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2024)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202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
包括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与方法等。
10
03
函数及其性质
2024/1/27
11
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三种。
解析法
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是函数的主要表示方法。
列表法
列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函数值。
02
教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代数基础、几何基础、三角函数、数
列与数学归纳法、概率与统计初步等。
每个章节后附有练习题和思考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
03
思维能力。
6
02
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
2024/1/27
7
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
01
代数基础
包括有理数、无理数、实数、代 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基本概念 和运算规则。
在平面上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 方向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方 向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P都 可以用一对有序实数(x, y)来表示,其 中x是点P到y轴的距离,称为点P的横 坐标;y是点P到x轴的距离,称为点P 的纵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具有 唯一性,即一个点对应一个坐标;反 之,一个坐标也对应一个点。
课程背景及意义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 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 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 课程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024/1/27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学生能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与整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分数的概念,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

4. 学生能够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与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2. 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黑板上展示一些整数和分数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复习整数和分数的概念。

二、整数的概念和运算(3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整数的概念,包括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2. 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运算规则和技巧。

3.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分数的概念和运算(3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

2. 通过示例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解释运算规则和技巧。

3.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分数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3. 教师选取几道典型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的整数和分数运算。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前复习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和分数的概念,进行相应的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实数与函数1.1 实数【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

2. 熟练运用实数进行运算。

【教学内容】1. 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2. 实数的运算规则。

【教学步骤】1. 引入实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定义。

2. 讲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3. 举例说明实数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实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数运算方面的掌握情况。

1.2 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

2. 学会用函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 函数的图像及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定义。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函数表示数量关系。

4.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三角函数2.1 角与弧度制【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弧度制的定义。

2. 学会用弧度制表示角。

【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及分类。

2. 弧度制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角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各种分类。

2. 讲解弧度制的定义,演示弧度制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弧度制应用方面的掌握情况。

2.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用三角函数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教学内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

2.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

2. 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演示三角函数的应用。

3. 练习题讲解与演练。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 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

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研究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能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研究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 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2.能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 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能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 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1.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1.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数学素质中等偏下,部分学生数学素质较差。

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的复习与巩固,知识积累量不多,而遗忘的速度太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学生常常固守初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措施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教参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随意提高或降低。

3、突出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将有关数学思想、德育思想融于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动力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数轴的引入及运用2. 数的比较和排序- 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方法- 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和计算3. 分数与小数- 分数的概念和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 分数的加减运算4. 百分数与比例- 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用- 百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三、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 熟练掌握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 理解并运用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四、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用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师讲解,详细解释数的比较和排序方法,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方法,以及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3. 互动练: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体练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来巩固所学内容,并加深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5. 知识总结: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的回答,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课堂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拓展。

3. 测试评估:通过小测验或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提高情况。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辅材料- 实际问题案例七、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适当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第二章 不等式............................................................................................................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

数学教学计划(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集合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3) 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4) 理解空集的意义,掌握空集符号“∅”.(5) 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6)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掌握与运用集合语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充要条件的学习,培养思维能力.(3) 通过用图像表示集合色关系与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集合的表示法.(2) 集合之间的关系.2.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法.(2) 集合的运算.(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三、本章课时安排1.1 集合的概念约2课时1.2 集合之间的关系约2课时1.3 集合的运算约3课时1.4 充要条件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二章不等式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掌握区间的概念.(3)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4) 了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 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与求解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 通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及区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通过对含绝对值不等式|ax+b|<c (c>0)与|ax+b|>c (c >0)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区间的概念及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方法.(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2.教学难点(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2) 用区间表示数集.(3)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三、本章课时安排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约1课时2.2 区间约1课时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约2课时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三章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函数的概念.(2)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表格法、图像法.(3)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4) 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对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2) 通过分段函数及函数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3) 函数的应用2.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f(x)的理解(2) 利用“描点法”作函数的图像(3) 分段函数及其应用三、本章课时安排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约4课时3.2 函数的性质约2课时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约4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实数指数幂及运算法则.(2) 了解几种常见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如y=x-1,y=x,y=x½,y=x2,y=x3).(3)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了解积、商、幂的对数.(5) 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6) 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2.能力要求(1) 通过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 通过幂的运算及对数的运算中计算器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讲授指数函数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2) 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教学难点(1) 分数指数幂的运算(2) 实际问题讨论中指数模型的建立三、本章课时安排4.1 实数指数幂约4课时4.2 指数函数约2课时4.3 对数约2课时4.4 对数函数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第五章三角函数一、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1) 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知道各象限的角、界限角及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2) 理解弧度制概念,会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 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的值.(4)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5) 了解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6) 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7) 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方法,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2.技能与能力要求(1) 通过角的概念推广,正弦函数图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作三角函数图像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通过“弧度制”、“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诱导公式”、“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3)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及其应用(4)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教学难点(1) 弧度制(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的理解(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三、本章课时安排5.1 角的概念推广约2课时5.2 弧度制约2课时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约2课时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约2课时5.5 诱导公式约2课时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约4课时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约2课时练习与复习约2课时。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2.掌握数的大小比较;3.掌握数的加减法运算;4.掌握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读法和写法1.数的读法:从左到右读出每一位数字,最后加上数位的名称。

例如:123读作“一百二十三”。

2.数的写法:将数字按照数位大小排列,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每一位数字。

例如:一百二十三写作123。

2. 数的大小比较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数字,如果相同,则比较次高位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2.如果两个数的最高位数字不同,则数位高的数大于数位低的数。

3.如果两个数的最高位数字相同,但是其中一个数的某一位数字比另一个数的对应位数字大,则这个数大于另一个数。

3. 数的加减法运算1.加法运算:将两个数的每一位数字对应相加,如果相加结果大于等于10,则向前进一位。

例如:123+45=168。

2.减法运算:将被减数的每一位数字减去减数的对应位数字,如果被减数的某一位数字小于减数的对应位数字,则向前借位。

例如:123-45=78。

4. 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1.问题分析: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解决方法:根据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数的读法和写法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并写出数字的写法。

2.学生自己编写数字卡片,让同桌读出数字,并写出数字的写法。

2. 数的大小比较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比较大小,并解释比较方法。

2.学生自己编写数字,让同桌比较大小,并解释比较方法。

3. 数的加减法运算1.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并解释运算方法。

2.学生自己编写数字,让同桌进行加法运算,并解释运算方法。

3.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并解释运算方法。

4.学生自己编写数字,让同桌进行减法运算,并解释运算方法。

4. 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方法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本教材是《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数与式、图形与变换、函数、统计与概率、三角函数、导数与微分。

教材内容涵盖了中职数学基础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例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研究特点,本教材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效果。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特点,本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

其中,课堂讲解是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示范演示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自主探究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另外,本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实际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困难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鼓励学生多做题,巩固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材的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中职一年级《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 学 计 划一、指导思想依据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加强作为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所需的数学知识的讲授,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如下。

1.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 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校的生源对象一般都是高中落榜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就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经过苦读之后,仍然无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上的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进取心。

为了求职的需要,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迫于外界某种压力,如父母的强烈要求等,而不得不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还有一些学生初中都没有念完,是家长为避免其子女在社会上出乱子,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知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

这些“学困生”容易沉迷于开设在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彻夜不归的上网等逃避学习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致丧失了求职的目标和毅力;于是作业不写不作、上课迟到、说话、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几乎是比比皆是。

另外,由于学生入学时,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小,对专业知识生疏,因此,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偏低,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门数不断增多,教学方法与中学有所不同,教学进度也比初中快,所以,不少学生难以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自暴自弃。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案课程类型:中职数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数与代数1.1 整数与有理数 1.2 代数式与方程 1.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4 函数与图像第二章几何与三角2.1 直线与角 2.2 三角形与四边形 2.3 坐标与方程 2.4 圆第三章概率与统计3.1 概率初步 3.2 统计初步第四章应用数学4.1 线性规划 4.2 数学建模 4.3 算法初步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练习、讨论和项目实践等。

教师将通过课堂互动、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或案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讲解知识: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3、演示例题:通过演示例题,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学生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方式:1、平时作业:通过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高中高一上学期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性质和传递性质-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和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数轴及其运算- 数的比较、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2. 代数基础-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代数式的加减法3.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线性不等式与线性不等系统- 线性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线性不等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线性不等式与线性不等系统的应用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数据的图表表示和分析三、教学方法根据职业高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教学计划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和演示解题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引导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练与应用:通过大量的练和实际应用题,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4. 课堂互动与合作: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为了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教学计划将采取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平时作业:布置各类练题,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3. 小组合作项目: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为支持本教学计划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教材: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 教具:数学绘图工具、计算器等3.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教学演示、图像和视频等六、教学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实际情况,将安排每周3节数学课,每节课45分钟,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七、教学参考以下是本教学计划的一些参考资料:1.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材2. 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师用书3. 相关数学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以上为《职业高中高一上高教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的内容。

职教高中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职教高中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职教高中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学科:数学年级:高一教材版本:职教高中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单元:基础数学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基础数学概念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基础数学运算的方法;3. 能够应用基础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 基础数学运算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数学概念的抽象理解;2. 基础数学运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职教高中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 手绘板、教学PPT等教学工具;3. 课堂练习题、作业布置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讲解数学基础概念(15分钟)1. 教师讲解数学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性质,例如整数、有理数等;2.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含义。

三、学习基础数学运算方法(20分钟)1. 教师讲解基础数学运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分式运算等;2. 分步骤演示基础数学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3.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解题中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错题订正。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概念和运算方法,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础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数学学习与训练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学习与训练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设计

数学学习与训练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数学学习与训练基础模块上册的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图形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和解题方法,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掌握整数、分数、小数和图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合理运用算术、代数和几何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整数的认识与计算•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合理运用整数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解方法;•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合理运用分数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小数的认识与计算•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合理运用小数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图形与面积•基本图形: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认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实际问题,合理运用图形和面积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复习与测试•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复习;•模拟考试,检查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互动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传统教学为主,互动教学为辅。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或实物,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练习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分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采用分数评估方法,具体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作业和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六、教学资源•《初中数学》课本;•《初中数学》作业本;•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数学教学辅助器具;•数学学习网站和视频资源。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案名称: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2. 掌握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3. 掌握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4. 理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5.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6. 能够进行有关数的应用问题的解答和解决。

教学重点:1. 数的概念和分类。

2. 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3. 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4. 比例及其应用。

5. 百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应用问题解答。

2. 比例的应用问题解答。

3. 百分数的应用问题解答。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启发法教学准备:1. 教材: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教学PPT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学过数学吧?那么,你们对数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呢?”让学生逐渐接触到数的概念,引导他们回忆起小学时的数学学习内容。

Step 2:数的分类(15分钟)1.教师通过教材PPT介绍数的分类,并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区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的概念。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教材练习题进行分类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

Step 3: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2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2.教师通过教材练习题进行训练,巩固学生对自然数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的掌握。

Step 4: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2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如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

2.教师通过教材练习题进行训练,巩固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的掌握。

Step 5:比例及其应用(20分钟)1.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如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等。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运用知识强化练习30,0>的解集.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2,3(4){}}2的子集,并且集合叫做集合B(或B 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2}{1}{1,2,3,4,5,6}=9}={3,-3}x x=={x x= |2};⑸a{0}∅;2{|x x |10}x x+=}2【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读作“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交B ”.即{}AB x x A x B =∈∈且.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仔细 分析 讲解 关键 词语 强调 图像 含义 理解 记忆 观察 总结 三个 问题 的共 同点 得到 交集 的定义1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 (4) A ={2,4},B ={1,2,3,4}.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说明 强调 引领讲解说明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3 设{}|12A x x=-<,{}|03B x x=<,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 引领强调 含义说明 启发 引导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1.设{}1,0,1,2A =-,{}0,2,4,6B =,求AB .2.设(){},|21A x y x y =-=,(){},|23B x y x y =+=,求A B .3.设{}|22A x x =-<≤,{}|04B x x=,求A B . 提问巡视指导动手 求解 交流 及时 了解 学生 知识 掌握 情况 35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该班团员};B ={该班非团员};C ={该班同学}.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第一学年的三好学生都有哪些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李炎,孙颖}.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介绍 质疑了解 观看 课件 思考从实 际事 例使 学生 自然 的走 向知 识点 引导B.}2,}4B x,求A B.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分析 讲解 说明 思考 求解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 75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1.{}{}1,0,1,2,0,2,4,6A B =-=,求B A ,B A .2.{}{}22,04A x xB x x=-<=,求B A ,B A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85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 (2)书面作业: 学习与训练1.3;(3)实践调查: 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 说明记录90【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2,}4B x=,求A B,A B.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某学习小组学生的集合为U={王明,曹勇,王亮,李冰,张军,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其中在学校应用文写作比赛与技能大赛中获得过金奖的学生集合为P ={王明,曹勇,王亮,李冰,张军},那么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有哪些? 解决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质疑 引导 分析 总结 归纳思考 自我 分析 领会引导 式启 发学 生理 解集 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仔细 分析 讲解 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 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2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 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 讲解引领 引导 分析讲解 说明理解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 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指导互动 求解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U A B,()U A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U A 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A B = 设全集U =R ,集合U A , U B , A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引领分析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U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巡视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引导【课题】 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概念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 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 记忆 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 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 分析 讲解 思考 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 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 巡视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2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 质疑 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 思考 领会 记忆 理解 明确 学习 各种 区间2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 说明 讲解 启发 强调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 规范 书写 3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方程260x-=的解3x=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观察复习相关知识内容()0或()0(a≠感受新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吗?其交点将x 轴分成几段?3.观察抛物线找出纵坐标y =0、y >0、y <0的点.4.观察图像上纵坐标y =0、y >0、y <0的那些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 解决解方程260x x --=得122,3x x =-=.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方程260x x --=的解,恰好分别为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23}x x x <->或内的值,使得260y 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23}x x -<<内的值,使得260y x x =--<. 引领 分析讲解 理解 领会受一 元二 次不 等式 的图 像解 法30*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解法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0a >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归纳 总结讲解分析强调思考 观察 理解引导 学生 经历 由特 殊到 一般 的提 炼过 程 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 )所示).此时,不等式0bx c +>2(,)x +∞0(,)x +∞0([)2,x +∞R 0< 12,)x∅]12,x }0x224b ac x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6x x --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1,+∞时,32有意义.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揭示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解决对任意实数x ,有,0,0,0,,0.x x x x x x >⎧⎪==⎨⎪-<⎩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介绍 提问 归纳总结 引导 分析了解 思考 回答 观察 领会复习 相关 知识 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 强化理解 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2) (1)6.a >的形式后求解.,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1,3⎛⎫+∞ ⎪⎝⎭)由不等式26x ,得3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强化练习 8;(2) 2.6x <;(3)1x ->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7>.257x +>,整理,得6- 或 1x >,)()61,+∞.1142; 12.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课题】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 (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 (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x f y 的理解; (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 (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 (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 (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 (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值,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1,-+∞0,得12 x.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2⎛⎤-∞⎥⎝⎦.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零;代数式中含有二次根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

数学基础模块上教案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教案教案

数学基础模块上教案教案教案标题:数学基础模块上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基础模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数学基础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巧。

3. 发展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数的性质和分类:a.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定义和区别。

b. 正数、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c. 数轴的表示和利用。

2. 数的运算:a.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法则。

b. 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c. 运算顺序和括号运算法则。

3. 数的应用:a.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比例和比例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c.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课:数的性质和分类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的概念和分类。

2. 概念解释:讲解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定义和区别。

3. 数轴表示:介绍数轴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让学生练习在数轴上表示不同类型的数。

4.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数的性质和分类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数的运算1. 复习:回顾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法则。

2. 分数运算: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3. 百分数和小数运算:介绍百分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4. 运算顺序:讲解运算顺序和括号运算法则,并进行练习。

第三课:数的应用1. 平均数: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习。

2. 比例和比例关系:介绍比例和比例关系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百分数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百分数的应用,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数的应用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讨论。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业,检查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了解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整数、分数、实数等,掌握它们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 掌握解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基本的代数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3. 掌握求平方根、解二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基本的代数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

4. 掌握如何应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数、百分数、比例等应用问题。

5.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和代数式1. 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整数和有理数3. 分数和实数4. 代数式的含义和性质第二章: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组1. 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2. 一次方程的应用3.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解法4.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三章:分式与二次根式1. 分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2. 分式方程及其解法3.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4. 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百分数与比例1. 百分数的含义和应用2. 比例的概念和性质3. 比例的基本运算法则4. 比例的应用问题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基本概念、性质、运算规则以及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问题的解答,演示解题过程和解题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评估方法:1. 日常作业: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期中考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模块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和配备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数学教材。

2. 课件:使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1-5章共41份教案][精品全套]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1-5章共41份教案][精品全套]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三章函数 (1)3.1.1 函数的概念 (1)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5)3.1.3 函数的单调性 (8)3.1.4 函数的奇偶性 (13)3.2.1 一次、二次问题 (17)3.2.2 一次函数模型 (20)3.2.3 二次函数模型 (24)3.3 函数的应用 (29)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32)4.1.1 有理指数(一) (32)4.1.1 有理指数(二) (36)4.1.2 幂函数举例 (40)4.1.3 指数函数 (43)4.2.1 对数 (48)4.2.2 积、商、幂的对数 (51)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55)4.2.4 对数函数 (57)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60)第五章三角函数 (63)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63)5.1.2 弧度制 (67)5.2.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71)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76)5.2.3 诱导公式 (80)5.3.1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5)5.3.2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9)5.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92)第三章函数3.1.1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2. 理解函数符号y=f (x)的意义,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3. 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及两要素,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教学难点】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抽象出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函数关系的实质以及函数两要素.然后通过求函数值与定义域的两类题目,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3.1.2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主要表示方法.2. 已知函数解析式会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象.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作函数图象.【教学难点】作函数图象.【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讨论教学法.本节课先借助一个实例,简要介绍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进一步刻画函数概念;然后通过两个例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如何由解析式分析函数性质以指导画图,避免画图的盲目性.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做铺垫.【教学过程】新课3.针对上面的例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 在上例描点时,是怎样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哪个变量作为点的横坐标?哪个变量作为点的纵坐标?(2) 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3) s的值能大于200吗?能是负值吗?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什么?(4) 距离s 随行驶时间t 的增大有怎样的变化?4.例1作函数y=x3 的图象.解列表画图5.结合例1完成下列问题:(1) 函数y=x3 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2) 函数值y随x的增大有怎样的变化?(3) f(a)与f(-a)相等吗?有怎样的关系?(4) 函数图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象分析回答函数的性质.师:由上例可以看出,我们在列表、作图时,要认真分析函数,避免盲目列表计算.函数的图象有利于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如本例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y随x增大而增大等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函数y=x3 的定义域是R,当x>0时,y>0,这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y 的值随着x 的值增大而增大;当x<0时,y<0,这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三象限,y 的值随着x 的值减小而减小.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列表、描点及连线,完成函数图象.师生合作完成例1,让学生体会取值前如何分析研究函数式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从讨论中掌握分析函数性质的方法.力.本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突破本节课难点而设计.问题(4)为下节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做准备.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体会函数的性质,从做中学.尽可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4)的设置是为引入函数的奇偶性作准备.新课形?6.例2作函数y=1x2的图象.解列表画图7.结合例2解答下列问题:(1) 函数y=1x2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2) 在第一象限中,函数值y随x的增大有怎样的变化?在第二象限中呢?(3) f (a)与f (-a)相等吗?有怎样的关系?(4) 函数图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本例2如何取值.学生作出例2图象,教师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点评或让学生互评.教师强调自变量的取值,即{x | x≠0}.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从讨论中掌握分析函数性质的方法.避免为作图象而作图象,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函数性质的方法.并为下一步学习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做准备.小结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 作函数图象.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进行强调和总结.作业教材P65 ,练习A组第3题;练习B 组第2题.巩固拓展.3.1.3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教学,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验数学的严谨性,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学会运用图象法观察函数的单调性和用定义法证明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和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类比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类比得出增减函数的概念,然后对图象进行代数分析,得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从形的直观感知到严密的代数分析,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借助两个证明题,深化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从常见的美丽的建筑物图片入手,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播放动画,师生共同欣赏后,引导学生观察部分曲线的变化趋势,引入课题.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新课1.课件展示下列函数图象师:提出问题,引导观察思考:1.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怎样?2.你能看出当自变量增大或减少时函数值如何变化吗?生:观察动画,思考回答.从图象直观感知函数的单调性.新课2.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增函数:在给定的区间上自变量增大(减少)时,函数值也随着增大(减少).减函数:在给定的区间上自变量增大(减少)时,函数值也随着减少(增大).3.例1给出函数y=f (x)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指出这个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解函数y=f (x)在区间[-1,0],[2,3]上是减函数;在区间[0,1],[3,4]上是增函数.4.练习1(1) 观察教材P64 例1的函数图象,说出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2) 观察教材P65 例2的函数图象,分别说出函数在(-∞,0)和(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5.设y=f (x),在给定的区间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学生观察图象完成此题,掌握用图象来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教师强调,在说明函数单调性时,要指出明确的区间.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带领学生结合增函数图象分析如何利通过观察函数图象直接给出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符合学生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观察直观图象入手,加深对单调性定义的理解,掌握用图象法判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及时得到应用.通过练习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函数的图象来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结合,对学过的函数有更新的认识.新在此图象上任取两点A(x1,y1),B(x2,y2),记∆x=x2-x1,∆y=y2-y1.6.例2 证明函数f (x)=3 x+2在区间(-∞,+∞)上是增函数.证明设x1,x2是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则∆x=x2-x1∆y=f (x2)-f (x1)用函数的解析式来判断一个函数是增函数.学生类比分析如何利用函数的解析式来判断一个函数是减函数.教师指出利用函数图象判断单调性的局限性,引导学生从函数解析式入手证明单调性的思路与步骤.教师讲解例题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将增函数、减函数定义中的定性说明转化为定量分析.从而给出利用函数解析式来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在板书例题的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与步骤.通过例题解答,加深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理解,并自然而然地将定义运用到判定函数单调性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课新课=(3 x2+2)-(3 x1+2)=3(x2-x1),∆y∆x=3(x2-x1)x2-x1>0.因此,函数f (x)=3 x+2在区间(-∞,+∞)上是增函数.7.总结由函数的解析式判定函数单调性的步骤:S1 计算∆x和∆y;S2 计算k=∆y∆x.当k>0时,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当k<0时,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8.例3证明函数f (x)=1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证明:设x1,x2是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因为∆x=x2-x1,∆y=f(x2)-f(x1)=1x2-1x1=2121xxxx-=-2112xxxx-=-21xxx∆.又因为x1 x2>0,所以∆y∆x=-211xx<0.因此,函数f (x)=x1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9.练习2证明函数f (x)=3x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可简记为:一设、二求、三判定.学生讨论并试解例题.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学生模仿练习.突出重点,深化证明步骤,分解难点.通过学生讨论、老师点拨,顺利帮助学生判断∆y∆x的正负.巩固用函数解析式来判定单调性的思路和步骤.巩固理解,形成技能.小结1.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 判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学生阅读课本P66~68,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进行强调和总结.作业教材P 69,练习A组第2题;练习B组第1、2题.巩固拓展.3.1.4函数的奇偶性【教学目标】1. 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掌握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征.2. 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3. 通过教学,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奇偶性概念与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奇偶性概念与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类比教学法.先由两个具体的函数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函数f(x)在x与在-x的函数值之间的关系,由特殊到一般引出奇函数的定义,再由点的对称关系得出奇函数的图象特征.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索,类比得出偶函数定义.结合定义与例题总结出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在解题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3.2.1一次、二次问题【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问题感知一次、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简单的数学模型.【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简单的数学模型.【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先用列表计算与画图的方法来直观感知,然后抽象成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来研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二次函数模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3.2.2一次函数模型【教学目标】1. 掌握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的能力,渗透平移变换的数学思想.3. 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对正比例函数和直线的关系的理解.【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先定义一次函数,对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则采用由曲线与方程的角度来描述正比例函数与直线的关系,然后再考察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图象也是一条直线的结论,并结合函数的单调性深入分析一次函数的性质,将学生初中对具体的一次函数的认识上升到一般的理性结论.【教学过程】3.2.3二次函数模型【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2.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形结合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3.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抽象的能力.【教学难点】函数对称性的分析与数形结合研究二次函数的方法.【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本节课通过对例题中的二次三项式进行代数分析,探究二次函数性质的由来,使学生从初中对二次函数的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函数的一般通性之后,以二次函数为载体较系统地呈现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其它函数的性质奠定基础.【教学过程】新课观察图象并完成填空函数y=a x2的图象,当a>0时开口.当a<0时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函数是函数(用奇或偶填空).| a | 越大,开口越.例1研讨二次函数f (x)=12x2+4 x+6的性质与图象.解(1) 因为f (x)=12x2+4 x+6=12(x2+8 x+12)=12(x+4)2-2.由于对任意实数x,都有12(x+4)2≥0,所以 f (x)≥-2,并且,当x=-4时取等号,即f(-4)=-2.得出性质:x=-4时,取得最小值-2.记为y min=-2.点(-4,-2)是这个图象的顶点.(2) 当y=0时,12x2+4 x+6=0,x2+8 x+12=0,解得x1=-6,x2=-2.生:观察图象,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各组的交流结果,最后师生一起汇总得出结论.师生共同解决例1,教师详细板书解题过程,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各个性质的由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可得出: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x=-4.师:这个结论是否是正确的呢?教师通过问题1、2,引导学生证明上述结论正确.通过对例1中二次三项式的代数分析,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画图、识图能力.分析图象与x轴的交点,一方面为描点作图,另一方面为下节研究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做铺垫.对称性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教师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验证—归纳”四2xy=2xy-=22xy=23xy=22xy-=23xy-=新课故该函数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6,0),(-2,0).(3) 列表作图.以x=-4为中间值,取x 的一些值,列出这个函数的对应值表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观察上表或图形回答:1.关于x=-4对称的两个自变量的值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特点?答:相同.2.-4-h 与-4+h (h>0) 关于x=-4对称吗?分别计算-4-h与-4+h的函数值,你能发现什么?答:f (-4-h)=f (-4+h).得出性质:直线x=-4为该函数的对称轴.函数在(-∞,-4]上是减函数,在[-4,+∞)上是增函数.小结例2中的函数性质:1.开口.2.最值.3.顶点.4.对称轴.5.单调性.练习2(课本例3)用配方法求函数f (x)=3 x2+2 x+1的最小值和图象的对称轴,并说出它在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解:f (x)=3 x2+2 x+1=3(x2+23x)+1=3(x2+23x+19-19)+1=3(x+13)2+23学生模仿练习.老师巡回观察点拨、解答学生疑难.例2是二次函数中a<0的类型,学生可类比例1,自己得出图象与性质.例1与例2分别是二次函数中a>0,a<0的两种类型,教师引导学生填表,自己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表格,对比记忆.个过程,感受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小结函数性质,将例1的分析条理化.通过练习2,进一步练习配方法以及巩固二次函数的性质.以表格的形式整理二次函数性质,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y-2-6 O x-4-2新课所以y=f(-13)=23,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13,在(-∞,-13]上是减函数,在[-13,+∞)上是增函数.例2 研讨二次函数f (x)=-x2-4x+3的性质与图象.小结二次函数的性质.(表格见课件)例3 已知二次函数y=x2-x-6说出:(1) x 取哪些值时,y=0;(2) x 取哪些值时,y>0,x 取哪些值时,y<0.解 (1)求使y=0的x 的值,即求二次方程x2-x-6=0的所有根.方程的判别式∆=(-1)2-4×1×(-6)=25>0,解得:x1=-2,x2=3.(2)画出简图,函数的开口向上.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它与x轴相交于两点(-2,0),(3,0),这两点把x轴分成三段.所以当x∈(-2,3)时,y<0.当x∈(-∞,-2)∪(3,+∞)时,y>0.练习3 下列函数自变量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函数值大于0、小于0或等于0.(1) y=x2+7 x-8;(2) y=-x2+2 x+8.例3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通过此例题,教师总结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求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就是求二次函数:y=a x2+bx+c(a≠0)的根;求不等式 a x2+b x+c<0的解集,就是求使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函数值小于0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不等式 a x2+b x+c>0的解集,就是求使二次函数y=a x2+b x+c(a≠0)的函数值大于0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学生模仿练习.老师巡回观察点拨、解答学生疑难.本例题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在图象中用区间分析法,方法二;求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方法一:在图象中用区间分析法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通过此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巩固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利用表格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o-2 3-6yx3.3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会应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解决有关简单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及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应用函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教师将四个例题与练习穿插在一起,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1有理指数(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整数指数幂及其运算律,并会进行有关运算.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等良好品质.【教学重点】零指数幂、负整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零指数幂及负整指数幂的定义过程,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在引入指数幂时,以在国际象棋棋盘上放米粒为导入素材,既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正整指数的运算法则中的a mm-n (m>n,a ≠ 0)a n=a这一法则出发,通过取消m>n的限制引入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的定义,从而把正整指数幂推广到整数指数幂.在本节教学中,要以取消m>n这一条件为出发点,让学生积极大胆地猜想,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1.1有理指数(二)【教学目标】1. 了解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 会对根式、分数指数幂进行互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用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以及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学难点】对分数指数幂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引入分数指数幂时,先讲方根的概念,根据方根的定义,得到根式具有的性质.在利用根式的运算性质对根式的化简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并归纳其变形特点,进而由特殊情形归纳出一般规律.在对根式的性质进行练习以后,为了解决运算的合理性,引入了分数指数幂的概念,从而将指数幂推广到了有理数范围.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后,将有理指数幂推广到实数指数幂.考虑到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没有给出严格的推证.【教学过程】4.1.2 幂函数举例【教学目标】1.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求幂函数的定义域,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2. 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图、读图的能力.3.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幂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会求幂函数的定义域,会画简单幂函数的图象. 【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从函数y =x ,y =x 2,y =1x 等导入,通过观察这类函数的解析式,归纳其共性,引入幂函数的概念.在例1求函数的定义域中,对于分数指数及负整指数的幂函数要转化为分式或根式的形式,讲解时,注意引导,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函数图象是研究函数性质的有利工具,教师在讲授例2时,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函数的图象,并从本例中找出幂函数的某些性质.【教学过程】24.1.3指数函数【教学目标】1. 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其简单的应用.2. 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由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导入新课,引入指数函数的定义,并通过一组练习深化指数函数的定义.先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得到指数函数的图象,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为了加强学生对函数性质的应用,增加了一道求函数定义域的例题,然后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体现练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4.2.1对数【教学目标】1. 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2. 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转化能力,提高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的能力.3. 通过对数概念的建立,明确事物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对数概念及性质的理解掌握.【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和分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精神,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可能的参与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重点,更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数学素质中等偏下,部分学生数学素质较差。

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而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方法掌握得不够扎实,缺乏对基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及时的复习与巩固,知识积累量不多,而遗忘的速度太快;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只会模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题目稍微有点变化就束手无策。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

学生常常固守初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教参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随意提高或降低。

3、突出各章重点、难点内容,将有关数学思想、德育思想融于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加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各章的有关内容的要求。

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网络丰富学习资源。

8、搞好学生的方法指导,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9、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要途径。

10、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1、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及其分析。

四、课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