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建议和教材课后习题解析
看一看(一)(观察一个物体最多看到三个面和相对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学习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编写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本节课要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一是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二是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三是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本节课的主情境图是三名学生站在桌子的周围从不同角度观察桌面上的一个投票箱。
淘气贴近投票箱的后面,正低头对着投票箱的上面观察;笑笑站在投票箱的左侧观察;妙想站在投票箱的右前方观察。
投票箱的位置都在笑笑和妙想的水平视线之下。
·下面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连一连。
三幅图分别是三名学生看到的投票箱的一个面、两个面和三个面的样子。
想一想,连一连,就是要根据上述直观图辨认淘气、笑笑和妙想分别看到的投票箱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激活学生观察物体的已有经验,发挥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想象,先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想——“每次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再尝试说明这个猜想的合理性。
通过上一个问题的活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妙想站的位置能看到投票箱的三个面,这是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接着再观察验证。
这个活动有助于发展观察物体的动经验,以及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
·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看一看(一)》优质教案
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学目标】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2、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一)预习检测观察教师1、师正面对着学生,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老师的什么?2、师侧面对着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看到的与刚才比有什么不同?3、师背对着学生,再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问题《看一看(一)》。
示标导向(课件出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三)自学自悟1、问题串一明确观察位置师:请同学们观察情境图(出示课件),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呢?生:笑笑站在箱子的左边观察、淘气站在后面的椅子上观察,妙想站在右前方对着盒子的一个角观察。
独立想象判断师:他们三个人分别能看到什么呢?也就是说淘气能看到什么?笑笑能看到什么?妙想能看到什么呢?先想一想,然后把答案记在心里。
生答:师:老师把他们看到的拍下来了,下面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谁愿意来说一说?生答:模拟观察师:到底他们说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进行模拟观察,那么我们观察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生:小组的同学要模拟笑笑、淘气、妙想观察的位置去观察。
(回忆观察的位置)生:要安静。
生:把盒子放好。
生:轮流看,每个人都应该观察。
师:下面就让我们去验证刚才的同学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拿出手中的A4纸,你站在谁的位置,在你所看到的图的下面打“√”。
(生观察、教师巡视,分别指导学生所站的位置)组织集体交流。
师:提问: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怎样判断的?生:我是站在笑笑的位置,从左面观察,看到2个面。
生:我是站在淘气的位置,从上面观察,看到1个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小事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平常的观察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一张白板,一块数学教学钟,一只笔;2.学生: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物品,例如书、笔等用品,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 讲解教师通过谈论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述用品中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物品不仅可以有趣,还可以有实际意义。
3.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上黑板,做出一个手势或摆姿势,让其他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这个手势或摆姿势的特征,例如左手举起、手掌向上等等。
这样的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学生互动将三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其他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这三名学生各自的特征。
例如,学生 A 很高,学生 B 穿的是蓝色上衣,学生 C 梳了一个很有型的发型等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5. 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图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这幅图案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等等。
这样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观察物品的过程和方法。
6. 学生演练让随机的两名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比赛,让其余学生观察他们的笔迹,然后让其余学生说出这两名学生笔迹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笔迹分析能力。
7. 总结教师向学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作业1. 观察家中的一个家族成员的特征,写下他们的特点有哪些。
作业2. 在课外的时间中进行观察,写下所见所闻。
作业3. 通过观察动物的方式,了解它们的特征,例如它们的眼睛、身体、行动方式等等。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和图形,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物体和图形的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对形状的识别和描述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区分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准确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2.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和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演示物体和图形的形状。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形状的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例如,展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如桌子、椅子、书本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辨认和计算教材中出现的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
2.能够运用加法算式解决数学问题。
3.能够阅读并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和运算规则。
2.能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应用加法算式。
3.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加法算式。
2.能够准确解读和理解教材中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以及师生用品(黑板、粉笔等)。
2.准备加法算式的实物或图片作为教学素材。
3.准备相关小组活动和游戏,以便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导入(3分钟)1.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位以内的数字、加法算式等。
2.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新课讲解(3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重点: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
2.通过教材中的实例讲解加法算式的方法和运算规则。
3.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本质:把两个数加起来得到一个新的数。
4.将教材中的实例纸条等实物搭配加法算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5.演示完后,教师让学生手抄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练习。
6.通过实例要求学生讲述自己解题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文本中选取一个问题,并给出解题方法和答案。
2.小组之间进行答案和解题方法的交流和学习,学生成功完成小组任务。
4. 游戏活动(10分钟)1.介绍教室游戏“快速数学计算”,学生依据教师出示的加法算式,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计算得出结果,获得高分。
2.游戏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2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练习题。
2.提醒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并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1.将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就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提出疑问并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数墨和作物收成的关系。
- 理解算式的含义,能够用算式计算数量关系。
- 能够熟练使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算式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能够用算式计算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5分钟)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墨和作物收成图片,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作物收成的数量与种植的作物数量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二、讲解新知(15分钟)
•对算式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算式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通过示例讲解算式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出对应的算式。
三、练习操作(25分钟)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补充讲解。
四、小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
•课本。
•课后练习题。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对存在困难或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提醒。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数出个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教科书第30页“看一看”。
2. 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正确数出个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科书、PPT课件。
2. 学具:各种平面图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三角形: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
4. 圆:由一条曲线组成,曲线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
2.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6.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7. 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看一看(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室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位置,从而引出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描述物体的位置,如“我的铅笔在桌子上的第二行第三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教室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引导学生发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规则。
4.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课时《看一看(一)》示范课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8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2/ 83/ 8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很好。
那么站在一个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猜想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再请个别同学示范观察描述什么情况下只能看到1个面,站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两个面,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可以看到3个面……4/ 8师小结: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最少能看到1个面。
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师:同学们可真棒,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长方体的形状。
老师决定送你们每个小组一个礼物,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玩具熊。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小礼物吧。
请学生汇报:你坐在小熊的哪边?你看到了小熊的什么?你们看到的图形一样吗?(让每个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观察小熊)师:奇思、妙想、淘气、笑笑也在观察小熊,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呢?5/ 8师总结:1.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2.从相对两个位置观察物体时,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方向正好相反。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2.1看一看(一)》精品教案
二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材第13~14页内容。
知识与能力: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学好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习惯。
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情境导入观察教师。
1.教师正面对着学生,让学生先仔细观察,互相说说看到了老师的什么?2.教师侧面对着学生,再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与刚才比有什么不同?3.教师背对着学生,再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二、新知探究1.课件出示自学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2.观察长方体。
(1)三人为一小组拿出学具长方体,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预设生1:我看到了长方体的一个面。
生2:我看到了三个面。
生3:我也看到了三个面。
师:尝试一下,能看到四个面吗?学生尝试之后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想一想,连一连。
教师出示教材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长方体的场景。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情境图旁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并用线连起来。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3.给熊猫拍照。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只可爱的熊猫宝宝,让我们给它拍照吧!教师将熊猫玩具放在讲桌上,然后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给熊猫玩具拍照,并呈现拍摄的照片。
师:这四幅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同桌交流讨论汇报,教师点评。
4.观察小熊。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一看(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观察物体”中的内容,主要是在一年级下册初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基础上,拓展到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和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为下一节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打基础,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者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本节课要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教材以三个问题串呈现:问题1能根据照片或者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为什么观察到的不同?);问题2体验从不同位置(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有助于空间思维的培养);问题3辨认从4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玩具,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能说明思考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明晰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学具:长方体纸盒、毛绒玩具小熊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操作法、小组合作等教学过程:一、观察与表述,创设情景猜想并质疑师:同学们,我的朋友出去旅游拍了一些照片,你知道他们一行几个人吗?我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看看你们能不能判断出来。
(出示侧面照1)生1:1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背景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看一看”的第一节课。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图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用语言描述,并初步认识折线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折线图的构成和作用;2.理解折线图中数据的含义;3.掌握用语言描述折线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张折线图,让学生试着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张什么图表?2.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3.图表反映了哪些数据的变化?4.从图表中能读出哪些信息?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折线图。
2. 学习新知识老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学习折线图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其中,老师重点解释折线图的两个要素:横坐标和纵坐标。
接着,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折线图,让学生自主探究折线图中数据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就自己组的折线图进行分析,讨论并记录以下问题:1.该图表反映了哪些数据的变化?2.这些数据有何实际意义?3.从图表中能读出哪些信息?4.该图表有什么特点?每组讨论完成后,由组长向其他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 组内合作学生分组,设计一张自己的折线图,并给予相应的解释。
要求:图表要包含至少三个数据,且反映实际情况。
同学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老师在课堂上巡视辅导。
5. 课堂呈现每个小组派出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折线图,并向同学们讲解图表的要素和反映的数据含义。
其他同学可以就该图表提出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老师也会对同学们的总结作出点评。
教学手段1.演示法:利用幻灯片方式展示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折线图;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组内合作,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上教案 看一看(一)
第一课看一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
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那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
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通过观察讲台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
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只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语言表述自
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观察。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前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较好,积极举手,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看一看(一)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任务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学设计如下: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很重要。
好的导入能强有力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选择《画鸡蛋》这个故事引入新课,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推理与观察验证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当学生根据主题图进行想象与推理之后,让他们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人物相符的位置进行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懂得猜想需要验证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投票箱玩具熊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玩具熊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画鸡蛋》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天天叫他画鸡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有些不耐烦了,就对老师说:“老师,画鸡蛋太简单了,我可以画点别的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你要认真观察,认真练习,才能把鸡蛋画好。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
这件事对达·芬奇的影响很大。
从此,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
2.阅读后提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吗?(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师: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那么其他物体呢?我们这节课也来体验一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乐趣。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看一看
(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符号“>”、“<”以及等于符号“=”。
2.能够正确运用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3.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字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用自然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难点
1.用自然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方法
1.图片解说法。
2.情境模拟法。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解说法,向学生介绍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教师示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并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3.情境模拟法:学生根据给出的生活场景,判断数字大小关系,并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字大小。
4.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2.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安排
1.教学时间:40分钟。
2.教学地点:课堂。
九、教学资源
1.教学图片。
2.课件。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的用法,但是在情境模拟法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后续需要思考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 | 北师大版课程目标1.学习认识和理解数的意义2.学习认识和使用十进位制3.学习认识和写出数表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工具1.数学课本2.计算器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运用十进位制2.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学会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2.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内容1.活动1:引入老师通过口头解释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手指的个数少于手掌,手掌少于面盆,面盆少于水桶等等。
2.活动2: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通过口头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代表了数量的意义。
比如,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等等,每增加一个数就是增加了一个苹果的数量。
3.活动3:认识十进位制让学生通过观察物品数量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十进位制。
例如,1个,10个,100个,1000个……每一级都是10倍于前一级。
4.活动4:使用计算器比较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练习,学习如何使用十进位制比较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比较40和70的大小,学生可以通过将数输入计算器再进行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答案。
5.活动5:使用数表找出数的大小关系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口头解释,引导学生使用数表查找出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老师将纸张上的数表放在课桌上,随机提出几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找出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认识和掌握数的意义和十进位制等概念,能够正确比较数的大小关系,并能够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
这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为之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单元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2.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这些物体和图形吗?”2. 新课导入(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物体或几何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3. 活动一:观察物体(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物体,让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
4. 活动二:观察几何图形(1)教师出示一个几何图形,让学生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几何图形形状。
5. 小结六、板书设计:看一看(一)一、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1. 观察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2. 观察几何图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观察二、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形状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体和几何图形,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 画出一个物体或几何图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数字组成的意义,会用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方式读出3-4位数。
2.应用数学方法计算出3-4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
3.能辨别百位、十位、个位的位置。
技能目标1.懂得数字组成规律,能看懂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
2.认真观察数字,准确辨别百位、十位、个位的位置,并且根据数字位置及含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3.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其观察和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数字含义和运用数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信心与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认识3-4位数,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2.掌握计算3-4位数各位数字之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生对数字的概念的认识能力。
2.计算3-4位数各位数字之和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数字组成与意义教师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环境中的物品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认识数字的组成及意义。
2. 认识3-4位数针对数学课上所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教师展示3-4位数的形态,让学生了解3-4位数的规律,并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3. 计算各位数字之和教师通过展示3-4位数分解成各位数之和的方法,引导学生计算数的各位数字之和。
在计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百、十、个位各自所代表的数字含义。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探究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组成与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能力及观察能力。
2. 图片展示法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3-4位数的规律及数字含义。
3. 计算分解法通过分解计算数的各位数之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及各位数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热身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活跃起来。
2. 展示数字针对课上所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3-4位数的规律,并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3. 计算各位数字之和通过分解计算数的各位数之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及各位数的意义。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数学教案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节“看一看(一)”。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描述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座位表、折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公园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物体位置和方向。
2. 新课导入:介绍“看一看(一)”的内容,讲解观察物体位置和方向的方法。
3. 实例讲解:以学生座位表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位置的方向。
4. 折纸活动:让学生折叠折纸,观察折纸的折痕,描述折痕的位置和方向。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互相描述对方的位置和方向,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6.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观察图形,描述图形中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位置与方向观察方法:1. 从上往下看2. 从左往右看3. 从前往后看描述方法:1. 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2. 用距离词(近、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家具摆放,描述家具的位置和方向。
2. 作业答案:根据观察,用方位词和距离词描述家具的位置和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公园场景、座位表、折纸等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时,部分学生仍存在表达不清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此,我将以第一人称,为您详细介绍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为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培养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模型,彩色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体会观察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角度观察。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正方体为例,讲解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并用数学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方法和描述语言。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彩色笔在练习本上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所看到的图形,并写上对应的描述语言。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的图形及其描述语言。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家具,从不同角度画出所看到的图形,并写上对应的描述语言。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里的物品,让孩子用数学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看一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
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
思考。
3.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同学之
间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周五学校布置一项作业,让大家看了一个节目,谁还记得叫什么?
生:开学第一课
师:这儿有一些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先出示一张)师:这是在她的什么位置拍照的呢?
师: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呢?(接着出示照片)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有的看到的背面,有的看到的正面,有的看到的侧面呢)
师: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呀?
生回答
师:看来我们站得位置不同,看到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
二.探讨新知。
观察长方体。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
师:看,这个纸盒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体。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师:我们一起给这些面起个名字吧
上面,下面,正面,背面,侧面(板书)
师:请你指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各个面。
(小组说)
小组汇报
师:回答的真精彩!(5分钟)
请看,说一说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箱的
生回答
师:独立判断,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回答(此时引导学生说出分别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按着图上站好)师:想一想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长方体的面一样吗?(板书: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
最多看到几个面呢?(停顿听学生说)
谁想象的能看到4个面?上台演示
那5个,6个的时候呢?
师:由此得出站在不同位置,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板书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
接下来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呢?
师:看到上面,就一定看不到下面,看到正面,就看不到背面,看到左侧面就看不到右侧面,一共有6个面,像妙想这样,他看到三个面,他就一定看不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外三个面
因此我们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看到三个面。
师:观察完长方体,小朋友们又去观察什么了呢?
(PPT)下面四幅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先想一想,再看一看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相反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和思考过程。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拍照情景,教师指名代表汇报。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奥秘!
好,下课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最多能看到三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