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方山子传》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教学设计苏轼绩溪中学张慧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重要的虚词、虚词以及白话特殊句式,提高白话文阅读才干。

2、明白方山子的共同特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笼统表达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才干。

教学重点:1、了解、积聚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感受和了解传主与常人悬殊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深层了解打举措者的方山子的〝异〞的外延。

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点拨教学用具: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进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出示〝河东狮吼〞的图片,引出故事原型——方山子。

二、全体感知,积聚白话语汇〔一〕一读课文,掌握字音闾里矍然从两骑精悍十有九年勋阀阳狂垢污傥著帽见于眉间〔二〕二读课文,梳理字词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伪装〕2、古今异义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妻子〕2、重点字词与公侯等〔同等,相似〕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神色〕见其所著帽〔戴〕3、词类活用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4、白话句式然终不遇〔主动句,不被选拔重用〕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别句〕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鹊起于前〔状语后置〕〔三〕三读文本,了解内容全班齐读课文三、研读课文,掌握宗旨1、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味的东西,那方山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2、关于这样一位隐士,苏轼却〝耸然异之〞,那么方山子的〝异〞表如今哪些方面?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二异:环堵萧但是怡然自得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3、苏轼为何写这个〝异人〞?引出写作背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脱颖而出,与方山子遭遇相似。

一个是读书没有遭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方山子传》ppt

《方山子传》ppt

方山子的成长经历
出生于贫困农家
方山子的父母都是贫困的农民, 家庭生活十分艰苦。
接受基础教育
方山子在村中接受基础教育,开 始展现出读书的天赋。
考取功名
方山子努力读书,最终考取功名 ,成为一位官员。
方山子的主要事迹
公正廉明
方山子在担任官员时表现 出公正廉明,赢得了民心 。
赈灾救民
在一次大饥荒中,方山子 积极组织赈灾救民,得到 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时代背景
方山子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方 山子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
方山子的主要成就
1 2
文学成就
方山子是宋代文学家,作品丰富,包括诗歌、 散文等,其中以《方山子传》最为著名。
史学成就
方山子对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撰写了《洛阳宫 图》等作品,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3
隐居成就
方山子在隐居生活中,注重修身养性,成为了 宋代隐居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思想
方山子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道家思想的自由、平等和自然。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理 解,也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符。
《方山子传》的审美价值
情感美
文章中表达了方山子的情感世界,他的孤独、苦闷和对人生 的思考,都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 刻的情感美。
意境美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丽和神秘。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方山子的视角 ,展示了他的性格和经历,使读者能够深 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VS
散文式的笔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感人,同时也体现了 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方山子传》的文化内涵
隐逸文化
方山子隐居方山,不问世事,体现了古代中国隐逸文化的传统。他的生活方式和 对人生的理解,反映了当时士大夫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理想。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 去。
第三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 2.今几日耳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 3.而岂 山中之人哉( . ) ) )
【译文】 子张问: “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 子说: “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 “在国君的 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 子说: “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 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 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 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
2.故事背景 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与 陈慥不期而遇。发现这位当年“使酒好剑” 、有五陵年少 作风的豪侠,如今竟成了“庵居蔬食”的隐士,苏轼“耸 然异之”之余,乃为之作传。文中借方山子有才而“终不 遇” ,来寄托自己的身世感慨。既把陈慥写得形神俱出, 更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旨意;可以和司马迁 《伯夷列传》 《游侠列传》一类文章一同看待。
则思维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4.识记字音 闾 里( . 著 帽( . 岐 亭( . 阀 ( . ) 谪 居( . ) 矍 然( . ) 精悍 ( . ) 傥见之与 ( . ) 陈慥 ( . ) 奴婢 ( . ) 勋 ( . ) ) ) )
答案:lǘ zhé z o zhuó jué bì qí h n xūn f yú

【原创】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方山子传》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8K大纸精美排版,可直接打印)

【原创】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文《方山子传》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8K大纸精美排版,可直接打印)

《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版)编制:杏坛中学语文科组 陈志昌【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落实文章的文言语法知识,如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方山子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能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

3.感受传主的魅力,学习方山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使用说明】1.认真预习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28页第8课《方山子传》一文,并完成“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部分练习,老师将会在上课的时候通过电脑随机抽签的形式各题由哪个组来展示。

2.上课将采用现场积分的形式,题型主要有组代表作答、组员自由抢答、电脑随机抽答和同一级别PK 等,每种题型会有一定的分数,老师将会对积分前三名的小组奖励一份小小的礼物。

3.本导学案后面还有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请同学们如实填写。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本环节共九道题,每题5分,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上课时老师将会通过电脑随机抽签的形式决定1-9题分别由哪个组来作答,由组内推荐一人作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5分,每空1分)苏轼(1037-1101)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

苏轼年少得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全才”,然而由于性格原因,他一直仕途不顺。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________新法”(也就是著名的“________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著名词作《__________________》。

1101年,病逝于常州。

本文正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

【附】传主介绍。

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北宋工部尚书陈希亮之子。

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语文:2.8《方山子传》课件(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语文:2.8《方山子传》课件(4)(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 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 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 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 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 僻的山沟里,这难道是无缘无故能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 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 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二、写作动机: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 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 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 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 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 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 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 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 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
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 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 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 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 “此岂无得而然哉”!
主旨:表彰方山子淡泊
精悍:精明强干
见:同“现” 岂:怎么
﹝三﹞ 方山子少 年时豪侠之气。
私下里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 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 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 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 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 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 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 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 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 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 的人呢?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方山子传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方山子传

留意身边的美好瞬间和感人故 事,激发写作灵感
通过写作实践,提高散文写作 能力和文学素养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政治家。他的散文自然流畅,富有情感,善于通过描绘自然 景物和人物性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方山子传》在唐宋散文中的地位和影响
地位
《方山子传》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唐宋散文的典范之作。它以其深刻 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人格形象,在唐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角色扮演
角色分配
学生分组并分配角色,分 别扮演《方山子传》中的 主要人物,如方山子、苏 轼等。
对话表演
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模 拟文中人物的对话和情节 ,进行表演和展示。
互动交流
学生和老师对各小组的表 演进行点评和交流,共同 探讨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分享交流
作品推荐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唐宋散文作 品,并阐述推荐理由和个人感受
跨文化背景下散文创作异同探讨
中西方散文创作比较
中西方散文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和审美追求等方面 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 表达,追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而西方 散文则更加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追求条理清晰 、论述严谨的表达方式。通过比较中西方散文的创作 特点,可以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散文创作的异同 及其成因。
跨文化交流中的散文传播与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散 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散文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 不断吸收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元素,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西方读者也逐渐开始关注和 理解中国散文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通过探讨跨文化 交流中散文的传播与接受问题,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学的 互学互鉴和共同发展。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第八课方山子传教学课件(共46张PPT)含朗读MP3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第八课方山子传教学课件(共46张PPT)含朗读MP3
方山子传
苏轼
嘉祐八年初相识,苏轼陈慥岐山马上谈军
n
事论成败,豪情壮志; 元丰三年再相逢,季常子瞻歧亭庵中聊人
生探得失,安贫乐道。
探究苏轼为什么写方山子? 提示:1.方山子是个怎样的人?
2.苏轼是什么原因来到这?
疑难共析——众人拾“材”火焰高 (一)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季常
号的来历
家庭 情况
成 长 历 程
第二期(1069-1085)
正值新法推行,一回朝即与新法派对立,自请外调。先后 任杭州通判,密州等知州。1079年,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 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幸亏北宋 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他才躲过一劫。 坐牢130天出狱后,受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期(1085-1093) 第四期(1093-1101)
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因路远路费尽又丧子, 暂到常州。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废新法,启用 司马光等旧党,苏轼亦被调回,连续升官。因为政见不合,又 被外放。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 州儋州。1100年,徽宗立,以赦内迁,次年于常州病逝。
疑难共析: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 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 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 坡居士。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
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 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 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 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 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 有重要成就。

粤教版语文高二《方山子传》《大铁椎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二《方山子传》《大铁椎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答案:A
9.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 豪士。 译文:
(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
(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
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 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 江西宁都)人。明末出生,明亡后隐居 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去浙中, 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 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 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 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 人的业绩,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 失都有一定的见解。强调作文章要注重 “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 擅长 将简洁的叙述和恰当的议论结合起来, 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清初,人称魏禧、
解析:“以”,因/来;“许”,大约/哪里。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方山子传》,完成5~9题。 5.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解析:“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 答案:D
魏禧与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 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魏禧著有《魏叔子文集》 22卷,《诗集》8卷等。
背景探秘 1. 《方山子传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
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 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 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 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案是否定的。

粤教版语文高二2.8《方山子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粤教版语文高二2.8《方山子传》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 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 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6.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 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那么,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方山子亦 矍 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 告 方山子也很惊奇地盯着我,问我来这里的原因,我告诉他自己
来这之 里的原因故。。适 相: 看的恰样好子,。正巧 故。 :矍 原然 因: ,惊缘讶故。
俯而 他低头
不答, 仰 而 笑, 呼余 宿其家。环 堵 萧然, 不回答,忽然抬头笑起来,招呼我到他家去。他家四壁萧然无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 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 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 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九、整体预知




第1段,叙述:概述方山子。 第2段,他乡遇故知。 第3段,倒叙:描写。 第4段,补叙:议论。
第8课 方山子传
诗海探珠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 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 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 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 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上片写景, 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 意象开阔,层次分明,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 丽图卷。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 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方山子传 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方山子传 课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籍贯
眉山(今四川眉山)
主要成就
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东坡乐府》《东坡七集》
[写作背景]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 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 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 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 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 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 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 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第二单元
“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 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 韵味无穷。 【思考】 这首词表面写景,实则抒情。词中抒发了词人怎 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 闾.里(lǘ) 勋.阀(xūn) 岐.下(qí) 傥.(tǎnɡ)
第二单元
8 方山子传
第二单元
古诗品韵 行香子 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 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 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第二单元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 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 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 归真返璞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上阕头五句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 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过沙 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 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做了铺垫。词的下阕,作者首 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以山起,以山结,中 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方山子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8方山子传 含答案

◆8方山子传本文作者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自己侠与隐的矛盾心态。

感觉今日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种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的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踏向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霞光追随。

听古城上空的时钟滴答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

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今日是一生这本大书的一节,是绝不可缺少的灿烂章回。

它像狂劲的乐曲,催促着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像优美的抒情诗,等着人们去细细地品味。

鲜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人们把握住每一寸光阴以昂扬地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

为的是不再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天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柔柔的,清清的。

或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优美和刚劲,但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

因为今日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姿态挺立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

那么,你何以忍心让活泼而鲜美的今日在你的手里黯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或许往日的故事没有写好,刚刚有了开头就失去了结尾。

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因为今日并不是昨天,昨天已经走进了历史。

你该感觉今天的景色是因为你而变得这般妩媚。

或许你还在等待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灿烂的朝霞并且无阴云低垂。

那么,我们在憧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天的天空擦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留一份绚丽的积累。

与其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进辛勤的汗水,一切都从今日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你生命崛起的最好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让我们善待它好吗?今日的味道好极了,像一杯浓浓的咖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

2019-2020粤教版高中《唐宋散文选读》文本助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附解析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

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

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

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

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著有《东坡七集》。

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文白对照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是光、黄二州之间的隐士。

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光、黄:即光州、黄州。

少时慕朱家、他年轻的时候,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士都很尊崇他。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课件粤教

高二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课件粤教
3、本文高度评价方山子的一句话是什么?
提示:“此岂无得而然哉?”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方山子生平的生动介绍和描写,给读者展示了一位出身富家,少年踌躇满志,威武侠义,中年舍弃豪华、自甘清贫、崇尚道义、崇尚自然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鉴赏艺术: 1、本文着墨不多,却生动鲜明动刻画了一个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 2、本文深得散文之精妙。作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叙写其生活经历。 3、语言质朴、流畅、含蓄。在文中,作者对方山子的感情和看法,没有直接说明,但赞美之意跃然纸上。 4、文中时时用对比。
(古义:指墙。今义:堵塞)
(古义:妻子和女儿。今义:妻子)
(古义:改变作风。今义:为两个不同的词)
提刀而立 使骑逐而射之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余知而无罪也
3、一词多义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表前后动作的承接)
(表转折)
(表并列)
(第二人称代词)
与公侯等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此岂无得而然哉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 。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4、重点字词
(等同,相似)
(神色)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8课 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8课 方山子传 Word版含解析
. (8)往往阳.狂垢污(_佯__,_假__装__) (9)方山子傥.见之与(副词,_或__许__)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其间” 后置于“从事”后) 译文:_如__果__让__他__在__官__场__任__职__,_到__现__在__早__就__有__显__赫__的__声__名__了__。__ (2)此岂无得而然哉?(固定句式,“岂……哉”表反问) 译文:_这__难__道__是__无__缘__无__故__就__能__如__此__的__吗__?_
一、脉络梳理
方山子传
二、主旨归纳 这篇文章通过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识的过程,描述了 方山子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 取向的赞赏。
Thank You
(3)环.①堵.②萧然(①_四__周__。②名词,_墙__。) (4)而妻. 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今异义,古义:_妻__子__儿__女__;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5)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奇__) (6)使. 酒.好剑(动词,_因__酒__使__性__) (7)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跟__从__,_带__领__)
2.从 (1)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动词,跟从) (3)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从事、参与) (4)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动词,依傍,紧靠着) (5)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由、自) (6)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介词,跟)
【赏析】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看透名利、返 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词的上阕开头描 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下阕开头两句转换写山。词写水则特 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 细远则粗略的特点。“算当年、虚老严陵”,这是用典。“君 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 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唯有青山依旧,朝夕百 态,存于人心目之中。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8 《方山子传》 素材 作品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2.8 《方山子传》 素材 作品赏析

《方山子传》作品赏析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

撷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是说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选择,要求既要生动感人。

又要能有力地表现主题。

其次,典型事例的选择还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业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章写作失败。

再次,占来为人立传。

被立传人多已作古,总括一生之事通盘考虑去写较有选抒余地。

而苏轼笔下的方山子。

人还健在,如何把握运笔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难点,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于克服的困难,苏轼却应对自如。

作者以其神奇熟练之笔,匠心独运,结撰出了这篇妙文。

全文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

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

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

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

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

分五层加以叙述,第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为子当世,但以“终不遇”而告终。

“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

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

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

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

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

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

然而学成之后,依然于事无补。

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方山子传》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

嘉佑八年(1063年)陈慥之父陈希亮来任府尹。

陈希亮素以威严著称,僚属和他见面多不敢仰视,而苏轼年少气盛,常与争议,甚至形于颜色。

这年,苏轼和陈慥初遇,二人一见如故,抒怀言志,颇为投合。

自凤翔返京后,苏轼妻死父逝,宦海升沉,身经乌台诗案的文字之狱,贬往黄州;陈慥也父死无禄,心志不得伸,以平民之身隐于异乡。

元丰三年(1080年),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过往频繁。

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岐亭五首》)。

两人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打印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