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合集下载

(全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全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全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新的修订。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完善。

本解读旨在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对新课标的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和研究要求。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1. 课程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素养、文化素养、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

通过历史研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调整,增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历史题材,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增加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等内容。

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情境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体系新课标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研究成果。

评价体系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品质和研究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二、新课标的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史料分析、历史思维、时空观念等。

2.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思考【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是维系中华各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但是,目前对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目标政治化、内容真理化、方法简单化的缺陷。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民族精神,要钻研教材,挖掘和利用体现各种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巧设问题,引起学生共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采用历史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表现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卓越的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选择。

但是,目前对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存在目标政治化、内容真理化、方法简单化的缺陷。

而历史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内容,毫无疑问必须担负起塑造民族精神的艰巨任务。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一、钻研教材,挖掘和利用体现各种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在当前的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与民族精神的结合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让课堂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神奇的青铜文化,美丽的丝织品、陶瓷艺术,气势恢弘的兵马俑与长城,先进的四大发明……这些都能够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戍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经过28年武装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段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抗争史,能激起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概念与内涵2. 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3. 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等。

2. 讨论:为什么说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10分钟)1. 教师提出建议,如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精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如何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人?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资料,介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

2. 视频或图片素材,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 引导学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举例说明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岳飞、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关爱他人、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计划。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是否能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研读新课标,正确实施初中历史教学

研读新课标,正确实施初中历史教学

研读新课标,正确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作者:李亚敏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年第03期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学习课程标准新理念,如何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了我们历史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

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

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

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

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

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

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

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新课标新课堂——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方法

新课标新课堂——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方法

新课标新课堂——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方法摘要:本文针对初中九年级历史课程教学,结合新课标理念,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法。

首先介绍了教师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法,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案例。

其次,讨论了教学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如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建立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复习体系。

最后总结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造良好氛围、制定系统性的复习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知识复习体系引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和要求,强调了以育人为本、以素养为先的理念来指导课程实施。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遵循这一理念,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建立系统性的历史知识复习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1.1讲述法讲述法是历史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初中九年级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讲述法将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有机组合和串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通过生动的叙述和详细的描述,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化,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在教学中运用讲述法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融合知识叙述、描述和概述等不同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教师可以重点描绘彼得格勒武装胜利的发生过程。

透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场景,仿佛让他们亲身目睹这一重要事件的发生。

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这段历史通过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十月革命前夜,彼得格勒的街头充满紧张与期待的气氛,士兵们和工人们坚定地站在一起,为自由和正义而战。

弘扬民族精神初中教案

弘扬民族精神初中教案

教案主题:弘扬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1.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提问:“你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

二、讲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视频,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

2. 教师讲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

3. 教师举例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如岳飞、林则徐、鲁迅等民族英雄的事迹。

三、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四、案例分析和思考(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案例,如奥运会上的中国代表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等。

2.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个案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什么意义?”。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优良人格品质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优良人格品质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民族精神,塑造优良人格品质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而青少年时期正值人生学习阶段的中学时代,因而中学时代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人文主义社会科学,对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通过对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给青少年学生以启迪、以思考、以引导,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历史知识是对学生进行渗透德育的一部活教材,欧美、日本等发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当重视历史学科教育,日本右翼主义势力经常企图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它侵略亚洲的历史,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问题。

利用历史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我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培育国民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前提。

而普通国民获得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中学历史课教育。

中学历史课肩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离开了中学历史课教育,来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任何理论都会显得空洞乏味。

为什么说历史教育可以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呢?这是因为:第一、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主义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基石。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民族之林,竞存于世界的根本。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在中学历史课文里,有许许多多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例子。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尊严的集中体现;清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儿女最为豪气的爱国主义见证;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忠心报国;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一大批世界尖顶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名言警句、歌曲等,探究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而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作用、主题。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中国梦》:让学生思考中国梦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 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国梦需要什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1. 什么是民族精神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的专家点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的定义。

b.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b. 引导学生列举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一些典型事例,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b. 引导学生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4.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4-76页,思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b.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该如何爱国。

三、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 , > 1 6 8 l 素 质 大 讲 堂
亲 斤 课标下民族i I i 青 雨 申 在雨 刀 巾 历 史 教 学 巾的 士 言养
◇江 苏 省 常 熟 市外 国语 初级 中学 胡 顺 元
摘 要 :树 立 正确 的 民 族精 神 和 国 家观 念 是 新 时代 历 史教 学 的基 本 要 求 。如 何 在 历 史 的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 的 民族 精神 和 爱 国情 怀 是 历 史教 师 面临 的 广 泛 性 问题 。 文章 阐述 了 民族 精 神分裂 、维 护各 民族 团结 和 国家 统一
的信念 ,推 动 祖 周的繁 荣 和进 步 。
二 、民族 精神 培养 的观 念 建构 我 国的史 学家 、国学大 家钱 穆先 生 就非 常重 视 国史 对于 民族 精 神 培养 的作 用 1 9 3 1年 , “ 九・ 一 八 ” 事变 以后 ,南 京 国民政 府指 令 中 国通史 为大 学 必修 课 。 1 9 3 8 年 ,钱 先 生将 其讲 义 编为 《 国史大 纲》 一书 。其 卷 首一
培 养学 生 的民族 团结 意识 .有 利于 他们 自觉 抵制 民 族 分裂 活动 , 自觉履 行维 护 民族 团结 的义 务 .有 利 于维 护 国家 统 一 和 社 会 稳 定 ;有 利 于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又 快 又 好地 发展 ;同时有 利于促 进 和谐 班级 、校 园建设 ,是加 强青 少年 素质 教育 的需 要 在 初 中历 史教学 中加强 对 民族精神 的培养 .是 推进
起进 行 民族精 神 教育 的责 任 和义务 ,积极 配合 学 校 的教 育 活 动 ,有 目的 、有 意识 、理 性 地 对 孩 子 进 行 民族 文 化 、民族 传统 、爱 国 主义精 神 和理 想信 念 的教 育 。社会 要为 学生 营造 一个 良好 的社会 氛 围 ,积极倡 导 “ 团结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更要通过历史事件的表现和文化成果的展示,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持之以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学生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开天辟地、建立国度的,怎样经历了多次外来侵略和战争,但都能够挺过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繁荣的国家。

通过这些历史事实,让学生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亲近自然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亲近自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深入体验自然风光之美,让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同时,我们还要让他们意识到,美丽的自然环境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保护好它,让环境更美好,让国家更好发展。

三、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文明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热爱并传承中华文明。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博物馆、寺庙、名胜古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中国的伟大文明和悠久历史。

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知道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四、启发学生的爱国思考,营造爱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启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爱国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爱国是一种人人有责的共同使命。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内电视台、海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让学生时刻牢记爱国的重要性。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历史是非常生动和有趣的,构成历史的人和事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强化,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理解和解决历史的有效教学,又该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落实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我认为,有效的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用历史,小而言之,是一个人的人生经验。

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心路历程,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财富。

第一,学习历史,我们才能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养成一种历史的眼光。

俗话说得好,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宝库,包含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种种变革和奥秘,包含了人类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学习历史,能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学习历史,才能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情。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失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执著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教育、启示、鞭策和思考,正是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

其次,学习历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开始剧烈地接触。

对于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们,面对着世界一体化。

要求着人们学习其他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只要了解别人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广博的知识,开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及世界的眼光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必备要求。

二、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就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论文

基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论文

基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教育界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

初中历史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能够让学生们充分认识我国优秀的历史,并铭记历史教训。

本文将简单分析基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初中历史教学,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学生民族精神初中历史民族精神为民族生存的灵魂,更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们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内容,继承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遗产,总结惨痛的历史教训,积极弘扬民族精神。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内容真理化、目标政治化、方法简单化等问题。

因而相应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有效钻研历史教材,全面挖掘民族精神资源现在广泛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同民族精神的契合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将课堂真正变成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场所。

无论是青铜文化、丝织技术、陶瓷艺术,还是秦兵马俑、万里长城,无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及国家的热爱,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及自尊心。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解放战争等,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及抗争史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及祖国的使命感及责任感。

而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则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各个民族的历史,从而积极学习西方那些良好的民族性格,最终为我所有,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

二、巧设提问,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历史都是冷冰冰的,因而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巧妙的设置提问,创设比较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历史环境氛围当中,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再觉得历史和自己并没有关系,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为何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为何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 1 庞维国. 自主学习—— 学与教的原理
和 策略 【 . 海 : 东师 范大 学 出版 社 ,0 7 M】 上 华 20.
[] 2 袁月鉴. 设计情境 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
【J 史地教 学和研 究,0 8( ) J. 政 2 0 ,9 .
[】 新 莲 . 自主 学 习的认 识 和探 讨 【 . 3张 对 J ]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0 8 ( . 20 ,4)
民族凝 聚力, 中学历史教学 的重要 任务之一 , 是 也是时代发展 的迫 切需要,
种水平的学生, 从学习能力缺乏者 到研究生 ,
在 学 习的 方 法和 策 略 上 都 需要 系 统 的 指 导和
帮助 。 因此, 要想促进学生的 自主学习, 需要 在适 当的情 境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


学在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期中考 中只考 了4 一 3 分 。 以后 的教学 巾, 在 我给予他特 别的关注 ,
经 常 检 查 他 的 作 , 促 他 预 习 、 习 , 学 I 督 复 在
习考试巾, 每取得一点点进步 , 我都在伞班同
学 面 前给 予 表 扬 , 且进 行 言 语 说 服 , 一 些 并 说 鼓励的话, 比如 , 你 完 伞 有 能 力 再 进 一 步 ” “ , “ 如 果 成 功 , 没有 人 可 以成 功 了 , 有 你 就 你
总之,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需要老 师转变观念 , 改进教学方法 , 逐步树立 “ 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 生成 为学 习的主
人 , 每 个 学 生 在 学 习 的过 程 中都 能 得 到 充 使 分发展 。
任, 亲帅率三路大 军进 军新疆 。他特意 为 自己准备 了一 口棺 材 , 次出征 , 每 者 命令 士兵 抬着棺材走在最 前面 , 以表示誓死收 复新疆的决心 。他的这种

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历史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这一标准迅速成为国家新提出的对人才的新型评判标准,强调个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实践能力。

中学课程中教师应当迅速转化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本文主要讨论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及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羊策略;引言在义务教育学科中,历史组成学科之一,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与丰富历史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如何通过历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史为鉴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做事方法,学会区分黑白对错辨别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自己健康成长。

1.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可以了解先辈们为了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民族大义甘于付出的感人事迹,领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1.3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懵懂好奇的时期,很容易被外界的不良信息所干扰,从而养成不好的思想品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历史人物的熏陶,能让学生感悟出先辈们的大无畏的精神,本着向先辈学习的心理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2.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2.1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所以,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

初中历史课课程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课课程设计理念

初中历史课课程设计理念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理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历史课程而言,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塑造其人文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理念的内涵、目标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理念的内涵1.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初中历史课程应立足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科技成就,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民族精神的真谛,激发他们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历史课程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义与邪恶、民主与专制等矛盾对立面,使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展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素养批判性思维是历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此外,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历史素养。

4.强调时空观念,塑造全球视野历史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及其前因后果。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世界各国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二、初中历史课程设计理念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科技成就;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基于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培育的分析与思考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历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炼,让学生从关键问题出发,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掌握历史,进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一、提升动力,促进发展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1937南京记忆》的纪录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1937年的那六周,是南京人民和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然后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日本人始终掩盖历史,不愿意承认对南京人民进行了屠杀?由此导入新课。

课中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痛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与迫害,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积极意义。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牢记历史,参与到历史事件中来,有利于切身体会,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养成“吾辈自强”的思想意识。

二、巩固思维,助推成长我们研究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也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寻求新的发展。

因此,历史是我们探索和认识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历史典籍是由古人记录形成的,带有历史的痕迹,穿越百年、千年。

从古到今,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所以这些研究理论得以幸存下来。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这些文本,提取文本中最客观、最真实的部分,以此分析历史的原始来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历史不是说说而已,而是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历史研究不应局限于相关科普读物。

一般来说,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要因为其好看、剧情精彩就相信真正的历史就是这样。

如果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不妨自己翻看一些专业资料和书籍,可能会有新的见解,而看似荒诞的历史传说,虽然夸张成分很多,但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总会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随着历史课程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素养培养也逐渐受到重视。

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对于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培养目标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辨析史实、重构历史、评价史实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历史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历史情感态度。

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珍惜和敬畏之心,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历史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具备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识。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并了解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心,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4.历史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历史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工具、资源和技能,获取和应用历史信息,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

二、培养方法为了实现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历史学科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历史文物展览、历史人物故居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活动和体验历史文化。

2.引导思考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辨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3.实践体验通过历史实验、历史模拟、历史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实践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的感知和体验。

4.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教学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民族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摘要: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是新时代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广泛性问题。

文章阐述了民族精神的内容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并提出了在历史教学教学中民族精神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68-02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有利于他们自觉抵制民族分裂活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和谐班级、校园建设,是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

在学校开展以历史教学为主的民主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深刻认识当前所发生的社会现象,保持清醒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教学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本文试图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这一论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论述,以求能使各位教师加深理解,并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1.民族历史教育。

一个民族的历史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历史是为了记住过去的兴衰荣辱,激励现在的人们奋发图强。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向我们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通过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面对磨难时,从没有放弃过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使他们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产生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2.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悠久的历史积淀出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文化多样性、文化趋同性日渐强烈的今天,面对西方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对我国青年进行文化渗透的现实,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让学生熟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做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做民族文化的创新者,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随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和各族人民,帮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树立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信念,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二、民族精神培养的观念建构
我国的史学家、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就非常重视国史对于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指令中国通史为大学必修课。

1938年,钱先生将其讲义编为《国史大纲》一书。

其卷首一万多字的“引论”,不仅概括了全书的编纂意图与解释体系,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国史观,其引论开篇所述的四条作者声明尤为引人注目。

虽然钱穆老先生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为了寻求独立,要求历史教育承载着民族精神培养的教育功能。

从今天来看,世界大多处于和平之中,但距离没有国家、没有民族区分的真正“地球村”还相当遥远,世界上的人们毕竟还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之中,所以非常有必要塑造民族精神。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因为国家、民族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而国史则是历史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最好的素材,所以对国史存有“温情与敬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三、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知识
支撑、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的基础作用。

在历史课程中加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力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强化教师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将民族精神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帮助学生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2.社会实践。

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在课堂上形成的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外,更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深化对民族精神的认知,把民族精神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实现培养学生品质、强化学生民族情感、提高学生民族精神的多重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同样具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育人功能,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校史、校风在体现着学校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强有力的渗透性。

要有意识地在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中渗透民族精神的内容,利用可用空间扩大校园文化传播领域,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加强社团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活动之中,使学
生在文化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领会民族精神。

4.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教育。

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合力进行教育。

家长应担当起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理性地对孩子进行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社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倡导“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融入到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中,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此熏陶、感染、影响、教育学生,使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四、总结
历史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中、在体验过程与方法中产生了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民族责任感等情感的升华。

然而,历史教师在渗透民族精神时,也应始终尊重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辩证法,切忌顾此失彼,以偏概全。

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

所以在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自豪感的同时,也应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

此外,还应注意民族精神的内容还需与时俱进、与世俱进,即加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总之,历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而且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它在不经意中已经把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民族的责任植根到了他们的
心里,植到哪里都是中国心。

当然,对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同时,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效果的,我们不能因为在短期内没有见效而放弃了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抓不懈,把它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