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高中必修1 政治 第四课
1.C 2.B 3.C 4.B 5.B 6.D 7.A 8.D 9.B 10.A 11.C 12.A 13.BC 14.BD 15.BC
第四课: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学海》第四课框题一练习——答案 学海》第四课框题一练习——答案 ——
1.A 2.C 3.B 4.C 6.C 7.D 8.D 9.A 11.B 12.A 13.AC 14.CD
《学海》第四课框题二练习——答案 学海》第四课框题二练习——答案 ——
5.D 10.A 15.BD
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收入差距… 原因: 消费率偏低的原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物价水平…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物价水平…; 分析
问题 扩大内需(消费需求)的原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扩大内需(消费需求) 原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第四课: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巩固训练》第21题—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21题 答:(1)①材料一反映我国投资率和储蓄率远远高于国 (1)①材料一反映我国投资率和储蓄率远远高于国 反映 际平均水平、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分) 际平均水平、消费率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2分 ②储蓄率高说明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但 储蓄率高说明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说明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储蓄率高,必然带来消费率低,不能发挥消费对经济、 储蓄率高,必然带来消费率低,不能发挥消费对经济、 生产的拉动作用。(2分 生产的拉动作用。(2分) ③投资率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 投资率高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 说明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2分 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转变。(2分)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经济发展。 分析( 经济发展。+分析(4分)
让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让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论“扩内需”在麻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麻城市青年干部读书班学员王青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中,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70%,投资贡献20%,出口贡献10%。
当然,实际情况不同,这三驾马车对经济贡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来拉动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日渐成熟,我国逐渐由主要依靠生产拉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托消费拉动经济转变。
而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扩大内需。
依托日益明显的区位优势,麻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了大别山地区最为活跃的经济体。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扩大生产”对麻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内需不足”对麻城经济发展的制约。
如果能够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麻城经济发展将更具潜力和活力。
基于此,本文将从扩大内需的意义和途径两个方面详细阐述“扩内需”在麻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在讨论扩大内需的意义和途径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内部”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内需”指的是整个国民的消费需求。
那么对于麻城市来说,应该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内”字。
对于麻城市而言,“内需”不仅指“城区”20到30万人的消费需求,还包括广大农村的近100万人口的需求;不仅指麻城市的消费需求,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对大别山地区,特别是对周边有明显影响的罗田、红安等县域的消费需求。
这样看来,如能真正挖掘这些内需,那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扩大内需”对于麻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1.扩大内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人民积极参与政治,利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利益;人民当家作为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1.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
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
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
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2.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一个百分点的范围内。
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
而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浅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
浅谈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从支出的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
应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三驾马车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
中国古代以拉车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所谓的三驾马车不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分前、中、后三组来拉车。
汉代以前军队中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骑兵,而是战车,就是两匹马拉一辆车的模式。
中军统帅的战车和其他的有所不同,是三匹马来拉,也叫“三驾马车”,是统帅的标志,是帝王等级的待遇。
所以‘三驾马车’有最豪华的、最好的意思在里面”(《经济与生活》p184页)从上是指,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那么就这个问题笔者有以下浅谈:(一)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世界大国,并于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经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三驾马车无疑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的主要力量。
以2007年为例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210亿元,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这正是拉动“国民经济”这辆马车的三匹马。
另外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利用宏观调控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降低利率,促使投资,保持收支平衡等一系列措施,都说明了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近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些失灵。
可是近来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却有些失灵。
中国经济将进一步面对增长放缓的挑战,世界银行在2012年5月23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提醒北京政府,应该做好准备面对经济增长突然放缓所带来的挑战。
报告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会波及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但报告同时指出,亚太地区在欧洲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仍然表现良好,是世界经济陷入低谷时的一道"亮光"。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摘要:本文对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特别是对我国消费、投资和出口关系失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的主要症结在于国内消费不足。
由于内需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就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反过来,这两股力量又会增加扩大内需的难度以及阻滞扩大内需的进度。
因此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的不协调问题,主要是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稳定高速的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总量由改革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二位,成为了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中国经济近几年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各自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同的拉动作用。
首先消费作为GDP的组成部分,对GDP的增长起到主要拉动作用,同时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消费作为初始变量又会拉动投资和出口。
其次投资在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在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既有供给效应,又有需求效应,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最后出口对经济增长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直接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积累必要的外汇资金,有利于国外资本和技术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
另外出口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刺激了企业家精神,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溢出效益,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使一国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益。
一、消费、投资、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相较于欧美经济体消费占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投资和出口占国内GDP的比重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尽管消费的绝对额稳步增长,但GDP占比却逐年下降。
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选择
的消费环境 ,不仅有 利于促进消费,也 有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一
展速度 看,最终消费需求增长稳定,波 动 幅度小于资本形成总额的波动幅度 。
19 9 0年至 2 0 年,全省最终消费的变 06
分点。 0 6 全省农村实现的社 会消 2 0 年, 费品零售额 9 I0 6 .3亿元, 占社 会消费
素, 全省城镇 居 民人 均可 支配 收入 的
全省居 民消费需求分别增 长 1 .老 . 2 4 、4 8 ,1 .% .% 8 3 ,分别低于 同 % 2 9 、8 2 和 .% 期GP D 增幅 0 8 .、5 5 . 2 4 .、4 9 . 、3 3和 . 个百 分点。居 民消费率呈下滑的趋势,
居 民消费 是消 费需求 的主 体,所 占份额在 7 % 0 以上 。自1 7 年 以来,福 98
消费是 收入 的函数 ,消费 能否 快 速 增长在 很大程 度上取决 于收入 的增
五 ” 九五” 十五 ”时期,全省消费 、“ 、“ 需求分别增长 1 .% .% I 5 、 . 2 1 .9 O 、I .% 9 7 %和 9 O ,但最终消费在整体经济 中 .% 的比重不断下降 ,0 6 2 0 年全省最终消费 率 4 .% 8 6 ,比 17 年下降 3 . 个百分 98 13
品零售总额 的 比重为 3 5 ,分 别比 5. %
19 、2 0 年 下 降 1 . 和 7 8个 百 9 0 00 7 0个 . 分点 。
、
福建消 费需 求的发展 变化 和
现状特征
( )最 终 消 费呈 增 长趋 势 ,但 最 一
异系数为 0 5 6 ,资本形成总额 的变 、5 3
以金融危机为契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金融危机为契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本文认为,金融危机是一把双韧剑,尽管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但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力。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描述,“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
金融危机也是一把双韧剑,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2010年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主要是指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足,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的外在推动力之一。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2009年中国gdp增长速度达到8.7%,超出了8%的预期目标。
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日公布2009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资本形成对gdp的拉动为8.0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52.5%;净出口呈负拉动作用,对gdp的拉动为-3.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8%。
由此看来,首当其冲是投资拉动。
有观点认为,“假如没有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低点可能会降至1%左右。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定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历史经验表明,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有所降低。
虽然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高于世界平均2 4%的水平,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得消费与投资之间出现不协调。
从国内消费领域自身情况看,消费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内需空间。
不过,要使这些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
关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问题1.我国投资—出口—消费结构的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
最终消费率在“一五”时期在75%左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65%左右,但过去20年中加速下降,到2007年降到48.8%。
同期,资本形成率从80年代中期的35%左右上升到42.3%,净出口从0左右上升到8.9%,形成了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局面。
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由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三个部分构成。
一定范围内的高储蓄、低消费能够促进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
一定限度的贸易顺差还能增加外汇储备,改善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抗风险能力。
但当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净出口拉动,会导致明显的结构失衡。
首先,过高的投资率导致生产能力增长过快,超过消费需求的消化能力,导致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下降,容易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生产性投资,只能在非常短的时期内促进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继而将造成产能过剩的进一步恶化和增长乏力。
其次,我国过去一个时期净出口不断增长,正是内需不足的一个表现,也是对内需不足的补偿。
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欧美市场萎缩,我国出口产业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而且今后更长时期也不可能恢复到出口超高速增长、靠不断扩大净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状态。
因此,当前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是经济结构的一次深刻调整,关键在于调整消费、出口和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提升消费比重。
短期内,提高消费比重困难很多,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拉动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但不解决消费问题,扩张性投资过后,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
2.消费率下降原因何在?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基本原因是居民消费增长慢于经济增长。
我国的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20年间,大体上保持在14%上下一个百分点的范围内。
而居民消费则从50%下降到35%(2007)。
而居民消费增长滞后,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报酬的增长慢于产出的增长,因而消费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同市市长耿彦波在全市商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3月13日)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总体要求,把“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确定为“四大攻坚”之首。
稳定市场、促进消费是商务部确定的头等大事。
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确定为“四大根本转变”之一。
所有这些,都赋予了我们商务部门重要的工作职责,任务光荣而伟大。
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压力和责任,使命艰巨。
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全省、全市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协同一致、团结奋进,扎实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新贡献。
刚才,培林同志作了比较全面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商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了2008年的工作;明德同志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要求。
希望大家认真落实。
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市经济转型进程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四大攻坚”之首,也是我市推进战略转型应重点突破的产业之一。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战略意义,科学规划,强化引导,大力推进。
要制定完善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服务业专项规划,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考核体系,力争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未来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要统筹发展各类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物业、社区等新兴服务业。
要以现代物流为重点,按照全省以太原为中心,大同、侯马为主要节点的物流布局,完成国家粮食物流通道大同节点工程建设和振华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加快市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步伐,开工建设中鸿物流中心和农用物资大市场等项目。
浅谈扩大内需
浅谈扩大内需【政策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十七大报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概念解析】扩大内需就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协调拉动的思考
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协调拉动的思考作者:温静静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温静静中共大同市委党校摘要:笔者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的学习当中,深刻体会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这主要是基于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思考做出的,结合十三五规划建议,笔者提出要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开拓进取、优化出口;促进投资再发力、加快创新。
关键词:消费;投资;出口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109-01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概况起来主要有两个特点:1. 稳中有进主要表现在:(1) 经济高位稳定增长,经济增速全世界名列前茅。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201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9686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尽管自从2012 年我国经济增速进入中高速增长,但比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要高;(2)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贸顺差继续收窄。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1531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9%。
其中,出口65722 亿元人民币,增长0.9%;进口49594 亿元人民币,下降15.5%。
进出口相抵,顺差16128 亿元人民币;(3)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新增就业岗位增加。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 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4) 市场物价上涨,但同比涨幅连续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 个百分点。
2. 确实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 经济下行压力。
过去受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有限和出口的限制,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是投资,而投资主要依靠的是国有银行体系下的银行信贷增长型模式。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的枯竭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过去依靠高投资的“加速短跑”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已经出现投资效益递减,当投资增长速度下滑,消费又没有新的增长动力的时候,经济则会下滑。
如何拉动内需及其与外贸的关系
如何拉动内需及其与外贸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提高,内需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有效地拉动内需并与外贸形成良性互动是目前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拉动内需及其与外贸的关系进行讨论。
一、拉动内需的必要性内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自主消费和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包括私人消费、政府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内需可以维护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减少对外贸依赖,提高经济自主可控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其次,拉动内需也可以促进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内需可以刺激各个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次,内需可以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最后,发展内需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拉动内需的途径为了提升内需,我们需要探寻多种途径,创造更多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1.加强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环保、能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投资回报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
就业和收入直接影响着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内需的增加。
政府可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机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促进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
3.促进创新创业。
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导金融投资向实体经济转移,推动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刺激内需增长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扶持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创业创新,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拉动内需。
三、内需与外贸的良性互动内需与外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依存、相互促进。
首先,加强内需可以增加国内对外贸的需求。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ontent/2007-12/25/content_708566.htm周叔莲刘戒骄 2007-12-25 来源:光明日报[字号:大中小]编者按党的十七大及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
并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就要求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增加发展的“绿色”成分,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民经济提质升级的必经路径。
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深入探索,本版特刊发几位学者的论文,以促进学习与交流。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将对我国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导向作用。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世纪40、50年代以前,经济理论研究中一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视为同一概念。
之后,经济学开始把二者区别开来,一些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产出的增加,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的研究课题。
后来,由于经济增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认识到继续将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可取的。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一定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历史经验表明,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的贡献率有所降低。
虽然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高于世界平均2 4%的水平,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得消费与投资之间出现不协调。
从国内消费领域自身情况看,消费结构性矛盾比较明显,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费能力不强,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人口众多,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发展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内需空间。
不过,要使这些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19、经济常识总结性复习:重大经济活动的依据、措施和意义
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发展该地区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 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节能减排,推 动该地区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人与自然统筹)
7、从国际看:有利于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 要求,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 强国际(或区域经济)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 种资源,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矛盾,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整体 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合作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我国 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为我国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但对我国的民族经济、弱势产业 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 调;要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倡科学、绿色和理性消费。 5、结构调整: ①推进经济结构(区域、产业)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②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分配公平; ③加快国有企业的 改革步伐,激发区域经济活力,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 式。 6、科学发展观: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国际: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该区要坚持“引进 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新水平。参与国际科 技、文化及相关企业交流与合作,利用好全球资源,把技术引进与 吸收、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着重提高加工贸易产 业层次和深度,加快发展服务贸易。③继续发挥进口的积极作用。 积极进口技术设备内缺短资源,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 济增长。 5、原则:对外交往中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可以降低企业 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为合作国家增加就业岗位和财 政收入、提升劳动力素质以及自身发展能力。 6、对外贸易形式:开展多种形式(商业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 的经济贸易合作,促进双方贸易平衡。①充分利用合作双方资源 (资金技术、管理、自然资源、劳动力)上的相对优势和经济上的互 补性。②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等 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 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 增加投资。③积极进口技术设备内缺短资源辶推功我国技术进步、 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拉动经济三驾马车
拉动经济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指消费、投资和出口,它们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这三驾马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首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活动,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企业的生产,而消费水平则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刺激企业产生更多的就业和税收。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发放补贴、加大社会保障等措施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二。
投资是指企业为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进行的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新,通过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方面的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以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最后,出口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出口贸易,可以吸收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扩大市场,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出口具有引进国外技术、增加就业岗位、开拓国际市场等多种作用。
然而,出口依赖度高、市场规则不确定等因素也对其带来了不确定性。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宽出口市场,提高出口的比重。
综上所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这三驾马车互动促进,构成了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稳定提高三驾马车质量和相互协调互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政府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发展消费、鼓励投资、拓宽出口的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必须保持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和贸易投资,稳定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从整体上看已经跨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均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但是目前福建三大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国民经济整体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本文通过对福建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如何加快消费及其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G D P)从使用的角度看,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
最终消费支出反映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反映投资需求,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反映净出口需求,即出口的货物和服务与进口的货物和服务的差额。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态势。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总量及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一、三大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八五”时期,投资需求拉动作用突出而消费需求作用较弱。
“八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增长在年度间起伏分明,年均增幅达18.4%,比“七五”时期高出8.7个百分点,福建G D P总量位次迅速前移,由1990年居全国第15位前移至1995年第12位。
这一时期,投资需求增长最快、投资规模扩张最明显,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高达29.5%,高于G D P增速1.1个百分点,对G D P增长的贡献率由1991年的37.6%提高到1995年的61%,在三大需求中拉动作用最为突出。
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八五”时期,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1.5%,低于G D P增速6.9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在“短缺经济”时期,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卖方市场”特征较为明显,消费需求扩大受到生产的制约,消费需求对G D P 增长的贡献率由1991年的64.9%回落到1995年的38.6%。
这一时期,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全省对外贸易总量规模由1990年的43.39亿美元跃升至1995年的144.46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6.4%,高于G D P增幅8个百分点,在此带动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由1990年-3.3%提高至0.5%,其中,1993年的贡献率最高,为2.5%。
2.“九五”时期,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交替拉动经济增长。
“九五”时期,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G D P年均增长11.5%,经济增长基本处于下行通道。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开始走出短缺经济时代,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最终消费年均增长速度达9.7%,仅低于G D P增幅1.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发展与G D P基本同步;而投资需求明显回落,年均增长11.9%。
1996年消费需求对G D P增长贡献率为45.2%,1997年上升到52.8%,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提高,投资需求的贡献率则由1995年的61%下降到52.7%,其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消费需求的作用又出现回落,投资需求作用迅速回升,但到2000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4%,高于投资的贡献率22.7个百分点,也成为1993年以来,消费需求贡献最高的年份。
同时,由于对外贸易运行环境的复杂多变,外贸发展出现较大起伏波动,尤其1998年全省出口出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但福建及时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对外贸易迅速走出低谷。
因而这一期间,尽管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起伏波动较大,但对外贸易发展对G D P增长的贡献作用日益突显,净出口在G D P中的占比稳步提高,2000年达3.0%。
3.“十五”时期,投资需求再次扩张,消费需求作用又开始趋弱。
“十五”时期,福建经济发展步入增长速度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许红琳78加快、增长波动幅度减小的新一轮增长期,G D P年均增长10.7%,经济增长稳定性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全省更加注重完善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特别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对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整个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快速扩张、结构优化的趋势,投资需求再次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2.3%,高于G D P增幅1.6个百分点,对G D P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1.7%提高到2005年的62.5%。
同期,市场消费在住房、汽车、高档电器及旅游、交通、通讯等新兴消费热点的推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高于G D P增速1.5个百分点。
但由于投资不断扩大,消费率由2000年的54.4%下降到2005年的50.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开始趋弱,对G D 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54.4%下降到2005年的36.0%。
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G D P中的占比趋于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回落。
(二)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对福建省投资增加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进行测算。
根据新增一定量的资本形成总额使各部门新增增加值的计算公式△X=(I-A)-1△Y,式中△X为各部门新增增加值组成的列向量,△Y为新增的资本形成总额组成的列向量,(I-A)-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
计算结果显示:每新增100亿元投资需求可新增G D P100.02亿元,即投资总需求对G D P的拉动为1:1.0002。
分行业看,每新增100亿元投资,可增加10.57亿元农业增加值、47.50亿元工业增加值、10.6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1.16亿元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1.08亿元商业增加值和9.06亿元社会服务增加值。
2.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每增加100亿元总消费可新增G D P106.12亿元,即消费需求对G D P的拉动为1:1.0612,其中,城镇居民消费对G D P拉动为1:1.0712,农村居民为1:1.0876。
分行业看,每新增100亿元消费,可增加15.45亿元农业增加值、31.47亿元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4.96亿元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1.28亿元商业增加值和30.63社会服务增加值。
3.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每增加100亿元净出口可新增G D P109.61亿元,即净出口需求对G D P的拉动为1:1. 0961。
二、影响三大需求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一)工业化进程导致投资比例提高改革开放至今,福建经历了经济起飞、实现工业化等重要经济转变阶段,消费率、投资率表现出类似的变化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轻工业比重逐步下降,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阶段,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投资,出于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
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福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加快,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也需要保持适当的高投资率。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能否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
与经济发展相比,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以来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十五”时期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幅为9.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1%,分别低于同期G D P增幅0.9和5.6个百分点。
由于居民消费占全省最终消费的七成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即期消费下降,从而抑制最终消费率上升。
(三)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影响消费率的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正处在改革时期,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居民预期收入降低。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在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收费制度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手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如廉租房、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保障等制度,但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居民的防范意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有尽可能地通过增加存款来获取“安全感”,因而造成人们消费心理趋于保守,近期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也就是说城市居民对未来养老、医疗、教育支出预期增加,居民消费意愿降低。
1996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连续大幅度下降,1996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0.836,农村为0.794,到2007年福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为0.713和0.781,分别比1990年下降0.105和0.145。
三、若干建议(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投资政策的制定既要着眼新生的经济增长点,又要考2008年第9期《发展研究》79虑是否会缩减居民消费开支。
第一,控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投资,要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经济增长,向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支撑转变,逐步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到内涵提升上来;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对于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性企业发展,在财税政策上予以必要优惠。
增加服务业和农业投资,重点发展现代流通和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会展业、社区服务业、中介及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抑制大量资金流向重复建设和房地产领域,努力使传统消费品价格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而降低。
(二)提高居民收入,防止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要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过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一是调整分配结构,改善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适当提高个人所得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就业,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稳定增加居民收入。
三是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收负担,防止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