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一、引言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翻译研究。

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

然而,随着中外翻译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研究。

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

也可以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文化差异:不同文 化之间的差异和冲 突,对翻译和文化 交流带来挑战
文化误读:由于文 化背景和语言的差 异,可能导致对原 文的误解和误译
文化适应:翻译过程中 需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 境和表达方式,以确保 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创新:在翻译 过程中需要不断创 新,以应对不同文 化的需求和变化
和视野。
添加标题
理论创新与实践结 合:鼓励理论创新,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推动比 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在文学创作、翻译 实践和文化交流等 方面发挥更大的作
用。
添加标题
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丰富学科内涵,拓展研究领域 提高翻译质量,推动文化传播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翻译研究从语 言层面转向文 化层面,关注 文化语境对翻
译的影响。
文化转向促使 翻译研究更加 注重译本的文 学性和审美价
值。
文化转向使得 翻译研究更加 关注跨文化交 流与全球化的
议题。
文化转向对翻 译研究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翻译理 论和实践的发
展。
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推动跨文化作品的翻译与传播 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尊重 促进国际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文化转向的主要观点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 性
文化转向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多样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转向对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 影响
文化转向的意义和影响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拓展文学研究领域和方法

论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关系

论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关系
— —
史 。2 世 纪 2 0 0年代一些中 国学者开设的具有明显跨文化文 学研究的课程是 中国比较文学 的滥觞 , 不过 当时没有严格 的 学科定位和理论形态 。直至 2 0世纪 8 0年代 , 随着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 的成立 , 比较文学在中国内地的地位 才逐 步 确立 。19 年 , 9 0 研究生 培养学 科 目录中正式 列入 了 比较 文 学 ,9 8 , 19 年 首都师范大学和 四川 大学分别成立 了比较文学 系。从此 , 比较文学正式进入 国家教育体制和学术体制。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比较文学 的定义为 : 比较文学
例如对美国寒山诗的研究研究者关心的并不是英译本的翻译水平忠实程度他们感兴趣的是在中国本土默默无闻的寒山诗何以在美国广为流传大受推崇不仅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食粮而且还形成了连李白杜甫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寒山热
21 0 0年 9 月
内蒙 古 民族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ora0 n r n oa ie i r a o ats(oi c ne unl f n e Mog l vr t f t nli Sc l i c I iUn s y o N i ie aS e s
传统模式 , 有了更广泛视 角, 多研 究者 开始从 比较文学 和 许
文化 的角度研究 翻译。如此 , 文学翻译研究的课题 申报有 时 就会遇到麻烦, 如归 到“ 比较文学 ” 名下 , 就意 味着 把翻译研 究放到 了“ 中国文学 ” 的一级学科 之下 , 如果归 到“ 国语 言 外 学及应用语言学” 名下 , 则意味 着把和文 学息 息相 关 的文 学 翻译放到了“ 语言学 ” 的名 下。近年来 已有许 多学 者对此 提
出 意见 或 改 进 方法 , 教育 部 目前 也 正 在 征 询 修 订 学 科 目录 的 意见 。我 们期 望 更 科 学 的学 科 目录 出现 。 ( ) 论 三 争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

翻译学译介学译文学三种研究模式与“译文学”研究的立场方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翻译学、译介学和译文学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明确“译文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

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关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译介学则着重于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而译文学则是以译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翻译文本的语言、文化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并阐述“译文学”研究在当前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翻译学、译介学和译文学的基本概念,明确它们的研究范围和重点。

随后,我们将回顾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发展历程,探讨它们在学术研究中的演变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译文学”研究的立场和方法,强调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我们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展望“译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二、翻译学研究模式翻译学,作为研究翻译现象、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模式主要围绕翻译的本质、功能、过程、策略、技巧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

翻译学的研究模式倾向于系统性和综合性,它强调翻译活动的多维性,包括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

在翻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两者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应关系。

同时,翻译学也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译者的角色,研究译者的选择、决策和创新如何在翻译中实现原文和译文的沟通和理解。

翻译学还注重翻译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考察翻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研究模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也能为实际的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然而,翻译学研究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和文化特色的实现译文的流畅和自然;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评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等。

这些问题都是翻译学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比较文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论⽐较⽂学发展中的翻译转向
王伦;孙静艺;
【期刊名称】《短篇⼩说:原创版》
【年(卷),期】2014(000)04Z
【摘要】<正>⼀、⽐较⽂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世界上的⼈们互相接触多了,就会⾃然产⽣互相了解、互相认识和互相学习的愿望,如果没有互相了解和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较⽂学,美国著名⽐较⽂学家厄尔·迈那教授(Earl Miner)指出:"需要了解是⽐较诗学之母。

"⽽翻译是跨⽂化交流中的必要⼿段,因此翻译在⽐较⽂学中的作⽤举⾜轻重。

(⼀)⽐较⽂学的发展"⽐较⽂学"⼀词最早出现于法国1816年出版的《⽐较⽂学教程》⼀书,该作品汇集了有关古典⽂学、法国⽂学、英国⽂学等⽅⾯的⽂学作品,在书中,作者⾸创了⽐较⽂学这⼀新词,展⽰了作者的世界主义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较诗学;法国⽂学;厄尔;叶绪民;谢天振;世界⽂学;巴斯奈特;乐黛云;⽐较⽂化;中外⽂学
【作者】王伦;孙静艺;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正⽂语种】英⽂
【中图分类】I0-03
【相关⽂献】
1.⽐较⽂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学与⽐较⽂学变异学 [J], 曹顺庆; 李斌
2.⽐较⽂学还是⽂学⽐较?——也谈⽐较⽂学的世界眼光 [J], 陈晶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与比 翻较 Chapter 译文 研学 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比较文学概论复习整理一、总论1、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2、三个学派填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3、可比性名词解释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4、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5、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语言、民族国家形象、文学文本、文化)、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二、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1、辩证关系科学性与审美性,实证性与非实证性,同源性与变异性2、流传学(起点到终点):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3、渊源学(终点到起点,实证性、渊源性与文本性):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

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4、媒介学(路线与途径,可见性、实证性、流动性)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文学关系的中介过程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1、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名词解释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

《文学翻译研究》读后感《文学翻译研究》是一本探讨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首先,作者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历史进行梳理,展现了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从古代的文学翻译到现代的文学翻译,翻译一直扮演着传递文化、促进交流的角色。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更是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让不同文化间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理解和传播。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深刻领悟到了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以及翻译在文学传播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其次,作者对文学翻译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和难题。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做到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能够传达作品的精神。

通过对翻译理论的探讨,我对文学翻译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尊重和理解那些为文学翻译事业默默付出的翻译者们。

最后,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具体分析,展现了翻译在文学创作中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翻译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如何在保持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能够做到通顺流畅,是每个翻译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了解到了文学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技巧和策略,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文学翻译研究》这本书,我对文学翻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为文学交流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文学翻译事业越来越兴旺,让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启迪和交流,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跨文化交流,文学传播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不仅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还涉及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本文将概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

文献综述近年来,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作品在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与接受、翻译的创造性与忠实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与对策等问题。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翻译研究通常采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

文本分析翻译文本的内在特征、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等;比较分析则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翻译,揭示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与共性;历史分析则探究翻译历史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果与不足研究成果方面,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译者的身份认同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的探讨,该研究为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对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的等。

结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结论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比较文学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复杂性的认识,翻译实践中多元文化视角的介入,以及拓展对新兴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提供更多启示与实践指导。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_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

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_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

二!!八年第二期渤海大学学报时间:2008年1月5日下午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宋炳辉:谢老师,您好。

今天我们就您的译介学研究做一个对话。

我看到廖七一教授对您20多年来在译介学和翻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所做的概括,比较到位。

我们今天的对话,大致也就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吧。

首先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经历。

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人,“文革”之前的大学毕业生,从学习俄语语言文学,到比较文学研究,再走进翻译学和译介学研究,并在相关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丰硕的成就,在国内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条路,您是怎么走过来的?谢天振:我是学外语出身。

在考大学以前,从小对文学感兴趣,所以最初考大学的本意不是学外语,而是文学。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当初的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

当时的高考志愿有两类,一类是重点大学,一类是非重点院校。

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上海外国语学院属第二批录取的非重点大学。

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是做新闻记者,很想考复旦新闻系。

但当时读新闻专业在政治上有明确的要求,干部子弟啊,工农子弟啊等等,但我的家庭成分比较复杂,考新闻系肯定不行,不过我爱好文学,读不了新闻系倒也并不很遗憾,还可以考中文系。

所以复旦中文系是我的第一志愿,但最后未能如愿考上。

宋炳辉:不过后来您却做了复旦中文系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谢天振:哈哈,这算是从另一个途径进了复旦中文系吧。

这也是我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一种缘分。

当时两份志愿表一共要填24个志愿。

在第二批志愿中,文科的选择不是很多。

本来出于爱好文学的原因,我应该首选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

但转念一想,进师范学院将来肯定做中学老师,既然同样做中学老师,外语老师似乎比语文老师潇洒啊,至少不用批改那么多作文。

于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关于译介学研究的对话谢天振1宋炳辉2(1.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200083;2.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200083)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08)02-0039-08收稿日期:2008-01-20作者简介:谢天振(1944—),男,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比较文学暨翻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翻译学理论以及中外翻译史研究。

比较文学方法论重点之译介学(双语版)

比较文学方法论重点之译介学(双语版)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法论课程重点(中英文双语版)Study Method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这门课程老师让每个学生选取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自己在课下整理资料,然后在课上进行个人展示。

我选取的译介学,我主要从译介学的概念、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区别以及译介学的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The instructor of this course allowed each student to choose a research metho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had the students review and organize information, and then give an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in class. I chose translatology, and I mainly presented three aspects: the concept of translatolog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nslatology and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ranslatology.一.译介学的概念译介学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严格而言,译介学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

Translatology is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especially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ed literature from a compara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Strictly speaking, translatology is not a kind of language studies, but a kind of literary studies or cultural studies.二.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具体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源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比较文学与翻译关系论文

比较文学与翻译关系论文

浅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摘要】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比较文学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在异质文化之间文学互补,互证,互识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翻译研究作为新生学科,关注翻译行为与译作周围问题的复杂性。

既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又与比较文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

【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共同发展一、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概况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基本上是相伴而生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中,它们的处境都不容乐观。

自比较文学诞生,很多学者都认为比较文学实质上应该是文学比较,它只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并不构成文学研究的一个单独学科。

翻译学被普遍认为是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研究大家族中的庶出,身份低微。

学者们普遍认为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中语言转换的技巧问题,不是什么大学问。

而与此同时,比较文学学者也长期对翻译持有轻视的态度。

翻译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工具,只是为比较文学研究作准备,翻译本身并没有独立的学术地位。

苏珊·巴斯奈特教授是这样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比较文学与翻译学的关系,向来很复杂,争论很多。

传统的看法是把翻译看作穷亲戚,视为雕虫小技,译文的地位通常要比原文低。

比较文学理论家虽然承认翻译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但又普遍认为直接阅读原文才是最好的选择。

”二、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长期以来,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然也不乏一些学者努力提高翻译学的地位。

比如说斯达尔夫人鼓励意大利翻译家们多翻译现代欧洲作品,她力图借助翻译引进其他国家的文学,以丰富和充实自己同胞的思想。

赫尔德、歌德和施莱尔马赫也曾为提高翻译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呼吁。

总的来说,虽然有学者为提高翻译的地位大声疾呼,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得到改变,流行的观点仍然视翻译为小道,是比较文学的辅助工具,并不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引言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跨国交叉的人文学科,旨在探寻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进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因为译者需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论文将就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部分:翻译的挑战翻译作为一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然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挑战。

1.语言差异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人员需要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还需要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2.文化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的文化内涵转化到另一个文化中,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文学差异文学风格、色彩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翻译人员还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学风格、特点和解释方式。

第二部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叛逆行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因为译者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将源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文本。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某些内容有时候,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些内容,以确保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口味和文化背景。

例如,“茶杯犬”在英语中是一种品种独特的狗,但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流行的小狗品种。

因此,在翻译中,翻译人员可能会将其翻译成“狮子狗”。

2.为翻译结果增加注释注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工具,可以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信息量更充分。

翻译人员可能会增加一些注释来解释一些生僻的文学、历史或文化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义。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研究

译文对比
Madame de Ré nal fut fidè l àsa promesse. Elle ne chercha en aucune maniè re àattenter àsa vie;mais,trois jours aprè s Julien,elle mourut en embrassant ses enfants. 德· 瑞那夫人忠实于她的诺言,她没有用任何方法自寻短见。但 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抱吻着她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世界。‛(罗 玉君译) 她丝毫没有企图自杀;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抱吻着她的孩子们 离开了人世。‛ (郝运译) 但是在朱利安死后的三天,她拥抱着她的孩子,离开了人世。( 闻家驷译) 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郭宏安译) 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搂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人间。(罗新璋 译) 但在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许渊冲译 )
张南峰概括为:‚以‘忠实’为目标的应用翻译学‛,其目的是 指导翻译实践,为翻译实践提供标准,对翻译质量提出批评。
严复: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 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译文对比和评析
译事三难:信、达、雅
译文对比 1. 炎热的谷里盛开着冈蔷薇,用了它们千数浅黄的花托 ,在日光中眺望。也开着许多别的花,明蓝的,黄的 和紫的,——郁闷的热躺在小谷上,并且抱着放香的 杂草。 2. 温暖的山谷里,到处是盛开的野蔷薇,无数淡黄色的 花钟凝望着太阳。那里还有好多别的花儿,浅蓝色的 ,黄色的,紫色的;小山谷里蒸腾的热气温暖着芬芳 的花草。

译事三难:信、达、雅
许渊冲:音美、意美、形美
秋风秋雨愁杀人 Sad autumn wind and sad autumn rain saddened me.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为女民兵 题照》)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范文】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范文】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1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2 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论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论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论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李亚新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11期摘要:翻译研究先后经历了语文学阶段,语言学阶段,直至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突破了纯语言研究的限制,开始文化转向。

本文主要探讨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研究的变化以及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比较文学一、引言翻译研究在中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开始是在语文学的分支下研究,研究“怎么译”、“怎么译好”。

中外学者关注的都是“文”或者“质”、“信”还是“顺”、“直译”或是“意译”等一系列与具体翻译方法有关的问题;接着是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进行了语言学转向,研究学者摆脱了“直译”、“意译”等纯粹的经验论的桎梏,开始借助于一些语言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研究,不再只是关注一些翻译技巧、翻译策略,而是更关注翻译的效果,看译文是否与原文“对等”,一些学者也认为“译者只要找到语言转换规律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翻译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语符转换或是一种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甚至只是‘复写式’的技术性工作”(廖晶,朱献珑,2005:14)。

但是不论是语文学还是语言学,翻译研究一直都处于边缘位置,一直依附于别的学科而存在,译者的地位得不到认可,译文也是完全以“原文为中心”,不敢有半点逾越。

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这给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

二、比较文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王宁就指出: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操纵。

”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对革新传统翻译观念、开拓翻译研究新空间、建立翻译研究新范式,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王宁,2009:20)。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认为,译本研究有两个方面:第一,将译文与原作比较,看是否有增删,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第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是一种研究不同语言文学之间相似性和差
异性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作品,研究者可以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共通之处和独特之处。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的例子:
1.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比较文学研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版本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
和改编,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诠释。

2. 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例如,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与希腊古典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3. 比较文学研究还可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的差异。

例如,比较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歌之间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另一个例子是比较女性文学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


较英国女性文学与拉美女性文学之间的主题和风格的差异,可以揭示不同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女性经验的共通性和特殊性。

5. 最后,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揭示不同文化对经典作品的诠释和重写。

例如,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与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源氏物语,可以探讨不同文化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丰富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

这种研究方法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为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霍尔姆斯
霍尔姆斯认为, 描写、理论和应用是翻译研究的三大分支,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的、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在为另两方提供资料,也都在吸取和 利用另两方的研究成果。 霍还指出,在三大分支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尚未提及,那就是翻译史 研究和方法论(元理论)研究。元理论研究关心的哪些方法、那些模式最 适用于哪个方面的研究(如翻译理论如何构建才最有效;用哪种分析方法 才能取得最客观、最有意义的描写结果等) 霍尔姆斯在早期的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 多个交叉相叠的系统组成,所以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一术语。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1. 多元系统论对文化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强调,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令翻译研究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它的 理论性和学术性;
1. 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
2. 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左哈: 以色列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 学院教授。但严格说来,他是文化理论家而不是翻译理论家,但他 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 ,左哈在研究希伯来文学的过程中建立了多元系统假说。 该假说主要反映在收集了他从1970年到1977年间撰写的论文的论文集 《历史诗学论文集》。
2. 在多元系统理翻译作品的轻视;
3. 多元系统理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准则,主张对中心和 边缘系统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并且 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描写学派与图里
西方翻译研究,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 研究,都是规定性的。 规定性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 对象, 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 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这些研究 的缺陷: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多数译者究竟在干什么,究竟是 如何翻译,翻译的过程到底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作者:查明建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04期摘要:翻译与比较文学关系密切。

翻译促动了比较文学的诞生,并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其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在当代翻译研究中有何独特的学术意义?文章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当代翻译理论的互鉴、互补之处,揭示了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文学关系意识;系统理论;影响与接受中图分类号:I046A009809翻译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很长时间都处在比较边缘的地位,这与人们对翻译以及对翻译研究的认识有关。

翻译过去被认为只是交流的工具,而翻译研究,也长期停留在“如何译”、“如何译得好”这样的语言转化研究层面上。

19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拓展了传统翻译研究的空间。

而人文社科学者也“发现”了翻译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出现了人文社科领域的“翻译研究转向”。

不同学科领域对翻译的重视,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里应外合,多元共生,相激相荡,形成了当代翻译研究丰富而多元的繁盛局面。

在丰富而多元的当代翻译研究中,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式。

那么,翻译为何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翻译研究者常为这些问题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研究目的,以揭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比较文学视域中的翻译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翻译。

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就是由翻译而触发的。

歌德发表关于“世界文学”谈话之前,他的作品已在法国、英国等国翻译发表,并且他的《塔索》、《浮士德》也刚刚在巴黎上演。

而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更为直接的思想触发点,则是他读到了中国作品的译本。

歌德看到,随着文学、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文学可能会汇合。

他在这种趋势下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后来成为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理论滥觞。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催生了比较文学。

意大利比较文学家梅雷加利(Franco Meregali)指出:“翻译无疑是不同语种间的文学交流中最重要、最富特征的媒介”,“应当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

①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也强调:“翻译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文类、新的文学样式”,“是促进文学史中信息流形成的关键方法,因此,任何比较文学的研究都需要把翻译史置于中心位置”。

Susan Bassnett,“Reflection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omparative Critical Studies, 2006, 3(12), pp. 311.但早期的比较文学,只是把翻译作为考察文学传播和影响考据的线索。

至于将翻译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并对如何认识翻译、如何研究翻译提出学术观点,则要到20世纪30年代。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在《比较文学》(1931)的第七章《媒介》中,讨论了“译本和译者”研究,对如何研究译本和译者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意见。

他认为,译本研究有两个方面:第一,将译文与原作比较,看是否有增删,以“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他所给与的(故意的或非故意的)作者的印象是什么”;第二,将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译本进行比较,以“逐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及同一位作家对于各时代发生的影响之不同”。

关于译者研究,他最早提出了应注意译本的《序言》,因为它提供了“关于每个译者的个人思想以及他所采用(或自以为采用)的翻译体系”等“最可宝贵材料”。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78页。

梵·第根《比较文学》中提出的“译本和译者”问题,开启了比较文学领域翻译研究的先河。

其他比较文学家,如法国的基亚(MariusFranois Guyard)、布吕奈尔(Pierre Brunel)、毕修瓦(Claude Pichois)和卢梭(AndréMarie Rousseau),德国比较文学家霍斯特·吕迪格(Host Rüdiger),罗马尼亚的迪马(Al Dima),斯洛伐克比较文学家朱里申(DionAy'z ADˇGuriAsˇin),日本比较文学家大塚幸男等,也都强调了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比较文学论著几乎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翻译问题。

比如,日本比较文学家大塚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1977)的第八章《译者与翻译》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内容的七个方面的问题:(1)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问题;(2)翻译创造的文体问题;(3)直译与转译问题;(4)自由翻译、窜改及改编问题;(5)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比较问题;(6)译者序言及解释问题;(7)初译本的评价问题。

[日]大塚幸男:《比较文学原理》,陈秋峰、杨国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0112页。

苏珊·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第七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专门论述比较文学中的翻译问题,她认为,翻译研究吸收了语言学、文学研究、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理论,体现了很强的跨学科特征,是一个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的研究领域。

她甚至提出:“应当将翻译研究视为一门主要的学科,而把比较文学看作一个有价值但是辅助性的研究领域。

”Susan Bassnet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p.161.早期的比较文学注重文学传播的路径及媒介,有专门的“媒介学”(mediology)研究领域。

文学传播中,翻译和译本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和媒介,而受到特别的关注,后来成为比较文学独立的研究领域。

随着对翻译性质认识的加深,当代比较文学逐渐用“翻译研究”概念来取代“媒介学”,即将原来的媒介学研究内容,都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

二、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对象与目的既然是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研究翻译,就自然体现了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由此而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不同。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source–text oriented approach),通过译文的对比,辨析优劣,评判高下,以此探讨如何才能译得好,如何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为翻译实践提出标准,对翻译质量提出批评。

这样的翻译研究,对指导翻译实践来说,很有价值,也很有必要,但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则缺乏思想深度和学术性。

王宏志就指出:传统的翻译研究,“拿着译文,对照原文,不是说这里妙笔生花,那里写尽丹青,就是说这一句理解错误,那一句不够通顺。

必须承认,这样的所谓翻译研究,对这门学科造成太大的损害”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60页。

从梵·第根在《比较文学》中提出的翻译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在对翻译的认识和研究思路上,就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很大不同。

比较文学,即使是进行译文与原文的对比,也不是对翻译的优劣做出评判,更不是为了建立某种翻译标准,而是希望通过对比,“看出译本所给与的原文之思想和作风的面貌,是逼真到什么程度”,并由此分析译本所塑造的作者形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同一作品不同时代译本的比较,考察文学观念、文学风尚的变化,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的译本对译入语作家的影响。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虽然也涉及通常翻译研究上的翻译问题,但旨归不在翻译,而在文学。

因此,比较文学把译本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待,而不论其是否忠实、是否译得好。

约瑟夫·T.肖(Joseph T. Shaw)指出:“现代翻译家往往完全忠实于原著的形式和内容,尽量用新的语言再现原作的风貌,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翻译作品没有被看作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得到足够的研究。

”④⑤⑥[美]约瑟夫·T.肖:《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盛宁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36、36、36、42页。

在比较文学看来,译本无论好坏,都有文学研究价值,因为“水平最差的译者也能反映一个集团或一个时代的审美观,最忠实的译者则可能为人们了解外国文化的情况做出贡献。

而那些真正的创造者则在移植和改写他们认为需要的作品”[法]基亚:《比较文学》,颜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比较文学关注翻译的选择与译者的关系,关注翻译的时代性、可接受性及其文学影响。

“每一个翻译者多多少少都在使他的译作符合自己时代的口味,使他所翻译的过去时代的作品现代化。

”“译者对原作有一种…选择性共鸣‟(elective affinity),即使他的译文不能尽原文之妙,他选择哪一部作品进行翻译,至少可以反映出他对这部作品的共鸣。

”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文学不是主张,更不是推崇不忠实的翻译,而是看到不同文学有不同的文学传统和阅读审美方式,要达到文学传播和接受的目的,“外国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经过更改和翻译,对本国文学才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因为只有这种形式才能被文学传统所直接吸收”⑤。

因此,即使是不忠实的译本,比较文学也不是简单地加以否定、摒弃,而是注意考察其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是否发挥过文学影响作用,有无文学和文化价值。

通常的翻译研究,往往关注对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等译文层面上的研究。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重点不在译文层面,而是关注文学翻译的前后两个阶段上发生的问题,即翻译选择和译本出版后在译入语文学的影响与接受,即考察“哪些因素被吸收了,哪些被转化了,哪些被排斥了”,尤其是“借用或受影响的作家将他所吸收的东西做了什么,对所完成的作品产生了什么效果”。

⑥比较文学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翻译,其前提是比较文学的立场、目标,要体现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就是说,研究的出发点、目标、研究内容,都应体现比较文学的性质。

如果离开了比较文学的立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就会趋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而不能实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目的及其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