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

合集下载

终身学习环境下微课设计与制作要点

终身学习环境下微课设计与制作要点
本文 从实 际应 用 的 角度 , 阐 述 了基 于终 身 学 习环 境 的微 课设 计 与 制作 要 点 , 旨在 解 决 终 身 学 习应
要点 二 : 语速 快很 关键
语 速 和视 频 吸 引力 并 不 完 全 成 正 比, 这 一 结
论在传统教育和传统媒体制作中都得到了很充分 的印证 , 但 同样 基 于 e d x网站 后 台数 据 分 析 却 发
电视大学 ) 主任科员 , 国家级课题“ 现代学习技术应用 : 城市的学 习资源 、 网络平 台建设研究 ” 课题组 组员 , 研 究方 向: 软件研 发、 多媒体技术研究等 。
.---— —
79 . - - — —

精悍 的学 习 资源就 产生 了。
蜂, 罗
滨: 终 身 学习环 境下 微课 设计 与制 作要点
频 不宜 过长 , 根据 e d x网站 的相 关 统计 分 析 , 最受
学 习者 喜爱 的视 频 时长 是 6分 钟左 右 , 而 较 长 的
视 频学 习 者 实 际 观 看 时 长 反 倒 会 下 降 。如 超 过 l 2分 钟 的视 频 , 学 习者 只会 关 注 3分 钟 左 右 , 就
解了。
为终 身学 习体 系 可 持续 发 展 的关 键 , 越 来 越 受 到 重视 , 怎样 的学 习 资源才 是学 习者 喜 闻乐见 的 , 怎 样 的学 习资源 能 满 足碎 片化 、 非 正 式 的社 会 化 学 习, 种 种 关 于 资 源 建设 的 疑 点 和 难 点 亟 待 研 究 。
现, 当语 速达 到 3 0 0个 字 ( 中文 ) / 分钟 时 , 无 论 视 频 多长 ; 都 比较 容 易 获 得用 户 的关 注 。原 因很 好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
习需 求 。 微 型 学 习 的理 念 和 移 动 学 习融 为 一 体 , 为 提 高 学 习效 率 和 质 量提 供 了保 证 。 然 而。 从 目前 的 现 状 来 看 . 对 微 型 学 习课 程 设 计 原 则 的 研 究 非 常 有 限 要 充 分 发 挥 微 型 学 习“ 短 小、 精悍 、 实用 ” 的特 点 . 尤其需要针对成人 学 习的 特 点 以及 移 动 设 备 的 特 征 对课 程 设 计 原 则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通 过 对 移 动 学 习 的相 关 学 习理 论 、 已有 的 课 程 设 计 原 则 进 行 了研 究和 分析 . 提 炼 微 型 学 习课 程 设 计 的 原 则 和 要 素 . 为 形 成 符 合 成 人 移 动 学 习特 点 的 课 程 设 计 提 供参考 , 使 成 人 学 习者 能 够 利 用 “ 零碎” 时 间进 行 学 习 , 发 挥 移 动 设 备 和 技 术 的特 点和 功 能 . 使 新 媒 体 技 术 支持 下
学 习 新 论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 ・・ 躁 譬N垛 孬 甘垛廿 £ l 0
终 身学 习视野下 的微型学 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
顾凤佳
( 上海开放大学 发展研 究部 , 上海 2 0 0 0 8 6 )
[ 摘 要 ] 移动通信技 术的发展使依托移动设备的微型 学习成为 可能 . 满足 了成人 学 习者短小 、 松散、 实用的学
的 评估 者 得 出 结 论 . 移 动 学 习 只有 在 为 学 生 提 供 实 际 的 和必
要 的 服 务 时 才 有 效 这 条 规 则 不 仅 适 用 于 移 动 学 习 . 同时 也
的学习和生活 . 并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潜力 谷 歌 项 目主 管 安迪 . 鲁 宾( A n d v R u b i n 1 在2 0 1 2年 移 动世 界 大 会 上 透 露 : 每 天 大 约 有 8 5万 台 A n d r o i d设 备 被 激 活 . 迄今 为止 . 共 有 3亿 台 设 备 搭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以“微”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而作为微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的相关问题。

二、微型学习的概念及其特点微型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为特点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碎片化、即时性和移动性,旨在满足学习者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知识获取的即时需求。

其特点包括:内容精简、时间短小、形式多样、移动学习等。

三、微课程设计的原则与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微课程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内容精炼:微课程的内容应精简、突出重点,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3. 形式多样: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短小精悍: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以几分钟为主,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

5. 移动化设计:考虑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和操作习惯,确保学习者在任何设备上都能方便地学习。

四、微课程的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确定微课的主题和内容。

2. 内容选择与组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互动式练习、问题讨论等。

4. 制作与编辑:采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微课视频、PPT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编辑和优化。

5. 试讲与反馈:进行试讲,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对微课进行优化和调整。

五、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1. 翻转课堂:利用微课程作为预习和复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实现课堂内外的学习互动。

2.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个性化的微课程资源。

3. 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课堂和在线学习,利用微课程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

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

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第一篇: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当前,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兴未艾。

作为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微课的教学设计有其独特之处。

作者在分析大量优秀微课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理论,从视听传播、教学思路、心理感受三个层面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并就微课设计中的三个关键问题:选题、教学策略、教学信息处理展开重点论述。

在选题上强调内容的价值性、适用性、契合度;在教学策略上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情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原理及方法;在教学信息处理方面,根据视频媒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内容可视化的三种具体手段:概念形象化、数字关系图示化、信息呈现动态化。

引言微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资源。

当前,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微课的培训、开发、应用等相关工作,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也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的热情。

由于微课制作的技术门槛低,微课作品的生成、传播、使用比较简单,很多教师乐于接受和尝试,当前的微课制作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虽然微课受到人们的热捧,但由于大部分一线教师缺乏对微课内涵的深入理解,缺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致使很多微课作品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胡铁生老师在对500多名高校微课参赛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后指出:“能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先进微课教学设计理念指导的微课作品仍然缺乏。

”(胡铁生,2014)笔者在从事各级各类微课培训和大赛评比的工作中,分析、比较、评阅了大量作品,总结、凝练出微课设计与制作的一些主要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微课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观看、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应用探索一、微课程的兴起及根源1.微课程的兴起微课程与“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移动学习”等一起,被众多业内专家认为是2013-2014年度最具影响的教育技术。

其中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 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

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内,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程概念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仅以“微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就有650篇,涵盖中小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众多领域,研究的内容包括微课程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等不同的环节。

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种全国性的微课程大赛如火如荼,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微课程建设的热情。

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

虽然目前微课程尚无统一定义,但是对微课程的主要描述基本一致,即微课程具有如下特征: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短小,通常为5-10分钟左右;一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微课程兴起的背后根源微课程的出现,可谓教育领域的一场风暴,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质疑。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视 化 处 理 , 变 为 富 有视 听 效 果 的 微课 程 。
此 ,“ 微课程 ”成 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部 门关注 的热 点 话题, 在教学实践 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 事实上, 继E . L e a r n i n g 、
M. 1 e a r n i n g 之 后 ,微 型 学 习 已经 成 为 新 兴 的 数字 化 学 习 方 式 , 基 于 微 型 视 频 资源 的 学 习 能 充 分 挖 掘 文 字 和 图 片 包 含 的 隐 性 知 识 ,将 隐 性 知 识 显 性化 地 表 现 出来 …。在 此 背 景 下 , 本研 究 关 注 了微 课程 的设 计 方 法 和 教 学应 用 , 以期对 微 型 教 学 视 频 支 持 下 的 教 育 教 学变 革 提 供 一 定 的参 考 和 借 鉴 。
【 关键词 】微课程;翻转课堂 ;课程 设计 ;教学模型
【 中图分类 号】G 4 0 — 0 5 7 【 文献标识码 】 A 【 论 文编号 】1 0 0 9 -8 0 9 7( 2 0 1 3 )l o 一0 0 3 l —o 5 【 D 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 8 0 9 7 . 2 0 1 3 . 1 0 . 0 0 6
微 课 程 可 以 有 效 利 用 碎 片 化 时 间进 行 随 时 随 地 学 习 ,有 助 于 形 成 新 的 学 习 理 念 。文 章 首 先 简 要 回 顾 了微 课 程 的 起 源 以及 发 展 现 状 ,对 其概 念 、 特 征 进 行 了探 讨 ,然 后 针 对 微 课 程 内容 从 降低 认 知 负 荷 的 角 度 提 出 了五 个 设 计 原 则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微 课 程 设 计 的 方法 与 合 适 的 教 学 应 用 模 型 。

基于终身学习需求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终身学习需求的微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终身学习需求的微课程设计研究丁丽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浙江·杭州310030)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6.06.015资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SCG187);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201534127);2015年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财务案例分析’课程基于SPOC 理念的课堂翻转”。

作者简介:丁丽华(1980—),女,浙江缙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与金融、远程开放教育。

教改教法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发现存在课程设置僵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终身学习的需求。

本文从学习者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新方向,阐述了微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基本理念、开发的一般流程,为微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寻求启示。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习需求微课程教学设计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Micro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Demand of Lifelong Learning //Ding LihuaAbstract The existing adult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do not well adapt to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ctual needs of learne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resources,and expounds the basic idea of design and the gener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icro curriculum.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learning requirements;micro cur-riculum;instructional design1研究背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是当今国际社会主导性的教育思潮,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

终身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终身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终身学习背景下微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作者:张明华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6年第9期[摘要]知识的更新在加速,成人集中学习的时间在减少,目前如何在求学者不规则的时间里找到方便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是一大难题,就微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资源建设;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缘-00苑4-01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人们意识里逐步形成,人们对方便快捷的学习资源课程的需求与日俱增,顺应时代需求,学习灵活方便的微课程应运而生,为学习者提供随时学习、主动学习、快捷学习提供了可能。

但真正让微课程走进大众视野,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老百姓随时、随地、可学、有学的学习载体,还有很大距离,下面谈几点本人的看法。

一、让大众认识微课微课首先是课,微而不虚,用视频呈现,5~10 分钟为宜。

微课虽小但有独立实际意义、有明确学习目标。

微课只讲授某个知识点,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它有完整的制作流程:选题寅命题寅内容取舍寅文本设计寅制作微课,每一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内容不多,容量较少,适宜移动终端学习。

直观感强,利用声、色、光、电直观、唯美地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多种感官,增强学习效果。

二、制约微课程建设的问题和难题微课程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微课程建设需要懂的人1.要懂教学。

微课是拿来学习的,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因此,微课的设计都必须严谨、科学、符合教学要求。

否则就会成为宣传片、微讲座。

2.要会设计。

微课要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必须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否则,做出的微课是不吸引人的。

3.要能制作。

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与传播的,一个微课包括设计与制作两部分。

设计只是一部分,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是好微课的重要基础,因此,不懂制作是做不出微课的。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微型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微型学习以其短小精悍、灵活多变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而微课程作为微型学习的重要载体,其设计及教学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1. 目标明确性:微课程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内容精简,突出重点。

2. 内容短小精悍:课程应遵循“短、平、快”的原则,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

3. 结构化与逻辑性:课程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学生能够快速把握学习要点。

4. 多媒体结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 互动性:设置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微课程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及形式。

2. 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策略,设计课程结构及教学环节。

3. 资源整合: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4. 制作与开发:运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微课程视频及配套教学资源。

5. 测试与优化:对微课程进行测试,收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课程。

四、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1. 个性化学习:微课程可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翻转课堂:微课程可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3. 混合式教学:结合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4. 课外拓展:微课程可作为课外学习的有益补充,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5. 教师专业发展: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五、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微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摘要】该研究从微型学习视野出发,探讨了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相关问题。

在概述部分介绍了微型学习视野下微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在教学应用分析中,分析了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

探讨了微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微型学习视野下微课程设计的启示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将为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微型学习、微课程设计、教学应用、关键要素、教学模式创新、启示、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微型学习是指以小而精的内容传递和学习方式,是一种根据学习者需求和学习目标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微型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门课程,而在微型学习视野下,学习者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微课程快速获取所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随着微型学习的兴起,微课程设计和教学应用成为教育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微型学习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出有效的微课程,并探索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微型学习视野下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应用微课程,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了解微型学习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微课程的教学应用方法,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微型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微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明确设计微课程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期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

通过研究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旨在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微课的设计和开发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微课的设计和开发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微课的设计和开发
微课是一种短时、线上、分散的学习形式,具有便捷、快速、
灵活的优势,逐渐成为学习者和教师的热门选择。

在设计和开发微
课时,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学习目标
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练,必须明确主题和目标。

开发者应该
根据学习者学科背景、学习层次、学习需要等因素,确定本微课的
学习目标,明确内容的核心概念,并根据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资源,以便于传递核心概念。

2. 针对学习者分析学习任务
设计和开发微课需要密切关注学习者的特点,从而确保课程内
容适合学习者的背景、层次和需求。

因此,可以通过学习者分析来
确定学习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和理解障碍,确保课程内容恰当而具
有挑战性。

3. 设计交互式教学资源
在设计和开发微课时,教学资源需要与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背
景紧密配合。

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设计出高效、实用、有效、交互
式和观众激励的教学资源,例如图像、示例、说明、短视频、交互
式练习、案例研究等等。

4. 提供反馈机制
微课程的特点在于简洁、紧凑,因此在设计和开发微课时提供
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反馈机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习者确认自己
的理解,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建议开发者设计学习
评估和回馈机制,可以通过选择题、展示题、打分机制等方式,让学习者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之,设计和开发微课需要紧密关注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

对于有效的微课,开发者需要注重学习目标的明确和理解,分析和理解学习任务、提供有挑战性的任务、设计交互式教学方法,并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

微课的设计理念探讨

微课的设计理念探讨

微课的设计理念探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微课教学了,那么微课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更加有效?
首先,应注重建立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微课应该突出重点,强调有用的知识点,让学生
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掌握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它的内容应该有趣有趣而又实用,才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学习,因此,设计者应该尽可能精心设计,在课程上
放入有趣、戏剧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做到轻松、快乐、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微课还应该注重使用加强学习效果的多媒体教学法,并且确保课程的适度控制。


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更深入地理
解课程内容,加强对内容的认识和掌握。

同时,还应注意控制课程的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复习和巩固,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微课设计应该注重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着重强调实用性和有趣性,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控制技术,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微型学习已成为当代学习者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在此背景下,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其短小精悍、高效实用的特点,迅速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微型学习的概念及特点微型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

其特点包括学习时间短、内容精简、形式多样、学习目标明确等。

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认知习惯,能够满足学习者快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需求。

三、微课程的设计原则1. 内容精简:微课程内容需精简、紧凑,重点突出,能够迅速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

2. 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如视频、音频、图文等)进行呈现。

3. 目标明确:微课程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使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成果。

4. 互动性强:通过设置互动环节、讨论区等,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四、微课程设计实践1.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学需求和学习者特点,明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进行课程设计。

3. 设计课程内容结构: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结构。

4. 制作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5. 试运行和反馈:对微课程进行试运行,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

五、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1. 应用于课堂教学:微课程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应用于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知识。

3. 应用于混合式教学:将微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微学习 有效教学研究

微学习 有效教学研究

微学习有效教学研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及质量提升的转型期,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中职学校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时期,中职学校要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就必须在工学结合、企校共育人才的基础上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索微学习如何赋能中职高效课堂构建,从而促进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一、微学习赋能中职高效课堂构建的价值(一)促使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微学习便应运而生。

新时代,高效课堂模式有了崭新的发展方向,先进理念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缔造现代高效课堂典范形态的支撑点,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力臂”。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进一步管理。

”[1]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化。

其中,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它要求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手段科技化、教学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智能化等。

目前,微学习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教学方式,将使可积累、可重复知识的储存变得简单化,使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逐渐放大,从而促使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化。

(二)促进学生学习环境得到改善技术进步能够促进学习变革,使学习者的地位发生改变,使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形式发生革新,使学习环境得到改善[2]。

中职课堂力求以学生技术技能成长为主线,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等,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培养规格的层次性,从而吻合地方支柱行业、龙头企业的人才需求。

当前,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正在传统形式之外开拓新的途径,学习内容除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法律常识、安全生产规范、管理管控外,数字化、网络化学习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中职高效课堂微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不断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最终实现“为学而教”;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并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寻求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模式的各种构建策略,并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正文】一、现状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线课程已经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线课程具有时间灵活、地点自由、资源丰富等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在线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然而,目前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设计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当前的在线课程设计缺乏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大部分的在线课程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设计来呈现给学习者,无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而且,目前很少有在线课程能够利用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

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不可靠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在线课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教学能力和丰富的知识背景。

学习者很难判断在线课程的质量和可信度,容易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低质量的课程上。

再次,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缺乏创新和互动性。

在线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创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方式。

然而,目前的在线课程还停留在视频讲述和在线测试的简单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习者主动参与和思考的兴趣。

二、存在问题1. 缺乏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大部分的在线课程都是根据统一的教学设计提供给学习者,无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而且,缺乏利用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的能力。

2. 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不可靠。

当前面向终身学习的在线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者难以判断课程的质量和可信度,容易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低质量的课程上。

3. 缺乏创新和互动性。

当前的在线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缺乏创新和互动性,无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兴趣。

三、对策建议1. 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体验。

在线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支持。

可以利用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反馈数据来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

在我们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探讨了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设计方法、实例分析、教学应用研究以及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了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的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型学习、微课程设计、微课程教学应用、教学效果评价、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设计特点、设计方法、实例分析、未来研究方向、总结、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微型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其核心特点是“随时随地、个性化、碎片化、互动性强”。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型学习应运而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课程设计强调的是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微型学习强调的是信息的精炼和便捷性。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计出符合微型学习特点的微课程,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微型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对传统课程设计方法的检视与改进,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1.2 研究意义微课程是一种以小单元内容为单位,独立设计、独立完成、独立传播的短时、高效的在线学习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在微型学习视野下,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要求越来越灵活。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2024年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范文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它以其灵活性、高效率和快速吸收的特性质吸引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而微课程(Micro-course)作为微型学习的重要载体,其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微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微课程设计是微型学习实施的关键环节,其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信息传播理论等。

设计时,需遵循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同时,还需注意微课的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以适应现代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三、微课程设计原则与策略(一)设计原则1. 目标明确:每个微课程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学习者能够快速掌握关键知识点。

2. 内容精简:内容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讲解。

3. 结构清晰:微课的结构应清晰明了,包括引入、讲解、总结等环节。

4. 互动性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增加学习者与课程的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设计策略1. 短小精悍: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确保学习者能够快速吸收。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3. 个性化定制: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等制定个性化的微课内容。

4. 及时反馈:通过练习、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习者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四、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微课程可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微课还可以作为课堂互动的载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易于传播的特点,非常适合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创新。

微型课程因其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微型课程在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微型课程概述微型课程是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的,它以小而精的特点,通过小课时独立完成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

微型课程的特点是课时短,聚焦一点,维度小,深度足,学习资源高度精简,便于快速学习和灵活使用。

微型课程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1.开发微型课程的原则中小学教育中开发微型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学生需求: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体现学科特色:微型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突出学科本质。

(3)灵活多样:微型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呈现,如视频、PPT、动画等,使学生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够进行学习。

(4)注重知识质量:微型课程不仅要求课程内容的紧凑性和精确度,更要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微型课程的应用在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开发相应的微型辅导课程,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学习。

(2)拓展课外知识:开发丰富多彩的微型课程,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学习,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课堂辅助教学:微型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外知识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

三、微型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微型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提高教学效果:微型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摘要]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依托移动设备的微型学习成为可能,满足了成
人学习者短小、松散、实用的学习需求。

微型学习的理念和移动学习融为一体,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保证。

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的研究非常有限。

要充分发挥微型学习“短小、精悍、实用”的特点,尤其需要针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以及移动设备的特征对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移动学习的相關学习理论、已有的课程设计原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炼微型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要素,为形成符合成人移动学习特点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使成人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发挥移动设备和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使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關键词]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学习理论;设计原则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人们也逐渐感觉到了移动学习正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并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谷歌项目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在2012年移动世界大会上透露:每天大约有85万台Android设备被激活,迄今为止,共有3亿台设备搭载Android系统。

同时,Android市场上为用户提供多达45万款不同类型的应用。

据新东方在线统计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iPad国内占有率达79%,智能终端数量10月达2亿,半年内增长率为125%。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

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

大量移动终端、手机新功能的闪亮登场,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出现。

成就了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

可以说,移动学习已从探索阶段转入了如何真正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阶段。

当技术的支撑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移动学习课程更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和培训,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成为了重中之重。

然而,目前的移动学习课程更多的只是解决了“课堂搬家”,离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还有很大的距离。

移动设备为丰富的多媒体学习提供了潜力。

但是,使用和开发移动学习的模式仍有所欠缺。

移动学习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专为移动设备开发的学习内容。

2004-2005年,荷兰开展了Manolo项目,该项目主要關注电子学习、无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集成。

Manolo项目的评估者得出结论,移动学习只有在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和必要的服务时才有效。

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移动学习,同时也适用于其它技术与教育的整合。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将网络上现有的纸质课程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发布,对于材料的质量或效果的影响甚微,除非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根据Wentzel等人的研究,荷兰开展的GIPSY和Manolo项目表明,仅仅通过另一种方式(移动设备)提供与网络上相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料。

其价值对于学生的教育经历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教学设计者面临着如何在学习应用中使用移动设备这些
功能强大的新工具这一挑战。

他们要做的不是期待下一个伟大的技术进步,而是致力于应用现有的工具合理地设计课程。

在设计微型学习课程时,要为学习者设计,而不是为技术设计,在学习者的需求和技术手段发生冲突时,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学习者的使用环境、学习需求和经济能力等。

为了有效地支持移动教育,要确定符合教学法的课程设计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灵活应用于教学设计中。

为课程设计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确保他们能尽可能的适用于最广泛的学生群体,使微型学习从边缘走向主流。

下文将对相關的学习理论、现有的设计原则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炼微型课程的设计原则,以为课程设计者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一)相關学习理论
现有的几种学习理论可以作为制定移动课程设计原则的出发点。

ArnediHo-S6nchez等人认为,许多现有的学习理论与移动学习具有相關性,可以作为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依据。

Uden提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可作为设计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活动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活动理论是一种包括意向、思考、历史、合作和发展这些理念在内的学习理论。

它重点是通过利用包括主体、客体和工具在内的活动来理解人类活动和工作实践。

在微型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和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可以作为一项活动,而移动设备就是工具。

按照Uden的观点,活动理论的四个步骤可以用来有效地设计移动学习框架:(1)明确活动的目的;(2)分析学习和使用的情境;(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活动和其构成成分和行动;(4)寻找内部矛盾,即活动系统中的干扰因素,创新和变化背后的驱动力量。

目前,许多远程教育研究者将国际著名远程教育专家穆尔(Moore)博士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Transactional Distance Theory,简称TDT)”这一理论看作是理解远程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并用于指导远程教育的实践。

穆尔等人以远程技术创新为前提建构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反映了后工业化时代的远程教育的核心本质。

Park提出可以基于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开发一套移动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他应用这一理论将移动学习归为四类:(1)高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2)高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high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3)低度交互距离和社会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soci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4)低度交互距离和个性化的移动学习活动(low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ndividualized mobile learning activity)。

Park认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证实,移动设备可以支持学习者在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之间进行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