒋勇 (04 20 )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与拒绝相关的语用理论进 理论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可 以从策略角度进行
际能力 。
[ 关键词] 绝 语 为 英 汉 拒 言 行 ; 语; 语 1引言 .
拒绝 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 的情 况,是 “ 社会各阶层 、各群体 所共有 的普遍言语行为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无论是谢绝他 人 的邀请 、恩惠或赠与的礼品 ,还是不接受他人的要求、命令、建 议 、批评都属于这一言语行为。王风兰 (0 3 20 )认为,从本质上看, 拒绝就是对 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否定 。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 的否定,就会伤害到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或 策略 使听话 者从感情上接受拒绝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听话者感情的 伤害。拒绝虽是普遍现象,在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中有不少共同和 相通 之处,但在不同文化 、不 同社会背景 中生活的人 ,由于其 “ 价 3 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划分 .“ 值观 、 世界观 、民族性格 、 历史 、 地理环境条件”等的迥异 , 拒绝” “ 31 . 直接拒绝策略 。指使用透明度 高的话语 ( “ o 、 N t、 如 N ”. o ” “ 这一 言语 行为的社会使用习惯 、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则或规范也不尽 “ 不行” 不可 以”以及其 他明显 口气坚 决表否 定的方式)直接传 、“ 相同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 递出具拒绝意图,说话 者毫 不保 留地拒绝对 方,不留任 何余地 ,语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 拒绝 ”这 一言语 行为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否定,所 以当然 气极为生硬,即严重地伤害 了对方的积极面子。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这 两种 指 向中有一种 会表 现得 突 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 , 即中心言语 行为、 辅助言语行 为和修饰语 , 每一 理想的个人自主 性。在 某个 特定社 会 , 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她通过 调查 和数据分析得 出结论 : 语言越 间接越 出 。 他 认 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文化 中 。 礼 貌 是 指 向理 想 的个 人 自 主 性 , 而 汉 语 文 化 中 的 礼貌 , 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 言语行 为都礼 貌 。 要看 具体 的语境 。唐玲 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 同一性 , 这是 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 的本质特征。
◆ ◆ ◆ ◆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 李洁红 李 向坤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 摘要】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 为, 对国 内外相 关研 究做 了分析和总结 , 认为 不同国 家的人表 达拒绝 的策略 存在共性 , 但 亦有 不 同, 这种 区
别 主 要 是 由两 种 文化 对群 体 和 个 人 的 重视 程 度 不 同等 文 化 差 异 所 致 。 此 类 分析 , 有 助 于 英语 教 学和 教 材 编 写 。
【 关键词】拒 绝策略
D T C 文化差异
三、 英 汉 文 化 价 值 观 异 同


国 内 外 相 关研 究
言 语 行 为 的 跨 文化 研 究 , 促进 了语用 学和社会 语言学 的研究 和发展 。
上 文提 到 的研 究 侧 重 于 拒 绝 语 的 策 略 模 式 以 及 拒 绝 语 的 影 响 因 素 。
下, 有 许 多 拒 绝 策 略 共 存 。 王 爱 华 研 究 了英 、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表 达 模 式 与 设定 : 面子是 一种每个社会成 员意欲 为 自己挣 得的公 众形象 , 这 种公众形 礼貌要 么指 向一种社会 同一性 , 要 么 指 向 社 会 因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以 及 英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直 接 性 层 面 。 她 将 拒 绝 言 语 象 表 明 了 一种 潜 在 的礼 貌 指 向 :

中国英语学习者拒绝语中的语用迁移

中国英语学习者拒绝语中的语用迁移
中 国英语 学 习者拒 绝 语 中的语 用 迁移
卢 艳芬
( 广东 白云学院 。 广东 广州 5 0 5 1 4 0) 摘要 : 语篇补 全测试” 以“ 问卷调查 , 10名 中美受试者 对 5 进行调查 , 探讨 中国英语 学习者拒绝语 中是否存在语用迁 移 , 其产生原因 。统计数据 表明 , 国英语学 习者拒绝 及 中 时。 语用迁移存 在于语义公式的频率 、 和内容上 。 顺序 英语
英语和阿拉伯语上。 这些研究 大都从拒绝策略异 同的角度
去探讨 文化差异的问题。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进
笔者把收 集到 的三组数据 ( CN N ,E与 E L 互相进行 F)
行了一些类似的研究 , 如姚俊 、 王爱华 、 李玮 、 黄东梅等。 姚
俊从 中西法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 , 把收集到 的中国英语学 习者的数据与 La B h hn的英语学习者 的数据 作对 i o&  ̄saa 比研究 。李玮对汉语 , 英语 的拒绝 言语行为表达方式异同 做跨文化比较 。黄冬梅对男性 、 女性在不 同语境 的拒绝言 语行为做 了对 比研究 。国 内外学者的研究 , 在英语拒绝策
各 占半数 ) 为第二组英语学 习者( F )另外 5 人 ( E L; 0 男女各
占半数 ) 为第三组汉语本族语学生( C) N 。三组受试都通过 笔者在华盛 顿大学求学 和华南理工大学求 学的 中国朋 友
联 系 。笔 者 通 过 电子 邮 件 与受 试 联 系 。
2 调 查 方 法 .
文章编号: 8 8 8 ( 0 0 — 0 4 0 10 ~ 8 12 1 3 0 5— 2 0 0)
引言
数据。本 D T包 含 1 C 2个情景 : 三个 提供, 三个为请求 , 三 个建议 和三个邀请 。部分情景在 B ee tt eb . e a 的基础上稍作

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研究——以国内外相亲节目为例

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研究——以国内外相亲节目为例

气氛 的辅助成分 , 用以探索汉英拒绝策略中的语用
差异 ” 。然而 , 学 界对 于拒 绝言 语行 为 的分类 并 不 统一 , 选 取 合 适 的拒绝 策 略 分类 标 准是 对 比研 究 汉 英 拒 绝 策 略 异 同 的基 础 。在 拒 绝 策 略分 类 标 准 的
位 和社 会 权利 对 拒绝 策 略 的影 响 ; 3 ) 语 料 的提供 者
绝 时注重 策略 的使 用 。对 比研 究汉英 拒绝 策略 异 同对 于化解 面子 危机 具有 重要 意 义 , 促进跨 文化 交 际的 同
时 实现 语 用 学研 究 的社会 价值 和 经济价值 。 关 键词 : 拒 绝 策略 ; 汉英 差异 ; 相 亲类节 目


引 言
的语 料 搜集 来 自于特定 人 群 , 或节 选 于某 些 文学 作 品 。这 两 种方 法 搜 集 的语 料 脱 离 了 真实 的话 语 情 景, 因此 结 论 并 不 具 有 普 适 性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出 发, 以礼 貌 原 则 和 面 子理 论 为 指 导 , 从 汉 英 大 型 相 亲类 节 目中获 取真 实情 景 下 的语料 , 对 比研究 汉 英 拒 绝 言语 行 为表 达 方 式 和 交 际 策 略使 用 的异 同及
根据 B e e b e e t a ] . 的语义成分分类 ,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可 分 为 直 接 拒 绝 和 间接 拒 绝 , 间 接 拒 绝 更 为 委 婉, 更 有 效地 保 护被 拒 绝 者面 子 。直 接拒 绝 不使 用
C a r s o n ( 2 0 0 2 ) 、 B e e b e e t a 1 . ( 1 9 9 9 ) , 国内 学者 如 : 马月

英语专业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实证研究——以本族语者和学习者为参照

英语专业学习者拒绝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实证研究——以本族语者和学习者为参照

习者 拒绝 言语 行 为的 英语 语 用能 力。研 究表 明 ,英语 专 业学 习者 和本 族语 者在 实施 拒 绝言语 行 为时
会使用不 同的策略且英语 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 用能力低 。 关键词:英语专业 学习者 ;本族语者;拒绝言语行为;语 用能力
中图 分类 号 :H3 1 9 . 3 2 文献 标识码 :A
拒绝言语行为 , 但是影响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王 芙蓉 嗵 过将欧美 留学生与 中国人作对 比,考察 了具有 良好听 、 说、 读、 写能力的欧美 留学生能 否用汉语得体地实施拒绝言语行为及实施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和原 因 , 并在 此基 础上提 出了教学
为 了考察 唐 “ I 学 院英 语 专 业 学 习者 语 用 能
第2 2 卷第1 2Fra bibliotek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O r S i t y
V o1 . 2 2 N o .1 2
2 0 1 3 年 1 2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l 7( 2 0 1 3 )1 2 . 0 1 7 3 . 0 3
国外语言学家对拒绝言语行 为的研究始于 上世纪 6 0 年代 , J . A u s t i n 提出言语行为的理论 ; S e a r l e 将 言语 行 为进行 了分类 。B e e b e 口 对 美 国人 和日 本人的拒绝策略情况进行 了调查 , 并对两者
和理解具有社交得体性的施为行为所运用的各类
实证 分析 , 结 果 发现两 组受试 之 间 的语 用能 力并
为 了确保英语专业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之问 的对 比 ,该实 证研究采用 了 “ 语篇补全测试 ”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汉英两种语言在职业交往中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对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概述,揭示拒绝言语行为在职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随后,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英两种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策略选择以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实施拒绝、如何避免冲突和尴尬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在职业环境中,如何得体、有效地进行拒绝更是一门艺术。

在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拒绝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策略选择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各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有效沟通与理解。

在汉语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往往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与面子。

在拒绝他人时,汉语使用者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以维护双方的关系和谐。

例如,通过使用“不好意思”“抱歉”等词语来缓和拒绝的语气,或者提出替代性建议来减少对方的失望感。

这种拒绝策略体现了汉语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英语文化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则更加注重直接性和坦率性。

在职业交往中,英语使用者通常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使在拒绝他人时也不回避问题。

这种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中重视效率和直接沟通的价值观。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口 徐淑君
武汉大学外 国语言文 学学 院
I 摘 要】本 文 旨在探 索 中国英语专 业 )在拒绝邀 请 、请求 、提 议和建议 时 所采用 的语 用策 略 以及差异。武汉某知名高校英语专业大二 两个平行 班的学生参与 了调查研 究。基于其选择 性话语
的影响如何? ( 3 )中国学生在 用英语进 行拒绝 言语行 为的背后是 否受到 中国社会文化 的影响 ?
● /
●/
kl 研究方法
3 . 1 受试 者 武汉某知 名高校大二英语 专业两个平行 班共 5 1 名 同 学参 与 了本 次研 究 ( 1 班2 7 人 ,2 班2 4人 ) ,平均 年 龄 2 1 . 3 岁 ,6 名男生 ,4 5 名 女生。每人都至少接 受过 8 年的 英语教育 。1 班 同学 用英文 ,2 班 同学用 中文分别完成 了 份 内容相 同的选择 性话语 填充 问卷 。根 据 自愿原则 , 1 1 名 学生 参加 了追 溯性半结构式小组采访 。 3 . 2 研 究 工 具 数 据收集 采用两种 方法 ,分别是改 良版选择性 话语 填充法 以及半 结构 式小组访 谈。 3 . 2 . 1 改 良版选择性话语填充法 B e e b e 等 ( 1 9 9 0 )最 先 采用 了选 择性 话 语 填 充 法 。 根据 中国特 色 ,部分 学者对此 作 l 叶 J 了一 定 的修 整 ,其有 效性 和可 靠性都 得到 了很好 的验证 。 ( Gu o , 2 0 1 2 ; Wa n g , 2 0 0 1 )笔者 借用 了 G u o( 2 0 1 2 )的改 良版选 择性话 语填 充法 ,将 问卷 设计成 8 种情 况 :S 1 同事请求 借车 ;s 2 上 级请求加班 ;s 3 朋友邀请 吃饭 ;s 4 雇员邀请 吃饭 ;s 5 朋 友 提 出清理泼 出 的咖啡 ;S 6 朋友母 亲提 出在她 家吃饭 ; s 7 秘书提 出帮忙打字 ;s 8伴侣提 出作备忘 。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

对比语言学期末作业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姓 名:chandler 学 院:外国语学院 专 业:英语 学号:0000000000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外国语学院)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它的各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它特定的功能。

就像拒绝语言行为,当就某事物出现不同观点或想法或回应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拒绝方式策略来达到拒绝效果的目的。

拒绝语言行为有多种不同的方式,直接的,间接的,亦或是模糊的。

而就英汉拒绝语言而言,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就导致了英汉拒绝语言行为存在许多差异。

再者,在交际中用哪种行为方式取决于要回绝的目的。

只有深刻的理解英汉拒绝语言的异同,才能在交际运用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拒绝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风格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refusallanguage actAbstract: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 various kinds of it’s expression stand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refusal words, when we want to refuse something, we should use some regular way to come to the aim of refuse. Refusing speech act h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atterns., direct, indirect and so on. Focusing on English-Chinese refusal words, different culture concepts and ideals, making different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actions. And, using which kinds of ways of action depend on the aims. Only research well on the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we can make our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Key words:refusal words;way of act;value;manner一、引言拒绝语言就是一种对他人意愿或行为进行否定的语言行为。

英汉拒绝言语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言语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

在跨 文化交际中 ,由于不同语言社团间的人们在语言使
用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造成交际失败或语用失误的一个 原 因。语言受社会文化因素 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言语行 为能够体现语言中的文化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流基本或最小 单位 ,所 有语 言交流都涉 及到言语行 为 (er , 9 9 S al 16 ),语 e
第2 3卷第 4期
VO 2 N O . L_3 4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
J 0URN AL GUANG DONG OF UN I VERSI TY F OF OREI GN U DI ST ES
21 0 2年 7月
J . 0l u12 2
英汉拒绝言语策略跨文化语用对 比研究
性 ,2 0位女性 。调查者的年龄从 2 0到 6 5不等 。
作 者 简介 : 郭银 玲 ( 9 6. 1 6 ),河南新 郑人 ,郑 州航 空工 业管理 学院外语 系,副教授 ,硕 士 ;研 究方 向:
应 用 语 言 学 和 翻 译
47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
2 问卷设 计 .
研 究大都 集中在 英语和 其它语 种之 间,如英语 和 日语 、英 语 和 阿拉 伯语 、英 语和 埃 及语 等 ( l K l Bu m- uk a& Ol t n s a, h i
18 9 4;Be b ta,1 9 e ee l 9 0;Ga s 9 9;S e e s 9 3;Nes n s ,1 9 t v n ,1 9 lo
关键词 :语用 能力 ;拒绝 策略 ;跨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H 3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9 2 2 1 ) 4 0 4 - 5 2 0 6 (0 0 - 0 6 0 6 2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作者:段嘉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9期摘 ; ;要:研究表明,“拒绝”言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言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言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言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言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 ;中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具体的交际情况和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异。

本文介绍了中西方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2]。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素在于受文化支配的语言结构。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由于中美两国在交往中潜意识地遵循着各自的文化信仰和规范,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制约。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规模不断扩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今天,无论一个人是出国旅行还是在本土生活,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跨文化交流日益普遍。

本文探討中美两方交流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3-4]。

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实证对比研究

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实证对比研究

英汉请求言语策略实证对比研究请求是一种在日常语言生活中颇为常见的言语行为。

英汉两种语言在请求言语策略上有明显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母语为英语和汉语的两组被试分别展开实证性调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请求言语策略方面的异同。

研究发现,汉语请求言语中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证实了Blum-Kulla等人关于“普遍语用特征”的假说。

标签:请求普遍语用特征言语策略英汉对比一、引言请求是一种在日常语言生活中颇为常见的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rown和Levinson(1978)指出,请求很有可能损害到受话者的行动或者驱使受话者付出某种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因此发话者必须采取某种言语策略,降低这种面子威胁程度,以期自己的请求得到理想回应。

Blum Kulka等人(1989)实施的“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项目”(CCSARP),进一步按照直接程度的不同,把请求言语策略分为“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两大类型,其中“间接请求策略”又分“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两种。

以上三种类型构成一个直接程度(directness)的连续统,“直接请求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位于这个连续统的两端,“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则位于中间。

所谓“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直接式”,下同),是用明确的话语直截了当地向受话者发出请求,一般通过祈使句或陈述句来实现。

“直接式”的特点是请求明确,但不够礼貌。

所谓“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规间式”,下同),是发话者借助于一些固定形式,委婉间接地表达对受话者的请求。

如汉语中的“能不能”“陈述句+可以吗?”等,英语中“Would you(mind)”“May I”“Could I”等。

“规间式”的特点是请求明确,又比较礼貌。

所谓“非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本文简称“非规间式”,下同),是发话者借助一些暗示等方式向受话者含蓄表达的一种请求方式,受话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感知“言外之意”。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分析和总结,认为不同国家的人表达拒绝的策略存在共性,但亦有不同,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两种文化对群体和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同等文化差异所致。

此类分析,有助于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

拒绝策略DTC文化差异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促进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许多实施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主要集中在与“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拒绝等。

关于“拒绝”的文化对比研究,国内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唐玲等。

马月兰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通过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言语行为;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她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认为汉英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特定语境下,有许多拒绝策略共存。

王爱华研究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

她将拒绝言语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每一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

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语言越间接越礼貌,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礼貌,要看具体的语境。

唐玲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分,表示直接拒绝。

中心行为语可以是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或含有明确的表示拒绝的行为动词的成分。

直接拒绝通过含中心行为语的句子来实现,或通过有否定的能力或意愿的句子来实现。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在拒绝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更多使用间接拒绝的方式。

国外有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研究考察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学生是否会拒绝以及如何表达拒绝的意图。

结果表明,美国人和台湾人使用道歉礼貌用语的频率相似,但拒绝时采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和不同的策略,与美国人相比,台湾人更难拒绝家人,并且台湾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比美国人更“节省”。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3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4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5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6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9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0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1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2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1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14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1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9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20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2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2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23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24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2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2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27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2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29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3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31 误解与沟通——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问题研究32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36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3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3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3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40 Elements of Chin 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41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4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43 汪榕培《诗经•国风》中的拟声词翻译研究44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45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46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4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48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49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5051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52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5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5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 ersions of Y eY uJiBei55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56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5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5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5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6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36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65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66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67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68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69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70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7172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73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74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7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76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77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78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8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8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83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84 论被动句的翻译85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86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87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8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8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90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9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92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93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94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9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96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97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98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99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00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101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2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03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104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05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06 “东方主义”和“美国梦”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07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董乐山《》的翻译108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09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110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1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1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1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14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115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1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1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18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19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20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121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22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123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24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25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126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2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2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913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Darwinism131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32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34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3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36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137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13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39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14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41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4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4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44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147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14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14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50 浅析英语委婉语15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15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5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5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55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15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57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158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159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6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6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2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63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64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165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7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16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6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7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71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7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73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7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175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176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7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178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9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18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81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82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8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84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86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187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188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189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190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9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92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193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94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195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96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1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1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9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20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2018.0485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李晓莉/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中礼貌理论入手,采用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英方受试者和中方受试者都倾向于使用遗憾/道歉+理由/借口的间接拒绝策略;(2)中方受试者策略使用呈现单一性,较集中地反复使用某几个策略;(3)中方受试者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严重;(4)中方受试者语用意识淡薄。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对比研究一、前言在语用学众多的分支研究中,社会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身份等研究问题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十年间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肖雁,2017)。

西方学者Leech (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即在向别人提出请求或发出邀请时,人们总是希望对方能接受,而不是遭到拒绝,因此,拒绝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Leech ,1983)。

国内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已有一定的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拒绝”的中外比研究主要涉及英汉拒绝语用策略对比研究(郭银玲,2012)、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王爱华,2001)、社会地位对中美学生选用言语拒绝策略的影响(郭浍芳,2017)以及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吴俊伟、方燕,2018),而在研究视角和语料选择范围上还有待深入。

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使用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拒绝策略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二、实证调查(一)受试对象本次研究中中方受试对象为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CE ),平均年龄为18岁,均完成了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高考英语平均分为119.4分,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语用培训。

英方受试对象为8名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AE ),均为英语本族语者。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中方及英方受试对象均需完成一套语篇补全测试,按照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低、平等和高),包含了12个情境。

本问卷调查的设计参考了Beebe, Takasashi & Uliss-Weltz (1990)的问卷,针对大学生的实际,个别情境做了微小的调整,但不影响言语行为类型及说话人间的社会地位差异。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次测试中方发出问卷9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9份。

英方发出问卷8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8份。

在分析问卷中的拒绝策略时,参考了Beebe, Takasashi & Uliss-Weltz (1990) 和 Sachiko Kondo (2008)的拒绝策略,将拒绝策略分为了10种,分别为:(1)直接拒绝(direct refusal )。

(2)遗憾/道歉 (statement of regret )。

(3)积极性观点(statement of positi ve opinion )。

(4)原因/借口 (excuse / reason )。

(5)感激 (gratitude )。

(6)下次接受 (statement of future acceptance )。

(7)不确定 (indefinite reply )。

(8)替换方案 (statement of altern ative )。

(9)共情 (empathy )。

(10)良好祝愿 (good wish to hearers )。

三、分析与讨论在对问卷内容按照以上策略进行分解和分析后,根据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和社会地位差异,两组应试者在拒绝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拒绝策略的顺序方面出现了不同。

(一)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高或低在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中,说话人表1 言语行为类型:请求 / 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高组别策略使用顺序1234CE 遗憾/道歉525%理由/借口420%直接拒绝210%理由/借口315%直接拒绝210%理由/借口15%积极性观点15%下次接受15%遗憾/道歉15%AE遗憾/道歉529.4%积极性观点1 5.8%理由/借口423.5%直接拒绝211.8%积极性观点317.6%直接拒绝211.8%表2 言语行为类型:请求 / 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低组别策略使用顺序123CE遗憾/道歉631.6%理由/借口842.1%遗憾/道歉210.5%理由/借口1 5.2%直接拒绝1 5.2%积极性观点1 5.2AE遗憾/道歉531.3%理由/借口425%替换方案212.5%积极性观点1 6.3%替换方案212.5%理由/借口1 6.3%共情16.3%86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高或低在受试者策略的使用影响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方和英方的受试者都采取了大致相同的拒绝策略和顺序,即遗憾/道歉+理由/借口,属于间接拒绝策略。

但在具体使用细节上出现不同特点:(1)在两种情境中,中方受试者使用的策略总数(39次)均多于英方受试者(32次),但在策略使用种类方面少于英方。

中方受试者使用的策略包括遗憾/道歉、理由/借口、直接拒绝、下次接受和积极性观点(共5种),在同一情境中还出现了在第一顺序上使用过遗憾/道歉策略后,在第三顺序上再次使用遗憾/道歉策略,突出表明了中方受试者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单一。

而英方受试者在中方受试者所使用策略的基础上还增加使用了共情和替换方案(共7种),同时呈现出多种策略组合使用的特点。

而共情和提供替换方案策略的使用也说明英方受试者更多注意实际拒绝的效果,试图体谅被拒绝者的情感。

(2)英方受试者在处于高社会地位的情境中较多地使用了积极性观点策略(共4次),而在较低的社会地位情境中较多地使用了替换方案的策略(共4次)。

对比看来,虽然在情境中体现了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的社会地位的不同,中方受试者在拒绝策略的使用上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平等然而,有趣的是,当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平等时,中方受试者采用的策略明显多于其他情境。

由表3、表4分析可见,中方受试者在平等的情境中采用8种拒绝策略,只有不确定以及良好祝愿的策略未被使用,策略多样性方面明显突出。

说明中方受试者在平等情境中受到的压力较小,而能使用的语言表达和策略相对丰富。

但种类方面仍然少于英方受试者。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感激策略的使用顺序方面的不同。

中方受试者往往将感激策略放在第一顺序,在第二、三位使用理由/借口;而英方受试者则明显放在第二、三顺序,将遗憾/道歉或理由/借口放在首位。

说明中方受试者在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的意识和敏感度方面仍然较欠缺,受到汉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突出。

四、结语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10种拒绝策略,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语用策略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以下特点:一是英方受试者和中方受试者都倾向于采用间接的拒绝策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是遗憾/道歉;二是中方受试者策略使用呈现单一性,较集中地反复使用某几个策略;三是在使用拒绝策略时,中方受试者会将汉语语言和文化特点带入其中,说明中方受试者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严重;四是在未接受系统语用教学介入的情况下,中方受试者语用意识淡薄。

参考文献:[1]Beebe L.M.,Takahashi T.,Uliss-Weltz 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 [A ].R.C.Scarcella,E.Anderson,S.D.Krashen.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M ].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2]Leech G.Principles of Politeness [M ].London:Longman,1983.[3]Kondo S.Effects of pragmatic development through awareness-raising instruction:refusals by Japanese EFL learners [A ].Soler E.A.,Martinez-Flor A.Investigating Pragma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and Testing [M ].Cromwell Press,2008.[4]郭浍芳.社会地位对中美学生选用言语拒绝策略的影响[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2):61~62.[5]郭银玲.英汉拒绝言语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4):47~51.[6]王爱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模式调查[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178~185.[7]吴俊伟,方燕.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1):90~97.[8]肖雁.语用学研究国际热点与趋势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5): 699~709.作者简介:李晓莉(1981-),女,彝族,云南嵩明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

表3 言语行为类型:邀请 / 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平等组别策略使用顺序1234CE感激420%理由/借口630%理由/借口15%下次接受15%理由/借口210%遗憾/道歉15%下次接受15%积极性观点210%积极性观点15%遗憾/道歉15%AE遗憾/道歉522.7%理由/借口731.8%感激522.7%感激29%不确定1 4.5%替换方案29%表4 言语行为类型:建议 / 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平等组别策略使用顺序1234CE直接拒绝210%理由/借口420%理由/借口15%下次接受15%遗憾/道歉210%直接拒绝315%理由/借口210%积极性观点15%积极性观点210%感激210%AE理由/借口423.5%理由/借口529.4%感激211.8%直接拒绝211.8%感激4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