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_支气管哮喘的_省略__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_
0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0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6年版)导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中国儿科学会呼吸学分会于2006年制定了《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诊断标准1.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是:反复发作的喘息、喘气、咳嗽或呼吸困难,且这些症状在夜间或清晨加重,同时存在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可逆性气道阻塞。
2. 根据发作性喘息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儿童支气管哮喘可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性、中度持续性和重度持续性四个临床分型。
二、诊断流程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程、发作特点、病因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皮肤、指甲、黏膜是否存在过敏性体质的表现,并检查心肺功能。
3. 进行相关检查:鼻咽部炎症指标、肺功能检查、变应原皮肤过敏原试验等。
4. 进行诊断性治疗试验:可根据症状的反应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三、治疗原则1. 喘息期治疗:迅速缓解症状,采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2. 控制期治疗:采用长效控制药物,如吸入糖皮质激素、抗白细胞介素受体抗体等,以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3. 干预因素:避免触发因素,如过敏源、冷空气、病毒感染等。
4. 教育和自我管理:帮助患儿和家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掌握自我调控方法,避免或降低病情的影响。
四、治疗推荐1. 用药方面:建议首选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急性发作时的急救。
2. 首次治疗的应用:药物的选择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年龄进行调整。
3. 药物治疗的调整: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治疗反应,逐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五、特殊情况的处理1. 哮喘急性发作:采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2. 合并感染的处理:根据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
中剂量激素,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长期高剂量吸入激素后可能出现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瘀 斑、肾上腺功能抑制和骨密度降低等。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能与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有关,但 前瞻性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与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有明确关系。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以增加肺部感 染(包括肺结核)的发生率,因此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哮喘患者可以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吸入激素治 疗。
每日有症状 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周 1 次 FEV1占预计值% 60%~79% 或PEF 60%~79%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重度持续 (第 4 级)
每日有症状 频繁出现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 体力活动受限 FEV1占预计值% <60%或PEF< 60%个人最佳值,PEF或FEV1变异率>30%
正常 <45 >95
≥60 ≤45 91~95
<60 >45 ≤90
<60 >45 ≤90 降低
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
1mm Hg=0.098 kPa
三、常用药物简介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1)控制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这些 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 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须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苷酸钠、抗IgE抗体及其他 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 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其中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 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一)激素 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1.吸入给药: 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 小。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证明吸入 激素可以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 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当使用不同的吸入装置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多数成人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激素即可较好的控制哮喘。过多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对控制哮喘的获益较小而 不良反应增加。由于吸烟可以降低激素的效果,故吸烟患者须戒烟并给予较高剂量的吸入激素。吸入激素 的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的作用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关系,所以,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激素 是有益的。吸入激素在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及时用清水 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吸入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 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已上市 的吸入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目前有证据表明成人哮喘患者每天吸入低至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解读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近年来,我国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哮喘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规范我国哮喘的诊治,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在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于1997年制定了《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简称《指南》),并于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修订。
新版《指南》更强调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应以患者的临床表型为基础制定治疗方案提出哮喘控制水平是哮喘治疗和管理的主要目标并强调了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在哮喘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新版《指南》还更新了一些治疗方案,包括增加了一些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为哮喘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旨在对新版《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进行解读,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提高哮喘的诊治水平,促进哮喘的有效防治。
1. 简述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负担。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病率和患病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约有62亿人患有哮喘,其中5万人因此死亡。
在中国,哮喘患者的数量也相当庞大,据估计约有4000万人受到该疾病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社会负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哮喘的急性发作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孕妇来说,哮喘的严重发作可能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宫内窘迫。
对于儿童来说,哮喘的发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 诊断标准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 remission)。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气道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的病因复杂,主要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哮喘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最新建议,以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式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部听诊,寻找哮鸣音、呼吸音减弱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一般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包括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等)。
4.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气道炎症标志物检测等。
三、治疗与管理1. 药物治疗:(1)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M受体拮抗剂(LAMA)等。
(2)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M受体拮抗剂(SAMA)等。
2. 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哮喘的病因、诱发因素、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宠物毛发等。
(3)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瑜伽、太极拳等,提高肺功能和身体耐力。
四、随访与评估1. 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2.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指标等,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3. 教育与培训:在随访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并发症与注意事项1. 并发症:哮喘患者可能出现气道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等并发症。
2. 注意事项:(1)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哮喘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β受体阻滞剂等。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增加15%以上,且FEVl增加绝对值>200 ml];(3)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引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全面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诊断:1.根据儿童的家族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测等方法,综合评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哮喘。
2.初次发作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作触发因素、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治疗:1.药物治疗:a.必要时使用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进行急性发作的缓解。
b.持续使用系统性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维持哮喘控制。
c.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ICS剂量。
d.对于未能控制的重度哮喘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
e.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教育指导:a.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早期识别和急救等。
b.指导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吸入器等器械。
c.促进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哮喘发作。
预防:1.避免接触致敏原:a.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b.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源,如宠物、花粉、尘螨等。
c.避免过度刺激性气味,如烟雾、香水等。
2.注重饮食和营养:a.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b.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3.增加体育锻炼:a.每天适量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b.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教育指导和预防措施等。
遵循指南的建议,能够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服务。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诊疗及护理指南
目
CONTENCT
录
• 支气管哮喘概述 •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 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与康复 • 支气管哮喘的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支气管哮喘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气道高反应性和 可逆性气流受限。
特点
支气管哮喘具有反复发作性、季节性、可逆性等特点,通常在夜 间和清晨加重。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性药物,确保药物 有效作用于气道,提高治疗效果。
管理一
管理二
建立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的病情状况、治 疗经过及护理措施,便于医生对患者的病 情状况进行跟踪和管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状 况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 措施。
THANK YOU
感谢聆听
。
经验二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哮喘 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多食用 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增强免 疫力。
经验三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根据个人情 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运 动。
患者教育与管理
教育一
教育二
让患者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治疗 方法及预防措施,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治疗原则与方法
控制发作
根据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 治疗,缓解症状。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长期管理
制定长期治疗计划,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 案,预防复发。
教育与护理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哮喘知识教育,指导正确的 用药方法、病情监测和自我护理技巧。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目标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管理支气管哮喘的策略,以减少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诊断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可变的气流阻塞,进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
3. 根据肺功能测试结果,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1. 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自我管理和触发因素的认知。
2.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推荐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控制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4. 对于轻度哮喘,推荐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急性治疗。
5. 对于中度和重度哮喘,推荐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
6. 根据需要,考虑添加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抗IgE抗体)来增强治疗效果。
7.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自我管理1.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其他治疗设备。
2. 教导患者如何监测自己的症状和峰流速。
3. 帮助患者制定个人化的哮喘行动计划,以应对急性发作和控制症状。
4. 强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1. 避免与哮喘触发因素接触,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物、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
2. 推荐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休息。
急性发作处理1. 教导患者如何应对急性发作,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2. 建议患者随时携带急救药物,并知道如何使用。
参考资料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update).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3年版).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决策。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版)解读阅读提示:1.哮喘控制药物:推荐首选ICS-福莫特罗,不再推荐单独使用沙丁胺醇等SABA。
(见阶梯治疗方案)2.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的定义更新为: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哮喘发作。
诱发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或某些生物制剂。
3.重症哮喘的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大剂量ICS;LABA、LTRA、LAMA 以及茶碱都需要与ICS联合使用。
哮喘流行病学01 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2014年亚洲哮喘研究荟萃分析显示:亚洲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
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全球哮喘患者达 3.58亿,较1990年增加了12.6%。
2019年中国肺健康研究显示:20岁以上哮喘患者4570万,患病率为4.2%。
02 哮喘的控制现状2017年我国30个省市城区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区哮喘患者总体控制率为28.5%。
其中参与2008年哮喘控制调查的10个城市在2017年调查中哮喘控制率为39.2%,较2008年哮喘控制率28.7%明显改善。
图1:2008年和2017年我国10个城市哮喘控制情况03 2020版哮喘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急性发作期: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持续期:每周均不同频度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临床控制期:患者无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4周以上,1年内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正常。
哮喘诊断与评估01 哮喘诊断标准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飞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PPT课件
按需间歇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快 速缓解症状,但长期、单独使用可导 致哮喘控制不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不单独使用,副作用相对较少。
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恶心、呕 吐)、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心律 紊乱、血压下降)及尿多,偶可兴奋 呼吸中枢,严重者可引起抽搐乃至死 亡。最好用药中监测血浆氨茶碱浓度 ,安全浓度为10~20μg/ml。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症状与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的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肺气肿、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指南制定目的与意义
规范诊疗行为
促进健康管理
通过制定指南,规范支气管哮喘的诊 疗流程,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和诊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
β2受体激动剂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按需间歇使用 ,不宜长期、单独使用。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不能单独使用,应与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
茶碱类药物
口服给药,用于轻至中度哮喘急 性发作以及哮喘的维持治疗。
副作用识别及应对措施
糖皮质激素
β2受体激动剂
茶碱类药物
主要副作用为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声 音嘶哑等,指导患者吸药后及时用清 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 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副作用的发生。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 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7
目 录
• 指南背景与意义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副作用防范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背景与意义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解读ppt课件
效果。
特殊类型哮喘的药物治疗策略
咳嗽变异性哮喘
针对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 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
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运动诱发性哮喘
在运动前使用吸入性短效β2受体 激动剂可预防运动诱发的哮喘发
作。
阿司匹林哮喘
对于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 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 抗炎药,可选择使用吸入性糖皮 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
指南的制定和更新有助于推动支气管哮喘领域的科研和学术交流, 促进医学进步。
更新内容与亮点
更新诊断标准和分类
新版指南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标准和分类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强化个体化治疗
指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 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等方面。
关注特殊人群
新版指南更加关注儿童、老年 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支气管 哮喘防治,提供了更为详细的 指导和建议。
03
药物治疗策略与选择
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方案
首选吸入性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01
通过吸入装置快速给药,数分钟内起效,可迅速缓解支气管痉
挛,改善呼吸困难。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
02
对于中重度急性发作,应尽早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可口服
或静脉给药,以迅速控制炎症。
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
03
作为辅助治疗,可联合使用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
中度
稍事活动即气短,喜坐位,讲话常有中断,时有焦虑,出 汗,呼吸频率增加,肺内可闻及响亮哮鸣音。
重度
休息时即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发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 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次/分,肺内可闻及响亮 哮鸣音。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简介本指南旨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最新的医疗保健建议和指导。
请注意,本指南不涉及法律问题,仅提供简单的策略和医疗保健建议。
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必要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
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定制。
- 初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首先接受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急救治疗。
- 对于轻度和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类固醇作为控制治疗。
-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考虑添加其他控制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教育和自我管理- 患者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教育和自我管理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识别和避免诱因、监测症状和使用峰流量计等。
- 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病情监测- 患者应定期监测峰流量值,以评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程度。
- 可以使用哮喘日记记录症状、吸入药物使用和峰流量值等信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急性加重管理- 患者应学会识别哮喘急性加重的症状,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紧急治疗。
- 紧急治疗包括使用急救吸入药物和根据病情考虑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患者应尽量避免与诱发哮喘的因素接触,如烟雾、尘埃、花粉等。
- 预防性使用吸入类固醇可减少哮喘急性加重的发生。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 如有其他并发症或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
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的一般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治疗效果。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版要点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版要点完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要点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患病率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气道疾病之一。
规范化的诊治是提高哮喘防治水平的基础。
一、定义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PEF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 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 诊断依据(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 周)≥20% 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1)父母有哮喘病史 (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
(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 (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10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10): 745-753.
抗哮喘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学龄前儿童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和缩短喘 息时间 反复喘息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抗哮喘药物诊断性 治疗2~6周后进行再评估
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 缓解,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
1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10): 745-753.
过敏状态检测
有助于制定环境干预措施和确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对于所有反复喘息怀疑哮喘的儿童,尤其无法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的学龄前 儿童,均推荐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
气道无创炎症 指标检测
有助于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和制定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主要有痰或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篇一: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推荐的药物减量方案的选择通常是首先减少激素用量(口服或吸入),再减少使用次数(由每日2次减至每日1次),然后再减去与激素合用的控制药物,以最低剂量ics维持治疗直到最终停止治疗。
(五) 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即使给予最大剂量的药物治疗,部分哮喘患者仍有急性发作。
一次急性发作会显著增加未来1年内再次发作的风险。
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优化哮喘药物治疗方案以减少急性发作,同时,要关注并识别有急性发作高危因素的哮喘患者,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未来急性发作的风险(表10)。
表10 处理危险因素减少急性发作的策略危险因素处理策略具有1个或1个以上的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包括症状控制不佳)确认患者规律应用ics 确认患者能够遵循医嘱,规范用药对于高危险因素患者,就诊频率应该高于低危患者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掌握装置吸入技术,剂量应用是否规范识别任何可控的危险因素过去一年有1次或1次以上的急性加重调整控制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案,例如联合应用ics和福莫特罗作为控制和缓解治疗方案如果排除可控危险因素,建议升级治疗消除任何引起急性发作的诱因香烟暴露鼓励患者及家人戒烟,提供戒烟相关问题咨询如果哮喘未获得控制,增加ics的吸入剂量低fev1,尤其 60%预计值 1= 60~80%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且疗效维持3~4小时,通常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ocs治疗: 对saba 初始治疗反应不佳或在控制药物治疗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发作的患者。
推荐使用泼尼松龙0.5~1 mg/kg或等效剂量的其他全身激素口服5~7天。
症状减轻后迅速减量或完全停药。
雾化吸入激素:哮喘儿童急性发作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联合大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其疗效优于单用支气管舒张剂,能减少需要住院治疗率和ocs的使用[93](证据等级c)。
有研究显示成人雾化激素改善pef较全身激素快,耐受性和安全性好,可作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选择[94]。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生堡』L叠鍪盛2塑!生!Q题筮堑鲞筮!Q翅鱼些!幽堕:堡必憋2鲤§:逊:她,№:!Q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凡耪杂志》缡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745·.标准。
方案.指南。
翦富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痰病,近十余年来我鹭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足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熏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农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赡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赡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媛学证据,并结合我泻儿科晒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凡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跨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纲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遵结构细臆(气道平滑瓤细憋稻上皮细魏等)翻缨胞组分参与酶气遭後性炎症性痰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数易感个体气邋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索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隈,跌蠢弓l起爱复发俸懿嚷意、咳嗽、气健、蕤霾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彳孑缓解。
【诊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液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秘爨调醚会程度等的不嚣,哮嚷的诊断程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l。
反复发作嘴息、咳嗽、气键、胸趣,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纯学毪绷激、呼吸道感染戳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威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W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楣为主酶哮噻音,评气裙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倔和胸闷。
5。
憔床表瑗不典麓者(翔无骥显曦怠或黪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嶷存在可逆饿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毅入速效13:受髂激确麴[鲣汐丁胺薄《Satbutam01)】后15rain第一秒用力呼气董(FEV,)增加≥12%或⑦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艨,FEV;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德通信作袭:洪建国,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稀(Email:honsjia嘲o@hotmail。
2103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杨怡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 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的 发生和发展有关。哮喘的发病是遗传 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 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加剧,大多数患者可经药 物治疗得到控制。
二、诊断
(二)分期
1.急性发作期:是指喘息、气促、 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 二、诊断 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 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 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2.慢性持续期:是指患者每周均不 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 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 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 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计算方法】
FEV1(PEF)改善率=[用药后FEV1(或PEF)—用药前FEV1(或 PEF)]/[用药前FEV1(或PEF)]×100%。 阳性判断标准:改善率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 ≥200 ml(以FEV1为测定指标者),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临床意义】 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判断气流受限的可逆程度,有助于哮 喘患者的诊断,也用作评价支气管舒张剂的疗效。
二、诊断
(五)鉴别诊断
三、治疗药物
1.长期维持治疗
四、治疗
2.急性发作治疗
1.长期维持治疗
I.治疗目标:哮喘长期治疗的目是达到并 四、治疗 维持症状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 包括运动;尽可能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 防止哮喘急性发作;防止哮喘药物治疗 的不良反应;避免哮喘死亡。 II.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三)分级 1.控制水平的分级:见表1。 二、诊断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阅读
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与专家评估的哮喘控制水平 有较好的相关性。
另外包括痰液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 (NO)检测等。
六、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
(一)药物分类 控制药物(抗炎)
吸入糖皮质激素 全身糖皮质激素 白三烯调节剂 长效2激动剂 缓释茶碱
二、诊断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 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同时具备可变
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同时具备可变
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
(二)中重度急性发作的处理
(3)氧疗 控制性氧疗:低氧血症(氧饱和度<90%)和呼吸困难的
患者 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 (4)抗感染 大多数哮喘急性发作非细菌感染 除非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如发热、脓性痰、肺炎的影像学
证据。
(二)中重度急性发作的处理
2、急性重度和危重哮喘的处理 机械通气治疗:意识改变、呼吸肌疲劳、PaCO2≥45
不佳的患者 重度患者可联合静脉滴注茶碱类药物:日剂量不超过
0.8g
(二)中重度急性发作的处理
(2)全身激素 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应尽早使用全身激素 口服激素:泼尼松龙0.5~1.0mg/kg或等效的其他
激素 静脉激素:甲泼尼龙80~160mg/d,或氢化可的松
400~1000mg/d(不推荐地塞米松) 序贯疗法:静脉激素2~3d,继之口服激素3~5d。
(二)制定治疗方案
哮喘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哮喘评估未控制、接触变应原、有合并症 (如变应性鼻炎、胃食管反流、肥胖、OCAS等)、用药不规范、依从 性差、过去一年曾有哮喘急性发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治方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常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增加15%以上,且F EV1增加绝对值>200ml];(3)最大呼气流量(P 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以上三种试验方法分别见附录1、2、3。
5.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支气管哮喘病情的评价:哮喘患者的病情评价应分为两个部分。
1.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依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估价,见表1。
2.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价: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常有呼吸困表1 非急性发作期哮喘病情的估价病情临床特点控制症状所需要药物间歇发作间歇出现症状,<每周1次短期发作(数小时~数天),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发作间期无症状,肺功能正常,PEF或FEV1≥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按需间歇使用快速缓解药:如吸入短效β2激动剂治疗用药强度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需要吸入糖皮质激素轻度症状≥每周1次,但<每天1次,发作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PEF或FEV1≥80%预计值,PEF变异率20%~30%用一种长期预防药物:在用抗炎药物时可以加用一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尤其用于控制夜间症状)中度每日有症状,发作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PEF或FEV1>60%,<80%预计值,PEF变异率>30%每日应用长期预防药物:如吸入糖皮质激素,每日吸入短效β2激动剂和(或)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尤其用于控制夜间症状)严重症状频繁发作,夜间哮喘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睡眠,体力活动受限,PEF,FEV1<60%预计值PEF变异率>30%每日用多种长期预防药物,大剂量吸入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扩张药和(或)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一个患者只要具备某级严重度的一个特点则可将其列入该级之中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的评估,见表2。
[哮喘的治疗]一、治疗目标1.尽快控制哮喘症状至最轻,乃至无任何症状,包括夜间无症状。
2.使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甚至不发作。
3.β2激动剂用量减至最少,乃至不用。
4.所用药物副作用最小,乃至没有。
5.活动不受任何限制,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表2 哮喘急性发作期分度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轻度中度重度危重气短步行、上楼时稍事活动休息时体位可平卧喜坐位端坐呼吸讲话方式连续成句常有中断单字不能讲话精神状态可有焦虑/尚安静时有焦虑或烦躁常有焦虑、烦躁嗜睡或意识模糊出汗无有大汗淋漓呼吸频率轻度增加增加常>30次/分钟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常无可有常有胸腹矛盾运动哮鸣音散在,呼吸末期响亮、弥漫响亮、弥漫减弱、乃至无脉率<100次/分钟100~120次/分钟>120次/分钟>120次/分钟或脉率 变慢或不规则奇脉无,<10mm Hg可有,10~25mm Hg常有,>25m m Hg使用β2激动剂后>70%50%~70%<50%或PE F占正常预计 <100升/分钟或值或本人平素最 作用时间<2小时高值%PaO2(吸空气)正常60~80mm Hg<60m m HgPaCO2<40mm Hg≤45mm Hg>45m m HgSaO2(吸空气)>95%91%~95%≤90%p H 降低 注:1m mHg=0.133k Pa学习。
二、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平素病情轻重程度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见表3,之后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治疗反应随时进行调整。
表3 哮喘患者长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分度可选择的方案间歇发作~轻度按需吸入β2激动剂,或口服β2激动剂,口服小剂量控释茶碱,可考虑每日定量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200μg/d)中度按需吸入β2激动剂,效果不佳时可改口服β2激动剂的控释片,口服小剂量控释茶碱,每天定量吸入糖皮质激素(200~600μg/d)夜间哮喘可吸入长效β2激动剂或加用抗胆碱药物严重规律吸入β2激动剂或口服β2激动剂控释片,必要时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吸入β2激动剂,联用抗胆碱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600μg/d) 三、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表4)四、说明1.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演变迅速,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认真监测肺功能指标表4 急性发作期治疗方案分度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轻度按需吸入β2激动剂,效果不佳时口服β2激动剂控释片,口服小剂量控释茶碱,每日定时吸入糖皮质激素(200~600μg)夜间哮喘可吸入长效β2激动剂或加用抗胆碱药中度22使用持续雾化,口服控释茶碱或静脉点滴氨茶碱,应用抗胆碱药物,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600μg/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重度~危重度持续雾化吸入β2激动剂,或静脉点滴沙丁胺醇,静脉点滴氨茶碱,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病情控制后改为口服用药,乃至吸入用药,注意维持水电平衡,纠正酸碱失衡,氧疗,有指征时进行机械辅助通气,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选用病原体对其敏感的抗菌药物(FEV1或P EF)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便准确判断疗效,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并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哮喘发作及并发症。
2.用药方法:过去多通过口服、注射方式给药。
由于吸入用药可以较高浓度迅速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需药物剂量较小,全身不良反应较轻,故应大力提倡。
医护人员应训练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吸入技术,以期发挥更大的药效。
定量雾化吸入器(M DI)便于携带,使用方便。
但部分体弱或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幼儿难以正确吸入,对此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储雾器(spacer),使M D I释出的药雾暂时停留于储雾器内,然后患者从容地吸入药雾。
采用碟式或干粉吸入器更易为患者掌握,且可避免M DI中所含氟利昂对呼吸道的刺激和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此外亦可应用空气压缩机(或高流量氧气)通过射流式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或无法正确使用M DI的患者。
病情严重需进行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也可通过呼吸机上的雾化吸入装置进行吸入治疗。
五、常用药物简介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系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激动剂反应性。
吸入:目前常用的吸入治疗的糖皮质激素有2种:丙酸培氯松和丁地去炎松。
借助M DI或干粉剂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通常需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β2激动剂吸入或茶碱类合用,先吸入β2激动剂,5~10分钟后再吸入糖皮质激素。
中度以上哮喘需要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200~600μg/d)。
糖皮质激素吸入也可用于哮喘的预防。
对于季节性哮喘发作者,可在预计发作前2~4周开始连续、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
对于已经产生糖皮质激素依赖而需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吸入治疗也可减少所需口服剂量,甚至代替口服治疗。
吸入用药主要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所用剂量较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肝脏迅速被灭活,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发生。
局部不良反应为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或上呼吸道不适,喷药后用清水漱口可减轻局部反应和胃肠吸收。
近年来有人认为,大剂量吸入治疗(>600μg/d)可提高疗效,但长期应用可能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轻度抑制。
口服: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以防病情恶化。
一般使用半衰期短的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强的松龙。
也可用于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停药,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及发生皮质类固醇依赖的机会。
对持续口服糖皮质激素应慎重,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效,且已证实口服糖皮质激素确能减轻病情或减少严重发作次数的情况下方可考虑。
少数患者需要较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量者,可采用每日清晨顿服或隔日顿服方式用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对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强的松的维持剂量最好≤10 mg/d。
静脉用药:严重哮喘发作时应及早通过静脉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但注射后4~6小时才能起效,因此应尽早用药并同时给予支气管舒张剂。
极严重病例应在短期内(3~5日)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最好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和(或)甲基强的松龙(100~300mg/d)。
待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再逐渐减量,改为口服给药。
临床症状控制后再用1周左右。
连续用药2周以上者,不宜骤然停药,应先减量维持,以免复发。
2.茶碱: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作用,此外还可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为常用平喘药物。
近几年研究结果还显示小剂量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口服:常用的有氨茶碱和控释型茶碱,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剂量通常为每日每公斤体重6~10mg。
控释型茶碱用后昼夜血液浓度稳定,作用持久,尤其适用于控制夜间哮喘发作。
茶碱与糖皮质激素,抗胆碱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但是慎与β2激动剂联合应用,因为这样易于诱发心律失常,如欲两药合用应适当减少剂量。
静脉用药:氨茶碱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不得少于10min)或静脉点滴,用于哮喘急性发作,重症病例且24小时内未用过氨茶碱者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4~6mg,继之以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6~0.8mg的速度静脉点滴以维持其平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