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群体影响
动物遗传学-第十章 群体遗传学基础
三、群体遗传结构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间的关系(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
因为牛角遗传中,无角P对有角p是显性,PP和Pp个体表型 都是无角,所以: q 0.98 0.9899
D+H=0.02,R=0.98, p 1 R 1 0.9899 0.0101
例二:一对等位基因呈共显性时 D=p2
通过 H=2pq 直接计算群体的基因频率 R=q2
如,安达鲁西鸡有三种毛色:黑色、蓝色和白花。 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 表 型: 黑色 蓝色 白花 基因型: BB Bb bb 调查结果: 49% 42% 9% 基因型频率:0.49 0.42 0.09 B基因频率:p=0.49+(1/2)×0.42=0.70
无穷世代
伴性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变化的特点:
✓ 雄性群体中,基因频率等于基因型频率;雄性群体当代基因 频率等于上一代雌性群体的基因频率。
✓ 后代中雌性群体的基因频率等于亲代雌雄群体基因频率的平 均数。
✓ 雌、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不相等,其差异每通过一代随机交 配减少一半,且符号相反 。
四、 遗传平衡定律
设喜马拉雅兔在群体中占的比率为H,白化兔的比率为A
则: A=r2 r A
H q2 2qr
H A q r2 1 p2
p 1 H A
所以: q 1 p r
例四:伴性基因频率的计算
对伴性基因而言,可分成雌、雄两个群体来考查。 对雄异型生物来说,雌性群体中基因频率与基因 型频率的关系与常染色体上基因一样;雄性群体中, 基因频率就等于基因型频率。 雌异型生物的情况则刚好相反。
医学遗传学:第10章 群体中的基因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例:在一个747人的群体中,发现M血型者有233人; N血型者有129人;MN血型者有385人。
❖(1) MM、NN和MN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2) M基因和N基因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MN血型(共显性遗传)。人群中有MM、NN 和MN 3种基因型,相应的表型分别是M血型、 N血型和MN血型。
❖2、群体的遗传结构
又称为群体的遗传组成,是指群体的基因、基因 型的种类和频率。
❖ 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基因库 (gene pool)。
❖ 不同群体的遗传结构有差异。
❖3、随机交配
❖ 在有性生殖的孟德尔群体中,一种性别的任何一 个个体有同样的机会和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方 式叫随机交配(random mating)。
群体发病率
p2 + 2pq H = 2pq ≈ 2p
p 1H 2
H≈发病率
基因频率的计算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aa为患者,Aa是携带者,AA是完全正常个体。 ❖遗传平衡群体中:AA=p2 Aa=2pq aa=q2 ❖ 所以群体发病率是q2,携带者频率为2pq。 ❖则通过群体发病率(q2 )就可直接计算出致病基
D
H
[M] p 747 0.312 2 747 0.515 0.312 2 0.515 0.57
747 2
R2H
[N] q 747 每0个.1基73因座2 747 0.515 0.173 2 0.515 0.43
有2个基74因7 2
2
一、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 通过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共显性遗传和不完 全显性遗传的基因频率:
usq选择与突变间的平衡案例101一对外表正常的新婚夫妇新郎是中国上海人新娘系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双方均无遗传病家族史他们看到邻居家一对非近亲结婚的健康夫妇生了个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很担忧将来自己的孩子也遭此厄运因此前来进行遗传咨询
第十章社会心理学-群体影响
龚文进 gongwj093@
1
群体影响
消除社会抑制
实例:自从我国开始允许农民在上缴公粮后,可以 出售富余的粮食,粮食产量以每年8%的速度暴涨, 是前26年的年增长率的2.5倍。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 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
实例:划龙舟比赛的时候,8人一组的时候,比双人 或者单人划时的成绩要好。
短文水平
工作条件
最好的
中等的
最差的
个人单独写 在一起写
6
4
3
3
4
6
在上述阿尔波特的实验中,发现大学生做复杂作 业——批驳某一哲学观点的论文时,集中一起写比单独 一个写质量差,其结果见表3—2。
龚文进 gongwj093@
阿尔波特的研究
1
群体影响
原因
如果个体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例如群体的失败不会导 致个体遭受任何损失),使成员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 下降,行为动力也随之降低;
1
群体影响
3、暗示的本质——是观念之潜意识的实现。 4、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的地位、权利、威望越高,暗示越强。 被暗示者独立性越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
越易接受暗示 女习性更易受暗示 困难情境易接受暗示。
龚文进 gongwj093@
1
群体影响
特异功能的暗示现象
龚文进 gongwj093@
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当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 的服装时,会被唤起,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 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性化现象。其结果就 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 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举例:如果人们在镜子前品尝各种奶油干酪,就会挑 那些低脂肪的品种来吃,这样看来,也许节食者可以在厨 房安一面镜子。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10章 群体心理
( )很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提高活动 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 。 A 相互影响 B 社会惰化 C 社会赞同 D 社会助长作用
( )俗说所说的“随大流”、“人云亦 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是 。 A 从众 B 模仿 C 服从 D 感染
2.2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 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 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指如果别人在场或 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与别人一起Leabharlann 动总是能够提高行为效率 (判断)
2.3群体气氛 民主型 专制型 放任型
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群体影响个体的心理机制
2.1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阿希实验:线段比较 条件一:75%的人至少有一次与团体保持一致 条件二:在一名助手给予支持的情况下,仅有 5%从众
什么是从众?人们为什么会从众?联系高 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分析从众的 意义(187)
第十讲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1.群体与大学生群体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点 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 定的共同目的, 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 互作用,心理上 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 群。
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并存在一定的相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第十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一、群体的概念(一)什么叫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
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不过, 社会心理学讨论较多的群体,通常为规模不超过40人的较小群体。
作为群体结合在一起的人群,与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某些因素偶然聚会在一起的人群是不同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群体具有以下这样三个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并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动方式。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者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偶然聚合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隶属感,没有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化。
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称这类人群为聚合体。
例如,路口等绿灯过街的人群、电影院中的观众和飞机上的乘客,都属于这种非群体性的人群聚合体。
不过,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
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一个共同的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分化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二)群体的类型1、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首属群体也称初级群体“这是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
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等,都属于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通常是由于自然的人际交往形成起来的。
它的基点是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
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规定性的角色关系。
由于首属群体常常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它也是其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
因此,首属群体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对应于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次属群体的概念,特指区别于首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
消费者行为学 10 参照群体与消费者行为
球迷俱乐部,加入必须购买球衣等
2019/12/29
4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结构、
成员有着具体的角色规定的群体。
单位党组织、大学教研室、工厂研发小组等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共同的兴 趣、爱好和看法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2019/12/29
29
1、大学生呈现出与中国新富群体相近的 消费特征
在PC、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高档消费品 类方面,大学生与18岁~23岁间的工薪阶 层有着接近的拥有比率
在银行卡、速溶咖啡等融入新资讯和新生活 方式的快速或低门槛消费品方面,大学生已 经有着和新富群体(指拥有高消费能力、高 学历和高感度的人群)更加接近的消费比例。
2019/12/29
24
第四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2019/12/29
25
一、从众及其原因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 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 (1)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的凝聚力。
现实中的从众现象???
2019/12/2 价值表现影响:个体自觉遵循或内化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 念和价值观,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
某消费者感到那些有艺术气质的人,通常留长发、蓄络腮胡、不修 边幅,他也留起了长发,穿着打扮也不拘一格。
表13-1 不同消费情境下相关群体的影响
2019/12/29
人都需要有一个群体,否则很多将无法满足。
2019/12/29
3
3、研究群体影响对消费者行为意义
群体成员接触中,会产生一些共同规范, 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10章-领导)
2.领导与管理的职能和行为方式不同 第一,领导和管理都有决策的职能,但这两种决策的依据、 内容和方法却迥然有别。 第二,领导与管理职能的区别,不仅突出地表现在决策职能 的不同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它一些方面。影响力与监督、控制; 用人;沟通;协调;激励。 第三,领导的职能还包含了变革与创新,相比之下,管理则 更多地侧重于维持秩序、完善规则。 第四,管理的着眼点是人的行为,而领导的着眼点却是人的 思想。 第五,从行为方式上看,领导是一种艺术,即领导行为是艺 术化的;而管理行为则更注重规范性、程序性、角色的定位及 其行为规范。 3.领导与管理的行为主体不同
关注未来
引起变化 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文化 建立与下属的情感纽带 运用个人权力 注重人力资源
关注现在
保持现状与稳定 实施政策与程序 对下属冷漠、客观公正、控制 使用位置权力 注重组织结构
领导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具体比较
行为
确定工作进度
管理
制定计划,精打细算,作好准备和预算工作---将 目标、任务做细致划分,建立时间表,然后将任 务斟酌分派,以取得最佳效果。 组织和调度—确定完成既定目标所需要的人员结 构,然后调动得力人员来充实它,确定相应的规 定、政策来对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和适当约束。
----------------------------------------------------------------------------------------------------------
成功欲和进取 责任心 主动 任务导向 合作性 善于交际 领导意愿
三、 为什么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
三、管理方格论(managerial grid)
布雷克和莫顿(Black & Mouton)发展了 领导风格的2维度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 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充分概括 了上两所大学的研究。 9×9(等级)生成81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遗传学第十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群体 :
(遗传学、进化论)群体、种群、孟德尔群体——有相互交配关系、能自由进行基因交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个群体内全部个体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gene pool)。
群体(population)与居群(local population)
基因型频率
一个群体内某种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 在一个个体数为N的二倍体生物群体(居群)中,一对等位基因(A, a)的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2
1
3
五、选型交配与近亲交配
选型交配
指有性生殖过程中倾向于在特定基因型之间交配。
01
由于不同基因型产生后代的能力不同,因此导致群体中不同的等位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能力不同,从而改变群体内基因频率。
02
自然界中某些选型交配的实质就是一种选择作用,表现为生殖竞争能力的选择。
03
选型交配可分为: 选同交配 选异交配
在生物进化思想产生之前,基督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物种神创论是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生物及生物物种均由上帝创造,且生物物种不会改变。 以欧洲中世纪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一)、基督教神学思想与物种神创论
法国生物学家布丰(G. Buffon, 1707-1788)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物种变化主要受气候(如温度,不少学者都认识到物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例如:
(二)、早期进化思想
01
02
(三)、拉马克的进化论
(四)、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首见于他1858年发表的文章,与之同期发表另一篇文章(A. R. Wallace)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同意获得性状遗传观点,认为: 不定微小变异广泛存在,并且都是可遗传的; 变异导致生物个体间(特别是同种个体间)表型和适应性差异; 选择(人工与自然选择)保留符合人类要求、适应环境的类型(适者生存); 长期选择和变异积累导致物种演化、新物种产生(因而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是渐变式的)。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正方,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首先,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无论是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会,我们都无法完全摆脱群体的影响。
群体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受益于群体影响。
其次,群体影响可以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困难时期,群体的支持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安慰,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例如,许多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寻求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帮助和建议,这些群体的支持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群体影响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群体的影响,并从中获益。
最后,群体影响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例如,许多成功的团队和组织都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有助于他们的团结和发展。
综上所述,群体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受益于群体影响。
群体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群体的经验可以促进个人成长,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反方,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首先,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受到群体影响会使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盲目追随群体的意见和行为。
这种盲从会导致个人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影响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群体影响可能导致群体性思维和行为。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相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这容易导致群体性的盲目行为和偏见。
例如,历史上许多战争和暴力事件都是由群体性思维和行为导致的,这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此外,群体影响可能导致个人的个性和特点被淡化。
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影响,这容易导致个人的个性和特点被淡化。
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多样性和进步。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正方,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个人行为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首先,群体影响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往往处于各种社交群体之中,如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
这些群体对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受到群体影响,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规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群体影响可以帮助个人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的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往往是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和发展的。
通过受到群体影响,个人可以接受和学习社会群体中的正能量,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群体影响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社会群体中,个人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通过受到群体影响,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抵御各种负面影响,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道路。
因此,个人行为应该受到群体影响,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和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反方,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个人行为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选择权。
个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做出决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群体的影响。
如果个人行为完全受到群体影响,就会导致个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盲从和没有主见。
其次,群体影响往往是主观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群体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观念和价值观,有些观念和价值观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健康的。
如果个人盲目接受群体影响,就有可能受到错误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最后,个人行为受到群体影响可能会导致个人失去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如果个人完全受到群体影响,就会失去自我,变得没有个性,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个人行为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做出选择,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群体的影响。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受到群体影响?正方辩手观点:首先,我认为个体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个人行为中,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这是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其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
在群体中,个体可以获得支持、认可和帮助,这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许多成功的团队合作和合作项目都是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成功的。
此外,群体也能够传递正能量,激励个体积极向上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个体是否愿意接受群体的影响,群体的存在和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个体应该理性地接受和应对群体的影响,而不是试图抵制或逃避。
综上所述,个体应该受到群体影响,因为群体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带来积极效果的,并且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个体应该理性地接受和应对群体的影响,以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首先,我认为个体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
个体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群体的影响。
群体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个体的个性和独立性受到侵犯,甚至导致个体迷失自我。
其次,群体的影响往往会带来负面效果。
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排斥、歧视和压力,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许多青少年在群体中受到欺凌和排斥,导致心理问题和自卑感。
最后,个体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
独立思考和行动是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责任,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性进行决策,而不是盲从于群体。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当你发现自己站在大多数人一边时,就是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了。
”。
综上所述,个体不应该受到群体影响,因为群体的影响往往会带来负面效果,导致个体的个性和独立性受到侵犯。
个体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性进行决策。
《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影响》范文
生活中,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与人交往,由此形成特定的群体,这样的特定群体产生之后,又会对其成员产生影响。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以上述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在群体中寻找自我生活中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与人交往由此形成特定的群体。
这样的特定群体产生之后,又会对其产生影响,身处群体中的个人无可避免地受着群体的影响,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群体。
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对群体的需要扎根于人的最为根本的天性之中。
马克思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群体是个人工具需要的物质来源。
亦是个人情感需求的精神归宿。
它使个体零星的智慧之光得以汇聚照亮人类文明的漫漫长路,唯有通过群体七十亿的个体才能以人类这一外物灵长姿态泰然地立于宏大的自然之中。
个人所参与的群体便定义了个人不同于肉体生命的社会生命样态,体现在自古以来的以身份识人的习俗之中,群体塑造了人的合群性,也决定着个人的情感。
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皆来自于个人与相应群体的相互作用。
八十年代群体的思想解放下,催生了海子,顾城等那一代诗人热烈迸发的情愫。
雅典城邦民众的自由民主之中,诞生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深邃哲思。
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群体共性的生活资料与思想根基,让人得以立足于整个时代之上成就自我。
然而,这并非意味着由个人的需要产生的群体定能将个体带向更好的未来。
萨特“他人即地狱”一语揭露了群体无情的一面。
美苏争霸中无数资源流向战争和威慑,群体裹挟着众人,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不得不陷入对彼此的对立之中,其可悲在于,面对庞大如此的群体,每个人似乎都不能扭转。
在《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社会陷入了低欲望的漂流,个体在抱团取暖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依赖群体,不加反思。
于是平庸之恶发生了,乌合之众形成了。
每个人活成了冰冷的“群体”二字的一个注释。
于是,我们作为个体,依靠群体,却也呼唤个体的独特性。
群体的成就,终究来源于个人平凡却不平庸的自我实现。
人的主体性方体现于此。
人与群体的关系,并非单向的输入,而是双向的交流。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标准版文档
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集 集 在体体集组的体于织教中第活育,领三动影个比响体导,教是之与师通间要个过的被注人舆相对论互领意学实影生现响导学教的使的生育,得的集人地集范体人围舆都位体大论成领、起为内着教导容潜育丰移者机富默构、化方的的法教多育经样作常灵用活变,学动生,易于使接受集体中每个成员轮流的置 第(第三4二), ,培要要养注结(培健意合康4养学实的)生际健集集事体培体例康舆领引养论的导导机学集健舆构生体康的做成论经出熟的,常正的变确重集动的要体,评标使价志舆集;。体论中每集个成体员成轮流熟的置的于重领导要与被标领志导的。地位 首先,要经常进行正面教育; 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学生集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1) 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 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集体的特征首先是共同奋斗目标。 奋斗目标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其次,要有 针对性; 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 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 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民主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 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学生集体不仅 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它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 ⑴评价顾忌 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样评价我们 ⑵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使 认知系统负荷过重。(不仅是人还包括物) ⑶纯粹在场:天生唤醒?
开放的办公室, 人们都在他人 在场的情境下 工作。 这会如何影 响工作者的效 呢?
(二)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社会助长作用发生的情境与大家为同一目标一起努力的 情境迥然相异 个人比赛与团体比赛 1、人多好办事 法国工程师林格尔曼:在团体拔河中任何所付出的努力 仅有所有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 1人组:68公斤 2人组:118公斤 3人组:160公斤 8人组:248公斤
社会助长:一个人在团体竟争状态下工作, 往往会比独自一个人工作时更有效率。 “仅仅是社会接触就可以引发……一种动 物精神的增强,这种精神能够提高每一个工人 的工作效率” —卡尔· 马克思,《资本论》,1867
奥尔波特:五名同学一起工作时的效率高于分 开工作时更高。 动物:老鼠、蟑螂和硬物等动物也有类似的 现象,即在团体状态下比个体状态时表现更好。
四、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1、模仿定义 ——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 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3、模仿现象—— 时尚 2、模仿定律 —— 谣言 下降律 追星 几何律 先内后外律
发烧友对摇滚 歌星的崇拜
暗示
学习:家和学校哪里更有效率 中外学校现象 1、国外的咖啡厅一些学生聚集在一起不是为了 喝咖啡,而是凑在一起写作业或是看书。 2、在中国的大学里,自习室往往是最拥挤的角 落:无论是图书馆或是教学楼,只要有自习室 的地方,就有莘莘学子们的身影。如果去晚了, 可能连坐的地方都找不到。
咖啡厅和自习室学习优势: 1、人多、空气不够好,也没有足够的电源供笔 记本电脑发挥功效。 2、自习室安静 3、社会助长
(三)预防群体思维 公平 鼓励批评性评价 分小组讨论 欢迎局外人的建议 实施之前再次讨论 (四)群体问题解决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卡尼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的成功之路。 七、少数派影响——个体是怎样影响群体的 (四)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领导就是特定个体动员和引导群体的过程 任务型领导:目标取向 社会型领导:民主风格 具有领导气质的领导们通常对所希望的事情状态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洞察力,能用单间明晰的 语言与他人就此进行交流,并有足够的乐观精神和团队信念来使他人信服。 课后思考 想像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否有益于有效 的领导?它是否证实了今天课堂中讨论过的某些原理?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如果不管个人对群体作出多少贡献,都是 平均分配报酬,那么付出单位劳动所得报酬多 的人就等于是搭了集体的便车。因此,人们就 会想在自己的努力无法被单独见空或者单独评 价的时候偷懒。 俄罗斯产粮计划
消除社会抑制
实例:自从我国开始允许农民在上缴公粮后, 可以出售富余的粮食,粮食产量以每年8%的 速度暴涨,是前26年的年增长率的2.5倍。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 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 实例:划龙舟比赛的时候,8人一组的时候, 比双人或者单人划时的成绩要好。 结论:保持群体较小的规模并使构成群体 的成员实力均衡有助于使成员们相信自己对群 体的贡献必不可少,从而减少社会懈怠。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在他人面前时你会受到激励而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得更好(除 非你已经过度唤起或者处于自我意识状态了),原因是:评价顾
忌,分心以及纯粹在场
评价顾忌 观察者在场使我们忧虑的原因是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 思考: 为什么当与比自己稍微优秀一点的人一起共事时,人们的 表现最好? 为什么一个高层领导小组的唤起状态会在意见无关痛痒的 人加入时有所降低? 为什么那些最担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往往最容易受他人 在场影响?
群体影响
群体: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群体成员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 不是“他们”。
一、低限交互的群体 (—)社会助长作用 (二)社会懈怠 (三)去个性化 二、互动群体 (一)群体极化 (二)群体思维 (三)少数派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 1、纯粹他人在场 在场的他人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 或共事者存在,并不具有竞争性,也不会实施 奖励或惩罚。
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大锅饭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体主义化好些 女性比男性好些
社会助长
个人的努力
受到评价
产生评价 忧虑
唤起
他人在场
社会懈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人的努力被 混在团体当中, 未被评估
没有评 价忧虑
松懈
3、懈怠程度减弱: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 特点时,当小组成员是朋友,或认同这个群体 时 加强个体评价
三、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 我感
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起状态, 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能扩散责任。一旦唤起和责任 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 人震惊。 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当中,或者身穿有隐蔽 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起,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 种匿名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性化 现象。其结果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 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举例:如果人们在镜子前品尝各种奶油干酪,就 会挑那些低脂肪的品种来吃,这样看来,也许节食者 可以在厨房安一面镜子。
六、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决策 (一)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群体思维:在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 1、无懈可击的错觉。发现日本无线电只是错觉。 2、对群体道义无可质疑。 3、合理化。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5、从众压力。 6、自我审查压力。 7、一致同意错觉。 8、心理防御。肯尼迪让其他人“不要把话题扯得太远了。“ (二)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还是社会抑制? 工作性质、个人特点、环境影响有关
促进简单 行为 唤 起 增强优 势反应 削弱复杂 行动
他 人 在 场
2、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⑴他人在场会使我们表现的更好,或者更糟糕 (人越多越兴奋)
⑵“处在人群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 会有增强作用。 ⑶拥挤能增强唤醒状态,而唤醒能够促使优势反 应。
或者个体从事的复杂困难、生疏的工作(如上述阿尔
波特的实验研究),他人在场会导致紧张、注意力分散, 这些都是导致社会抑制作用产生的原因。
人多好办事
与“团结就是力量”相反,在群体条件下,会出 现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现象。 原因: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从而降 低了唤起。 规律:一旦受到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估计会有 所增强,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一旦小时在人 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应用:激励小组成员的一种策略是使个体作业成 绩可识别化,无论是否在一个小组中,当个体的行为 可以单独评价时,人们会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社会抑制
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抑制作用也叫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浪费作用、 社会致弱作用等。 是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 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独 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相关研究
法国的农业工程人员瑞琼曼(Ringelman) 曾经做过 一个十分有趣的拔河比赛实验,让个人或团体分别拉动一 条可以记录重量的绳子。 实验结果发现:个人作业时,平均每人拉力为63公斤; 三人团体作业时,共拉动160公斤,平均每人拉动53.3公斤; 八人作业时,共拉动248公斤,平均每人拉动31公斤;团体成 员数量越多,工作效率越差。
一、社会促进
1、社会助长作用
也称社会促进作用,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 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应当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 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
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拥 挤增强了唤起状态,而唤起更加促进优势反应。 举例:当人们坐得很近的时候,友善的人会 更受人欢迎,而不友善的人会更令人讨厌。 一件好屋子就是一间坐满人的屋子。 电影院效应
后来,心理学家重复类似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 要他们齐声大喊,分别记录个人的音量。结果发现:虽 然群体喊叫的总音量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加大,但是个体 的音量却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小。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
相关研究
表3—2 单独一人与一起写批驳某哲学观点的社会干扰作用
短文水平 工作条件 个人单独写 在一起写 最好的 中等的 最差的
(三)去个体化——人们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 我感 群体情境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知觉能力,并导致 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1、一起做一些我们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 ⑴群体规模 ⑵身体匿名性 ⑶唤起和分心活动 如集体唱歌、鼓掌、跳舞等。
2、弱化自我意识 能弱化自我意识的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 体的行为和态度。如喝酒、明亮的光线、个性 化的着装等。
(一)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1、“风险转移” 群体决策往往会更加冒险。 2、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 倾向。 学校中的群体极化 社区中的群体极化 互联网中的群体极化
三)对极化的解释 信息影响 规范影响(社会比较) 越南战争 58000多美国人及100万越南人丧生,美国总 统下台,美国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