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指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所面临的不同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等差异。
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环境,提高交际能力。
以下将从交际方式、语言习惯和商务礼仪等方面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交际方式。
中国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尊重和谦和。
在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使用委婉语言,避免直接表达意见或拒绝。
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坦率和直接,他们习惯使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种差异在商务谈判中尤为明显,中国人常常通过非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国人更倾向于直接问问题和交流。
其次是语言习惯。
中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中文中,流畅而婉转的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则更加注重简明扼要,追求效率。
中式英语往往比较繁琐且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和诗词,而英式英语则更加简洁直接。
这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交流时的理解误差和沟通困难。
再次是商务礼仪。
在商务上,中英两国的商务礼仪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在商务场合上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经常以宴请为手段来表达友好。
而英国人更注重效率和简洁,商务谈判通常更为直接和务实。
英国人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言辞和面部表情。
在面对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注意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以避免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误解和不愉快。
在中英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习惯和价值观。
在语言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语速、掌握委婉语言和简洁表达的技巧。
在商务场合上,我们应该注重礼仪和形象,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的言行。
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是交际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新闻发言人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在与外界沟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中美两国的语言、文化和传统的不同,导致了两国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媒体提问时采取的拒绝策略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从语境文化的角度探讨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以期加深我们对两国传播文化的理解。
一、中美新闻发言人的语境文化差异要理解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策略上的差异,首先需要了解中美两国的语境文化。
汉语是一种高度语境的语言,即依赖于背景信息和环境来理解和表达意思。
而英语则是一种低度语境的语言,更加直接和简洁。
中美两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中国传统注重“和谐”与“礼貌”,而美国传统则更注重“个人权利”与“直接表达”。
这些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策略上的表达方式和方式选择。
二、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对比分析1. 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表达方式在面对媒体提问时,中美新闻发言人通常会采取不同的拒绝策略表达方式。
在中国,新闻发言人往往会使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拒绝对方,以免伤害对方面子。
可以使用“请理解,我们无法透露具体信息”、“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答复”等方式来进行拒绝。
而在美国,新闻发言人通常更加直接,直接回绝对方的提问,例如“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没有足够的信息来回答你的问题”。
2. 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信息披露程度在拒绝策略中,中美新闻发言人还存在着信息披露程度的不同。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往往会在拒绝的多一些解释和补充说明,以便于媒体和公众理解。
而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则更加注重直接拒绝,往往不做过多解释和补充说明。
这也反映出了中美两国对待信息披露的不同态度,中国更注重“为什么”和“如何”,而美国更注重“是否”和“结果”。
3. 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面子文化差异面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长江丛刊》2018.0485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李晓莉/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中礼貌理论入手,采用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英方受试者和中方受试者都倾向于使用遗憾/道歉+理由/借口的间接拒绝策略;(2)中方受试者策略使用呈现单一性,较集中地反复使用某几个策略;(3)中方受试者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严重;(4)中方受试者语用意识淡薄。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对比研究一、前言在语用学众多的分支研究中,社会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身份等研究问题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十年间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肖雁,2017)。
西方学者Leech (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即在向别人提出请求或发出邀请时,人们总是希望对方能接受,而不是遭到拒绝,因此,拒绝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Leech ,1983)。
国内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已有一定的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拒绝”的中外比研究主要涉及英汉拒绝语用策略对比研究(郭银玲,2012)、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王爱华,2001)、社会地位对中美学生选用言语拒绝策略的影响(郭浍芳,2017)以及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吴俊伟、方燕,2018),而在研究视角和语料选择范围上还有待深入。
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使用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拒绝策略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二、实证调查(一)受试对象本次研究中中方受试对象为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CE ),平均年龄为18岁,均完成了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高考英语平均分为119.4分,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语用培训。
英方受试对象为8名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AE ),均为英语本族语者。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中方及英方受试对象均需完成一套语篇补全测试,按照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低、平等和高),包含了12个情境。
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差异
对比语言学期末作业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地差异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地差异 <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地交流工具,它地各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它特定地功能.就像拒绝语言行为,当就某事物出现不同观点或想法或回应时,就需要采取一定地拒绝方式策略来达到拒绝效果地目地.拒绝语言行为有多种不同地方式,直接地,间接地,亦或是模糊地.而就英汉拒绝语言而言,由于不同地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就导致了英汉拒绝语言行为存在许多差异.再者,在交际中用哪种行为方式取决于要回绝地目地.只有深刻地理解英汉拒绝语言地异同,才能在交际运用中如鱼得水.b5E2RGbCAP 关键词:拒绝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风格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refusallanguage actp1EanqFDPw 姓 名:chandler学 院:外国语学院专 业:英语学 号:0000000000Abstract: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 various kinds of it’s expression stand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refusal words, when we want to refuse something, we should use some regular way to come to the aim of refuse. Refusing speech act h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atterns., direct, indirect and so on. Focusing on English-Chinese refusal words, different culture concepts and ideals, making different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actions. And, using which kinds of ways of action depend on the aims. Only research well on the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we can make our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DXDiTa9E3dKey words:refusal words;way of act;value;manner一、引言拒绝语言就是一种对他人意愿或行为进行否定地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对他人表达“拒绝”是非常重要地.因为不同地拒绝方式将会得到不同地结果,并且,学会如何表达拒绝也是对社会交流越来越国际化地一种适应.全球化要求我们一切都要从世界地角度看问题,才不会被到来地全球化大潮所淘汰.所以,探究一下汉英拒绝语言地异同是非常有必要地.RTCrpUDGiT要表示对他人意愿或行为地否定,表达地方式有多种: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和模糊拒绝.它们都有特定地适用环境和功能.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在对合作条件进行磋商时,要表达拒绝,不同地表达方式就会对这次谈判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拒绝地得体又有条理,却不伤人面子,对方多数会给予同意或理解;如果拒绝地生硬又让双方感到难堪,也许谈判会陷入僵局.所以,拒绝语言行为地灵活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灵活应用就要深刻地了解拒绝语言行为.5PCzVD7HxA二、关于定义<一)直接拒绝方式,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拒绝意愿时态度强硬、语气强烈,使用反问句式,或使用修饰语、附加语较少地简单句式,从而使拒绝意愿显得很强烈,有时甚至显得没有任何商量地余地.但直接拒绝方式往往发生在特定地语境中,一般来说,当说话者认为对方地请求行为不合理或者有失分寸时,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认为没必要顾及对方地面子或感受,而采取强烈拒绝地方式.例如:jLBHrnAILg1.I have to refuse ... / 我不得不拒绝你地要求.2.直接回答“不”(No>3.I can’t ... / 我不能借给你.<二)间接拒绝方式,是指说话者在表达自身拒绝意愿时态度谦和、语气委婉,经常使用一些修饰语和附加语来减少对对方面子地威胁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略表歉意或者表示感谢,以示礼貌.例如:xHAQX74J0X1. 表达愿望: I wish I could help you. / 我也希望给你加薪水,可是......LDAYtRyKfE2. 给出借口、理由或解释: I have to meet my friend at the airport at six. / 星期天我已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Zzz6ZB2Ltk3. 建议或提供别地办法: 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 你先向别地同学借一下吧.dvzfvkwMI14. 试图使对方放弃: I am doing all I can do. / 我已经尽力了.5. 推迟或给予模糊回答: I will think about it. / 再说吧.I am not sure. / 还不清楚.<三)模糊拒绝方式,也就是说话者表示拒绝地时候让对方无法一下子明白其态度,往往需要多层次地理解,这一般出现在拒绝者以一种幽默地口吻或者比喻地话语中.例如:rqyn14ZNXI1. Well … / 噢,……2. Don’t worry about it. / 再说吧.三、不同因素对拒绝语言行为地影响经过大量地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所采用地方式是间接地,委婉地;而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拒绝别人就要简单明了地多.有这么个例子,在中美双方进行地一次商务谈判中,美方不知道自己地投资计划没有被中方接受,中方也不明确答复,而是一再地用中国式地言语措辞“We.ll think it over again.”不难看出此话地言外之意是“不”,但美方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仅从言语地言内行为来理解,认为对方真地需要时间考虑,结果误了自己地事.<文化价值观)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诸多因素<像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母语习惯、交际风格等等)地影响,英汉拒绝语言行为方式有很大地不同.如果对另一个民族地语言没有深层次地理解,对他们地文化背景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也许就会出现上面例子中地结果了.中国有句古语说地好:入乡随俗.所以,为了适应日益严峻地国际交流形式,非常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影响语言表达差异地因素.在这里我们只对英汉拒绝语言进行对比研究.EmxvxOtOco (一)、英汉拒绝语言之间文化价值观地差异根据达尔文地进化理论,不同地地域,不同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地影响,会向着不同地方向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现在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地各个民族,也就形成了不同地语言表达方式.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地价值取向和民族观,这是一个民族地核心部分,同时,它也会对这个民族地语言行为起着决定性地影响.一方面,像英语国家,他们崇尚个人主义,独立性强,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主体进行交流生活.也因此,英语国家地人拒绝别人时常常会采用较为直接了当地方式,只有在必要地情景时才会间接地表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常常强调集体合作意识.受中国古代漫长地五千年文化地影响,语言地表达已经非常地发达,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中国人说地每一句话都有更深层地内涵.而且,他们在说话时往往会先顾及到周边地环境和个人,也非常在意别人地感受.所以在拒绝别人时,中国人表达地更含蓄、委婉.另一方面,在英语文化中崇尚人人平等,所以在说话地时候也放开了许多,少了许多这样那样地顾忌;在汉语地文化观念里,讲究地是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和明确地社会结构,权力分布和等级观念非常明显.所以,在交际交流中,人们会考虑这样那样地因素,表达起来自然没有英语国家那样地无所顾忌了.SixE2yXPq5<二)、英汉拒绝语言之间地行事风格不同受儒家思想文化地影响,中国人在拒绝别人地时候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或者说出来也要附加原因理由.特别是面对上司或者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地人时,他们会更加地委婉、间接.也就是所谓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令外国人非常迷惑不解地单词“lose face”,英语国家地人在拒绝长辈或上司时较为直接,可以不顾及长辈地面子问题;但中国人不同,如果因为拒绝不当而丢了双方地面子,那后果是很严重地.这从中国地许多习语中就可以看出:祸从口出,三思而后行等.6ewMyirQFL四、选择不同拒绝语言方式地因素从上文中我们知道,拒绝别人有多种方式,那么,造成选择不同拒绝表达方式地因素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用最有效、最妥当地方式拒绝别人呢?下面是几种决定使用不同拒绝语言方式地因素:kavU42VRUs(一)、目地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不同地情景下要用不同地适当地拒绝技巧,才能适应社会地交流交往,才能达到应有地目地.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表达拒绝之意才能达到目地.下面是一些不同目地下,不同地英汉表达方法:y6v3ALoS89A.表达遗憾或道歉(Statement of regret>I am sorry…/ 对不起……B.表达愿望(Wish>I wish I could help you. / 我也希望给你加薪水,可是…C.给出借口、理由或解释(excuse,reason,explanation>I have to meet my friend at the airport at six. / 星期天我已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M2ub6vSTnPD.建议或提供别地办法(suggest or offer alter-native>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 你先向别地同学借一下吧.E.提出假设条件(set condition for future or past acceptance>0YujCfmUCwIf you had asked me earlier,I would have lent you. / 要是平时我倒可以借给你,可是现在我正用着呢.eUts8ZQVRdF.许诺(Promise of future acceptance>I promise I will do it next time. / 下次一定去.<李玮,2005)sQsAEJkW5T(二)、情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情景是影响表达拒绝语言方式地又一重要因素.情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下面地例子:拒绝同学搭车1. I have to be back home later, but I will send you first. GMsIasNXkA好地, 我过会儿回家, 先送你.Of course I will send you home.当然, 我会送你.2. I will give you a lift, but only for a little bit, because we have a big test I need to study for.TIrRGchYzg我送你, 但是只是一段路.因为我今天要考试.3. I really would not mind giving a lift for you, but I have to go somewhere right now.7EqZcWLZNX我很想送你, 但是我马上要去个地方.五、英汉拒绝语言风格地相同之处英语国家和中国在拒绝语言行为风格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交际交往中一般都不会生硬地拒绝别人,而会采用一种间接地方式来回绝别人.拒绝对方地直接请求是一种本质上威胁对方面子地行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地人在表示拒绝时常常使用间接拒绝策略,因为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地”.<廖素清,2007)也就是说,从另一面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语国家地人,他们在拒绝别人时都会遵循礼貌原则.这些都是交际交往中地必要条件,也就是要给予别人应有地尊重.lzq7IGf02E 六、结语经过上面地讨论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拒绝语言行为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它们地异同取决于中西方地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习惯和观念地不同,在回绝别人时所采用地方式也就不同了.在大体上,拒绝别人时,中国人更含蓄些,英语国家地人更直接些.在经济全球化地现代社会,深入地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是非常有必要地.多了解一些中西文化地异同,对各个阶层地人都是有益地.也顺应了时代地发展步伐.zvpgeqJ1hk参考文献:1. 李玮,2005,汉、英拒绝语言行为表达方式之比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期,第86-90页.NrpoJac3v12. 廖素清,2007,”拒绝”言语策略地英汉对比研究,《语言综览》3. 牛淑杰,2006,文化价值观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交际风格地对比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第3期,第162-163页.1nowfTG4KI4. 谢元才,2005,中西“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第113-115页.fjnFLDa5Zo5. 陈伟,2018,语言迁移折射地中西方文化,《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第6期,第100-103页.。
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作者:潘毅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理论,通过对两封典型的英汉拒信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它们间的不同之处,并对这些差异进行了跨文化的解释。
本文主要在言语行为,基调及所采取的策略方面对这两封英汉拒信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拒信;言语行为;对比研究;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2-02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修正发展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何兆熊,1999)。
塞尔在奥斯汀的基础上区分了五种言语行为类型:断言式言语行为(assertives),指令式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式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态式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式言语行为(declarations)。
(施兵,2006)跨文化的对比分析(cross-cultural analysis)着重于不同社会文化中语言应用的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语言应用的相同和差异之处,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败的原因(俞如珍,1997)。
本文从言语行为和语篇的角度出发,对两封英汉拒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
旨在发现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差异并对此从跨文化角度作出解释。
二、实例分析英文拒信来自联合利华,中文拒信则来自华为慧通。
Dear Mr. xx,(1)Thank you for giving us the opportunity to review your resume and qualification.(2)We regret to advise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has not been successful on this occasion, due to keen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he high and precise selection standard associated with this management trainee recruitment.(3)Please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not a negative evaluation of your accomplishment, but rather a reflection of our unique hiring needs.(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interest in Unilever.(5)We wish you every success with your future career.Best Regards,Management Trainee RecruitmentUnilever ChinaNovember, 2005尊敬的##同学:(1)首先感谢您积极参加华为慧通的招聘活动。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
英汉拒绝策略的比较引言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生活在不同国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使用的拒绝策略因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拒绝言语行为最能威胁人的面子,是与人交际时的一大障碍,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采取合适的拒绝策略,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和形成差异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适当的拒绝策略。
一、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首先,“解释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普遍采用的间接拒绝策略。
解释原因可以减弱拒绝的不适当程度、维护受话者的面子,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
比较恰当的拒绝策略是:在未完成拒绝之前说明拒绝的原因,或者只给出理由而由受话人自己下结论。
有时提供的理由未必真实,但只要不损害交际双方的面子就可以。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I’m sorry (道歉) that I can’t help you (直接拒绝)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o at home(原因).(2)I’ve got something fixed up for then(原因).(3)真的对不起(道歉),已有朋友约我去她家了(原因)。
下次我一定去。
(4)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原因),实在无法留下来(直接拒绝)。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第二种拒绝策略是表示遗憾或道歉。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运用道歉表明不愿意侵犯受话人的面子,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请求这种冒犯之举的危害。
拒绝言语中的道歉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例如前面的例(1)、例(3)和下面的例子:(5)对不起(道歉),时间太紧张了(原因),我正复习用呢(原因),你看别人的吧(建议)。
二、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首先,英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汉语。
直接拒绝策略具有明确、不含糊、不拖沓的优点,西方尤其美国是低语境文化社团,大量的信息由明确的语码显示。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
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基本形式,然而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指个体在交际过程中,出于某种原因或动机,直接或间接地否定、拒绝或反对对方提出的要求、建议、意见或请求等。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交流双方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交流中断。
因此,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人际交流的本质,还能为有效应对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及其在社会交流中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拒绝言语行为的案例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
本文还将探讨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包括直接策略、间接策略、缓冲策略和回避策略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
通过对拒绝言语行为及其策略的系统分析,本文旨在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效地处理拒绝言语行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也期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二、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拒绝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且其形式和策略多种多样。
根据拒绝的程度、方式和目的,我们可以将拒绝言语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直接拒绝:这是最直接、最明确的拒绝方式。
它通常不绕弯子,直接表达不愿意或不能执行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例如,“对不起,我不能帮你完成这个任务”或“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不能参加”。
委婉拒绝:这种拒绝方式更为含蓄,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或伤害对方的感情。
它可能通过提出某种理由或借口来拒绝对方,如“我真的很想帮你,但我现在真的很忙”。
推迟拒绝:有时,我们可能暂时不能直接拒绝对方,而是选择先暂时接受,再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拒绝。
这种方式通常用于处理那些需要更多时间进行考虑或研究的请求。
转移拒绝:这种方式是将焦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其他地方或人身上,以避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请求。
例如,“我觉得你可能更适合找张三帮忙”。
建议性拒绝:这种拒绝方式不仅拒绝对方的要求,还提出替代性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摘要:拒绝语是对建议、邀请、给与和请求的否定回应,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人们会采取一定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因人而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拒绝策略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美国拒绝策略的文化差异等作了统计分析研究后,得出了一些新的发现。
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知己知彼,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避免各种语用失误的出现,确保交往顺利进行。
关键词:拒绝语策略英汉文化引言拒绝是对建议、邀请、给予和请求的否定回应,拒绝意味着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因此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言语行为。
为了减少威胁的程度,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总是采取一定的策略。
中国和美国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风格迥异的两个国家,如何恰如其分地拒绝别人,如何回应别人的拒绝,中国人和美国人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和文化内涵。
1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两大价值系统——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美国文化的个体主义。
中国是个典型的注重集体(collectivism-oriented)的国家,美国则是个注重个体(individualism-oriented)的国家。
对两国拒绝语的研究离不开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总要考虑对方的面子,这种观念来自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
过去人们以群体的形式面对外面的世界,而不是个体。
人们很重视和谐,只有和谐,民族才能团结,国家才能统一,集体主义被国家统治者用来笼络民心,巩固统治。
因此,集体主义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国式的礼貌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许多特征,拒绝语也责无旁贷。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新生国家,其祖先是一些探险者和逃避压迫追求梦想的人们。
美国被认为是自由的国度,人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美国文化中,个体主义是被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观念,是指个人行动的自由、权利和独立。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分析和总结,认为不同国家的人表达拒绝的策略存在共性,但亦有不同,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两种文化对群体和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同等文化差异所致。
此类分析,有助于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
拒绝策略DTC文化差异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促进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许多实施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主要集中在与“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拒绝等。
关于“拒绝”的文化对比研究,国内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唐玲等。
马月兰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通过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言语行为;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她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认为汉英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特定语境下,有许多拒绝策略共存。
王爱华研究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
她将拒绝言语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每一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
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语言越间接越礼貌,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礼貌,要看具体的语境。
唐玲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分,表示直接拒绝。
中心行为语可以是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或含有明确的表示拒绝的行为动词的成分。
直接拒绝通过含中心行为语的句子来实现,或通过有否定的能力或意愿的句子来实现。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在拒绝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更多使用间接拒绝的方式。
国外有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研究考察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学生是否会拒绝以及如何表达拒绝的意图。
结果表明,美国人和台湾人使用道歉礼貌用语的频率相似,但拒绝时采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和不同的策略,与美国人相比,台湾人更难拒绝家人,并且台湾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比美国人更“节省”。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_姚俊
6)妹妹向你借 500 美元(2000 元人民币)。
explanation);14)抱怨或博取对方同情(complaining or
本项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 统计学中的 x2
appealing to feelings);15)根本原因(rationale);16)开 显著性检验(Chi-square test)。 玩笑(joke);17)批 评(criticism);18)有 条件 地答 应 4 .3 调查对象
会话契约论是由fraser1990提出的他指出礼貌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双方在谈话前就已具有某种准契约责任随着交际情景的改变双方可能重新商定契约使其言语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姚 俊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 200083)
社会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 要么指向理想的个 象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得出的 。 Liao(1994 , 1996)
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 在某个特定社 归纳总结了 24 种拒绝策略 :1)沉默 、犹豫 、缺乏热情 会 , 这两种指向中有一种会表现得突出 。他认为 , 西 (silence , hesitation , lack of enthusiasm);2)提供 别的
1 .0 引言
查 , 详细分析了调查结果 , 并应用 Mao(1994)的“ 相
对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是语用学理论发展的 对面 子指 向的 构 想” (a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一个重要阶段 。许多 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 如 60 、70 struct)以及中 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 , 分析了 造成
管中窥“不”见中西——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略析
等也对拒绝语作了相关研究 ( 转引自王芙蓉 刘振平,20 ) 06 。 22国内也有相关研究,笔者将之分作三类: . 刘珊 1从语用理论出发, ) 通过分析研究或验证或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王爱华 (01 以 B w &Lv sn 的礼貌理论为基 础, Bu 20) o r n ei o n 以 lm& (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杭州 30 1 ) 108 Kl u a等的 “ 篇补 全测试 ”为工具,调查 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 k 语 o r n ei o 礼 n L 要J 捅 拒绝是 社会生活中 普遍存 在的现象, 拒绝言 关于 语行为的 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验证了 B w &L v sn 研 貌理论的普遍性假设。 此外, 石景玲, 李淑兰(02 、 2 0)吴建设(O3 、 2O ) 究也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拒绝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礼貌原则、面子 侯国金,蒋勇 (04 20 )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与拒绝相关的语用理论进 理论等。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可 以从策略角度进行
际能力 。
[ 关键词] 绝 语 为 英 汉 拒 言 行 ; 语; 语 1引言 .
拒绝 是社会活动中普遍存在 的情 况,是 “ 社会各阶层 、各群体 所共有 的普遍言语行为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无论是谢绝他 人 的邀请 、恩惠或赠与的礼品 ,还是不接受他人的要求、命令、建 议 、批评都属于这一言语行为。王风兰 (0 3 20 )认为,从本质上看, 拒绝就是对 他人意愿或行为的间接否定 。既然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 的否定,就会伤害到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或 策略 使听话 者从感情上接受拒绝或最大可能的减少对听话者感情的 伤害。拒绝虽是普遍现象,在各种不同社会、文化中有不少共同和 相通 之处,但在不同文化 、不 同社会背景 中生活的人 ,由于其 “ 价 3 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划分 .“ 值观 、 世界观 、民族性格 、 历史 、 地理环境条件”等的迥异 , 拒绝” “ 31 . 直接拒绝策略 。指使用透明度 高的话语 ( “ o 、 N t、 如 N ”. o ” “ 这一 言语 行为的社会使用习惯 、约定俗成的使用规则或规范也不尽 “ 不行” 不可 以”以及其 他明显 口气坚 决表否 定的方式)直接传 、“ 相同 ( 王芙蓉 、刘振平 ,20 ) 06 。 递出具拒绝意图,说话 者毫 不保 留地拒绝对 方,不留任 何余地 ,语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 “ 拒绝 ”这 一言语 行为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否定,所 以当然 气极为生硬,即严重地伤害 了对方的积极面子。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这 两种 指 向中有一种 会表 现得 突 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 , 即中心言语 行为、 辅助言语行 为和修饰语 , 每一 理想的个人自主 性。在 某个 特定社 会 , 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她通过 调查 和数据分析得 出结论 : 语言越 间接越 出 。 他 认 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文化 中 。 礼 貌 是 指 向理 想 的个 人 自 主 性 , 而 汉 语 文 化 中 的 礼貌 , 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 言语行 为都礼 貌 。 要看 具体 的语境 。唐玲 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 同一性 , 这是 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 的本质特征。
◆ ◆ ◆ ◆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 李洁红 李 向坤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 摘要】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 为, 对国 内外相 关研 究做 了分析和总结 , 认为 不同国 家的人表 达拒绝 的策略 存在共性 , 但 亦有 不 同, 这种 区
别 主 要 是 由两 种 文化 对群 体 和 个 人 的 重视 程 度 不 同等 文 化 差 异 所 致 。 此 类 分析 , 有 助 于 英语 教 学和 教 材 编 写 。
【 关键词】拒 绝策略
D T C 文化差异
三、 英 汉 文 化 价 值 观 异 同
一
、
国 内 外 相 关研 究
言 语 行 为 的 跨 文化 研 究 , 促进 了语用 学和社会 语言学 的研究 和发展 。
上 文提 到 的研 究 侧 重 于 拒 绝 语 的 策 略 模 式 以 及 拒 绝 语 的 影 响 因 素 。
下, 有 许 多 拒 绝 策 略 共 存 。 王 爱 华 研 究 了英 、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表 达 模 式 与 设定 : 面子是 一种每个社会成 员意欲 为 自己挣 得的公 众形象 , 这 种公众形 礼貌要 么指 向一种社会 同一性 , 要 么 指 向 社 会 因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以 及 英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直 接 性 层 面 。 她 将 拒 绝 言 语 象 表 明 了 一种 潜 在 的礼 貌 指 向 :
从拒绝语行为看中西礼貌原则差异
从拒绝语行为看中西礼貌原则差异作者:熊方瑜张洁周晓妍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06期【摘要】拒绝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能发生顺向或逆向迁移,但是国内外相关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顺向迁移,忽略了逆向迁移。
为探究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母语拒绝语中是否存在逆向迁移现象,本研究通过发放补全对话形式的调查问卷,收集到了英语本族语者、英语专业大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拒绝语语料,在此基础上对比得出分析英语本族语者和汉语本族语者拒绝策略的使用特点。
而这种中英拒绝策略的差异也体现了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
【关键词】拒绝语;拒绝策略;礼貌原则【作者简介】熊方瑜(1997.4- ),女,汉族,重庆綦江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张洁,周晓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拒绝语的二语逆向迁移研究”(201710027015)研究成果。
一、引言拒绝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中威胁听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方式,备受语言学家们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对拒绝语迁移研究集中在第一语言对于第二语言的正向迁移,对第二语言对于第一语言的逆向迁移研究较少。
作为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重点,母语拒绝语的逆向迁移应当引起国内社会语言学家和语用学家的重视,加强相关课题的研究。
1.称呼语。
顾曰国(1992)的“称呼准则”是指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内涵。
如在情景七中拒绝赔偿花瓶要求时,中国被试使用称呼语的次数为英语专业11次、非英语专业3次、美国被试无人使用称呼语,这体现了中英拒绝策略的差别。
2.自贬原则。
顾曰国(1992)提出的“贬己尊人”准则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贬己尊人”准则即指谓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听者或者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汉英两种语言在职业交往中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对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概述,揭示拒绝言语行为在职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随后,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英两种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策略选择以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实施拒绝、如何避免冲突和尴尬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在职业环境中,如何得体、有效地进行拒绝更是一门艺术。
在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拒绝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策略选择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各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有效沟通与理解。
在汉语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往往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与面子。
在拒绝他人时,汉语使用者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以维护双方的关系和谐。
例如,通过使用“不好意思”“抱歉”等词语来缓和拒绝的语气,或者提出替代性建议来减少对方的失望感。
这种拒绝策略体现了汉语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英语文化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则更加注重直接性和坦率性。
在职业交往中,英语使用者通常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使在拒绝他人时也不回避问题。
这种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中重视效率和直接沟通的价值观。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新闻发言人,在拒绝回答问题时常常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从语境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出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
在语境方面,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回答问题时常常借助不同的语境和场合来表达拒绝。
中美两国的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拒绝回答问题时,会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拒绝。
在中文中,发言人可能会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比如使用"我不清楚"、"我无法回答"等词语来表达拒绝。
而在英文中,发言人可能会直接表达拒绝,使用"no comment"(无可奉告)或者"that's not something I can comment on"(这不是我能评论的事情)。
这些语境的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表达拒绝时对委婉与直接性的不同态度。
在文化方面,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回答问题时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顾全大局,尽量避免冲突和争议,因此在拒绝回答问题时,会采用委婉的方式,以避免伤害对方面子或引发争议。
而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言辞的直接性,因此美国新闻发言人在拒绝回答问题时会更加直接和坦率。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对于言辞的使用,以及在表达拒绝时对他人情感的考虑程度。
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策略上还存在一些其他差异。
中文中的发言人可能会在拒绝回答问题时先给出一些背景信息,再解释为什么不能回答该问题。
而英文中的发言人可能会更加直接地回答"we can't answer that question"。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拒绝答案时对于背景信息呈现的重视程度。
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拒绝策略上存在语境和文化上的差异。
中文中的拒绝表达更加委婉和间接,注重顾全大局;而英文中的拒绝表达更加直接和坦率,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语境和文化上的不同,也反映了两国对于人际关系和言辞使用的不同态度。
中西方拒绝策略差异研究任务书
中西方拒绝策略差异研究任务书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拒绝策略的差异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引言拒绝是日常交际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面对拒绝时常常采取不同的策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拒绝策略的差异,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拒绝策略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存在明显的直接与间接差异。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拒绝,如“不行”、“对不起,我不能帮忙”。
而中方文化往往采取更圆滑的方式,通过间接暗示或委婉语气表达拒绝,如“我会考虑一下”、“这个可能比较困难”。
2. 正面与否定中西方在表达拒绝时,也存在着正面与否定的差异。
西方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拒绝,使用否定句式,如“I can't do that”、“No, I'm sorry”。
而中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使用正面语言,通过肯定句式来表达拒绝,如“我会尽力帮你”、“我会考虑一下”。
3. 委婉与直接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也存在委婉与直接的差异。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拒绝,不加修饰地直接表达态度,如“I can't help you”。
而中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气,通过修饰语来缓和拒绝的冲击,如“我暂时没有时间,可能帮不上忙”。
4. 理由与借口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也存在理由与借口的差异。
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给出理由,如“I have another appointment”、“I don't have the skills”。
而中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给出借口,如“我有事要做”、“我不太擅长这个”。
5. 面子与尊重中西方在拒绝策略上也存在面子与尊重的差异。
中方文化非常注重面子,避免在拒绝他人时伤害对方的面子,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决定。
这导致中方文化在拒绝时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气,西方文化则更直接表达拒绝。
三、原因分析中西方拒绝策略差异的形成是由于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
对比语言学期末作业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姓名:chandler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0000000000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外国语学院)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它的各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它特定的功能。
就像拒绝语言行为,当就某事物出现不同观点或想法或回应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拒绝方式策略来达到拒绝效果的目的。
拒绝语言行为有多种不同的方式,直接的,间接的,亦或是模糊的。
而就英汉拒绝语言而言,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就导致了英汉拒绝语言行为存在许多差异。
再者,在交际中用哪种行为方式取决于要回绝的目的。
只有深刻的理解英汉拒绝语言的异同,才能在交际运用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拒绝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风格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refusallanguage actAbstract: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 various kinds of it’s expression stand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refusal words, when we want to refuse something, we should use some regular way to come to the aim of refuse. Refusing speech act h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atterns., direct, indirect and so on. Focusing on English-Chinese refusal words, different culture concepts and ideals, making different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actions. And, using which kinds of ways of action depend on the aims. Only research well on the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we can make our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Key words:refusal words;way of act;value;manner一、引言拒绝语言就是一种对他人意愿或行为进行否定的语言行为。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
从语境文化看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在语境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上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拒绝回答问题时,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往往会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拒绝,如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转移话题、回避问题等。
这部分源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即避免直接拒绝他人的请求是一种矛盾文化中的底线行为。
相比之下,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常常采用直接的方式回答问题,即明确表示不回答或者拒绝回答,他们更强调个人权利和言论自由,不会过多考虑对方的面子。
第二,信息透明度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新闻信息的透明度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往往会选择回避一些敏感、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这是出于保护国家形象和维护政府利益的角度考虑的。
相比之下,美国的新闻发言人会更加倾向于公开透明的原则,他们会更多地回答问题,尽可能提供信息,给公众一个全面的了解。
传媒关系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传媒关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媒一般受到国家控制,新闻发言人更多是执行国家政策的代表,他们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指导,答案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相比之下,美国的媒体较为独立,新闻发言人更加注重互动和沟通,他们会更注重传媒提问,不同的观点会通过多角度的报道来呈现给公众。
第四,公众期待和兴趣的差异。
中美两国公众对于新闻发言人的期待和兴趣也存在差异。
中国公众常常希望新闻发言人能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维护国家形象和稳定,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美国公众更注重透明度和言论自由,他们希望新闻发言人能回答更多的问题,提供更多的信息。
中美两国的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语言表达方式、信息透明度、传媒关系和公众期待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美两国的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
中西方“拒绝”言语行为比较分析作者:段嘉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9期摘 ; ;要:研究表明,“拒绝”言语行为的直接性随情境与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中西方语言中,包含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种“拒绝”言语行为类型。
中西双方,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拒绝的言语行为。
全球化时代,汉英的“拒绝”言语行为日渐趋同,但从总体上说,西方人还是比中国人更直接。
本文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对中美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言语行为背后代表的文化差异,以减少由于言语行为差异造成的误解,促进中西方人们的友好交流。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 ;中拒绝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的发展,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牛津大学的语言学家奥斯汀(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指出,语言中的一些话语本身就是行为,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言语行为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了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拒绝言语行为是执行拒绝的行为,当人们因为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时,便选择拒绝。
汉语和美国英语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具体的交际情况和文化的不同,“拒绝”在两种语言中也有所差异。
本文介绍了中西方语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异同[1-2]。
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经常遇到误解。
阻碍交流的一些因素在于受文化支配的语言结构。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问题发生在话语中。
由于中美两国在交往中潜意识地遵循着各自的文化信仰和规范,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这些文化差异的制约。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社会规模不断扩大,语言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今天,无论一个人是出国旅行还是在本土生活,都必须与他人打交道,跨文化交流日益普遍。
本文探討中美两方交流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目的是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帮助[3-4]。
汉英拒绝语的文化心理对比研究
河南农业2015年第9期(下)在丰富多彩的拒绝用语背后,社会文化心理对拒绝策略的选择起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研究,探讨汉英拒绝语的深层文化心理,从而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心态及审美情趣。
本文从两种语言的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分析造成不同拒绝策略的文化背景,重点探讨形成共性与差异的深层文化心理动因。
一、等级思想与平等思想拒绝语在交流中十分常见,不同拒绝策略和拒绝语的使用都是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直观反映,中国传统的等级思想与英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也在拒绝语中有所体现。
受等级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不同人的拒绝方式会有所不同。
但英国人崇尚平等,他们对不同人的拒绝方式几乎没有差别。
中国人在拒绝长辈或上级时态度极其委婉,例如:(1)王老师,我很乐意帮您,但是我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等我办完了再回来帮您吧!(2)副总,张总让我今天把这份资料整理完交给他,如果我做完了还有时间的话,再来帮您好吗?从这两个拒绝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在拒绝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常态度谦恭,会有称呼和拒绝理由,在用语中会更多考虑对方的心理感受。
中国人在拒绝平辈或同事时也会委婉,但相对直接一些。
例如:(1)不好意思,我家里有点急事,我得赶紧回家,下次有空再帮你吧!(2)不好意思,我这两天比较忙,实在没时间去,下次吧!从这两个拒绝语不难发现,中国人在拒绝平辈或同事时常用道歉语和拒绝理由,态度不及对长辈或上级时委婉,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在拒绝晚辈或下属时态度直接,例如:(1)我现在正忙着,有空再说!(2)这个事我帮不了你!从这两个拒绝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拒绝晚辈或下属时较少使用委婉语,态度较直接,语气较强硬,往往不会过多考虑对方的心理。
而英国人的拒绝方式则更为直接,例如:(1)—Lydia:Elizabeth,lend me so-me money.—Elizabeth:you already owe me some money.(2)—Lady Catherine :excuse me,how much is your age ?—Elizabeth:I have three sisters grew up,you can't ask my age.(3)—S heldon :You have to drive me to work.—Penny:I do not think so.(4)—Leonard:You have to go outwith me.—S heldon:I won ’t do that.从这些拒绝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长辈或平辈还是晚辈,英国人的拒绝方式都比较直接,只表明拒绝理由,不过多使用委婉语,也不过多考虑对方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分析和总结,认为不同国家的人表达拒绝的策略存在共性,但亦有不同,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两种文化对群体和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同等文化差异所致。
此类分析,有助于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
拒绝策略dtc文化差异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促进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许多实施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主要集中在与“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拒绝等。
关于“拒绝”的文化对比研究,国内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唐玲等。
马月兰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通过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言语行为;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她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认为汉英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特定语境下,有许多拒绝策略共存。
王爱华研究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
她将拒绝言语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每一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
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语言越间接越礼貌,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礼貌,要看具体的语境。
唐玲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
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分,表示直接拒绝。
中心行为语可以是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或含有明确的表示拒绝的行为动词的成分。
直接拒绝通过含中心行为语的句子来实现,或通过有否定的能力或意愿的句子来实现。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在拒绝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更多使用间接拒绝的方式。
国外有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研究考察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学生是否会拒绝以及如何表达拒绝的意图。
结果表明,美国人和台湾人使用道歉礼貌用语的频率相似,但拒绝时采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和不同的策略,与美国人相比,台湾人更难拒绝家人,并且台湾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比美国人更“节省”。
二、研究结果比照
马月兰研究了语篇表层的拒绝策略,认为汉语和美语的拒绝策略存在着很大的相似,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拒绝策略也传递了相似的语用信息。
区别在于因文化和语言系统不同,而在使用频率和表达方式上有差异。
王爱华强调,言语行为表达策略体现为越间接越礼貌,但也要参考具体语境。
她提出,不管是直接拒绝还是间接拒绝,都可以划分语表构成成分,而且中心行为语有直接间接之分,可以看成是一个直接性的连续体。
唐玲分析了中国人使用拒绝策略的特点以及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同强烈拒绝、委婉拒绝之间的关系。
把汉语间接拒绝的表层策略首先分为采用引语、利用词汇、句法手段三类,再具体探讨各自的实现手段,并提出在现实的拒绝言语行为
中,一般不是采用单一的手段表示拒绝。
针对研究结果,liao & bresnahan提出了一个中国拒绝策略的假设“点到为止”。
他们解释说,东方国家之所以较少地使用拒绝策略,是因为希望尽快结束这种尴尬的场面,于是“点到为止”成为最好的办法。
这些研究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上,也多数参考了blum-kulka对比研究言语行为时使用的“语篇补全测试”(dtc)模式。
三、英汉文化价值观异同
上文提到的研究侧重于拒绝语的策略模式以及拒绝语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英汉两种语言的拒绝策略是有共性的,这一点很重要,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顺利交际的可能性。
并且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受语境的控制,但都存在拒绝表达得越间接越礼貌。
这也说明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价值观对拒绝的得体表达有共同取向。
虽然英汉表达都体现为间接更有礼貌,但程度不同——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间接。
这是源于东方国家较注重群体,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体。
mao以社会规约论和面子保全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
该构想设定:面子是一种每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公众形象,这种公众形象表明了一种潜在的礼貌指向:礼貌要么指向一种社会同一性,要么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在某个特定社会,这两种指向中有一种会表现得突出。
他认为,西方文化中,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较少地拒绝家人,体现了英汉语言文化框架中的家庭结构差异和血统观念差异。
英语社会文化框架下,人们较为淡薄血统、亲缘关系,崇尚简单的家庭结构。
这点从他们无论长幼都是直呼其名可见一斑。
中国社会文化框架中推崇大家庭,因而中国人的家庭结构中多强调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因婚姻而形成的裙带关系将人们的亲缘关系更加复杂化。
中国文化框架中,人际关系在本质上以亲情作为纽带,沿着亲缘关系差序向外扩张,因此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要更强。
四、结语
文化价值观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告诉我们,每种语言现象背后都有其深层的文化影响。
提高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可提升我们对外语习得的敏感与精确。
在外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注重结合具体语境得体地实施言语行为。
因此,外语教学要以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为先导。
同时,外语教师应更多地专注于对语言交际的各种研究,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结合本国成果,使外语教学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使学习者达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月兰.中美拒绝语策略共性比较研究.2000.
[2]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1.
[3]唐玲.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策略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4]liao,chao-chi and mary i. bresnahan. 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j].language science,1996,(18):703-727.
[5]mao,l.r.beyond po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1):45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