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型塑研究——以桂阳县和平乡西利村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基于文化传承的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传统村落面临衰退甚至消失的窘境。

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文以阳山村为例,充分挖掘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并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湘南;郴州;阳山村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在乡村,特别是传统村落。

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濒临衰退甚至消失。

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文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

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1、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格、村落选址没有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阳山村湘南,泛指湖南南部,主要包括郴州、永州和衡阳。

阳山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陽县正和镇,是具有湘南地域特征的传统村落。

2.1概况阳山村现存明清时期单体建筑60余栋,大部分保存完好,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村落格局完整。

于2016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2历史1497年(明朝弘历年间),增城(广东增城县)知县何天禄辞官,举家来到骑田岭下的廖家湾,开设书院,聚族而居。

骑田岭古称阳山,因此得名阳山村,于清康乾盛世基本成形,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2.3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挖掘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

2.3.1村落格局湘南地区的村落选址讲究风水,可以概括为“枕山、环水、面屏”,即依山面水,收气挡风,前有大片平地,并有流水蜿蜒。

阳山村坐东北朝西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一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良好环境。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必修4大题攻略主观题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查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部编版)必修4大题攻略主观题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查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回溯历史,从认识到“贫穷 不是社会主义”、先富带动后富,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再到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 迈进,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循序渐进,既尽力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量力而行,提 出了前后连贯、与发展规律相契合的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 文化自觉,有利于避免破坏性开发, 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把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们 写 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文化自觉,引 答 导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自觉地加以保护 案 和传承;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保护、传承与利用
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 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 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 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 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结合材料,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对此加以说明。
有机统一起来。
失分原因:读材料不够细致,漏答克服错误观念,避免破坏性开发,把 保护、传承与利用有机统一起来。 防范措施:阅读材料信息要细致、全面,并将设问信息与材料信息结合 起来进行全面把握。
术语必背
1.如何运用主观能动性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 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 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 起来。

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

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

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作者:钟佳利魏慧萍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摘要:文旅融合导向注入传统村落建设,旨在承续村落历史人文生态,实现文旅產业互勉互利格局,为乡村可持续发展议题提供先行示范。

从文旅融合内在逻辑出发,以广州市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观察对象,通过解释性序列混合研究方法,挖掘语言景观的时间元素特质,探究其如何参与和观照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内涵建构与价值实现。

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蕴涵历史、怀旧和当代文化时间元素三种类型,其中怀旧文化时间元素的呈现方式多元复杂;2)三者在同一空间建构出四种内涵样式,即文化承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与文化变迁; 3)文旅收入和消费者文旅体验对应着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实现,不同时间元素在景观中的重新组合使得此类文旅体验契入消费者的身份转换和心理空间; 4)传统村落文旅语言景观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地方政府的价值预期、细致规划和建设驱动,以及语言景观在场域中所显现的时间元素搭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内涵建构;价值实现;景观;时间元素作者简介:钟佳利,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话语分析、符号学(E-mail:****************;澳门 999078)。

魏慧萍,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词汇学、国际中文教育、社会语言学(E-mail:**************.mo;澳门 999078)。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3)06-0081-132021年4月国家层面出现文旅合一发展的导向,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旅融合的发展核心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和旅游产业如何默契相携并进且落地实践,是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摘要: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迅速减少,并有日益加剧的趋势。

近年来,贵州省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出台专门意见,安排部署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落实,传统村落得到较好的保护。

本文对贵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对下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升级打造中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K878 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56-02传统村落,通常情况下是指形成时间较早(民国以前),拥有较为丰富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聚落形态。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多彩贵州的靓丽名片。

因此,对贵州传统村落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能够传承乡土文化和保存历史记忆,更是有助于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实生活需求。

一、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贵州省共有426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的16.7%,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云南。

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1602个村落列入,贵州省又有120个村落入选。

同时,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资料显示,贵州省民族村寨较多,50户以上的民族村寨约有1万余个。

在国家民委2014年发布的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中,贵州省有6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数量全国最多。

上世纪80年代初,贵州即着手开展村寨调查并进行保护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批露天民族民俗博物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国际化视域。

“1995年,中国和挪威学者组成的课题组对贵州省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考察,拟筹建一种新型的文化机构――生态博物馆。

至2005年,相继建成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5篇范文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5篇范文

传统村落调研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传统村落调研报告传统村落的定义: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入选该名单,其中贵州省最多,有90个,云南省和陕西省分别为62个、49个,分列2、3位。

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已达到2555个(2012年第一批共计646个,2013年第二批共计915个,2014年第三批共计994个)。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统计局: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比如,有的村落坐落在山环水抱、茂林修竹之中,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

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经历很长时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

例如,浙江省永嘉县的苍坡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活,又寄托着先人天人合一、耕读传家等美好愿望。

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城镇建设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BS研究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lin City■程赞CHENGZan贺家宝HE Jiabao李帆LI Fan【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精髓和民族的根基,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分析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采用综合特色价值分类法,将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分为耕读名人型、商贸交通型、民族宗教型、革命纪念型并对各类传统村落分别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好桂林市域内的传统村落【关键词】传统村落;分类;保护与发展;策略[Abstract]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essence of China's farming civiliz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it has a relatively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scientific and artistic,and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lin and adopting tli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 value classification method,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lin are divided into farming and celebrity,trade and transportation,nationality and religion and revolutionary memorial type.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vari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lin City in a more tai^eted manner.[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classific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strategy程赞,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贺家宝,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帆.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0引言2012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个地方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村镇工作的重点。

关于桂阳县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关于桂阳县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

关于桂阳县城中村改造的调研报告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地区。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和扩大,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围绕县城的城中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结合调研情况,就城中村改造问题谈点看法。

一、桂阳县城城中村的现状(一)主要特点。

一是城中村面积大人口多。

县城城中村有腊树下、刘家岭、财神庙、龙潭村、北关村、培才村、城南村、李家湾、豆腐村、塔背村、新澄村、柏树村、牛巷口村、小宝山等14个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人口约4万人,占县城人口的四分之一多。

二是经济发展基础弱。

目前,我县城市建成区内的培才、龙潭、北关、上辇豆腐冲等许多城中村,为了县城的发展,已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了县城建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

这就使得这些村(居)委既没有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又失掉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三是社会保障待遇低。

2006年以来,县城建成区内的村委改制为社区,但由于土地性质、集体经济等改制不到位,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有的还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是群众生存环境差。

城中村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已成为危房,加之,近年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房屋普遍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如2005年至2007年环城西路范围的居民住宅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100%,造成了采光不好、通风不畅、屋内潮湿等不利于生活的恶劣环境,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作者:张伟杨丽莎田利召任利平郭斌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6期[摘要]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原则,探讨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传统村落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农耕文明,事关传承文脉,是民族的精神家园。

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活性的传统村落而言,在落实保护的同时,更需要推进其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科学推进传统村落健康发展,更好地传承和繁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沙河市为例,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

1 沙河市传统村落解析沙河市历史悠久,地貌丰富,人文荟萃,置县已有1400多年。

目前,沙河市共有16个村庄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居邢台市第一,河北省第三;其中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10个。

2015年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沙河市召开。

沙河市传统村落在丘陵和山区依势而建,呈集中连片分布,具有以下特点:村貌区域特征鲜明,建筑样式独特,多保留原建状态,审美价值度高;历史文物遗存多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厚,传统文化保持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村落与山水风格融为一体;红色文化突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水平急需提高。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滞后,尚未形成合理良好的发展局面。

(2)村落存续环境被规划性和建设性破坏严重。

简单执行“旧村改造”和“城市理念”,忽视了传统风貌、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不重视自然、历史和人文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文化多样性逐渐丧失。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纪实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纪实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纪实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广西如画的山水间,居住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 个世居少数民族。

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同胞来说,村寨既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

依山势拾级而上,在青山环绕、重云叠雾中,有一个精致的瑶寨——白面瑶寨。

其沿袭瑶族传统木制结构的“半边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白面瑶寨坐落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生态乡村旅游区内,与国家4A 级景区——龙胜温泉度假区毗邻,全寨共有45 户、190 多人,97% 是瑶族。

身穿桃红色上衣和百褶裙,系着黑色围裙,用黑色头帕将一头长发盘成发髻固定在额前的村民杨小凤,热情地引我们去她家看看。

包括杨小凤家在内,寨里的大部分木楼都是近两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新翻修的。

“老房子是那样的。

”她伸手指向自家对面那栋明显破旧的黑色木屋:“以前的房子楼层都很矮,里面也没有卫生间这些设施。

”如今,杨小凤的新房宽敞明亮,传统木制家具和现代家电一应俱全。

她在自家木楼的一层开起了聚阁楼土菜馆,用瑶家菜招待观光旅游的客人,二楼还备有两间客房,配有现代化的卫浴设施。

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白面瑶寨更注重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注重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居住条件加以改善。

为此,村里还以寨里年高资深的老人为主,成立了白面古村寨保护与改造工作理事会。

截至目前,各级政府已投资1380 万元,完成了村寨房屋的外立面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保持原貌,只对局部进行加固,例如对青瓦进行翻修;在寨内道路硬化的同时,也保留原来的青石板路并进行加固、美化,对没有青石板路段尽量恢复原样;对古老遗留的石碑和水井进行加固和景观化打造;按村寨原有的风格新建游客中心、红瑶博物馆、购物长廊、休息长廊、观景亭、寨门、停车场、旅游步行道以及污水处理、鱼塘及村寨绿化、道路硬化、村寨亮化等21 个建设项目,使其旅游品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桂林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

桂林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

桂林市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作者:仇美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2期本文以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既达效果作为评估的对象,通过实地的调研甄选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因子,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组合不同的影响因素以及调整体系中影响因子的权重,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指导。

桂林市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农耕文化的历史古城,古老传统质朴的农耕文化催生了大量的传统古村落,桂林市传统村落数量向来是广西之首,截至现在,桂林市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有85个,全区一共161个,可以说桂林传统村落数量占据了全区的半壁江山。

对于桂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自国家住建部等部委工作组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早在2013年,恭城市政府就通过了关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古村落保护规定》的条例,为全县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制定了明确规范轨道。

2017-2018两年,广西获得中央财政资金补助支持保护传统村落,合计39个传统村落获得补贴,其中桂林占据了20个,每个村落可获得中央直接补助的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合计300万元,用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效保护。

各高校积极响应政府“活化”传统村落创意设计人才的政策,配合国家的人才需求,促生了“传统村落保护设计与维护管理人才培养高研班”“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等。

虽然对于传统村落各方面的保护与发展从未间断,但是在实施保护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不少问题,不少村落在修复重建过程中失去了本心,逐渐为“形”所束缚,忽略了传统村落保护中最重要的“魂”的继承与发展。

该问题被学术界大量学者专家关注,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之一,本文此处不再赘述。

而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却鲜少获得业界学者的关注,即如何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价与监测,以及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

本文将以桂林市为例,探讨桂林市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绩效的评价。

传统村落“文化母本”的生成与转化

传统村落“文化母本”的生成与转化

传统村落“文化母本”的生成与转化作者:谢旭斌李雪娇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5期[摘要]研究立足传统村落文化的“母体”特质,把其作为“文化母本”的概念。

分析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所具的母体意蕴与文化系统特性,探讨其文化生成的特质及现代转化的方法。

从生成论与系统论角度,将传统村落文化视为文化生发的起点和“冶炼场”,为人类的繁衍与文化的生发提供孕育场和滋养力,是民族文化的孕育之源。

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是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共生与转化利用的新路径,是促进和培育现代乡村家园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母本;文化生成;乡村社区培育[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5—0126—08Abstract: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ma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which regards it as a concept of "Cultural Matri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ternal implication and cultur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Matrix"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discusses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formation and method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tion and system theories,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melting field" of cultural growth. It provides breeding field and nourishing force fo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cultural growth. It is the source of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village culture is a new path to realize the symbiosi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also a new way to promote and cultiv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in modern village homes.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cultural matrix; cultural formation;cultiv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傳统村落是人类农耕文明与乡村聚落文化的艺术表征形式,是我国悠久农耕文明留下的一笔巨大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

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

·资源与环境·2023年8月第14卷第16期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张玲中共桂阳县委党校,湖南桂阳424400摘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事关环境美化和宜居乡村建设,事关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湖南省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建房规划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今后应从加强宣传、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加强管理、配齐基础设施,健全机制、强化资金投入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148-40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足见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

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为了解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笔者于2022年9月走访了桂阳县方元镇、太和镇、樟市镇等乡镇,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开展座谈的方式深入一线开展调研,通过收集素材、分析数据、研究讨论,提出桂阳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

1桂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桂阳县于2019年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投入1080万元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对计划内63个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全面整改。

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

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陈向阳(福建九匠九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132)【摘要】在中国各大传统村落中,闽南地区传统村落独具匠心。

在宗族文化与华侨文化影响下,闽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展现出了演进规律与布局特点。

现阶段,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并不容乐观。

故而,本文从闽南传统村落价值方面着手,分析了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现实情况,并提出了增 强闽南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闽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闽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T U0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6-096-03【本文著录格式】陈向阳.闽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3 (06): 96-98.传统村落指的就是构成较早,具备丰富的传统资源,至 今为止保存完整,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等的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实质上是对价值的保护,不但涵盖了村落环境与传统建筑,也涵盖了村民传统活动与历史文化精神及其构成村落的主要价值。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进行了村落调研和评选,闽 南地区传统村落就有四十多个,故而,本文以闽南地区为例,对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一、闽南传统村落价值(一)历史文化价值闽南因为闽越土著文化的旧传统、背山面海的地理特点、中原汉民族迁徙等所影响,构成了闽南多元文化。

闽南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其建筑与民俗文化、戏曲与宗教文化均有着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浓厚的底蕴,借此产生的非遗承载着闽南地区人民的历史技艺,生动且直接记录了闽南地区人民在各时代的文化传统和生活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比如闽南地区的茂霞村,在很早以前,该村落就已经被选入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落历史发展下来的传统民俗有着闽南地区本地的特色。

西部历史村落产学研扶贫协同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探讨

西部历史村落产学研扶贫协同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探讨

西部历史村落产学研扶贫协同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探讨作者:陈庚玲李欣原金樾来源:《西部资源》2023年第03期[关键词]乡村振兴;产学研;西部历史村落;协同机制;古建筑保护21世纪以来,乡村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并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1]。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但乡村的传统建筑正在逐渐淡出视野,历史文脉遭受无情割裂[2]。

目前一部分西部古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缓慢[3],长期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尚未遭受开发损坏,村落肌理和反映传统生活的历史信息虽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2],但没有保护。

村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与保护制约的矛盾使村落丧失了活力。

另一方面,部分先行开发的村落由于缺乏保护经验,遭受无序开发,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面临极大危机[3]。

对于这类村落而言,投资开发不足以支撑振兴,但如果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乡村能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建设乡村,就有可能多方共赢,实现巨大成功[4]。

目前,世界各国竞相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4],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5],但对于西部历史村落产学研扶贫协同机制的研究较少。

文章对月岭村进行研究,基于多方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结合产学研合作视角,尝试进行初步探讨,为西部历史古村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对策。

1. 月岭村现状广西桂林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处于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村落肌理完整,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典型湘南式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底蕴丰富[6]。

古民居的主要建筑群由六个堂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组成,村落内还有古牌坊、文昌阁、将军庙等单体建筑景点[7],村落肌理保存完整,建筑风貌未见明显破坏。

月岭村宋末建有的剧团在明清时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桂剧的奠基人——曾是台湾巡抚的唐景崧正出于此[6]。

村内现仍保存一座完好的古戏台,不少村人还保持着爱演桂剧、喜看桂剧的传统[7]。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环境
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
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
Br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4 社会综治型模式
分布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
特点 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 善。
典型案例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VillaBgre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 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 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分类目标:从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方面设定了20项具体
目标,并将原则性要求与约束性指标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VillaBgre
美丽乡村建设
开发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及开发模式探究
VillaBgre
2014 开发模式
国家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于2014年2月正式对外发 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VillaBgre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 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 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 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

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材料

编号:2015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重点项目立项申报材料项目名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申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项目申报成员:梁晴晴丁馨育李凯周嬴郝斌刘丹二○一四年十一月A、申报者情况申报者情况姓名梁晴晴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11.02 现学历[ A ] A大学本科 B硕士研究生申报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艺术与设计学院专业艺术设计学号07 学制 4 年作品全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作者情姓名性别学号电话所在单位备注刘丹女09 艺术与设计学院有无合作者请在此说明:√有□无李凯男20 艺术与设计学院丁馨育女01 艺术与设计学院周赢男30 艺术与设计学院郝斌男18 艺术与设计学院说明:1、必须有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或集体作品填写一文学历最高的代表。

2、本部分中的各学院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D、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申报作品情况作品全称《桂林古村落的新模式改造与应用》作品所属领域(在选项上画√)√A经济√社会□C法律□D教育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桂林的古村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落变得过于商业化,也有因偏僻、缺乏维护资金而颓败。

人们想看到它最初的面貌。

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是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创新之处1、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询问、文化底蕴的了解,结合了艺术的特点将设计很好的融入到古村落之中。

2、从桂林旅游城市和国际化的角度重新考虑研究各村落的发展模式,实现研究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创新。

3、从心里学角度剖析人们对进入古镇古村落所盼望能见到的原始视觉及其心里认知程度。

4、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力求实现研究结果所呈现的创新与和谐并进。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被破坏,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则是一层层的高楼大厦,古村落从此被更多的人所遗忘,因此,古村落的发展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围绕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为理念进行每一步的规划设计,体现古村落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乡村建筑设计案例

乡村建筑设计案例

单1.飞击茑添集加*您松的阳标陈题家铺—乡村轻钢装配式实践
1
总结
gad·line+studio在设计之初就制定了两种策略来回应上诉两个看似矛盾的诉求。在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始 终遵循两条平行的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 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形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为保护传统聚落风貌提供设计依据; 二是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术,植入新的使用功能,适应严苛的现场作业环境,满足紧迫的施工建 造周期,同时提供较好的建筑物理性能。
单1.飞击茑添集加*您松的阳标陈题家铺—乡村轻钢装配式实践
1
结构形式选择
项目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运输不便,大型 建筑机械无法进入,对于传统民居的现代 空间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严 峻的施工环境 ,设计首先从结构形式入手, 综合各种因素,决定采用新型轻钢装配式 结 构体系。结构梁柱为截面尺寸200毫 米X 90毫米的基本单元杆件,由两根壁 厚2.5毫米的C型钢合 抱弦扣而成,冷 轧成 型。杆件之间 螺栓连接,无需焊 接。 最小化的结构单元,能够解决运输难题; 高度的预制率和连接方式 ,便于现场施工 安装 。
2. 边界自由化,将建筑,菜园,农田组合形成前后院落,将建筑的边界扩展到院子和农田的相互关系上, 使基本生活单元的首层的空间结合各种功能的可能性(菜园、花园、农田、停车、晒衣)。将整体的均好性、 地域性、生活实际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成有意思的组团关系。
3.宅基地的前后院落空间中,将各种活动引入其中,将多生态的种植场地结合私家院落布局;将非常有限的 道路,与室外停车场地结合,创建一种新的居住模式。
飞茑集松阳陈家铺乡村轻钢装配式实践空间改造两栋民居夯土墙体保存较为完好设计将其整体保留原有建筑内部空间格局狭小木屋架也已年久失修拆除后植入新型轻钢结构并将新结构与保留的夯土墙体相互脱离避免土墙承受新建筑的荷载

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3-01T08:03:22.17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8期作者:魏茂霞[导读]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颖的话题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被频频提起,那什么是乡村旅游呢?为什么乡村旅游又会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呢?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临沂大学 276002摘要: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发展乡村旅游有一定的优势,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将它保留下来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理解和把握的事情,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将传统村落进行传承,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更好的契合文化振兴战略,使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内生驱动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传统村落;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颖的话题在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被频频提起,那什么是乡村旅游呢?为什么乡村旅游又会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呢?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乡村旅游是整合乡村资源、促进乡村产业经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的一条“看上去很美”的途径。

乡村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以它独有的方式默默增长。

现在的人想要回归自然,所以给这一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机会。

一、如何理解传统村落现状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传统村落有它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像一些广义的“农家乐”是不能被定义为传统村落的。

就如同其中的民宿,应该有它独有的主人情怀与生活气息。

这是一种旅游原真性的表现,是与舞台化表现相对而言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村落的年轻人跳出了村落的圈子,脱离了传统村落的文化这就使得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 ·143·智库案例摘要:本文以湖南郴州桂阳西利村为研究对象,从地理面貌、建筑形制、人文积淀等全面分析西利村,通过对村民生产生计模式等进一步探析得出其保护瓶颈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滞后及人口流失严重这两个方面影响,再进一步提出该村落的修复、整改及利用策略。

关键词:西利村;建筑;保护策略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31-0143-002周 惠传统村落的型塑研究——以桂阳县和平乡西利村为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00)一、西利村自然禀赋(1)地理面貌。

西利村位于湘南地区,所在地三面环山,从山上到山下仅有一条近30公里的盘山公路,分布在地域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

由于地处偏僻,这个分布在地域环境相对独立地区的传统村落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山林面积占了70%,还有大片田地。

为了更多地让出平坦、肥沃的土地作为农田,村庄住户基本都在稍高的台地上,这样既有利于排水、采光通风和农业生产,同时还形成了屋宇层叠的古村理想的人居环境。

(2)建筑型制。

受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建筑影响,西利村建筑同样也是青瓦砖墙,村户之间的地面过道不同于水泥路也不是黄泥路,而是以宽大青砖铺砌而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屋顶的飞檐上翘明显,类似于一叠马头墙。

布局简洁,朴实素雅。

而民居内以柱式撑立的厅堂、堂前狭小的天井、内廊等公共空间具有交往、劳作、采光、通风等功能,木质雕花的窗棂等与赣派建筑的型制如出一辙。

绝大多数住户都是一层,但往往厅堂敞亮高阔,隐隐透露出一种秩序。

该村极具标志性的西利宗祠立于群峰之中顺应自然而建,宗祠为小型四合院结构,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

明堂宽大,方正,左右互衬,四势匀和。

西利祠堂规模较大,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

不同于村民自住房屋的砖砌结构,西利宗祠全部是木质,戏台保存完好,且延用至今,村里大型宴席都会选择在这里开办。

住户、庭院、宗祠远看相连成片,使整个西利村形成有节奏、有自然景色又情景交融的生动空间。

(3)人文积淀。

在传统村落中,村落与自然环境本就是长期的共生关系,而人文与自然相互依存,通过人文环境可以对村民进行教化影响。

从古代到现代,西利村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都是围绕田地展开,虽然山林植被丰富,但基本没有加以开采或种植其他经济树木。

西利村依旧把土地当做他们生存的根本。

从村落建筑型制、装饰布局、匾额题字等可以看到跟土地相关的文化渗透到西利村人的生活的的方面。

比如村民建筑外墙之所以以牛头造型及诗歌题字装饰,就与劝耕、读书有关。

因此,通过解读当地的耕读模式可以明晰西利村文化底蕴和历史文脉。

西利村建筑西利宗祠戏台中心西利宗祠是西利村礼制空间的核心体,它与民居的关系则表征了社会伦理关系与家族等级秩序。

该村四百多户,绝大多数是江姓,是建立在相同姓氏并源出同一世系的宗亲。

以儒家礼仪诠释的宗法血亲道德规范,使宗法血亲关系成为一条影响中国发展走向和进程的线索。

中国的宗族制度形式主要就是用祠堂和族谱等将同一祖先的子孙联结起来,聚族而居。

三千年中国变迁,唯一难变的是宗亲关系,文化可以通过人类血脉遗传,明显的西利村所受的礼制文化也是以儒学伦理为根基。

“濂溪先生”周敦颐就曾任郴州桂阳令,他所作的《爱莲说》为世人传颂,其以“无极而太极”世界本体论为主要命题的“濂学”理论思想对该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西利村生产条件由于地处偏远,西利村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农耕经济特性,表现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机械使用度低。

水文条件又是影响村落生产结构的重要因素,西利村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全村1000多亩水田之前仅靠一座60年代修建基本山塘-大风头山塘作为灌溉水源,山塘经多年运行,放水设施严重老化,坝基坝体也渗漏严重。

在2014年桂阳县被列入全国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名单之后,西利也被列入建设规划,虽然现在千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但村民用水设施依旧还有许多改进之处。

受水源灌溉限制,西利村经济农作物以烟叶和花生为主,一半的田地都是种植的烟叶,反而大米、蔬菜等农作物所占比例不高。

桂阳烟叶种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素有“烤烟王国”美誉。

目前,桂阳烟叶规模产量居全国前三、湖南第一,而西利村位于群山之中,空气含氧量丰富,该地所产烟叶颜色橘黄,油分充足,叶片适中、含梗率底,燃烧后烟灰洁白,香气浓郁、柔和、纯净,具有不同于其他烟区的独特地域特点。

三、西利村保护瓶颈(一)经济发展滞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桂阳县仍居贫困村镇之列,西利村生活条件更加落后,虽居高山,村内水资源短缺,时常出现村民因争夺水稻灌溉用水打假斗殴事件。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留居村落的基本为中老年人,他们的经济来源单一,经济作物主要还是花生和烟叶。

受生产条件限制,不论是花生还是烟叶市场参入度不足,即使对外出售也无加工再生产,价格偏低。

受经济条件落后影响,西利村老村一部分还保持着清末乡土建筑式样,而另有一部分保持青石板道路。

村内现有建筑400余栋,其中60%以上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修建的房屋带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建筑外墙以瓦片加墙绘组合牛头装饰,木窗有手工雕刻的立体花鸟。

而村民本身对这些非物质文化并无太多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也基本围绕于改善家庭物质条件。

根据对西利村问卷调查统计,智库时代·144·智库案例村民对所居建筑中所蕴含艺术历史价值等认知度较低,统计结果中有73%为“不了解”,只有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详细了解”,甚至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完全不识字。

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主要还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水平不高。

(二)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新的交通方式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西利村也不例外。

年轻一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倾向现代化,往往会选择到县城谋生,40%的老宅因为长久空置无人居住或者因只住着老年人没有能力补修而变的残旧不堪,村落“空心化”日趋严重。

留在当地村民绝大多数选择自建新房的住户,通常采取就地翻新老宅或在老宅周边择地盖建。

新宅的迁移带动了人口的转移,使这个村落不复前期的完整性。

西利村“空心化”概貌除了村落本身人口流失问题,还有就是持有传统建筑工匠技艺工匠人口的流失导致老宅修缮专业人才的缺乏。

西利村老宅过道的大块青砖都是村民当时于山头用人力开采打磨而建,房屋的砌砖也是人工烧制而成。

城镇化的影响使得西利村近十来年新修的房屋上已完全没有老宅风味,带有“堂厢式”意味的房屋基本构成格局已被毫无特色的二层或三层的楼房所替代,外墙也全部用瓷砖填满,再无手工痕迹。

四、西利村保护对策(一)修复整改方式1.保持村落景观的完整性人口的流失使得西利传统宗亲组织的观念变得相对淡薄,而城镇化的影响使得村民在新居选址上不再受制于传统札制观念和风水观念。

然而,村落从选址开始,其中的建筑型制、山水格局及沟渠阡陌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组合。

在这样一种平衡自然的组合中,才会有人文耕读积淀以及带有传统乡村特色的朴素审美,正是这样的村落景观的自然与人文审美的有机组合才凸显出传统村落性格本质,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传统村落的修复方式标准必须与城镇改建有明显区分。

因此,对于西利村的修护前提是顺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持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加强老宅宅体的修建。

其建筑标准类似于阳山村修旧如旧,而不应以统一别墅化为最终目标。

首先从西利村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村落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建筑实体与山体水木的关系。

由于西利村老宅住房比较密集,具体开展修复时应以西利宗祠为中心,适当拆除已经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住所,增宽过道设计。

新过道的设计与原有的青砖肌理相融合,通过过道的联系性,可增强村民对于原有的走街串户的场所感及精神认同感。

2.强化内聚型空间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之所以能维系数百年,就是以血缘为发展基点,带有根深蒂固的群体的团聚力与向心力,这种内聚性的空间形态实际就是通过公共设施、标志领域及邻里空间来维系。

这种内聚性可以是整体内聚也可以是大内聚空间中套小内聚空间,再由多个内聚性的群落组合成整体聚合的空间形态。

所以,在河岸旁、巷道宅前等能增强村民互动的地点搭亭设坐;而在祠堂、戏台等共用设施处设置文化娱乐中心,娱乐设施尽可能的倾向老人及小孩,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

至于古树、图腾装饰等标志物则尽可能的保留原貌,以维系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除了注重公共场所的改造,单个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需改建,这种内部改建所针对的是质量较好的老宅。

改建原则则是在不影响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完善使用功能:规划好水电线路,增固木质扶梯、木质墙板,刷新室内地面。

其余如外墙面翻刷、新瓦添置等应与原有墙体瓦片质感保持一致,而门窗的修葺风格也尽可能使用传统工艺及材料。

(二)利用策略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所有对于西利村保护建设构想都基于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而该村还没有纳入到桂阳的新农村建设体系中,除了按照国家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危房改造外,西利村经济水平的发展还有赖于提高村民本身的经济水平。

村民只有在老宅找到不逊于外出谋生的安身立本的方法,才不至于使老宅成为一个“空壳”。

西利村虽三面环山,树林茂密,但都是自然生长的植被。

发动村民将周围的山林适当开辟,换植能产生更多经济收益的柿子树、枣树、板栗树、柚子树等。

至于当地产量本身已经很高的烟叶、花生等特色农耕作物,可联合县城的工厂进行适当加工后再投入到市场,这样既可以丰富农耕产品形式,还可以提高售卖价格。

虽然以西利村现有的基础设施水平不太可能发展旅游产业,但可以开辟挖花生、卷烟叶、敲板栗等农耕体验区,吸引县城周围的人群假期周末游玩,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这样也能吸引稳定客流。

2.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工具,将西利村的建筑风格、农耕体验区、戏台表演、宗祠活动等制成音像作品,以供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地方。

另外西利村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对摄影爱好者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通过举办以“美丽西利”等系列主题的摄影大赛,不知能扩大西利村的知名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利、了解西利。

还有西利村的枣子,个体虽小,但非常匀称,比市面售卖的大枣口感更甜更细腻,若以“珍珠枣”命名出售也不失为一种宣传手段。

以此类推,通过西利的历史文化这个面,再结合实际产品的这些点,将西利特色串成线,以立体化形象推给国人,发展当地经济,才能为西利村可持续保护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传统村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聚居点,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内容。

诸多的因素造就了西利村不能有效保护的危机,但只要对现有村民建筑进行彻底调研,寻求政府支持,更新开发规划,对现有条件加以充分利用,详实保护措施,这样还是可以将当地的物质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