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锋德育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本文讲述了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创新,以爱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品德。
文章提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爱说话,不参加班级活动,上课睡觉,作业不写,是班里的"害群之马"。
接下来,文章提出了三个解决策略。
首先,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老师应该以爱温暖学生,用情感化他们,用___于他们,促使他们改正错误。
其次,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快乐中研究、生活,感受到无穷的快乐。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宽容以待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
最后,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教育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
通过以上三个策略,班主任可以帮助后进生××走出困境,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在德育工作中,要始终以爱为主题,倾注师爱,培养学生的品德,让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每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都不同,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惯、爱好以及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通过关爱唤起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在一次家访中,班主任了解到10岁的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班主任非常同情他,从此更加关心他。
一天上课铃响了,班主任没有看到××的影子,开始有点担心和着急。
突然,××报告到了教室,满头大汗,上衣半扣半敞着。
班主任发现他的衣服掉了一个纽扣,轻声说了一句“以后早点儿”,让他回到座位上。
下课后,班主任把××叫到了办公室,让他脱下上衣,然后在工具盒里拿出了针、线和一个纽扣,很快就把纽扣缝好了。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情感激励,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钊的畏惧心理,我们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并且告诉其他的同学经常拉着他玩,帮助他,让他真是地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在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遍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钊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钊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钊同学……”渐渐的,李钊开始喜欢和周围的人接近了。并且也能够慢慢的发表自己的优点。
面对李钊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钊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的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年 月 日
县教育局意见
年 月 日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经过一年时间,李钊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在逐渐提高,上课能专心听讲,敢于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面对生活时更多的是多了几分坚强、几分勇敢和自信。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到:“我能行。”让他们要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沉睡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是唯一的,最棒的!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1)
附件2:河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2014年度)申报单位项目名称项目带头人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制2014年1月填表说明:1、请详细填写表中所列各项内容,项目带头人为1人,主要贡献者最多不能超过3 人;2、项目介绍要真实准确,写明项目实施时间、实施过程、项目措施、创新点等内容,要求观点鲜明、概括准确、论述清楚、有理有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超过500 0字;3、内容填写一级题目为二号黑体,二级题目为三号黑体,内文为三号仿宋体;4、申报单位、县(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加盖公章方可参评。
主要内容是后进生的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有家长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的因素。
正因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
学困生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不想学。
这些孩子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不会学。
这些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三是学习有障碍。
这部分学生是属先天智力低下的特殊儿童。
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辅导时才能有的放矢,辅导学困生。
记得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学生温家宝,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椅、摇头晃脑,还经常招惹周围的同学,影响别人上课;课余时间爱主要内容搞“恶作剧”,欺负其他同学;书写很不认真,作业也不能准时按量完成,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是一个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后进生。
让我这个做班主任的一度感到很懊恼。
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8年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选结果的通知
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8年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经
典案例评选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教育局
•【公布日期】2019.01.28
•【字号】合教基〔2019〕26号
•【施行日期】2019.01.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18年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
评选结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市管学校:
根据《关于开展2018年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经典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合教秘〔2018〕609号),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市管学校推荐,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集中评审,共评选出获奖案例288篇,现将获奖结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希望各位获奖人员积极投身于班主任专业研究,提高专业素养,各县(市)区和中小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班主任加强育德研究,提升班主任建班育人智慧与能力。
合肥市教育局
2019年1月28日附件
2018年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选结果。
中等职业学校年度质量报告德育创新案例
“家校有效衔接,百名教师进千家”德育创新案例一、实施背景涞源县地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村庄分散,我校对学生实行全员住宿封闭式管理,在校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北京等地打工。
涞源县职教中心利用寒假休息时间,组织了“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在活动中领导老师通过走访学生的家庭,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以及对学校的管理诉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水平,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师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活动目标家访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发挥了强大的教育作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深入学生家中访谈的次数逐渐减少,以会代访、电话联系、网络交谈及让家长到校面谈等现象比较普遍,在现代教育的今天,家访仍是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通过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服务意识,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三、工作过程“百名教师进千家”活动涵盖学校所有学生,主要采取登门走访的形式,以全员育人导师制所分包的学生进行。
教师家访做好记录留下资料。
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预约安排。
教师按照计划,在课余、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对家访对象提前预约,合理安排时间。
在家访中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和平等意识,做到态度谦虚诚恳、介绍全面客观、记录详尽认真,尤其要以介绍学生优点为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对贫困生、学困生等特殊学生家庭要进行经常性家访,及时排解学生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积极上进、健康成长。
2.做好记录。
教师要对每个家访对象做好记录,并做好访后分析。
重点做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同制定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了解掌握特殊家庭学生(建档立卡贫困生、单亲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子女等)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讲解有关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督促家长或监护人教育学生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等。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201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一、背景分析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
我国在十月一日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我华诞,耀我国威。
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幅幅画面舒展在眼前……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族。
自古以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但一些不容忽视的主客观因素严峻地制约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有人说:中国当前家庭子女缺少的不是营养、金钱,也不是家庭的爱,而是缺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
却很少有家长会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针对此种现象,结合国庆节这个时间,召开了此次班会。
二、活动意图根据六年级的接受能力和认识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使他们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实施过程此次班会由班长主持,有以下几项工作:1.回顾辉煌历史及观看国庆节联欢晚会,感受祖国的伟大与繁荣,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生代表ppt展示,国庆节的由来。
3.学生代表讲述几代国庆阅兵发展变化。
4.认识中国地图,通过地图指出自己的家乡。
小组讨论家乡的特色,各抒己见。
5.班长激情朗诵诗歌《祖国,感谢您》,全班同学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6.小组讨论“我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生:我们要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健康成长。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锻炼体魄,勇夺奥运金牌。
生:我们要勤奋读书,考上航天大学,去研究载人飞船,让神八、神九再创第一!生: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让祖国更加美丽。
最后达到一致共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7.宣誓,完成《爱国中华从我做起倡议书》。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的学校纷纷探索创新的德育工作模式。
以下是一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1.学习型班级建设小学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提出要将班级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他们通过建设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开展学习分享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们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
这种学习型班级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班干部“工作坊”中学根据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设计了“班干部工作坊”的活动。
每个学期,学生干部们参加为期一天的培训,学习干部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干部们增强了自身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校本课程,德育课程的创新小学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创新设计了一门校本德育课程。
这门课程以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涵盖了思想道德、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设置各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门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情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律、合作、创新等综合能力。
4.家校共育活动中学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加强家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
比如,举办亲子沙龙,邀请专家给家长们讲授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组织家庭作业辅导课程,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解答学生的问题;开展家校互访活动,增进互相了解和沟通。
这些活动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也能促进家校之间的互动和团结,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上案例说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正逐渐走向深入。
这些创新案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这些创新案例也加强了家校合作,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国优秀德育案例一等奖
全国优秀德育案例一等奖1. “感恩有你”——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某高中的毕业典礼上,一位学生代表在发言时,感谢了所有为他们付出过的老师、同学和家长,并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他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起立鼓掌,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展示了学生对他人的感恩之心。
2. “阳光行动”——关爱特殊儿童某小学开展了一项“阳光行动”,邀请了一些特殊儿童到学校参观游玩,并组织了一场特殊儿童艺术表演。
学生们在活动中与特殊儿童互动,展现了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同时也让特殊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3. “志愿者之星”——传递爱心某中学设立了“志愿者之星”奖项,每年评选出一位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这些学生不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还带动了更多的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传递了爱心和正能量,成为学校德育的榜样。
4. “友爱班级”——构建和谐校园某小学设立了“友爱班级”评选,每个月评选出一所表现出色的班级。
这些班级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友爱和团结,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互助行动,让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促进了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文明礼仪”——培养良好习惯某幼儿园开展了“文明礼仪”活动,通过教育孩子们遵守交通规则、尊敬他人、讲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和道德意识。
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为善、礼貌待人,形成了和谐的园内氛围。
6. “助人为乐”——邻里互助行动某社区开展了“助人为乐”活动,鼓励居民相互帮助和关心。
居民们通过为老人办事、义务清洁等方式,展现了邻里间的互助精神。
活动不仅促进了邻里关系的融洽,也培养了居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7. “读书之星”——培养阅读兴趣某中学开展了“读书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阅读的榜样,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同学的阅读兴趣。
通过读书,学生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培养了自律和持续学习的习惯。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41d9db18-715e-11ec-a5ab-7cb59b590d7d 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其他产业,随之而产生了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并且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和谐社会,出现新问题,就要调查新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作为一线教师,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感受到了对留守孩子的关注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教育管理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给予针对性极强的指导和帮助。
二、主题提案我校有850多名在校生,通过调查,留守儿童共计217人,其中近300名住宿学生中就有113人为留守儿童,分别占到了基数的25.6﹪和37.6﹪。
这样的比例值都是很高的,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充分说明了留守孩子更需要关注,更需要关心,更需要帮助。
尤其是他们在学习困难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迫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干预。
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并作出相应的调适策略,来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加强学习指导和引导,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尽量消除他们自卑、自闭、孤独等心理问题;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及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奠定理论基础。
三、研究目标1、通过调研和实践,消除留守学生思想、情感上的隔阂,消除因自卑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消极甚至厌学情绪,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调查和实验,消除因忽视管理和监督而导致的留守儿童成绩下降后、学科偏差问题,提高留守孩子整体素质。
3.通过研究和实验,消除留守学生的心理孤独、自卑和焦虑,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发展其人格。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所有留守儿童都在来水三中7-9年级。
五、留守子女学困问题的具体表现。
德育实践案例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爱中成长2012-07-19 08:48:03 来源:河北德育网浏览:14072次一、案例一:(一)产生背景: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员子女的数量逐年攀升,他们的云涌而入,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校“外籍孩子”的比例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由于居住环境、文化意识、经济条件以及家庭中诸多的特殊性与不均衡性,使得这部分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学校在转化学生思想,规范养成教育及落实文明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学年内,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养成教育的着重点在于贫困生、学困生的扶助与转化工作。
(二)案例内容:这是校园内真实而常见的一幕:学生午餐后,听见几位学生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小A今天语文课上又不认真了,他写字的速度实在太慢,课堂作业没来得及完成”。
再看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这位男生,而是微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俯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只见该同学慢慢地点了点头,师生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
小A同学是一个几乎令所有老师都摇头的孩子,就连家长都曾经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我们的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却时刻关注着他,每天都在为他创造机会,采取旁敲侧击,鼓励为主的方式默默地关爱着他,班级同学也自愿成立帮困小组,陪伴他一起进步。
(三)具体做法:这样的“外籍孩子”在我们每个班级中都有,被老师们称为“学困生”,他们是每个老师最关注、倾注心血最多的学生,也是最令班主任老师头疼的学生。
另外,学校还有小部分的贫困生,有的甚至是“双困生”。
如何走近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是让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家访,了解“外籍孩子”和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对策,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转化工作的力度。
在各年级段都开展了帮困活动,参与面广,活动开展正常、有序,中、高年级段的效果尤其明显。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旨在创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创新策略1.课程体系建设(1)整合德育课程资源,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2)加强德育课程内容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农村的情感。
2.德育活动创新(1)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德育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
(2)探索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活动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3.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鼓励德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德育工作不断创新。
4.家校社协同育人(1)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2)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实施步骤1.筹备阶段:成立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创新策略,分阶段、分步骤推进项目实施。
3.总结阶段: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提炼经验,形成典型案例。
四、预期效果1.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德育课程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2.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显著提升。
3.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4.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所需经费。
3.加强项目宣传,提高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4.建立项目评价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评估。
五、具体实施方案1. 课程体系建设(3)引入地方特色文化,将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尤艺婷根据职业教育及学生现状,倡导以人为本的“全纳教育”理念,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尊重的平等地位,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长和品格。
一、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1、背景依据。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特殊教育当中提出并应用“全纳教育”理念,指出要接纳所有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给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2、现实需求。
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们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经历了“失败”的中考,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学校提出全面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
它基于三个层面的内涵,相对于学校,接纳所有学生,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对于教师,给予每个学生享有尊重的平等地位,包括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对于学生,要求接纳所有的同伴,理解、尊重老师的劳动,个人融入集体,实现同伴与自我的觉醒。
二、全纳教育的重要内涵及实施的德育方法(一)基本观点:接纳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
1、牢固确立新型学生观——开启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理念。
传统的观念将学校看成是培养人的地方,但它夸大了学校的功能,拔高了教师的地位,突出了教育者“施与”的作用。
它没有看到学生与教师、与学校这种对等、平等的关系。
因而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在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上,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更大的贡献。
“进城为创业骨干,入厂成技术能手,回乡是新型农民。
”他们是农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因此,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教师的感恩对象,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实施全纳教育首先从转变教育工作者观念入手,摆正与学生的关系;以此作为基点开展教育教学各项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爱,就要学会放手---教育创新案例 (原创)
爱,就要学会放手---- 德育创新案例石家庄市裕华区南栗学校赵云肖自97年毕业至今,我已从教20余年,班主任的工作更是伴随我走过了无数个春秋。
回顾自己的德育工作生涯,我感觉最大的感触就是放手。
孩子就是我们手中的细沙,我们越是想要攥紧它,它却总是会从手中的缝缝隙隙里溜走,如果你松开手掌,他们则会变得“安安静静、服服帖帖”。
班务管理学会放手管理一个班级是一件十分劳心费力的事情,尤其是带低年级,孩子们小,班级事务繁重。
老师如何在繁重的杂务中完美抽身,这就要学会放手。
低年级段学生年龄小,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大,所以不分大事、小事,都要找老师:“老师,我的水杯拧不开了。
”“老师,我的鞋带开了!”“老师,……”每一天,耳畔回响的都是孩子们的叫喊声,甚至课间也不会停歇。
记着刚接一年级时,有一次课间,我去卫生间回来的路上,就有学生围着我叽叽喳喳的说,小茜摔倒了,把腿磕破了,小樊带着小茜到办公室找我擦药水去了……我有些好奇,如果孩子们找不到我,会怎么处理?于是,我悄悄的从窗口观察他们两个:只见小樊小心翼翼的拿棉签蘸了药水后,蹲下来帮助小茜先擦干净伤口周围,然后换一个干净的棉签擦抹伤口,一边擦还一边用嘴轻轻的吹气,并学着大人的口吻说:“擦上药后,就不要活动了,到教室里坐一会,慢慢的伤口就结痂了,晚上就不疼了,我就经常摔伤,都是这样的……”小茜紧绷着的小脸上挂着泪珠,使劲咬着嘴唇,一声不吭,配合得很好。
处理完伤口,小樊扶着小茜,一瘸一拐的走出办公室。
我故意装出惊讶的样子,表扬两个小豆丁真了不起,能自己处理伤口了。
两个孩子听了我的表扬,高兴地走了,小茜更是挺着胸脯,也不用小樊搀扶了,自己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教室休息了。
忽然之间,我的脑袋里灵光一闪----是呀,杂事多,为什么不试着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小事呢!孩子们虽然比较依赖老师,但是同龄人之间交流更有共同语言,孩子们在成人面前是弱小的,所以有点撒娇的意味,但是在同学面前,谁都不愿意把软弱的一面展示给同学。
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典型案例8000字 工匠精神
一校一案德育工作典型案例8000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具有专业技能,追求卓越品质,精益求精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在德育工作中,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
一校一案的德育工作典型案例中,可以选择以工匠精神为主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手工制作、实践操作、技术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组织手工制作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手工制作活动,如木工、陶艺、编织等。
通过手工制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经验,相互帮助、学习和进步。
2. 建立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与相关行业或企业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例如,与建筑公司合作,让学生亲手参与建筑模型的设计和搭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了解专业技能与努力工作的关系。
3. 参加技术比赛: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技术比赛,如汽车维修、机械制造、电子设计等。
参与比赛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并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梦想和目标。
4. 开设工匠精神相关课程:学校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开设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如专业技能介绍、工匠精神的由来和意义、工匠精神的实践案例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驱动力,让他们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并解决问题。
5. 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特殊的培育活动,如亲子制作、工匠志愿者等。
亲子制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制作手工作品,增强亲子关系和培养学生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工匠志愿者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做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023年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2023年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年,课堂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学校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在这股潮流中,有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刘老师,开创性地引入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典型的课堂革命案例。
刘老师组织了一个英语演讲比赛。
在比赛中,学生们需要自行准备演讲稿件,并在台上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比赛的结果也让刘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们的表现超出了她的预期,不少同学在演讲比赛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接着,刘老师又开展了一个“英语电影赏析”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需要选择一部英语电影进行赏析,并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通过观看电影,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听力和阅读能力,还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方式。
这种跨文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刘老师还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
在一个周末,她组织学生们到当地的社区中心进行英语教学志愿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要和当地的学生进行交流,还要用英语为他们进行简单的教学。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这些项目的开展,让刘老师的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学生们在参与各种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英语,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2023年的课堂革命中,刘老师的实践成为了一份典型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2023年的课堂革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让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刘老师的项目化学习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实现了全面的提升。
希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在更多的学校推广开来,为学生们打开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之路。
【字数:520】第二篇示例:2023年,课堂革命取得了关键突破,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案例。
(完整)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四都镇中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捕捉“闪光点”转化“后进生"产生背景:只要有班级存在就有会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班主任就是这样的班级中的核心人物。
班主任工作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都要开展,其核心内容就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班主任费时费力而又可能收效不大的是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而在我们学校中,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从小在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中长大,性格都比较孤僻;再加上爷爷奶奶盲目的溺爱,导致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也比较差。
在这种前提下开展德育工作,难度之大可以想象.针对这样的背景情况,尝试采用新的方法来转化后进生,以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阳光.主要做法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制定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内容,再由学校领导培训各位班主任教师,使每个具体实施者都对内容有严格的把握和具体的了解。
每位班主任为每一位学生订个册子,用做教师记录学生的闪光点,每周汇总一次,每月将记录情况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并要求家长积极配合。
创新点:用细节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以正面激励为主具体实施:一、促进“后进生”学习动机的形成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激发“后进生"的内在学习动机.2、培养道德意志力,鼓励“后进生"上进。
二、利用班集体的凝聚力带动“后进生”学习。
1、分成小组让好生带动“后进生”.2、每天坚持四查(课前预习,查课堂笔记,查课后作业,查复习效果。
)3、课外活动时,让他们当小老师,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辅导。
我班八年级有个学生叫王林(化名)。
七年级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班主任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班主任头痛。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2-03-06T14:51:35.120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2月作者:刘峰[导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攀升及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担忧。
本文通过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实际案例,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未成年人违纪行为的严重性和加强新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体会到对行为偏差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出示证据而让学生主动认错的必要性。
案例给我们带来许多反思,我们既要创新思路,把新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又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和育人理念,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洞察行为偏差学生心理,抓住教育契机,“攻心为上”,以实现德育功能的最大化。
刘峰山东省东平县教育和体育局【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攀升及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担忧。
本文通过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实际案例,一方面使我们认识到未成年人违纪行为的严重性和加强新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体会到对行为偏差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和不出示证据而让学生主动认错的必要性。
案例给我们带来许多反思,我们既要创新思路,把新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又要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和育人理念,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洞察行为偏差学生心理,抓住教育契机,“攻心为上”,以实现德育功能的最大化。
【关键词】案例分析青少年违纪德育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2-104-02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攀升,手段残忍令人发指,这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担忧。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善恶是非观念相对肤浅,有时做事随心所欲不计后果,有时的确也是明知故犯。
学生出现违纪行为,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耐心说服教育,指出利害关系,理论上是可以突破其心理误区和“抵触防线”,不需要出示证据而使其心悦诚服地认错的。
师德师风创新教育实践案例
师德师风创新教育实践案例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纷纷开展了各种师德师风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下面将介绍一则具体案例。
某小学的王老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教育贯穿在日常教学中。
他始终坚信,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王老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实践措施。
首先,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他经常带领学生们到校园中进行各种观察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世界的奇妙之处。
例如,一次春天的实践活动中,王老师带领学生们到校园里欣赏花卉的盛开,引导学生们观察花朵的颜色、形状和花蕊的构造。
随后,他鼓励学生们思考为什么花朵会各不相同,如何种植不同种类的花朵等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其次,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他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例如制作手工艺品、进行科学实验等。
其中一次寒假活动中,王老师要求学生们制作一项可以反射太阳光的装置。
学生们决定制作一个太阳能炉,但由于对材料和原理不了解,他们陷入困惑。
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们多角度思考和调研。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制作出了一个高效的太阳能炉,并在展示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他常常通过分享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科学实验,引发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索。
例如,他曾经引导学生们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行为,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给蚂蚁两个相同大小、形状和质量的食物,在蚂蚁非常行动智能的情况下,它们会如何选择?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们对创新和选择的思考,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得出了有趣的结论。
定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
主
要
内
容
实
践
过
程
实施时间:
2015年10月
案例:
我班有一个这样的女生,王佳怡,七岁,性格内向,文静。在校不爱和同学们玩儿,下课一人坐在教室,不言不语,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叫起来回答时脸红紧张,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回家后除了必要的交流外就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房间里 ,缺少与家人的互动和交流。久而久之,这些现象妨碍了她与人正常的交流,阻断了心灵沟通的渠道,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变得越来越自闭。
本单位意见
年 月 日
中心校意见
年 月 日
市教育局意见
年 月 日
定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申报表
(2016年度)
申报单位定州市东旺镇北辛庄小学
项目名称家校齐努力,帮助孩子走出自闭
项目带头人钟学慧
2016年4月
定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
申 报 单 位
定州市东旺镇北辛庄小学
项 目 名 称
家校齐努力,帮助孩子走出自闭
项目带头人
钟学慧
职务
教师
主要贡献者
商杏敏 李朝英
3.正确看待孩子在交往中的挫折。
不同性格孩子交往,必然会发生矛盾,有了挫折,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积极鼓励,用宽容的心面对一切。
4.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放松精神。
大课间,体育课,美术课等,创造更多的机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释放压抑的心情,改变单
调、乏味的学习生活,使孩子变的更豁达、开朗。
教育启示:
孩子交往中出现问题,要找准病因,与家长紧密配合,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让孩子主动去改变,这比单调的讲道孩子多接触人群。
课堂上,活动中,多给孩子一些机会,逐渐让孩子学会讲话,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她的说话能力,消除恐惧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秦皇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申报单位青龙县大巫岚总校项目名称关注生活,让小学生的生活本位回归项目带头人刘占锋2010年9月填表说明:1、请详细填写表中所列各项内容,项目带头人为1人,主要贡献者最多不能超过3 人;2、项目介绍要真实准确,写明项目实施时间、实施过程、项目措施、创新点等内容,要求观点鲜明、概括准确、论述清楚、有理有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超过5000字;3、内容填写一级题目为二号黑体,二级题目为三号黑体,内文为三号仿宋体;4、申报单位、县(区)教育局加盖公章方可参评。
秦皇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关注生活,让小学生的生活本位回归——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总校核桃沟小学刘占锋一、形成背景:小学德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会道德的社会生活。
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
离开生活实际,德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回归生活是小学德育的必然选择。
关注生活,注重人在生活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
关注生活,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
关注生活,德育方可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二、关键词:关注生活的需要关注生活的本身关注生活的过程三、实施过程:[案例描述一]关注生活的需要课间,我刚要走出教室,张倩同学跑过来,匆匆塞给我一封信,然后跑开了。
展信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迹跃入我的眼帘:尊敬的刘老师:我是鼓足勇气给您写这封信的。
自从本学期班级开展每周评选“最守规范的学生、最不守规范的学生”以来,我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一来到学校,就仿佛觉得有无数双犀利的眼睛在盯着自己,真担心自己的行为稍有越轨,就会被授以把柄。
虽然我曾经两次十分“荣幸”地被评为“最守规范的学生”,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觉得这样实在太累。
我爱唱爱跳,课间,我更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老师,您知道吗,每周被戴上“最不守规范”帽子的那些学生,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呢……[反思]天哪,我的教育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压抑、苦闷、疲惫、惶恐……而我却沉浸在激动与兴奋之中,为自己的教育“创新”而沾沾自喜。
自从开展“守规范”评比活动以来,同学都变“乖”了,班级纪律变“好”了,班级周周获得“文明、卫生、乐学”优胜红旗。
领导表扬,同事羡慕,我真是有些忘乎所以。
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过学生生活的真正需要呢?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与发展的需要等。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离开学生的需要去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剪裁学生,结果只能是顺从和禁锢。
又焉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道德缘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小学德育在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地生活。
关注学生生活的需要,才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的前提与关键。
1.要让学生多一些“选择”。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角色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朋友式”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真正需要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发展“菜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德育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期限,自主选择德育内容及开展实践的途径与方法,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
惟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对德育的真正需求与呼唤。
2.要让学生多一些“对话”。
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爱学生为核心,为学生创设宽松、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与道德规范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并创造性地将规范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联系的人进行平等互动的对话交流,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促使学生身心主动、愉悦地发展。
[案例描述二]关注生活的本身两天前,学校组织了一次思想品德教学研究活动,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三节,内容是《感悟母爱(父爱)》。
上课不久,天骤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过一会儿,只见教室外人头攒动,原来是家长们送伞来了。
一些家长也许是怕孩子担心,干脆趴在窗口和孩子打起了手语。
课堂秩序顿时“乱”了起来,我灵机一动,趁势引导:“同学们,下一场大雨,显一份深情!浓浓父母爱,化为送伞行,现在就让我们现场采访一下家长,听他们说说冒着大雨赶着来送伞的心情,看一看他们被雨淋的模样,想一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
随后,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传达了孩子们对无私的母爱(父爱)的理解、感悟,以及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拳拳之心的理解。
[反思]这是一节成功的教学示范课。
它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灵活的课堂机智,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德育资源,现场体验、感悟,促使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了极至。
正如鲁洁教授所说:“德育不是预设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
”德育只有通过生活,关注生活的本身,才能焕发活力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随机教育。
要抓住在偶然无序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出现的德育契机,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随机教育。
德育契机往往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内求性,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德育契机,才能找到学生心理需求的突破口,提高教育实效性。
实施随机教育,树立强烈的随机教育意识,充分研究分析并准确把握德育契机出现的主要集中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教育。
2.要注重生活空间的多元化。
德育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主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生活网络,全面实施德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研究生活。
[案例描述三]关注生活的过程我是我们学校有名的“严”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特别严格,批评起来特别“严厉”。
每天,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要求学生不断改正提高,所管理的班级纪律特别好。
有一次,我同样习惯性地指出:“大家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马上改正,一是……”课后,我随意和几位学生闲聊,听到的却是他们大诉苦衷:“我们做得越好,在您眼里还全是缺点。
”“从一年级开始,您就要求我们像大人一样,轻轻地说话,悄悄地做事,我们多累啊……”有个同学还悄悄附到我耳边说:“知道吗?我们班的个别同学背地里叫您‘老严’呢”。
[反思]勿庸置疑,我的出发点是善意的,让同学们刻苦地学习,文明地生活……然而并非善意的教育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历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构成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以往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分享到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的生活,那么教育的本身就应该充满“童趣”和“童乐”,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
因为学生只能在这样的生活过程中发展,我们不能越过今天去预设他们明天。
1.在德育目标上我们要做到层次化,循序渐进。
我们应该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小学阶段的德育总目标,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将德育目标分成若干层次,在低、中、高三种年级段分别制定不同的具体目标,做到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同一年级段中,再设置若干个等级,让每位学生都有适合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乐意、主动地选择奋斗目标。
我们不仅要注意德育目标在数量上的层次性。
还要注重德育目标在质量上的层次性。
如热爱祖国,可引导学生从“热爱自己的妈妈”开始,再逐步发展为“热爱祖国妈妈”。
2。
我们要变“补缺”教育为“增优”教育。
长期实行补缺教育,学生除了改缺点还是改缺点,缺乏成功的体验,心里负担加重,主观能动性很难激发,对于学习,学生只从心理上消极地接受。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外显的或内隐的闪光点,并不断地进行表扬强化,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缺点,积极向上,不断发展。
四、实施效果的表述:(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阶段来,由于教师都以行动研究者的身份投身教研,承担一份研究任务,他们在研究方法及程序操作等方面更为成熟,再加上课题组重视了教育培训与新型激励机制的使用,研究教师转变步子迈得很大。
(二)学生的人文素养显著增强。
随着教师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观念与学习方式也得到迅速更新,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习中,能联系生活理智地思考,做出合情合理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其自我教育意识强烈。
(三)学校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
多年来,我校积极研究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并把它和学校多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和疏导,为他们的后续教育、终身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逐步形成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了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求实创新、加强与改进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小学德育的本位真正得到了回归。
五、案例反思(一)课题研究是系统工程,激励、保障、运行,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不行。
而且在具体操作中,要不但调整与创新,比如激励机制,传统任务式以及纯粹以结果论英雄的操作方式,都已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只有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研究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良性的调控。
(二)教育科研必须关照教育大背景。
尽管教育科研有具体的分科和分门别类,但教育是相通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同一的。
因此,教育科研必须关注教育大背景,比如我们的课题,在教育倡导生活与体验的今天,也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原来主要考虑大德育背景下的德育课堂教学,现在则在此基础上更关注内容的质,并尝到了甜头。
(三)德育课题研究要以德育实效性为奋斗目标。
纵观以前教学上的花哨,教研上的作假或做秀,无不是目标的丧失,或者追求了一时的效应,或者功利化了。
追求课堂上的好看,难免更重视形式的漂亮;追求结题的等级,难免忽视过程的夯实。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