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 数学思考(3)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4 数学思考 教案 人教版
第2课时数学思考(2)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第2题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103~104“练习二十二”中第5~8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用列表、符号表达逻辑关系等直观手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
2.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表格推理的方法,学会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逻辑推理的尝试与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符号正确表达逻辑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解读符号,有序描述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习题。
师:同学们还会解决这样的推理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
预设2: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根据小刚拿的不是数学书可知,小刚拿的是音乐书,则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师:这些问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推理问题,在推理时可以根据教学笔记各量之间的关系直接推理,也可以利用表格把各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进行间接推理。
出示课件。
师:你能看懂这个表格吗?【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确“√”表示拿的是这本书,“×”表示拿的不是这本书。
例如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她就不可能拿数学书和音乐书,小丽和小刚都不可能拿语文书……师: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
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板书课题:数学思考(2)]【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旧知,再引导学生把熟悉的内容提升,向学生介绍列表法,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其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索,学习逻辑推理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师:默读题目,你能读懂吗?在小组内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道题初次接触,学生会觉得比较复杂,很难读懂。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与谁同班,引导学生理解同班的两个人不可能同一次到会,也不可能都不到会。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材简析整理和复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全部内容学完之后,进行系统、全面的回顾和整理非常必要。
因为研究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出现遗忘。
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反复,通过整理和复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单元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材以复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例题和练。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策略,以促进研究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研究体会,发现他们的研究经验,在班上介绍或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成效。
重点训练项目: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
能够熟练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学过的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2)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述,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3)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熟练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能用数对或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根据数据做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和复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整理和复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作用,并掌握常见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6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数学思考(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6 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数学思考(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中的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主要涉及数学思考(3)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和案例。
3. 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我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作为本节课的引入,例如:“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可以享受8折优惠,小明购买了一件原价为100元的商品,请问他需要支付多少钱?”(3)案例分析:我将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有18名女生,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让学生运用数学思考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练习与讨论:我将给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4.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将以简洁明了为主,主要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及一些关键的数学思考方法。
5. 作业设计:(1)请列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数学思考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思考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需要明确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它们将指导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将有助于我更有效地传授知识,而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将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课程内容。
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是我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数与代数 第3课时 数的运算(1) 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3课时数的运算(1)【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六一”快到了。
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钱?1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③有24m的彩带,用3④有24米的彩带,用21做中国结。
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二、复习讲授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
(写在练习本上)(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
说出运用了哪种运算,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
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板书28+36= 36-28= 36÷28= 28÷36=0.9×40= 40÷0.9= 24×12= 12÷24==⨯+⨯21243124 =⨯⨯3124-2124 (4)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6.4《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 6.4《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三)》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教学单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清晰的思考和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基本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复习和整理,对已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呈现典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数学知识。
3.小组合作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典型案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
3.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复习和整理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呈现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计算购买商品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 6 单元整理和复习1 数与代数第 1 课时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 页及“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建议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 掌握复习整理的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 通过整理和复习, 使学生感悟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引入师: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 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探究, 旧知回顾师:(PPT 课件出示教材第72 页情境图) 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 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整数、小数、负数、分数, 还有百分数。
三、分类整理师: 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1. 自然数和整数。
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数, 像0,1,2,3,4,5, 。
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提出问题:(1) 有没有最小的自然数?(2) 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3) 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先组内交流, 再汇报。
如果学生想不到负整数, 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 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 除了自然数, 还有小于0 的负整数, 这些数到了初中我们会更深入地学习。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 用0 表示。
0 也是自然数, 它是最小的自然数。
(1) 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法: 先从个位起给数分级, 再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时, 先按个级的读法去读, 然后在后面加上“亿”或“万”字, 每一级的末尾不管有几个0, 都不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 或连续几个0, 都只读一个“零”。
人教版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数学思考(三)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四、数学思考
第3课时数学思考(三)
【学习目标】
1.利用等量代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相等的量可以用一个量来代替”的问题,培养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推理方法,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正确解决等量代换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探索点数与连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
①3个点连成几条线段?5个点、6个点呢?②探索、整理后得出: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
你有什么发现?
③根据规律,你知道8个点、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
2.简单的等量代换。
△=▲+▲+▲,▲=□+□,△=()个□
二、自主探究
1.学习例3.
思考:根据△=□+□+□,把△+□=24中的△换成□+□+□,得到
,所以□=,△= 。
总结方法:题中把一个△换成()个□,得到()个□等于24,得出□=(),△=()。
思考:
两个等式中都有☆,利用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可得到
○=,◎=,因为☆代表同一个数,所以。
2.学例4
思考并得出结论:
①平角有个顶点
条边,且平角的在一条上,而直线
端点,且向两端无限延长。
②
②
思考并得出结论:
(1),。
(2)2,可以得到:,
,因为=,所以
三、课堂达标
1.课本第104页第9题。
2.课本第104页第10题。
四、学习评价
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评一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教案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1课时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3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阶段所学的各种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教师谈话,引入复习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72页主题图中的信息。
请同学们来阅读下面的资料,并收集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有整数、小数、百分数、分数、负数)2.你知道这些数的含义吗?那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与数有关的基础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认识(1)]二、师生互动,整理复习1.回顾整理。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我们学过的数分类整理一下,想一想怎样整理既完整又清楚。
2.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3.沟通联系。
(1)整数和自然数的联系。
理解“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可以说成自然数是等于、大于0的整数或不小于0的整数。
)(2)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比值。
)(3)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小数和分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写成百分之几的分数……4.理解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思考:有没有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5.把学过的数在直线上表示,指出正、负数的所在区域。
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复习了数的意义和分类,以及各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三)-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和运算:数的分类、数的读写、数的改写、数的运算。
2. 量的计量:长度的计量、面积的计量、体积的计量、质量的计量。
3.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测量。
4.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数据的表示、数据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数的认识和运算、量的计量、几何图形、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2. 教学难点:数的改写、图形的测量、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总结。
2. 教学手段:教科书、教学课件、练习册、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和复习,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和运算、量的计量、几何图形、数据的整理和表示。
3. 示范:通过示范,展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以上提供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将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4部分数学思考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4部分数学思考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第4部分“数学思考”。
主要包括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进行复习,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复习并掌握小学阶段学习的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土地面积、房屋面积等。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圆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3.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平面图形模型。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平面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复习1.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面积知识。
第二阶段:公式推导与应用1. 教师通过模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 学生分组练习,运用公式计算给定图形的面积。
第三阶段:实例分析与讨论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计算土地面积、房屋面积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结果。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板书设计1. 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实际问题解答的步骤和思路。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面积知识。
2.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运用面积知识进行解答。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公式推导与应用”阶段,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1课时数学思考(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进一步体验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学生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一组题,比一比,谁最能干。
(1)根据数的变化规律填数。
13、11、9、()、()、()。
(2)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出4个。
○□□○○□□○○○□□○○○○(3)2、4、8、16、()、()(课件说明:先出现16、()、(),让学生找不到或者不容易找到答案。
体会必须要找到规律。
再出现2、4、8、16,再次让学生体会要从给出的条件出发找到规律)。
2.揭示课题:教师: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难的问题解决不了或不容易解决,我们就从简单问题入手。
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一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探索规律1.游戏引入:表扬刚才发言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们握手,然后让学生思考,刚才老师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选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问一共握了几次,依次……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但不容易一下子说出答案,那么全班呢?(临时收集人数)这需要我们从人数最少的时候开始找规律,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看成一个点,握手看成连线。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握手问题看成是连线问题。
2.教学例1。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边巡视,观察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得到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能找到规律,或不能很快找到,但是可以一直画到6个点甚至8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容易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他所有点连接的方法,而其他的方法不一定能想到。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4数学思考第3课时 数学思考3课件 新人教版
平角的两边在 一条直线上。
∠1 和∠2、∠3 和∠4是平角 ;
∠2 和∠3、∠1 和∠4是平角。
小结
能组成4対平角。
例 如右图 , 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问题
你能推出∠1=∠3吗 ?
你是怎么想的?
∠1 和∠2、∠2 和 ∠3都能组成平角。
∠1+∠2=180° ∠2+∠3=180°
a.(二)基础练习
a.1.填一填。
( 5 ) 1 =1 5
16 ( 5 ) = 1 5 16
( 1 ) 3 = 3 2 24
1 (
)18 = 9
4
2
a.求一个因数,要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分 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
a.2.计算下面各题。 a.【课本P36页练习七第13题]
15 10 22 15 1 22 10 3 44
△=〔14 〕
第1单元 分数乘法
第 9 课时 整理和复习
回顾 : 本单元知识点
A、分数乘法的计算方式 B、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分数乘整数
分数乘分数 意义与计算方式 分数乘法
分
分数乘小数
数
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简便运算〕
乘
法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问题
单位〞1”的量×所求
列式计算 : 1、4个 2 相加是多少 ?
45 9 14
45 14 9
70
31 56 36 5 18
5
2 8 7 21 2 21 78 3 4
a.2.计算下面各题。 a.【课本P36页练习七第13题]
2 3 6 98 7
= 1 7 12 6
=7 72
4 8 3 35
新人教版小学教育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第3课时 数学思考(3)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求图形代表的数值。
2.利用等式性质及几何知识,推导两角相等。
3.通过学习活动渗透多元方程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
难点:代换及证明的格式要求【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以前我们研究过方程,谁来说说什么叫做方程?解方程主要依据哪几个重要的性质?等式性质:(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二、探索新知1.填空,说思路。
□+□+□+□=24 □=()△+△+△=24 △=()2.(1)已知△+□=24,△=□+□+□。
求△和□的值。
①学生交流想法: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和□的值?(把△+□=24中的△换成□+□+□)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方法?③集体完成解答过程:已知△+□=24,△=□+□+□可得□+□+□+□=24,即4×□=24,所以□=6,△=□+□+□=18。
④自由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2)已知○+☆=160,◎+☆=160,○是否等于◎?①学生交流想法。
(两个等式里都有☆,可以运用等式性质求证。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想法呢?集体完成推导过程:已知○+☆=160,◎+☆=160(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可推出:○=160-☆,◎=160-☆(因为☆代表同一个数),所以○=◎。
③自由说一说求证的过程。
(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9题(可提示运用把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方程仍然成立的方法求值。
)①小组交流讨论;②全班交流;③展示优秀作业,强调格式要简明而清楚。
3.教学例4: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0。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①小组内讨论交流;②全班交流;③评价谁的解法简洁明了。
[展示]想: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1和∠2,∠2和∠3,∠3和∠4,∠4和∠1,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1数与代数第3课时数的运算1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第3课时数的运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P76,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五”中第1、2、7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在复习过程中,通过经历四则运算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运算能力。
3.感悟数学运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四则运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方法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口算比赛,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79“练习十五”第1题。
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集体订正。
【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整数除法、分数和小数乘、除法是学生的易错题,可以利用错例有针对性的交流。
师:在这些口算题中,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运算(1)]【设计意图】复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口算,对学生基础计算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二是借助口算揭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笔记口算练习可以采取小组接龙的形式,完成后可挑选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说说算法。
二、归纳整理,复习巩固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师:你知道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来说明,学生对一个数乘小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很容易遗漏或混淆,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体评议,互相补充完善。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下表。
师: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将上表修改、补充。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运算及其含义,放手让学生教学笔记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构建运算的现实意义,并为下一步复习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共3课时
[设计意图:遵循认知规律,从简单入手,先使他们初步感知随着点数的增多,每次增加的线段条数也在增多,后通过一步步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且感受到只有边画图边记录数据才能算的准确。
]【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课本100页“做一做”。
2.找一找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9,11,15,21,29,(),()。
(2)1,2,3,1,2,6,1,2,12,(),(),()3.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再填出适当的数。
(1)1×9+2=11(2)12×9+3=111(3)123×9+4=1111(4)1234×9+5=()(5)12345×9+()=111111(6)()×9+()=1111111134.根据下表中的排列规律,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5.观察点阵中的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设计意图:遵循认知规律,在学生归纳出规律以后,互相说一说是记忆,输入后能输出才算真正理解,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体现认知规律中的思维、想象。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师: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师:我们要挑战的这道题,就涉及到平角。
先来过一个关卡。
课件出示例4(1):下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O。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2):第一个关卡我们轻而易举的过来了,现在,来冲第二个关卡,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课件出示例4(2)你能推出∠1=∠3吗?学生在练习本上推理解决第二个问题。
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例4是一道证明“对顶角相等”的题目(不需提“对顶角”这个名词)。
这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几何证明”而仅是让学生初步感受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一些数学推理。
例3第2小题,为例4的推理提供了知识基础,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平角概念、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等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与复习》4数学思考教案1新人教版
【教课内容】找律。
【教课目】1.使学生通画,由到繁,律,律,一步稳固、展学生找律的能力,领会找律解决的重要性。
2.领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中的作用,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
3.一步体充着研究与造的数学活,激学生学数学、研究律的趣。
【要点点】学生通画,由到繁,律,律。
【教课准】多媒体件,投影。
【复入】1.件出示一,比一比,最能干。
( 1)依据数的化律填数。
13、 11、 9、()、()、()。
( 2)依据下边形的摆列律,接着画出 4 个。
○□□○○□□○○○□□○○○○( 3) 2、 4、 8、 16、()、()(件明:先出生找不到或许不简单找到答案。
领会必要找到律。
再出会要从出的条件出找到律)。
2. 揭露:16、()、(),学2、4、8、 16,再次学生体教:就是我的一种数学思虑方法,的解决不了或不简单解决,我就从下手。
通比、剖析,找到律,而后再解决。
下边我就利用一策略来解决。
【研究律】1. 游引入:表才言比好的同学,与他握手,而后学生思虑,才老和学生一共握了几次?再一位同学与其余同学握手,再一共握了几次,挨次⋯⋯学生体会到有律但不简单一下子出答案,那么全班呢?(采集人数)需要我从人数最少的候开始找律,假如我把每一个人当作一个点,握手当作线。
那么我们就能够将握手问题当作是连线问题。
2.教课例 1。
6 个点能够连成多少条线段?8 个点呢?( 1)独立思虑,发现规律。
①给时间让学生着手操作,老师边巡视,察看学生在做什么,怎么操作的,边咨询学生是怎么想的。
( 预设:有的同学会很快找到规律并获得结果;有的同学能找到答案,但说不清楚规律;有的同学不可以找到规律,或不可以很快找到,可是能够向来画到6 个点甚至8 个点;还有可能能连但有遗漏;学生可能很简单发现,用一个点先和其余全部点连结的方法,而其余的方法不必定能想到。
)②针对学生的状况,抽一两个人谈谈自己的发现。
其余同学听,培育学生的聆听习惯。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4数学思考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学笔记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02第3、4题,完成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二”中第9、10题。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等量代换和几何证明过程,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逻辑思维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
3.在教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符号或文字描述代换和证明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学思考的第1、2题,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4题,继续享受由数学思考带来的“思维盛宴”。
[板书课题:数学思考(3)]二、自主探索,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1第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用文字描述。
因为1个△等于3个□,可以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
这样,第一个算式就转化成了4个□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故△=6×3=18。
预设2:根据解方程的经验,用等式表达。
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得到□+□+□+□=24,□=24÷4=6,△=6×3=18。
师:大家听懂这种方法了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学情预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
师: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该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第3题(2)。
师:想一想,你的结论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呢?【学情预设】两个等式中都有,只要从160里面把☆分别减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
师:把☆分别减去的依据是什么?【学情预设】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电子教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第1课时数的认识(一)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数的认识课题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整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并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整数与小数,会比较熟的大小。
3.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和、小数和等概念的意义,巩固十进制计数法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小学阶段所学各种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回忆感知法、观察思考法、合作交流法。
重点关注学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预设(师生活动)教学重构(教师二次备课)一、回顾与交过1.复习数的意义。
(1)你学过那些数?说一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等等。
②联系课文情境图,说明各种数的具体含义。
(2)什么是整数?①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整数,整数包括哪些数。
②师生共同概括说明。
③完成教科书第77页上部分“做一做”。
2.数的读、写。
(1)出示数位数序表。
①填一填,读一读。
②什么是数位?数位与位数相同吗?③什么是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④完成教科书第77页下部分的“做一做”。
(2)读法和写法。
①读出下面各数。
106000000 0.006 25.08A、读一读。
B、说一说读数的方法、要点。
②写出下面各数。
九千万三千二十亿五千零十八零点二零零八A、写一写。
B、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改写。
①把54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②把24940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数的大小。
(1)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4.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填一填。
小数分数百分数0.2512.5%(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二、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四第1、2题。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交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4.数学思考
第3课时数学思考(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求图形代表的数值。
2.利用等式性质及几何知识,推导两角相等。
3.通过学习活动渗透多元方程及几何证明中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等式性质进行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
难点:代换及证明的格式要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以前我们研究过方程,谁来说说什么叫做方程?解方程主要依据哪几个重要的性质?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二、探索新知
1.填空,说思路。
□+□+□+□=24 □=()
△+△+△=24 △=()
2.(1)已知△+□=24,△=□+□+□。
求△和□的值。
①学生交流想法: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和□的值?(把△+□=24中的△换成□+□+□)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方法?
③集体完成解答过程:已知△+□=24,△=□+□+□可得□+□+□+□=24,即4×□=24,所以□=6,△=□+□+□=18。
④自由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2)已知○+☆=160,◎+☆=160,○是否等于◎?
①学生交流想法。
(两个等式里都有☆,可以运用等式性质求证。
)
②如何用式子表达出你的想法呢?
集体完成推导过程:已知○+☆=160,◎+☆=160(根据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可推出:○=160-☆,◎=160-☆(因为☆代表同一个数),所以○=◎。
③自由说一说求证的过程。
(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9题(可提示运用把两个等式相加或相减方程仍然成立的方法求值。
)
①小组交流讨论;②全班交流;③展示优秀作业,强调格式要简明而清楚。
3.教学例4: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如右图,两条直线相交于点0。
(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一共能组成几个平角?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②全班交流;③评价谁的解法简洁明了。
[展示]想: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1和∠2,∠2和∠3,∠3
和∠4,∠4和∠1,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
(2)你能推出∠1=∠3吗?(可参照例3的方法和格式推导)
①尝试推导;②小组交流;③全班交流;④展示优秀作业。
∠1+∠2=180°,∠2+∠3=180°。
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都减去∠2,可得出:∠1=180°-∠2,∠3=180°-∠2,因为180°-∠2=180°-∠2,所以∠1=∠3。
⑤自由说一说推导过程。
(3)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二第10题。
①尝试完成;②全班交流;③展示优秀作业。
∠3和∠4拼成的是平角。
由∠3+∠4=180°,∠1+∠2+∠3=180°(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两个等式两边同时减去∠3,可得出∠4=180°-∠3,∠1+∠2=180°-∠3,因为180°-∠3=180°-∠3,所以∠1+∠2=∠4。
三、巩固运用
1.已知○+△=14,○-△=4,求○和△的值。
(提示:可将两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后,仍然相等,求出○,再求△。
)
2.如图∠ABC=∠BDC=90°,你能推出∠1=∠3吗?由∠1+∠
2=90°,∠2+∠3=90°,得出∠1=90°-∠2,∠3=90°-∠2,因为90°-∠2=90°-∠2,所以∠1=∠3。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笔记
数学思考(3)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仍然成立。
(2)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方程仍然成立。
六、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有一个重要的数学依据,那就是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通过回顾旧知掌握好等式的性质,为后面的等量代换及几何证明提供理论依据,在后面学习时学生难以把握好的是如何采用简捷的格式来完成例题,课中通过尝试、交流,最后展示出优秀作业等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按展示作业格式来完成解答,并让学生自由说说推导过程就是进一步让学生逐步巩固掌握这样的解答或推导的过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