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现状及提升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单位,是农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场所。
由于农村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地震灾害容易对农村民居造成严重影响。
农村民居普遍以传统砖木结构为主,抗震能力薄弱,一旦发生地震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随着地震频发的趋势,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加强农村民居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普及地震知识、开展应急演练,并建立完善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问题意识农村民居是我国乡村地区的主要住房形式,而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农村民居的破坏性极大。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严重地震灾害,给农村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也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意识就在于,由于农村民居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房屋在建造过程中未考虑抗震性能,导致在地震来袭时易发生倒塌垮塌现象,给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危害。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居民防震意识不足,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加强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至关重要。
只有重视并实施科学的防震减灾策略,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震意识,加强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3 研究意义农村民居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居住形式,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抗震设防能力薄弱,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将对农村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极大威胁。
针对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与策略
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与策略摘要:近年来地震频发,每一次大地震的发生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但由于农村房屋缺乏规范性,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房屋都没有采用抗震设计理念,每次地震的发生都给一些农村地区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因此,增强农村居民的抗震设防能力,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工程建筑要做好抗震设防,严格按抗震设防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按标准施工,严把施工质量关。
关键词: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策略1导言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农用房屋都是因为缺乏合理的结构设计,最终导致了农用房屋倒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多年,灾区的农用房屋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农用砖房在抗震中仍存在一定不足。
所以,本文结合农用房屋的抗震现状,从而提出农用房屋的抗震改进措施。
2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2.1地基不稳导致房屋主体结构倒塌目前我国很多农用房屋在地基构造上并不牢固,在地基构造中,都没有充分夯实地基,而且地基构造深度非常的浅。
因此,不牢固的地基,就会导致农用房屋结构局部沉降,甚至会导致整体结构塌陷。
在强震来临的时候,农用房屋的主体结构由于地震摧毁力量而破坏,最终房屋上部结构就会因为下部结构破坏而发生倒塌。
2.2建筑整体性能不足农村房屋整体的稳定性常常会以地震、爆炸等发生时和发生后的结构作为参考。
调研得到的设置瓦屋盖的房屋情况,绝大多数没有进行可靠的锚固,同时,在使用现场预制构件时,如预制过梁、预制板等预制构件,少数因楼板与墙体连接不足而不能满足要求。
砌体抗剪强度不足导致砌体结构容易发生变形。
另一部分问题大多是未在恰当的位置设置构造柱,且砌体墙承重部分高度过高,未遵循规范,易导致建筑遇震摆幅过大。
2.3房屋设计达不到规范要求导致结构失稳农用房屋的结构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参考当地的设防烈度和抗震设防标准等因素对结构进行设计。
但是在很多地区,农用房屋的结构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达不到规范要求。
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doc
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积极稳妥地探索适宜我省省情和农民生活特点的新型住宅发展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期盼最为迫切的生活需求,是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时代要求。
目前,富裕的农民建房积极性很高,如何从发展和改革角度,引导农民群众从居住实用舒适向抗震安全上来,是我们从事建设工作者面对的新问题。
一、我省农村住宅现状自古以来,我省农民群众住房经历掩蔽、舒适、安全三个阶段,也经历了土坯、砖木、砖混的漫长时期。
住上“红砖房”被称为农村富裕的标志之一,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住宅的舒适度和安全度提出了新要求,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农村住宅质量的发展相对城镇较为落后,建筑形式单一,散乱无序,无抗震设防的现象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有:一是不规范。
村庄无规划,建筑无设计,建筑工匠无资质,监管无机构。
建设各类法规、规范、标准等不适宜农村建设,致使广大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状态。
村庄日益外延,无整体规划设计标准,建设盲目互相攀比,追求外表华丽富贵,忽视内在质量安全。
二是不安全。
根据我国近年发生的地震,80%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5级以上的地震有92%以上伤害来自农民住房倒塌,也存在房屋选址不当、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所致。
虽然前段时期我国云南地震震级不高,但农房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主要原因是农村民居墙体承重、结构跨度等主要措施根本不具备抗震设防要求。
三是不管理。
这几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县城区域的城中村,新的开发区的农民为了拿到更多拆迁补偿资金,随意乱加乱建现象较为突出,原本一层的基础,盲目加盖到三层、四层,造成倒塌死伤人员现象屡见不鲜,后果危害十分严重。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保障农村居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针对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的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宣讲会等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利用媒体、广播、电视等渠道,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2.加强农村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农村地震监测体系是农村防震减灾的重要基础。
应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完善地震监测台站网络,提高监测能力。
培训农村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应急措施。
3.加强农村房屋结构技术指导和检测工作对于已有的农村房屋,应建立房屋结构安全检测制度,对农村房屋进行定期的结构安全检测。
加强农村房屋结构技术指导,提供农村居民建房的设计和施工指导,确保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4.推广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采用新型材料和建筑技术是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广使用轻质砖、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推广使用搅拌站生产的商砼,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5.加强农村居民自救能力培训组织农村居民参加各类自救能力培训,培养他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农村居民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6.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法规,落实好防灾减灾预算,推动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农村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协调性。
农村房屋建设中的抗震现状及措施
农村房屋建设中的抗震现状及措施摘要:我国大多数破坏性地震都发生在农村,笔者结合抗震相关理论及近几年房屋建造状况,针对农村房屋建设的抗震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关键词:农村房屋建设;抗震;措施在新时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随着国家住建部门实施的各项政策,农村的居住环境以及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大幅改善。
然而,大自然的灾难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虽然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但房屋施工如果将抗震建设措施认真做好,就会有效减少地震带来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一、农村房屋抗震现状(一)村民抗震意识淡薄近年来,我地区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大地震,因此造成一些干部群众思想麻痹大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防灾知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能力。
片面追求高大、宽敞、明亮,外表上装饰投入过多,房屋结构抗震过分省钱,有的根本不考虑房屋抗震质量安全问题。
(二)周边场地及地基建设根据工程事故调查分析,大部分工程质量事故与地基基础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地基基础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补救,必须高度重视。
在农村住宅中,墙体出现裂缝极其普遍,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持力层土质不均匀,导致基底土质产生不均匀沉降,墙体结构受破坏而形成裂缝。
一般在住宅建设施工过程中,若不重视住宅选址,施工时只对地表浮土稍作清理,不满足住宅埋置深度就盲目施工,而一旦基础被雨水侵入,地基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有的住宅建成后,也可能因地下存在地道、枯井、墓穴等造成明显不均匀沉降,有的甚至导致质量事故发生。
有的住宅在建设施工中不设置地圈梁,有的设置了圈梁又不能够形成封闭,达不到防止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房屋不利影响的效果。
(三)抗震墙结构部分建筑的底框结构未设置抗震墙。
其一,为了增大利润减少抗震墙的数量;其二,为强调空间功能,抗震墙的设置不均匀;其三,部分工程过多设置会导致抗震墙薄弱层向上移动,建筑结构若出现变形,地震时会有更加严重的破坏;其四,没有标注剪力墙抗震等级。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民居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农村民居建设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一、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农村民居建设一直以来以自建房为主,缺乏专业的规划和设计,加之地域气候差异,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建方式也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导致了农村民居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监管,出台相关建筑规范,确保农村民居的设计和建设符合安全要求。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规范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在自建房时也能遵循相关规范,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二、推动农村民居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目前,农村民居建设中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大多较为简单,抗震性能较差。
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来实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对民居进行改造,采用更加稳固和抗震的建筑材料,采用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
农村民居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也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安全管理体系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民居进行抗震评估,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农村民居的安全档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政府还可以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和自护意识。
四、加强农村民居抗震减灾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民居抗震减灾技术的支持力度。
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建设,为农村民居提供相关的抗震减灾技术支持,推动农村地区的抗震减灾工作。
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对农村民居进行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农村民居提升抗震能力。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繁,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安全意识亟需提高,农村民居的安全状况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有效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十分必要。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安全意识在农村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让农民了解地震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在学校、农村广场等公共场所可以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展板,进行多媒体宣传,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自救能力和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民居安全检查与评估为了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应该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检查与评估工作,早发现、早预防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可以利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农村民居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评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隐患地区的监测和预警,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
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强自我安全管理,自觉排除安全隐患,加固房屋结构,提高自救能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筑。
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要避开危险区域,科学规划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民居。
在新建、改建房屋时,要遵循防震建筑设计规范,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增加结构抗震性能,确保房屋的安全。
加强对农村民居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违章建筑行为,杜绝盲目建设和不合格建筑。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为了加强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应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灾害防控能力。
还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突发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救援。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调查调研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现状调研报告现状性能农村调研报告抗震民居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宏观要求多,而实际操作较差,缺乏法律强制要求,全面社会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我市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包括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十分落后,不设防的农村民居及农村公共设施成为危害农民生命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
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发展。
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三个**”,实现追赶跨越的目标。
构建和谐**,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从防震减灾的角度针对**市实际,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201X年5 #8226;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能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现状 **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
**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201X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
经调研,**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
至2016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
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
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
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1%,其它3.08万户,占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
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抗震浅谈当前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对策
抗震浅谈当前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对策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和地震频发地区,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对策应该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综合防震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
首先,建筑结构是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核心。
目前,农村房屋主要分为框架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是常见的农村房屋建筑结构,其耐震性能较强,但仍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如振动轴线不合理和柱-梁连接不牢固等。
应该加强对框架结构房屋的设计和施工监管,确保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农村房屋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倒塌和断裂,应该逐渐淘汰,推广使用框架结构。
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也至关重要。
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优选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
同时,要避免使用低质量的建材,如劣质水泥和砖头等,这些材料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较弱。
此外,选用新型环保材料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这些材料不仅能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综合防震设施的设置也是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措施之一、综合防震设施包括固定设备、疏散设施和抗震设备等,可以提高农村房屋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固定设备包括地震支撑和增强设备,可以增加房屋的抗震能力。
疏散设施是指逃生通道和紧急疏散通道,可以确保人员在地震发生时及时安全地逃生。
抗震设备主要包括抗震减振器和减震支座等,可以在地震中降低房屋的震动强度。
综上所述,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对策应该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综合防震设施等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和选择优质材料,可以提高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
同时,设置综合防震设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可以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损失。
探讨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
探讨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农村地区居民房屋的抗震能力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的不同,农村建房的抗震措施相对缺乏,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
为了提高农村建房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村建房的基础设施建设。
地基的稳固是建筑物抗震的基础,农村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频发,因此在建房之前,要进行地质调查,选择适宜的地基,确保稳定性。
此外,还应注意土壤处理,并采取防震设施,如人工改造地基,增加承重墙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其次,建筑物结构设计应符合抗震要求。
农村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或砖混结构,这些结构在抗震性能上存在较大缺陷。
应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如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增加房屋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荷载,并采取适当的防震措施,如加设抗震支撑、增加房屋硬度、设置十字形墙体等,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建筑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质量。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很重要,应选择质量良好、符合抗震要求的材料,如高强度钢筋、高精度砖块等,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另外,对于已建成的农村房屋,也需要进行加固改造。
农村地区多种多样的建筑风格,很多房屋存在着结构脆弱,抗震强度低的问题。
因此,需要对这些房屋进行强化加固,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固、外挂钢结构加固、加设加强型隔震墩等办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此外,农村建房的抗震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需要政府部门、工程师、农民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抗震建房,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指导。
工程师要加强技术研究,提供可行的抗震设计方案。
农民要重视抗震建房的重要性,参与到抗震工作中,增强自身的抗震意识。
总之,提高农村建房的抗震能力是一个全面的工程,需要从地基设施建设到结构设计、施工监督等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在政府、工程师、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实现农村建房的抗震目标,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村民居的破坏力非常大。
为了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对策措施。
加强农村民居的建筑安全。
在新建的房屋中,应采用抗震设计和抗震材料,确保房屋耐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对于老旧房屋,需要进行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还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监管,杜绝使用劣质材料。
加强农村民居的危险源管理。
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源,如储存的农药、化肥等,这些物品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害。
需要加强对农村危险源的管理,合理储存和使用危险物品,防止其在地震中造成更大的危害。
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农村地区的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开展地震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教育居民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还可以开展模拟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第四,建立农村民居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地震活动的迹象,并通过预警信息提醒居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特别重要,因为地震预警可以给居民一些宝贵的时间来逃生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第五,建立农村民居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的灾害应急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农村地区的救援力量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救援资源的配置。
加强农村民居的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地震科学研究可以为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而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需要加大对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支持,推动科技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
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对于保障农村民居的安全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加强建筑安全、危险源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地震监测和预警、灾害应急救援以及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农村民居的损害。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摘要:地震是一种突发自然灾害,对农村民居的破坏性极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至关重要。
本文从民居设计、加固改造、应急救援等方面探讨了农村民居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一、引言二、民居设计1. 选址原则选择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避免选址在断层带、滑坡带、地震烈度高的地区。
同时要考虑生活、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确保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2. 结构设计在设计民居的时候,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选择抗震能力较强的建筑结构。
首层要设置坚固的框架结构,以增强整体的抗震能力。
房屋的重要构件应采用加固措施,如梁柱交角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增强抗震能力。
在设计非结构部分时,要尽量选用轻质、散热性好的材料,避免大理石、砖瓦等重物的使用。
要注意设置适当的避震装置,如减震支座、吸震器等,以降低地震对非结构部分的破坏。
三、加固改造1. 民居改造对于旧房改造,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评估,确定房屋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对于结构偏弱的部分,要进行加固处理,如加设钢筋、增加墙厚等。
要进行地基加固工作,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 维护保养定期检查维护房屋,及时修复破损的部分,检查屋顶、墙体、地板等部位的情况,确保房屋的结构安全。
要加强对风险区域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应急救援1. 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地区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组织培训课程,加强救援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抗震减灾知识的掌握。
2. 预案制定制定农村地区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措施和责任分工。
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
3. 传播宣传加强农村地区地震防灾宣传,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农村居民普及地震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五、结论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是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居住。
农村民居作为重要的居住环境,如何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防震减灾意识要想做好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工作,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的宣传教育。
政府可借助各种渠道、媒体向农村居民普及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要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救行为,以及如何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能力等。
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引导农村居民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抗震能力。
二、加强农村民居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当前,农村民居中存在很多老旧房屋,这些房屋的结构不够牢固,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倒塌,给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加强农村民居的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引导农村居民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对房屋进行加固和改造,提升房屋的抗震能力。
政府还可以推出相关的政策,提供经济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村居民进行房屋结构改造和加固工作。
三、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震,如何做好应对工作,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研究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地震预警、疏散撤离、应急救援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还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让他们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救行为和应急处理措施。
四、加强农村民居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为了更早地发现地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关键是加强农村民居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
地方政府可以引入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对农村民居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预警。
还要开展地震监测和预警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了解地震监测和预警的重要性,做到有备无患。
五、加强农村民居抗震救灾力量建设面对突发地震灾害,农村民居的抗震救灾力量至关重要。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是指针对农村地区的房屋结构特点和地理环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1. 完善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的抗震设施建设标准,推广使用抗震材料和结构设计,加强对民居抗震设施的检测和评估。
对于老旧房屋,应当进行改造和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加强农村民居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地震的认识和意识,以及应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演习,让农民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3.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及时监测和预警地震信息。
并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系统,将地震预警信息传达到农民手中,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4. 推广农村地震保险制度。
加强农民地震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地震保险的认知和参与率。
建立健全农村地震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经济赔偿和恢复重建的保障。
5. 加强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
开展农村民居的防灾减灾建设,包括改善农村民居的排水系统,加强房屋防火设施,以及加固房屋周围的环境等。
这样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6. 加强农村民居的维护和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民居维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民居的巡查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房屋存在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房屋使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
7. 增加农村灾害应急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设立灾害应急物资储备点,储备足够的应急救灾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提供救助和救灾资源。
加强农民的应急救援能力培训,提高他们面对灾害时的自救和互助能力。
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涉及到政府、专家、农民等各个环节。
只有综合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农村民居的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农民的安全和财产。
加快农房抗震改造建议 提案
关于加快农房抗震改造的建议一、背景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房屋结构简陋、建筑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许多农房的抗震性能较差,一旦发生地震,很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快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刻不容缓。
二、建议1.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房抗震改造工作。
提供财政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农房给予一定的补贴,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房抗震改造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2.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在农房抗震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造方案。
同时,要注重房屋的结构安全、功能完善和环保节能等方面,提高农房的整体品质。
3.质量监管与技术指导加强对农房抗震改造工程的质量监管和技术指导,确保改造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进行整改或拆除。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抗震意识和改造能力。
4.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监督机制,对改造工程进行公示和监督,确保改造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公众对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5.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推进农房抗震改造的同时,应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如加强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同时,加强农房抗震改造后的管理维护工作,确保改造效果的长久保持。
三、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1.制定具体实施方案(XXXX年XX月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农房抗震改造实施方案。
明确改造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等。
2.宣传动员(XXXX年XX月至XX月)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宣传农房抗震改造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农民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如何提高农材民房房屋抗震
我国之前农村居住用房以砖砌体结构为主,在建房过程中存在着无施工图纸、房屋造型和层高自己定、建房基本上都找农村的施工队等现象。
这样的施工队一般既没有建筑施工资质,也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只是按照房主的要求凭经验建设,施工过程中既没有工程质量监理,也没有专门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建房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没有检测是否合格。
这样的房屋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多种震害隐患并存。
根据笔者多年的施工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农村普通民房抗震性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要考虑地基的稳固性在建房时,首先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像开阔、平坦、密实的基岩或干燥密实的土层都是有利场地,在山区建房应尽可能依山就势,平行等高线布置,保持自然地形,避免大挖大填。
不宜在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松散砂层、淤泥层建房。
山区建房还要避开凸出的高岗、陡峭的山脚、山嘴、陡坡河岸。
对软弱部分地基应采用好的素土、中粗砂、碎石或2:8灰土换填,并夯实。
最好能设置钢筋混凝土地梁,地梁应连续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防止地基不均匀下沉,确保地基稳固。
2、要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形状房屋平面布置要简单、规则、对称,平面上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
禁止平面凹凸曲折。
在建筑平面上,主房和配房转折部位处最好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约IoOmm,避免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形成薄弱环节。
3、要选择合理的抗震结徊饰系砖砌体结构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横墙承重就是楼板直接支撑在横墙上,横墙承重的房屋横向刚度大,房屋整体性好,有利于提高其抗震能力。
4、要采取抗震徊造措施砖砌体结构房屋破坏的主要部位是墙身,民房墙体多采用砖砌体,这种材料的墙体脆性大,抗拉、抗剪能力低,抵抗地震能力很差,所以应该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钢筋混凝土圈梁来约束砖砌体,增加砖砌体的整体性,减小墙身的破坏。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设置在房屋的转角处和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样,先砌墙体后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构造柱两侧应沿墙高每500mm设26拉结钢筋,深入墙内不应小于1m,端部应做90°弯钩。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
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农村地区的民居建设也日益受到关注。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问题,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安全管理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建设三个方面,探讨相关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农村地区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首要问题,加强农村建筑质量管理是确保农村民居安全的基础。
具体对策如下:1. 加强建筑设计和施工监管。
建立健全建筑设计与施工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审查和监督,确保建筑结构和材料的质量。
2. 加强农村建筑质量抽查和监测。
建立建筑质量抽查制度,对农村民居经常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加强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监测,及时评估建筑的安全性。
3. 推广使用抗震建材。
提倡在农村民居建筑中使用抗震建材,如抗震砖、抗震钢筋等,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二、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农村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
只有民众具备了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地震来临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具体对策如下:1. 进行宣传教育。
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农村民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应对地震风险,提高他们的防震减灾意识。
2. 建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组织农村民众成立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培训他们防震减灾的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地震发生时组织疏散和救援。
3. 加强防震减灾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建设避震设施,如地震避震柱、避震床等,提高民众的避震能力。
三、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建设地震监测技术是预测和预警地震的重要手段,对于农村民居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来说必不可少。
具体对策如下:1. 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络。
在农村地区建立地震监测站网络,实时收集地震信息,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推广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的方式,让民众有更多时间做好防震减灾准备。
赣南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赣南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现状调研与改进建议
高智能;朱南海;曾伟;王慧平;秦艳华
【期刊名称】《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年(卷),期】2022(44)3
【摘要】为了了解赣南地区生土民居建筑服役多年之后的抗震性能现状,对9个乡镇5000余户生土民居开展了现场调查。
调研发现,承重墙体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是影响生土建筑抗震性能最普遍原因;其次是外墙遭受风雨、日晒侵蚀产生麻面现象和木构件的老化与损坏;再次为墙体表面粉刷层剥落;最后,砌筑泥浆不饱满和砌筑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基于调研结果,从结构、材料、施工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的实用措施。
现场调研分析结果可为现有生土建筑加固改造和新建房屋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161-167)
【作者】高智能;朱南海;曾伟;王慧平;秦艳华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61;P315.9
【相关文献】
1.全国生土农房现状调查与抗震性能统计分析
2.宁夏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概述
3.黄土地区农村民房生土建筑墙体材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生土建筑抗震性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佳作
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佳作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实施方案佳作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在农村,由于农民自建房屋的结构和材料的差异,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因此,加强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中国农村住房的结构单薄,墙体壁厚不足,房屋重量轻,结构不稳,地基基础不牢,多为夯土墙,砖木结构或半混合结构。
这些房屋耐震性能差,常常成为发生地震时的靶子,导致重大损失,不仅在人员伤亡方面,还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抗震改造工作1.改善房屋结构对于农村建筑,改善房屋结构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它能够提升房屋的抗震稳定性。
采用预制桥梁铁筋混凝土墙、钢架混凝土砖等更为坚固的材料进行建设。
电焊网架等方式建立完成后,进行地震试验,确保其耐久性。
2.加固柱石基础柱石基础承载房子的重量,若基础不稳固,在地震带上将会受到巨大冲击,从而导致房屋垮塌。
因此,必须在基础处加固,使基础稳固可靠。
3.钢化墙与地板建筑物的墙体与地面的连接十分关键,若连接处不牢,、在地震时,整个房屋的支撑力将会出现突发情况,导致房屋垮塌。
通过加固令钢化墙与地板的连接处,可以避免钢化墙与地板损坏的情况发生。
4.安装抗震支撑安装抗震支撑,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固,安装后可以有效控制屋体的轻微摆动,并且可以减少因地震造成的破坏。
5.其他措施除了以上措施,可以在建设时进行地震射线检测,加强房屋对地震的支撑力;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优化材料的使用;在改造完成后,应对新房进行大面积的检验和评估,确保其质量达到国家安全标准。
三、实施方案1.资金保障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于农村住房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住房改造。
2.强化防灾意识落实各级政府的防灾工作,并在农村地区进行住房抗震安全知识普及,以提高农村居民对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的意识。
3.加强技术培训可以对于当地的建筑师和工人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于抗震改造工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和知识,以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7-12-2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276,51768024);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51BAB216023);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60618);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407027)作者简介:朱南海(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大跨空间钢结构等方面的研究,E-mail:zhunanhai@.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第39卷第3期2018年6月Vol.39,No.3Jun.2018文章编号:2095-3046(2018)03-0024-05DOI:10.13265/ki.jxlgdxxb.2018.03.005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农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缺乏必要的抗震防灾意识、抗震防灾技术以及抗震防灾的监管措施等,每当发生地震时,农村便成了重灾区.2005年11月26日,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江西九江市发生了5.7级地震,在瑞昌市和九江县农村地区,有30%左右的房屋遭到严重破坏或倒塌[1],这些房屋普遍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在汶川大地震中,绵竹地区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基本达到了“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2],这说明按照抗震规范建造的房屋能够满足抗震要求.《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重点项目之一.赣南及其邻区隶属于东南沿海地震带,是一个中强地震多发区.1970年以来,区域内发生了江西龙南5.0级、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现状及提升对策朱南海,杨彦章,郭亚东(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文中对赣州南部部分区县农村住宅的场地选择、建筑类型、建造过程、施工质量、建材质量以及村民的防震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从结构体系、场地条件、建造质量等角度,分析了该区域内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针对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具体的抗震加固措施,为赣南地区后续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建议,以保障农村住宅的抗震安全性.关键词: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加固措施中图分类号:TU241.4文献标志码:AInvestigation and promotion advice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rural dwellings in southern JiangxiZHU Nanhai,YANG Yanzhang,GUO Yadong(School of Architectural and Surveying &Mapping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An investigation on rural dwellings and earthquake-resistant awareness of villagers was conducted inparts of southern Ganzhou,with emphasis on the site selection,building type,construction quality,material quality,etc.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various rural dwellings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uctural system,site conditions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and other aspects.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pecific reinforcement measures for the problems in design,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were presented,an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 -up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were putforward to ensure the seismic safety of rural dwellings.Keywords:Southern Jiangxi;rural dwellings;seismic performance;reinforcement measures朱南海,等: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江西寻乌5.5级、福建连城4.7级、福建永安5.3级和福建顺昌4.9级共5次中强地震.地震的发震时间间隔具有周期性特征.2007福建顺昌发生4.9级地震后,该区域地震活动进入相对平静时段,平静时间已达10年[3],可能重新进入活跃期.赣南大部分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0.05g),部分地区为7度(0.1g).《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1.0.2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因此,调查赣南地区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深入了解农村房屋建设的现状,对降低该地区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实地走访调查了赣南部分县市的农村,对农村住宅进行了抽样检验.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和相关研究文献,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具体的抗震加固措施,以期为当地农村住宅的后续建设和加固改造提供参考.1赣南农村住宅的基本现状对赣州市于都县、石城县、龙南县、赣县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由于赣南地区不同时期所建房屋的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大致相同,选取较具有代表性的农村住宅进行研究.从场地选择、结构形式和村民的抗震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文中以于都县觉村村(未进行新农村建设)和石城县丰山村(已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土坯-木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作为研究对象.1.1场地的选择调查发现,在未实行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农村,当地村民大多将宅基地选择在田地里或山体旁,并未考虑场地条件,也未对场地进行勘察,基础埋深较浅.整体布局比较混乱,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层数不一.同时,村道较弯曲、狭窄,不利于地震时逃生和救援.已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农村,宅基地统一由当地政府规划分配,布局较为合理,街道宽阔笔直.在房屋建造时,当地政府对场地条件进行了统一勘察,也对房屋的层数进行了限制.1.2主要建筑类型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的建筑类型主要有砖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土坯-木结构等. 1)砖砌体结构赣南地区农村砌体住宅按建造时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住宅.该类住宅采用石砌条形基础,其埋深不足0.5m.房屋多为二层或三层,各层层高均在3m左右.每层楼面前后各挑出1m,以增加房间进深.各层房间布局大致相同,中部房间尺寸较大,一般开间为3.6m,进深为5m.楼梯一般布置在住宅后部角落里.除女儿墙及悬挑部分的墙体厚度为120mm外,其余墙体的厚度为240mm或180mm.砌筑砂浆为混合砂浆,灰缝饱满.外墙表面大多未采取维护措施,已有轻微风化.门窗洞口基本设置在前纵墙,一般采用砖砌平拱过梁.两侧山墙基本不设窗户.纵横墙采用咬槎连接,无构造柱.圈梁只设在首层楼盖处,与外伸梁整体浇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板厚为100mm,或木质楼板.图1为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某砌体结构住宅,该住宅采用上下两层,楼梯布置在转角处,阳台和屋顶用1.0m高的墙体围护,房屋平面布置不对称,不满足抗震规范的相关要求.第二类是2000年以后建成的住宅.如丰山村的住宅,建造于2006年左右.该地区已实施新农村建设.该类住宅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坑一般采用机械开挖,挖土深度在1m左右.房屋多为四层,首层层高为3.6m,二层以上各层为3.3m,女儿墙高度为1m.相邻住宅间设2m以上的隔墙.女儿墙和隔墙均未进行锚固.首层以上临街部分悬挑出1.5m长度.住宅长度近16m,宽度近6m.开间5.6m,进深6m.由于住宅较为狭长,且多栋住宅左右紧挨,其中部采光不足.悬挑部分墙体厚度为120mm,其余墙体均为240mm,采用混合砂浆砌筑.前后纵墙因采光需要,门窗洞口尺寸较大,部分纵墙开洞率超过60%,窗间墙宽度不足1m.在街道拐角处临街部分的山墙门窗洞口尺寸也较大.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与构造柱连接处的墙体砌成马牙槎,但未用钢筋进行拉结.构造柱埋深为500mm,或与地圈梁相连.楼、屋盖下图1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某砌体结构住宅第39卷第3期25图22000年后建造的某砌体结构住宅均设有圈梁,圈梁宽度与墙厚相同,截面为正方形,梁内纵筋一般为4ϕ12,箍筋一般为ϕ6@180.悬臂梁、圈梁和楼板同时浇筑.楼、屋面板厚度为100mm.图2为较典型的2000年后建造的某砌体结构住宅,房屋的进深、开间较大,纵墙墙体开洞率大于70%,窗间墙小于1.0m ,未设置构造柱和圈梁,这些将严重影响房屋的抗震性能.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2010年左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的住宅在赣南地区的农村逐渐兴起.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的发展,村民对房屋建设有了新的认识,追求大空间、合理布局成为主流.这类结构传力路径较为明确,楼板、主次梁和柱的设计尺寸较符合要求.混凝土一般采用小型混凝土搅拌机搅拌而成.水泥、砂子、石子的配合比一般为1∶3∶5.水的用量由搅拌机操作人员控制,具体的用量没有统一标准.填充墙由普通烧结砖砌筑而成,厚度为240mm.采用混合砂浆或水泥砂浆,灰缝饱满.部分房屋的填充墙由框架柱中部伸出的两根间距为500mm 、长度为1000mm 的钢筋进行拉结.在觉村村,框架结构住宅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埋深不足2m.基槽为人工开挖,地下水位较浅.在丰山村,框架结构住宅一般采用独立基础并设置基础拉梁.基槽采用机械开挖,开挖深度不一,一般由操作人员控制,以挖到较硬土层为准.图3为2010年后建造的赣南农村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该住宅能很好的满足平面、立面和剖面的对称性,柱网、主次梁构造合理.在于都县觉村村、石城县丰山村、赣县夏府村分别随机挑选了一栋框架结构房屋,用回弹法检测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所使用混凝土的强度值波动较大,这与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搅拌和养护等条件有关.3)土坯-木结构该类型的房屋一般建造于30年前,由专用模板制成的土坯砌筑而成,所占比例很小,且大多已被废弃,不值得再进行加固改造.对75户觉村村农宅和133户丰山村农宅进行了统计,如表2.由此可推测整个赣南农村地区各建筑类型所占比例.较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更差,同时该结构类型房屋所占比例较大,应作为重点考虑的抗震加固研究对象.1.3村民抗震防灾意识从土坯房到有圈梁和构造柱的砌体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的房屋结构形式对抗震越来越有利,施工质量也有所提升,但这并不代表村民抗震意识的增强.住宅的设计、施工基本上都由农村的施工队完成.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房屋图32010年后建造的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表1框架结构混凝土回弹测强值/MPa觉村村26.830.528.627.017.918.519.920.220.019.6丰山村27.031.727.732.321.921.018.221.422.222.5夏府村23.221.229.131.920.717.619.421.72628.312345678910村庄测区觉村村 6.7%(5户)80%(60户)8%(6户) 5.3%(4户)0(0户)100%(75户)丰山村0(0户)0(0户)73.7%(98户)24.1%(32户)2.2%(3户)100%(133户)土坯-木结构砖砌体结构(20世纪90年代建成)砖砌体结构(2005年后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合结构村庄房屋类型合计表2两村各类房屋所占比例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6月26建造知识和抗震意识,他们通常根据业主的经济能力和自身经验选取建筑材料、确定结构形式和基础形式等,难以保证房屋的建设质量.促使村民选择对抗震较为有利的结构形式的因素,不仅仅是安全意识的增强,主要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们想建一栋较为“高档”的住宅.对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村民并未接受过抗震防灾知识的宣讲教育,抗震、防震意识淡薄.2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根据调查,赣南地区农村住宅在抗震构造方面的缺陷有以下几点:1)砌体结构中,纵墙(尤其前纵墙)开洞率过大.一方面造成整个抗震墙体截面严重不足,使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造成窗间墙过于细长,容易发生弯曲破坏.房屋前后纵墙开洞率有较大差别,前纵墙开洞率较大,后纵墙开洞率较小.这会导致建筑物水平刚度偏心,从而使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过大平面扭转.2)抗震构造措施不足,房屋整体性差.砌体结构中,纵横墙交接处、构造柱与墙体之间没有按照规范要求用钢筋进行拉结.很多房屋缺少构造柱和圈梁.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的弱框架体系可有效增加房屋整体性,从而提高其抗震能力.框架结构中,填充墙与框架柱的连接不够充分,规范要求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mm设2ϕ6拉筋,拉筋深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4]. 3)部分窗间墙、外墙端部墙肢等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1.6条规定的局部尺寸限值.高度大于0.5m的女儿墙和隔墙等附属结构未进行有效锚固,地震时易脱落伤人.4)建筑布局和结构构件布置不合理.部分房屋的开间、进深较大.楼梯常布置在房屋端部,易导致房屋平面刚度偏心,地震时易发生扭转破坏.规范要求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梁、板、柱配筋也都是根据经验设定的.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赣南地区大部分农村住宅不满足抗震构造要求,需在对房屋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的基础上,采用新建、翻建或加固改造等措施提高住宅结构的抗震性能.3提升已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的加固措施根据赣南农村住宅的特点,考虑节约成本和提高抗震性能等因素,结合现有文献和相关研究[5-13],给出如下房屋抗震加固方案:1)针对房屋的整体性,采用“局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方法”[11].在房屋转角处、纵横墙交接的“T”形节点处、超过2.1m的大洞口两侧局部区域采用双面外加钢筋网片水泥砂浆进行加固.ϕ10@100钢筋网,ϕ6@300穿墙拉结,钢筋遇楼板凿洞穿过,孔洞用砂浆填实,两侧抹45mm厚M10水泥砂浆面层.以轴线交点为中心,钢筋网片沿各轴线至少延伸600mm,墙体两侧钢筋网片端部对齐.同时各层楼板下各墙体240mm高度范围内做暗圈梁,两侧各设置2ϕ12纵筋,ϕ6@200箍筋穿墙,两侧抹45mm厚M10水泥砂浆面层.钢筋网片与暗圈梁钢筋相遇时焊接牢固.暗圈梁也可用双面封闭钢板圈梁代替.钢板宽120mm,厚6mm.采用间距为1000mm的对拉螺栓(直径不小于12mm)将钢板拉紧固定在墙体上,遇钢筋网时与其牢固焊接,形成整体弱框架体系.钢板圈梁遇钢筋混凝土梁时,需在梁侧面设置连接钢板并与其焊接,遇横墙可以凿缝穿过.钢圈梁施工最好委托专业人员完成.对内隔墙的加固,可在其与前后纵墙的连接处采用双面钢筋网片水泥砂浆.2)针对前后纵墙开洞率较大(大于50%)的问题,可采取增设钢门窗框、钢筋混凝土门框、窗框以及设置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等措施,增大纵墙的抗侧刚度,减小纵向地震作用下前纵墙的纵向变形,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3)针对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外墙端部墙肢和开洞率较大的山墙等承重构件,可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进行单面加固,钢筋网采用ϕ8@200,并用ϕ6@600的L形锚筋,梅花形布置,用45mm厚水泥砂浆固定,钢筋网应与四周构件可靠连接,可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拉结筋等方法连接,从而提高其刚度、承载力和变形能力.4)如果楼梯间位于房屋端部,尽可能在其四角及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局部区域设置双面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ϕ10@100钢筋网,ϕ6@300穿墙拉结.5)女儿墙增设构造柱和压顶圈梁.对于较高(0.5m< H≤1m)女儿墙,增设构造柱,其间距不超过2m,且与墙体有效拉结.可在竖直方向中部120mm范围内,两侧沿墙长方向各设2ϕ10,在墙体打孔穿设ϕ6@250箍筋.纵向钢筋遇构造柱时,与其可靠拉结.最后用45mm厚水泥砂浆抹面,形成120mm 厚暗圈梁.出入口两侧加设构造柱,并与墙体有效朱南海,等: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第39卷第3期27拉结.6)针对框架结构填充墙,填充墙和框架柱之间可采用植筋拉结,即在填充墙上拉结筋位置开设凹槽,凹槽深度为30mm,在框架柱相应位置打孔注胶植筋,钢筋放入凹槽后水泥砂浆抹平.在构造柱与框架梁连接节点处粘钢加固.以上措施是针对整体情况提出来的.在落地实施的时候,可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加固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4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建议在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结构布置不合理,无设计图纸;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差,施工随意性大;工程材料缺乏检测、质量难以保障;村民质量意识、抗震防灾意识淡薄.为提高赣南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在新农村住宅的建造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14-15]:1)对新建房屋的建设场地进行必要的勘察,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设场地.优先选取质地坚硬的良好场地,不宜在河道、山体旁等区域建造房屋.对不均匀土、淤泥等建设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房屋的建筑形态应简单规则,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应规则对称.控制墙体的开洞率和洞口大小,不宜采用L形等不规则平面布置形式,合理布置楼梯、楼板洞口位置.3)地基基础优先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减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4)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保证结构设计、构造合理;采用砌体结构时应注重构造柱、圈梁的设计构造,加强墙体的整体性.5)加强非承重构件、墙体的连接构造,确保地震中房屋墙体饰面材料不脱落,女儿墙、隔墙与楼面连接牢固.6)提高农村住宅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施工队伍准入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7)加大抗震防灾知识的宣传,提高村民的质量意识和抗震防灾意识.8)对农村新建住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施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保证新建农村住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备较强的抗震防灾能力.9)农村住宅多为两层建筑,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采用轻钢结构住宅.轻钢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工期.参考文献院[1]吴丛晓,汤统壁,聂一恒,等.江西九江地震房屋震害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28(1):5-9.[2]周铁刚,赵冬.5.12地震绵竹地区砌体结构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40(5):613-618. [3]汤兰荣,吕坚,曾新福.赣南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2017,35(2):82-88.[4]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S].[5]王满生,杨威,陈俞,等.北京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J].建筑结构,2013,43(18):96-99.[6]郭永恒,周云,吴丛晓,等.从九江地震看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设防[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5):26-33.[7]张红霞.砌体结构住宅抗震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12):258-259.[8]赵少飞.6度区农村住宅的抗震设防[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0(1):43-44.[9]杨威.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试验及综合改造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10]王满生,刘辉,杨威,等.北京地区某农村住宅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13,42(22):52-54.[11]郑昊,蒋璐,姜浩.局部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砌体结构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10):41-45. [12]赵更歧,鲁渊,张赟,等.存在施工缺陷的框架填充墙抗震构造加固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31(2):63-69. [13]彭媛媛,聂会元,冉伟.面层加固法在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17,16(12):45-48.[14]陈肇元,钱稼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2-150. [15]肖遥,丁浩,王超,等.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7,12(2):369-382.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6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