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 庾信

合集下载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展开全文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庾信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前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灭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庾信原为南朝梁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初仕梁,后出使西魏被扣留,时值西魏灭梁,于是羁留北方。

历仕西魏、北周。

此诗为他仕北周期间所作。

(1)此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答:(2)诗中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进行咏怀?试举一例作简要说明。

(6分)答:答案:(1)此诗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的消瘦憔悴、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分)(2)①用典:“枯木期填海”用枯木填海的神话故事表达自己南归故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但心中依然执着此念,表现出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

(3分)或:“青山望断河”,用了《水经注》中的典故,就是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诗人明知极难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却仍不死心,决不放弃这样的愿望,把深沉的怀乡情愫写得哀切感人。

②比喻:三、四两句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诗人自喻为红颜女子,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表达爱国思乡感情之炽烈。

(3分)【注释】庚信出身贵族,自幼博鉴群书,有文名,亦有军事才能,在梁朝曾任抄撰学士、东宫掌兵官。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侯景叛乱,建康沦陷,梁元帝萧绎在江陵即位,庚信奔赴江陵,被任为右卫将军,封武康侯,加散骑待郎。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奉命出使西魏到长安。

此时西魏却发兵攻陷江陵,元帝遇害。

江陵王公贵族、官民十万余人被俘到长安为奴婢。

西魏爱庚信文才,任以高官。

北周伐魏后,对他更是宠遇有加。

这时期庚信虽然位居通显,但由于国破家亡,羁旅北地,内心痛苦,时常怀念祖国和故乡。

其诗赋多抒写乡关之思。

《拟咏怀》二十七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一篇为<<拟咏怀>>的第七首,表达了作者被留西魏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原文鉴赏和赏析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北朝边塞多年来战事不断,北魏、北齐都曾修过长城,故亭堠堡障连绵不绝。

亭堠是一种专用于守望的简易建筑,堡障则是住兵的小城,均为长城的附属设施。

这二句写的是长城在北方广漠的边境上延伸开去的景象:亭障相属,风尘蔽日,一派惨淡光景。

“萧条”二字,暗点季节已是秋令,同时又与“凄惨”相应,造成一种“秋风萧瑟”的灰暗情调,从而使诗歌一起调便进入了一种冷落萧索的境界。

“关门临白狄。

”历代王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防御北方外族来犯。

北朝也遭受柔然、突厥等强敌的频繁入侵,所以关门之外,尽是敌骑驰骋之地。

白狄为春秋时狄族之一支。

这里代指北来异族。

“城影入黄河”,长城的巨大身影映入黄河,这奇观可能是实写处长城与黄河相接的景象,然而也恰好借黄河概括了关城以内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这样,“白狄”与“黄河”的对仗,就不仅是为了字面色彩的整齐对应,而且更含有长城内外华夷之别的寓意,显得极为工巧。

正因如此,这两句相对首二句而言,固然可看作是近景的摄取,但更应看作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描写。

这种抽象化,又使写景的线条变得疏简,与首二句相呼应,更突出了关河冷落的印象。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以李陵长绝、荆卿不归自喻身世,在庾信诗中多见。

“秋风”二句亦正是重复拟咏怀之十“悲歌渡燕水”一诗中的意思。

但这两个典故用在此处,不仅感慨自己诀别故国,长留异域,而且还借其中的“秋风”、“寒水”之语,为亭障萧条、风尘凄惨的意境添加了瑟瑟寒意。

当然,诗人已不复有荆卿当初发指危冠的豪情了,何况即使有项羽那样的盖世英雄之气,身陷此境,也只好无可奈何地作“时不利兮骓不逝”的帐中歌了。

末二句用项羽被围垓下、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的故事,一典二用,既借喻梁亡,点明诗人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又形容自己在北朝营帐中悲吟的情状。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庾信悲歌渡燕水,弭节②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③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注:①诗歌写于诗人出使西魏时,当时,梁朝时局危难。

不久,西魏出兵灭梁。

②弭节:车马徐行。

③关山:边关山口。

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李陵从此去……悬想关山雪”这六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有国不能回的悲情的?【参考答案】:①用典。

使用李陵出塞因战败而被迫投降、荆轲刺秦而亡等典故表明诗人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一旦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回归。

②虚写。

想象:通过想象说从此以后故国朋友的形象会在自己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诗人也不能与他们再有书信来往了,进一步强化有国不能归的悲凉之情。

联想:通过诗人看到塞北的云联想到关山的雪等,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以及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情感。

比如,“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使用了李陵战败投降和荆轲刺秦而亡两个典故,以此表现诗人对不能再次回到故国的悲凉之情;再如“遥看”两句,诗人看到塞北的云想到了关山的雪,表现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如杜甫等有很大影响。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庾信一步兵未饮酒。

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

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

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

何必往长岑。

二赭衣居傅岩。

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

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

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

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

飜思二顷田。

三俎豆非所习。

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

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

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

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

空伤年鬓秋。

四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五惟忠且惟孝。

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

身名不足亲。

吴起常辞魏。

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

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

终为关外人。

六畴昔国士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可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灞陵园。

七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羗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八白马向清波。

乘冰始渡河。

置兵须近水。

移营喜灶多。

长坂初垂翼。

鸿沟遂倒戈。

的颅于此去。

虞兮奈若何。

空营卫青冢。

徒听田横歌。

九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十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十一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十二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十三横流遘屯慝。

上墋结重氛。

哭市闻妖兽。

颓山起怪云。

绿林多散卒。

清波有败军。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庾信.拼音版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庾信.拼音版

拟n ǐ咏y ǒn ɡ怀hu ái ·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南n án 北b ěi 朝ch áo 】庾y ǔ信x ìn榆y ú关ɡu ān 断du àn 音y īn 信x ìn ,汉h àn 使sh ǐ绝ju é经j īn ɡ过ɡu ò。

胡h ú笳ji ā落lu ò泪l èi 曲q ǔ,羌qi ān ɡ笛d í断du àn 肠ch án ɡ歌ɡē。

纤qi àn 腰y āo 减ji ǎn 束sh ù素s ù,别bi é泪l èi 损s ǔn 横h én ɡ波b ō。

恨h èn 心x īn 终zh ōn ɡ不b ù歇xi ē,红h ón ɡ颜y án 无w ú复f ù多du ō。

枯k ū木m ù期q ī填ti án 海h ǎi ,青q īn ɡ山sh ān 望w àn ɡ断du àn 河h é。

【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注 释】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

《拟咏怀二十七首》南北朝庾信组诗作品,内涵丰富,悲壮苍凉资料整理:天下达观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庾肩吾子。

梁时,任湘东王萧绎国常侍、安南参军,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

出使东魏,文章为邺都人士所称。

还朝,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萧绎承制,任御史中丞。

及萧绎称帝,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出使西魏,拜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都督,不久进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入北周,封临清县子,官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

还朝,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封义城县侯。

又拜洛州刺史,征为司宗中大夫。

北周末,因病去职。

其前期诗风类于宫体,入北朝后,变为萧瑟苍劲、感情沉挚。

其后期诗作集南北风格于一体,对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

有集二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庾开府集》,清人又有《庾开府集笺注》《庾子山集注》。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组诗作品。

这二十七首诗是庾信仿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而作的,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是贯穿庾信后期北朝生活的诗歌作品。

这些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与阮籍的咏怀诗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内心痛苦是相似的。

全诗思想内涵丰富,写得悲壮苍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有特色。

拟咏怀二十七首作品原文其一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风云能变色,松竹且悲吟。

由来不得意,何必往长岑。

其二赭衣居傅岩,垂纶在渭川。

乘舟能上月,飞幰欲扪天。

谁知志不就,空有直如弦。

洛阳苏季子,连衡遂不连。

既无六国印,飜思二顷田。

其三俎豆非所习,帷幄复无谋。

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侯。

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

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

其四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庾信《拟咏怀》其七

庾信《拟咏怀》其七

《拟咏怀》其七庾信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释]1.庾: (yǔ)[评析]庾信是宫体诗派的重要作家。

他的前期创作多为奉和应制之作,内容关乎色情,形式绮丽浓艳。

后期庾信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

特殊的生活背景,铸就了庾信后期诗赋的特色和成就。

表现乡关之思、身世之叹是庾信后期作品的的主要内容。

本诗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他故国难归的悲痛和对故国深沉的怀念。

思想的转变也使诗的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前期的绮艳一变为刚健深沉、苍凉悲壮。

杜甫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可谓一语破的。

[作者介绍]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字子山。

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

梁代诗人庾肩吾之子。

他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随同庾肩吾及徐□、徐陵父子出入宫禁,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被称为“徐庾体”。

他还曾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元帝承圣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因此被留在长安,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的文集据宇文□所作的序言说原有20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1卷,其中可能有一卷是目录,今存《庾子山集》和《隋志》所著录的本子,而是后人搜辑遗文重编。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

庾信《拟咏怀》庾信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目前这已成定论,但在过去关于庾信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持褒的态度大多是从庾信诗文中的清丽精雕的笔法、声律和谐的乐美及用典雅正的文气等诸多方面出发。

而持贬的态度则主要是因为庾信早年的宫体创作和他的不忠之举,这让一些评论者们大放厥词,将庾信的作品贬斥到极端的境地。

如唐代的刘知己在《史通·核才》里说:“庾信轻薄而流宕”,唐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集序》里说:“至于徐、庾,天之将丧斯文也”,宋代的姚铉也在他的《唐文粹序》里说:“徐、庾之辈,淫靡相继,下逮隋季,咸无取焉。

”无论是持褒还是持贬的态度,都是片面的思想。

我们要想认识一位作家,了解他的作品的深刻之处,这样片面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要有全局的眼光。

笔者认为,庾信后期所创作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对褒、贬的态度做出了回应。

持褒扬的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的个性中柔弱的一面——即对于现实他心中是矛盾冲突的;而持贬斥态度的人,在《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可以看到庾信在运用宫体诗的手法来创作情感深厚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具有着极高的水准,也可以看到庾信的生命意识。

所以,无论是褒还是贬,《拟咏怀》二十七首都可以给出一种全局的观念,我们来看:一、老成娴熟的技艺笔法对于《拟咏怀》的影响庾信早年是梁朝宫体诗的代表作家诗人,诗歌是比较轻浮艳绮的。

史书称他“既有盛才,文并绮艳”。

但他的这种“绮艳”的诗风随着自己到了北方后,因为情感的深沉、别乡的忧思而变的淡化了。

正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清代学者刘熙载在他的《艺概·诗概》中对此发过评论,说“观少陵《戏为六绝句》专论四子,而第一首起句便云'庾信文章老更成’,有意无意之间,骊珠已得。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并不等同于说因为庾信从南方到了北方,情感急剧的深沉和别乡引来的忧思就导致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和在梁朝时的诗歌有了完全不相关的面貌,这是错误的思想。

古词《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作者庾信)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作者庾信)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庾信[南北朝]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标签思乡、羁旅、边塞赏析庾信留仕北朝后,常常面对异域风物而起羁旅之叹。

但这首诗所描写的边塞景象,并不一定是即目所见,而是综合若干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再结合几个典故,构成冷落萧索的总体印象,借以抒写出心头的凄凉之感。

“萧条亭障远,凄惨(一本作‘凄怆’)风尘多。

”浓郁的乡关之思中夹杂着尚未消磨的豪气,从诗中迎面扑来。

他本可以在故乡安乐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却又因故而漂零在异地他乡,屈仕敌国,远离家园。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诗人看不见故园的青山秀水,他想:黄河的那一面,应该就是故乡的城池吧?“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苏武不在,易水犹寒,没有人能够明白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

壮士一去不复返,自己不知何时才能踏入故园。

“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把最好的岁月留在了异国他乡。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最后借前面典故的字面意义,与前六句合成一个完整的境界,勾出了诗人遥望亭障关河,面对秋风寒水,在边塞的帐幕中晨起悲歌的形象。

在格律上,此诗除第二句为三平调外,其余各句平仄粘对都暗合五言律诗的规则,已可视为唐人五律的先声。

关于作者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庾信《拟咏怀诗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诗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诗十七》“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庾信①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⑤,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

①都护:西汉宣帝神爵二年置“西域都护”,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

①楼兰返:西汉昭帝时楼兰反叛,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

①疏勒:汉代西域车师国的一座城池,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域,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

①楼船:即高大的战舰;楼船战,这里指北周军队在沌口与南朝陈国水军的一次水战,北周军大败。

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不解围”三个字卒章显志,与前八句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使前面的各种烘托都成为“不解围”的烘托映衬。

“不解围”的结果令人意外,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这一结尾使得诗歌内容跌宕起伏,引人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此诗的最后三字‘不解围’最为巧妙,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这是针对炼字设题,然后理解词语的意思,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结合句意分析效果。

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解释词语的意思,指出手法,代入句中描绘画面,分析效果。

从诗中来看,前面几句是写出征,结尾二句突转跌宕,忽略双方交战的经过,用“不解围”,暗示出诗人的忧虑不幸而成为现实:沌口大战周军大败退守江陵,元定一军在巴陵已遭到全部围歼,沔州裴宽正被陈军水师围困……“不解围”三个字巧妙且蕴藉,战事尚未结束,而胜负大局已定。

这二句与前八句那种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恰好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令人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庾信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这一首可以说是《拟咏怀》中说得最坦率,在思想内容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谓“伤痛之辞,自责之言”。

第一层四句,直切题旨。

在封建社会里,提倡惟忠孝为先,作为人臣要尽忠,作为子孙要尽孝,自己既是梁朝之臣,又是庾氏子孙。

而今自己背离梁朝而仕于北朝,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总是与南朝的关系一旦丧尽。

原有的人事既尽,身虽存而名灭,只落得个变节叛臣的臭名,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虽自己在北朝亦备受赞誉尊重,高官显位,但却只是苟且偷生、不能以身殉国的罪臣。

第二层也是四句,先用吴起、韩非两个典故。

吴起原是魏臣,后去魏至楚;韩非事韩,有人把他写的书带到秦国,被秦王看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于是“急攻韩”,韩王原来不用他,到这时候只得派他使秦,秦王虽然很高兴,但并未重用。

这里说自己离开了梁国而在西魏做官,就象吴起、韩非一样,唯有老死异国而已!在异国樊篱之中,原来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都早已消歇,不再可能为国报仇雪耻了。

这也是令人悔恨不已的事。

最后一层说自己“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

原来老家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即古荆州),现在移住长安,这一下就终于成为关外之人了。

汉代的杨仆曾说:“耻为关外人”,显然把关外作为异域。

庾信明明在长安,应是“关内”,偏要看作是“关外”,明言以北朝为异国。

身在异国,心怀故国,这样的矛盾更加强了悲苦愤懑的感情。

正如《哀江南赋》所云:“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原文及赏析

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原文及赏析原文: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庾信〔南北朝〕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译文:边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泪落痛断肠。

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伤别流泪而损伤。

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归国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样不能实现,只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断黄河,畅通归乡的路。

注释:榆关:犹“榆塞”,泛指北方边塞。

减束素:言腰部渐渐瘦细。

横波:指眼。

填海:精卫填海。

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

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

“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

末二句言虽抱希望实际是无聊的空想。

赏析:“榆关”,是战国时期的关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东。

这里泛指北方的关塞。

这句说边塞上自己祖国梁朝的音信已然断绝。

“汉使”,汉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

庾信被滞留的西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

这句说祖国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见到来。

这二句点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国的音信、使节均已断绝,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其音凄凉,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古时称北方和西域民族为胡人,故云胡笳。

“羌笛”,亦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乐,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

这二句写作者听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凉的音乐,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仅落泪断肠。

“束素”,为白色生绢,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约素”,喻腰细软如一束绢,形容是美女。

“横波”,指眼睛。

这二句写作者离别了祖国,非常悲伤,听到胡笳而落泪,闻羌笛而断肠,自己原本纤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伤别的眼睛,因流涕而损伤。

恨心,充满离恨之心。

“歇”,尽,竭。

“红颜”。

指女性艳丽的容貌。

这两句说自己离恨之心终不能尽,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

拟咏怀十一_庾信的诗原文赏析

拟咏怀十一_庾信的诗原文赏析

拟咏怀十一_庾信的诗原文赏析南北朝庾信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创作背景诗人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简析“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来写景,并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的追忆。

诗起首就奠定了全诗的悲怨基调,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与悲怨愤恨及其死亡相关。

“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时两个妃子为其而哭,泪洒竹上尽成斑点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为齐国伐莒,死于莒国城下,其妻号哭过于哀痛,而导致杞的城墙为之崩塌。

作者用此两典,暗示梁元帝的失败和江陵城的陷落。

“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层则含有谴责之意。

“天亡遭愤战”引项羽之典。

项羽兵败时对乌江亭长说:“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

“遭愤战”是指遭遇使人怨愤的战争。

“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国土一天比一天在缩减,将士为之而愁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显出败亡的迹象。

《晋书·天文志》载:“虹头尾至地,流血之象”。

长虹映照军营战垒是兵败的征兆,而长星流落营中又为主将陨落的先兆。

“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仍是用典。

“楚歌”句用项羽兵困垓下,夜闻汉军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败多有怨恨之意;“南风”句则引《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对阵楚师则歌南风,多有死声,预言楚必然无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败。

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败局乃天意难违。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拟咏怀·其二十六 庾信阅读附答案

拟咏怀·其二十六 庾信阅读附答案

拟咏怀·其二十六庾信阅读附答案拟咏怀·其二十六①南北朝庾信萧条亭障②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③,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为南朝梁臣,奉命初试北朝西魏;但梁为西魏所灭,被滞仕魏,羞愤抑郁。

后北周代魏,庾信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此诗作于其任北周弘农郡守时,时南朝陈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

②亭障:边境的堡垒。

③白狄:古民族名。

12. 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A. 咏史B. 怀古C. 怀人D. 羁旅13. 对本诗意境的评价最适合的是()。

A. 纯一混茫B. 凄惨萧索C. 苍凉壮阔D. 清幽凄冷14. 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2. D 13. C14. 示例一本诗首二句通过远望边境堡垒和原野上的风尘,抒发内心的悲凉,并以“萧条”“凄惨”融情于景。

三四句写身居异᯿,眼见壮阔的黄河,更增思念故国的悲哀。

最后四句用典,写自己不能ۿ㣿武那样出使匈奴保持节操,反而ۿ荆轲刺秦不成、自己国家却最终灭亡,表达留仕北国的羞愤;用项羽气盖世却于帐中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自己在祖国大势已去时自己无所作为的亡国羁旅之痛。

示例二本诗表达了留仕北国的羞愤、思念故国的凄惨、国家灭亡的悲哀,悲中有壮,壮中有悲。

首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远眺边境堡垒风尘,内心黯然神伤;近看关门临白狄异᯿、城影入浪涛平抑的黄河,壮阔中更增添思乡南归的悲凉。

后四句用典,㣿武、荆轲的典故点出了出使北国被滞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项羽悲歌的典故更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浩叹。

【解析】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题裁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区分体裁和题材的区别,体裁是从文体的外在形式看,题材是从内容上区分,本词从内容上看注释作者被滞仕魏,羞愤抑郁。

可以看出题材是属于羁旅诗词。

13. 试题分析:本词从意象的内容来看:“萧条”、“凄惨”、“关门”、“秋风”、“寒水”。

从庾信《拟咏怀》用典看其仕北心态

从庾信《拟咏怀》用典看其仕北心态

从庾信《拟咏怀》用典看其仕北心态庾信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尤其是对庾信入北后心态的理解和探究更成为庾信诗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庾信诗歌多用典的特色十分明显,但是目前对庾信诗歌典故的整理研究并不多见,所以本文拟从典故中挖掘诗人的仕北心态。

有专家论庾信创作时认为" 赋则《哀江南》,诗则《拟咏怀》,这是庾信作品中的并峙双峰" 。

可见庾信的《拟咏怀》诗是其创作中的一大成就。

虽然本文研究范围限于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但是笔者试图能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即从用典看仕北心态切入,为庾信研究添砖加瓦。

一、"愁" 是庾信仕北心态主要特征通过对《拟咏怀》二十七首中典故的整理,对诗歌情感剖析,我们很清晰的了解到庾信独特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仕北心态。

庾信通过用典,抒发仕北后的羁旅之叹、亡国之恨以及自责悔恨之情。

但我认为庾信仕北心态可以归结成一个" 愁"字,仕北的" 愁" 是《拟咏怀》二十七首的主旋律。

(一)羁旅之叹《拟咏怀》二十七首大抵作于梁亡后北周保定三年至四年之内,庾信当时任弘农郡守,羁留北朝已经有十余年。

《拟咏怀》二十七首中最突出表现的就是由亡国经历而来的对故国怀念的" 愁思"及羁旅北方的"愁绪" ,正如张喜贵先生在《创伤记忆与庾信后期的创作》一文中提到"庚信在北朝,28 年都没有停止回归故里的企盼,国破家亡、自己羁旅的痛楚与对梁王室的眷恋,构成了他创作的中心主题" 。

这种"愁思"和"愁绪"可概括为"羁旅之叹"。

庾信在《拟咏怀》其三"燕客思辽水,秦人望陇头" 、其十" 悲歌度辽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其二十六"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中三次化用了" 荆轲易水歌" 的典故,从荆轲离燕的故事中联想到自己离开梁朝羁留北方,而只能一次次为他人送别,其中饱含了羁旅北方的忧愁,也蕴含了对故国的怀念。

拟咏怀诗十七原文_翻译及赏析

拟咏怀诗十七原文_翻译及赏析

拟咏怀诗十七原文_翻译及赏析
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

将军疎勒归。

马有风尘气。

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

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

今年不解围。

——南北朝·庾信《拟咏怀诗十七》
拟咏怀诗十七
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

将军疎勒归。

马有风尘气。

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

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

今年不解围。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

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庾信
倘作家书寄哲儿,淮阴重话七年情。

门前报有关山客,来听西斋夜雨声。

——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 288》
已亥杂诗 288
倘作家书寄哲儿,淮阴重话七年情。

门前报有关山客,来听西斋夜雨声。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清代·郑燮《竹枝词》竹枝词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

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潦净泉声涩,秋高木影疏。

天涯来旅雁,江上有鲈鱼。

——明代·唐寅《山水图》山水图
潦净泉声涩,秋高木影疏。

天涯来旅雁,江上有鲈鱼。

庾信《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古诗词阅读理解

庾信《拟咏怀(其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其七)庾信①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②。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③。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晚年仕周时期所作。

①横波,指眼睛。

①据《山海经》记载: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

此处指南归就像让华、岳两山复合阻断黄河一样,难以实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胡笳、羌笛这些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在作者听来都是哀怨之音,使人落泪断肠。

B.五至八句从对面着笔,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

C.结末两句用典抒情,用枯木填海、青山断河的渺茫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深挚的情感。

D.本诗多用对偶句,对仗工整,讲究押韵,音节和谐,这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写故国音信断绝后的孤苦状况,表达了诗人羁留异乡的寂寞孤独;①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写出作者身处异邦之地,听到胡笳与羌笛这些异邦之音,引起内心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①故国难归的悲痛与无奈。

最后两句用“精卫填海”“青山断河”的典故表达自己明知回归故国希望渺茫,但依然存此执念,表达了故国难归的无奈与悲痛。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五至八句并非“通过写作者妻子的思念,来强化作者内心无法消解的悲苦”,也没有“从对面着笔”,而是承接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喻传统,以女子自喻,写自己因思念故国故君而腰身消减,泪水长流,以致因悲伤过度而红颜过早衰老。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古诗词阅读理解(二)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古诗词阅读理解(二)

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古诗词阅读理解(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2.“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本句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并请结合语句分析。

【答案】1.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

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

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 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2.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

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解析】1.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本诗歌中,夜半静谧无声,作者借琴消忧,借幽幽琴声,诉说自己无边无际的愁;“遍”字,看似写琴声遍屋,充斥着整个屋子,实际在写作者自己的愁已遍屋了。

举目望去,书卷满床,却无睡觉之意,说明作者因愁而无眠,只能看书消愁,写此愁之深之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咏怀》其二十六○详解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萧条亭障远”,被列为第二十六,“言己入长安之后,即景伤怀,若李陵之长绝,荆轲之不返。

又伤江陵之亡,同于垓下也。

”(倪蹯《庾子山集注》)
1、诗意脉络的分析诗的前四句描写塞外凄凉景色。

一,二句写塞上景物。

亭障,本是在塞上险要处筑的亭堠和堡障,现在望去,寂寞冷落,满目萧条荒凉,再加上大风卷起的尘沙,飞飞扬扬,景色更加凄惨。

三,四句写塞外景物,关门以外即是白狄所居之地,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

后四句抒发羁留异域的感慨。

先用李陵别苏武的故事。

《汉书·苏武传》说,苏武出使匈奴,被留不返。

后李陵降匈奴,二人本为友,苏武南归,李陵置酒相送,感慨地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

”以李陵自喻,言己不得南归。

再用荆轲事,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出使秦国,太子送他到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以荆轲自比,感慨自己奉命出使,不能再返故国。

最后两句用项羽事。

帐下歌,即垓下歌。

项王兵壁垓下,汉率诸侯兵围之数重,羽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起饮帐中,对宠姬虞姬唱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谓项羽虽气盖当世,终不免失败,借以伤悼梁之败亡,并自叹纵有项羽盖世的英雄气概,到此困境,也无可奈何了。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景象所引起的羁留异国的感慨,抒发了诗人与家国隔绝,屈身异地的悲凉沉痛的心情。

2、表现艺术的讨论这首诗借景抒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笔笔写景,却又句句言情。

就诗的表现艺术来说,写景是借景抒情,不是单纯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人在前四句诗中,所写的景物“亭障”,“风尘”,“关门”,“白狄”,“城影”,“黄河”等,都具有边塞异域的特色,借此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诗篇,但是从这些“景语”的前后连缀成分中,可以看出,“景语”已为情所化。

“亭障”之前冠以“萧条”,“风尘”之前冠以“凄惨”,客观景物已明显地染上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就连那“远”宇,“多”字,“临”字,“映”字之中也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在与家国隔绝,羁留异域的情况下;心情是不平静的,他由那边境哨所的冷落,防御工事的废弛,只有风沙弥漫的景象,自然会联想到家国,亲人。

填满他胸臆间的不正是丧家亡国之痛,羁留异国之悲吗?关门之外“临”着异族的疆域,自己成了“关外之人”,只有那孤城的影子“映”入黄河之中,与自己相伴,一种身世飘零的孤独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诗人触景伤怀,数不尽的忧虑,悲伤咬啮着他的心灵,孤独的阴影笼罩着他的充满创伤的心扉,此景此情难道不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吗?因此这些寻常的字句一旦注入了诗人的感情,就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内蕴。

在这里诗人遣词造句颇具匠心,一句与二句,三句与四句不仅构成工稳的对句,而且“远”与“多”,“临”与“入”也互相对应。

“亭障”与“风尘”具有静与动的区别,“白狄”与“黄河”也有色彩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