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1972年和1997年干旱特征及其影响系统分析
我国旱情旱灾情势变化及分布特征
我国旱情旱灾情势变化及分布特征顾颖;倪深海;林锦;戴星;刘静楠【摘要】在对1949-2008年县区以上的旱情旱灾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近60年来旱情旱灾情现状及变化情势从特大干旱、农村饮水、农业干旱、城市缺水、生态环境和旱灾损失等不同的角度,对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影响程度、发生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干旱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工业生产以及江河、湖泊、湿地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干旱灾害的影响已经波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未来发生特大干旱的概率增加的结论.【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1(000)013【总页数】4页(P27-30)【关键词】干旱频次;严重程度;特大干旱【作者】顾颖;倪深海;林锦;戴星;刘静楠【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10029,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9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季风气候明显,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亚洲季风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发的国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60多年来干旱灾害在发生频次、严重程度和发生范围方面都呈现增加的态势,对旱情旱灾情势变化趋势必须给予重视。
一、重大干旱发生频次增加,不容忽视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我国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水旱灾害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心腹之患。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干旱状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干旱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干旱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干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干旱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
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根系发育不良,养分吸收不足,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特别是在干旱严重的年份,一些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和发育,导致绝收。
其次,干旱会增加农业灌溉需求。
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不足,土壤水分被迅速蒸发,导致农田严重缺水,需要增加灌溉水量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然而,灌溉水源有限,特别是在干旱时段,灌溉水补充不及时,使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土壤水分不足,植被无法生长,土壤失去保护层,易于被风蚀侵蚀,从而诱发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现象。
这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使农田减少、土地资源匮乏,给农业生产带来长期影响。
另外,干旱还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干旱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导致粮食供应减少,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涨。
这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能导致他们的收入下降,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应对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避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第三,推广旱作农业和耐旱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作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总之,我国干旱状况严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干旱,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加强土地保护工作,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干旱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干旱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影响研究摘要: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近20年来,随着华北地区干旱形势的不断加剧,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
针对近年干旱灾害给华北地区农业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抗灾减害,促进地区农业增产,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农业经济1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历史统计华北地区是历史上干旱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此地受灾频率较高,且易发生连年干旱,因此影响较为巨大。
近年来,华北地区干旱情况持续加重,而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冷空气的频繁活动,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华北地区再次遭遇严重冬春连旱,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作物受旱程度十分严重。
图11978~2007年华北地区历年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时序演变注:图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由作者汇总后得出2干旱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干旱灾害不同于其他灾害,干旱直接威胁的就是农业生产和人们生产、生活,因此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近年来,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总体来说却仍然无法摆脱干旱灾害的威胁。
2.1因旱灾所造成的粮食减产量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量如图所示:图2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所造成的粮食减产量图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经作者汇总计算后得出2.2因旱灾粮食减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如图所示:图3 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图表数据来源:图2数据及历年粮食生产价格,经作者汇总计算后得出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根据刘颖秋提出的总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法得出:W=(0.1F1+0.2F2+0.5F3)*A式中W-旱灾减产量,万t;F1-受灾面积,万亩;F2-成灾面积,万亩;F3-绝收面积,万亩;A-粮食单位面积产量,t/亩(当年全国的平均粮食亩产)。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
干旱的成因与危害什么是干旱,可造成哪些灾害?干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其定义和具体指标是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旱灾,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减少而形成的。
其干旱程度的确定均与前期降水量、干旱持续日数、地下水位以及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其生长发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
因此,干旱的具体指标因地因时因农作物而异。
干旱可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业。
据统计,近40年来全国农田受旱灾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受灾总面积60%;减产粮食数百亿斤:其次是造成水资源不足,例如华北地区,近30年来由于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加上长期以来对地下水超采,水位逐年下降,沿海一些城市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现象。
这一切不仅已成为很多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条件,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城市的安定。
长期干旱还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诸如沙漠化、风蚀加剧等。
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
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
最严重的是冬春连旱,大旱年一般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
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晒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
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
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一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一1643年和1939一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一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 1966 一1968年连续3年干旱。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淮 流域 以及 长江 中下游至 华 南地 区, 8 而 0年 代 至 今 干旱 高发 区转移 到 以前 的 干 旱低 发 区。5 0年 代 至今 , 吉林 和 黑龙 江 东部 以及 自河北 至贵 州的狭 长 干旱 带 的干旱 化趋 势增 长迅速 , 而新 疆 、 肃 、 甘 青海 一 带的 干旱化 趋 势显著 下降。 关 键词 : 准化 降 水指数 ; 标 干旱发 生频 率 ; 代 际变化 ; 势分析 年 趋
t e d o g to c r e c r q e c n Ch n h r u h c u r n efe u n y i ia
Q i i , H efiB n —ig I Ha— a Z I x Xi— , AI e Yo g qn
( e aoaoyo Meerlgcl ss r f nsyo E ua o , U S Naj g2 04 C ia K yL b rtr f toooia Di t Miir f d ct n N I T, ni 10 4,hn ) ae o t i n
Si3 4 :- _5 . c,4( ) 4 74 5 4
中 国 干 旱 发 生 频 率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及 趋 势 分 析
祁海霞 , 协飞 , 智 白永 清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南京 2 0 4 ) 10 4
摘 要 : 用 15 年 1月_ 20 利 91 0 7年 l 中国 10站 逐 月降 水资料 计 算 了 1 月时 间尺度 的标 准化 0月 6 2个 降水指 数 ( ) , 。依 据 旱 涝等级 划分 标 准统计 中国各年 代 干旱发 生的频 率 , 并用 ManK nal n -edl法分 析 干旱 的年代 际变化趋 势 。 结果表 明 ,0世 纪 5 2 0年代 中国干旱 集 中发 生在 新 疆 南部 ,0年 代 主要 6 发 生在 新疆 北端 至黄 河上 游 一 带 地 区和 以 长 江 中 下 游 为 中心 的 东 南部 地 区 ,0年 代 发 生 在 黑龙 7 江、 吉林 一 带 以及 长 江 中游地 区 ,O年代 发 生在 西 南 、 北 的 两条 纬 向 分布 带上 ,O年 代发 生在 长 8 华 9 江 、 河 中游地 区 ,1世 纪初 干旱 主要 集 中在 华 北 北部和 内蒙古 东部地 区。和 此前 1 比 , 向 黄 2 0a相 趋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
第八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04年12月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摘要华北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由于山区与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到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业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与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与思考。
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华北地区严重的水问题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华北平原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农业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1]。
但是,它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1-3]。
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419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35 m3,不足全国1/6,世界的1/24。
从自然背景看,华北地区十年九旱,尤其1972、1999、2000年华北大旱,出现了严峻的缺水局面,不得不采取“弃农、压工、保生活”的供水措施。
从人文背景看,华北地区尤其是海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之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之高为举世瞩目。
20世纪60年代,大力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70年代后尤其1972年大旱,流域地表水不足,开始争夺地下水。
干旱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干旱气候的特征和分布干旱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缺乏水分,导致严重干旱现象的气候类型。
干旱气候对土地、农业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气候的特征和分布,并分析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
一、干旱气候的特征干旱气候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水稀少:干旱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低,不足以满足植物生长和水资源需求。
2. 高温干燥:干旱地区通常伴随高温,水分蒸发迅速,土壤和植被缺水。
3. 地表水资源匮乏:干旱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有限,供水困难。
4. 植被稀疏:干旱环境下,植物难以存活和繁衍,导致植被覆盖稀疏。
二、干旱气候的分布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1. 热带沙漠气候地区: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大维多利亚沙漠等。
2. 亚热带干旱气候地区:例如美国西南部的内华达沙漠、中国西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3. 冷旱气候地区:例如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加拿大的北部阿尔泰山脉等。
4. 高原干旱气候地区: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上的阿塔卡玛沙漠、西西伯利亚的高原冷旱区等。
三、干旱气候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干旱气候对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影响,其中包括:1. 土地退化:长期干旱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农田无法种植,造成土地退化。
2. 植被减少:干旱环境下,植物难以存活,植被覆盖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气候使得许多物种无法适应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四、干旱气候对经济的影响干旱气候对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减产: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受限,导致农业产量降低,给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带来压力。
2. 水资源短缺:干旱地区的水资源有限,供水成为严重问题,给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能源开发带来困难。
3. 生态旅游受挫:许多干旱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但干旱气候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受到冲击,旅游收入减少。
5. 社会稳定受威胁:干旱气候可能导致资源争夺和社会紧张局势,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
第六单元自然灾害【单元教学设计】目录一、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课标解读三、单元结构分析四、单元学习目标五、单元架构六、单元课程情境设计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影响。
同时,本单元还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观念。
教学方法上,本单元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演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本单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落实“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和“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的课程标准,本章设置了“6.1气象灾害”、“6.2地质灾害”、“6.3防灾减灾”和“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四节课程。
帮助学生了综合地认识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与防灾减灾的措施,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知及对自然地理事物的过程性分析。
第一节“气象灾害”及第二节“地质灾害”。
首先以我国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是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而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涵盖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生命健康等多个方面,从多元化角度剖析地理问题,强化对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
第24卷第1期中国农业气象2003年2月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Ξ李茂松,李 森,李育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20世纪后50年全国受旱面积和受旱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各年代旱灾成灾率也呈上升趋势;2000年是建国以来旱灾最严重的一年,全国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达4054万hm2和2678万hm2。
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是中国的干旱重灾区。
总结了有关干旱发展预测的研究,对未来一段时期旱灾的可能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有关旱灾防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旱灾;灾情变化;趋势预测;防御对策 中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据统计,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以上, 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1/3,为各项灾害之首。
由于干旱往往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所以研究中国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和能源、林牧渔业等经济部门的影响是有意义的[1,2]。
本文结合中国近50年的旱灾统计资料,分析旱灾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旱情的可能发展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干旱的预测、监控、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国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旱灾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全国范围看,春夏季节旱区主要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夏秋季节旱区转移至长江流域,直至南岭以北地区;秋冬季节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到西南地区。
从干旱的地区分布看,华北、西北和东北经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该地区由于降水较少且变率大,干旱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加上该地区人口较多,耕地资源丰富,形成水土资源不平衡,是较突出的受旱区;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伏旱)和秋旱,华南南部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和秋季,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川西北多春、夏旱,川东多伏旱;北部和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属常年干旱、半干旱气候,旱灾对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严重的影响[3]。
干旱影响分析报告
干旱影响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干旱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干旱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
通过对干旱的深入研究,旨在增加人们对干旱问题的认识,提出有效解决干旱问题的建议。
1. 引言干旱作为一种极端气候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干旱事件频发,并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研究干旱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干旱的定义干旱是指地表或地下水供应持续不足,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一种自然现象。
干旱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可利用性、持续时间和涉及的区域范围进行分类,并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呈现出多种形式。
2.1 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于降水不足导致地表和地下水没有得到有效补充,从而使得水资源供应出现短缺的情况。
气候干旱通常由长期缺水引起,持续时间较长。
2.2 土壤干旱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的有效水分不足,无法满足作物和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
土壤干旱通常由气温升高或降水减少等因素引起,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2.3 社会经济干旱社会经济干旱是指干旱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
这包括农业产量减少、经济发展放缓、食品安全问题加剧等方面。
3. 干旱的原因干旱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管理不当等。
3.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但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分布不均匀,导致某些地区出现缺水现象。
3.2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的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循环过程,从而对干旱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和城市化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进而加剧干旱。
3.3 水资源管理不当水资源的管理不当也是导致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大规模水资源过度开发、灌溉系统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进而引发干旱。
4. 干旱的影响干旱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于华北地区气象指数SPI干旱时空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6,No.4 Aug.,2019
基 于 华 北 地 区 气 象 指 数 SPI干 旱 时 空 分 析
王江涛
(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100)
Abstract:Drought is the mos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 on a global scale.In recent years,almost every year,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drought in north China.The drought lasts for a long time,the scope of impact is wide,the degree of drought in crops is very serious,and even droughts occur in successive years.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98to 2017,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and used the combination of SPI rasterization and time series to analyze the annual and monthly time series of SPI and the seasonal drought evolution of spatial scal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the region over the past 20year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drought occurred frequently in north China from 1998to 2017,and the degree and extent of drought were different between years;(2)the drought mainly occurred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and the frequencies of spring and summer drought were higher;(3)the spring drought in Henan,Shanxi and Shandong was more serious. The area suffering from summer drought in north China is large. Keywords:drought in north China;SPI;time series;spatiotemporal analysis
我国华北地区近几十年气象灾害的灾情变化趋势
2 我国华北地区近几十年气象灾害的数据来源
2007 年, 667 万人缺水,内蒙古东部也出现比较严 重干旱。2008年 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3 月 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3月 20 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 2009年1月24日,山西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处发生 (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 km;同年3月,唐山市 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同年4月,北京、天津、唐山 等地发生了 4级左右地震; 4月 26 日,石家庄市区能见度 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4月30日,邢台市 宁晋县、新河县交界(北纬37.5,东经115.1)发生3.3级 地震。 2010 年是本世纪以来中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 还经历了冰冻倒春寒、雷电天气多、强对流天气频发、 秋季低温冻害、初冬历史罕见暴雪袭击等灾害天气。
3 我国华北地区近几十年气象灾害的灾情变 化趋势
3.1 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
由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来看,我国近十年来的气象 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率也不断下 降。但气象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呈现上升趋势 明显,平均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也不断递增。从灾害 直接损失的相对指标来看,气象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 占当年GDP比率的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经济发 带来的设防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和膨 胀,因此,带来了GDP基数迅速增加相关。
1 华北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的类型
华北平原自古即为我国人口、城市高度密集和工农 业较发达的地区,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在地理上位 于中国北部的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 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华北地区是我国古代文 化中心,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长期的人类活动使自然面 貌发生很大的改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淮海平原 旱、涝、碱的危害,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农作物影 响是水旱灾害、寒潮及霜冻、冰雹、大风[1]。由于农业发 达,人口众多,自然灾害还具有强度大、类型多、危害大 的特点。因此,需要对中国华北地区近十年气象灾害的灾 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针对地区灾害特点,做好减灾工 作,提高应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带来使得损失。 华北地区是我国第三阶梯,主要灾害类型有地震、 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等。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分 析,第一,主要位于太平洋地震带,易出现地震灾害。第 二,受到内蒙古和西伯利亚季风影响,冷空气横刀直入, 长驱南下,容易形成寒潮。第三,华北位于黄河秦岭一 杯,受到季风影响,干燥少雨,农作物容易发生旱灾。
论华北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
论华北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特征分析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和1961-2010年中国华北地区101个站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进行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识别研究,确定了相应的OITREE 方法参数组,并识别得出100次中国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其中10次达到极端强度,而1998年9月-1999年4月发生的特大干旱是中国华北地区近50年最严重的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7-120 d,最长可达231 d;3-7月10-11月是华北地区的旱季。
华北南部地区是干旱的频发和强度中心地区;过去50年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频次显著增多,强度有所增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所致,而气温升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标签:近50年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时间变化干旱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时间变化特征图1为华北地区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最大影响面积分级分布。
可以看出,事件级别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持续时间越长,事件强度越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24、50、94和160d,从持续时间跨度看,轻度、中度、重度和极端干旱事件分别为17-48、24-87、59-120和108-226d,特别地超过的128d的干旱事件全部为极端级别。
从事件级别与最大影响面积的关系看,轻度、中度、重度和极端干旱事件的平均最大影响面积分别为81、90、99和105万km2,尽管表现出最大影响面积越大,事件强度越强,但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对不够紧密,这从最大影响面积跨度可以看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端干旱事件分别为62.4万-96.2万km2、66.0万-105.8万km2、62.9万-106.5万km2和100.8万-106.8万km2,考虑到图所示华北地区的总面积,可知所有极端干旱事件都影响到了几乎整个华北地区。
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
中国时期际干旱趋势转折及猜测近年来,中国不息加剧的干旱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干旱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社会经济进步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了解时期际干旱趋势的变化以及对将来进行猜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中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多样,因此不同地区的干旱状况也存在着差异。
近些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特殊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干旱问题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区(如新疆和青海)则面临着长期干旱的困扰。
起首,我们来探讨中国时期际干旱趋势的转折。
依据国内外学者的探究结果,中国自20世纪50时期以来,干旱频率呈现出时期际变化的趋势。
在20世纪60时期至80时期初,中国的干旱频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一趋势在20世纪80时期初至90时期末逐渐逆转,即干旱频率开始缩减。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干旱频率再次开始上升,尤其是在东部地区。
这种时期际的干旱趋势转折使得我们在应对干旱问题时需更加关注长期变化和趋势。
接着,我们来猜测中国将来的干旱趋势。
依据一些模式和指标的猜测结果,中国将来的干旱状况可能会继续加剧。
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问题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将来几十年内,中国的温度将进一步上升,而降水量分布和季节性也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干旱区域的扩大和干旱时期的延长。
除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也对干旱问题产生了影响。
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以及土地退化等因素都会增加干旱的风险。
因此,将来在解决干旱问题上,不仅需要实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卫。
为了应对将来的干旱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起首,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型生产方式已成为重要的任务。
其次,加快建设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改善水资源的供应状况。
此外,加强干旱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知干旱的发生,为抗旱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也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的时期际干旱趋势已经发生了转折,将来的干旱问题有望进一步加剧。
某地区近40年暴雨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分析
某地区近40年暴雨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分析本文利用1971~2010年某地区各测站的降水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地面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某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近40年,某地区暴雨分布呈现时空分布不均,出现日数少,持续时间短,南北差距大,局地性强的特点。
有利于某地区暴雨形成的影响系统颇为复杂,主要的影响系统是西风槽和切变线,这不仅仅因为某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因为它的特殊气候环境。
某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不仅受温带天气系统和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还常有极地冷气团侵袭,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既可受到北方系统的影响,又可受到南方低值系统的影响。
暴雨过程形成的强降水常常会诱发山洪,导致水库垮坝,江河横溢,形成局地洪水或泥石流危害,甚至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对国民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和危害。
因此,研究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主要影响系统对于减灾防灾和预防因暴雨诱发的次生灾害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暴雨的国家,很多学者对我国的暴雨过程即极端降水事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暴雨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下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结果,因此有关暴雨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1)利用加密观测资料、雷达反演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及高分辨率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来分析暴雨发生的中小尺度系统的环流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热力学机理;(2)分析暴雨形成和发展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天气学特征;(3)利用多年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暴雨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气候学特征。
刘小宁(1999)在我国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中指出,80年代后全国暴雨极端事件异常年份出现频数及强度异常年变化不明显,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华南、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各地区暴雨存在区域性差异;翟盘茂等(2003)通过对中国北方近50a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进行研究指出,暴雨日数在东北一些地方趋于增多,但在华北大部暴雨频率明显减少。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
第30卷第5期2006年9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Vol 130 No 15Sept.2006收稿日期 20060213,20060606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502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 418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1005作者简介 黄荣辉,男,194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行星波动力学,大气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的研究。
E 2mail:h rh@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黄荣辉1蔡榕硕2陈际龙1周连童1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361005摘 要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
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 no)型0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
这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 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迄今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 环流的变化;并且,由于热带Walker 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北非上空下沉气流的加强,从而使得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强,并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从而导致我国华南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中高纬度欧亚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使得1976年之后我国华北地区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
近20年华北地区干旱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第14 卷2 期2003 年4 月应用气象学报JOURNAL OF APPL IED METEOROLO GICAL SCIENCEVol. 14 , No. 2April 2003近20 年华北地区干旱期大气Ξ环流异常特征卫捷张庆云陶诗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利用NCAR/ NCEP 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60 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1951 年1 月—2000 年10 月中国华北地区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 。
研究表明:近50 年来华北干旱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华北出现了持续性严重干旱现象;另外,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
华北夏季典型干旱年的前期(冬季和春季) 及同期环流特征是:北半球中高纬度500 hPa 高度距平场出现EU 型遥相关分布,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大陆暖高压控制下。
关键词:华北干旱大气环流异常特征EU 遥相关型引言华北地区降水从1965 年以后明显减少,干旱日趋严重[ 1 ] 。
频繁的干旱使华北水资源显得更为紧张[ 2 ] ;干旱引发的华北地区环境变化也已初见端倪: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日益加剧,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了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加剧沙化。
所以,华北地区的干旱及由此衍生的华北资源与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成为我国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对干旱的研究已取得很多结果[ 3~6 ] 。
这些研究多限于将干旱作为洪涝的相反过程,但干旱的产生、发展和维持与洪涝过程有明显的不同。
例如,洪涝往往限于某一流域,与天气过程密切相关; 而干旱的范围甚广,维持时间较长,与气候异常紧密联系。
另外,干旱与其他的气象灾害不同,它是一种复杂的气象现象,干旱出现、持续还与下垫面的状况有密切关系。
因此,选择适当的干旱指数表征干旱的基本特征十分重要。
地理素材为何华北地区“春旱”多发?
地理素材为何华北地区“春旱”多发?新鲜素材中国气象报社:多发的华北地区“春旱”文字来源:2009年2月27日《中国气象报》作者:毛翠辉图片来自于网络课程标准: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华北地区十年九旱,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全国之首。
华北地区的降水,多集中于7月~8月。
3月~6月,这一地区常常少雨多风,回暖快,蒸发强烈,干旱为这一地区的春天涂上了特有的底色。
春天,大地苏醒,万物复苏。
经过一个冬天休眠之后的草木、庄稼,正处在需要水分以促使萌芽、拔节、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小麦从返青到拔节期间所需水量占其生长期总需水量的12%左右。
春天又是播种的季节。
一年干渴的土地需要春雨的润泽。
春季发生的干旱与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的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旱灾的危害主要有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欠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曾作《春愁》:“漫说韶光好,关心另有愁。
雨悭禾未种,土渴麦难抽。
吏牍勤披检,民风肆访求。
寻芳游冶子,争识庙堂忧。
”作者的“春愁”,为的就是“春旱”。
华北地处东亚季风区。
受季风气候影响,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华北地区主要依靠来自于太平洋的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降水,但季风春季主要影响的是华南地区,还没有影响到华北地区。
降水少,加之升温快,蒸发加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同时,华北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尤其是重工业需水量大,使得这一地区原本就不多的水资源更加“捉襟见肘”,这些就是华北春旱形成的主要原因。
建国以来,华北地区曾先后发生过1960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自1997年以来的连续干旱。
华北是亚洲温带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
已经发生的气候变暖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与气候变暖密切相关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高中地理知识点-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旱灾【全国一等奖】
第四节教学建议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海陆兼备,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气候极不稳定,决定了我国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图2.30表明我国的旱灾中心及其成因,例如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由于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1949年以来,1959年~1961年、1965年、197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旱灾。
从图2.31可以看出,1972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结合图2.2中的洪涝点位可知,这些区域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大洪水。
从而了解华北地区的旱灾和洪涝灾害都很严重,而且交替频繁出现,防旱、抗洪对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我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旱灾类型和灾情特点。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见参考资料第99页)。
强调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的交替出现以及空间上的交错出现,旨在使学生理解因时、因地防治这些灾害的必要性。
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见参考资料第98~99页)。
国家民政部每年都对各类农业灾害的损失进行统计。
农业旱灾灾情统计报表的核心内容是指因旱灾形成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粮食减产等,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统计,可以看到农业旱灾损失的时间变化和灾情程度。
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均来自西北太平洋,且有两个集中的生成区域,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中北部洋面。
台风的时间分布主要为盛夏至秋初,空间分布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具有频次高、影响范围广和危害程度严重的特点。
图2.32表明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约占世界台风总数的1/3(见参考资料第99页)。
图2.33和图2.34表明了三方面的内容,即表达致灾因子特点:台风登陆次数;表达受灾体特点:地均GDP;表达灾情特点:年际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8 个( 1 占全 区 7 %) 8 ( 8 和 9个 占全 区 8 %)说 明这 2年干 旱空 间分 布 范 围相 当广 . 6 ,
以 5级 旱涝 指数 表示 旱涝 强度 等级 J其 中等 级 1 , ~2分 别 表 示 涝 和偏 涝 , 级 3表示 正 常 , 等 等级 4 5
分别表 示偏 旱 和旱 .92年和 19 17 9 7年 5级 旱 涝 指数 分 布如 图 1 示 . 图 1可 以看 出 , 干旱 年 4级 和 5 所 由 2个
级包 围 的区域都 很 大 ,92年达 到 4级 以上 的 站数 和 5 的站 数 分别 为 7 个 和 3 个 ,97年达 到 4级 以上 17 级 3 0 19
年 干旱 发生 的机 理 .
1 分 析 资 料
以河北省 、 山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 省 、 内蒙 古 自治 区 、 京市 和 天津 市 5省 2市作 为华 北 地 区 的代 表 区 域 , 北 选取该 区 域 内 1 个 观 测 站 的 17 4 0 92年 和 19 97年 逐 月 降 水 量 资 料 作 为 基 本 分 析资 料 , 美 国 N A / 以 C R
维普资讯
第3 5卷第 6 期 20 07年 1 月 1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l f oa U i rt( a r c ne) or hi nv sy N t a Si cs ao H e i ul e
V0 . 5 No. 13 6 No v.2 7 0o
华 北地 区处 于夏 季风 影 响区域 的边 缘地 带 , 中 国气候 脆 弱地 区之 一 , 水 量不 仅 年 内分 配不 均 , 是 降 而且 年际变 化显 著 , 涝频 发 . 旱 近几 百年 来 , 华北地 区共 发 生 了 10次 旱 灾 _ , 5 来 干旱 频 率 也 明 显高 于洪 7 1 近 0年 J 涝 频率 [ 干旱有 愈演 愈烈 之势 [ 17 和 19 , .92年 97年是 华北 地 区 2 纪 7 0世 0年代 和 9 0年代 有 代表 性 的 2个 严 重干 旱 年 , 2 干旱 年 的干旱 对华 北地 区 的社 会 经 济产 生 了很 大 影 响 .92年 华北 春 夏 连旱 , 这 个 17 干旱 导 致 水 资源 严重 短缺 , 海河 和滦 河径 流量 仅 为多 年来 平均 值 的 4 % , 多 小水 库 和塘 坝 干 涸 , 中 型水 库 如永 定 4 许 大 河官厅 水 库 、 沱 河 水 库 不 得 不 挖 掘 死 库 容 , 年 的农 业 损 失 惨 重 , 旱 面 积 6 .9万 h 2成 灾 面 积 滹 该 受 82 m, 3 .4 h 2 ]19 92 万 m t .97年冬 、 、 、 都有 干旱 发 生 , 4 春 夏 秋 以夏 、 两 季 干 旱 的 范 围最 广 、 续 时 间 最 长 , 年是 近 秋 持 该 5 O年少见 的 干旱 年 . 文从华 北 地 区干 旱 的 空 间分 布 、 度 分 布 和持 续 时 间 几 个方 面分 析 了这 2个 干 旱 年 本 强 干旱 的共性及 差 异 , 通过 对西 太平 洋 副热带 高 压变 化 、 风 以及 欧 亚 大气 环 流 的分析 , 究 了这 2个 干 旱 并 季 研
收稿 日期 :07 O —7 20 一8 2 基 金项 目: 河海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 目(04 45 1 1)科技部社会公益类 资助项 目(02 I207 28/0 0 11 ; 20 D B0 6 ) 作者简介 : 荣艳 淑(9 1 )女 , 16 一 , 天津人 ,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 、 水文气象研究 .
209 ; 10 8
307 ; 004
摘 要 : 用华 北地 区 实测的 月 降水量 资料 , 国 N A N E 5 h a的 矢量 风 、0 h a 80 P 利 美 C j C P8 0 P 5 0 P 和 5 h a的
位 势 高度等 再分 析 资料 , 分析 了华北地 区 17 和 19 这 2个干 旱年 干旱 的 空 间分 布 、 92年 97年 强度 分
华北地 区 17 92年和 19 年 干旱特征及其影 响系统分析 97
荣 艳 淑 , 丽瑶 徐 明4 2段 ,
(. 1 河海 大学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 国家重 点实验室 , 江苏 南京
2 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 . 天津 307 ; . 004 3 天津市气候 中心 , 天津 204 ) 104 4 南京信息工程大 学大气科学学院 , . 江苏 南京
N E 17 C P 9 2年和 19 9 7年 的月平 均 50 P 0 h a和 80 P 再 分析 资料 , 5 ha 以及 同年 4—8月逐 日50 P 0 h a和 8 0 P 再 分 5 ha
析 资料作 为 大气 环流 的背 景分析 资 料 .
2 2个 干旱 年 干 旱 的 空 间分 布 、 度 分 布 和 持 续 特 征 强
布和持续时间, 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 季风进退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情况 . 结果表 明:92 1 7 年是 季风 正常年 , 该年 亚洲 大 陆 高压 偏 强且持 续存 在 、 太 平 洋 副热 带 高 压持 续偏 弱 , 致 了干 但 西 导 旱 的发 生与持 续 ; 19 年 由 于持 续偏 强 的 亚 洲 大 陆 高压 、 续偏 弱 的季 风 和 西 太平 洋 副热 带 高 而 97 持
压造 成该地 区严重 干旱 .
关键 词 : 干旱 空 间分 布 ; 干旱 强度 ; 干旱持 续 时间 ; 响 系统 ; 北地 区 影 华
中图分 类号 :3 9 P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0 18 (0 7 - 6 3 0 10 -9 0 20 )6 0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