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新编)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目的:保证患者安全,医、护、技、药、总务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防止不良事件发生。
二原则:1病人身份识别方式1.1患者身份确认必须核对二种身份标识1.2病历号和姓名,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确认,病人佩戴的腕带上有该两种身份识别标识。
2下列操作前中必须进行病人身份识别。
2.1给药前;2.2输血或血制品前;2.3抽血和其他标本采集前;2.4进行治疗、手术和检查前;2.5发放特殊饮食前;2.6转运前。
3特殊情况下病人身份识别:急诊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识别:急诊护士以性别和就诊____小时制时间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男/女0531+病历号作为病人的识别。
4使用“腕带”的相关事项:4.1使用腕带的科室4.1.1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病人佩戴蓝色腕带。
____岁以下儿童佩戴粉红色腕带。
4.1.3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儿)使用带有可扫描自动识别的条形码“腕带”。
4.2腕带使用规范4.2.1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患者病历。
4.2.2要求患者陈述自己的姓名。
4.2.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陈述患者的身份。
4.2.4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条码身份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补上新腕带。
4.2.5身份腕带一般应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4.2.6住院患者有药物过敏应在腕带上注明。
三身份识别流程:1病区护士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PDA扫描腕带条码→反问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治疗和护理。
2病区医师/手术室医务对住院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3急诊抢救室/留观室/新生儿/NICU患者识别确认流程:核对病人腕带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身份后执行检查/治疗/护理。
4影像科室患者识别确认流程:4.1门诊病人:刷病人就诊磁卡核对病人病历号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打印预约单→检查人员查看预约单信息→反问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属说出患者姓名→确认后身份部位后检查。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医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必须至少具有一项唯一可信的身份识别信息,门急诊患者以“就诊卡号”作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住院患者以“住院号”为唯一可信识别信息。
2. 要求在对病人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收费或转运前必须核对两种以上(至少姓名和年龄)的病人信息,确认病人身份。
3. 其他可用于核对的信息包括,住院病人:性别、年龄、病区、床号;门诊病人:性别、年龄、有效身份证明信息。
4. 清醒并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患者核对病人姓名时,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姓名,确保身份正确性;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核对腕带信息,确保身份正确性;无陪同的患者,必须核对腕带信息。
5. 病人在办理入院手续时有义务提供有效身份证明,确保录入准确。
住院处在为病人办理入院手续时,必须核对病人信息,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完整填写病案首页患者一般信息部分,对确实不能明确的信息,应如实填写“不详”,并在病人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后补充完整。
6.每位入院病人到达病区时,护士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如有不符,通知入院处,纠正错误信息。
输入或填写病人床头信息、所有病人均使用腕带同时建立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7.在诊疗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包括腕带信息,准确无误方可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身
份验证和识别的一套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和登记:患者在就医前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并在医疗机构进行注册
和登记。
注册和登记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社会保险号码等。
2. 身份验证:医疗机构通过核对患者提供的身份证明文件和注册信息,验证患者的身
份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比对身份证、社会保险卡等。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独一无二的患者标识,如就诊号、病历号等。
患者标识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准确地识别和追踪患者的就医记录。
4. 安全保障:医疗机构通过采用安全技术和措施,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的
安全性。
例如,建立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系统,限制医务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访问权限。
5. 核对环节:在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检查、手术等,医务人员需要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操作对象是正确的患者。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患者身份混淆、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隐私。
同时,也有助于医疗机构提供
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疗安全水平。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
为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普通患者的身份识别(一)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禁止仅用PDA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住院患者采用姓名+住院号或应用PDA系统采用姓名+PDA扫描腕带条码,床号不得用于查对。
门急诊患者、血液透析及健康查体者的身份识别采用姓名+省、市医保卡或患者身份证或门诊一卡通。
(三)鼓励患者参与安全识别:反问式核对患者姓名,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治疗信息。
对于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身份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若无陪同人员,则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无名氏患者的身份识别(一)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活动时,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门急诊无名氏患者:采用“编号(W+就诊日期时间+顺序号,如 W2021-01-14-00:00-01) +性别”识别患者身份。
(三)病房无名氏患者:采用“床号+住院号”识别患者身份。
三、“腕带”管理(一)所有住院患者以及留观室、抢救室等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二)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为患者佩戴腕带。
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松紧适宜,方向正确。
(三)有过敏药物的患者在腕带上贴“红色圆点”,接触隔离的患者和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在腕带上贴“蓝色圆点”。
(四)腕带出现损坏、丢失、不能正常扫码时,及时补打,并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转科患者及时更换腕带。
(五)患者离院前,由护士取下腕带,按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0篇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展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诞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诞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觉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告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假如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准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依据当时患者的有关状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标准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必需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制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熟悉别无误前方可进展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别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实行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冷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沟通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需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缘由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伴随人员,还必需由伴随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内容:为了科学正确识别患者信息, 杜绝安全隐患发生, 对住院患者实施双重身份识别, 即实施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以下:1)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 对全院范围内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 精神科患者实施图片信息、姓名识别。
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身份识别手段。
2)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信息包含患者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纪、诊疗、护理等级、饮食等。
3)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 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 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转接, 要严格实施查对制度查对腕带标识, 最少同时使用姓名、年纪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说自己姓名, 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说自己姓名患者, 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说患者姓名, 确保医疗安全。
4)使用护士移动站病区, 均使用电子条码腕带, 未开通护士移动站病区使用塑料腕带。
5)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定急诊无名患者, 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施身份识别, 如需住院诊疗, 则对其实施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6)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正确无误, 佩戴部位皮肤完整, 无擦伤, 注意手部血运情况。
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 作为病人个人信息关键标识, 确保其处于能够随时辨识状态, 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
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7)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 确保信息正确性。
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步骤患者身份识别确定制度1. 严格实施查对制度,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 应最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如:姓名、年纪、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医务人员在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介入和有创诊疗前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患者的方法。
常用标识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诊断等,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标识。
二、建立“腕带”识别标示卡。
目前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产科新生儿、入住重症病房及重危病人实施。
急诊科病人戴绿色腕带,手术病人戴粉色腕带,临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产科新生儿戴红色腕带。
腕带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三、绝对卧床患者,应有标识在床头;隔离病人床头有黄色标志。
四、建立关键流程识别措施。
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手术室(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产房与病房之间病人的转运有专人负责,并有具体交接记录文书。
住院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床位医生陪同,急诊科重危患者到医技科室检查,由急诊科护士陪同。
五、在实施手术、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的操作前,主要操作者及巡回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再次确认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院号、身份证号、家庭电话等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的手段,并将此过程在医疗文件中有所体现。
六、手术前患者的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器材等,病区护士与麻醉师(或手术室护士)之间应有交接与验收,双方签字,不允许由患者(或家属)自带相关资料到手术室。
七、手术与各种有创高危操作在患者进入手术场所前,对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脚趾”的手术,手术或操作医师应在手术或操作部位作恰当的标示,例如在手术部位附近用蓝色标志笔标上“Yes”(Y),并主动邀请患者(或家属)参与认定,在术前小结(病程录)中有记录。
八、各种有创诊疗、手术当患者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前,要“暂停”确认。
手术医师、麻醉师及巡回护士应对患者的身份(两种标识)、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关键性检查结果及各种签字手续履行等情况进行再一次核查,确认无误后各自应在相关医疗文件上签字,否则不得实施手术。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3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尤其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患者,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特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标示的制度及程序: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时,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及有效核对依据,并告之病人目的,防止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及诊断。
3.“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给患者带前要经有效确认,无误后方可带上。
4.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使用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问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说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2)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服务的提高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医院管理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和提升患者体验,建立一个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明确医院内部关于患者身份识别的规范和流程,提升患者服务质量和信息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部门和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挂号人员、门诊办公人员等。
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患者身份核实1.1 患者挂号- 所有患者在挂号时必须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并在挂号系统中录入正确的个人信息。
- 挂号员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和相关证明文件,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1.2 预约患者识别- 预约挂号的患者在就诊时需出示预约成功的通知或凭证。
-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要核对患者的预约信息,确认其身份。
1.3 患者门诊识别- 就诊时,患者需要出示就诊卡或其他医院发行的识别凭证。
- 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时需要查验就诊卡或识别凭证,核对患者身份。
2. 信息记录和保密2.1 患者信息登记- 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时,需在电子病历系统中登记患者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第一章: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个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患者身份混淆造成的潜在风险。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流程2.1 前台登记2.1.1 患者到院登记时,前台工作人员应要求患者出示有效的联系件,并核对其身份信息的准确性。
2.1.2 如患者无法提供有效证件,前台工作人员应进行其他辅助验证方式,如与患者在其它联系明上的照片比对等。
2.2 身份识别标记2.2.1 前台工作人员在患者登记系统中给予每位患者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记,如就诊号码、医院病案号等。
患者应妥善保管并凭此识别标记办理相关就医事宜。
2.2.2 医疗机构应建立可追溯的登记系统,并将患者的身份标记与其个人信息相对应,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3 就诊环节2.3.1 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在就诊时应核对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记,并与患者核实其个人信息。
2.3.2 若患者无法提供身份识别标记,医务人员应与患者核对其个人信息,并通过其他方式辅助识别患者身份,如询问、询问患者与就诊医生的过往治疗记录等。
第三章:患者身份识别的法律要求和政策依据3.1 法律要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2 政策依据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政策文件,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的管理,防止身份混淆造成的医疗差错和纠纷。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前台登记表格样本、就诊环节身份核对表格样本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法规,对医疗机构管理进行规范。
2.医疗差错:指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因过失、疏忽或不当行为导致的医疗失误。
3.身份混淆:指患者的身份信息被混淆或错误识别的情况。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加强医院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进研究制定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请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遵照执行。
1、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1)对实施手术、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手术前、操作前、用药前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2)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病人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4、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分别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眼别、确认即将采用的手术方式。
病人回病房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后取下。
5、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眼别、术式等。
由病房夜班护士负责填写。
七、“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
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广东XXX医院2021年2月9日。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要求各科患者一律使用“腕带”作为住院病人及留观病人的识别标志,一切医护操作之前“腕带”上患者信息的作为查对依据。
2、“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等。
由首诊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3、“腕带”填写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4、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临床与医技术特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同时应至少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
并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或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5、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管理,操作者要用主动建立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在实施任何介入或其它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鼓励患者主动提供身份识别、手术部位的确认、药物使用等信息,并作为最后查对确认的手段,以确保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6、“腕带”使用方法见“住院及急诊留观病人身份识别使用细则”。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二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准确、及时、有序地对医院的患者进行识别,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的患者。
第三条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是指在医院内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信息收集和记录等操作的一套制度规范。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的相关流程和制度,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实时汇总和管理。
第五条医院应保障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
第六条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确保他们熟悉并严格执行本身份识别制度。
第七条患者有权对医院的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投诉。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第八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点,方便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第九条患者就诊前,必须到患者身份识别点进行身份识别。
第十条患者身份识别点应设置有工作人员,负责接待、识别和登记患者的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患者到达身份识别点后,工作人员应进行以下识别步骤:(一)核对患者身份证件,包括身份证、社保卡、医保卡等。
(二)与患者本人进行确认,确认患者身份。
(三)核对医院系统中的患者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第十二条工作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第十三条工作人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就诊指引,包括就诊科室、医生、就诊时间等。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收集、记录和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
第三章患者信息的保护第十五条医院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第十六条医院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患者信息的保护。
第十七条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
第十八条医院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汇总和管理患者信息时,应加密存储,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第十九条患者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除非经过患者本人同意或法律法规规定。
第四章监督与投诉第二十条患者有权对医院的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投诉。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建立投诉受理机构和投诉处理流程,及时处理和反馈患者的投诉。
2022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实力的 患者、不同语种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入院即运用“腕带”,作为
第8页 共26页
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 手段。腕带内容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 号、血型。新生儿腕带内容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3)放射科、检验科等协助科室允许运用流水号或住院号、 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 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 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 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依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 进行术前打算。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 病历及腕带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进 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手术起 先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 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 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2022 年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渐渐相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
具有使我们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惩恶扬善、维护 公允的作用。那么制度的格式,你驾驭了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 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须要 的挚友。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三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范文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范本,以提供给各医院参考和应用。
二、目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内患者身份信息的准确性,防止患者信息混淆、误诊、错药等问题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部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活动,包括挂号、就诊、药房配药、检验检查等环节。
四、主要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医院应为每位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就诊号码等,并将其与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绑定。
2. 患者身份核实:医院工作人员在接待患者时,应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与其提供的证件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3. 患者信息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就诊记录等,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 就诊流程管理:医院应设立患者就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等环节,确保患者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就诊,减少混淆和遗漏。
5. 患者身份确认:医院工作人员在每次接待患者时,应核实并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并与患者所持的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6. 匹配患者信息:医院工作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应匹配患者的身份识别标识与患者信息,确保患者信息与就诊人一致。
7. 误诊和错药预防: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品配发和注射操作规程,确保患者不会因为混淆身份而接受错误的药物治疗。
8. 患者信息保密:医院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不受侵犯。
五、实施步骤1. 建立专门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岗位,负责患者身份信息的核实和管理工作。
2. 针对每位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其个人信息和就诊历史,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3. 给予患者电子健康卡或就诊号码,用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在每个就诊环节中,核实患者的身份信息,并将其与其身份证件进行比对。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2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1、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性别、住院号等,不得单独使用患者床位号或病房号核对患者。
2、实施有创(包括介入)诊疗活动前,实施者要亲自告知病人或家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操作。
3、ICU、新生儿科/室、手术病人、意识不清、无自主潜力的患者、不一样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带”,作为实施抢救、输血、输液等各项诊疗、护理活动时辨识病人的有效手段。
腕带资料包括病人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
新生儿腕带资料包括床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等。
腕带由病房护士双人填写并亲视病人佩戴。
4、手术前一天,各病区分管护士根据医嘱查对手术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
手术当天,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房接病人时核对病历及腕带的资料,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接走。
进入手术室与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方能进入手术间。
手术开始前,由麻醉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术后手术室仍应持手术病人接送卡及病历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本离开。
5、急诊科、ICU、手术室、产房等与病区交接时,由医务人员携带病历及“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护送病人至转入科室。
两科室医护人员交接病历,同时在床边交接病人的病情及护理状况,交接完毕,双方分别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及“患者转入交接记录本”签字后方可离开。
6、职能部门(医教科、护理部、门诊部)履行督导职能,并有记录。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样本(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科学准确识别患者信息,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住院患者实行双重身份识别,即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具体如下:
一、住院患者床头或床尾均悬挂床头牌,对全院范围内的住院患者、急诊抢救患者、急诊留观患者均使用腕带标识。
床头牌及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手术操作时辨识患者的身份识别手段。
二、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时更换床头牌、为患者佩戴腕带。
患者身份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护理级别、饮食等。
三、在标本采集、给药、输液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操作前及患者转科交接时,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转接,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腕带标识,至少同时使用姓名、住院号(门诊号)两项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且由患者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的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确保医疗安全。
四、各病区护士站统一使用塑料腕带。
五、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亦使用“腕带”标识对患者实行身份识别,如需住院治疗,则对其实行腕带标识和床头牌识别管理。
六、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注意手部血运情况。
一条腕带只限一位患者住院期间佩戴且一律佩戴在左手,作为病人个人信息的主要标识,确保其处于可以随时辨识的状态,不得随意摘取、涂改、转借、遮盖。
出院时由护士为患者剪除腕带并销毁。
七、患者转床或转科时床头牌信息随时更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精选3篇)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1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1、护士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兰色纸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手术室护士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3、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粉红色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4、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使用“腕带”识别标识制度与措施一、各病区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应使用“腕带”做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标志。
二、急诊科、icu在与病区交接时,护士对上述病人应认真核对腕带标识是否与病历相符(包括床号、姓名、年龄、性别、科别),并在护理记录单上做好记录与签名。
三、外科系统各病区责任护士对医嘱备手术患者,查对床号、姓名、年龄、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无误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在患者手腕上戴上腕带,标明床号、姓名、手术名称、双侧手术部位应注明左、右。
手术当日,手术室人员应与送手术者共同核对标识上的内容,并与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后方能送入手术间,并做好记录与签名。
术后手术室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无误后方能离开,手术病人回病房,于次日上午晨交班后由责任护士核对取下(前提是患者麻醉清醒后)。
四、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儿科病房,针对无自主能力的婴儿应给腕带标识,内容包括婴幼儿姓名、性别、床号、科别、父母姓名。
转科时应认真核对,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签名。
五、病危患者用深红,手术患者用粉红,小儿用蓝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篇2一、公司全称:_________________二、公司住址:_________________三、公司注册资本:_________________四、公司股东:_________________于年向本公司缴纳货币出资元。
新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在采血、给药或输血等操作前,必需严格实施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最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查对)。
2、对能有效沟通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即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需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定无误后方可实施。
3、对无法有效沟通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重症患者,必需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必需查对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和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终确定手段,以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5、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制度(1)对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分辨病人一个必备手段。
(2)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分辨病人一个有效手段。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和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终确定手段,以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操作。
二、严格实施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定患者身份。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步骤(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步骤)患者识别方法、交接程序和统计。
四、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手术等患者,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制度。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查对患者腕带信息,正确确定患者身份。
五、填入腕带识别信息必需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经两人重新查对。
六、腕带填写信息字迹清楚规范,正确无误。
项目包含: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八、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检验,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每个月进行督导并有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阳县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工作人员在为患者建立就诊卡时必须正确输入患者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及联系电话等,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各项诊疗、建卡、发药、收费、退费等操作前,均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核对患者就诊卡内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
(二)分诊护士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认真核对患者就诊卡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后进行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
(三)医师为患者诊治前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就诊卡内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四)门诊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技检查、特殊治疗、抽血及给药前,均应由操作者本人亲自运用反问式询问法询问患者就诊卡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前均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必须通过以下途径确定患者身份⑴反问式询问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⑵查看患者腕带标识信息;⑶查看床头卡标识信息;⑷再次与确认家属。
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三项内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三种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反问式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在实施任何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认患者的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室、ICU、NICU、产房)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五)对所有住院患者使用腕带进行标识,并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患者身份的一种方法。
(六)患者腕带的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过敏史等内容。
要求信息准确,字迹清晰规范,必需经双人核对方可给患者佩戴。
若损坏需更换时,仍需经双人重新核对后佩戴。
(七)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三、特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特殊患者是指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患者,包括严重创伤、急诊抢救、无名、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新生儿、儿童、手术及镇静期间等特殊患者。
(二)医护人员在对该类人员进行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身份识别制度,应当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及其他信息。
无陪同人员又无法确认患者身份时,接诊护士填写腕带信息内容如下:科别、床号、姓名(若为无名患者应当按“无名+编号”的形式暂时命名:如无名1、无名2…)、性别(男、女)、年龄(不详)、病历号、过敏史(不详),同时填写床头卡。
(三)各护理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室、ICU、NICU、产房)交接时,必须执行“患者转科交接制度”,交接双方要认真核对,确保患者身份无误。
(四)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
腕带信息必须准确,字迹清晰规范,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换,仍需经两人重新核对。
一经佩戴不得随意取下,并由责任护士负责检查,列入床边交接内容。
四、急诊及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所有急诊抢救患者入抢救室后,必须立即按规定使用“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并实行医护人员双人核对。
“腕带”记载信息要求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内容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过敏史等。
由抢救班护士负责填写。
(二)急诊患者意识清楚或有家属陪同时,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由两名医务工作者将腕带上标注的内容与患者及家属反复确认、核对无误后,为患者佩戴腕带。
腕带若损坏或字迹不清应及时更换,需做到双人核对,准确无误。
(三)身份不明的急诊患者或“三无”患者,其佩戴的腕带必须包括科室、床号、姓名(应当按“无名+编号”形式暂时命名即:无名1、无名2…);性别(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门诊号、来诊日期时间等。
待患者身份明确之后及时由双人更正信息,更换腕带。
(四)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之间等关键流程应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由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用药、辅助检查、置管及其他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病人病情交接记录本》,交接双方签字,无误后方可离开。
(五)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医院总值班和保卫科,必要时报派出所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六)积极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真实身份后,更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等信息的新腕带各床头卡。
(七)住院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护士要在病历资料中完善正确的身份信息,更换为正确身份信息的手腕带。
五、各种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采集标本及病理标本等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必须执行查对制度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要求通过以下途径来确定患者身份⑴反问式询问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⑵核对患者腕带信息;⑶核对床头卡信息;⑷再次与确认家属。
至少同时使用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三项内容来识别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反问式核对法,即:除核对床头卡或腕带信息外,让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各项操作。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智障、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及新生儿、语言交流障碍和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在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必须准确核对腕带信息,识别患者的身份。
4、填入腕带的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护士核对后方可使用,如损坏更换填入信息时,同首次使用。
5、新生儿、儿童、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无法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对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诊疗活动前的患者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检査,对执行不到位的科室或人员进行持续跟踪,督促整改,确保落实。
六、关键流程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急诊、重症医学科与病房交接时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由急诊转入重症医学科(含ICU、EICU、NICU、)及各病房时,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唯一标识。
由交接双方认真核查后在《急诊病人病情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2.患者由急诊、重症医学科(含ICU、EICU、NICU、)转入病房时,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唯一标识。
由交接双方认真核查后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上双签名。
3.患者由重症医学科转入病房时,重症医学科和病房护士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由病房护士填写新腕带信息,双人再次共同核对所填信息无误,更换腕带。
由交接双方认真核查后在《患者转出交接记录本》双签名。
(二)手术室与病房、重症医学科交接时身份识别1.择期手术患者术日晨手术室巡回护士持手术申请单到病区,与病房护士及预术患者再次核对患者的各项信息无误后,手术室护士在病区的《患者去向登记本》上签字后,方可接手术患者入手术室。
2.急诊手术时,病区应当提前电话通知手术室,或提前送手术通知单到手术室,由手术医生或病房护士护送患者到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反复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接至手术间。
3.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将手术患者送回病房时,应与病房护士进行手术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药品、血液制品、空血袋、影像资料、病历、患者衣物的交接,双方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4.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凭腕带、病历及患者家属提供的信息(无家属陪同者,根据送诊人员或首诊医师提供的信息)和病房护士进行双方核对交接,并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确认。
5.术后患者进入ICU必须有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共同护送,详细告之麻醉方式、术中用药、用血、置管等,双方认真核对腕带信息无误后在《手术护理记录单》双签字。
(三)产房产妇转科交接身份识别及流程1.产妇入院时,接诊人根据产妇的住院号、床号、姓名、年龄等相关信息填写腕带并为产妇佩戴(腕带上需注明入院产妇的床号、姓名、出生日期及住院号)。
2.产妇入院后,针对产妇进行治疗或护理前,医护人员必须首先核对产妇的房床号、床头牌、腕带信息,确保无误后方可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3.产妇进入产房生产前,应由接生人员主动反问式询问产妇姓名,并对比腕带记录信息确认产妇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产妇生产后,产房工作人员应将婴儿抱置于产妇面前,由产妇确认性别,然后与巡回护士双人核对婴儿性别后,双人为新生儿佩戴腕带(腕带需注明其出生时间、性别、体重、产妇姓名及产妇住院号)。
5.产妇由产房转入病房前,接生人员需再次询问产妇姓名,对比新生儿腕带记录信息,确认新生儿身份无误。
6.产妇由产房转入病房后,助产士和病房护士、产妇家属三方共同查看、确认、核对新生儿性别和产妇姓名、年龄、住院号及新生儿腕带上的所有信息,并向其反复交代新生儿看护的注意事项,病区护士应及时巡视观察产妇及新生儿情况。
7.产房助产士与病房护士及家属三方交接完毕后,由家属在《新生儿入室告知书》上签字,助产士、病房护士分别在《产妇及新生儿交接记录单》签字后存入病历中。
七、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当按操作规程给患者佩戴手腕带。
婴幼儿用“粉红色腕带”、内科及危重患者用“红色腕带”、手术科室的患者用“绿色腕带”。
在重症医学科、手术室、急诊抢救室、产房等患者均应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确认患者身份的一种方法。
(二)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患者转科交接时,医护人员必须使用腕带进行身份识别。
(二)新生儿科(新生儿普通病区、NICU)必须使用双腕带标识患儿身份,建议戴同侧肢体的上下肢。
(三)“腕带”必须标明患者信息内容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应有识别标志。
(四)确保“腕带”佩戴准确无误。
“腕带”内容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护士一一患者、护士一一家属、护士一护士、护士一一医生)无误后可给患者佩戴。
(五)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液制品、发放特殊饮食、手术、诊疗(有创、无创)等活动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六)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七)责任护士定时检查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皮肤情况,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