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从培养数感做起论文

合集下载

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有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我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重‘双基’学习,追求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同时也强调:“勤于习题演练,重视系统训练,注意知识的梳理和结构掌握,并进行较多样的‘变式训练’,通过‘练题’来及时巩固和强化知识,‘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故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效地发展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所以计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就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研究,要特别注意教材内容的衔接,每教一个内容都要特别注意应用哪些旧知识,这一节课内容在哪里,这就是重点。

在教学时,就要充分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在旧知识基础上去发现,去获取新知识。

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培养计算能力的一些做法:一、数感的培养口算在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即使在计算工具高度发展的将来,口算仍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同时,“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口算是小学数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新课标强调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并对各年级口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

因此培养与训练口算能力是加强数学基本功的主要环节之一。

具体方法如下:1 丰富练习拓思维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采取变换形式的方法促使学生熟记,如20内的加减法是计算教学重点,也是基础,因此要在10以内的数的组成与分解相当熟练后,才能开始学习得数是11、12、13……的加法,同时学习相应的减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让学生死背2+9=11,3+8=11,11-8=3,11-3=8……学生就会感到没有意思。

我们应该要设计一些题目换换样子来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小学生数感思考[论文]

培养小学生数感思考[论文]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思考[摘要] 小学低年级对数字不是很敏感,这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让学生对数字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其体验数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数字,实践应用强化数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感培养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让学生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时课堂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提出的问题与本课学习内容毫无关系,一种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本课学习的内容,这两种情况正好反映了这个学生是否有较好的数感。

数学素养作为合格公民应具有的素养之一,不仅体现在计算能力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而且体现在学会数学地思考,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因此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数感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呢?一、联系生活体验数感在认数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的数,能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实际意义,用“量化”的眼光观察世界。

比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鞋号等有具体意义的数,加深了对数的理解。

在“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活动中,除了引导学生研究教材中出现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中的数字所表达的信息外,还可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进一步体会编码的作用,如小明家的门牌号是1083,其中“1”表示1单元,“08”表示第八层楼,“3”表示第三号房。

载体来表述与传递信息的,学生从经验丰富的实例中能够体会用数字表达信息简单明了,准确无误。

二、动手操作建立数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的思维特点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并以此为主,这也就是说这一特点很大程度不是独立的,它还要依赖动作思维。

小学生的动手操作主要功能是是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球员打球要有球感,歌手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英语要有语感,同样,学习数学要有数感。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运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数的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

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好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如,认识大数时,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境,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体会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估计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国庆游行时一个方队有多少人,学校操场能容纳多少人,一万名学生手拉手大约有多长等。

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会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数。

在学生头脑中一旦形成对大数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二、在数的运算中培养数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

用什么方式更合适,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

如,全班41个同学要乘车,每辆车最多可乘坐8人,至少要几辆车?怎样乘车才合理?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计算41÷8就可以解决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是贯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天天都会和计算打交道;检测题目中有80%的题目是和计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现结合自己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二十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法则,正确运用运算法则对于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法则和一些运算定律,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学生才能迅速、灵活、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培养学生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

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训练,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算”转变为“我要算”和“我乐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熟记一些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计算中常用的数据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也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如:(1)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25×4- 100、125×8=1000等每个学生都必须脱口而出;(2)口算结果很容易错的数据:15×6- 90与16×5-80、24×5-120与25×4-100等,(3)在自然数中1—2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4)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积及与12、15、16、25、36几个常见数的积;(5)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百分数值;(6)100以内7、11、13、17、19的倍数等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怎样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怎样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论文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认识数学就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计算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能力。

有些概念的引入要通过计算来进行;解决问题时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

几何知识的教学,如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甚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纵观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左右。

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谈一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还可以举行一些口算比赛、竖式计算比赛、脱式计算比赛、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计算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间就能喜欢上计算。

二、加强算理的理解和感悟笔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大部分数学题都要求学生通过笔算完成,而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们特别容易出错的,在计算时也特别容易粗心。

其关键在于没有弄清楚算理。

如果学生在计算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怎能提高计算能力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关键要让学生弄清算理。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识出发,充分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弄清算法和算理。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淡化计算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急剧下降,这也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头痛的一大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住重点、难点的训练。

教学的重点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弱点。

突出重点、难点的练习,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计算教学的每个层次上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把握了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如抓住“凑十法”“破十法”的运用,学生就能快速地进行计算,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至于其他计算过程就无须花费多少时间了教师若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能抓住重点和难点,就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了。

二、注重口算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多次强调了要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第一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要“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口算就是心算,它基于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因此口算是用脑子算,而不是在脑子里算。

口算不是笔算的台阶,它是一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并根据内容的要求,围绕重点,经常组织有效的系列训练,持之以恒,以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例如,在第一学段,要加强“凑整”的训练,如17+3、9+6、73+27、100-24等。

要训练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

到第二学段的小数计算教学中,凑整方法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多位数乘除计算时,教师要重点训练乘加口算练习,像6×6+4、7×8+5等,因为这种口算的熟练程度完全影响着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摘要】小学生数感的培养,能使学生对数有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从五方面着手:生活是体验数感的源泉,创设情境是感悟数感的前提,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升数感的基础,进行自主探究是发展数感的动力,给予学生积极地评价是促进学生数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数感小学生生活情境探究评价素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数有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我认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决不能只是空洞地说教,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提升、发展。

一、生活是体验数感的舞台数学源于生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让小学生形成数感的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情境中结合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感知数。

1.具体活动中感知数的大小。

学生是最富有思想的个体,好奇是他们求知的内动力。

如:学生的生活场所一般在教室和家庭,这些场所的建筑面积在50~80㎡。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参观大型框架式的厂房,一进入场地,学生会发出“这座厂房真气派,大概有300㎡吧!”教师适时引导:“你是怎样估算这座厂房的建筑面积呢?”再进行考证,建立大建筑面积的模型。

你还见过哪些建筑的室内面积也有这么大的?估算建筑的面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象也有了一定的储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摘要: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时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使学生对数有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小学生数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数感的内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觉,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迅捷反应,思路简缩;有些学生苦思冥想,姗姗作答。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学气质。

在前一种数学气质中,学生总是自发或自觉地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数学棱镜去认知数学对象和学习内容,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

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教育的强烈感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

所以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

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1、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论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摘要:数感指的是对数的大小顺序、意义和计数得的能力、用来表达数的方式、模式、运算及结果的感知、理解等,数感可以帮助人在生活过程中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怎么样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字感觉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启蒙数感,实践比较培养数感和科学选题巩固数感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关键词:教学研究;数感;小学数学;培养学生低年级教师在教学时候往往会碰到一些啼笑皆非的学生填空题,比如说“2条雪糕”,“爸爸身高有50厘米”,“我每天吃10碗饭”等等,这么荒诞的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数感。

数感到底是什么呢?数感指的是对数的大小顺序、意义和计数得的能力、用来表达数的方式、模式、运算及结果的感知、理解等,数感可以帮助人在生活过程中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提出有用的策略。

对于我们来说,数感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数感概念广泛,我们从事的数学活动和平时的生活每天都要接触它;感到陌生,是因为在我们教学的要求标准里,已经把它作为学习的一个内容明确地提出来。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意识和行为?笔者认为由下面三个方面着手,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循序渐进,启蒙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应用数字的能力,用数字表示数据、数量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准确的把握数字。

但是,数感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它不是一种固定的、理性的知识,是通过培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和发现的感性知识。

因而,循序渐进的启蒙数感,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渐渐地学会用数来解决问题,概括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生活是一切数字的起源。

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在7岁,他们对生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

而这些刚刚走出幼儿园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未知数,所以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对世界、对周围的所有一切充满了预知的欲望。

论文(91)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论文(91)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数与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不少教师产生了疑惑,如“新课程还要不要学生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新课程下学生的运算技能大大下降了吗?”等,帮助教师对这些疑惑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科学地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合理地评价他们的运算技能。

估算在数学课程中得到了强调,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二学段的“数与代数”中共有45条具体目标,其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

实验教材也大大增强了估算的份量,教师们更是在估算教学中进行着积极探索。

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经验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当中,估计是非常普遍的。

有的专家将估计的形式分成了三种:数量估计(大约有多少,有人称之为估数)、测量估计(即我们所说的估测)、计算估计(即我们所说的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每个家庭要计划自己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这就需要估计。

一个商场,它的营业额是多少,它的利润如何,这要进行大致的预测,这也是估计。

我们可以说生活离不开估算。

估算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小学生开始使用计算器,但有时候由于操作失误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学生有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就能很快发现计算器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是否合理,可以及时纠正过来。

估算有利于确定运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尤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

在学生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还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在数学的应用中,包括在数学的计算中,常常需要用到近似数,用估计来解决问题,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只有更加深刻地去感受、去领悟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数感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

是儿童对数的大小、多少、计数原则中进位值和位置值的感悟。

更广泛地讲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是对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的直接反映,是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固定下来后,能主动地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考察问题或进行思维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对于一般人来说,往往不需要人脑精密的计算、严密的推理,学校数学知识用到的机会很少。

对学生来说,真正受用终生的良好的数学修养。

因此,培养数感,提高数学修养较之于追求高超的运算能力,熟练的解题技巧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呢?一、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培养数感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数时,让学生数一数书包里的课本和练习本,数的结果会有不同的数出现,根据不同的数的呈现和对数的大小、多少、数位、组合的研究,让学生感觉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感觉亲切可信。

再如下例”春游”,先让学生观看苏州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有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每次能玩几人?”教师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

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提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并在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

加强“数感”培养,提高数学素养论文

加强“数感”培养,提高数学素养论文

加强“数感”培养,提高数学素养内容摘要:学生“数感”的培养要做到:观察生活,积累经验素材,初建数感;动手实践,丰富感性认识,增强数感;鼓励猜测,培养估算意识,深化数感;发展符号感,相互促进,提升数感。

关键词:数学数感培养素养新《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一斑,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那何谓“数感”?所谓“数感”是指人对数字或有关数学活动现象内在关系所产生的一种敏锐而直接的感悟,从而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科学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能力。

数学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观点地思考问题,以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形成良好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现本人浅谈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数感”方面几点粗浅体会。

一、观察生活,积累经验素材,初建数感新《标准》指出:教学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入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到丰富活动,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可此事并非教师的“专利”,家长也可“有所作为”。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与孩子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如:宝宝几岁了、我们全家有几口人、我们家住在第几号楼、我们家谁的体重最重谁的体重最轻、苹果每千克卖几元、公交车能坐几人……通过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久而久之,既丰富了孩子生活式“数学”经验,又使孩子惊奇地发现数学并非“深不可测”,生活处处有数学的“踪迹”。

这样,消除孩子对数学的“畏惧”心理。

为孩子学习数学、发展数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

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也要积极创设真实、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比如:教学“认识1~10的数“可引导学生在教室寻找这10个数字的存在(一个老师在上课、2个门、一年3班、4个大组、5个汉字……)又如:教学“轻与重、高与矮”。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推荐10篇)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论文(推荐10篇)

进步小学生计算才能的几点做法论文〔推荐10篇〕篇1:进步小学生计算才能的几点做法论文进步小学生计算才能的几点做法论文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根底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因此,使学生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才能至关重要.平时经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的计算才能很差,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如何去改变多数小学生的计算才能很弱的现状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计算根底知识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很多人认为是孩子不认真,粗心大意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本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有关计算方面综合才能的欠缺.比方运算法那么、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根底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可以合理灵敏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即使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根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可以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根底工作.二、注重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老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如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进步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一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好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二想:确定运算步骤.三算: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展计算.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展验算外,根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四、重视口算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才能,要重视根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根底,也是计算才能的重要组成局部.”只有口算才能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进步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根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展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根底.五、巧批作业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每册都安排有专门的计算教学单元.进展这类教学时,多数老师都有同感,教学枯燥乏味,虽然计算教学的练习题解题思路简单,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至低谷,教学效率极低.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在修改学生作业时,一般不按照传统的“老师修改,学生改错”的方式进展.详细的做法是:作业全部正确的老师给一个红色的“100”分,假如有少许错误的作业老师不做任何标记,发回给学生自己找错误,订正完以后,假如正确老师给一个蓝色的“100”分.假如作业错误特别多的学生,老师那么是进展个别辅导.学生对这种特别的作业修改方式很感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主动拿着作业找老师评分.虽然这种修改作业的方式很占用老师的时间,但效果很好.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计算才能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篇2: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的几点做法论文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的几点做法论文计算才能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根本才能,是学习数学的根底,培养和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50千克小麦出面粉75千克”,“汽车每分钟开40米”,“小明的体重是30克”,“敬老院老奶奶平均年龄7.2岁”……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出现。

对于这类错误,学生往往归之为“粗心”,教师则会认为孩子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能很好的辨别正误。

其实,这不仅是孩子粗心与生活经验的问题,还与孩子“数感”迟钝有关。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这些年我在培养小学生数感方面做了些探究,形成了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数的概念教学是形成数感的基础,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始。

数的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

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它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

因此,我认为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1.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

“数字是在生活中呈现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因此我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尽量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数一数”这节课,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数,充分认识数,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数感。

2.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数感。

建议老师们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

如实际测量中,我先带领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有的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先量一块砖的长度,再数出长、宽中包含了几块砖,通过计算获得长度;有的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使用步测方法。

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论文]

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论文]

试析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摘要:本文从分析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入手,提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及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试析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锻炼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

但是,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令人担忧:方法不灵活,正确率不高;不会认真审题,提笔就算;对计算比较厌烦,缺乏持久的意志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必须先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

一、注意点分散,审题仓促缺乏整体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注意到的范围比较狭窄。

例如,有的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誊写到横式上却错了。

观察题目往往只注意到独立的数字及运算符号,不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经常因粗心导致各种错误。

二、概念模糊,感知随意,作业习惯差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才会合乎逻辑,否则会引起计算错误。

小学生的感知随意性大,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

如有的学生把16看作18,把“+”看成”÷”。

良好的作业习惯是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包括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确保验算等。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抄错数字、写错运算符号、无视括号等现象,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体现。

三、负迁移和思维倾向性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或比较熟悉部分等因素的强刺激作用,以至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

如,15×6=9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在计算16×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

思维倾向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小学生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计算时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学生习惯了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见到“9 –5 =”之类的题目,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得到“14”。

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论文

浅谈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数感包括将数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的学段中都有明确的要求。

因此,数感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

2、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

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自觉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客观世界的规律,处理有关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3、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要使学生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学会从现实情境中、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感受数的意义。

”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被明确提出来,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感,建立数感,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和发展。

一、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数感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但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非常感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刚刚送走了一届学生,这届学生是我和其他几位搭班老师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回想这个班级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发现计算题看是简单,但却是孩子们最容易出错的题目。

计算方法合理、灵活,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

所以应该把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来抓,在小学计算能力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一、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计算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

就比如,开火车是我们广大教师最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

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旗。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同学们之间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在游戏中计算,竞赛中计算,自编计算等各种方式进行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影响的特点,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地安排,采用〃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时的准确性。

针对小学生一见难题、简算题就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采取每日一题、难题找家、谁是小小数学家、我的方法最棒〃等方法鼓励学生在竞争中征服难题,战胜困难。

另外,在教学中,适时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数感的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数感的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数感的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观当今的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变化各个方面,数学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趋势,任何领域都离不开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

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的现代发展,人们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不应被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以“数学共同体”为主体、并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

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对小学生数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数感的内涵、数感的构成要素、数感的发展水平、数感发展水平的评估以及数感的培养等问题。

然而,在有关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数感进行的研究,因此,如何更多地从数学课程的角度出发通过数感要素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来研究小学生学习数感发展规律与特征,并对小学生数感的发展规律与特征有更清晰地认识,是我们在数学课程构建中面临的问题。

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考虑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对数感的理解1.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直觉1954年,Dantzig首次提出数感的概念,认为数感是对微小数量变化的一种直觉感受。

卡彭特等人(Carpenter,Cpburn,Reys,Wislon,1976年)在分析国家教育发展评价(NAEP)数据在估算上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在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估算之前,他们一定发展一种数量的直觉,一种用数字表现量的感觉。

后来人们把这种关于数量的直觉称为数感[2]。

2.数感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JudithSowder(1988年)将数感定义为:“一个具有良好组织的概念网络结构,它能够使一个数字和它相关的操作特性相关联,并且以灵活而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数字问题。

数学(心得)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心得)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

数学论文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几点做法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无论是应用题、填空题,还是简易方程等,都离不开计算。

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

而数学计算正确率低是目前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学生计算不准确并不是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的“粗心”和“马虎”,而是计算能力差。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是:一、加强口算,夯实基础。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它是笔算、简算、估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

1、注意掌握口算的方法。

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乘法口诀求积或商;在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巧,如:A+B-A+B=2B :A×B÷A×B=B2 等。

2、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根据数据的特点适当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如:98+78,可以将98看作100,得出的结果再减2,这样算起来既快又准。

3、口算常练习。

每节数学课都抽出一些时间做几道口算题,开始时不要求快,但要按规定时间完成。

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日积月累,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3、口算练习形式多样。

由于口算题比较枯燥,所以设计口算题时,要做到形式多样。

例如:同桌互算、口算竞赛、接力赛等。

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赛意识,从而产生口算兴趣。

二、参与推导,明确算理。

很多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算理,因此在推导计算法则、运算定律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通过自己观察、操作,主动去探索,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才深刻,才能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运用自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从培养数感做起执教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已经四年了,教材的编排理念让我改变了对传统计算教学的看法,计算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数学领域。

翻开平时的作业、检测记录单,我发现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学生计算不细心、失分较多”,针对这一问题,我及时反思和调整了平时的教学方法,如加强口算练习、指导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验的习惯等等,但效果并不明显。

而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我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计算教学到底怎么了?仅仅是学生计算能力不强,计算不细心造成的吗?我认为:其中被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数感。

《新课标》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可见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

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一、在口算、估算过程中培养数感
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口算和估算对增强学生数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有效途径
之一。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教学片断:
明明、淘气、笑笑、机灵狗和智慧老爷爷一起去游玩,车费、吃饭、门票一共用去263元,平均每人大约用了多少元?
生1:平均每人大约要用60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263元看作300元,再用300÷5=60(元)
生2:我和他的想法有点不同,我把263元看作250元,再用250÷5=50(元)
师:这两位同学的算法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还有什么想法?
生1:这两种算法都把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整十数来算,结果都是整十数,很简便。

生2:我认为第二种算法更接近准确数,因为250更接近263。

师:如果要算准确值,应该在什么范围内?
生:应该在50元~60元之间。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看来估算时也有一定的小窍门哟!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三道算式,你能快速地估算吗?(353÷4、353÷7、353÷9)
生1:353÷4≈400÷4=100或353÷4≈360÷4=90
生2:我把353看作360估算,这样更接近准确数。

生3:353÷7≈350÷7=50,我是先想乘法口诀,就知道350最接近353。

生4:353÷9≈360÷9=40
师:通过练习,你知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估算吗?
上面的片断中,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维的相互碰撞过程中,学会了根据被除数的大致范围灵活调整估算的策略,使运算的结果更加合理,有助于对学生数感受的培养。

二、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都把“探索规律”作为内容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精选了许多有助于学生展开观察、试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交流。

如四年级下册47页,在○填上“<”“>”或“=”
0.3×1.2○0.3 0.5×1.8○1.8
0.3×0.2○0.3 1.5×1.8○1.8
0.3×1○0.3 1×1.8○1.8
有的学生是先计算出左边算式的结果后再比较,显然这不是最佳方法。

而有的学生就能敏锐地发现两列算式的特点,运用估算的方法先比较出第一列三道算式,发现规律:只要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0除外),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判断出第二列算式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同样小数除法的计算中也有这样的探索内容。

巧妙地将“探索规律”渗透到计算、运算规律等有关知识的教学中,增强了学生对数的感悟。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学习运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在教学中,就要多创设应用情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在实际运用中增强数感。

比如,在教“三位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对于理解“265-199=265-200+1”和“265+199=265+200-1”中的难点“±1”时容易混淆,特设计了模拟购物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由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顾客准备265元(2张100元的、6张10元的、1张5元的卡片),买199元的相机,付给售货员了两张100元,应找回1元,理解“265-200+1”的简算过程:即多付了要找。

?然后,交换角色,理解“265+200-1”的简算过程:即多收了要退。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归纳出“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后,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

如:让学生体验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创设了下面的情境:
(1)一个班50人,一万人是多少个班?
(2)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所学校?
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学生良好的数感可以使他们对于计算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更趋向于优化和简洁,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而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数感又得以增强。

但是,数感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数与计算领域,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