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秘为什么会出现三国董承被叫国舅的情况?
历史趣谈董承的性格特点 三国大将董承董卓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董承的性格特点三国大将董承董卓是什么关系
导语: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正是独特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芸芸众生之中很快的被发现,被标识。
如果说中国什么时期人才最多,那就不得...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正是独特的性格特点才使得他能够在芸芸众生之中很快的被发现,被标识。
如果说中国什么时期人才最多,那就不得不提三国时期,三国是乱世,但正是乱世才能出英雄、出人才,乱世之中小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别树一帜。
作为三国之中的小人物,董承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董承的性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性格决定命运,那么董承的性格特点是否决定了他的命运呢?
首先,董承在历史上是一名忠臣,所以在他的性格之中,忠心是他最主要的特点,为了效忠于汉献帝,董承不惜舍生取义。
董承自跟随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之后,就誓死效忠汉献帝,全方面的协助刘协治理国家,而后由于其女儿嫁入汉室后宫,成为献帝之妃之后,这种忠心就更为明显,汉献帝在危难之中,没有将衣带诏传给任何人,而独独给了董承就可以肯定董承的忠心,而董承接到衣带诏之后,也极尽努力想完成汉献帝的诏命,以致于最终被曹操杀害。
其次,董承是一个极富有正义感,并具有勇气的人。
董承虽然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但毕竟只是一名外戚,而且文治武功都实属稀松平常,再者董承手中实际掌握的实权并不大,但即使如此,董承依旧敢于与曹操敌对,从这点来看,董承的确是一名极富有勇气的人。
性格决定命运,董卓的性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在曹操势力大,汉献帝势力小的情况下,董卓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
三国时期大将董承董卓是什么关系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中衣带诏事件的保密学透视
《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刘协在许田狩猎时见群臣对曹操集体朝拜、齐呼万岁,觉得曹操势大专权,如果他图谋不轨,自己恐有性命之忧、社稷之危。
于是,让伏皇后将其写的血诏缝于玉带紫锦衬内,赐予国舅董承,要他秘密联合忠臣义士伺机除掉曹操。
董承受诏后先联络了马腾、王子服、种辑、吴硕、刘备等六人密谋,后来太医吉平也加入,皆以书盟誓,诛杀曹操。
后因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向曹操举报,导致事败,除刘备征讨袁术在徐州、马腾回西凉州驻守而免,董承等六人及其族人七百余口被曹操杀害,这即为“衣带诏事件”。
史书也有记载:“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譹訛今天,从保密学的角度观察和重温这一事件,作为组织者的董承在事件整个过程中的粗心、麻痹、无所作为,让人叹息、反思、警醒。
一、对涉密人员有失考察在保密各项要素中,涉密人员是最重要的,即使在保密制度初建的汉代也如此。
“汉代文献中虽未明确制定有关其他官员保密素质的规定,但在当时社会,为官谨密已经成为评价官员素质的标准之一。
”譺訛作为汉朝官员又参与过诛杀董卓的核心成员,曹操更是了解聘官选人时谨慎守密的重要性。
《曹操集·选举令》中就有“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笔真草,有才能谨慎。
”譻訛之所以对涉密人员有谨慎守密的要求,是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处理涉及组织的秘密事项,对保守组织秘密负有重要责任。
因此,选用涉密人员事先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考察,并确认他们具备如忠诚的品行、谨慎的作风、熟悉保密业务、较强的保密能力等条件,没有吸毒、赌博、酗酒、奸淫等不良行为。
可是,分析衣带诏事件后发现,对涉密人员有失考查,成为诏泄事败的首要原因。
董承早年因在董卓之乱中护驾有功,被封为列侯,后又以车骑将军之职参与朝政,按说应该具备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熟悉汉代行政保密制度,知晓涉密人员的选用要求,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自己身边的涉密人员秦庆童的人品就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不敬。
董承:三国时期被忽视的关键人物
董承:三国时期被忽视的关键人物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三国堪称典型。
在那个群雄纷争的年代,不仅有诸多名震天下的英雄人物,亦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
他们虽无扭转乾坤之力,却在历史的演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三国时期的董承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董承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在三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最终又落得怎样的结局?董承,出生年份不详,乃东汉时期的将领。
因其女成为汉献帝的嫔妃,他又多了一重汉献帝岳父的身份。
董承出身平凡,起初只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家仆。
在刘协从长安前往洛阳途中,董承为保护汉献帝立下功劳,被刘协封为卫将军,后晋升为车骑将军,并与汉献帝建立紧密联系。
当时汉室虽名义上由刘协称帝,但实际大权掌控在曹操手中。
汉献帝为夺回汉室权力,决定起兵对抗曹操,遂将一份密诏藏于衣袖中带出交给董承。
董承接到密诏后,秘密联络刘备、吴子兰、种辑等人,以勤王之名,试图讨伐曹操。
然而,刘备未采取行动,董承的密谋还被曹操识破。
公元200 年,董承、种辑及其家人均被曹操杀害。
在三国的发展进程中,董承虽是小人物,却对汉室的走向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汉室的衰亡。
董承的性格特质每个人皆具独特性格,这使之在茫茫人海中易于被察觉和标识。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乱世造就英雄豪杰,小人物的性格亦别具一格。
作为三国中的小人物,董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性格往往决定命运,那么董承的性格是否注定了他的结局?首先,董承是一位忠臣,忠心是其性格的核心。
为效忠汉献帝,他不惜舍生忘死。
自随汉献帝刘协东归洛阳,他便矢志不渝地辅佐,尤其在其女入宫为妃后,忠心愈发显著。
汉献帝身处危难,将衣带诏独传董承,而董承接诏后竭力执行,直至最终为曹操所杀。
其次,董承富有正义感且极具勇气。
董承虽是汉献帝的岳父,然而仅是外戚,文治武功平平,手中实权有限,但即便如此,他仍敢于与曹操为敌,足见其勇气非凡。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大汉忠臣”董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大汉忠臣”董承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
导语:《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奸绝曹操、义绝关羽以及智绝诸葛亮,又比如仁义的刘备,小气的周瑜,还有莽撞的张飞。
这些人物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奸绝曹操、义绝关羽以及智绝诸葛亮,又比如仁义的刘备,小气的周瑜,还有莽撞的张飞。
这些人物形象有的与历史相似,有的却与历史相去甚远。
而在《三国演义》刻画的众多人物中,有一位“汉室忠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人就是“国舅董承。
”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董承在小说是一顶一的大汉忠臣。
他看曹操威逼汉献帝,十分愤怒,为了“复兴汉室”,他便暗中联合了包括刘备在内的一群人,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衣带诏”,要暗中除掉曹操。
但是,由于有小人告密,东窗事发,被曹操察觉,遂将董承满门抄斩。
刘备此时幸亏逃往了徐州,免于一死。
小说作者还为董承的死做了一首诗:
“密诏传衣带,天言出禁门。
当年曾救驾,此日更承恩。
忧国成心疾,除奸入梦魂。
忠贞千古在,成败复谁论。
”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这位“大汉忠臣”的悼念。
读者独到这里难免被故事感染,对董承惋惜,而对曹操则更加深恶痛绝。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捏造一个衣带诏,董承果真是奸诈小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捏造一个衣带诏,董承果真是奸诈小人?
导语:衣带诏是三国历史上比较着名的事件。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建安五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受汉献帝密诏诛杀...
衣带诏是三国历史上比较着名的事件。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建安五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等,受汉献帝密诏诛杀曹操,不料谋划泄露。
曹操于是杀掉董承等主犯,并夷灭其三族。
史书上关于衣带诏的描述,仅有这些,相当简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更是一笔带过:“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至于许田围猎、伏完献计、以血写就、家仆告发、太医下毒、宁死不屈等等情节,固然精彩至极,但不过是罗贯中的小说家言。
然而,尽管有《后汉书》的白纸黑字,衣带诏一事中却又有许多疑点,不免让人质疑它的真实性。
具体来说,疑点有三:
▍衣带诏: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
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
网络配图
其一,相对于《后汉书》的言之凿凿,《三国志》、《资治通鉴》有不同的版本。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建安四年,董承约见刘备,想要拉拢他一同对付曹操,于是便告诉了对方,皇帝曾赐予自己衣带密诏以诛曹操,“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
注意,原文的用词是“辞受”,辞在这里的意思不是告辞,而是告诉,可见董承并没有把衣带诏原件给刘备看,只是口头告诉对方,我有这么个东西。
《资治通鉴》的说法类似,“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的经典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三国演义典故1:【温酒斩华雄】董卓战将华雄连斩诸侯联军两员大将。
关羽请战。
袁术因其职位低而不同意,曹操力荐,并令人斟热酒一杯为关羽壮行。
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 只听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正欲探听,关羽马到中军,提华雄之头,掷于于地上。
其酒尚温。
(112字)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小宴,五门—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止曹操的一个原因。
(151字)【三气周瑜】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借东风】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
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
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司马懿定会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塑了一个木像。
出兵时将木像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煮酒论英雄】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在下处后园种菜。
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
酒至半酣,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
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
刘备大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正巧雷声大作,刘备借雷声掩饰。
曹操认为刘备胆小,胸无大志,再不怀疑刘备。
三国演义冷知识
三国演义冷知识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这本小说耳熟能详,但是其中还有一些冷知识,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许多人名都是从《三国志》中改编而来的。
例如“诸葛亮”和“关羽”这些著名的三国人物,都是从历史上的实际人物中得名。
但是,也有一些名字是罗贯中自己构想的,如“赵云”、“黄忠”等人物名字则是纯属虚构。
2.赵子龙不是孤家寡人许多人在提到赵子龙时,都会想到孤家寡人这一描述。
然而,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事实上,赵子龙有一位名叫王平的幕僚,同时他身边还有许多亲戚和侍从随行。
所以,他并不是孤家寡人。
3.张飞的牛口铁索桥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修建铁索桥的情节被许多人所熟知。
在小说中,他用牛口铸成了铁索,用来连接两山之间,让军队能够顺利通过。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故事是真的。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只是小说的一个虚构情节。
4.曹仁和曹丕的关系在三国演义中,曹仁是曹操的护卫军将领,而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后来成为了魏国的皇帝。
然而,实际上曹仁和曹丕之间并没有亲戚关系。
曹仁是一名降将,加入曹操的军队,并被封为“平北将军”。
5.乐进并不是夏侯惇的表亲兄弟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和乐进常被描述为表亲兄弟。
然而,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之间真的有亲戚关系。
实际上,这个情节在小说中可能是罗贯中为了让故事更有情节性而虚构的。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情节和人物故事往往和小说有所不同,一些冷知识也说明了这一点。
了解这些冷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并且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作品。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
曹国舅历史传说故事在民间的八仙形象中,曹国舅不是通常的道士打扮,而是仍然穿着他的官服,腰系玉带,手持玉板。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曹国舅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曹国舅基本介绍曹国舅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他出现最晚,在宋代就被内丹道收编为吕洞宾弟子,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迟至元明时期才出现于有关记载之中。
有关曹国舅的情况,叶慈氏、浦江清、赵景深、周晓薇、白化文、李鼎霞等人先后作了勾勒,班友书在考察黄梅戏《卖花记》的源流时,对曹国舅公案故事作了梳理,视角独到,相传于北宋时期聚仙会时应铁拐李之邀在石笋山列入八仙。
二、曹国舅概述曹国舅,名佾,亦作景休,为八仙之一。
《宋史》因他为慈圣光献皇后之长弟,故称国舅。
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
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
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
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国舅有一弟自恃为帝室的亲戚,逞强行恶,抢夺百姓的田地据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门。
国舅自始至终竭力规劝他,都不能使其改过自新,最后竟被其视为仇人。
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
我家行善事,累积阴功,才有今日之富贵。
如今我弟积恶至极,虽然明里他能逃脱刑典的制裁,但暗里却难逃天法。
如果一旦祸起,家破身亡,到那时想牵只黄狗出东门,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耻辱又害怕真的会发生此事。
”于是他散尽家财,周济贫苦之人。
最后,他辞别家人和朋友,身着道服,隐迹于山岩,修心炼性。
深析汉献帝“衣带诏”事件,背后可能隐藏了一个惊人的真相!
深析汉献帝“衣带诏”事件,背后可能隐藏了一个惊人的真相!《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就是“衣带诏”事件!“衣带诏”,顾名思义就是诏书,藏在衣带中的诏书。
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都后,专权跋扈,引起了汉献帝的不满,遂招国舅董承入宫,写下“衣带诏”,董承私下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
最终事发,除刘备逃到徐州,其余人皆被曹操处死。
这件事彻底为曹操扫清了东汉朝堂的反对势力,此事过后,曹操全心投入到与袁绍的战斗之中,终于击败袁绍,初步统一了中国北方。
官渡之战示意图“衣带诏”发生时东汉的形势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东汉王朝的形势,大致分为以下几大势力:1、坐拥冀、幽、青、并的袁绍,是当时最强诸侯,也是最有机会统一全国;2、“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曹操占据“正统”,以天子的名义讨逆;3、荆州的刘表;4、江东袁术已经穷途末路,“小霸王”孙策即将统一江东;5、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关中军阀等。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发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
袁绍此时刚刚击败公孙瓒,意气风发!而在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朝臣纷纷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人心浮动。
曹操与袁绍董承拿到“衣带诏”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史书记载,“衣带诏”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后,董承等人被诛杀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
当初,董承拿到“衣带诏”的确切时间史书并未记载,且不同史书记载甚至存在矛盾,我们可以推测大概在建安四年(199年)上半年。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
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先主未发。
......会见使,未发。
事觉,承等皆伏诛。
《三国志武帝纪》: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
会术病死。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
《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六月,至江亭。
千里走单骑典故
千里走单骑典故千里走单骑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里的故事。
有千里走单骑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千里走单骑典故,供大家阅读!千里走单骑典故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曹操作了丞相,更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国舅董承自从看了皇帝写在衣带上的诏书,又苦无对策除掉曹操,心里愤慨、忧虑,便病倒了。
献帝让太医吉平来给他治病。
吉平看了皇帝密诏,决心要除掉曹操。
两人便合议设下了计谋。
不料隔墙有耳,董承的家奴秦庆童因与董承的小老婆有暧昧关系,被董承杖打四十,因此怀恨在心,他听见了此事,便向曹操告发了董承、吉平。
曹操假装有病,请吉平医治,吉平亲自煎药送上,曹操却让吉平先尝。
吉平知事情已败露,硬要将毒药灌入曹操口中,曹操用手一推,药碗摔在地上,药水中的毒使砖头都裂开了。
曹操抓了吉平,逼吉平招出同伙,吉平不从,只是一个劲地叫骂,曹操命人将吉平的手指砍掉、舌头割下,吉平一头撞在石阶上自杀了。
曹操将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四人全部处死,又杀了董承已怀孕五个月的女儿董贵妃,连皇帝、皇后求情也无济于事。
曹操知道刘备也参与了董承他们的阴谋,便领二十万大军,分五路杀向徐州要捉刘备。
刘备派谋士孙乾向袁绍求救,袁绍因小儿子生病命在旦夕,不愿出兵。
只答应刘备不如意时可投奔他。
曹操兵马攻到城下,刘备无计可施,听了张飞的话,连夜去曹营劫寨。
谁知却中了曹操埋伏,刘备、张飞各自走散了,刘备一人骑马投奔了袁绍,张飞则逃到芒砀山暂住。
袁绍听说刘备来投靠,带领部下出城三十里迎接。
曹操攻下了徐州,又来攻下邳,关羽保护着刘备妻子等家小,被曹操军马包围在一座山头上。
张辽上山劝关羽投降曹操,关羽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
张辽将关羽的条件告诉了曹操,曹操最后终于答应了。
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随曹操往许都,途中曹操故意让关羽与二位嫂子同住一室。
关羽一手拿着烛火,一手拿刀,通宵站于户外。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董承
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董承董承,字元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名将之一。
他是曹操手下的谋士,智勇双全,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
本文将从董承的个人背景、才能与贡献以及其遗留下的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他的故事。
董承出生于东汉末年,家境寒微,但他自小聪明机智,骁勇善战。
年少时,他曾受到本地官员赏识,得以进入学校深造。
在学校里,董承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兵法书籍,逐渐成为一名备受师长赞赏的学生。
由于董承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军事的热爱,他很快成为了东汉名将刘备的幕僚。
董承投奔到刘备军中后,立刻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谋。
他精通兵法,擅长策略布局,为刘备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
不仅如此,董承还以谋士的身份助刘备巩固内政,改善民生,提升国家实力。
他的作为在当时备受赞美和尊敬。
然而,董承的辉煌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后,他遭遇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魏国的太子曹丕对董承嫉妒有加,为了除掉这个威胁,他策划了一场密谋,将董承陷害于不义之地。
董承经过审判后被曹丕处死,年仅三十五岁。
尽管董承的生命在绝望中终结,但他的杰出才能与贡献使他成为了历史的传奇。
他的智谋为曹魏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基础,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董承的先见之明和极高的军事才能增强了曹魏的统治地位,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董承的逝世对于曹魏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死使曹魏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谋士,虽然后来曹丕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魏的实力与影响力都有所下降。
董承的忠诚与聪明才智以及早逝的生命都为他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总之,董承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之一,他的卓越才智与忠诚精神使他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他的军事才能为曹魏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后来的历史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董承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军事家的形象,也让人们深思,人才的凋落会对一个国家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
董承和董卓什么关系
董承和董卓什么关系董承和董卓是两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备受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董承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复杂而又扑朔迷离,下面将逐步展开介绍。
首先,董承和董卓是亲戚关系。
董承的父亲董旻和董卓的父亲董荼郡是同辈兄弟,所以董承和董卓是堂兄弟关系。
这个亲戚关系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政治和家族的关联,因为在古代的中国,家族关系往往与政治利益相互交织。
其次,董承和董卓还有一段师生关系。
根据历史记载,董卓是董承的师傅,董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董卓的影响。
但具体师生关系的细节并没有太多可靠的资料可供参考,因此对于这段关系的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疑问。
此外,董承和董卓还有政治上的联系。
董承在董卓担任朝廷要职期间曾经担任过董卓的助手,两人有过一定的合作关系。
据说,董承曾在董卓之下担任官职,但具体担任何职位以及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并不清楚。
另外一种解读则认为,董承与董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亲近与疏远。
根据史书记载,董承对董卓的行为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其野心勃勃、亦正亦邪。
当董卓篡夺政权之后,董承担心他的行为会带来灾祸,因此曾向董卓提出改革建议,试图劝说他放弃权力。
然而,这一建议并未被董卓采纳,最终导致了董卓政权的灭亡。
不管董承和董卓的关系如何,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了中国历史。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称霸一方,但也因其专横和暴虐的行为而受到诸多批评。
董承则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精神闻名于世,他试图通过改革建言来挽救国家,但很不幸未能如愿。
总结起来,董承和董卓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既有亲戚关系、师生关系,又有政治上的合作和批评。
他们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家与师徒关系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和人物命运的交织。
对于董承和董卓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了解更多细节和揭示其中的历史真相。
《三国演义》中的董氏
《三国演义》中的董氏
董卓:二回,陇西临洮人,字仲颖。
董重:二回,国舅,骠骑将军。
自刎。
董太后:二回,刘苌之妻,汉灵帝之母。
为何后废害。
董旻:三回,董卓弟。
董璜:八回,董卓侄。
董母:九回,董卓母。
董承:十三回,国舅。
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董昭:十四回,济阴定陶人,字公仁,洛阳令。
进言加九锡。
董袭:十五回,字元代,会稽余姚人。
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董贵妃:二十四回,董承妹,为操缢死。
董和:六十四回,刘璋将,益州太守,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董祀:七十一回,蔡琰夫。
董衡: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超: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治:七十九回,治曹操陵事。
董允:八十五回,蜀黄门侍郎。
董厥:八十七回,蜀掾吏。
国亡忧死。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
为张嶷擒。
释后为获所杀。
董禧:九十二回,曹将,为关兴杀。
董寻:一百五回,魏司徒,谏言被废为庶人。
董朝:一百十三回,吴中书郎。
历史趣谈:他是三国中黑的最惨的 被黑的体无完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是三国中黑的最惨的被黑的体无完肤导语:程普(?210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
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
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程普(?—210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
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
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
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
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东吴早期的将领,以程普年龄最大,当时人们称呼他“程公”,程普天性乐于施予,喜爱结交士大夫,惟曾与周瑜不睦。
据《江表传》记载:程普颇以己年长之故,数次侮辱周瑜。
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程普计较。
程普后来敬服周瑜而愈加亲重,更向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历史记载: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
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瑜二十几岁就身居高位,让东吴的一些老将不服,其中又以程普为首,程普是三代老臣,因为自己年长(又比周瑜官位低),三番五次地欺辱他,周瑜放低了身段和姿态与他结交,始终没和他计较。
程普后来对周瑜十分敬服亲近,对很多人说:“和周公瑾相交,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
”所以,程普开始是看不起周瑜的,后面慢慢的就服了。
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不惜昧着良心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故事梗慨
∙三国演义01集长安汉宫。
一位小黄门(内臣)正在机密地传递一个消息:今日是大司徒王允六十大寿,王公聊备薄酌请列位旧臣晚间聚饮,此事万勿惊动董太师……受邀大臣们个个欣喜又感叹,他们意识到王司徒此宴绝非仅仅是聚饮,必有要事密商!校尉曹操因为官职低微未受到邀请,但他敏锐觉察到:那些受邀者都是前朝重臣、帝党心腹,自己之所以被拒并非因为官职低微,而是因为“品行轻贱”,在重臣眼里,曹操早已沦为国贼董卓的鹰犬了!当天晚上,曹操竟然不请自到叩门相贺,非要入府为王允祝寿不可,此举令王允大为惊愕,区区校尉竟然如此不守礼法、厚颜无耻?但曹操此举又让王允无可奈何,总不能将携礼相贺的宾客撵出门哪,最后只好准许曹操入府,在席末为他设一小几。
曹操对众臣的鄙视的目光视而不见,昂首入席,毫无愧色的落座!众臣饮到热烈处,王允忽然放声痛哭:“今日不是老夫的生日,却是汉帝的忌日,是我等汉臣的末日啊!”原来,董卓入京篡政后,少年汉帝饱受屈辱,竟然沦为董贼掌上玩物,奸雄当道鹰犬横行,致使汉家四百年江山惨遭崩坏,忠臣们如处末路。
王允的痛不欲生,顿时勾起众臣满腔悲愤,他们个个涕泪交流,痛骂董卓窃国乱世……于是,好端端的一个喜宴竟然搞得如丧考妣!这时,末座的曹操却抚掌大笑: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
列位公卿就是从天黑哭到天明,难道能把董贼哭死?曹某不才,弹指间便能取董贼首级,悬于宫门!……王允大怒,将口出狂言的曹校尉赶出了大堂。
然而寿宴刚散,王允却又急忙将曹操单独请入密室,向他深深致歉,说:刚才人多口杂,老夫不便细询。
孟德可有诛贼妙策?曹操得意地告诉他:你们这些公卿误解我了,我岂是卖主求荣之徒。
我之所以屈身事贼,就是为了乘间杀贼!……而现在曹操已深得董贼信任,直入内廷而无需禀报。
但是董卓内衣里总有贴身铠甲,寻常刀剑不能伤。
曹操听说大司徒有一口祖传七星刀,削铁如泥。
如借于曹某,定能乘间剌贼。
曹某宁死无悔!……王允万想不到曹操竟有如此壮志,他急忙再整酒席款待,并取出那口祖传的七星宝刀,跪地感泣:曹公如能手刃奸贼,则功盖天地,万世不朽!曹操见这把短刀外表极为普通,甚感不解。
东汉董承是怎么死的?董承为什么叫国舅?
东汉董承是怎么死的?董承为什么叫国舅?本文导读:董承怎么死的历史上关于小人物的记载都不会太多,一则对整个历史发展没太大的影响,二则是人们的关注重心都会放在大人物上,没有时间聚焦小人物。
三国中便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人们不会关心他们的出生,自然也不会关注他们的死亡,董承是三国中的典型小人物,那么董承是怎么死的,在历史资料中关于董承是怎么死这个问题是如何描述的?董承死亡的原因有哪些,从董承怎么死的过程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情势是怎样的?根据资料记载,可以得出董承之死是死于曹操所下的黑手,在曹操的命令之中,不光处死了董承,而且将与董承有着亲戚关系之人尽数斩杀。
那么董承为何会死于曹操之手?这才是董承的真正死因。
其一、董承与汉献帝刘协之间的关系。
董承本只是董卓女婿的一名下兵,在因缘巧合之下,董承开始步入仕途,并为汉献帝立下汗马功劳,从而汉献帝开始倚重董承,在董承女儿成为汉献帝的妃子之后,董承更是一心一意跟随汉献帝刘协,他们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这一点是曹操下定决心灭掉董承的最重要原因。
其二、董承接到汉献帝密令后,便一心一意筹划谋杀曹操的行动,但由于为人谨慎不足,刘备等各方势力未能达成灭曹的一致决定,最终谋划破产,董承的命运已然注定。
综合以上原因,决定了曹操必须斩杀董承,从而也可以看出东汉气数已尽,曹操的羽翼已丰。
董承为什么叫国舅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
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辈分的混乱现象。
在三国时期,董承的身份就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论的问题,董承为什么叫国舅?是基于怎样的依据,才会出现董承被叫国舅的情况?为了解释董承为什么叫国舅,就必须弄清古代的称谓规则,以及董承的真实身份。
董承,是东汉末年朝中的大忠臣,为了维护汉献帝刘协的利益,试图策划诛杀曹操的活动,后因为企图暴露而功败垂成,并且最后反被曹操诛杀。
曹国舅是谁的国舅
曹国舅是谁的国舅曹国舅,一位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谁的国舅呢?这个问题涉及到曹国舅的身世、背景和历史地位,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解读。
本文将综合考虑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并对曹国舅的身份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曹国舅最常被认知的身份是曹操的国舅。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流,他统一北方并建立魏国,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而曹国舅作为曹操的国舅,其地位不可小觑。
在曹操执掌大权的时候,曹国舅被任命为重要官职,担任督抚等职位,对曹操的政治和军事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曹操对曹国舅的信任和重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曹国舅的能力和地位。
然而,对于曹国舅的身份与地位,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一些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曹国舅实际上并非曹操的亲属,而是曹操的举族近亲或者姻亲,是通过婚姻关系与曹操家族结合在一起的人。
这种观点认为,曹国舅作为曹操的亲属或者姻亲,因为关系密切而被称为国舅,而不是以官职或者地位为背景。
这些观点认为,曹国舅作为外戚,虽然没有亲自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但在家族内部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家族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曹国舅并非曹操家族的人,他实际上是外姓臣子,通过婚姻与曹操结为姻亲。
这种观点认为,曹国舅在曹操家族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地位和权力,他的国舅身份更多地是一个荣誉称号,而且与曹操的血缘关系并不紧密。
关于曹国舅的身份和地位的争议,也反映了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和多样性。
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对于曹国舅的生平和背景描述存在差异,也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他与曹操的关系。
因此,曹国舅是谁的国舅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无论曹国舅的具体身份如何,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作为曹操的近亲或者姻亲,他在政治和家族内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存在和影响,与曹操家族的兴衰和政治活动密切相关。
曹国舅的存在和地位,从侧面反映了曹操治国理政的策略和手段,揭示了当时政治和家族结构的特点。
三国演义犯长安中的体会感受
三国演义犯长安中的体会感受在司徒王允及吕布策划下,董卓被以献帝"禅让″皇位之名骗至长安,一代魔王命归黄泉,吕布也终于得到了貂蝉。
被董卓强行拉进宫庭的名士蔡邕死于王允之手,沉重打击了一些正直的官吏!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投降王允被拒,经贾诩劝说,群起进攻长安,最终吕布败走投奔袁术。
为保汉室及皇室安全,王允以死相救!两点体会感受:1、董卓为何迟迟不称"帝″呢?"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意思是函谷关以东出多文官相官,以西多武将。
董卓祖籍陇西(岷县),早期官至河西太守,又做过凉州刺史,监察凉州官吏,并州牧(刺史),权力很大。
自汉代开始,中国疆域版图急速扩大,环中原各国都是少数民族,如匈奴、氐、蒙古、鲜卑等,羌族多和汉相居。
而甘凉成为连通西域、抗击匈奴的一条要道,特别是汉、唐时期的战场指挥所主要设在甘凉,在西进和南北拓展历史中,战火纷飞,英雄迭出,战场诗歌流传很多!到长安的董卓实质掌握朝政,筑"郿坞",废献帝自己称帝易如反掌,但为何却不这么做呢?主要原因:一是名不正言不顺。
秦汉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皇权更替的规律就是血统论,这得到大部分人们的认可。
董卓此时虽极权,但终究是臣,除非献帝自动让出皇位,否则法理不通,更得不到天下认可。
″禅让″这个观念在秦汉时期还是能立得住的,秦始皇、刘邦历史上都表示过"传贤″思想,虽然他们心中不是那么真诚!后汉时皇权并非固定在父子相传模式,父侄、父孙都可。
所以董卓能实现登位的唯一途径就是献帝的″禅让",他只有耐心等待!当李肃假诏请他入朝接受"禅位″时,董卓大脑已完全处于兴奋状态,他没有做过多思考,说明"禅让"也是规制认可的,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董卓资源有限,没有革命的实力。
董卓的势力主要在陕甘,也收纳了一些凉州将土,如马腾投降董卓后兵马在陕驻扎。
作为一武将,原来在朝中根基不深,在其他各群也没有群众基础。
三国的历史小故事
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三国历史小故事1据说诸葛亮的老婆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硕,黄头发,黑皮肤。
当时邻居以貌取人,不明其理地讥讽:“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谁知诸葛亮正因为得其所哉,庆幸自己娶了一位贤德媳妇矣!黄硕在家亲操杵臼,兼顾农桑,内外粗活与琐事,都妥善处之,诸葛亮也受到妻子无微不至的侍侯,其朋友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及徐元直等人,经常在隆中拜访诸葛亮,皆得到这位丑嫂子的亲切接待,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远亲近邻对这个丑媳妇的态度逐已改观,从卑视到漠视而至重视。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其幼儿诸葛瞻也是靠此丑老婆留守隆中而管教,并带领家人在茅宅前后植桑,倡导蚕丝生产。
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发明的“木牛流马”,解决几十万军中的粮草运输问题,又发明“连弩” 的新式兵器,出奇致胜(魏国大将张颌就死在这种兵器,)实际上都是诸葛亮的丑老婆教的。
此外,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其丑老婆教给他的。
诸葛亮身为丞相,贵为武侯,忧劳国事,日理万机,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全部落在这丑老婆的身上。
诸葛瞻后来奉命镇守绵竹,邓艾兵临城下,不受威胁利诱而壮烈成仁,他的儿子诸葛尚也同时殉国。
晋代一统天下后,曾诏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到洛阳封赠显爵,诸葛怀上表,云:“臣家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
”晋武帝司马炎只得顺其志向,可见诸葛亮与其夫人的训泽,在其后代身上都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诸葛亮一生行事谨慎,从无失算,而决然娶个丑老婆必有其因,他一生无后顾之忧,在事业上获得内助强有力的支柱,个中之情非局外人可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然而不管大江如何东去?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但历史上有些人却总能与日月争辉,名垂千古,其中总不能忘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世人亦不会忘却与他荣辱相关,休戚与共的那位历史上有名的丑老婆黄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为什么会出现三国董承被叫国舅的情况?
导语:董承为什么叫国舅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
董承为什么叫国舅
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
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辈分的混乱现象。
在三国时期,董承的身份就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论的问题,董承为什么叫国舅?是基于怎样的依据,才会出现董承被叫国舅的情况?为了解释董承为什么叫国舅,就必须弄清古代的称谓规则,以及董承的真实身份。
董承,是东汉末年朝中的大忠臣,为了维护汉献帝刘协的利益,试图策划诛杀曹操的活动,后因为企图暴露而功败垂成,并且最后反被曹操诛杀。
历史上记录董承有两重身份,第一个身份是汉献帝后宫董贵人的亲生父亲,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董承应该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应该被叫做国丈而非国舅。
除却第一个身份外,董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汉灵帝母董太后的侄子,那么汉灵帝与汉献帝是何种身份,从这个身份来看,董承与汉献帝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汉灵帝是汉献帝的儿子,作为汉灵帝母亲的侄子,辈分上来说应该与汉灵帝同辈,比汉献帝长一辈,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董承被唤作国舅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但是第二个身份并没有经过历史资料的论证,以致于后世学者对于董承国舅的身份有所异议。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