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古诗文的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起伏,传达出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
## 1. 语句的划分在朗读古诗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句子之间的分界。
通常情况下,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适当停顿,以示句子之间的衔接。
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或停顿的长短来实现这种分界,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
## 2. 语调的把握古诗文的语调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调和音律。
在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音调,以使整体节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加重或轻声、高调或低调来突出语句的重点或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篇章的连接古诗文通常是由多个篇章组成的,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在朗读时,需要将各个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线索进行连接,以使整体朗读更加连贯和完整。
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和语调的变化来实现篇章之间的过渡,使听众更容易跟随叙事的线索。
## 4. 韵律的呈现古诗文的韵律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韵律搭配和节奏变化,以使整体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延长省略来呈现句子的韵律,从而提高听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结语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语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语句的划分、语调的把握、篇章的连接和韵律的呈现,可以使古诗文的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朗读古诗文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朗读节奏
表1.古诗词朗读停顿一.按音节划分。
通常是两字一顿,五言停顿两次,七言停顿三次。
五言“2—1—2”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2—1”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2—2—1—2”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2—2—1”式水面/初平/云脚/低。
二.按意义单位划分。
通常五言停顿一次,七言停顿两次。
五言“2—3”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七言“2—2—3”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三.备注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一句,不能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而应断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或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表2.古文朗读停顿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子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的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把句子翻译出来确切的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次要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的停顿。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结了确定句子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后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若”“夫”若夫“等,诵读是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续。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是一个单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
如: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
可/以一战。
“于是“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言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不要把它当作一个词连起来读。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如何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
• ①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 说》) • ② 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 (《捕蛇者说》) • ③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 记》) ④ 学而不思 / 则罔 (《六则》) ⑤ 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 楼记》) ⑥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 莲说》) ⑦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出师 表》)
二、主谓之间要停顿。 • 1、一狼/洞其中。 • 2、君之病/在肌肤。 • 3、宋/何罪之有。 •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5若/毒之乎? • 6吾父/死于是。 • 4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5中的 “若”为代词,作主语;例6中的“吾父” 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三、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 • 如:1、忘/路之远近。 • 2、恐/前后受其敌。 • 3、衔/远山,吞/长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干戈寥落四周星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 • • • • • • • • • • • •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干戈/寥落/四周星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于古文的节奏划分,也是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在古代,人们在朗读或诵读古文时,会根据古文的韵律、语调、停顿等特点将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小节,这种划分被称为“古文节奏划分”。
五个方法是划分古文节奏的一些基础方法,下面就具体介绍。
一、顿号分节法顿号是一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顿然而止的符号,在古文中常常用来表示长句的分割点。
因此,顿号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顿号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奏点。
当然,句子层次不同,顿号的使用也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古文的内涵、情感和语气来进行综合考虑。
二、韵律分节法古文中的韵律特点是很明显的,由于每个字的音调不同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这种韵律也是音、韵等应有之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韵律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韵律节奏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点。
划分的依据是诗句和文句中的韵律重心,对于长句来说,是多段小句的独立组合体。
三、意义分节法意义分节法是根据古文中的意义、逻辑关系,将文章分段,然后再根据各段所体现的核心意思和情感表达,将段落进一步分割。
往往在古文中含有对比、转折、衔接等特殊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四、句式分节法古文的句式丰富多样,有些句式比较固定,例如“主语+谓语”、“时间+地点”等等,这些句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可以根据句式的特点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在划分时,需要根据句子的重心和语气来进行判断,划分的节点要符合句子的意思,同时也要符合整篇古文的语境。
五、文体分节法古文的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划分古文节奏时,要考虑到其文体特点。
比如,在古诗词中节律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一句话结束的位置,而在古文中需要注意某个词的重音位置,判断是否要划分成一个新的节点。
以上是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古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一、一般地节奏划分1、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2、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大漠/孤烟/直; 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3、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助词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其”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例如(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
(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九和方法:
一、按章节兼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泰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分为:故人俱鸿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俱鸡黍。
例2.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渐燕豚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为:谁家渐燕/啄l春泥。
二、连在,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天璐释伏任斤提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川各碑/大任/于是人也。
例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凄仔/邑人徕砒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凄子/邑人徕砒绝境。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不过,这样一来,诗的声律节奏与意义结构二者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错位;如果说第一种是经典的声律节奏,是诗的声韵所要求的自然节奏,那么第二种就是对自然的声律节奏的一种背离;换言之,诗韵所带来的呼应回环美,有所淡化;为此,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且看一首完整的诗,如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种节奏形式交错起来,产生了更丰富、更深永的美感效应,经典的声律节奏与对它的突破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诗应有的自然的声律美;不过,第二种节奏形式中,单音节在句中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它都是处于最后一个节拍之前,在意义上往往与最后一节拍结合较紧,而与开头的节拍更疏离;粗粗看上去,它与第一种形式是相似的,这种节奏形式可以看作是第一种形式的一个变式;为此,前人提出了“三字尾”之说,现代有学者则把它称之为“半逗律”林庚唐诗综论;前者认为,五七言诗句末尾三字,从意义上看是一个大的意义单元如“存知己”、“丝方尽”;后者则认为诗句之内还存在一个“半逗”,五言在第一节拍后如“海内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而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期,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而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只按前述的第一种节奏形式,即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这样;可见,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的;参阅朱光潜诗论这种方法,用在今天的中小学的教学中,当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呢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在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即有反映,这是中学生初次学到古诗,这个练习中要求学生划分节奏,提出的原则是“兼顾音节和意义”笔者按,“音节”应改为“声律”,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故人/具/鸡黍故人/具鸡黍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燕/啄春泥然而到了2001年版,两种划法只保留了前一种,后一种被删去了;那么,这种修订的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而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还可以认为简化的二分法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的情况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仅仅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律,就如上举的游山西村而言,按二分法划分之后,简单倒是简单了,但这样划分之后,全诗就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是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为对称;对仗句即骈句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另外,两联对仗,在结构形式上通常也需要变化,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那么颈联一般就是二二二一;这样,散句和骈句交错起来,几种不同的骈句结合起来,才使律诗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有很美的阅读效果;游山西村中,第一句为二二二一,第二句则变为二二一二,颔联为二二一二,颈联则为二二二一,末尾两句又变为二二一二;可见,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⑵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如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标好后,可以看到,第一句为二二一,第二句为二一二,这一联是散联;中间两联对仗,一联为二二一,一联为二一二,整齐中有变化;这里,尾联第七句没有按三分法划,这是因为“垂钓者”三字不好拆,“垂钓”当然是结合得很紧的,但“者”不好独立,故笔者以为还是尊重意义,把切分后会损害意义表达的结构,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以上的例子属于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其实,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不过,以下各例需要特别加以讨论: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②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父以上是按意义作的切分,从节奏上划分的话,第一不能违背意义结构,第二应尽可能细化,以便反映出诗实际的节奏性,第三节奏点和每个节拍的音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处理;以上三例可以这样标示其节奏的: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②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③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前两例中,两个短节拍是诗句意义的重心,以两个节拍来诵读,有助于领会诗的内涵;例②中两个虚词作为一个单独节拍,主要也是因为“岂”难道和“应”理应各自都是诗人表达的重心,可以独立表意这与前面的“垂钓者”中的“者”是不一样的;语文担当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在诗词教学中,就务必使青少年喜欢诵读古诗,在诵读中体味到古诗的精神、古诗的美;因此,在指导划分古诗节奏时,就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粗略地切分为二,而应该在不违背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细致地标出古诗节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古诗本有的声律美;二、关于古文节奏的划分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这里包括: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2.“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可/以一战;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关联词后面要停顿;如:“且”“虽”“因”“惟”“故”而”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敏而/好学4.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句首发语词“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瞻余马首/可也问/今是何世两三点雨/山前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7.“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8.文言文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9.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一般要停顿;如:卢陵/欧阳修也;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些,而这些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下列情况不能停顿: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
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
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正确的朗读节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可以一战。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还有:(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3)、盖/大苏泛赤壁云。
(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余闻之也/久。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
(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精心整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
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
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
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间/
“故”
“至
/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如:瞻余马首/可也问/今是何世两三点雨/山前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7.“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则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张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九和方法:一、按章节兼意义来划分。
例1.故人具鸡泰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分为:故人俱鸿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俱鸡黍。
例2.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渐燕豚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为:谁家渐燕/啄l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天璐释伏任斤提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川各碑/大任/于是人也。
例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凄仔/邑人徕砒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凄子/邑人徕砒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一、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划分。
①发语词独立原则。
句首的有发语词,如“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 何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
如:夫/ 环而攻之。
若夫/ 霪雨霏霏。
至若/ 春和景明。
盖/ 简/ 桃核修狭者/ 为之。
盖/ 大苏/ 泛赤壁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 如土石何。
至于/ 负者歌于途。
岂若/ 吾乡邻之/ 旦旦有是哉?②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一般要划开。
如: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虽/ 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虽/ 鸡狗不得宁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 山不加增。
而/ 不知/ 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
其他连词,如:且/ 壮士/ 不死即已。
且/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然则/ 何时/ 而乐耶?③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故/ 自号曰醉翁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也。
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以是/ 人/ 多以书假余。
遂/ 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
乃/ 重修岳阳楼。
于是/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④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
如“或”、“而或”等,其后也要停顿。
如:而或/ 长烟一空。
或/ 置酒/ 而招之。
既而/渐近。
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
如:中/ 轩敝者为舱。
中/ 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已而/ 夕阳在山。
曩/ 与吾祖居者。
今/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俄而/ 百千人/大呼。
方/ 其/ 远出海门。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
文言文停顿划分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主谓之间停顿。
如“一狼/洞其中”。
2. 动宾之间停顿。
如“无/丝竹之乱耳”。
3. 动词与后置状语之间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骈死/于槽枥之间”。
4. 遇到省略句时,在省略的词语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5. 遇到倒装句时,通常在倒装的成分后停顿。
如“甚矣/汝之不惠”。
6. 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词语停顿,如发语词、总结性词语、连词等后面要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
如“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
8. 遇到提示停顿的成分时,自然停顿。
如“省略成分断没错”。
以上是文言文停顿划分的基本原则,可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作者:宋红玉
来源:《考试·中考版》2007年第07期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为此,笔者在这里提出一种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
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
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
“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
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
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
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
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
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
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以上就是我对于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四种划分方法。
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如何划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炼就的,它需要学习者的仔细推敲,认真揣摩,付之实践,善于总结,这样才能举一反三,真正把这一难关突破,最终使学习者在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的划分这一板块,处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潘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