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_唐鹏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土地市场分析与未来展望

关于我国土地市场分析与未来展望

关于我国土地市场分析与未来展望我国土地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领域,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市场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我国土地市场呈现出供应紧缺的局面。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土地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土地供应却相对有限。

这使得我国土地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尤其是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土地价格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

其次,土地市场还存在着土地垄断和整合的现象。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集中掌握在少数大型企业和政府手中,市场竞争程度不高,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土地资源被掌握在一些特定利益集团手中,给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然而,我国土地市场也存在一些机遇和潜力。

首先,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的推进,农民对土地的流转和经营权的流动将得到更多的自主权。

这将使得农村土地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我国土地市场仍将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土地供应紧缺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力度,通过土地开发和利用等方式,增加土地的供给量。

同时,政府还应完善土地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机制,遏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

其次,土地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应加强土地使用权的公开、透明和公正,保障各类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土地市场上的平等竞争权利。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打击不法经营行为,维护土地市场的秩序。

总体而言,我国土地市场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通过加大土地供应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我国土地市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广阔的国土面积导致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如何对土地差异进行有效整理,合理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增加土地效益,是当下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对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分析,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对土地差异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标签:土地整理;区域差异;对策研究前言: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当下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就以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家对土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对耕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缓解耕地后备资源紧张问题,是我国土地政策必须切实解决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进行整治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地方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整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本文对我国土地整体的区域差异研究,注重对现有土地资源整理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当下土地资源发展现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一、东部地区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东部地区是我国土地资源优势较好的地区,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东部地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仅有13.9%,但是却集中了我国近30%的耕地面积。

东部地区耕地多为优质土地,粮食产量较高,并且多为水田。

就以我国长三角地区来说,人均耕地面积为0.8亩,粮食产量却高达lOOOkg/亩。

东部地区不单单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在全国排在榜首,在进行东部地区土地整理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l、注重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并且要注重提升现有生产力水平,促进粮食增产。

同时,注重有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切实保证我国农业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注重城市化的合理布局,加强对土地的集中利用。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步伐较快,这样一来,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势必会对耕地资源造成重要影响。

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分析

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分析

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分析作者:陈亮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土地整理可以充分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划分,增添土地资源的收益性,从而解决国内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所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重视土地整理的地域性差异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对我国土地整理区域差异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理;区域差异;优势土地整理是一个管理手段,它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完善土地资源布局与土地使用者的关系,对整顿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重视。

1 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土地面积及跨度都比较大,土地类别有很多种,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土地类型也有很大差异,这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中,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类型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根据地理形态来分析,东部土地地势平稳,土地资源比中部、西部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气候环境来分析,我国东南部到西北部,降水量由多变少,气候也是从潮湿、半潮湿状态向干燥、半干燥状态转变;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来分析,东部经济水平好,中部和西部经济实力欠缺;国家在行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在政策制度与资金投资方面,都慢慢向西部地区倾斜,并且也对中部地区进行规划,对此中西部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在资金上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也制定了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尽而确保中西部和东部的土地整理工作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开展土地整理的目的。

2 解决我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的对策2.1东部地区的土地整理的对策(1)加强农地整理,增加和保护现有耕地。

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好,生产效率高,平均每亩地可以生产400KG粮食。

如果对一些凌乱、闲碎的土地及农田沟渠整合加以利用,不仅可以扩大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改善土地质量。

(2)促进城镇土地资源的整合,使土地使用得以高效利用。

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横向比较研究

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横向比较研究

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政策与实践横向比较研究一、引言建设用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的供应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发展和规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围绕国内典型地区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政策与实践展开横向比较研究,旨在找出不同地区的政策特点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北京市北京市是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建设用地供应紧缺是其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政策上,北京市采取了多种举措,包括鼓励土地流转、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推动土地整合和再开发等。

北京市还设立了土地市场交易中心,旨在构建一个规范、透明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

2. 上海市3. 深圳市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发展相对成熟。

在政策上,深圳市主要采取了鼓励土地流转、优化土地使用结构、推动土地整合和再开发等措施。

与此深圳市的土地交易市场相对活跃,市场化程度较高,土地交易价格相对稳定。

4. 成都市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政策较为成熟。

在政策上,成都市主要采取了加大土地整合力度、鼓励土地流转、探索土地二级开发等举措。

与此成都市还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积极推动建设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5. 广州市在实践中,北京市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发展相对成熟。

其土地交易市场活跃,土地流转交易相对顺畅,建设用地资源得到了较好的整合和利用。

北京市通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和推动土地再开发,使得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可持续性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成都市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其注重土地资源的整合和再开发,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流转交易的有效进行。

成都市还注重加大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针对 中国经济 体制 改革 进程 的市场 化创 新度 量指 标 体 系 , 以此 工 具实 证 考 察 了各 地 区市 场 并 化进 程差 异与 收入 分配失 衡 的相关 特征 。 目前 关于 市场化 进程 对我 国地 区收入 的作用 主要有 以下两种 代表 性观 点 。 1 .市场 化与 总体 收入 提高 市场 化可 以通过 促进 经济 发展 , 加速 地 区财 富积 累和 居 民 收入 总体 水 平 的提高 。这 种 效 应 主要通 过转换 政府 职能 、 发展 非 国有经 济 、 提高要 素配 置 效率 、 全 社会 保 障制 度等 0 7年 1 O月
上 海 财 经 大 学 学报 J un l f h n h i ies yo iac dE o o c o ra o a g a Un ri f n nea cn mi S v t F n s
产 出而加速 经济 发展 和财 富积累 。 2 市 场化与 地 区收入差异 .
各地 区市场 化进程 不 同步 , 加大地 区 之 间的 收入 分 配差 异 。这 种效 应 主要 通 过 工业 化 会 和城 市化 、 品 与要素 流动 、 有制 结构 转变 和制度 转换 成本 等渠道 产生 。 产 所 Kunt( 95基 于对美 、 、 等 国的 实证 分 析首 先 提 出 了一 个著 名 的倒 U 形 曲线 假 zes15) 英 德 说, 即随着 经济发 展 , 这些 国家 的收入分 配不 平等 状 况经 历 了首 先 扩 大而 后 逐渐 缩 小 的过 程 。 这意 味着 这些 国家 的收入差距 和 经济发展 水 平 ( 常 以人 均 G 通 DP水 平量 化 ) 间存 在着 倒 U 之 形 曲线关 系 , 为“ 称 库兹 涅茨 曲线 ” 。 Y n (99 、 o和 Z ag 20 ) 意 到 随着 中国市 场 化 深 入 , 动 力和 要 素 的跨 区域 a g 19)Ya hn (0 1 注 劳 流动 加大 了地 区之 间收入 的差异 。王小 鲁 和樊纲 (0 4发现 : 20 ) 在一 定条 件下 , 工业 化和城 市化 导致 的农业人 口向非农 业部 门和城 市迁 移 , 能首 先扩 大收入 差距 , 可 但在 更长 期会缩 小 收入差 距 。倪青 山 (0 5 以劳动力跨 部 门流动模 型证 明 , 劳 动力 流 动性 不 断增 强 的市场 化 改革 过 2 0) 在 程中, 早期 收入分 配 的不 均等 程度 可能会 上升 , 一定 时期 后收 入差距 会 逐步缩 小 。这些都 暗示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研究作者:王小斌等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使用中国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因素与区域差异。

研究发现:弥补财政缺口和经济增长政绩的双重激励是造成土地出让收入规模膨胀的重要原因,中国式“GDP锦标赛”的晋升机制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更具有解释力;晋升激励对地方官员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对自身政治利益计算的理性选择;晋升激励对土地出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并呈现中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最低的格局。

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晋升激励;财政缺口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4.007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由行政无偿划拨逐渐向市场有偿使用转变,此举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但也造成地方政府对土地有偿出让过分倚重的弊端。

地方政府在2002年以来对于土地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地区的土地出让规模迅速膨胀,并带来了地方财政的土地收入急速增加。

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出让面积从1999年的45 390.68公顷急剧上升到2003年的193 603.96公顷,2004年后虽然有所波动,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顶峰的335 085.18公顷①。

从地区来看,东、中、西各地区间的土地出让规模差异悬殊,东部地区土地出让面积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用来谋求高额土地出让金的重要手段。

不可否认,中国近十年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土地财政居功至伟。

土地财政为中国城镇化推进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与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也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这是不容否定的正面效应。

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考察

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考察

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考察作者:张秋爱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05期提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

但在经济体内部存在不平衡,比较突出的是地区间的不平衡及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间的不平衡。

本文关注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并结合上海进行分析,认定上海城市土地市场已发展到准市场经济阶段。

一、我国市场化进程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GDP从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6年的2,042美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

(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

国内许多学者都曾对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卢中原、胡鞍钢、顾海兵、陈宗胜、樊纲、王小鲁。

他们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对我国整体经济进行测度。

其中,1980年为5%、1995年为38%、2001年和2003年分别为69%和73.8%。

可以看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自改革开放初的5%上升到2003年的73.8%,市场化发展迅速。

其中,2001年我国市场化指数为69%,超过了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的国际标准。

(二)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结构性不平衡1、地区结构不平衡。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平衡,比较突出的是地区市场化程度不平衡。

据1997年陈宗胜对市场化的测度:东部地区70.3%;中部地区64.4%;西部地区64.9%;北部地区66.4%;南部地区67.9%。

由此看出,东部和南部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市场化低一些。

2、不同领域内的结构不平衡。

在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时间里,我国市场化进展的重点是商品市场化,而要素市场化却发展缓慢。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价格司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为95.6%。

在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为91.9%。

可见,到目前为止商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充分了,至少90%以上的商品种类的价格决定已是市场定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在当今社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问题备受关注。

不同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仅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区差异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来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大、设施齐全,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资金投入有限。

这造成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的情况。

其次,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

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范围广,几乎覆盖了每一个农村,而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只停留在城镇周边,无法覆盖到偏远的山区和乡村地区。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再次,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来看,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较高,设施维护得当,能够长时间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而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却较低,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基础设施的使用效果。

这种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效益。

此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问题,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这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区差异性。

最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问题也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范围,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差异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才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均衡,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交易市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研究

土地交易市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研究

土地交易市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研究1. 引言土地交易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对土地交易市场进行经济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并研究相关政策对土地市场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2. 土地交易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1 经济增长土地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往往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其市场的有效运行能够促使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土地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带来土地价格的合理形成和折现效应的实现,从而激发企业投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2.2 资源配置土地交易市场的完善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的有效流转与资源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土地交易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还可以促进土地向效益最大化的经济部门和区域的集聚,提高资源的流动性,优化经济结构,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

3. 土地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影响3.1 土地市场垄断与不公平竞争在实际运行中,土地交易市场存在部分地区或特定企业的垄断现象,这限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通过土地储备、价格操纵等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导致土地交易市场缺乏透明度和竞争性。

这不仅导致市场资源流动性不足,还可能导致投机行为,影响市场效率。

3.2 土地市场对环境的影响土地交易市场的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过度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浪费。

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土地交易市场的无序发展和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

4. 政策研究及应对措施4.1 加强市场监管和法制建设政府应加强对土地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机构的执法能力,加强对土地市场交易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同时,加强对土地交易数据的统计和公开,提升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4.2 推动土地市场的改革与创新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土地交易市场的创新与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现有市场的探究

完善农村土地现有市场的探究

完善农村土地现有市场的探究1. 引言1.1 农村土地市场的现状分析农村土地市场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流转、买卖、租赁等活动的市场。

在我国,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市场也逐渐兴起并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

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着规模小、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多为散户所有,规模小的特点导致了交易双方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使得交易成本较高。

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着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和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产权保护和流转规则,导致土地流转市场不够活跃和规范;同时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不够到位,存在着乱象丛生的情况。

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着农民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

由于农民地位较弱,往往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受到强势方的侵害,而缺乏有效的维权途径和权益保护机制。

农村土地市场现状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只有通过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构建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优化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市场监管体制等措施,才能推动农村土地市场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

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政策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土地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农民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容易受到侵权和欺诈;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过于片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市场监管体制较为薄弱,监管手段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完善农村土地市场,解决农村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农村土地市场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评估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评估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评估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然而,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了解和评估这些区域差异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中国农村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而中西部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二、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区域自然条件、政策导向、产业结构、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

自然条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不同,导致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政策导向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同,导致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

产业结构不同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更侧重于农业产业,而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

市场开发也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市场需求和市场准入条件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农村经济发展评估指标评估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和医疗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生活品质。

人均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农民的经济状况。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评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

教育和医疗水平是评估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村人民的素质和生活品质。

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生活品质则体现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农民的福利。

四、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包括沿海地区和广东省,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力资源较充足。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这些地区受制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力资源相对短缺。

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

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

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唐鹏;石晓平;曲福田【摘要】研究目的:分析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影响机理,为理解和应对土地财政问题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方法:面板数据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结果:政府管制对土地违法、土地财政具有重要影响,土地财政与土地违法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政府对农转非的产权管制本身并不直接产生土地财政,只是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提供了权利依据.政府对农转非、土地出让环节的价格管制,以及主导收益分配是形成土地财政的根源.为了追逐土地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有显著的土地违法冲动,但考虑土地违法查处的风险,土地违法并不必然带来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7页(P15-21)【关键词】土地经济;土地财政;政府管制;土地违法【作者】唐鹏;石晓平;曲福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11 引言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现象及其成因备受学者关注,已有研究认为分税制改革的财政激励、地方政府资本竞争、政府官员晋升和土地出让制度等因素对土地财政具有显著影响[1-14]。

然而无论是何种因素,实际上都离不开政府垄断和经营土地这一现实基础,因为中国政府实际享有农转非和土地供应的垄断权。

因此,有学者认为政府对农地产权的管制事实上形成了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供应的格局,是当前土地财政产生的最重要的制度根源[15]。

可以说没有农地产权管制,即使存在财政分权和政治集权,土地也无法成为政府集聚财富的工具,就不会存在土地财政[16]。

所以为了追逐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使用征地政策、维护征地制度安排的偏好[17]。

然而上述观点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

而且不同管制内容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机理还有待深入细化,特别是与政府产权管制密切相关的价格管制,主要是政府制定征地补偿标准,从而与市场竞价的出让机制形成差异,带来的影响最为直接[18]。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现状与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现状与分析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现状与分析[摘要] 土地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农地使用权的多种模式、对农地使用权供给和需求制约因素一步分析,总结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揭示阻碍我国农村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因素是:目前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土地流转主体不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有效需求与供给都明显不足。

[关键词]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农村土地使用权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偿、有期限的流动使用。

要求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并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辅以政府调控,形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使用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和管理体系。

这里的市场化是指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目的是改变当前土地利用低效混乱的情况,促使农村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流转,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的现状与分析(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1、总体情况1992年农户转包、转让农地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2.3%和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9%;1998年对8省调查显示,参与流转的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3-4%,浙江省也只有7%-8%;土地使用权流转率在1-3%之间。

目前,土地流转的比例并不高,整体在10%左右,但区域之间的差异大,东部地区超过了10%,中部地区多在5%-10%之间,而西部地区低于5%。

2、主要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制为特征的南海模式;以两田制为特征的监利模式;以土地换社保为特征的嘉兴模式;以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为特征的芜湖模式;以集资办社为特征的昆山模式;以农地直接入市为特征的广东模式;以农村土地资本化为特征的成都模式;以宅基地换房为特征的天津模式3、基本特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水平不高,市场强度弱;参与主体多包括乡村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个人及工商企业等;土地流转方式多样,不断创新,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造成土地流转纠纷增多;流转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土地流转的区域扩张,但区域之间的流转差异较大;土地流转多为农户的自发流转(承包土地面积占流转总面积的60%左右),多数省份没有形成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村委会在土地流转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政企合谋对城市土地出让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长三角30个市的实证分析

政企合谋对城市土地出让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长三角30个市的实证分析

政企合谋对城市土地出让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长三角30个市的实证分析研究目标:本文以2004-2012年长三角30个城市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政企合谋对城市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

研究结果:长三角区域内一类经济发达城市,政企合谋会导致地方政府多出让土地面积为8%,二类经济发展城市为4%,三类经济后起城市为1%。

研究结论:经济越发达的城市,政企合谋会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出让更多的土地,在经济欠发达城市,住房需求和土地引资对土地出让的影响更加显著。

长远来看应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和财税体制,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削弱经济发达城市地方政府通过政企合谋而大量供地的动力。

标签:土地出让;政企合谋;区域差异一、引言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者和唯一供应者,可以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从1296亿元增长到27000亿元,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6.6%增长到80% [1]。

很多学者研究土地出让的影响因素,多从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和财政激励来解释,也有学者利用合谋理论研究政府土地出让行为,认为政企合谋会影响土地出让面积[2],但缺乏对于不同城市区域政企合谋影响土地出让的差异研究,因而需要分区域分析政企合谋对土地出让的影响。

本文采用2004-2012年长江三角洲30个地级市为样本研究政企合谋对土地出让影响的区域差异。

二、文献简述1、政企合谋契约理论中合谋(collusion)是假设监督者和代理人在违背委托人利益情况下,会组成私下联盟,并且联盟维持依赖于声誉或者互惠等手段。

Stigler和Olson 认为政企合谋是指在不健全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下政府和企业通过合作谋取利益。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在政治集权—经济分权的治理结构下,通过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模式实现[3][4],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可能与当地企业合谋,默许企业采取的“坏的”发展方式,这时地方政府获得GDP的高增长和政治晋升的双重好处,而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得到更高利润,但“坏的”发展方式会增加中央政府社会成本。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分析
卢晶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2()9
【摘要】文章基于熵值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空间来源和结构来源,并利用QAP分析法考察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

东部地区地区内差异最大,东-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社会发展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和驱动力。

居民生活差异在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和驱动影响也比较稳定和显著。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卢晶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与地区差异分析
2.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驱动因素差异研究——基于华东与西北地区12个省(市、区)的比较
3.新型城镇化水
平区域差异与驱动因素分析4.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5.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评价、地区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统计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统计分析引言土地出让收入是我国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也是评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东、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本文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并探讨存在的差异。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主要包括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的年度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载入与清洗首先,我们需要将所需数据载入并进行必要的数据清洗,如去除缺失值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土地出让收入总体情况我们首先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各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的年度趋势、总收入的数量级差异等。

土地出让收入差异分析其次,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出让收入之间的差异。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各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的平均水平、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异等。

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我们还可以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分析。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程度。

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土地出让收入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东、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水平最高,西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水平最低。

2.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土地出让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

3. 土地出让收入的年度趋势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密切相关。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土地出让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促进土地出让收入的合理分配,以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资料暂无参考资料。

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竞争力区位差异的实证研究
魏敏;李国平;王巨贤
【期刊名称】《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本文根据国际上一些关于区域竞争力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指出东、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差异,并解释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西部区域竞争力的若干途径.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魏敏;李国平;王巨贤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我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J],
2.区位差异、资金需求结构与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基于全国县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 朱迪星
3.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J], 魏敏;李国平
4.产业差异、结构优势与区位竞争力——基于SSM测度的浙江省11个地市第三产业实证研究 [J], 康达;王积建
5.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 [J], 魏敏;李国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6期2010年12月资源与产业RESOU RCES &I NDU STR IESV ol 112N o 16D ec 12010收稿日期:2010-01-28;修订日期:2010-11-01;责任编辑:段丽萍。

第一作者简介:唐鹏(1986) ),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资源经济研究。

E -ma i:l tp2han @1631com *通讯作者:李建强(1974) ),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政策研究。

E -m a i:l lj q9801@1631com资源经济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唐 鹏,李建强*,肖 君(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摘 要:分析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发展状况及其地区差异对政府更加科学的利用土地调控手段和参与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出发,测算了我国省级地区1999)2007年土地市场化程度,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地区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总体偏低,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但区域间差距在逐渐缩小。

对全国31个省级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是黑龙江、上海、江苏等9个地区,市场化程度最低的是新疆、甘肃等5个地区。

同时,天津、山东等省份虽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但土地市场化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等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则较高。

关键词:土地市场;市场化程度;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10)06-0161-06REGIONAL D IFFERENCE OF LAND MARKETI ZATION LEVELTANG Peng ,LI Jian -qiang *,X I A O Jun(School of Econ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 ,Sichuan Agr icultural Universit y,Ya .an 625014,Chi na)A bstrac t :It is of sign ifi cance to ana l y ze the ma rketi zati on level and reg i ona l d ifference i n governmenta l controls on land .T his paper ,from land m arket trad i ng structure ,esti m ates the m arketizati on l eve l o f Ch i na .s prov i nc i a l areasdur i ng 1999to 2007,and studies t he ir reg i onal difference by m eans o f c l uste ri ng m e t hod .The resu lts i ndicate a gross lo w m arketizati on l eve l i n Ch i na ,a sl ow by fluc t uati on r i s i ng trend .The easte rn areas are h i ghe r t han the centra,l w este rn and northeastern Chi na ,but the i r difference is becom i ng s m al.l Based on nationa l 31prov i ncia l areas ,9areas i nc l udi ng H e il ong ji ang ,Shangha i and J i angsu rank the top ,wh ile other 5a reas i ncl uding X inji ang and G ansu are lo w est i n m arke tiza ti on leve.l A t the sa m e ti m e ,T i anji n and Shandong a re l ow i n l and m arke tiza ti on leve l a lthough they a re located i n eastern econom ic deve l oped area ,wh ile Chongqi ng and S ichuan are h i gher in w estern Ch i na .K ey word s :land m arket ;m arke ti zati on leve;l difference analysis1 引言自1987年深圳市探索性地引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市场从无到有,坎坷起步。

其后,土地领域的改革与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趋于同步,到20世纪末,我国市场经济框架基本确立,土地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举足轻重,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土地市场的发展对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土地收益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改善环境的重要资金来源。

2007资源与产业2010年年全国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为11153万hm2、总价款达到9551亿元,占到了当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的80%。

在已有关于市场化程度的研究中,对我国经济整体市场化发育程度进行的研究较多,只是不同学者选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

而针对某一生产市场或要素市场进行的研究较少,曲福田等[1]研究了土地市场化程度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按照其测算土地市场化程度的方法和思路,王青等[2]将它应用到中国各省级地区1999)2003年土地市场化程度测算当中。

其后,吴郁玲等[3]从开发区土地出让市场化率、开发区政府的干预程度、开发区土地供求均衡度、开发区土地价格敏感度与开发区土地市场竞争度5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江苏省开发区土地市场发育程度。

在测算我国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中,姜琳[4]则采用了DEA-CC R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四川、海南和宁夏4个省级地区是相对有效的,且东、中、西部3个地区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张琦[5]对我国土地市场化区域差异的研究和李莉等[6]对四川省简阳市城土地市场化程度的研究都采用了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可以看出,测算土地市场化程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关键是看测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本文在参考曲福田等[1]、谭丹等[7]分析思路的基础上,对评价模型做出改进,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的角度重新测算了我国各省级地区1999)2007年土地市场化程度,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差异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各区域土地市场发展状况和各省级地区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差异,为政府制定土地市场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土地市场化程度评价西方经济理论中,市场被认为是一种制度或机制,通过这种制度或机制可以集合特定商品、服务以及资源的买方(需求方)和卖方(供给方)[8]。

土地市场本身也是一种特定的商品市场,人们进入土地市场,也是为了寻找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价格使交易成功[9]。

那么从土地市场交易的角度去考察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就是可行的。

当前我国土地市场比较复杂,已初步形成了/三级0土地市场结构,包括农地征购市场、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二级市场。

农地征购市场是指政府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补偿,将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属于政府行为。

因此,本文将从土地一级市场和土地二级市场两个方面来构造反映土地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模型。

2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土地市场化程度的评价,主要从土地市场交易结构方面来反映,故对于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主要选择各种供地方式供应和交易的土地宗数作为评价指标。

当然,二级市场中使用权的转移可能是多轮次的,本文暂不讨论这种情况。

212评价模型根据以上分析,土地市场化程度评价总的测算模型为LM=LM1@W1+LM2@W2,(1)式中:LM为土地市场化程度;LM1和W1分别为土地一级市场市场化程度及其对应的市场化权重; LM2和W2分别为土地二级市场市场化程度及其对应的市场化权重。

土地一级市场市场化程度测算模型为LM1=HB@W11+X Y@W12+ZB@W13+PM@W14+GP@W15+ZL@W16+QT@W17,(2)式中:HB、X Y、ZB、P M、GP、ZL、QT、W11、W12、W13、W14、W15、W16、W17分别为土地一级市场中划拨、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挂牌出让、租赁、其他供地方式供应的土地宗数占土地一、二级市场供应土地总宗数的比重及其对应的市场化权重。

土地二级市场市场化程度测算模型为LM2=ZR@W21+CZ@W22+D Y@W22,(3)式中:ZR、CZ、DY、W21、W22、W23分别为土地二级市场中转让、出租、抵押交易的土地宗数占土地一、二级市场供应土地总宗数的比重及其对应的市场化权重。

213数据来源及权重的确定考虑到相关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获性,本文所涉及的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供应土地宗数来源于2000)2008年5中国国土资源年鉴6。

162第6期唐鹏等: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在权重的确定方面,相对来讲,土地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都同样重要,其权重均可确定为015。

对于土地二级市场,由于普遍认为二级市场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其各种交易形式的市场化权重可直接赋值为1[10]。

对于土地一级市场上各种供地方式的市场化权重,主要依据其供地价格与土地正常市场价格的相对值来确定。

具体考虑到划拨是一种典型的土地资源计划配置方式,且基本为无偿获取,在评价土地市场化程度时,定义其市场化权重为0。

对于各种出让方式的市场化权重,根据对近年来全国土地市场交易情况的分析,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的平均价格约为正常市场价格的20%左右,招标、拍卖和挂牌的价格则与正常市场价格相近。

因此,这里定义协议出让的市场化权重为012,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市场化权重为1。

对于租赁和其他供地方式的市场化权重,根据李娟等[11]的研究,出让或租赁、作价入股或授权经营、划拨使用,用地方式从有偿过渡到无偿,市场化程度也依次递减,同时,结合5中国国土资源年鉴6中租赁、其他供地方式供应土地面积和成交价款(或收入),将租赁、其他供地方式的市场化权重确定为012。

各指标权重详见表1。

214区域划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按照行政区划,中国大陆目前有31个省份(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文同),习惯上把它们分成3类地区,即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