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云南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_部分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1第一章劳动经济学考试和复习说明:1.内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法、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此部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就考试来说,对于专业部分的理解具有间接的基础性帮助,就实践来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会有直接的帮助。
2.本部分分值此部分在第一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为20%(三级)。
3.题目特点历年真题中,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二级与三级的考题比较也有许多重复的考点;此部分历年考点较为集中,就复习的命中几率来说,比专业部分选择题的命中率高出很多(即为学习效率的优选部分);此部分只有选择题,无其他类型题(切记)。
(共53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3.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4.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5.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6.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给者。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7.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9.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10.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两个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11.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
人力资源三级师的基础知识部分
人力资源三级师的基础知识部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单项选择1、在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A 居民户B 市场C劳动者D 企业解析: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服务的需求者,企业是供给者,居民户向企业支付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而在生产要素市场中,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企业由于生产要素的使用须向居民户支付要素报酬(如工资)。
要明确,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各自的特性(CPI与PPI),供需主体双方互相换位!2、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A 实现劳动资源的配置B 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 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 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解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3、劳动力市场的客体()A 劳动力市场关系 B 劳动者的劳动力 C 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 D 使用劳动力的企业解析: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即劳动能力。
同时,劳动力也是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和使用劳动力的企业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的构成要素。
4、劳动供给的工资弹性E s的计算公式为()A (△S/S)/( △W/W)B (△W/W)/( △S/S)C (△W/S)/( △S/W)D (△S/W)/( △W/S)解析: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E为劳动力供给弹性,△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 s =(△S/S)/( △W/W)5、()是指经济运作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替换。
A 经济规律 B 经济交替C 经济周期 D 经济变动解析:不解释。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重点(完整版:基础知识+操作技能)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重点(完整版: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㈠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人力资源师三级基础知识(全).doc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稀缺性属性:(1)和对的稀缺性(2)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是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牛产力等于支付能力)3、个人追求的Fl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的Fl标是利润最大化。
4、劳动力市场是牛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收入循环模型揭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5、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杲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
解决牛产什么,如何牛产和为谁牛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6、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P1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彖h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步骤:a.确定研究对象b.设定假设条件c.提出理论假说cl.验证%1规范研究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Fl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了、使互惠不能实现的三个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指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劳动力在i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屮力xl00%总人口3、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吋间。
※农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教育水平提高、制度劳动吋间缩短、人口出牛率下降、科技进步),老年人劳参率下降(收入保障制度、养老保险),25-55岁男性成年人劳参率保持高水平。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必考点.doc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届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是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仙表现的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一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企业一利润最大化、个人一效用最大化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生产要素市场一居民户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商品市场一企业是供给者,居民是需求者。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上要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缺陷。
劳动力I.在一定年龄之内(年龄下限16,上限男60、女55) 2.具有劳动能力3.就业要求4.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志愿者和家庭主妇不是劳动力,大学生是劳动力)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数x 100%年龄(性)别劳参率二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 100%劳动力供给弹性一1 .供给无弹性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Es,8 3.单位供给弹性Es=l4.供给富有弹性Es>l5.供给缺乏弹性Es<l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1 .需求无弹•性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Ed — 8 3.单位需求弹性4.需求富有弹性Ed>l5.需求缺乏弹性Ed<l (W工资L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生产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是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的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企业—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居民是需求者。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主要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缺陷。
劳动力1.在一定年龄之内(年龄下限16,上限男60、女55)2.具有劳动能力3.就业要求4.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志愿者和家庭主妇不是劳动力,大学生是劳动力)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数x 100%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 100%劳动力供给弹性1.供给无弹性 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3.单位供给弹性 Es=14.供给富有弹性 Es>15.供给缺乏弹性 Es<1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1.需求无弹性 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Ed→∞ 3. 单位需求弹性4. 需求富有弹性Ed>15. 需求缺乏弹性Ed<1 (W工资L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生产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1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 劳动法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内容分析
对于基础知识部分,分数从四级到一级递减 四级30分,三级20分,二级10分,一级不考
3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内容分析
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 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 在商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上,供需主体双方互相换位;而在同一市场,则
是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对立和适应。
一般要素(Y)
16
三、劳动力市场(2)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与其他市场是相似的,即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机制 ,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 本课题。
➢ ㈢、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本质表现是消 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核心要素(X)
14
二、效用最大化
➢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 。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
➢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 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三个属性:
➢ ㈠、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 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 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存在于社 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三级)基础知识复习(上)一,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①相对稀缺性, ②确定性, ③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实力的稀缺3.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须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和工资的确定。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来确定价格的机制,实现, 调整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5.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相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困难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应, 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确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6.劳动经济学的两种探讨方法:实证探讨和规范探讨。
(1)实证探讨:是探讨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定探讨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2)规范探讨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7.劳动力:是指在确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实力及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8.劳动参及率是衡量, 测度人口参及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9.劳动力供应:是指在确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应的确定主体(家庭或个人)情愿并且能够供应的劳动时间。
10.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即劳动力供应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称为劳动力供应弹性。
(1)供应无弹性E=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应量固定不变。
(2)供应有无限弹性E→∞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确定值大于0。
(3)单位供应弹性E=1在这种状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及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2013年11月云南人力资源三级简答题汇总
简答题总汇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
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
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
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二、简述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作用和程序。
内容:在企业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的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
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
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知识点
技术。
如①动机测验、②需求结构测验、③工作价值测验都是较精确的工具,适用于员工个体或群体,具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动力因素,制订相应的激励方案。
有关④工作满意度、⑤薪酬满意度、⑥组织承诺感、⑦员工身心健康状态等方面的调查,能很好的表明员工对组织管理和组织环境的反应和意见,是对一定时期组织管理状况进行诊断的有效工具。
第五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一节基本理论1、P137 -138 人性内容:分为自然属性;心理属性(是人性的本质,包括: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注意分心喜悦振奋疲劳消沉紧张松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四个方面)。
2、P 138 情绪是心理状态的主要成分。
3、P 40 西方的管理理论中,有四种人性假设及管理方式:1)“经济人”假设及其管理,代表人物是泰罗;2)“社会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美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3)“自我实现人”假设及管理,美著名心理学家马期洛、阿吉利和麦格雷戈(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只有使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将个人才能、智慧发挥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人的积极性);4)“复杂人”假设及管理,代表人物史克思等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4、P144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基督教哲学的人格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许多流派,都强调了以人为中心,构成现代社会的人本主义思潮。
5、P 145 人本管理的原则:1)人的管理第一,人是唯一能动的资源要素,是第一资源。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4)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构建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机构5)和谐的人际关系6)员工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6、P146 企业人自身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始终是人本管理坚持的最高目标,也是最本质的核心含义。
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必然成为人本管理一项甚为重要的核心要求、原则及衡量标准。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讲义2第二章劳动法(共59个知识点)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1.劳动法的概念:狭义的和广义的。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它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3)它有高度的稳定性。
(4)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
5.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6.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
7.劳动权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8.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9.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
10.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
11.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例如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即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
1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1)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2)平等协商的权利。
(3)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4)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
(5)听取工会意见。
(6)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精品2013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专业能力简单真题及答案
2013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专业能力简单真题及答案一、简答题(本题共2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简述劳动定员标准由几大要素构成?行业定员标准包括哪些内容?(16分)【解析】:(一)劳动定员标准应由以下三大要素构成:1.概述。
这一部分应由封面、目次、前言、首页等要素构成。
2.标准正文。
它由一般要素和技术要素构成。
在一般要素中,包括标准名称、范围和引用标准三项内容。
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应包括:定义、符号、缩略语,各工种、岗位、设备、各类人员的用人数量和质量要求。
3.补充。
这一部分包括:提示的附录、脚注、条文注、表注、图注等项内容。
(二)行业定员标准包括内容1.企业管理体制以及机构设置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按照不同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提出年实物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要求,规定出编制总额以及各类人员员额控制幅度。
2.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和生产环境、条件,提出不同规模企业各类人员比例控制幅度。
3.规定各类人员划分的方法和标准。
4.对本标准涉及的新术语给出确切定义。
5.企业各工种、岗位的划分,其名称、代号、工作程序、范围、职责和要求。
6.各工种、工序的工艺流程及作业要求。
7.采用的典型设备与技术条件。
8.用人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9.人员任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等级)。
2.简述为实现有效的工作时间组织,企业可以采用哪些工作轮班制?(16分)【解析】:工作轮班的组织形式很多,企业曾经采用过的有两班制、三班制和四班制。
(一)两班制两班制是每天分早、中两班组织生产,工人不上夜班。
(二)三班制三班制是每天分早、中、夜三班组织生产。
根据公休日是否进行生产,又可分为间断性三班制和连续性三班制。
1.间断性三班制:间断性三班制是指有固定公休日的三班制轮班形式,即公休日停止生产,全体工人休息,公休日后轮换班次。
2.连续性三班制:对于生产过程不能间断的企业,一年内除了设备检修或停电等时间外,每天必须连续组织生产,公休日也不间断。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一、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转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实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功效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拘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梦想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足。
公司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就业量和薪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经过商品的供应和需求来决订价钱的体制,实现、调理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各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露劳动力供应、劳动力需求,以及薪资和就业决定体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假如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是研究现象自己“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步骤是确立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考证四个步骤。
规范研究方法常常成为为政府拟订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劳动参加率是权衡、测度人口参加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纪(性别)劳参率=某年纪(性别)劳动力×100%该年纪(性别)人口劳动力供应变量对薪资率改动的反响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的薪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应弹性。
劳动力参加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纪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加率降落。
2、妇女劳动参加率上涨。
3、老年人口劳动率降落。
4、25~55岁男性劳动参加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附带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降落的时候,因为衰败,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找寻工作。
所以,二级劳动参加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涨,二级劳动参加率提升。
消极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涨,二级劳动参加率降落。
在假定其余条件不变的状况下,劳动力需求与薪资率存在着以下关系:薪资率上涨,劳动需求减少,薪资率降落,劳动需求增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部分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1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㈠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P5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它反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素。
P5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s=0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 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供给缺乏弹性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用的劳动量,是一种派生性需求。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1 、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MRP=VMP=MP*P=MC=W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性质: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
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㈠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㈡福利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实物支付、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其特征如下: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优点: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③自定性强;④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Y=C+S=C+I㈡就业总量决定总供给价格函数:Z=ƒ (N)总需求价格函数:D=φ(N)二、失业及其类型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办法: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解决办法: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 ——————×100%= ————————————×100%社会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Σ失业者×周期平均失业持续期= ——————————失业人数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平均失业持续期(周)年失业率(100%)= ×——————————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52周失业的负面影响: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