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及答案
成都七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 I 卷(选择题)1 至 8 页,第 II 卷(非选择题) 9 至 14 页;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14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24.夏朝、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B .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C .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D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25.右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 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这种 变化反映了汉代 A .法、儒以外学派的消亡 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26.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使分理行政、军政、财政,原则上各自行使独立职权。
中书门下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
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太祖 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是宰相之辅佐。
这反映出宋代中央官制A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 .抑制了宰相行政办事权C .分化了中央的军政财权D .加强了专制主义皇权27.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人 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科举制度的完善B .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 .政权基础发生变化D .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28.明代中期太仓州所属嘉定县外冈镇,“土瘠则秋收必薄,故躬耕之家,无论丰稔,必资纺织以供衣食……每夜静,机抒之声,达于户外”如此,城中居民亦然。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一诊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一诊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夏朝、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B.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C.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答案】D【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及其作用。
关键信息有: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
【解答】夏商时代可以看作一个主轴的政治力量,逐步扩张充实其笼罩的范围,却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因此夏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
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故D正确。
根据材料“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可知,天命观树立的是天神的权威,而非君主权威,故A错误。
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的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制度,故排除B。
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划分政治权力,材料未涉及这一制度,故排除C。
2. 如图为汉武帝初处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取得正统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情况。
对材料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察举制重视的道德品质,故排除B。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这是汉武帝时期参政者中儒家思想占据多数的原因,故D正确。
3. 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使分理行政、军政、财政,原则上各自行使独立职权。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高2023入学考试文综试题(2.14)第I 卷本卷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24.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的洹北商城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发掘出了用于熔铜的陶质鼓风嘴、带有铜渣的坩埚残块、半成品骨器、制骨废料、磨石、制作陶器的陶垫、制作箭杆的石质取直器以及六口大型水井等。
这反映了()A.商代的青铜铸造技艺精湛B.石骨工具不再发挥主导作用C.商代手工业分工尚未成熟D.商代复合型手工业生产模式25.两汉时期,郡、县长官(太守、县令长、县尉、县氶),即所谓“长吏”由中央任命,而“少吏”或“掾吏”等各种性质的大多数佐理官员,由长官从平民中自由任用。
据此可知,这一做法()A.有效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B.拓展了平民参与政治的途径C.激化了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D.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26.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27.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
这实际上()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28.南宋叶适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如此)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
叶适意在说明,宋代()A.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B.理学败坏社会风气C.王安石变法策略失当D.政治风气因循保守29.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
由此可知A.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B.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C.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D.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30.19 世纪60 年代,有官员上奏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021届2020—2021学年上期文科综合·一诊模拟测试·历史试卷第Ⅰ卷本卷共35题,每题4分,共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有学者撰文指出,周文王父亲季历是太王幼子,太王将王位传季历,其兄泰伯出走;武王继承文王的王位,而他并非嫡长子;武王去世后,武王之弟周公实际上已经称王。
该学者意在说明这一时期A.王位继承方式创新B.分封制度得以顺利推行C.宗法制度尚不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5措施出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汉书·平帝纪》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后汉书·皇甫规传》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相关法律体系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26.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7.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
”据此可知,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A.租佃制的发展 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C.科举制的兴起 D.九品中正制的实行28.顾炎武在《郡县论》和《日知录》中都提到,要扩大郡县的理财权力,主张县令经营其辖区内的一切经济事业,也就是以一个县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根据中央所定的经济管理目标,由县令对其单位实行理财承包。
顾炎武这一主张意在A.发展资本主义生产 B.扩大地方的自主性C.提高民众政治觉悟 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29.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
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
这一变化说明A.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 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 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D. 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桓公喜好“正色”之外的紫色,齐国的百姓仿效齐桓公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体现等级制度的破坏,即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齐桓公的喜好及民众的效仿与国家统一无关,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并未走向统一;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服饰突破等级限制,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已经消失殆尽,该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此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孝的含义有:尊祖敬宗、传宗接代。
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成“父母”。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儒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B. 血缘关系日益受到重视C. 家庭伦理特征渐趋突出D. 宗法分封制度得以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尊祖敬宗、传宗接代”体现西周时期的“孝”侧重于宗族关系。
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为“父母”,重视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因此这一变化反映了家庭伦理特征渐趋突出,故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伦理观念更加突出和明显,与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变化无关;宗族关系和家庭关系都体现了血缘关系,B选项无法体现该变化,错误;D选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度在周代实行,秦汉时期并未建立宗法分封制度。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四川省成都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历史高三上学期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叙述,正确的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但经济得到发展B.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分封制C.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D.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实行了“九品中正制”2、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叙述,不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D.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题干:唐朝时期,我国古代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一位书法家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这位书法家是:A. 颜真卿B. 柳公权C. 欧阳询D. 王羲之4、题干: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地磁偏角”的概念,这是对以下哪个领域的研究成果?A. 天文学B. 地理学C. 数学D. 医学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的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控制地方财政C.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中,对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7、以下哪个朝代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A. 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8、以下哪部作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史记》B. 《汉书》C. 《三国演义》D. 《红楼梦》9、明朝后期,张居正提出“节用裕民”“量入为出”的理财方针,裁汰冗员,减少支出,整顿吏治,裁减冗员,推行一条鞭法,使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届高三一诊模拟文科综合考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3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依据甲骨文以及中国史籍记载的推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嬴、妫等。
这些姓氏消灭的主要缘由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敬重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25.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模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2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头消灭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27.李贽在《焚书》中讽刺道学家:“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
”这反映了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B.强调人正值的私欲C.认同市民阶层利益和要求D.反对遵循仁义道德28.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荒唐言”反映出A.《红楼梦》极大地冲击了统治秩序B.封建社会将为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C.《红楼梦》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D.封建伦理道德在当时已无乐观影响29.梁柏力在《被误会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欧)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卑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2019年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19年2020届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选择题)1至8页,第II卷(非选择题)9至1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B. 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C. 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D. 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答案】B【详解】考查分封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时代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殷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
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以此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与材料“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不符,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君主树立权威,故A项错误;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统治,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礼乐制有利于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与加强中央权力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如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情况示意图。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 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公卿的比重较大,而到汉宣帝时期儒家或者儒者出身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
这主要和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无关,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官吏选拔的影响,C选项排除。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有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成都一诊历史试题及答案
成都一诊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C.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东厂D. 清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了地方管理答案:A2.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A. 设立驻藏大臣B. 建立理藩院C. 册封达赖喇嘛D. 以上都是答案:D3.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制度被推翻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以上都是答案:D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哪些政策?A. 减租减息B. 土地改革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以上都是答案:D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的“一五”计划主要目标是什么?A. 发展重工业B. 发展农业C. 发展轻工业D. 发展科技教育答案:A6.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遭受了哪些影响?A. 经济停滞不前B. 文化事业受到破坏C. 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影响D. 以上都是答案:D7.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混合经济D. 国有经济答案:B8. 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A. 出口增长迅速B. 进口增长迅速C. 贸易顺差扩大D. 以上都是答案:A9.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A. 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B. 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C. 5G通信技术取得突破D. 以上都是答案:D10.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B. 印刷术促进了书籍的普及C. 火药改变了战争形态D. 指南针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E. 以上都是答案:E11.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B. 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 促进了宗教的传播D. 以上都是答案:D12. 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精耕细作B. 灌溉技术先进C. 农业工具不断改进D. 以上都是答案:D13.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并存B. 手工业技术不断创新C. 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D. 以上都是答案:D14.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商业城市兴起B. 商业活动繁荣C. 商业法规逐渐完善D. 以上都是答案:D15. 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文化多元并存B. 文化创新不断C. 文化交流广泛D. 以上都是答案:D16. 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教育制度逐渐完善B. 教育内容不断丰富C. 教育方式不断创新D. 以上都是答案:D17.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各地B. 农业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C. 医学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D. 以上都是答案:D18.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文学艺术形式多样B. 文学艺术内容丰富C. 文学艺术风格各异D. 以上都是答案:D19.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建筑风格独特B. 建筑技术精湛C. 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D. 以上都是答案:D20. 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园林布局巧妙B. 园林景观丰富C. 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D. 以上都是答案:D二。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试卷综述:本套试卷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为重点,突出体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原则。
一是注重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如选择题第4题对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考查;第5题对《辛丑条约》内容的考查等,此类试题在本卷中比比皆是,粗看貌似超出课本范围,细看与课本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11题对史料鉴别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史学的研究功能。
三是突出对史料研读并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题、12题以及材料题13、14题,分别是对历史原始史料以及图片史料的研读考查。
四是试题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有机结合,考查比较历史事件共性以及个性能力,如选择题第3题、第4题以及第8题均是突出对历史比较与归纳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题文】1.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知识点】A1A2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加强【答案解析】C 解析:题干材料中“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信息表明中央权力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材料显示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一直君主专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故A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而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故D项错误。
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央集权措施加强的正确理解。
【题文】2.“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5届高三历史“一诊”模拟试题 人民版
(历史)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分类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动物狩猎畜牧植物农事耕作天象气侯时间山川河流方位战争兵器服装居住交通文化娱乐某某数量物性比值(%)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材料说明,殷商时代()B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己较深刻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2.以下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CA.辽、夏、金对峙封锁导致外贸萎缩 B.商品经济的活跃改变了重农抑商传统C.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D.地域性商帮推动坊市界限被打破3.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下列古代中国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时间先后排序中,正确的是()D①县②省③路④州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4.右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DA.A-B段 B.B-C段C.C-D段 D.D-E段5.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遣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BA.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B.体现出对强国之路的理性认识C.代表了当时朝中官员对洋务派的抨击 D.促成了清政府施行变法措施6.《沛县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三段文字(注:沛县位于某某某某):(一)1940年12月16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历一昼夜,斩获甚众,毙日大佐一名,我胡团长壮烈牺牲。
(二)1941年,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出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三)1943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此段材料有助于修正下列哪一认识?()AA.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 B.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坚决抗击日伪军C.抗战中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主要在敌后进行抗战活动7.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一一根本改造一一销声匿迹一一有益补充一一共同发展”的五部曲。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成都七中20242025学年度上期高2025届入学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 长江流域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堆积厚度达40~50厘米的稻谷、稻壳、稻叶和稻秆、稻粒(分为籼稻和粳稻)。
由此推断,当时余姚河姆渡()A. 农业的生产水平较高B. 已完成社会大分工C. 有较固定的居住区域D. 粮食的种类比较多2. 《礼记·昏义》将“合二姓之好”与“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作为婚姻的最高宗旨。
这样,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以及士大夫之间盘根错节、密如蛛网的联姻关系,构成了周天子的家天下。
根据《礼记·昏义》的规定,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 鲁国与燕国为抵抗强齐而联姻B. 燕国与晋国因世代交好而联姻C. 晋国与吴国因天子之命而联姻D. 吴国与楚国为避免纷争而联姻3. 东晋南朝谱牒之学大兴,形成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出现了《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的专著。
吴姓士族低于侨姓,所以另作《东南谱集抄》以记吴姓。
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且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
这说明,当时()A. 江南士族集团地位高B. 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C. 谱学导致门第观念形成D. 九品中正制度流于形式4.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令,主要原因在于岑文本是闻名于世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老实勤勉,工作兢兢业业。
岑文本的亲朋好友为此庆贺,岑文本却说:“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今日受吊,不受贺。
”材料表明,唐朝()A. 军功勋贵阶层垄断政治B. 人情私利影响政权稳定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 中枢机构权力异化5. 元代,著名回回诗人薛昂夫在定居江南后,执弟子礼于江南硕学耆儒,“事笔砚,读书属文,学为儒生,发而为诗、乐府”,以诗人知名。
赵孟頫为其诗集作序时,曾说“其风俗本是‘服旃裘,食渾酪,居逐水草,驰骋猎射,饱肉勇决’,定居江南之后,却气质迥异祖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1届高三零诊模拟考试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成都七中高2021届历史学科零诊模拟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1.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表明A.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C.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D.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2.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注意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3.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取每天的口粮,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当选了政府官员,也无法全心全意地从事公职,因为所有公职都是无偿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鼓励人们参政,当时的雅典A.颁布“解负令” B.实行陶片放逐法C.发放工资和津贴 D.实行财产等级制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
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5.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
这一规定意在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6.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7届高三一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2.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4.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阅世编》里记载(明朝晚期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据此可知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发达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6.《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
该条款反映出()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7.史载,清朝“合计洋关岁征各税,咸丰末年,只四百九十余万。
同治末年,增至千一百四十余万。
光绪十三年,兼征洋药厘金,增为二千五十余万。
(光绪)三十四年,增至三千二百九十余万。
为岁入大宗。
”材料表明()A.中国逐步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局面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8.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了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9.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10.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
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
最后拆城计划被迫停止。
这一事件反映了()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11.《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2.宣传画往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鼓动性和激励性。
对下面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出现在“一五”计划进程中B.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C.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D.实现了赶超英国实力的愿望二、综合题:共4题13.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1: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于经济活动,他认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根据材料,概括司马迁的主要经济观点。
人物2:科学家钱学森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概括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的历史意义。
人物3: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上刊登了一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照片,他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
图中的英文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3)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分析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可能会在中国看到什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民主观念之于中国是一个“舶来品”。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流变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
观念的流变离不开那些关键性的人物。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胡适等。
他们在不同时期所提出的表达民主观念的概念及与此匹配的一套支撑性的词汇,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观念流变史上的重要环节。
——《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1840~1949年成果简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中国近代民主观念之流变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材料中民主观念流变的风向标式的人物加以修改、补充或否定,如补充至少补充两名,并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
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
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官……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
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
”并下令调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的改革在注重社会平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改革的积极影响。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
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
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
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
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5卷。
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皆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
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
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简要评价。
答案1~5.BACBD6~10.BDBDA11~12.CC13.(1)人都有追求财富利益的本性;农、工、商、虞都是人民的生活来源;发展经济要顺其自然。
(2)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钱学森具有突出的科学才能。
历史意义: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和自信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培养出一批科学人才,为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奠定基础。
(3)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加,中国人心态更加开放包容。
14.观点一及论证:同意材料中的中国民主观念是“舶来品”。
因为中国古代政治上长期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民主可言;随着近代鸦片战争,西方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
观点二及论证: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发展和流变过程中,呈现四个阶段:戊戌变法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期间主要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期间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时期,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总之,不同时期所提出和表达的民主观念均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的发展。
观点三及补充论证:风向标式的人物①孙中山。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②毛泽东。
主张学习俄国,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抗战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