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庾信《拟咏怀》(节选)
拟咏怀二十七首详解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生于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卒于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
他早年出入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
梁元帝时出使西魏,粱亡后被强留北方,因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先后得到西魏和北周的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议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内心却颇矛盾,在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之情,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和前期有显著不同。
他的作品时有用典堆砌和隐晦的缺点,但总的说来,庾信的诗,初步融合南北诗风,他是南北朝最后的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
其艺术成就集六朝之大成,对唐代诗赋的发展产生颇大的影响。
有《庾子山集》。
《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都为叙述丧乱,感叹身世之作。
此处选五首。
其四(楚材称晋用)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惟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楚国的人材被晋国重用,秦国的臣子戴上了赵国君王的桂冠。
毁坏了离宫才迎接子产入晋,羁旅的陈完被齐国优礼接待。
(这两句是说自已在北方受到北周诸帝的重视和优待。
)黎侯寄寓在卫国不是自己的安居之地,重耳想要安居在齐国偏偏不能安居。
(上二句是说自己被留于北方是出于不得已。
)孔子因为要远离鲁国而悲伤拭泪(以孔子去鲁比喻自己远离父母之邦),韩国被秦所破,张良想起自已的先人是韩国五代的宰相,因而以全部家财求客刺杀秦王。
(庾信与其父肩吾均曾仕梁,深念旧恩,故以张良五世相韩为比。
)只有那阮籍驾着车子走路,遇到没有路径可通就痛哭而返,才知道我的处境的艰难。
分析:本诗叙写流落异域,思念乡国的悲愤感情。
通篇用典,目的是借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说明自已远离父母之邦的梁朝而被羁留在北方做官,实在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无可奈何,他对于有恩于他的梁主是耿耿不忘的。
本诗典故注释如下:楚材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秦臣句,《后汉书·舆服志》“武冠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拟咏怀 庾信
《拟咏怀》其二十六○详解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萧条亭障远”,被列为第二十六,“言己入长安之后,即景伤怀,若李陵之长绝,荆轲之不返。
又伤江陵之亡,同于垓下也。
”(倪蹯《庾子山集注》)1、诗意脉络的分析诗的前四句描写塞外凄凉景色。
一,二句写塞上景物。
亭障,本是在塞上险要处筑的亭堠和堡障,现在望去,寂寞冷落,满目萧条荒凉,再加上大风卷起的尘沙,飞飞扬扬,景色更加凄惨。
三,四句写塞外景物,关门以外即是白狄所居之地,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
后四句抒发羁留异域的感慨。
先用李陵别苏武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出使匈奴,被留不返。
后李陵降匈奴,二人本为友,苏武南归,李陵置酒相送,感慨地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以李陵自喻,言己不得南归。
再用荆轲事,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出使秦国,太子送他到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荆轲自比,感慨自己奉命出使,不能再返故国。
最后两句用项羽事。
帐下歌,即垓下歌。
项王兵壁垓下,汉率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起饮帐中,对宠姬虞姬唱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谓项羽虽气盖当世,终不免失败,借以伤悼梁之败亡,并自叹纵有项羽盖世的英雄气概,到此困境,也无可奈何了。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景象所引起的羁留异国的感慨,抒发了诗人与家国隔绝,屈身异地的悲凉沉痛的心情。
2、表现艺术的讨论这首诗借景抒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笔笔写景,却又句句言情。
就诗的表现艺术来说,写景是借景抒情,不是单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人在前四句诗中,所写的景物“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都具有边塞异域的特色,借此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诗篇,但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成分中,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
浅析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的多元主题
浅析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的多元主题作者:贺翠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贺翠翠(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亡国之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几许忧愁。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
庾信对隋唐诗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多元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74-04一、引言庾信(公元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庾信的一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他的前期生活《北史·庾信传》有记载:“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
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
东海徐摛为右卫率。
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
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由此可见,庾信的少年时代生活是非常舒逸的,既可以饱读诗书,还能够享受荣华富贵。
而这源于他生活在一个政局安稳的年代和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兼有权势之家。
他的前期生活在南朝度过,他所生活的梁当时是梁武帝萧衍在位早期。
萧衍是当时最具全才的皇帝,他于公元502年代齐建梁。
在位早期,他大兴入学教育,制作礼乐,并且自身始终好学不止。
他也很会收买人心,对于萧齐王室成员,能够量才录用,所以梁的百姓生活还算平稳。
庾信家世显赫,而且他的祖先及父辈都有着特别高的文化素养。
庾信的祖先在周代曾经是掌庾官,因而姓庾。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北朝边塞多年来战事不断,北魏、北齐都曾修过长城,故亭堠堡障连绵不绝。
亭堠是一种专用于守望的简易建筑,堡障则是住兵的小城,均为长城的附属设施。
这二句写的是长城在北方广漠的边境上延伸开去的景象:亭障相属,风尘蔽日,一派惨淡光景。
“萧条”二字,暗点季节已是秋令,同时又与“凄惨”相应,造成一种“秋风萧瑟”的灰暗情调,从而使诗歌一起调便进入了一种冷落萧索的境界。
“关门临白狄。
”历代王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外族来犯。
北朝也遭受柔然、突厥等强敌的频繁入侵,所以关门之外,尽是敌骑驰骋之地。
白狄为春秋时狄族之一支。
这里代指北来异族。
“城影入黄河”,长城的巨大身影映入黄河,这奇观可能是实写处长城与黄河相接的景象,然而也恰好借黄河概括了关城以内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这样,“白狄”与“黄河”的对仗,就不仅是为了字面色彩的整齐对应,而且更含有长城内外华夷之别的寓意,显得极为工巧。
正因如此,这两句相对首二句而言,固然可看作是近景的摄取,但更应看作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描写。
这种抽象化,又使写景的线条变得疏简,与首二句相呼应,更突出了关河冷落的印象。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以李陵长绝、荆卿不归自喻身世,在庾信诗中多见。
“秋风”二句亦正是重复拟咏怀之十“悲歌渡燕水”一诗中的意思。
但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不仅感慨自己诀别故国,长留异域,而且还借其中的“秋风”、“寒水”之语,为亭障萧条、风尘凄惨的意境添加了瑟瑟寒意。
当然,诗人已不复有荆卿当初发指危冠的豪情了,何况即使有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之气,身陷此境,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作“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帐中歌了。
末二句用项羽被围垓下、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的故事,一典二用,既借喻梁亡,点明诗人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又形容自己在北朝营帐中悲吟的情状。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
不久,西魏出兵灭梁。
②弭节:车马徐行。
③关山:边关山口。
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参考答案】:①用典。
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
②虚写。
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
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
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庾信.拼音版
拟n ǐ咏y ǒn ɡ怀hu ái ·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南n án 北b ěi 朝ch áo 】庾y ǔ信x ìn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 ,汉h àn 使sh ǐ绝ju é经j īn ɡ过ɡu ò。
胡h ú笳ji ā落lu ò泪l èi 曲q ǔ,羌qi ān ɡ笛d í断du àn 肠ch án ɡ歌ɡē。
纤qi àn 腰y āo 减ji ǎn 束sh ù素s ù,别bi é泪l èi 损s ǔn 横h én ɡ波b ō。
恨h èn 心x īn 终zh ōn ɡ不b ù歇xi ē,红h ón ɡ颜y án 无w ú复f ù多du ō。
枯k ū木m ù期q ī填ti án 海h ǎi ,青q īn ɡ山sh ān 望w àn ɡ断du àn 河h é。
【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注 释】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资料整理:天下达观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
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清人又有《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组诗作品。
这二十七首诗是庾信仿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而作的,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是贯穿庾信后期北朝生活的诗歌作品。
这些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与阮籍的咏怀诗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内心痛苦是相似的。
全诗思想内涵丰富,写得悲壮苍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有特色。
拟咏怀二十七首作品原文其一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其二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飜思二顷田。
其三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其四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庾信《拟咏怀其七》赏析
庾信《拟咏怀其七》赏析庾信《拟咏怀(其七)》原文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庾信《拟咏怀(其七)》赏析庾信出身贵族,自幼博览群书,有文名,亦有军事才能,在梁朝曾任抄撰学士、东宫掌兵官。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乱,建康沦陷,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庾信奔赴江陵,被任为右卫将军,封武康侯,加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年)奉命出使西魏到长安。
此时西魏却发兵攻陷江陵,元帝遇害,江陵王公贵族、官民十万余人被俘到长安为奴婢。
西魏爱庾信文才,任以高官。
北周伐魏后,对他更是宠遇有加。
这时期庾信虽然位居通显,但由于国破家亡,羁旅北地,内心痛苦,时常怀念祖国和故乡。
其诗賦多抒写乡关之思。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一篇为《拟咏怀》的第七首,表达了作者被留西魏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他身留西魏,盼望着祖国来的音信和使者,但音信早已断绝,也不见祖国的'使者到来。
“榆关”,即山海关,这里泛指北方边关;“汉使”,这里借指梁朝的使者。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他在北方整天听到的尽是胡笳、羌笛吹奏出的歌曲,只能使作者落泪断肠。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这四句以闺中思妇喻指自己思念祖国故乡感情的强烈。
由于思念祖国和家乡,纤细的腰身更加消瘦了;由于别离祖国而悲伤流泪,以致哭坏了眼睛;这种充满离恨的心情,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使得自己更快地衰老了。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哀叹自己南归没有希望。
前一句用精卫衔木填海的典故,说南归就像精卫衔木填平东海那样没有实现的可能。
后一句用《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神话传说(河神把华山分劈为华山和岳山,让黄河从中流过),说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永远无法实现。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强烈思念,抒发了无法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悲痛。
12庾信
• 阴华:光武帝刘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 • 丽华‛ 。 • 金屋:汉武帝刘彻与馆陶公主女儿陈阿娇之事。 • 钗朶多而讶重:《王子年拾遗记》“魏文帝所爱美 • 人薛灵芸入宫,乘宠爱,外国献火珠龙鸾之 • 钗,帝曰:‘明珠翡翠尚不胜,况乎鸾凤之 • 重?’乃止而不进。‛
前期经历
•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 • 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 (《周书· 庾信传》) • ❀信方食甘蔗,有飞箭中门柱,信手甘蔗, • 应弦而落,遂弃军走。 • (《资治通鉴· 梁太清二年》)
徐庾体
• ❀徐庾体成员: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 ❀徐庾体具指:徐、庾父子入侍东宫太子萧 • 纲时所创作的风格绮艳流丽 • 的诗文。 • ❀文学渊源: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 • 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春赋
• • • • • • • • •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坐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 出阴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 钗朶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拟咏怀其七
• • • • •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河,青山望断河。
• • • • • • • •
胡笳落泪曲二句:典自李陵《答苏武书》“胡笳互 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 听之,不觉泪下‛。 纤腰减束素:典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 素,齿如含贝‛。 别泪损横波:化自傅毅《舞赋》“目流涕而横波‛。 青山望断河:典自《水经注· 河山》“华、岳本一 山,……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
古词《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作者庾信)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南北朝]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标签思乡、羁旅、边塞赏析庾信留仕北朝后,常常面对异域风物而起羁旅之叹。
但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象,并不一定是即目所见,而是综合若干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再结合几个典故,构成冷落萧索的总体印象,借以抒写出心头的凄凉之感。
“萧条亭障远,凄惨(一本作‘凄怆’)风尘多。
”浓郁的乡关之思中夹杂着尚未消磨的豪气,从诗中迎面扑来。
他本可以在故乡安乐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却又因故而漂零在异地他乡,屈仕敌国,远离家园。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诗人看不见故园的青山秀水,他想:黄河的那一面,应该就是故乡的城池吧?“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苏武不在,易水犹寒,没有人能够明白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壮士一去不复返,自己不知何时才能踏入故园。
“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把最好的岁月留在了异国他乡。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最后借前面典故的字面意义,与前六句合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勾出了诗人遥望亭障关河,面对秋风寒水,在边塞的帐幕中晨起悲歌的形象。
在格律上,此诗除第二句为三平调外,其余各句平仄粘对都暗合五言律诗的规则,已可视为唐人五律的先声。
关于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庾信《拟咏怀》中的“用典”手法探析
庾信《拟咏怀》中的“用典”手法探析作者:汤栩伦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2期摘要:“用典”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在庾信的代表作《拟咏怀》组诗中,“用典”这一手法十分突出。
在《拟咏怀》中,庾信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引用典故同时模糊了古今时空界限和抒情主体;“用典”手法的运用,让诗歌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使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自然而深沉。
关键词:庾信;拟咏怀;用典;诗歌情感“用典”即“引用典故”,指在创作中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词句以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用典”这一手法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中十分盛行,而庾信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用典”这一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其后期作品《拟咏怀》二十七首便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拟咏怀》是庾信诗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一作品是庾信羁旅北朝时所创作的,在组诗中,庾信主要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悲,风格苍凉悲苦,情感深沉厚重;诗歌所隐含的意蕴极为丰富,这与庾信在诗歌中大量用典息息相关。
一、《拟咏怀》中“用典”的特点《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内敛;综合来看,诗人在《拟咏怀》中用典手法的运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诗歌中引用的典故数量极多;二是引用典故时诗人模糊了时空界限和抒情主体。
下面作详细论述。
(一)《拟咏怀》二十七首中,诗歌引用典故的数量极多《拟咏怀》二十七首诗歌中,几乎每首诗歌都引用了历史典故;此外,典故在诗句中密集出现,一首诗可能会出现三四个典故,甚至出现一句一典的情况。
以《拟咏怀》其八为例:白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纵观全诗,作者几乎每一句都引用了一个典故,详情如表1。
由表1可以直观看出,庾信在《拟咏怀》中的诗文创作引用了大量的典故,除了《拟咏怀》(其八)以外,其四、其十五等都几乎是一句一典的情况。
庾信《拟咏怀》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一步兵未饮酒。
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
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
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
何必往长岑。
二赭衣居傅岩。
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
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
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
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
飜思二顷田。
三俎豆非所习。
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
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
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
空伤年鬓秋。
四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五惟忠且惟孝。
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
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
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
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
终为关外人。
六畴昔国士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可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灞陵园。
七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羗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八白马向清波。
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
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
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
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
徒听田横歌。
九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十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十一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十二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十三横流遘屯慝。
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
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
清波有败军。
智士今安用。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庾信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这一首可以说是《拟咏怀》中说得最坦率,在思想内容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谓“伤痛之辞,自责之言”。
第一层四句,直切题旨。
在封建社会里,提倡惟忠孝为先,作为人臣要尽忠,作为子孙要尽孝,自己既是梁朝之臣,又是庾氏子孙。
而今自己背离梁朝而仕于北朝,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总是与南朝的关系一旦丧尽。
原有的人事既尽,身虽存而名灭,只落得个变节叛臣的臭名,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虽自己在北朝亦备受赞誉尊重,高官显位,但却只是苟且偷生、不能以身殉国的罪臣。
第二层也是四句,先用吴起、韩非两个典故。
吴起原是魏臣,后去魏至楚;韩非事韩,有人把他写的书带到秦国,被秦王看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于是“急攻韩”,韩王原来不用他,到这时候只得派他使秦,秦王虽然很高兴,但并未重用。
这里说自己离开了梁国而在西魏做官,就象吴起、韩非一样,唯有老死异国而已!在异国樊篱之中,原来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都早已消歇,不再可能为国报仇雪耻了。
这也是令人悔恨不已的事。
最后一层说自己“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
原来老家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即古荆州),现在移住长安,这一下就终于成为关外之人了。
汉代的杨仆曾说:“耻为关外人”,显然把关外作为异域。
庾信明明在长安,应是“关内”,偏要看作是“关外”,明言以北朝为异国。
身在异国,心怀故国,这样的矛盾更加强了悲苦愤懑的感情。
正如《哀江南赋》所云:“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②【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
因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①《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思”两句直抒胸臆,写到自己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分,却忽然愁从中来。
这是在告诉我们,令诗人忧愁的原因就是为故国建功立业的失志之恸。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C.“残月”两句使用比喻,道出在不同时间维度中的的“月”与“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不同,突显出“愁”的深远弥漫。
D.“乐天”两句,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2.赏析“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的修辞手法。
3.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C2.拟人、比喻,“泣”夜露哭泣,拟人手法;露水如珠,萤火虫像细碎的火光,比喻修辞。
生动形象的写出夜露连连滴落,萤火虫飘飞的夜景,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愁思(或烘托出诗人凄凉悲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
3.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
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原文及赏析原文: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庾信〔南北朝〕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译文: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泪落痛断肠。
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伤别流泪而损伤。
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归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只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
注释: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赏析:“榆关”,是战国时期的关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东。
这里泛指北方的关塞。
这句说边塞上自己祖国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
“汉使”,汉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
庾信被滞留的西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
这句说祖国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这二句点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国的音信、使节均已断绝,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其音凄凉,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古时称北方和西域民族为胡人,故云胡笳。
“羌笛”,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
这二句写作者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仅落泪断肠。
“束素”,为白色生绢,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约素”,喻腰细软如一束绢,形容是美女。
“横波”,指眼睛。
这二句写作者离别了祖国,非常悲伤,听到胡笳而落泪,闻羌笛而断肠,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伤别的眼睛,因流涕而损伤。
恨心,充满离恨之心。
“歇”,尽,竭。
“红颜”。
指女性艳丽的容貌。
这两句说自己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拟咏怀十一_庾信的诗原文赏析
拟咏怀十一_庾信的诗原文赏析南北朝庾信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创作背景诗人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简析“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
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
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
“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
“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
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
“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
“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
《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
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
“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
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目前这已成定论,但在过去关于庾信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持褒的态度大多是从庾信诗文中的清丽精雕的笔法、声律和谐的乐美及用典雅正的文气等诸多方面出发。
而持贬的态度则主要是因为庾信早年的宫体创作和他的不忠之举,这让一些评论者们大放厥词,将庾信的作品贬斥到极端的境地。
如唐代的刘知己在《史通·核才》里说:“庾信轻薄而流宕”,唐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集序》里说:“至于徐、庾,天之将丧斯文也”,宋代的姚铉也在他的《唐文粹序》里说:“徐、庾之辈,淫靡相继,下逮隋季,咸无取焉。
”无论是持褒还是持贬的态度,都是片面的思想。
我们要想认识一位作家,了解他的作品的深刻之处,这样片面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有全局的眼光。
笔者认为,庾信后期所创作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对褒、贬的态度做出了回应。
持褒扬的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的个性中柔弱的一面——即对于现实他心中是矛盾冲突的;而持贬斥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在运用宫体诗的手法来创作情感深厚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具有着极高的水准,也可以看到庾信的生命意识。
所以,无论是褒还是贬,《拟咏怀》二十七首都可以给出一种全局的观念,我们来看:一、老成娴熟的技艺笔法对于《拟咏怀》的影响庾信早年是梁朝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诗人,诗歌是比较轻浮艳绮的。
史书称他“既有盛才,文并绮艳”。
但他的这种“绮艳”的诗风随着自己到了北方后,因为情感的深沉、别乡的忧思而变的淡化了。
正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艺概·诗概》中对此发过评论,说“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并不等同于说因为庾信从南方到了北方,情感急剧的深沉和别乡引来的忧思就导致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和在梁朝时的诗歌有了完全不相关的面貌,这是错误的思想。
庾信《拟咏怀》其七
《拟咏怀》其七庾信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释]1.庾: (yǔ)[评析]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
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
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
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
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
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作者介绍]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字子山。
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
他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随同庾肩吾及徐□、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
他还曾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因此被留在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的文集据宇文□所作的序言说原有20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1卷,其中可能有一卷是目录,今存《庾子山集》和《隋志》所著录的本子,而是后人搜辑遗文重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庾信诗歌赏析——《拟咏怀》(节选)
一、从梁元帝被杀说起:
梁武帝晚年,深受梁武帝信任、来自北方的叛将侯景发动叛乱,很快就攻入建康,围台城,饿死梁武帝(时年八十六岁)。
梁武帝第三子萧纲继立,是为梁简文帝。
侯景自任丞相。
梁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遣大将王僧辩攻侯景,侯景作战失利,遂逼杀梁简文帝。
王僧辩追击,侯景败走途中为人所杀。
萧绎继位,是为梁元帝。
侯景乱起,已有梁朝官吏率州投靠西魏,西魏也趁乱攻打南方。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魏遣其柱国万纽于谨率众攻梁,十一月破江陵,俘梁元帝。
十二月,梁元帝被害。
二、孤臣孽子的悲哀: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梁武帝时期,庾信就同他的父亲庾肩吾出入宫廷,深得梁太子萧纲(后来的简文帝)的宠信。
诗文绮艳,与徐陵并称,号“徐庾体”。
庾信又是湘东王萧绎的老部下,刚出仕时即为湘东王府的常侍,因此庾信对于萧氏父子有着极深的感情。
侯景乱起,庾信为建康令,曾率兵抵御,兵败后投奔萧绎。
萧绎即位后,庾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并被派去出使西魏。
西魏攻梁,庾信被扣留。
对于梁元帝被杀,庾信感到即位震惊和悲痛。
这从他的名篇《哀江南赋》即可看出。
但西魏非常崇拜他的文才,崇以高官厚禄,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北周时,与陈通好,北朝多遣返被扣留的江南人士,唯庾信、王褒不遣。
北周末年卒,隋文帝杨坚深为悼惜。
南朝梁的著名赋家江淹《恨赋》云:“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庾信在北朝虽位望通显,但于自己有恩的君王梁元帝被杀,自己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而且还不得不身仕敌国,正和汉代李陵一样,“名辱身冤”(《恨赋》)。
“孤臣”、“孽子”,正是庾信形象的极好写照。
他的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史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
”(《周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庾信》)在北朝,庾信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表达了他对南方故国的想念、不能归国的哀伤以及身仕北朝的屈辱。
著名的《拟咏怀》诗、《哀江南赋》、《枯树赋》、《小园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唐代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对他后期作品所作的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庾信是南朝骈体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骈文,用典繁富,音节谐畅,对偶精工,苍劲悲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第十二讲庾信《拟咏怀》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