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壳上市案例实证分析
买壳上市理论和案例
买壳上市理论和案例买壳上市(Shell IPO)是指企业通过收购一家已上市的公司(壳公司)来实现其上市目标。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来说,能够省去上市过程中的一些步骤和时间,更加快捷高效。
买壳上市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快速上市的一种常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分析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和相关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
1. 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买壳上市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成本优势:相对于传统的IPO,买壳上市能够大幅缩短时间周期。
传统IPO需要经历上市辅导、审核、路演等一系列繁琐流程,而买壳上市只需要完成收购和重组手续即可。
这种快速上市能够让企业更早进入资本市场,享受到资本市场的优势。
(2)市场风险降低:通过买壳上市,企业能够直接进入二级市场,避免了新股发行期间的市场风险。
在股权收购完成后,企业股票将会直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避免了炒作风险和破发风险。
(3)融资便利性:买壳上市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
上市后,企业通过发行新股或增发股票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2. 买壳上市的案例下面将从不同行业的买壳上市案例来说明其应用前景和效果:(1)互联网行业2010年,美团在中国市场买壳上市,随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买壳上市让美团能够快速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了大量的融资支持,并通过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品牌知名度,迅速占据了外卖和在线团购市场的主导地位。
(2)制造业2013年,宇通客车成功进行买壳上市。
作为中国最大的客车制造商之一,宇通客车通过收购壳公司并完成重组,成功进入资本市场。
上市后,宇通客车通过优势资本市场的资源和品牌溢价,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地位,成为中国客车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3)新能源2017年,特斯拉收购太阳城,实现买壳上市。
通过买壳上市,特斯拉能够快速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资源。
美国买壳上市分析三
证券时报/2007年/1月/20日/第A04版热点美国买壳上市分析(三)卢少平胡伟在上一期的分析中我们谈到的A公司,由于聘请了缺乏经验和实力的顾问公司帮助其操作在美国买壳上市,结果造成了一些遗留问题。
如果A公司是聘请有经验及实力的顾问公司为其操作,效果会怎样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个近期在美国买壳上市的B公司的案例:1、主营业务:数字媒体、电子商务2、基本数据:3、财务数据注:公司自2005年6月6日开始经营,后来将会计年度末由2005年9月30日改为2006年3月31日。
4、上市过程:2005年9月18日,B 公司与美国OTCBB壳公司完成反向并购,壳公司收购前者的全部股份,发行5000万股普通股给B 公司的股东WW Investment Holdings Limited(WWH),随后公司更名为BBBB。
同年9月30日,BBBB与S.Business Networks Ltd.(简称“SBN”)签订协议,BBBB增发大约2670万股普通股给SBN,以换取对SBN下属若干子公司的全部股权的收购。
整个并购过程完成后,WWH和SBN以及两家公司控股自然人股东总共获得了BBBB 83.3%的股份。
5、公司架构:若干子公司包括:Wide Angle Press Limited;Golden Horse Management Limited;The Observer Star Group Holdings Limited;The Observer Star Publishing Global Limited等。
6、股东结构:截止2006年5月19日7、融资情况:在2005年6月6日到2005年9月30日间,发行普通股融资?苊250000;在2005年9月30日到2006年3月31日间,发行普通股融资?苊654800,发行可转换票据融资?苊2816000;在2006年3月31日到2006年9月30日间,发行普通股融资?苊9079000。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
买壳上市的例子(一)买壳上市是什么?买壳上市,又称借壳上市,是指一家未公开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方式。
被收购的空壳公司往往已经注销其原有的业务,只保留了上市的资格。
为什么选择买壳上市?买壳上市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时间周期短:相比于IPO的繁琐程序和漫长时间周期,买壳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快速实现公司的上市。
2.成本较低:IPO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和费用,而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同时,买壳上市还可以通过与壳公司的股东进行一定的交易和谈判,减少交易成本。
3.减少风险:IPO过程中需要披露大量的财务和业务信息,而买壳上市可以避免这种披露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买壳上市的案例以下是一些买壳上市的案例,用于说明这种方式的具体操作和效果:1.X公司是一家创业公司,拥有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尚未实现盈利。
2.X公司发现Y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Y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X公司与Y公司股东进行谈判,最终达成收购协议。
4.X公司通过股权交割,获得Y公司的控制权。
5.X公司完成收购后,随即更名为Y公司,并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
案例二:A公司并购B公司1.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的初创公司,正在寻求快速上市的机会。
2.A公司发现B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具有适合上市的资质。
3.A公司决定通过并购B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的目标。
4.A公司与B公司股东进行谈判,商定交易条件。
5.A公司完成收购交易,并完成更名为B公司的手续。
6.B公司开始在股票交易所上市,A公司获得了快速上市的机会。
1.C公司是一家在制药行业有潜力的创业公司,正在寻求更多的资本支持。
2.C公司发现D公司是一家已经上市的空壳公司,决定通过收购D公司来实现快速上市。
3.C公司与D公司股东进行交易谈判,商定收购条件。
4.C公司成功收购D公司的股权,并完成更名为D公司的手续。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
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一)买壳上市理论和经典案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了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但这个过程往往并不容易,需要企业准备大量的资料,且走的审批程序也比较漫长。
为了减少上市时间和资金成本,买壳上市理论逐渐广泛被采用。
买壳上市指的是企业通过购买已经上市但处于停牌状态的公司的股权,以取得其他公司上市的身份。
这种方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快企业上市进程,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
一、理论分析1. 优点(1)企业可以快速上市,避免复杂的资料准备和审批程序。
(2)上市所需的资金成本较低,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运营和扩大规模上。
(3)可以获取股权交易所的流通市场和股票价格等信息。
(4)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开拓市场空间。
2. 缺点(1)买壳的成本较高,需要支付高额的溢价。
(2)壳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经营状况可能与企业本身不符,存在着风险。
(3)壳公司的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需要进行清晰的股权结构分析。
(4)买壳上市可能会用到各种管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风险。
二、经典案例1. 爱挖掘被江苏如通收购上述爱挖掘于2010年推出“互联网+工程智造”概念,致力于同步互联网和工程的深度融合,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成功实现线上和线下资源对接。
由于企业本身的业务优势,爱挖掘于2015年购买江苏如通股权,成功上市。
2. 化妆品公司宝源被借壳宝源化妆品是一家销售旗下品牌化妆品的公司,于2015年被借壳上市。
虽然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审批过程较长,宝源选择了买壳上市的方式,以保证业务发展体量和品牌层次性的提升。
总之,买壳上市这种方式确实能够为企业快速上市提供便利,但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问题,需要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分析,谨慎的进行选择和决策。
山东博润买壳上市案例
山东博润买壳上市案例2010年6月11日纽交所上市的山东博润(NYSE:BORN),虽然被称为山东省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但并未带来多少新闻效应,知者寥寥。
山东博润以食用酒精为主营业务,年营业额刚刚突破10亿元人民币。
这家看似非常普通的企业,却有着“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3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80%”的炫目业绩,这成为其打动美国资本市场的有力筹码。
我们之所以关注它,并非因为其漂亮的财务业绩,而在于其在境外上市过程中,与监管政策玩了一次极具典型意义的“猫鼠游戏”。
山东博润的红筹重组模式,是迄今为止对政策突破程度最大的案例,令商务部十号文几近“一纸空文”。
因收购变更主业,谋划上市山东博润最早于2000年12月,由王金淼、王继宽、王培仁、王培利4 名自然人分别出资20万元人民币、20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和5万元人民币设立(最早的企业名称为“海虹制盐”)。
山东博润最早的主营业务并非食用酒精,而是工业盐,因当地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盐碱地多。
自2007年起,山东博润的主营业务从工业盐转向食用酒精。
而其中一个重大转折,便是介入收购一家资金链断裂的酒精加工企业。
2007年7月,位于黑龙江大庆市的“安信同维酒精制造有限公司”资金链断裂,随后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2008年7月,山东博润将其收购,更名为“大庆博润”。
经此一役山东博润的产能增加33万吨,加上原有的16万吨产能,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酒精生产企业。
而在山东博润收购行动的背后,得到了来自优势资本的股权投资。
由于该项收购以及PE资本的介入,并且在香港注册公司,山东博润开始同时谋划境外上市(其境外上市的计划可能是PE方的主张)。
当时,山东博润经过多次增资扩股、股权转让以及更名之后,变成了如图一所示的股权结构,其中王金淼持股96.7%,其父王培仁持股3.3%。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实现境外上市往往通过搭建“红筹架构”的方式进行:实际控制先在境外设立离岸公司,然后由离岸公司收购境内的资产,再以离岸公司为主体申请境外上市。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浪莎
买壳上市—以浪莎集团上市为例小组成员:张玉梅尤宜芳喇学山吴俊瑶石菲菲蔺秀珍李文魁石前威王耀宗一、买壳上市基本理论(一)买壳上市的涵义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以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的资产。
买壳上市是间接上市的一种方式,是非上市公司低成本、高效率、快捷上市的一种方式。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资格,是一种形象的称呼。
(二)买壳上市的一般模式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但清壳这个步骤并不是必需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只包括买壳和注壳两个步骤的情况。
常见的买壳上市方式有股权的有偿转让1、股权的无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和资产置换2。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一)背景介绍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
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
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
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 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3,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
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
如何买壳上市及典型案例分析如何买壳上市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购买一家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一般而言,买壳上市是民营企业的较佳选择。
由于受所有制因素困扰,无法直接上市。
买壳上市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
首先是买壳,即收购或受让股权。
收购股权有两种方式,一是收购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这种收购方式的成本较低,但是困难较大。
要同时得到股权的原持有人和主管部门的同意。
场外收购或称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是我国买壳上市行为的主要方式。
根据上海市场1999年上半年买壳上市行为统计,在场外收购方式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三种方式为国有股转让(40%)、法人股转让(40%)和收购控股股东(12%)。
其中国资局、政府部门控股的企业买壳上市动作最多。
另外,证券公司和投资公司涉足买壳上市的现象日益增多。
如重庆国股控股重庆路桥(600106)、北京首创控股宁波中百(600857)。
另一种方式是在二级市场上直接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
这种方式在西方流行,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只适合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较高的公司或者“三无公司”。
二级市场的收购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套详细的炒作计划,能从二级市场上取得足够的投资收益,来抵消收购成本。
我国第一起二级市场并购案例就是“宝延”风波。
1993年9月深宝安(0002)通过其上海的子公司和两家关联企业大量收购延中实业(600601)的股票,从而拉开了我国二级市场收购的序幕。
目前,二级市场并购主要集中在“三无”板块,如北大方正收购延中实业,天津大港油田收购爱使股份(600652)。
受让股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买壳方式。
所谓受让就是国有股权的无偿划拨,但是只适合国有制企业。
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偿划拨往往附带有较高的负债和社会包袱。
其次是换壳,即资产置换。
将壳公司原有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卖给关联公司,再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提高壳公司的业绩,从而达到配股资格,实现融资目的。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买壳上市是指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合并一家已经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从而获得上市的资格。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来说,时间短、成本低、程序简便,因此在中国的股市中比较常见。
买壳上市的案例分析中,最为经典的例子之一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上市。
在2024年,阿里巴巴选择了位于美国的纽交所进行上市,而并没有选择传统的IPO方式。
阿里巴巴选择的买壳上市方式是通过收购一家已经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雅虎(Yahoo)的股票。
通过收购雅虎的股票,阿里巴巴就可以借用雅虎的上市资格,从而在纽交所上市。
这种买壳上市方式给阿里巴巴带来了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买壳上市的速度比传统IPO方式快得多。
IPO的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数个月的时间,而通过买壳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很快获得上市资格,从而更快地进行股权融资。
其次,买壳上市的成本相对较低。
对于一家像阿里巴巴这样规模巨大的公司来说,通过IPO方式融资需要付出巨大的费用和工作量,而通过买壳上市可以节省这些成本。
最后,买壳上市可以使公司更容易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通过在纽交所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提高公司的曝光度和市值。
然而,买壳上市也有一些风险和局限性。
首先,买壳上市依赖于合适的壳公司。
如果找不到符合条件的壳公司,或者壳公司的质量不够高,那么买壳上市的计划就可能受阻。
其次,买壳上市的程序相对较为复杂。
尽管相比IPO来说时间和成本都会减少,但是整个买壳上市过程依然需要进行尽职调查、协商合同等一系列的步骤。
最后,买壳上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考虑。
一旦选择了买壳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从壳公司继承的一些问题(如财务问题、声誉问题等)而面临着诸多困扰。
总的来说,买壳上市是一种相对快速和成本较低的上市方式,对于一些规模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公司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选择买壳上市还是传统IPO方式,需要公司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买壳上市--帝通国际案例分析
周星驰买壳上市始末2010年2月23日,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帝通国际”发布公告,称周星驰将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一职,任期5年,从而将在公司背后隐形数月的大股东周星驰推向前台。
2010年5月27日,“帝通国际”更名为“比高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为Bingo)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周星驰坐拥35.64%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成为香港创业板最耀眼的明星股东。
在这里,我们试图用老师讲过的投资银行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背景一般来说,买壳上市是企业直接上市无望下的无奈选择,周星驰之所以选择买壳上市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香港艺人中周星驰一直是比较善于理财的一位,圈内称“电影无厘头,投资有厘头”。
从1990年周星驰买了第一栋豪宅获利之后,就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几年下来已经净赚超过7亿元台币(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号称香港演艺圈的楼王之王。
但周星驰显然志不止于此,他一直在寻求上市从而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获得更大的发展。
周星驰控制的品记国际,曾经在2005年10月申请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当时甚至制定了到新加坡的推介活动,但是,品记的上市申请在港交所的上市委员会聆讯中未获得通过,致使相关上市步骤夭折。
上市受挫,而再次申请又周期漫长,无奈之下,周星驰只好打起了买壳上市的主义,并看中了当时的帝通国际。
而帝通国际则是2002年左右在创业板上市的一家公司,帝通国际主要从事制造电子消费品、提供电讯服务以及物业管理,其07及08两年接连亏损,09年也仅仅靠出卖子公司的才保持了盈利为正,从而避免了连续三年亏损以致停牌的不利局面,其股票一度沦落为“仙股”,徘徊在0.1港元以下。
经营不利之下,濒于退市的帝通国际也试图通过寻找重组合作者以求谋得新的发展。
买壳:周星驰真正进入帝通国际则是通过2009年夏天的一笔交易。
2009年6月,帝通国际宣布以3亿港元从Beglobal Investments Limited 在香港的附属公司购入Granville Identity商场,而BI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星驰,他以新股及可换股票据进行收购,通过这起收购,周星驰将持有24.21%帝通股份,这也意味着,周星驰能与菱电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一起,共同持有超过48%的股份,成为帝通国际的控股股东。
级上市公司上市买壳并购案例
VS
详细描述
某传统企业为了实现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 展的目标,选择买壳寻求新发展的方式。 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该企业获得了新的 业务领域和资源,进而实现了多元化经营 。然而,多元化经营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 战,如市场不确定性、管理难度、资源整 合等。
05
买壳并购的未来展望
买壳并购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目标公司进 行法律尽职调查,确保股权转让合法 、资产权属清晰、税务合规,并制定 应对法律风险的预案。
整合风险
整合风险
买壳并购后,需要对目标公司进行整合,包括管理、业务、 财务等方面,可能存在整合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整合风险防范
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明确整合目标、步骤和时间表,确保 管理、业务、财务等方面的顺利过渡,同时保持与目标公司 员工的良好沟通。
政策法规的影响
01
02
03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政府将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规范买壳并购市场 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监管力度加大
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买壳并 购的监管力度,防止市场 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 为的发生。
政策支持
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企业进行买壳并购,鼓励 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转型升 级和国际化发展。
能力。
品牌和渠道优势
通过买壳并购获得目标公司的 品牌和渠道资源,提升企业市
场地位和影响力。
买壳并购的历史与现状
1 2 3
历史回顾
买壳并购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曾经一度非常活跃, 成为企业快速上市和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
现状分析
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买壳并 购逐渐降温,但仍然是一些企业实现上市和发展 的选择之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级上市公司上市买壳并购案 例
案例15-1:托普买壳川长征
案例15-1:买壳上市:托普买壳川长征一.参与主体1.川长征四川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川长征”),前身为1996年由北京第一机床厂内迁包建的长征机床厂,是国家以机械制造金属切削加工为主业的机电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为机床、铣床及相关附件。
1987年3月起实行股份制改造,分3次发行社会公众股25万股(后拆分为2500万股),并以部分经营性资产折为国家股3694.59万股。
1992年更名为“长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其又向社会定向发行法人股100万股,11月,自贡市财政局以每股3.5元将650万股国家股转让给12家法人单位。
至此,川长征的股权结构为:国家股3044.59万股,法人股750万股,社会公众股2500万股,总股本为6294.59万股。
1995年11月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截至1997年底,公司总资产41163.46万元,净资产18515.93万元,总股本为8812.43万股,其中国家股4246,43万股,法人股1050万股,社会公众股3500万股。
公司最大的股东是自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其持有国有股4262.42万股,占总股本的48.37%,每股净资产2.101元,每股收益0.011元。
、2.托普发展四川托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托普发展”)成立于1992年,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网络产品、应用电子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1997年1月国家科委将以科普集团为主兴建的西部软件园确定为国家四大软件基地之一。
到1997年底,公司总资产为5亿元,1997年实现产值2.5亿元,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4500万元。
3.托普科技成都托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托普科技”,1992年由托普发展等五家企业以募集方式成立,成立时公司总股本为1300万股,其中法人股900万股,个人股(职工内部)400万股,托普发展拥有61.5%的股权。
公司以商业软件为核心,集计算机硬件、通信、应用电子技术产品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是成都西部软件园的核心骨干企业。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爱生药业买壳上市资本运作案例分析提要本文在分析爱生药业反并购案例的基础上,了解买壳上市模式的运行过程,分析公司如何通过资本运作获利。
关键词:买壳上市;买壳;并购所谓的“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利用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和资产。
一个典型的买壳上市模式是由这样三个运行过程组成:一是买壳交易;二是资产转让交易;三是买壳方在适当的时机实施配股(或增发新股),对原有上市公司的资产存量再次进行调整。
本文试图通过爱生药业反并购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成功买壳上市观察资本运作过程。
一、案例介绍(一)买壳方——美国WerKe。
1998年,以王维实为主的管理层收购了沈阳天威制药厂,该制药厂成立于1993年,原先为国有企业。
2001年1月16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国WerKe”)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沈阳天威威尔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STWP”),其中沈阳天威制药厂投入全部资产占55%股份,美国WerKe占45%股份。
2002年12月9日,沈阳天威制药厂与美国WerKe公司实施股权置换,沈阳天威制药厂股东将其持STWP公司55%的股份换成美国WerKe公司的股份。
换股完成后,美国WerKe 公司拥有STWP公司100%的股份。
STWP主要从事OTC和处方药品的生产与销售。
上述资本运作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在美国注册公司。
美国WerKe 公司是作为买壳上市的主体,成立于2000年12月,公司主业是中国制药企业的权益投资。
第二步,换股。
通过换股,将中国境内资产转移到这家美国注册的公司,由美国公司来持有境内资产或股权。
(二)壳——WICK。
美国WerKe公司选择了一家在0TCBB上市的名为“维克利夫国际公司”(简称“WICK”)的壳公司作为收购对象。
WICK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30日,主要业务为通过互联网销售商品,但由于经营不善,至2002年6月30日止,总计亏损178,426美元。
买壳上市案例
买壳上市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买壳上市的案例,字数为700字: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主要从事水泥生产和销售的企业。
多年来,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
然而,由于资金链紧张和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为了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公司决定通过买壳上市的方式融资。
买壳上市是指一家已经上市但业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被收购后,原公司的业务实体不再运营,而购买公司则利用原公司已上市的身份,再次进行融资和发展。
对于买壳上市的公司来说,具有已上市的身份可以大大减少融资和上市的时间,同时也能增加企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为了寻找适合买壳上市的公司,公司聘请了专业的投行机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尽职调查和评估。
最终,公司选择了一家曾经是一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上市公司作为目标。
该公司虽然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不佳和管理不善,业绩不断下滑,并且面临破产的风险。
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轮的谈判和洽谈,最终达成了协议。
按照协议,公司将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股权,并利用目标公司的已上市身份进行买壳上市。
收购价格为每股5元,总计10亿元。
公司决定通过借贷和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来筹措资金。
完成收购后,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将原房地产业务关闭,并将重心转向水泥生产和销售业务。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内部管理,优化了业务流程和生产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由于公司具有已上市的身份,融资变得更加容易。
公司利用新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包括扩大生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等。
公司的业绩逐渐恢复并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通过买壳上市,公司成功地实现了融资和发展的目标。
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股价也逐渐上涨。
同时,公司的声誉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买壳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上市和扩大规模。
买壳上市及案例分析
买壳上市—以浪莎集团上市为例一、买壳上市基本理论(一)买壳上市的涵义所谓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份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以反向收购方式注入自己的相关业务的资产。
买壳上市是间接上市的一种方式,是非上市公司低成本、高效率、快捷上市的一种方式。
所谓壳,是指上市公司的资格,是一种形象的称呼。
(二)买壳上市的一般模式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但清壳这个步骤并不是必需的,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只包括买壳和注壳两个步骤的情况。
常见的买壳上市方式有股权的有偿转让1、股权的无偿转让、二级市场收购和资产置换2。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案例(一)背景介绍自2001年起,浪莎管理层就一直有意进入资本市场,以壮大发展自己。
而作为一家濒临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ST长控也致力于寻找重组合作者。
1998年4月上市的*ST长控,上市仅2年零10天,就被冠上ST的头衔,成为当时沪深两市1000多家公司中从上市到ST历时最短的一家。
而与四川泰港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天科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一次重组宣告失败后,ST长控又被加星号,使其寻觅重组者的愿望更加强烈,可以说*ST 长控是一个很典型的壳公司3,具有被收购的潜力,这也是浪莎所看中的。
(二)浪莎集团买壳上市过程2006年9月1日,*ST长控发布公告称,四川省国资委授权宜宾国资公司与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浪莎控股受让四川省国资委持有的全部34671288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57.11%),成为*ST长控控股方,从浪莎买壳上市的方式来看采用的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
第二年2月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ST长控向浪莎控股定向增发10106300股,每股6.79元,用以购买浪莎控股持有的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股权,这样就意味着浪莎买壳*ST长控从而间接上市获得了成功。
(三)浪莎集团买壳上市操作流程分析买壳上市一般模式的操作流程包括三个步骤:买壳、清壳和注壳。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
买壳借壳上市案例买壳借壳上市是指一家公司通过收购或兼并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并借用该公司的上市名额,从而实现自身公司的上市的过程。
这种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买壳上市,这意味着原公司的业务转向新的控制股权方向;另一种是借壳上市,原公司的业务方式不变,但是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转移。
买壳借壳上市作为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逐渐得到了企业家的关注和追捧。
以下是买壳借壳上市的一个具体案例: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创业公司,由一群科研人员组成。
由于资金和市场方面的压力,该公司决定通过买壳借壳的方式来实现上市。
首先,该公司选择了一家在上市交易所上市的医药公司作为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目标公司公司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上市名额,符合该公司的需求。
在收购过程中,该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了多次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根据协议,该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完成后,该公司对目标公司进行了整合。
首先,他们将目标公司改名为该公司的名称,并进行了股权结构的调整。
其次,他们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合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
最后,他们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内部运营和财务管理的提升,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随着整合的完成,该公司开始着手准备上市的工作。
首先,他们进行了一轮的融资,以满足公司的资本需求。
其次,他们与证券公司进行了合作,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上市相关审计工作。
最后,在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后,该公司进行了上市的申请,并于几个月后成功上市。
上市后,该公司的市值大幅度增加。
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并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此外,公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上市,该公司成功地获得了资本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规模,并加快了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总结起来,买壳借壳上市是一种快速上市的方式,可以帮助公司快速获取资本支持,并提升其市值和竞争力。
然而,企业在进行买壳借壳上市之前应该仔细评估风险和收益,确保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交易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壳上市案例实证分析摘要:买壳上市是企业实现间接上市,从而利用证券市场达到直接融资的一条捷径。
本文以2002年的典型买壳案例为样本对该年资本市场上的买壳上市交易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案例实证分析。
关键词:买壳上市;壳公司;买壳交易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活动发展迅速,截止2002年末共披露172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并购事项,其中有89家获得财政部批准或已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我们以2003年6月30日以前是否发生资产交易为标准共选择29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壳规模越来越大。
2002年买壳案例中出现了大量的大宗交易。
在18个有效样本中(满足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且每股净资产大于1元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大于1亿元的达到10家,最高的浦东不锈的股权转让总额达到了创记录的11.45亿。
而从平均数来说达到了2.18亿元,大于2002年整个股权转让的平均金额2.02亿元。
其原因主要是:一批有实力的强势企业的内在需求要求它们去整合,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实力。
另外股本数额大的公司再融资有优势。
2.操作类型多而集中。
2002年收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没有无偿划拨形式。
原因如下: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不一致,即使股权转移发生在国有企业之间,一般也需要进行支付;另一方面,并购市场上的无偿划拨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管理而采取的,而买壳主要为了实现间接上市。
因此,壳很少采取无偿划拨的形式。
此外,购买母公司的股权的收购方式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期发生4起购买母公司股权形式占总数的13.85%,是由于该形式有利于避开过多的市场关注,更有效地处理企业上市中的遗留问题,而我国不成熟的市场体制,更为这种交易留下了土壤。
3.壳公司特点。
(1)业绩并非一律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期被ST或PT的壳公司共有9家,占31%;其余的20个样本中,共有13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正数,且有5家该指标大于5%。
此外,壳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
在所有壳公司中,有12家低于35%,最低仅为1.4%,是典型的净壳公司,这说明买壳者在选择目标时更理性。
(2)壳公司多集中于欠发达地区。
并购说明有实力,被收购说明有价值,对买壳上市更是如此。
从经济区域看,共有18家壳公司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总数的62%,其余的38%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也印证了欠发达地区上市公司平均赢利能力较差,容易被作为壳公司而遭到收购。
并且,四川、上海、北京三地的壳公司数量最多,也反映了老上市公司是壳公司的最主要的来源。
(3)行业多分布于传统制造业。
壳公司有较突出的行业特征:化工行业4家,纺织服装2家,冶金机械3家,商贸旅游酒店等服务型行业达到7家公司,综合性公司5家,电子通信3家,其它行业5家。
从行业分布看,传统的制造业是壳资源比较集中的领域,而科技类企业由于行业不景气等原因成为壳资源新的发源地。
4. 买壳公司的特点。
(1)买壳公司多集中发达地区。
从经济区域讲,买壳公司共有21家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占总量的72%,说明了买壳者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上海以6家名列榜首,证明上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2002年广东省壳公司仅有一家,买壳公司达到4家,说明广东上市公司质量普遍较高,未上司公司利用资本的愿望迫切。
在不发达地区中四川共有4家买者,3家是购买本省的壳公司,说明买壳上市行为中地方政府推动因素的作用非常大,当地政府担心壳资源流失而人为地设臵地区壁垒的情况很严重。
(2)买壳公司大多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
8月15日,财政部批准了方向光电国有股权转让一案,标志着关闭了两年的“国转非”大门重新向民营企业开放。
9月28日,管理层又出台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类主体都可以参与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当中。
沉寂多年的民营企业上市劲头由此爆发。
2002年买壳交易中买壳公司是民营企业的共有24家,占83%,大于同期并购市场的51.2%的比例。
5.转让溢价低。
在18家有效样本中(每股净资产大于1元且有购买价格)仅有一家转让溢价率为负。
这主要由于财政部明确规定国有股向民营企业转让价格不低于净资产,并且不同的国有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
在另外的17家正转让溢价样本中,平均转让溢价率为18.71%,大于2002年股权转让的平均转让溢价率10.71%。
从绝对数看共有16家中转让溢价小于1元,而平均转让溢价为0.38元。
这些说明当前买壳重组已转为理性行为,二级市场不再盲目追捧重组题材,从而减少了使其获得短期大幅度升值效应的机会。
而相对较高的转让溢价率,其原因主要是壳公司一般都财务状况差,净资产低。
当然,由于股权转让大多以协议的方式进行,参与竞争者较少,因此不排除国有资产低价转让的发生。
6.转让比例相对集中。
2001年以来,证监会严格限制了豁免民企要约收购。
本年度的20家以购买股权的手段买壳交易中有5家持股股份超过总数30%。
但是这5笔交易中都是国有股本之间的转移,很可能获得证监会的豁免,事实上它们也确实获得了豁免。
其余的15家持股股份都小于30%,14家分布在20%~30%之间。
持有30%以下的股份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为了避免要约收购。
持有大于20%的股份主要为了保证相对控股,从而保持足够的话语权,更有利于日后进行资产交易。
一、对壳公司资产整合的分析由于资产整合晚于股权买卖,因此本文截取了至2003年6月30日相关的资产整合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资产整合有以下特点:1.公司改名成时尚。
名称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新的控股股东的进入往往伴随着名称的改变。
在全部29个样本中,共有12家占41%的上市公司变更了公司简称。
变更后的名字充分体现了新控股股东的名称或其主营业务,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扩大自己的知名度的广告效果。
2.治理结构彻底变化。
调整壳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买壳上市的题中之意,因为这是对壳公司进行资产整合的前提。
29个样本中治理结构发生彻底变化的共有27家,占总数的93%,而其余的两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通过改变壳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解决壳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这也是买壳者花费巨资购买壳公司的股份取得权力的表现。
3.资产交易方式多样。
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
因此,买壳者与壳公司进行资产交易成为买壳上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29个样本中,出售与购买方式几乎占了一半,因为无论是出售还是购买都只是涉及两个当事人,交易较为方便。
而资产臵换占了近1/3。
买壳公司可以直接用其取得的壳公司资产抵偿给原大股东,但由于属于关联方交易,因此受到严格的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两起捐赠方式000669的领先科技和600759琼华侨,其中领先科技具有配股资格,大股东通过直接捐赠为更快的进行配股、增发创造条件。
而琼华侨是一家已经退市的空壳公司,急需外部支持,捐赠可能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方式。
4.资产交易金额有限。
按照证监公司字【2001】105号文件的规定,出售或购买资产占上市公司总资产70%以上或臵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或超过公司合并报表总资产70%以上视同重新发行,应提交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
在29个样本中只有两个公司属于这种情况,600886ST 华靖和600748上实发展。
它们的交易双方都是国有企业并且持股比例都超过50%。
其余的27家资产交易金额未超过70%,多数企业在避免“触线”,同时不彻底的资产整合也为进一步整合埋下伏笔。
并且,资产整合不完全导致了大部分的企业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营业务,这种情况容易使壳公司陷入多角化经营的怪圈。
二、买壳上市效果实证分析本文在进行买壳上市效果实证分析时,仅选择满足股权收购与资产交易都发生在2002年(资产交易的第一次时间为准)这个条件的28家样本,探讨买壳上市对壳公司的影响。
1.资产负债率变化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资本结构的指标。
资产负债率变化分为三类:增加超过30%为明显提高、减少超过30%为明显下降、其余的属于变化不大。
三种情况所占的比例是:39%、46%、15%。
此外,资产负债率提高与下降的比重分别是68%和32%。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壳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提高的趋势,提高的程度也非常大。
笔者认为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壳公司的资产交易要向买壳公司收购资产,而买壳公司的资产经常发生升值,而壳公司的资产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生贬值。
2.每股收益变化分析。
每股收益是反映企业每股盈利能力的指标。
和上个指标相同将其变化也分为3类。
在28个有效样本中,三者分别占的比例是:65%、14%和21%,表面看大部分壳公司的每股收益增加了,但实际上在65%的明显增加的样本中,仅有两家的每股收益超过了0.1元,其余的12家都在0.1以下,说明实际的买壳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对资产整合不彻底。
事实上共有3家超过0.1元样本,其中000975和600886都是股权转让比例超过50%,并且新的大股东对其进行彻底整合的公司。
另外的一家是600768宁波富邦是采取吸收母公司的方式获取股权,并且新的股东也对壳公司进行了彻底整合。
三家壳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
在有效样本中,三类变化比例分别是46%、22%和32%。
与每股收益相比,明显提高的减少了15%,而变化不大和明显下降分别增加了7%和11%,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产净利率的降低大于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幅度,这也说明买壳公司对壳公司资产整合效果不明显,且转让给壳公司的资产盈利能力有限。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资金,买壳上市为企业在资本市场筹资开辟了一条捷径。
但是,买壳上市也不是“救世主”,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因此,对于买壳上市交易我们应该以辨证的眼光看待,发挥它应有作用,纠正它在实施中的错误,从而促进它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