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推荐几个极容易发表的核心期刊

推荐几个极容易发表的核心期刊

推荐几个极容易发表的核心期刊有几个核心期刊,极容易发表,基本上是只要是文字,都能发表,前提是交版面费。

这几个刊物大家如果要发文章,千万不要找论文中介,自己涂抹个东西,都能发表。

1、商场现代化,版面费900/版,一般是两个版1800元,每月3期,近期每期190多篇文章,有300多页。

2005年共登刊文章大概4700篇。

2、商业时代,/版,一般是两个版1800元,每月3期,每期大概50篇文章。

4、特区经济,版面费1000/版,一般是两个版2000元,月刊,每期130多篇文章。

6、安徽农业科学,核心期刊,版面费500/版,一般是两个版1000元,旬刊,每期190多篇文章。

现代商业中国经贸消费导刊在线投稿发表快中国市场(周刊)经济论坛,商业研究、企业经济、企业活力、江苏商论,对外经贸实务,对外贸易实务,价格月刊这些都是贸易经济核心期刊(经济论坛除外)。

大家要发,直接邮件发到杂志社邮箱,一般不超过一周都有回复,95%采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与职业旬刊 3个月职业技术教育旬刊1个月咨询电话:(0431)职教论坛《当代教育科学》编辑部设立的唯一投稿邮箱为sdjk@,向高职大学生推荐容易发表的中文核心期刊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发表论文持鼓励态度,有些高校甚至对发表论文的同学给予学分减免的支持,甚至报销版面费用。

另外,对于有兴趣进行研究的同学来说,论文发表是对自己研究的一种肯定。

大学生在专业期刊特别是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

因此在选择期刊的时候不要盲目投稿,要尽量选择一些容易发表的期刊。

笔者根据观察和发表论文的经验,向同学们推荐几个容易发表的期刊,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商场现代化。

这个杂志是北大图书馆2004年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商场现代化》杂志系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由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永川商标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主要面向商场、企业、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绪言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经济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对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第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第三,对经济区域的研究;第四、对存在问题及潜力的剖析;第五、对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

2、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答:中国经济地理具有三大学科特性:第一,区域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题——经济—产业布局,总是与具体的地区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影响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多种条件或因素,都有它特定的区域性;三是影响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条件之间、各个产业部门布局之间,以及诸条件与经济—产业部门布局之间,其地域组合状况是复杂多样的,地区差异明显。

第二。

综合性。

中国经济地理的综合性是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与它的区域学科特性是紧密相联的。

区域综合的基本内容,乃是揭示各个经济区域的结构、特点、成因、区内差异以及区际的联系。

借助综合,可以将同区域外部有着广泛联系的各个要素和部门在区域内部组成一个整体。

第三,统一性。

统一性又称人地相关性。

中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必须突出人地关系这个中心;另外,在研究中需要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相互结合。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建议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分别说明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指出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的明显特点。

2、从气候带来说,我国土地的大部分位于最适宜人类活动的温带和亚热带。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重点课题中标者名单

201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重点课题中标者名单

河南省林业厅
杨朝兴
河南省工商局 河南省政府移民办
雷生云 崔军 资助课题
2014034 2014065 2014072 2014156 2014165 2014177 2014223 2014274 2014339 2014342 2014345 2014423 2014440
河南省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研究 河南省建立自由贸易园(港)区的可行性研究 河南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美丽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 河南省科学推进城镇化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研究 河南省“城市病”防治研究 推进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 河南省“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河南省“新金融”发展态势及相关政策研究 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以法治思维构建河南省服务型政府研究 科学利用网络舆情服务河南省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河南大学
赵志亮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姚远 孙建国 资助课题
河南大学
李江苏
河南大学
李亚婷
河南大学
潘少奇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吴朋飞 武强
2014365
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的总体设计及对策建议 2014-2015 年黄河滩区移民搬迁的主要任务、 工作重点
河南大学
艾少伟
2014367 和政策措施 2014371 2014381 2014387 2014406 2014416 2014418 2014195 2014261 2014267 2014278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向研究 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借鉴 招生形势逆转对河南省高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支撑中原崛起的人力资本战略研究 河南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研究 基于河南省情的养老社区构建和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河南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借鉴 河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河南省实施专利战略的政府行为研究

长江流域经济带利用FDI业绩和潜力比较研究

长江流域经济带利用FDI业绩和潜力比较研究
Ec n mi o o c& T a e U d t u NO. 2 0co e 2 1 r d p a eS m. 2 0 t b r 0 1
长 江 流 域 经 济 带 利 用 FDI 绩 和 潜 力 比 较 研 究 业
傅智能 胡 信
武汉 40 7 ) 30 7 ( 湖北 省社 会 科 学院 经济 研 究所 ,湖 北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 要 】本文采用联合 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 NC A U T D)评 价和描述各 国外国直接投资状况 的两项指标 ,对长江流域经 济带七省二市利用外商直接 投资 ( D )的业绩和潜力进行 了定量比较分析 ,特别是通过对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的交叉分析,得到 了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政策性启示。最后,根据分析结论 ,提出 FI

较低。

二 、将 国家级 指数 转 化为 省 、市级 指数 的 技术 处理 方 法 从 上 述 业 绩 指 数 和 潜 力 指 数 的 计 算 方 法 可 以看 出 , 这 是 一 种 国家 级 的评 价 指 数 ,若 要 用 它 来衡 量 各 省 、 市 ( 以下 简 称 为地 区 )F I D 流入 状 况 的评 价指 数 ,就 必 须进 行 相应 的转 换 ,实 际上 也 就 是 对 公式 中涉 及 的各 指 标 、指 数 的地 域范 围进行 相应 的缩 小 。i 下 标 指标 ( 指数 )代表 地 区值 ( 指数 ),v 下标 指标 代 表 全 区域 指 标 。必 须 说明 的是 ,在 计算 各 地 区 指 数 时 ,并 非 套用 全 部 指 标 。 要 将 不 适 合 的指 标 予 以舍 弃 ,难 于 获 取数 值 的 指 标用 相 近 的、 可 以获 取 的指 标 予 以替代 。基于 以上考 虑 ,仅 把 以下 9 指 标 纳入 计 个 算 :近 1 年 实 际G P 长 、人 均G P 出 口额 占G P比例 、每 万户 居 O D增 D、 D 民拥 有 电话数 、每 万 户 居 民拥 有 移 动 电话数 、人 均 商业 能源 使 用 情 况 、R 支 出 占G P &D D 比例 、接 受高 等 教育 人数 占总人 口 比例 和 吸 引F I D 占长 江流 域 经 济 带吸 引 F I D 总量 的 比重 。可 以近 似 的认 为 , 这种 指 标 选 取 对计 算 结 果 的 客观 性 不 会产 生实 质 影 响 。根 据 地 区 业 绩指 数 和 潜 力指 数 的排 序 ,可 以将 地 区划 分 为 “ 先地 区 ” 、 领 “ 超水 平 发 挥 地 区 ” 、 “ 发挥 出潜 力 地 区 ”和 “ 后 地 区 ” 。 未 落 当然 ,这 种划 分 是 以地 区指数 值排 序 的 中点值 作为 参 照的 。 三 、长江流 域经济 带七省 二市F I 入业绩 指数和 潜 力指 数分析 D流 计 算 2 0 年 长 江流 域 经 济 带 各地 区外 国直 接 投 资 流 入业 绩 指 09 数 与潜 力指 数 ,如表 1 、表2 示 。 所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公布日期】2006.12.08•【字号】宁党发[2006]77号•【施行日期】2006.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宁党发[2006]77号2006年12月8日)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加快构建环境友好型宁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十五”以来我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区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削减,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全社会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仍很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能耗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状况不够稳定,环境监管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的需要。

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仍不尽完善,一些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增强。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更加迫切,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任务将更加艰巨。

(三)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环境状况好转的关键时期。

面对经济发展加快、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宁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XX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XX市、XX省和XX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XX市、XX省的XX、XX、XX、XX、XX、XX、XX和XX,以及XX省的XX、XX、XX、XX、XX、XX和XX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XX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XX,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XX和与之相邻的XX市,西面由北至南有:XX、江门、XX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XX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XX、XX、XX、XX、江门、XX、XX等7市,以及XX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XX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从人均GDP来看,1995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为11665元,珠江三角洲为18058元。

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在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当前,世界经济与技术革命正处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国际产业体系将进入更高层次的重整与再构过程。

同时,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20某某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国际国内产业格局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某市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才能更好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省会经济圈、某半岛城市群和某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某市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具备的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是指通过有效的政策和服务供给,引导支持广大市场主体研发、制造、经营比较普遍的优质或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体系,具有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技术先进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特点。

当前某市加快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具备以下优势:(一)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一是优势产业突出,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突出,“四新”经济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国主要城市。

人工智能“双区”同建取得积极进展,数字经济占比达到某%,获批建设某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市场主体发展活跃,某等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规模效应和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某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中科院等国字号科研力量纷纷集聚,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稳步推进,经济质量优势更加明显。

拥有国家超算某中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等一批创新平台,国内首个商用量子通信专网、首台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省会经济圈战略实施带来产业协作机遇。

近年来,某省积极推动实施省会、某、某三大经济圈的某半岛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有利于以某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建设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集群和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

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比较分析——云南、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比较分析——云南、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展 空 间布局 , 环北 部 湾 ( 让 广西 ) 重 点经 济 区成 为 等 带 动 和支撑 西 部大 开 发 的战略 高 地 , 云 南 等西 部 让
平上看有许 多相同之处 ,两地 同属西部落后地区, 又都 是泛珠 江三 角地 区的成员 和 中国一 东盟 自由贸
易区的 “ 一轴 两翼 ” 一起 面临着快 速发展 的机 遇 , , 因
b c g o n o h d v l p n sr tg e o b t p o i c s n a e iia a ay i f h e o o c a k r u d f t e e eo me t t e is f o h r v n e a d n mp rc l n l ss t e c n mi a o d v l p n o d t n fb t r a ,t i p p r h s s mma z d s v r lf co s t a n u n e t e r a iai n o e eo me tc n i o s o o h a e s h s a e a u i i r e e e a a t r h ti f e c h e l t f l z o t e r go a c n mi e eo me t t tg e ,a d p tfr r o e ai e c u t r a u e n u g si n . h e i n e o o c d v l p n r e i s n u o wa d s me r lt o n e me s r s a d s g e t s l sa v o
广西 、 南 是 近邻 省 份 , 区位 和经 济 发 展 水 云 从
发“ 十一 五 ” 规划 》 。规划 提 出 , 持 以线 串点 、 坚 以点 带 面 , 托 交通 枢 纽 和 中心 城 市 , 分 发 挥 资源 富 依 充 集 、 有 发 展基 础 较 好 等 优 势 , 快 培 育 和形 成 区 现 加 域 经 济增 长极 , 动周 边 地 区发 展 。要 优 化 经济 发 带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三期中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语文高三期中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2.1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

于2001—2003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设置了9个课题,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2004—2005年,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

这一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

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

因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建立,又有较多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作为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容易推动。

2006—2008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

2009—2012年,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2013-2018年,对上一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结项报告。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述评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述评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述评杨丞娟专题述评摘要:基于CNKI核心期刊与CSSCI收录数据库,对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从数量看,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相关的区域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内容看,2016—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从生态、产业、工业、城市绿色发展等角度展开;从研究方法看,涵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测量标准,深入挖掘影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探索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绿色测评;可持续发展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府际协同治理的视角”(2020YJC810018);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长江经济带府际协同治理机制与路径研究———区域公共品供给的视角”(20Q078)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63-07一、引言自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来,包括《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7)等重要战略文件均对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作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五年来,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产业、城市绿色等方面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

基于PCA-ESDA测度的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基于PCA-ESDA测度的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基于PCA-ESDA测度的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作者:刘嘉纬易佳伶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1期摘要: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对云南省和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基于经济带34个县域2015年、2020年的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法(ESDA)进行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结果显示,经济带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总体经济水平较差,大多数县域仍然属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整体经济空间相关性弱,呈现出随机发展的状态;极化-扩散效应开始显现,空间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格局。

最后,提出优化澜沧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经济发展状态;PCA-ESDA;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1-0021-03一、研究背景为积极响应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云南省于2015年制定《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云南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以下简称“澜沧江经济带”)是我国与湄公河国家合作的前沿地带,澜沧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云南省和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经济空间结构的状态和演化往往是在现实中决定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1]。

因此本文采用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来分析澜沧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状态。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经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新空间经济学理论阶段[1-2]。

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某一经济空间(行政区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3-4];某一新兴要素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5-6];某种经济要素的空间结构研究[7-8]。

研究方法较多采用数理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从而更为客观、直观地展示经济空间结构的状态。

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

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31卷第2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1No.22021回;任保平,杜宇翔•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21,31(2):119-129.罢J REN Baoping,DU Yuxiang.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vi,2021,31(2):119-129.]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关系任保平1杜宇翔2(2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2127;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2127)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文章分析了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同机理。

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2212—2218年黄河流域62个地级市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的综合水平及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

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短期内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

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平稳态势,三者发展速度差异不明显,但耦合协同严重失调,黄河流域整体尚未达到三者协同发展状态。

②黄河流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为正,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出聚集趋同特征。

楠溪江流域发展战略研究可行性报告提纲

楠溪江流域发展战略研究可行性报告提纲

楠溪江流域发展战略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1) 立项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然而,永嘉县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上塘、瓯北、乌牛、桥下、桥头等沿江(瓯江)乡镇土地面积只占永嘉全县的20%,而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的比重均超过90%,沿江乡镇土地开阔,产业集聚度高,区位条件好,交通便捷;上塘镇以北的楠溪江流域主要为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拥有多个欠发达乡镇,其中不少乡镇没有工业和税收。

从而形成特征完全不同的沿江、山区两大区域,呈现出倒“T”型发展架构:下为沿瓯江发展轴线,向北拓展,是永嘉县经济发达地区;上为沿楠溪江发展轴线,可两侧拓展,基本位于楠溪江流域,是永嘉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但也是永嘉乃至温州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永嘉县委县政府提出积极推进“三二一”战略,大力提升工业、旅游、农业三大产业发展水平,推进沿江、山区两大区域协调发展,力求在上塘-瓯北中心城区建设上取得突破。

三业中旅游业和农业两大产业的提升,楠溪江流域是重头戏,二极中的山区发展指的是楠溪江流域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与沿江地区的协调,另外上塘-瓯北中心城区建设也离不开楠溪江流域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配合。

因此,楠溪江流域的发展关乎永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当前,温台沿海产业带全面启动,诸永高速公路和甬台温-温福高速铁路即将全线通车,温州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楠溪江流域迎来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基于此,本项目将在充分考虑楠溪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类似地区的发展经验,围绕楠溪江流域“维护生态、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理清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整合流域内现有产业和资源,制定出未来一定时期内楠溪江流域整体发展战略,形成永嘉经济社会的均衡与错位发展格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美国是世界上流域开发比较成功的国家。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珠海 、 山、 门、 佛 江 中山 、 莞 、 东 惠州 和肇 庆 9城 市 ; 京
《 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 展第 十一 个 五年规 划 纲要 》 (0 6 中明确指 出 , 国 已形成 城市群 发展格局 的京 20 ) 我 津冀 、 长江三角 洲 和珠 江 三角 洲等 区域 , 继 续 发挥 要 带动 和辐射作用 , 强 城 市群 的整体 竞 争力 。《 民 增 国 经济和社 会发展 十 二五 规划 纲要 》 2 1 ) 次 强调 , (0 1 再
G P比重 排 名 第 一 , 1 . 6 , 次 是 京 津 冀 , D 占 65 % 其 占
92 % , . 6 最后 是珠 三 角 , 8 8 % 。 占 .8
占全 国总 值 的 3 . 9 。对 比历 史 数据 , 现 : 46 % 发 ( ) 江 三角洲 是 三 大都 市 圈 的 最 大人 口集 聚 1长
海洋 , 囊括 了中国最 重要 的多 个港 口城 市 , 对 外 贸 在 易 和经济发展 中具 有先 天 的地 理优 势 。17 9 8年 中 国
地 区 , 带 动 中国经 济 发 展 和 应 对 全 球 化 国 际竞 争 在
中正 发挥 着 愈益 重要 的作 用 。
执行 的改革开放 政策 , 设立 的经济 特 区主要位 于东 部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3—0 0 0 1—0 6
区 域 研 究
中 国 东 部 三 大 都 市 圈 经 济 发 展 对 比研 究
张 蕾 王 桂 新 (. 1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1 1; 复旦大学人口 30 82 0 . 研究所, 上
济 高速 增 长 的一 个 典 型 区 域 , 已成 为 重点 关 注 的对 象 。尤 其是 东部 地 区的 长 三角 、 三 角 和京 津 冀 三 珠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摘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是保障自然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工作人员要站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周围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和清洁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建立起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治理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并针对性探究了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水流域的生态清洁管理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小流域的治理力度。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社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发展当中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落实生态清洁理念,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水利建设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原则1.工作人员要转变治理思想工作人员要提升对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治理理念,不断拓展治理范围,制定出更加全面的小流域治理措施[1]。

不能单纯的从水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加强治理管理工作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且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制定出了标准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操作,只能学习成功案例,并从成功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措施。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建设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规范,把监理职能发挥出来。

3.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站在生态清洁角度,综合考虑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周边绿化设施、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通过加强对小流域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1889年,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要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

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标准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标准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区位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简答或论述题2、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生态毕业论文题目(549个)

生态毕业论文题目(549个)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二〇一五毕业年三月毕业二十日生态毕业论文题目一、论文说明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专科本科论文300起,具体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石漠化带生态恢复的难点及文化对策研究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生态文明研究水源地生态保护成本核算与外溢效益评估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视野中的动物叙事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深圳市生态风景林建设生态危机与精神救赎建筑创作中的生态技术与人文精神——昆明世博社区生态建筑与人居环境研究白庄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以永泰藤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区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风险管理研究黑龙江省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基于RS-GIS-ES的生态景观征兆信息图谱的研究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研究企业生态群的形成机理及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研究生态自然权论生态文学叙事策略研究巢湖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多源遥感信息在植被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旅游对景区生态的负面影响及景区生态保护研究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研究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浅析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视阈下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路径研究植物措施在城市生态河道的应用研究生态理念指导下的住宅设计生态女性主义研究龙胜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区生态恢复研究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城市河流水环境区域生态景观建设系统研究福州市生态园林的评价与建设对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国际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西安城市东部绿色生态环境分析生态文明的呼唤厦门市景观生态信息图谱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新疆生态建设制度创新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业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气候交换空间沿海地区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生态主义的召唤生态农业产业链系统协调与管理策略研究当代中国生态移民战略研究湿地生态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的研究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意义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及案例研究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长三角“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标准化体系研究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对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思考生态产业链成长机制研究生态与人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滨水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探讨生态课程观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矿区生态环境评估及预警实现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福建省生态省建设研究生态安全原则:三峡库区生态立法的基点生态城市治理机制研究山地城市多层次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基于物质流的造纸生态工业园评价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与生态耦合机制研究生态工业园复合景观系统的构建与规划研究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区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生态工业园建设方法及应用研究基于湿地生态恢复理论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规划研究低碳生态导向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关于环境脆弱型资源城市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社区发展研究生态批评的诗性回归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生态旅游项目风险管理研究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关于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论民间原生态文化的美学价值传统生态环境思想对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论藏族生态文学的功能及责任中国生态公共治理的理念、制度与政策我国生态城市战略方向和建设路径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云南大姚试点工程效益监测研究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度量与对策研究基于生态博物馆理论下的生态旅游开发与实证研究塔河油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吉林西部草地生态环境退化驱动因子分析及恢复治理措施研究生态城市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美国生态文学研究生态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相关法律制度研究湿地生态廊道规划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建设技术研究山区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生态移民的传统家庭模式的变迁研究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与设计技术研究生态城镇建设问题研究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视角下的伦理思考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研究论生态需求生态移民中的政府责任与行动逻辑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县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GIS和RS的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生态工业园的企业共生关系研究微观生态设计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及其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格网GIS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都市型生态农业规划研究阳际峰自然保护区生态经济评价生态政治思想析要城区绿地系统生态规划生态城市管理系统研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再评论(第一部分)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新区规划研究区域LUCC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研究河床调流措施对河流生态修复作用研究海洋生态补偿立法研究城市边缘区有机生态园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建设研究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生态批判西北五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研究城市近郊生态旅游区规划研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研究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石漠化带生态恢复的难点及文化对策研究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生态文明研究水源地生态保护成本核算与外溢效益评估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我国旅游生态环境研究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视野中的动物叙事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别样的生态诉求基督教神学与生态关怀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其模式探析福斯特的生态危机理论具有鄂尔多斯地域风情的生态公园设计研究国家、市场与地方共同体博弈下的生态移民政策评估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保障体系构建研究氯碱化工行业产业生态化模式研究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分析基于空间分析的新开发景区土地生态利用研究城市生态湿地建设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西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立法问题初探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及预警方法研究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贵州旅游新闻流行语汇的生态化关于松原市生态市建设的几点思考依托生态旅游示范项目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福建小城镇居住区生态规划探索对虾高位池精养模式和生态养殖模式中碳流通特征的解析生态文明建构的当代视野关于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初步研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生态功能价值在市场中的隐性交易研究基于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生态城市项目的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品牌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生态文明现状评价与实施路径研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研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生态危机的伦理分析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研究政府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流域生态补偿公共经济政策研究城市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研究因地制宜、构建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广西集体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及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研究生态美学:一种新的价值观生态工业园系统柔性研究生态移民项目的评估研究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研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双版纳傣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香格里拉“生态建筑”模式初探战略生态系统中的品牌生态战略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态文明视域下黑龙江省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海岸带溢油生态补偿保证金核算及实施研究低山丘陵地区休闲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湖南城市河流生态规划中的鸟类景观营造研究农业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其特征分析基于旅游体验的城市生态公园开发研究政策执行视角下的草原生态保护湘南地区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能值分析聆听生态女性主义旋律当代生态危机的神学批判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城区建设中生态变迁的地段分析与控制方法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整合我国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取向论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企业生态化管理研究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观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化探析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几点认识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生态、权力与治理生态城街区尺度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策略研究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研究种草养畜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福斯特的生态政治哲学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竣工生态验收方法研究论哈代生态意识的动态发展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湖滨带生态恢复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我国科技管理的生态化转向研究杰克·伦敦的生态情结区域金融生态初探西部牧区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制问题研究军队院校生态校园建设初探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县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哈代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广州市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态经济区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生态水文结构研究生态文化数字技术呈现方式的研究政府在生态移民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内蒙古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研究“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其生态界限生态移民工程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生态美学理念下新农村建筑与景观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湿地系统为核心的矿区生态改造生态哲学何以可能?生态移民社会整合测度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用地评定方法与途径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思考生态税收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生态哲学的历史探究及其当代意义基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的研究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我国农村生态安全思考金字塔柔性生态防护系统在水利领域生态修复及治理中的应用日本政治变动及其对华影响——一种结构、生态与政策的演化视角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对比分析林地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不需额外投资的生态建筑常规设计技术生态补偿下的政府行为选择偏好生态主义的“红色”批判基于组件式GIS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基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SDA模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代生态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休闲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设计风景名胜区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动开发模式研究生态安全问题的哲学反思人·自然·生态宁杭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景观研究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客家区域基础教育的文化生态研究试论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机制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工业生态系统类型及稳定性的相关性探讨我国生态建筑的示范性实践——兼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绿色政治与生态启蒙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多源遥感数据支持下的松嫩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生态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研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生态导向发展模式(EOD)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态移民子女教育研究生态整体性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之发展对生态的关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矿业城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WebGIS的数字化森林生态站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环境容量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西安城市生态调控的抑尘效益分析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北京门头沟斋堂镇生态产业项目规划马克思恩格斯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先秦生态环境状况研究生态用地的保护对我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的反思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抚顺市城区为例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城乡居民思想观念的改进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佛教生态伦理观与生态旅游开发创建“大鹏国家级生态共生区”的探讨珠江三角洲生态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市场经济生态观之浅见生态旅游的负外部性分析三江源区藏民族生态移民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理性与生态和谐广东生态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生态移民经济变迁的研究景观生态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湿地生态旅游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应用初探大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园规划研究金字塔边坡柔性生态系统防护技术在河/湖/海堤岸、道路边坡治理中的应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研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以巴西的情况为例诠释生态旅游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品牌社群生态位及其测量模型研究青海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探析南京生态城市实现途径研究生态餐厅型室内景园设计初探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旅游城市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以中原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成效及问题为例域外生态工业园建设比较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及改善建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路探讨博物馆展示的生态设计探析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和难点生态环境用水与生态环境需水岫岩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生态城市理论框架及特征标准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论生态型生产力从生态观念审视“城市经营”矿区可持续生态环境管理规划方法研究生态建筑与生态世界观山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从生态马克思主义出发找寻“绿色”生存方式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地质环境综合研究生态·社会·共同体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试论滨海旧城改造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从“男性”自我到“生态”自我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关于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社区参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点与对策分析莽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咸宁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灌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系统损失价值的估算辽宁省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品牌理论研究(5) 品牌的生态位适宜度分析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露天煤矿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城市建成区内既有河道生态改造设计与研究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探讨当代城市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研究都市近郊型生态农业园区规划研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网商种群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基于GIS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制与应用生态住宅项目招标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生态政治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立法初探法律视野下灾后生态重建的思考——以汶川地震灾后生态重建为例基于GIS的合肥生态辅助决策系统架构生态城市实验:2010“生态世博”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研究秦皇岛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生态社会主义:走向全球普遍主义抑或复合现代性(英文)崇明岛生态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及其对生态环境法治观的启示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生态商业模型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虚拟生态工业园构建分析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途径之一:“长三角”休闲产业基地的打造论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对生态安全的初步探讨论生态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淳安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践机制研究《逍遥游》与《齐物论》之生态哲学浅析北京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分区研究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探析生态法的理论基础吉林西部农业生态环境数字信息系统研究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城市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构建城市建设中生态草坪的应用和作用浙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基于地级市数据的经验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研究综述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下的生态旅游线路规划设计——以峨眉山为例论哲学视野中的城市生态化战略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居住建筑的生态适用设计生态道德教育与理性生态人的培养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绿霸三维排水生态边坡技术工程系统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涪陵新区为例企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型与进化机理研究基于企业营销生态化伦理的竞争优势构建企业生态位优化的理论基础及路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新思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轿车生产企业竞争态势分析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关于德国绿党新生态理论的新思考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传统节日——以清明节民俗中的生态审美观为例关于生态补偿与生态正义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安全认知研究科学发展视野中的党员生态文明观培育生态建筑-生态住宅小区的设计思考清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研究。

智慧黄河建设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建设研究

智慧黄河建设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建设研究

2021年2月总第36卷第1期Feb,2021VOL.36NO.1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智<黄河建设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建设研究张瑞宇1张东华2(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农业项目管理站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摘要】在实践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往往会挤占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那么在黄河流域能否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呢?本文认为,智慧黄河建设革新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

因此,要通过智慧黄河建设构建和完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而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黄河样板。

【关键词】智慧黄河高质量流域机制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1)01-0064-05—、弓I言黄河是世界上难治理的河流,曾经有国外水s中国黄河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

自夏以来,中国人民便开启了的黄史,了的治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的治黄经验,但这一时期黄黄河下游,而要动地洪灾。

从1946年开始,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治理黄河的,治黄空间下游展流域,黄动为主动,创造了黄河的史奇迹,人民治黄进展。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开,e会为开黄开了一新的,而高质量发展中的一要理,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

但在实践中,由于土地、水源等资源要素投入的排他性等原因,往往会使生态环境保护挤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因而到底是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环境保护的争论甚嚣尘能不能走岀一条生态环境护带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呢?本文认为,生态环境保护虽然会挤占高质量发展的原有空间,但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会拓岀一个新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黄河样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江河的开发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重心区几乎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

流域经济区成为许多国家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密集带。

德国通过对莱茵河的开发,使6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莱茵—美因、莱茵—内卡等流域经济区上。

美国密西西比河经过长期的开发,已建成多条工业走廊和产业带。

美国与加拿大共享的五大湖及圣劳伦斯河,经两国共同开发成为两国经济最发达的重心区。

我国同样把流域经济区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和主轴,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纵观我国自然地理,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流域流向,由北至南划分中国经济地理形成泛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带。

构建流域经济带,有利于实现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经济密切协作与产业合理布局,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健全。

鉴于流域经济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国内外主要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262公里,流域面积涵盖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两个省。

其中,密西西比河干流长3950公里,由北向南流经美国明尼苏达、维斯康星等10个州,尤其在河流中游右岸汇入最大支流密苏里河、左岸汇入最大支流俄亥俄河,更增添了流域的水量。

密西西比河干流及支流各州生产总值约占美国的32%。

1.产业成就于流域工程设施和综合交通的基础保障。

密西西比河在未开发前自然状况并不好,上游水深仅0.3米,中游仅1.4米左右,主要支流密苏里河含沙量大,有“大泥河”之称,俄亥俄河河段浅,有“河宽一英尺、水深一英尺”之说,自然通航条2011年第3期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刘有明作者简介刘有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世界各国都把流域经济区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和主轴。

流域经济区成为许多国家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密集带。

对美国密西西比河、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以及国内重要的湖北长江经济带、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在规律,对加快我国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流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西江经济带〔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3-0083-06件较差。

1928年美国联邦政府启动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计划”,开展大规模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使密西西比河上游及其四大主要支流全部实现渠道化;下游则重点浚深航道,建成干支流标准统一的深水航道网,使密西西比河干支流水深2.7-3.7米航道达9180公里,3.7-4.3米航道达1370公里,4.3米以上航道达500公里,海轮可直航距河口近400公里航线。

同时,开工建设伊利诺斯运河,沟通了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两大内河水系;建成田纳西—汤姆别卡运河,开辟了密西西比河水系通往墨西哥湾的航道,形成江河湖海联通、四通八达的水运网,从而大大提高了流域运输能力。

美国水陆运输中,内河航运占77%,其中,密西西比河航运占60%,每年运输量稳定在4.7-5亿吨,有效推动了流域产业的发展。

2.产业起步于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密西西比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使之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性主要农产区,美国92%的谷物产地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流域北部靠近五大湖区发展成为美国乳酪业最发达区域,中游地区是美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下游及三角洲地区是棉花和水稻主要产区。

美国今天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和肉、奶酪等畜产品的生产国、出口国,主要归功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农业产业。

另一方面,密西西比河流域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推动了工业的起步和加快发展。

阿巴拉契亚区煤炭地质储量3107亿吨,已探明储量超1000亿吨。

自20世纪60年代实施煤炭开发和交通建设以来,已形成铁路运煤能力每年2亿吨以上、内河运煤每年1亿吨以上,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田纳西河成为煤炭运输重要通道。

中上游的肯塔基、伊利诺伊等州高品位的铁矿石资源,造就了以匹兹堡为代表的一批钢铁工业城市;下游储量巨大的石油资源使路易斯安那州成为美国三大石油产地之一。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使整个流域水电装机容量达1950万千瓦,密西西比河流域水能资源利用程度达70%,支流田纳西河竟达87%。

便利的水运交通、低廉的水电价格、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流域工业产业起步早、形成规模。

3.产业繁荣于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的物流业、服务业。

流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与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使制造业起步之后加快发展。

经过200多年的开发建设,密西西比河流域发展成为食品、钢铁、电力、机械、汽车等美国最重要的工业聚集带,并形成沿岸10个州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流域工程设施的改善和复合交通方式的发展,大力促进了物流业、旅游业的繁荣。

内河运输费用与铁路、公路运费之比大约为1誜4誜30,并且密西西比河平均货运密度比铁路系统大11倍左右,使流域沿岸城市成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明尼阿波利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现金谷物交易市场,堪萨斯城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和商品贸易市场之一,圣路易斯是美国最大和最繁忙的内河港口,新奥尔良是美国第二大国际港口。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和优美环境使其成为旅游胜地,每年外国游客消费大约26亿美元,提供5.3万个就业岗位。

4.产业得益于政府高效有序的流域组织管理。

密西西比河流域产业发展中政府提供了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

早在1879年,美国国会就成立了密西西比河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密西西比河的开发治理规划,制定河道整治和防洪措施并组织实施,并根据流域区段通航水位、通航船队、航道尺度等实施航道标准化和桥梁净空标准化。

美国国会通过的《水土保持法》、《水灾控制法》等,为政府组织高效有序的管理、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

比如,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田纳西河,历史上曾是一条“害河”。

为综合治理开发田纳西河流域,1833—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并制定颁布了年政府设立了一个既有政府权力,又有私人企业灵活性的公司——《田纳西流域管理法》,统一指挥流域内的水电工程、洪水控制、土地保护、植树造林、土地休耕、河流净化和通航等事宜。

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使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田纳西这个昔日落后的州如今成为美国南方的工业大州。

5.产业与流域、城市形成“点—轴”经济开发带。

密西西比河纵贯美国南北,而铁路、高速公路则联通美国东西,水路、铁路、公路立体交通带动流域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增长极———城市。

如俄亥俄河沿岸的匹兹堡,公元1800年时还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口的小城镇,随着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和制造业的发展,到19世纪20年代已发展成为美国的造船中心,现进一步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都”和第二大机电工业中心。

在密西西比河干流上,新奥尔良发展成美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圣路易斯汽车制造业仅次于底特律居美国第二位,是美国最大内河港口城市。

据统计,目前美国人口超过10万的150座城市中,有131座位于大江大河边,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水系。

密西西比河流域成为发达的“点—轴”经济带和城市密集带。

[1][2]二、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莱茵河发源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全长1320公里,年货运量在3亿吨以上,是目前世界上航运量最大的内陆运河。

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6个国家,六国面积、人口均占独联体以外欧洲的1/3,生产总值约占全欧洲的1/2。

莱茵河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约占全流域的65.5%,流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占45.5%。

研究德国莱茵河流域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1.“航运为先”的内河与运河、江河与海洋相互贯通的流域建设模式。

一条河流即使天然条件再好,没有后天的开发建设,其巨大的潜能也不可能充分发挥。

作为莱茵河主要流经国的德国,始终确立航运为主、因段制宜、综合开发的方针,持续不断地加大对莱茵河的治理,渠化干流及其支流河道,拓宽航道、提高通航能力。

莱茵河开发整治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就是修建运河,向东把莱茵河与埃姆斯河、易北河等联通起来,向西将莱茵河与塞纳河、罗讷河贯通起来。

尤其是1985年开通从莱茵河支流美茵河岸的班贝格到多瑙河岸的凯尔海姆长171公里、宽55米的运河,将莱茵河与多瑙河两大水系贯通;1992年开通莱茵—美茵—多瑙运河,形成从莱茵河口鹿特丹到多瑙河口的欧洲水运大动脉。

“航运为先”的建设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工作力度,使德国形成干流支流通达、河港海港相联、江河海洋直通的内河运输网络,使万吨海轮可上溯至距河口690公里的科隆、5000吨驳船可至路德维希港,杜伊斯堡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河港。

2.“水运为基”的水路、铁路、公路综合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水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德国莱茵河纵横交错、量大价廉的航道网在物流经济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莱茵河段至今仍承担着全国80%以上的内河运输量。

同时,德国加大综合交通设施的建设。

1838年在鲁尔区正式开通第一条铁路,19世纪末以来在莱茵河南北建起5条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德国高速公路总长1.1万多公里,并与铁路、港口相联通形成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除此之外,德国将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电力干线沿莱茵河分别向南北延伸,共同构成德国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综合运输通道。

基于此,德国政府实施“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路为主,两头衔接和集疏则以公路为主”的物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在莱茵河沿岸规划建设了50多个货运中心,形成沿岸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了沿江产业的长足发展。

3.“产业为本”的以河为轴、以港兴城的“点—轴—面”产业开发模式。

德国沿莱茵河有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的欧洲最大内河港———杜伊斯堡港,还有年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的路德维希港等一批重要港口。

在传统工业时代,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最先发展的基础工业;煤炭资源和便利交通带动了钢铁制造,钢铁、煤炭构成莱茵河流域早期的主导工业;在火力发电和水能发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煤化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及机械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又进一步发展以石化、汽车、光学电子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现在德国境内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莱茵—鲁尔重化工业区、莱茵—美茵石化工业区、莱茵—内卡新兴工业区。

德国钢铁集团92个企业中有66个集中在莱茵河畔,其中有欧洲工业心脏、欧洲最大工业中心之称的鲁尔工业区,位于莱茵河的赫尔内河上,生产的煤、生铁、钢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0%、70%、60%,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