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格本质

合集下载

两大经济理论对比

两大经济理论对比
当代经济理论两大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无产阶级 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也就是为大多数人利益服务的经济 理论;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指资产 阶级经济学,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 的经济理论。 人们已经习惯把无产阶级经济学称 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把资产阶级经济学称为西方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济活动中的物质方面,即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 物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着重研究经济发展的客观 因素,是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的。西方经济理 论比较重视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心理因素, 具有主观性。(例如:效用和使用价值) 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矛盾和对立的揭示,西方经济学侧重于资本主 义经济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于定性分析,西方经 济学偏重于经济活动的定量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两大部分: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 西方经济学包括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 经济学
两大经济理论总体上的主要区别
1.代表的经济利益不同。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经 济理论的代表作<<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 圣经。西方经济学虽然打着种种旗号,但实 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正 如凯恩斯所说:“在阶级斗争中,我是站在 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经 济运动的规律;西方经济学不敢深入到经济 事物的本质,只是在经济现象表面联系中兜 圈子,具有很大的表面性。(例如:价值问 题)
7.研究的出发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物质资料的生产;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性 8.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看法不同。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体系,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它们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社会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以理性选择和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效率,认为市场是资源分配的最佳方式。

其核心概念包括供求关系、效用、边际效应等。

西方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选择,经济体能够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运动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解释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注重于历史和社会的具体实践,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则主要采用了数理经济学和实证分析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注重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来验证和验证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采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追求科学性和预测能力。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主张经济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阶级和贫富差距,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造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竞争。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个人自由和物质繁荣的基础,主张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追求经济效益。

他们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对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构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 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按需分配,以实现经济平 等和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
主张市场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认为私有产 权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提倡政府宏观干预以应对市场失灵。
0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 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满足当代需求的 同时不损害后代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5
西方经济学在当代的挑战 与反思
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的困境
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为西方 国家提供了经济干预的理论基础,主张政府通 过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发展实践,提出了科学 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 重要战略。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
总结词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 和冲突的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必要 手段。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冲 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 级革命是解决阶级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 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仲德涛(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摘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加强经济学的研究,而要加强经济学的研究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这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1071(2017)03 -0051 -06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各自不同的 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联系与区别,必须 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主要 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马 克思经典著作一《资本论》中。

只有掌握了《资本 论》中的方法论,才能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的基本方法论。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最根本的 方法。

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马克思的《资 本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其中,使唯物辩证法发展 成为贯穿《资本论》全书的基本方法,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论,首先要从研究《资本论》中的唯物辩证法 入手,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 作中,通过研究、批判、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马克思自己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

“我的辩证方 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实 现事物的创造主,而实现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 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由此可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表现为克服黑 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方面的内容而保存和发展了 其积极的方面,把黑格尔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 来,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和发现资本主义的运动规 律。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挖掘其中的共性,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相同的起源,不同的轨迹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本质区别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假设运用的本质区别
的两 部 分 内 容 , 因 而 具 有 推 测 成 分 , 是 经 济 上 究 竟 有 何 本 质 不 同 ,马 克 思
主义 经 济 学 中 哪 些 理 论 可 以 看 作 假 设 ,哪 些 不 能 看 作 假 设 ,这 是 我 们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方 法 论 传 统
理 论 上 的误 解 ,正 如 斯 威 齐 所 说 的 “ 马 克 思 经 对
济 学 的 许 多 批 评 ,有 意 无 意 地 是 基 于 对 他 据 以 立
论 的 假 设 的 否 定 ” ,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与 西 方 u。
规律性作 推测 性分 析 的一 种 方法 。相对 科 学 的经 济 理 论 假 说 ,是 以 现 有 的 经 济 事 实 和 经 济 科 学 知 识 为依 据 的 ,但 包 含 确 实 可 靠 与 真 实 性 尚 未 判 定
程 恩 富 教 授 认 为 ,在 经 济 学 的 假 定 中 , 有 假

(h p te e ) 和 假 设 y 0h ss
(as m 0 s 之 分 , su n)
“ 济 学 上 所 说 的 假 说 法 ,是 指 以 已 有 的 经 济 事 经 实 材料 与 科 学 原 理 为 依 据 ,对 未 知 的 经 济 事 物 或
论 是西方 经济学 还是 马 克思 主义 经 济学 都经 常使 用 。 因此 ,斯 威 齐 曾 指 出 : “ 果 我 们 要 了 解 一 如 个 特 定 的 科 学 家 的 成 就 ,我 们 就 必 须 试 行 鉴 定 他 的 基 本 假 设 ,并 在 可 能 的 条 件 下 ,看 看 他 是 从 哪
而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 则 把 人 概 括 为 处 于 一 定 经 济 关 系 中 的 “ 史 的 、 现 实 的 人 ”, 其 理 论 大 厦 是 历 以 此 为 基 础 建 立 的 。 正 因 为 是 方 法 论 的 “ 核 ”, 硬 所 以 必 须 加 以 保 护 ,不 能 被 轻 易 推 翻 和 取 代 ,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特别要指明的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关于“政治”一词的由来,可以参看下面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蹩脚的修补匠,而马克思则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他能看清建筑的整个结构,并且知道它的漏洞明白该怎么推导重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不上西方经济学的当,是为了不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而乖乖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它们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和应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理论观点:西方经济学主张市场自由化,强调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剥削制度,主张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注重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分析。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矛盾的揭示。

应用: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有较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产业组织、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

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被应用于阶级关系、社会制度、资本积累等方面。

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具有不同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的经济学体系。

本文将从观点、方法和核心理论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全面解析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观点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反映,并且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效用最大化、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经济增长等,注重市场经济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方法的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历史演进和阶级斗争的分析,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

它注重整体的观察和分析,倾向于对宏观经济进行研究。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注重个体行为的分析和市场机制的研究,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来解释经济现象。

它更偏向于微观经济学和实证研究。

三、核心理论的比较在核心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等,以此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的矛盾与危机,并鼓励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

而西方经济学则围绕着供求关系、效用理论和市场机制等核心理论展开研究,强调市场自由、私有产权、竞争和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四、政策导向的比较由于价值导向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政策导向上也存在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倾向于强调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在追求社会公平和集体权益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

而西方经济学更注重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优化,主张自由放任,少干预,以市场自身的力量来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观点、方法、核心理论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而西方经济学则着重于市场经济和个体行为,注重市场机制和效用最大化。

浅析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

浅析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

宏观经济9浅析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魏红召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固安校区)摘要:“价值”一词,是人们经常说到、听到、用到的一个词语。

笔者在多年的经济学学习和相关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困惑:经济学中的“价值”一词,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可以的定义呢?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去分析解决这一困惑。

首先,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其次,正是因为经济学的“阶级性”,才导致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价值”一词的定义截然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对经济学中“价值”一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定义者的“阶级立场”不同,定义的内容及含义也不相同。

关键词:经济学;阶级性;价值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009-01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众多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

但纵览各种经济学的书籍,对于“价值”一词的定义,却罕有郑重其是地明确提出者。

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是比较明确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而汗牛充栋般的各种西方经济学教材及理论,对“价值”一词要么没有明确界定,要么直接把价值等同于价格或交换价值。

经济学,作为在现代社会普及面最广泛的一门学科之一,为什么对“价值”这一核心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定义呢?一、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615年。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安·德·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①由此可见,“经济学”一词自始之出,就是为当时的统治阶——“国王和王后”服务的。

经济学作为学科,“最早出现在奴隶制社会,因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便是维护奴隶制度。

“②由此可知,经济学从最初就具有鲜明的阶级色彩。

被尊称为西方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也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了英国当时新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同当时的封建势力作斗争,顺应17世纪中叶英国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而产生的。

第八章习题

第八章习题

概念题1.利润和利润率2. 成本价格3. 机会成本4. 平均利润5. 生产价格6. 商业资本7. 生产性流通费用8.纯粹流通费用概念题答案1.利润: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2.成本价格: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

3.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5.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

6.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分类、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8.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这种费用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创造,是纯粹同商品买卖行为相了解的费用,如广告费、簿记费、商业店员工资、通讯费等。

判断题1.资本主义耗费就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

2.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在研究利润率平均化问题时是以个别资本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或基础的。

4.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5.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因而会直线下降。

6.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7.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9.纯粹流通费用不参与价值或剩余价值的创造。

10.平均利润率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

判断题答案1.×2.√3.×4.×5.×6.√7.√8.√9.√ 10.×选择题1.剩余价值(m)和利润(p),以及剩余价值率(m’)和利润率(p’)的关系是:(1)m大于p, m’大于p’(2)m小于p, m’小于p’(3)m等于p, m’大于p’(4)m不等于p, m’小于p’(5)m等于p, p’小于m’2.成本价格是(1)由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c和v所构成的价格(2)所费的c和v的价值总和(3)投入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总和(4)企业在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5)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3.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关系是:(1)向反方向变化(2)成正比例(3)成反比例(4)不成比例(5)向正方向变化4.平均利润率是:(1)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3)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4)通过各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的(5)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5.资本主义制度下,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说明:(1)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绝对下降和利润量的减少(2)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减轻(3)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并不减少(4)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总趋势,并不排斥个别时期平均利润率上升(5)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增大通常是相伴发生的6.生产价格是:(1)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2)生产成本加各部门的利润(3)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4)商品价值c+v+m的转化形式(5)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7.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创造的(2)主要是由商业店员创造的(3)主要是由产业工人创造的(4)是商业店员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5)获得的途径是购买价格低于销售价格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是:(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部门投资者之间的分配(4)造成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推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9.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1)剩余价值率的提高(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4)固定资本的比重增大(5)对外贸易的发展选择题答案1、③⑤2、①②③④⑤3、①④4、①②③5、③④⑤6、①④⑤7、③④⑤8、①②③9、①②③⑤辩析题1.西方经济学也十分注重对成本价格的研究,其成本价格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成本价格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比分析引言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强调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注重经济制度的分析。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注重市场机制的运作。

本文将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 理论基础1.1 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出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利润的增长。

资本积累理论则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不断积累,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1.2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奥地利经济学等流派。

这些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不完全相同,但都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资源闲置和不稳定的问题,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全民福利。

新古典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完全竞争和个体的理性行为,认为自由市场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福利。

奥地利经济学则注重市场信息的重要性,强调经济活动中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2. 分析视角2.1 分析对象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注的分析对象不同。

马克思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强调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

而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强调市场竞争和效率。

2.2 分析方法马克思经济学采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

马克思经济学注重对经济制度的批判和改革,试图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平等。

而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和数理经济学的方法,强调理性行为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精)

2010年 5月刊改革与开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朱黄莉 (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在诸多困惑。

论文在辨证分析二者异同点的基础上, 从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二者关系所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Abstract: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ha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courses existed a lot of confusion towards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urses by dialectical analysis, and states acientific attitude, which guid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wo courses from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is papaer aims to benefi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关系Keywords: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estern economics relations作者简介 :朱黄莉, 女, 出生年月:1983年 2月, 土家族, 籍贯:湖北省恩施市 ; 学位:经济学学士, 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学科,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兴起以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本文将对这两种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从它们的根本观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实践价值等方面,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强调经济领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社会形态变化的基础。

西方经济学以古典经济学为源流,通过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分析来解释市场的运行机制,主张自由市场的优越性,强调效率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二、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

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进行深刻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供给、需求、成本、边际效益等概念。

通过市场的自由调节与竞争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主张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与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进行剖析,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数理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计量模型和实证研究来分析经济问题,强调理性决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性。

四、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和社会主义制度来消除阶级差别和剥削,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人自由选择,主张市场的自发调节和资源配置可能实现的最大效益,追求经济增长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根本观点、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践价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性,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西方经济学则侧重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效率性,推崇自由市场和个人选择权。

两种经济学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面临着各自的局限性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比较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立,以资本论的最终完成为标志,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他写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这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对生产方式的理解。

一是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的技术或生产力,一种情况是指使用某种生产资料和劳动方法进行生产的方式。

另一种是指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或不同部门的生产方法。

如手工业生产方式、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大工业生产方式、家庭劳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属于不同类型的生产方法。

第二:生产力只是隐含的研究的历前提,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第一位的,而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研究生产方式自然的、必然的延伸。

马克思讲:“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形成如下认识,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既是丰富的,同时又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整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过渡形式中完成的。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由于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面对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运行机制就是市场经济,因此,他们研究的重点是放在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隐蔽起来。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一向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出于马克思主义特殊的历史与政治地位,很多人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割裂开来, 认为它们分属两套不同的系统,应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学习。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经济学体系之间虽有区别, 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用综合的眼光看待这两种体系, 挖掘其中的共性, 才能更好地摸清两者的实质。

以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两套体系之间的联系。

现代西方语言中“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家庭管理” 后来这个词慢慢脱离了它的原意。

而无论西方经济学还是政治经济学都在沿用“经济”这一词语这就说明了两者从根源上仍然是相同的。

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样起源于古典经济学1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亚当·斯密。

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的分工出发细致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初期的生产模式和分配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将亚当·斯密认为是自己的鼻祖只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他的经济思想的道路上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认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描述是准确的但他囿于时代背景未能看出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是将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代。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学说做了改进使之能够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改变正确性。

而西方经济学家们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建立起系统的数学模型同时也对古典经济学中的缺陷不断做着修补。

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古典经济学的补充凯恩斯主义则是对经济失灵现象做出的回应。

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在同一源头发展出的两套分支后来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当·斯密的理论做了修补到今天发展成为不同的理论。

从起源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两套体系具有紧密联系.如前所述两套体系都使用了“经济”一词这就意味着两者都着眼于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

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

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

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

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

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

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格本质引言:经济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效率最大化,而资源配置恰恰是通过供给和需求两大经济行为实现的。

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商品交易市场,价格在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影响了供求情况,进而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最终效果。

因此,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便集中在了价格的本质上。

纵观经济学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对价格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理论。

然而,直到经济学诞生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价格问题尚未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

这篇论文旨在阐述我个人对于价格本质的思考。

一、两大价格理论的偏颇之处(1)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格理论A.理论本身的缺陷:《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是人类无差别劳动凝结的产物。

物化劳动的时间多少,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多少,进而决定了价格的高低。

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的货币表现,价格的本质是劳动。

然而,价格真的可以用劳动时间的长短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

生产并销售一件商品,不仅仅在于劳动,更重要的是寻找消费市场。

没有消费者的需求作为基础,投入再多的劳动也是无用的。

一件商品,如果花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投入了 N 小时的劳动,但是它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需求,还是卖不出去。

如果它无法售出,也就不会产生价格了。

即便商家之前拟定好了标价,这个价格也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这个无法售出的没有价格的商品,就不包含任何劳动吗?因此,商品的价格并非取决于劳动的多少。

B.实际生活中的缺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眼于劳动和生产,导致了一直秉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苏联建国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由于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要务,国家的各个部门吸纳了社会中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保证了充分就业并维持了社会稳定。

但是厂商却为了满足国家计划中的指标而盲目生产,抛弃了价格之中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

厂商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不是为了供给而生产,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最终的结果就是按照规定的指标生产出了大批量的某一种类型的商品,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又无法去购买那些可以真正满足自我需求的商品,造成了供给和需求的断层和市场功能的严重退化,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并引起国民经济部门的不协调运作。

最后,全国的劳动力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生产力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2)反思现代西方经济学价格理论A.理论本身的缺陷:萨缪尔森在《微观经济学》中明确指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商品的需求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厂商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和供给,即“需求创造供给”.而商品的需求是由商品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多少决定的,所以,供给和需求都取决于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

因此,价格是效用的货币表现,价格的本质是效用。

如果说,是效用通过价格来刺激厂商生产,那么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任何一种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效用都无法得到实现,难道厂商就不再进行生产了吗?没有劳动创造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消费者是不会产生相应的需求和效用的。

再者,价格是商品的货币量标签,是一个客观属性,而效用是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后得到的主观感受。

二者之所以可以在商品交易中相互等价,是因为价格之中包含了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又恰好是效用存在的物质载体。

如果没有劳动,就不会生产出商品,又何来的效用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呢?因此,效用并非是决定价格的全部因素。

B.实际生活中的缺陷:西方经济学将消费者主观的感觉扩展到了客观的商品属性上,一味地强调效用和需求,导致厂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效用而过量生产商品,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需求范围。

消费者的数量和手中持有的货币都是有限的,在无力全额购买的情况下,导致产品积压使得厂商的产业链断裂,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生产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面对经济危机,依然是从需求入手,提出了“总需求拉动总产出,带动社会就业”的良方。

随即,政府为了刺激萧条的经济开始增加财政支出,拉动社会的需求量。

这无疑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财政赤字逐年扩大。

对于当时的经济危机的确有所缓和,但是并没有根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

直到现在,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分析两大价格理论失误的原因(1)劳动价值论:用“使用价值”替代了“效用”A.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在一个资本主义矛盾尖锐突出的时代,经济危机持续爆发,大批工人失业,贫富分化严重,劳动和生产的问题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就从生产领域出发,研究价格规律,从而总结出一套劳动创造价值、价值衡量价格的理论体系。

B.剖析:仔细阅读《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分析价格和市场运行的时候,仅仅片面地考察厂商,即供给方,并没有考察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影响。

在马克思笔下,商品似乎一旦被生产出来,无论消费者接受与否,都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买卖。

所以,他仅仅孤立地去研究厂商生产商品的具体行为。

他认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占有剩余价值。

无论是剩余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是工人们用自身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商品在市场上贩卖,就是将被占有的劳动和与消费者的货币进行交换的一种形式。

所以,他没有去进一步研究生产出来的商品到底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确保里面的物化劳动转换为增值的货币资本。

正是这个因素,导致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仅仅包括了生产者的劳动,而没有消费者的需求的力量。

事实上,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真正使得消费和生产相挂钩的重要绳索,但是马克思忽略了。

总而言之,马克思是将劳动所转化而成的“使用价值”完全取代了消费者“效用”,提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价格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仅仅揭示了厂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在生产领域中的价值创造规律和利润生成规律,而市场如何运作,商品如何销售,他并未涉足。

(2)效用价格论:用“效用”替代了“使用价值”A.时代背景:现代西方经济学则诞生于一个生产力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商品供消费者选择。

“供过于求”的现象抬高了消费者在市场中的地位,资源配置的目标和经济学家研究的重心就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了。

B.剖析:翻开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我们发现这里用大量篇幅陈述消费者的行为和心理动机。

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主宰了市场,仿佛厂商只关心消费者给出的价格,而不关心自己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

虽然西方经济学也对成本理论有所涉及,将土地、资本和劳动对于成本的贡献进行了分析。

但是,效用如何使得这三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商品如何被制造的过程,西方经济学没有告诉我们。

在厂商眼中,只要消费者有某种需求,他们一定可以生产出相应的商品,效用成为了操纵市场运转的核心力量。

实际上,只有劳动可以将土地和资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商品中包含的使用价值。

一件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有哪个消费者会去购买呢?商品的使用价值涵盖了物化劳动,消费者只有在商品事先存在的情况下,去寻找可以满足自己效用的那一款商品,这才使得他愿意用自己手中持有的货币和厂商进行交换。

西方经济学避开了商品生产中最重要的劳动和使用价值,仅仅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研究,没有结合在厂商供给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劳动”的力量。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格理论将效用从消费者角度推广到了厂商的角度,用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完全替代了商品中物化劳动凝结成的“使用价值”,忽略了生产领域的劳动转化和价值创造过程。

三、通过辩证法认识价格(1)价格的组成结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那里,价格仅仅片面地被理解为消费者或厂商一方所决定的。

即,价格仅仅来源于生产者(或厂商)的劳动,或者来源于消费者的效用,而没有其他的途径来决定价格。

两大体系在价格问题认识上的错误之处恰恰出在于这里。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价格并不是由消费者或者厂商一方所能决定的。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和厂商进行讨价还价,得到最后的成交价格,完成整个交易行为。

因此,价格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就被分为三个部分:买方价格,卖方价格和最后的成交价格。

马克思将卖方价格和成交价格混为一谈,都称作是“价格”,但是买方价格却被莫名其妙地放弃了。

在马克思体系中,卖方价格不经过买方协商就被一次性成交,所以他也就忽略了买方价格当中的重要因素--效用(或需求)。

正因如此,马克思对于价格的认识就只能局限于生产领域了。

同理,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则犯了相反的错误。

它将买方价格和成交价格混为一谈,厂商的卖方价格不见了踪影。

由于忽略了卖方价格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对于价格的定义就狭隘地局限在需求领域了。

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卖方价格中的重要作用也被放弃,造成了效用决定价格的错误认知。

综上,价格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卖方价格,买方价格和成交价格,这三个价格分别表示了市场交易行为的不同运动状态。

(2)价格的形成过程A.卖方价格对于卖方价格,我们首先会把目光集中在厂商身上。

卖方价格是由生产商品的成本和厂商预期的利润所决定的。

这是因为任何一家厂商从事生产交易都是为了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生产商品需要耗费成本,使得商品价格必须涵盖这两大部分。

否则,没有厂商愿意去从事这些生产活动了。

在卖方价格里,成本的高低不以厂商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利润的高低取决于厂商自己的预期。

预期利润会随着出售商品的具体情况而变动。

在卖方市场,预期利润较高,价格成交的决定权在厂商手里;在买方市场,预期利润较低,价格成交的决定权在消费者手里。

与之不同的是,成本并不会随着交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成本的高低是由资本、土地和劳动的价格决定的。

资本和土地是在厂商从事生产之前已经购买的,按照日后的生产情况逐一分配到商品成本当中去,因此这两个量保持不变。

劳动是唯一一个可以将土地和资本有效结合起来并创造价值,使之融入商品的要素。

没有劳动,资本和土地是无法自发地从事创造价值的活动的,这就是劳动的重要之处。

劳动时间的多少受限于商品生产过程的难易程度,因此成为了决定成本的可变因素之一。

所以,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决定了成本,进而决定了卖方价格,预期利润在卖方价格形成过程中仅居于次要地位。

综上,卖方价格是劳动的货币表现。

B.买方价格现在我们转向买方市场,即消费者。

消费者是市场当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存在为厂商生产提供了直接动力。

消费者是以“经济人”的形态出现在交易行为中的,追求“效用最大化”.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根据效用这一个方面来出价。

他个人的收入或者持币量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

所以,买方价格包含两个部分:满足消费者的效用和自身的持币量。

消费者的持币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固定的,但是对于最后的交易而言,持币量是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