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

合集下载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骞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1.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1.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急性期)

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等]、红细胞沉降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易栓检查、抗心磷脂抗体、维生素B12、叶酸。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临时医嘱:
□降纤治疗患者复查凝血四项。
□降纤治疗者如FIB>1g/L、临床无出血征象则继续降纤治疗。







护理:
□神志清楚患者根据其肢体、语言功能的缺失,给予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手势、图片、文字法与其沟通,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并注意语言的训练。
□与康复师配合进行主动训练。
健康教育:
□用宣教手册为患者介绍有关脑卒中患者的可变与不可变性的危险因素,使患者了解脑卒中再复发的危险性。
□瞳孔眼底检查
□认知评定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设备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
□告知患者的权利、义务与院内科内规章制度。
□进行入院护理评估,并记录。
□静脉取血。
□指导患者做好溶栓治疗前心理准备。
□护送患者到相关科室检查、如脑CT、MRI等。
非溶栓
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降纤治疗者复查凝血四项。
□溶栓者监测神经功能变化和出血征象。
□病情稳定者请康复科评估,并制定康复计划。
□主管医师查房。
□书写病程记录。
□必要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变化及相关检查结果。
□应用脱水剂患者复查血电解质、血液渗透压及肾功能。


长期医嘱:
□阿司匹林100mg,qd
临时医嘱:
□静脉溶栓者复查头颅CT、血常规和凝血四项。
□注意并发症护理。
□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
□开展早期康复。
□训练床上大小便,必要时予以留置导尿及缓泻剂。
健康教育

脑梗死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不同时间段的康复治疗

脑梗死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不同时间段的康复治疗

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给予 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患者和家属的建议
重视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急性期和恢复期 的康复治疗,争取尽早恢复功能。
患者应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医 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 安全性。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训练
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功能训练,如肢 体活动、语言交流等,以促进功能恢复和 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康复治疗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与预防将更紧密结合
未来脑梗死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预防工作,通过早期干预和预防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和复发率。
远程康复治疗和智能康复设备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远程康复治疗和智能康复设备将为更多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康复 治疗服务。
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 ,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防止并发症
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 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特点
早期恢复期通常指发病后的1-4周 ,此阶段患者症状逐渐稳定,但 可能存在部分功能障碍。
为后续康复治疗打下基础
评估患者功能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康复计划。
中期恢复期关注问题
关注问题一:肌张力异常与痉 挛
早期康复锻炼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如下 肢主动活动、被动活动等,促进血 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脑梗塞的分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分期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急性期。

脑梗塞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头几天内,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期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轻,中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重度急性期患者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是指急性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亚急性期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三、慢性期。

慢性期是指脑梗塞发病后的长期恢复和康复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

慢性期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来划分,分为良好、一般和差三个级别。

脑梗塞分期的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的速度。

总之,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快速识别大面积脑梗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2)岛带消失征
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 核)由大脑中动脉岛段供应, 对缺血最为敏感,大脑中动脉 闭塞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 界限消失。 岛带征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 性梗死的早期征象。 CT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片状 低密度灶或可疑低密度灶。
右侧岛带区灰白质界限消失,左侧正常。
病例 患者CT 如图: CT 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右侧岛带消失、豆状核模糊,考虑超急性期脑梗死。
次日头颅 MRI 如下: T2WI
DWI T2WI、T1WI、FLAIR
MRI 提示右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MRA
病例 患者 63 岁男性,突发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无力入院。急诊 CT 如图:
与左侧比较,右侧脑实质密度减低
5)局部脑肿胀、脑沟裂变浅、 消失
多数学者认为这与细胞毒性水肿 有关,由于局部脑肿胀,可以分 别或同时出现以下征象: ➢ 基底池两侧不对称; ➢ 局部脑沟消失; ➢ 脑室受压变形(当病变位置靠
近脑室时,相邻的脑室受压)。
表现为脑室某个角或体部受压变 小、侧裂池变窄、脑沟变浅或消 失,大面积梗死时可见中线结构 稍偏移。
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5 大征象
1)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主干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以大脑中动脉 多见。而相应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变化不明显(梗死 24 h 内),相应大脑中动 脉供血区域脑组织密度减低、脑沟变浅(梗死 24 h 后)。
大脑中动脉区域早期脑梗死(梗死 24 h 内)的敏感征象,也是提示预后不良的征象 (梗死 24 h 后存在)。
如何早期识别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HI)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最新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社区急性脑梗塞用药

社区急性脑梗塞用药

小 结
期望
• 相比较抗血小板而言,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的效 果明显增加,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后立竿见影的 效果相信我们都见过不少。 • 我们要尽可能提高接受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 患者的比例。 • 社区医生可能是第一时间与患者接触的专业人士 ,所以我们社区医生的责任……
ESSEN评分
目录
• 一、概念 • 二、评分量表
三、用 药 情 况
• 指南推荐
1. 对于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 评分 ≥ 4 分) 的急性非心源性 TIA(根据 24 h 时间定义) 轻型卒中(NIHSS 评分 ≤ 3 分)急性期患者 (起病 24 h 内)。 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21d(氯 吡格雷首日负荷量 300 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 疗(75 mg/d),总疗程为 90d。此后,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 类、A 级证据)
住 院
出院
感觉
NIHSS 评分量表
0=正常,没有感觉缺失 入院 1 =轻到中度,患侧针刺感不明显或为钝性或仅有触 觉 2=严重到完全感觉缺失,面、上肢、下肢无触觉 0=正常,无失语 1 =轻到中度:流利程度和理解能力有一些缺损,但 表达无明显受限。 2 =严重失语,交流是通过病人破碎的语言表达,听 者须推理、询问、猜测,能交换的信息范围有限,检 查者感交流困难。 3=哑或完全失语,不能讲或不能理解 0=正常 1 =轻到中度,至少有一些发音不清,虽有困难,但 能被理解 2=言语不清,不能被理解 9=气管插管或其他物理障碍 0=没有忽视症 1 =视、触、听、空间觉或个人的忽视;或对任何一 种感觉的双侧同时刺激消失 2 =严重的偏身忽视;超过一种形式的偏身忽视;不 认识自己的手,只对一侧空间定位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要点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致残和致死原因。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70%,它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我国脑梗死后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

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因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经功能体征恶化,所以康复难度大。

目前尚无统一的康复操作规范和共识。

一、概述(一)脑梗死急性期康复现状1. 时间划分:国内外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时间划分尚不统一,我国指南建议脑梗死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内。

2. 康复干预开始时间和方式: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即应开始康复干预,脑梗死发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减轻患者功能残疾,加速恢复进程。

此时干预重点包括康复护理、意识水平及吞咽功能的管理、病床上良肢位摆放、体位转换、保持关节活动度和躯体被动活动等。

早期康复干预是指当临床症状稳定后24~72h可以给予部分离床康复干预,并鼓励患者逐渐增加康复治疗的主动参与成分。

极早期康复干预是指脑卒中24h内给予的部分离床康复干预。

3. 康复干预禁忌:合并严重脑水肿、神经功能恶化、颅内压增高、频发癫痫、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二)脑梗死急性期康复的安全性1. 适度康复干预是安全的:2. 过早期和较高强度的离床康复干预影响康复疗效:研究发现,会降低发病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患者的比例。

(三)确保脑梗死急性期康复有效性的措施1. 加强各学科人员康复意识:2. 重视患者及照料者的健康宣教:3. 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延续:(四)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个体化原则应根据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和发病机制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特别是心源性脑梗死的患者,早期康复应充分考虑其发病机制。

专家建议:①对无禁忌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有益的;②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早期宜采用较低强度的离床康复治疗;③加强各学科人员康复意识,重视健康宣教,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延续;④根据患者卒中病因分型、发病机制制订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

1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1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2.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A、DSA或CTA、C反应蛋白、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脑梗死及治疗

脑梗死及治疗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调气溶栓疗法基本痊愈率60%,总有效率96%,再 闭塞率3.3%,无症状性出血转化3.3%,症状性出血转化为0。值得临床
推广。
(三)、分期治疗
(6)适应症: ①年龄<75—80岁。 ②无意识障碍,但对于基底动脉脑血栓形成者,由于预后极 差,即使昏迷较深,也不禁忌。 ③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相对应低密 度阴影。 ④发病6小时以内,但若为进展性脑卒中,可延长至12小时。 ⑤患者或亲属签字同意。
(三)、分期治疗
④气虚血瘀痰阻。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
麻木,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心悸便 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 缓或弦细。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30-120g 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10g 当归10g 全 蝎10g 鸡血藤30g 地龙10g 丹参30g 川 芎30g 葛 根30g 菖蒲10g 郁金10g 胆南星10g 炙甘草5g 水煎服日一剂
(三)、分期治疗
(2)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 ①肾虚血瘀痰阻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 木,头晕目眩、耳鸣,烦躁失眠,舌质暗红,苔薄黄或少苔, 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化痰。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熟地24g 制首乌20g 山芋肉15g 山药15g 麦冬15g 石 斛15g 五味子5g 云苓30g 菖蒲10g 郁 金10g 葛 根30g 寸芸15g 水蛭10g 陈 皮10g
(三)、分期治疗
中成药 丹红注射液20毫升或 血塞通粉针0.4 g或刺五加注射液60ml或银 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NS或5%GS250ml中静点,日一次。脑血 康片、脑心通、银杏叶片亦可服用。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
生物标志物
寻找与脑梗死急性期病情变化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用于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长期随访
对接受新型治疗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进行随 访,评估治疗的长期效果。
脑梗死急性期的长期康复
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 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康复技术
研究新的康复技术,如虚拟现实、机器人辅助疗法、经颅磁刺激 等,提高康复效果。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需要积极戒烟,限制酒
精摄入量。
02
饮食健康
饮食健康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之一,患者需要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健康食品的摄入量。
03
控制体重
肥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需要保持适当的体重,并进
行适量的运动。
抽吸血栓
在发病6小时内,通过介入手术将抽吸装置送至血栓部位,将血栓抽出体外,恢 复血流。
其他治疗方法
抗凝治疗
在发病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等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进一步形
成。
降颅压治疗
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药 物,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进 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03
康复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提供护理支持,包括心理疏导、 健康教育、社会康复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其他预防措施
预防性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预防性治疗措施,如抗血小 板聚集、抗凝、溶栓等。
控制情绪
情绪波动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需要保持平静 的心态,避免过度兴奋和焦虑。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抗栓和抗凝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被称为双抗标准。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一、什么是脑梗死的双抗标准脑梗死的双抗标准是指在治疗脑梗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抗栓和抗凝治疗,以防止栓子再次形成和凝血功能障碍。

抗栓和抗凝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栓塞再次发生,减少脑梗死的风险。

二、为什么需要双抗标准脑梗死是由于血管内栓子阻塞了脑血管,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损伤脑细胞而引起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抗栓和抗凝可以有效地阻止栓子再次形成,避免脑血管再次阻塞,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抗栓治疗:抗栓治疗是通过药物来阻止栓子再次形成,常用的抗栓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地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但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栓药物,避免不良反应。

1. 注意个体化治疗: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有些患者可能不能耐受抗凝药物或抗栓药物,需要注意调整治疗方案。

2. 注意定期复查: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3. 注意遵医嘱:在进行脑梗死的双抗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处方,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造成治疗不良,影响治疗效果。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在治疗脑梗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但是在实施双抗标准时,需要注意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和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患者及家属能够认真对待脑梗死的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共同努力早日康复。

【20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白腻。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3.元气败脱证:昏语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

(二)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5.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

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呼吸、汗出等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2.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避免人多惊扰。

3.取适宜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用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定时变换体位,用温水擦身,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预防压疮发生。

5.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或涂金霉素眼膏;遵医嘱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煎煮后做口腔护理。

6.遵医嘱鼻饲流质饮食,如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

7.遵医嘱留置导尿,做好尿管护理。

8.遵医嘱给予醒脑开窍药枕,置于患者枕部,借中药之辛散香窜挥发性刺激头部腧穴,如风池、风府、哑门、大椎等。

(二)半身不遂1.观察患侧肢体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的变化。

2.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隆突处和经常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等。

3.协助康复医师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屈、抬肢等被动运动,注意患肢保暖防寒。

4.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5.遵医嘱艾条灸,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给予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三)眩晕1.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遵医嘱监测血压,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等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准备。

2.向患者讲解发生眩晕的病因、诱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因的方法,如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急躁、发怒等不良情绪刺激,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防止摔倒。

3.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呕吐时取侧卧位,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光线调暗,避免光刺激。

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引起的眩晕头痛。

取穴百会、太阳、风池、内关、曲池等,每日4~5次,每次30分钟。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隔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四)痰多息促1.密切观察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外感风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每日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痰液黏稠时多饮水,或遵医嘱予雾化吸入,促进痰液排出;神昏或痰多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4.循经拍背法:排痰前,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下往上轻扣,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痰液的多少,增加力度、时间、次数。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

(五)高热1.遵医嘱定时观测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及汗出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2.遵医嘱采用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大椎、合谷、曲池等。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嘱。

5.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西瓜、荸荠等。

忌辛辣、香燥、助热动火之品。

(六)二便失禁1.观察排便次数、量、质及有无里急后重感;尿液的色、质、量,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感。

2.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使用便器时动作轻缓,避免拖、拉,以免擦伤患者的皮肤,每次便后将会阴部及肛周擦洗揩干。

如留置导尿,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3.进食健脾养胃益肾食物,遵医嘱进行肠内营养补充。

4.遵医嘱艾条灸: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及元气衰败所致的二便失禁,取穴肾俞穴、八髎穴、足三里、天枢等。

(七)便秘1.观察排便次数、性状、排便费力程度及伴随症状。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适当运动,定时排便,忌努挣。

习惯性便秘者畅情志,克服对排便的恐惧与焦虑。

3.鼓励患者多饮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00ml以上,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瓜果等;多饮水,戒烟酒,禁食产气多刺激性的食物,如甜食、豆制品、圆葱等。

热秘患者以清热、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白萝卜、蜂蜜汁;气虚便秘患者以补气血,润肠通便饮食为佳,可食用核桃仁、松子仁,芝麻粥适用于各种症状的便秘。

4.穴位按摩,遵医嘱取穴:胃俞、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腹胀者加涌泉,用揉法。

5.腹部按摩:取平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

以腹内有热感为宜,每次20~30周。

每日2~3次。

6.遵医嘱艾灸:取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等穴。

(八)言语蹇涩1.观察患者语言功能情况,建立护患交流板,与患者达到良好沟通,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共同参与语言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开口说话,随时给予肯定,在此过程中,尽量减少纠正,更不应责难,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对遗忘性患者应有意识地反复进行,以强化记忆。

3.配合康复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及语言矫治等,初期可用手势或书面笔谈,加强沟通,进而从简单的字、音、词开始。

鼓励患者读书看报,适当听收音机。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廉泉、哑门、承浆、大椎等穴。

(八)吞咽困难1.协助医师进行吞咽试验以观察有无呛水、呛食等情况。

2.遵医嘱胃管鼻饲,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3.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训练和体位训练为主。

如采用改变食物性状和采取代偿性进食方法如姿势和手法等改善患者吞咽状况,一般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

4.对中度、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间接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咽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

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进餐时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如关闭电视、收音机等,指导患者进餐时不要讲话,防止误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二)康复护理1.安全防护: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防坠床。

2.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

3.康复过程中经常和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三)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艾灸(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病室宜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2.指导患者起居有常,慎避外邪,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勿努挣。

3.注意安全。

防呛咳窒息、防跌倒坠床、防烫伤等意外。

做好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及家属的防范意识。

(二)饮食指导中脏腑昏迷或吞咽困难者,根据病情予禁食或鼻饲喂服,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及富有营养的流质,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饮食忌肥甘厚味等生湿助火之品。

(三)情志调理1.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心理疏导。

2.解除患者因突然得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可采用释放、宣泄法,使患者心中的焦躁、痛苦释放出来。

3.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亲朋好友多探视,多给予情感支持。

4.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

五、护理难点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差解决思路: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了解及早开展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反复宣教。

3.制定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入院日期:证候诊断:中脏腑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中经络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其他:910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护士长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