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FLP技术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毛苜蓿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合集下载

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真菌中的应用

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真菌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真菌中的应用摘要对RFLP、AFLP、SSR、SNP这些常用的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其在真菌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分子标记;RFLP; AFLP;SSR;SNP;真菌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 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及其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2个基本特征,即可遗传性和可识别性。

因此,生物中任何有差异表型的基因突变型均可作为遗传标记。

随着遗传学的不断发展,遗传标记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遗传标记有形态标记(Morphologi2cal maker) 、细胞标记(Cytological maker) 、生化标记(Biochemical maker) 和分子标记(Molecular maker) [1]。

形态标记指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矮秆、紫鞘、卷叶等) ;细胞标记主要是染色体的核型(染色体数目、结构、随体有无、着丝粒位置等) 和带型(C 带、N 带、G带等)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和等位酶标记。

这3 种标记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是对基因的间接反映,标记数目有限,多态性较差,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而分子标记是直接在DNA 分子上检测生物间的差异,是在DNA 水平上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

1 分子标记及其特点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形式,它以蛋白质、核酸分子的突变为基础,检测生物遗传结构与其变异。

分子标记技术从本质上讲,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

分子标记大多以电泳谱带的形式表现,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以分子杂交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简称RFLP标记)、DNA指纹技术(DNA Fingerprinting)、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等;第二类是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简称PCR反应)为核心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DNA, 简称RAPD标记)、扩展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简称AFLP标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 简称SSR标记)、序标位(Sequence tagged sites, 简称STS标记)、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ed amplified region, 简称SCAR标记)等;第三类是一些新型的分子标记,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leotide polymorphism, 简称SNP标记)、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s tags, 简称EST标记)等。

PCR-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PCR-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PCR-DNA分子标记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基于PCR技术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为鱼类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准确直接的方法,应用日渐广泛。

本文就四种DNA分子标记技术(RAPD﹑AFLP ﹑SSR﹑ISSR)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在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鱼类遗传多样性及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分子标记;鱼类;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部分。

物种的濒危和灭绝与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有直接关系,而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是维持群落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环境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是保护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标记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同该性状共同分离且易于识别的可遗传的等位基因变异,是基因型特殊的易于识别的表现形式[1]。

遗传标记主要分为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四个不同层次和类型。

DNA分子标记是在前三种遗传标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在分子水平上标识遗传多态性,是DNA水平上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

与前三种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有很多优越性:首先它直接以DNA的形式表现,在各组织、各发育时期均可检测到,不受环境限制,不存在是否表达的问题;其次分子标记数量多,遍及整个基因组,检测位点近乎无限;并且其多态性高,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等位变异,不需要专门创造特殊的遗传材料;此外许多分子标记表现为共显性,能够鉴别出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

各种遗传标记皆可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而分子标记以其各种优越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并首先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后逐渐应用于动物遗传及相关方面的研究。

而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主要以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为主,其他如基于Southern杂交的RFLP标记技术应用较少。

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鱼类资源逐渐匮乏,甚至不少珍稀鱼类濒临灭绝,因而保护其种质资源异常重要。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应用

单链制备
通过加热或化学方法 将双链DNA变性为 单链。
凝胶电泳
将单链DNA在聚丙 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 泳,并观察迁移率变 化。
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正常和突变 DNA的迁移率,确 定是否存在基因突变。
应用实例
遗传病诊断
SSCP技术可用于检测与遗传病相关的 基因突变,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 贫血等。
肿瘤研究
特点
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可重复性和可 靠性,能够检测出微小的基因组差异 ,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生物多样性 保护、人类医学等领域。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领域
遗传育种
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动植物进行遗传资源鉴定、品种纯度 鉴定、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提高育种效率和品质。
生物多样性保护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物种进行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评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濒危程度,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 供科学依据。
人类医学
分子标记技术在人类医学中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个 体化医疗等方面,有助于提高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 平。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简介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SSR(简单序列重复)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对DNA进行切割,产生 不同长度的片段,通过电泳和染色检测多 态性。
利用串联重复的DNA序列多态性进行标记 ,通过PCR扩增和电泳检测多态性。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AFLP技术标记控制重要性状 的基因,辅助育种者快速筛选具 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植物分子生态学研

利用AFLP技术分析植物种群遗传 结构、物种演化和生态适应性等 方面的研究。
04
SSR技术
原理
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SR)是一种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 术,利用微卫星序列的重复单元进行扩增,通过检测等位 基因的长度多态性来识别基因组中的变异。

种质资源分析中RFLPRAPDAFLPSSR的比较研究

种质资源分析中RFLPRAPDAFLPSSR的比较研究

种质资源分析中RFLPRAPDAFLPSSR的比较研究种质资源分析是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和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是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以下是对这四种技术的比较研究详解:1.RFLP:RFLP技术是一种早期的分子标记技术,通过检测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的长度差异,从而分析基因座的多态性。

RFLP技术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适用于分析DNA序列中的比较大的多态性位点。

然而,该技术由于耗时、耗费精力和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缺点,已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2.RAPD:RAPD技术是一种基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片段的技术。

其原理是随机应变的引物与目标DNA中的功构象区结合,经为引物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离后,通过比较DNA带型的差异来分析物种间的遗传关系。

RAPD技术具有快速、简单和经济的优点,但因为扩增产物的非特异性和多态性,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可重复性。

3.AFLP:AFLP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扩增的多态性位点标记方法。

它在RAPD的基础上引入了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因此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可重复性。

AFLP技术在物种间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中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对有限数量的DNA样本进行分析。

4.SSR:SSR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扩增的微卫星位点标记方法,也被称为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它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不同物种DNA中的高度可变区域,然后利用电泳分离进行检测。

SSR技术具有高度多态性、遗传稳定性和高度重复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分析和分子育种。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种质资源是指作为遗传多样性基础的生命资产,是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质、种子、胚囊、幼苗、组织细胞、骨架等优良元素,在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护种质资源,不但能促进优良物种的保存和利用,也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

而保护种质资源的核心在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因此遗传多样性分析也逐渐成为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遗传多样性是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它是指生物种类内各个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差异。

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就意味着这个物种适应环境、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越强,也就更容易适应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生存挑战。

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不仅仅包括了基因的分析,还包括了亲缘关系、种群结构、基因流等方面。

以下将着重介绍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PCR-SSR技术PCR-SSR技术是一种高效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SSR是指微卫星序列,这种方法通过仪器进行多个基因区域的扩增,使得几千个微卫星基因片段扩增至20-300基对的长度,从而分析出物种内同等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数量、型态、基因频率和表型频率等。

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进行多个引物扩增,获取大量的基因片段。

PCR-SSR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

2、RFLP技术RFLP技术是通过核苷酸链断裂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水解DNA,生成不同的DNA片段,再通过电泳技术将其分离,经过染色而被观察到。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基因组中的多态性,对不同基因型共有的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进行Elecrophoresis分析,以分类,如亲缘关系,种群结构等。

这种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

3、AFLP技术AFLP是基于PCR扩增出来的DNA序列,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PCR扩增,获得多个特征DNA分子,随后将这些特征分子进行电泳分离和检测即可。

遗传多样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

遗传多样性分析一、引言遗传多样性是指表现在个体、种群和物种层面上的遗传差异。

通过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演化历史、生态适应性以及种群的健康状况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探讨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以及它在生物学研究、自然保护和人类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1. 核酸序列分析核酸序列分析是研究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DNA或RNA的序列,可以揭示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常用的核酸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下一代测序等。

这些技术能够高效地产出大量的序列数据,为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2. 分子标记技术分子标记技术是基于DNA片段的遗传标记,可以通过PCR扩增等方法来建立遗传图谱。

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分析种群的结构、亲缘关系以及种群之间的迁移和遗传流动。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包括RAPD、AFLP、SSR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可重复性的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 表型分析除了分析遗传物质的差异,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可以通过对个体的表型特征进行分析。

表型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它可以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表型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个体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揭示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遗传多样性的应用1. 生物学研究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揭示了不同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交流情况。

此外,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可以为物种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依据,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2. 自然保护保护和维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自然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种群数量下降、遗传流动受限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还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增加物种的抵御病害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3. 人类健康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对于人类健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因扩增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基因扩增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基因扩增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扩增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因扩增技术是一种将DNA扩增成大量同一序列的方法,主要包括PCR、RFLP、RAPD、AFLP和Microsatellite等。

这些技术已经成为了种群遗传学中不可或缺的分子工具,对于研究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基因流动、分化和进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微卫星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微卫星是一种长度在1-6bp之间、重复序列数目在2-50之间的DNA序列,特别是在非编码区域中。

微卫星技术因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有多态性,尤其适用于种群间遗传差异的研究。

使用微卫星技术又称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利用PCR扩增多个微卫星位点,并检测多样性。

在分子进化、弥补遗传数据的缺失等方面,微卫星技术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突破,尤其在动植物的遗传分化、种间关系、人类祖先进化等领域尤为重要。

二、RAPD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RAPD技术是一种以随即引物为基础,利用PCR技术扩增核酸片段的方法,依托于有效的PCR反应和快速的生物信息统计,RAPD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具有广泛可用性等特点。

其主要优点是在从多个参考种间关系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同时检测多个位点,其结果能够为数目较多的研究提供遗传基础。

RAPD技术作为种群遗传学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既可以用于检测种群内遗传多态性,也可以判断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并揭示生物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

三、AFLP技术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

AFLP方法首先通过引物选择筛选系统酶切后的DNA片段,然后通过PCR扩增产生的片段选取、分析、测序等一系列处理,得到有效的遗传标志,最终得出一组与DNA序列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

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耐盐碱促生菌的分离筛选

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耐盐碱促生菌的分离筛选

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耐盐碱促生菌的分离筛选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耐盐碱促生菌的分离筛选植物生长受盐碱胁迫的影响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盐碱土壤中,植物的根际细菌群落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根际细菌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植物抵御盐碱胁迫并促进植物生长。

因此,了解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分离筛选耐盐碱促生菌对于解决盐碱地的改良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我们选取了盐碱土壤中常见的盐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咸蓬、碱蓬和碱蒿等。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我们收集了这些植物的根际土样品,并进行了高通量测序。

通过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不同盐生植物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且与土壤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一些细菌属的丰度在不同植物的根际中具有显著差异,暗示了盐生植物对根际细菌的选择性。

为了筛选具有耐盐碱和促生特性的细菌菌株,我们首先对根际细菌样品进行了接种和培养。

将土样品分别进行稀释和均匀涂布在含有适当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利用高盐高碱条件筛选。

经过培养一段时间后,我们从产生菌落的培养板中挑选出了各色菌落,并进行了随机筛选。

通过进行对比鉴定,筛选出了一批耐盐碱性较高的菌株。

进一步的试验中,我们对这些菌株的耐盐碱性和促生特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其中一部分菌株在高盐高碱的培养基上仍能生长,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耐受盐碱胁迫的能力。

而在促生特性方面,这些菌株可以通过非生物途径或生物途径促进植物生长,例如释放植物生长激素、降解有害物质等。

综上所述,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及耐盐碱促生菌的分离筛选对于改良盐碱土壤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盐生植物根际细菌的多样性和筛选出具有耐盐碱和促生特性的菌株,可以为开发和应用微生物肥料、调控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助于解决盐碱土地的困扰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得,盐生植物根际细菌对土壤环境因素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并在不同植物的根际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摘要:根瘤菌系统发育地位的判断在根瘤菌新属种的确认中起重要作用。

其中, 16S rRNA序列分析是关键技术。

然而,新近的研究对采用16S rRNA全序列推测的系统发育关系的准确性提出质疑。

对根瘤菌系统发育研究作一概述并简要描述了正式发表的根瘤菌新属种。

关键词:根瘤菌,系统发育,分类方法根瘤菌是一类与农业生产关系甚为密切的细菌,它们与豆科植物共生具有很高的固氮效率。

根瘤菌的分类因而成为生物固氮和细菌分类学两个领域的结合点,它的发展与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现代分类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根瘤菌分类发展到今天的以系统发育为中心,结合表型特征分析、遗传物质分析的多相分类体系。

1.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根瘤菌在细菌的系统发育体系中位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α-纲[1]。

Woese总结rDNA的研究结果,把所有生物重新划定为古生菌(Archae),真核生物(Eukaryotes)和细菌(Bacteria)三域[2~6]。

16SrDNA全序列已是发表新属、新种时表明新属、种系统发育位置的必须分子指标。

1991年,Y oung J P W等用16S rDNA的部分序列(可变区域)对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苜蓿根瘤菌(S.meliloti)、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及α-亚纲中的其它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学分析[7]。

Willems A和Collin M D采用16S rDNA全序列分析对慢生大豆根瘤菌(B.japonicum)、豌豆根瘤菌(R.leguminosarum)、热带根瘤菌(Rhizobium tropici)、山羊豆根瘤菌(Rhizobium galegae)、百脉根根瘤菌(Rhizobiumloti)、苜蓿根瘤菌(S.meliloti)、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以及相关菌株的相似性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了根瘤菌及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状图[8,9]。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

SNP标记技术的应用实例
疾病关联研究
SNP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关联研究,通过检测SNP位 点,可以揭示疾病的遗传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 疗提供依据。
药物研发
SNP标记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通过检测SNP位点,可 以预测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生物进化研究
SNP标记技术也可以用于生物进化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物 种或种群的SNP位点,可以揭示物种的遗传差异和进化关 系。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遗传育种
用于标记和选择具有优良性状 的基因,提高育种效率和品质

生物分类
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亚种和种 群,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关
系。
疾病诊断
用于检测和诊断遗传性疾病、 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为个性
化治疗提供依据。
药物研发
用于筛选和鉴定具有药效的分 子靶点,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RFLP标记技术 • AFLP标记技术 • SSR定义
01
分子标记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分子 的特征来标记和识别生物体的技 术。
02
它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特定基因或 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来反映生物 体的遗传特征、生理状态和环境 适应能力。
RFLP标记技术的优缺点
优点
RFLP标记技术具有高特异性、高稳定 性,是早期应用广泛的分子标记技术。
缺点
RFLP标记技术操作繁琐、成本较高, 且检测时间长,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 中的推广。
RFLP标记技术的应用实例
植物遗传育种
RFLP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 育种领域,用于鉴定品种纯度、遗传 多样性分析以及基因定位等。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植物种群遗传多样性是种群进化和生态发展的基础,它反映出种群内遗传差异的程度和分布状况。

作为植物保育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植物遗传多样性可以为种群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分子标记是遗传学领域中的一种研究工具,通过对某一特定DNA序列进行研究,可以快速揭示出物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程度。

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包括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

其中,核酸序列分子标记的研究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序列标记间隔法 (SS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DNA指纹图谱 (AFLP)、单倍型分析 (HAPLOTYPE)、SNP等等。

这些分子标记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来深入研究植物物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是一种可以对DNA特定部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它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将DNA片段分割成若干不同长度的碎片,然后利用电泳法分离这些碎片,得到有相对特异性的DNA带谱图。

该方法优点在于能够研究复杂的基因多态性,可以避免PCR扩增过程中对GC含量和DNA质量的要求,缺点在于步骤繁琐、时间长、成本高。

序列标记间隔法 (SSR)是基于微卫星分子进化的一种分子标记方法。

这种方法依托细胞质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序列来构建一个高分辨率的多态性标记。

高度多态性的核酸片段不仅在植株自交系动态变化过程中具有稳定的遗传学特征,同时该标记还可以锁定一段DNA特定区域,避免了较复杂酶切和PCR扩增过程中的非特异性DNA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使用范围广泛。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是利用PCR扩增DNA片段,然后在EA界面上用电泳分离并可视化DNA片段,再把不同的PCR产物的可视化图谱进行比较,确定不同个体的分子特征。

由于RAPD标记在PCR反应扩增中对操作者、PCR反应条件、反应系统组成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同时仅能分析0.5~10kb左右大小的DNA片断,因此被SSR和AFLP方法所替代。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摘要:本文对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阐述,并综述了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标记4种遗传标记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DNA分子标记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Method and Steps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genetic diversity were summarized, and elaborates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y mark,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molecular marker and genetic marker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and comp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Keywords: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markers;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DNA molecular markers前言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任何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或遗传组织形式[1]。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通常所说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2]。

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从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理特征、基因位点及DNA序列等不同方面来体现,其中DNA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本质[3]。

辽宁省慢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辽宁省慢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

辽宁省慢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作者:张艳华王惠王岩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第07期摘要:花生是重要的豆科经济作物,能与慢生根瘤菌属的根瘤菌共生固氮,辽宁省的花生种植较广泛,但是对该地区花生根瘤菌的研究并不全面。

采用16S rDNA和nifH基因的序列分析方法从遗传学角度对17株分离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花生根瘤菌的特性进行研究。

根据16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类群,而nifH基因的序列分析方法将供试菌株分成两大类群,2种方法的分类结果大体一致,测序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都属于慢生根瘤菌属。

说明辽宁省花生慢生根瘤菌的分布可能与该地的地理环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花生;慢生根瘤菌;系统发育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067-04根瘤菌是能与豆科植物的根部组织建立共生固氮系统的土壤微生物,通过此共生固氮系统固定的氮素量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来说非常重要[1-2],而且有利于农业、林业和退化土地复垦的可持续发展[3]。

通常认为,共生根瘤菌分布于α-变形菌门的根瘤菌属、慢生根瘤菌属、中华根瘤菌属、中慢生根瘤菌属、异根瘤菌属和固氮根瘤菌属[4],但是随着根瘤菌分类学的发展,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属于β-变形菌门的根瘤菌,例如伯克氏菌属和贪铜菌属的微生物[5]。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别称落花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和经济豆科作物,可被用作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用于生产多种食品,通常认为可与慢生根瘤菌共生进行固氮,其耐旱性、固氮能力和耐阴性使其成为与玉米、高粱、谷子和其他禾本科作物进行间作的重要豆科植物[6]。

我国是世界上花生的进出口大国,花生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内食品安全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共生固氮效力是衡量花生与本土根瘤菌共生系统的重要因素。

在花生种植上接种根瘤菌有很好的固氮效果,然而固氮效果受所接种根瘤菌与本土根瘤菌间的竞争影响很大[7],因此,从本地筛选出具有结瘤、固氮和高效竞争能力的根瘤菌菌株非常重要[8]。

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PCR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分析技术。

通过扩增DNA片段,可以从微小的样本中获得足够的DNA量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学、进化生物学、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从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扩增产物的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等三个方面介绍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技术是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它是从自然界中发现的一种DNA复制机制借鉴而来。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DNA引物(即核酸探针)将目标DNA分子在体外迅速而准确地扩增。

PCR技术中,DNA引物是起到扩增作用的关键因素。

引物应分别与DNA的5’-末端和3’-末端相向而设计,以保证扩增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在PCR过程中,引物和DNA混合在一起,并加入适宜浓度的DNA聚合酶、dNTPs和缓冲液等试剂。

PCR反应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变性步骤中,DNA双螺旋结构被高温变性,使得双链DNA分离成一条条单链DNA;在退火步骤中,引物在一定温度下结合到目标DNA片段的两个末端;在延伸步骤中,DNA聚合酶沿着单链DNA模板在合适的温度下合成互补链,从而形成新的双链DNA。

PCR反应周期性地加热和降温,从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增目标DNA。

二、PCR扩增产物的分析PCR扩增产物的分析是PCR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重要环节。

如何准确判断PCR扩增产物的质量和纯度是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核心问题。

PCR扩增产物的质量和纯度受到PCR反应条件、DNA聚合酶、引物浓度、DNA模板质量和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用的PCR扩增产物分析方法包括凝胶电泳、测序、RFLP分析等。

其中,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方法。

凝胶电泳分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

琼脂糖凝胶适用于小分子量的DNA和RNA分子,而聚丙烯酰胺凝胶适用于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和DNA分子。

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与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与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与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引言:苜蓿草(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土壤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领域。

了解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以及种群遗传结构对于其保护、改良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种群遗传结构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一、苜蓿草的生殖生态学特征1. 开花生殖方式苜蓿草同时具备性状异型和不产生性腺器官的“非典型”雌雄同体,主要以异交方式进行繁殖,也可通过泛枝或出土根茎实现无性繁殖。

具有这种特殊的生殖方式,使得苜蓿草在种群层面上能够具备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适应环境变化和抵抗病害。

2. 营养生殖方式苜蓿草的强壮根系能够通过根瘤菌与土壤中的氮气共生,形成根瘤以固定大量氮素,为植物提供养分来源。

这种营养生殖方式使得苜蓿草能够在瘠薄的土壤中存活和繁殖。

3. 物种互作与共生关系苜蓿草与根瘤菌之间具有一种互利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通过与苜蓿草根系结合,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

同时,苜蓿草的根系也分泌出一些物质来诱导根瘤菌固氮。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能够提供养分供给,还能够增强苜蓿草的根系对土壤的固结能力,带来土壤保护和改良效应。

二、苜蓿草的种群遗传结构1. 遗传多样性苜蓿草的种群在遗传多样性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

研究发现,苜蓿草的种群中存在着大量等位基因,其中以杂合率较高的基因为主。

这种遗传特性使苜蓿草在适应环境变化、抵抗病虫害以及适应新的生境时具备优势。

2. 种群结构与遗传漂变苜蓿草的种群结构既受到自然因子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环境因素如地形、土壤、降水等因素的差异会导致苜蓿草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均,形成地理分异。

而人类的种植活动、收获方式等也会对苜蓿草的种群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种子传播方式以及异交繁殖都可以带来遗传漂变的影响。

3. 种群遗传与改良苜蓿草的种群遗传结构对其改良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内遗传变异的存在为苜蓿草的优良性状选育提供了基础,可以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组选择等措施来提高苜蓿草的经济价值和适应性。

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

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一、前言环境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个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等中的微生物。

因为这些微生物数量庞大,且种类多样,所以对其多样性的研究备受关注。

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可以为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生产和医学等领域提供关键性的信息。

二、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1. 传统文化培养方法传统的培养方法是从样品中分离出特定的生柄菌落,并用其进行纯化和鉴定。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接,但因其困难性而被逐渐淘汰。

由于微生物可以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发生变异,因此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可能都不能成活在人工培养环境中。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了16S rRNA外显子片段测序法、基于引物的PCR方法等。

由于杂菌阻碍了某些特定微生物菌株的成功培养,而这种方法则不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其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从样品中直接培养微生物,而是通过提取样品中的微生物DNA,然后测序并对其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具有高通量、灵敏度高、快速和准确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样品类型和复杂的微生物团社群形成的环境。

3. 技术结合法技术结合法采用了传统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

其中,传统文化培养可以使微生物保持原样,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鉴定微生物。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未曾被发现的微生物菌株,同时还使样品更易于分析。

三、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意义1. 热带雨林中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热带雨林中有着高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由于不同的微环境可以支持不同的微生物,这使得热带雨林成为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理想模型。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热带雨林中田间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中,鉴定出了5个菌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原生菌门的多样性,高达98%。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健康都依赖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为农业生产,如农作物生长和生产防线病害提供重要的信息。

4.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环境中存在的细菌或真菌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学意义植物病原菌是一种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它们是植物病害的主要来源,对农业和林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

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其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一、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其基因组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包括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生长发育、毒力和适应性。

因此,研究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对于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研究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主要采用的是分子标记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分析植物病原菌的 DNA 或 RNA 序列差异,来揭示其遗传多样性。

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则能够高精度地测定植物病原菌的基因组序列,用以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演化。

二、植物病原菌的生态学意义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生态学意义有着深远影响。

首先,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是影响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

适应不同环境的植物病原菌往往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

其次,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也与其传播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在不同宿主间传播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最后,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还能为其抗性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不同的病原菌株会对不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因此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由于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生态学意义的重要性,因此其保护也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密不可分。

在采集病原菌时,应尽可能采集不同来源,以保证其种质多样性。

此外,加强对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研究,对于推动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理、促进植物资源利用和保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一株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低温适应机制研究》范文

《2024年一株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低温适应机制研究》范文

《一株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的分类鉴定及其低温适应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微生物在环境治理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其分类鉴定及其低温适应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分类鉴定一株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并研究其低温适应机制,以期为该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菌种来源:本研究所用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从某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

(2)培养基:采用营养肉汤培养基和香草酸液体培养基。

2. 方法(1)菌种分类鉴定: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种进行分类鉴定。

(2)低温适应机制研究: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酶活性、基因表达等指标,研究其低温适应机制。

三、结果与分析1. 菌种分类鉴定结果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

该菌呈短杆状,革兰氏阳性,具有较好的香草酸降解能力。

2. 低温适应机制分析(1)生长情况:该菌在低温条件下生长缓慢,但在逐渐适应低温环境后,生长速度逐渐恢复。

这表明该菌具有一定的低温适应能力。

(2)酶活性:在低温条件下,该菌的酶活性有所降低,但随着温度的逐渐回升,酶活性逐渐恢复。

这表明该菌的酶系统对低温环境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3)基因表达: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基因表达情况,发现该菌在低温条件下某些与能量代谢、适应性调节等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

这表明该菌通过调整基因表达来适应低温环境。

四、讨论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的低温适应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理生化变化、酶活性调节和基因表达等。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该菌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并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

此外,该菌还可能通过其他未知的机制来适应低温环境,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五、结论本研究成功鉴定了一株香草酸降解棒状杆菌,并研究了其低温适应机制。

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2): 262−269/zwxb/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云南省重点基金项目(2006C0013Z),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007DKA21002-11), 国家财政部行业专项(nyhyzx07-019), 科技部广西省部会商项目(2007BAD30B02)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蔡青, E-mail: caiqingysri@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E-mail: lxlgood868@Received(收稿日期): 2008-06-16;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8-09-04.DOI: 10.3724/SP.J.1006.2009.00262中国滇蔗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 分析刘新龙1 蔡 青2,* 毕 艳1 陆 鑫1 马 丽1 应雄美1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云南开远661600;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 利用10对AFLP 引物对来自国家甘蔗资源圃的41份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 )无性系进行扩增, 获得860个片段, 多态性条带629个, 多态性条带比率0.73, 特异片段54个。

遗传相似性系数、UPGMA 聚类和主效应分析表明, 在相似系数0.52处做切割线, 毛轴野古草、斑茅和滇蔗茅无性系分为3个类群; 在相似系数0.715处做切割线时, 又将41份滇蔗茅无性系划分为3个大类群, 云滇07/23独自形成A 类群, 鉴于其叶鞘背毛, 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 B 类群3份无性系, 主要来自云南西南部高海拔地区; C 类群37份无性系, 其中30份来自云南西南方向的保山、德宏地区, 其他地区7份; 在相似系数0.738处做切割时, 将C 类群37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亚类群, 亚类群的划分反映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来自同一地区的无性系多聚为一类; 在相似系数0.765处做切割可将C4亚类群划分为4个亚类群(C4-1, C4-2, C4-3, C4-4), 其中C4-3亚类群中云滇07/9/1与云滇99/4分子聚类最为相似, 可作为复份材料保存; C4-3亚类群在相似系数0.773处切割又可以分为3个分支类群, 以上分析反映出同一地区无性系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主效应分析反映的属间、种间、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分子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由此可见, 丰富的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滇蔗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

AFLP1——精选推荐

AFLP1——精选推荐

AFLP1扩增⽚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AFLP)扩增⽚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是⼀种有效的分⼦遗传标记⽅法,具有快速、经济、简便、模板需要量少、重复性⾼、结果可靠等优点。

⽬前AFPL在动物⽅⾯的应⽤还不是很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于鉴定分类关系、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

AFPL技术,(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种有效的DNA分⼦标记技术,由荷兰科学家zabeau等1992年创建,它是RFLP技术和PCR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克服了RFLP技术复杂、RAPD稳定性差等缺点,具有两者之长,技术简单且结果稳定、可靠、AFLP多态性强、谱带丰富且清晰可辨,是迄今为⽌最有效的分⼦标记之⼀。

⼀、AFLP原理:基因组DNA经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粘性末端,与⼈⼯合成的短的双链接头连接,互补连接后成为DNA模板,经过两步扩增⽽显⽰限制性⽚段长度的多态性。

⼆、AFPL分析过程的步骤:1、DNA酶切及⼈⼯接头的连接⽤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组DNA进⾏加⼯,获得所需扩增的DNA⽚段,然后再T4连接酶作⽤下进⾏接头连接反应,AFLP分析成功的关键在于DNA的充分酶切和接头连接的⾼效性。

2、限制性⽚段的扩增第⼀次扩增⽤含⼀个选择性碱基的引物进⾏预扩增反应,预扩增产物稀释后⽤于第⼆次扩增反应,这次扩增反应的引物⼀般带有三个选择性碱基,两步扩增产⽣的指纹图谱更加清晰,3、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通常在4%~6%的变形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分离,可以⽤同位素(r----p32)ATP,T4DNA连接酶等进⾏末端标记,也可⽤银染法检测产物。

9.1.4扩增⽚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扩增⽚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析技术实质上是RFLP和RAPD两项技术的结合。

它是由荷兰科学家扎⽐恩(M.Zabean)等(1993)发明的专利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选择扩增基因组DNA限制酶切⽚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短期进修基金资助作者简介:冯瑞华(!"#$%),女,陕西临潼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年赴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研修,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学的研究用+,-.技术和!#/012+.34’4,-.分析毛苜蓿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冯瑞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摘要:采用选择性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简称+,-.)12+指纹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省与西藏交界的高山地区的野生型豆科植物毛苜蓿根际土样分离的$"!株毛苜蓿(!"#$%&’("#’")*(+,-$$)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从+,-.图谱中,揭示出毛苜蓿根瘤菌有较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从$"!株中选择出"(个代表株用计算机进行树状图的分析。

结果表明,所分析的菌株在&"5的相似性水平上聚类成)个群。

对这"(个代表株进行多聚酶链反应(.34)扩增的!#/012+的6种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简称!#/012+.34’4,-.)分析,得出$个不同的!#/012+.34’4,-.类型的菌株。

分别选出这$个类型的代表菌株与各种根瘤菌的参比菌株进行!#/012+.34’4,-.分析,再进行树状图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它们在根瘤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

分析结果表明:毛苜蓿根瘤菌与根瘤菌属中的.-$/(0$122(3’(4"35"的相似性很高。

关键词:+,-.,!#/012+.34’4,-.,毛苜蓿根瘤菌中图分类号: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6%())"%68紫苜蓿(!"#$%&’(5&,$6&)是世界上最多产的,营养丰富的并且分布广泛的牧草豆科作物之一,在我国分布也非常广泛。

它的共生体根瘤菌(.-$/(0$122"4$4(,$)被重新定名为苜蓿中华根瘤菌(7$3(+-$/(0$122"4$4(,$)[!]。

苜蓿属(!"#$%&’()在世界上有#(多个不同的品种,我国有几十种,并且有几种独特的野生品种,毛苜蓿(!"#$%&’("#’"*(+,-$$)就是其中的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新的牧草作物,它的一些优良的遗传特性有可能用于改良紫苜蓿。

因此,在发掘新的牧草植物资源的同时,对它的共生体根瘤菌资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基于.34的多种12+指纹图谱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中[$!6],而+,-.是最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12+指纹图谱技术[8],随后也发展起来成为又一应用于细菌分类的新技术[#]。

本研究将这一新技术应用到根瘤菌的分类研究。

采用这一新技术及!#/012+.34’4,-.分析,对$"!株毛苜蓿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探讨这一野生型牧草豆科植物其共生体的基因组的多样性背景以及与其他的根瘤菌种的遗传关系,进而确定它的分类系统发育地位,为将来应用这一新的牧草植物奠定基础。

6(卷6期$(((年*月微生物学报!"#$%&"’()&(*(+&"$,&-&"$9:;<6(2:<6+=>""""""""""""""""""""""""""""""""""""""""""""""""""""=?@$(((!材料和方法!"!菌株及其培养从我国云南省与西藏交界的海拔!"""!!#""$的高山地区的%个地区的!种土壤的野生型豆科植物毛苜蓿根际土样中分离的毛苜蓿根瘤菌&’(株(毛苜蓿作寄主捕捉),各种的参比根瘤菌株(#株。

由于实验菌株量大,不在这里详细列出,只列代表株及参比菌株(见表()。

实验菌株经纯化及原寄主回接确认,所有菌株均用)*+培养基培养[,]。

表!供试菌株一览表-./01(234.5678719563:577389;234.567<45=56.0:>73<45=56>47>84?1@17345?35>6A .33146>B(C 24D E *95=17319F 53:!"#"$%&"!’("$)*B "(G &.,!G (.,!G !.,!G H .,!G (".,H G (/,H G &/,H G H /,H G (&/,H G (H /,%G (/,%G &/,!+,)-&.#%G ,/,%G #/,%G (&/,%G (#/,%G (’/,%G &"/,+,.+/#01%))云南,德钦....%G &(/,C G (/,C G &/,C G C /,C G ’/,C G ("/,C G (%/,#G H /&G (.,&G &.,&G !.,,G (/,,G !/,,G %/,,G C /,!2+,.+/#01%))云南,德钦//..,G ,/("G (/,("G !/,("G %/,("G #/,("G ’/,!2+,.+/#01%))云南,尼西//..("G ("/((G &.,((G C .,((G ’.,((G (!.,((G (%.,!2+,.+/#01%))云南,中甸....((G (,.,(&G &.,(&G H .,(&G (%.(&G (".,(&G (H .,(&G (,.,(&G &&.,(H G (.,!2+,.+/#01%))云南,中甸//..(H G &.,(H G %.,(H G #.,(C G H .,(C G #.,(C G (!.(#G %?,(’G &?,(’G H ?,(’G ,?,(’G (%?,!2+,.+/#01%))云南,个扎....(’G (#?,(’G &,?,&!G (?,,&!G !?,&!G (!?,&!G (H ?,&!G (,?,&H G !.,&%G !?,&%G ,?&C G !.,&,G (?,&#G (?,&#G H ?,&#G #?,&#G ’?,&#G !2+,.+/#01%))云南,奔子栏....("?,!"G (?,!"G H ?,!"G C ?,!"G (H ?,!(G !?,!(G C ?&C G ,.!2+,.+/#01%))云南,奔子栏//..@1B 1416?1234.567345-)*+6&7I 2D *??//829&(#*)-:6I 2D *C 82+4;&*))I 2D *,C345-)*+6&7I 2D *????<2=0+,))I 2D *&"%345-)*+’#9&I 2D *9.99<26+4)4#1)I 2D *(""&!+,)-&.#’&1)>&I 2D *9.19<2’&%+4)I 2D *H #’!<+’"&*)&I 2D *1.B 9-&**&")*&<21+0&*.&I 2D *H #’H ?-&-)&4&+1&I 2D *B .B 9@24+.:6)*#’&0:6&!,"A )’:6’&1)>:6I 2D *?..1!+’#24#1)I 2D *!H ,(B #1:’I 2D *B .=B -#0*)-:4&1:’@2.&4+.&+I 2D *H (&#3&4+.&I 2D *=.:1#0)+*1&4)’!+’#2-)-+0)I 2D *!!#!C )-+0&0)+1)*:6I 2D *B 959!+’#2!+,)1+00&*+:6C )-+0&0)+1)*:6I 2D *B .J 9I 2D *!!’&!+’#2%&:;:))I 2D *H ,,’?’10&.&4:’I 2D *B .==’)*)-:’!+’#21)&*’%&*+*’+I 2D *!%’&345-500%)D &I 2D *B 9J :(&44),)=4#0&@26#*.#4+*’+I 2D *(#H H !+,)-&.#I 2D *....0:1%+*)-&"H !微生物学报H "卷续表!!"#$%&’(’"#$%&’(’)*+,-%.’"#$%)***/0.1+$’,2".’+%3’31-3,-"#$%(+,,4.5(’3-6+7"#$%))-.!"-#.’"#$%&’(,)"/0.1+$’,"#$%)**/!"1’+$8’3’."#$%,&!0)"/0.1+$’,"#$%123*456*:!7#682/9:;*8*<28-*=2,.29=)3*66*8:;1/)18*>8*:*96*=618**6?>*:5@:5/35@/:5326/59:/6*:7A 1*?;*8*)32?352<,:29=?352<29=352<,8*:>*)6/B *3?7,7"#$%,"9/6*=#626*:$*>286<*965@%C8/)D 36D 8*7!"#$%&提取基因组$4%用美国E /2C *9公司的E F %2<>A/::D *试剂盒提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