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内需求减弱、外部环境变化、结构性问题、政策调整等。

国内需求减弱是中国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居民消费需求增速放缓。

投资增速也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另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规模减少。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之一。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都对中国的外部需求和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对消费需求的依赖相对较低。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的贡献率,以稳定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也是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一个原因。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遏制资产泡沫等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购买、加强金融监管等。

这些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中国经济放缓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内需扩大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等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加强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

政府应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时进行调整,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化解。

通过加大内需扩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对外开放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能够逐渐稳定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一、导论:中国传统经济衰落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中国传统经济在历史上曾经繁荣昌盛,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逐渐衰落,在许多专家的眼中,这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此次论文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入手,通过对中国的市场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分析,探究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衰落的根源。

二、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市场的发育和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和深化,市场的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

市场发育和演变的悖论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市场的深化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水平,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一旦企业长期在市场中占有垄断位置,就容易陷入舒适区,放缓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最终导致企业衰败。

三、中国传统经济的衰落原因中国传统经济曾经以劳动力成本低廉为竞争优势,但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并不如以前那样足够优势。

此外,中国在过去的几年中也面临着诸如缺乏技术水平、资源和环境压力等问题,这些都是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四、市场竞争的重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够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市场竞争也让企业面临更多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形成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良性循环。

五、对策建议为了应对中国传统经济衰落问题,我们需要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的角度进行思考,重视市场竞争的意义,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从而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六、案例分析一:煤矿行业煤炭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代表性行业之一,但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煤炭行业面临着诸如压力削减、产能过剩等问题,导致行业发展逐渐放缓。

此时,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来应对这些问题,促进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七、案例分析二:房地产行业近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房地产行业本身造成了影响,还牵扯到了整个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五章(教案)

《中国经济史》教学参考资料 第五章(教案)

章节名称: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时数:3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应对古代中国传统经的开展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深刻认识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对学术界的相关讨论有所关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依据参考资料,查阅并整理学术界的相关成果,以加深对古代中国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尽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波动有深刻了解,以此来提炼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开展中的地位。

难点在于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以及古代中国经济波动及其成因,深刻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开展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统中国的经济特征〔1课时〕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一〕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二〕开展中的商品经济〔三〕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开展,但仍然是建立在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小私有制的简单商品生产根底之上,所以没有、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拓展内容:参考资料:吴太昌:?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国学网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一〕自主经济〔二〕竞争机制〔三〕社会管理第二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波动〔2课时〕一、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一〕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波动〔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三〕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经济的反复波动〔四〕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乱〔五〕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二、古代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一〕自然灾害〔二〕外族入侵〔三〕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四〕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三、从经济波动看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开展特点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顶峰,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开展的态势。

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

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开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性。

4、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2016年01月19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文章来源:邵宇《新政机遇》自序中信出版社本文是邵宇博士2014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很多地方在2015年都得到了印证,现在重读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当前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了伤停补时阶段,近期很多指标(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还不用说令人疑惑的平减指数问题),但这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中国经济自身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三重断裂带——分别是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全球化断层。

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第一重是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

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

这一方面是源于已经高企的地方政府负债和略显紧绷的货币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目前全力展开的反腐行动以及对楼堂馆所等新建基建项目的抑制。

应当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措施,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制作用也正在显现。

据观察,目前基层官员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消极怠工的状况,这与党性无关,而是人性。

现在官员不可以吃,不可以喝,也不方便戴表,那他们也就不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了。

传统的GDP锦标赛,明显是亲投资的,特别对于系统内的成员来说是所谓“激励高度相容”的。

因此,地方政府历来在通过增加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上驾轻就熟,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趋势性变化。

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推动力落差,或者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刻,原来的增长模式已经明显减速,而民营经济活力暂未充分激活,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如同一辆低速行进的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保持平衡会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中期来看,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标志性工作将很快全面展开(即第五个现代化)。

这包括但不限于: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这将最终牢牢约束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透明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的确立,这将把每一次重大项目的决策从暗箱放到台面上;以及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本质上是一个以增量带存量的中国式阳光法案的雏形,切勿低估它的严肃性和作用力。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机关;虽也有股份的买卖、转让,但未形成集中统一场所,形成社会化的、价格收益可预期的股票交易场所;财政仍是依赖直接的实物、货币、劳役征收,信用化的趋势不明显。

总而言之,15至18世纪资金市场的发育虽与西方比,在17世纪以后表现出了迟缓的特点,但发展水平却并不如西方学者所估价的那么低,它仍然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金融信用形式的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创新。

至于它之所以未能完全走向近代化,除了原有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没有经历独立的手工工场阶段外,还在于经过长期的发展整合,中国传统资金市场已经能比较好地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中国封建政府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官系统和吏役系统,能够直接有效地征敛到所需的实物、货币、劳务等,也减缓了走向国债信用化的压力。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赵凌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30060)在重新评价中国传统经济时,我的基本观点是,转折发生在15世纪,导致中国传统经济未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经济中市场发育遇到了传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制约。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15世纪都是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时,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市场开始挣脱封建因素的桎梏,获得长足发展。

市场与市场力量迅速成长,最终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力量。

在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发展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到明代中期陷入停滞甚至萎缩,最终未能冲破自然经济的藩蓠。

这种明显的历史反差及其背后隐藏的悖论,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未能冲破传统经济模式进而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15世纪的中国,不仅止步于工业革命的门槛,而且止步于市场经济的门槛。

生产技术进步积累导致工业革命,市场长足发育导致市场经济的历史逻辑在中国未能实现。

前者被称为“李约瑟之谜”,后者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古代市场发育的悖论”。

“中国古代市场发育的悖论”是解答“李约瑟之谜”的钥匙。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能力变迁——一个关于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解释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能力变迁——一个关于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解释

2020年第2期中(8遭給与疒东实残”理讼4尨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能力变迁<-----个关于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解释江伟涛#摘要:近代中国缘何落后?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经久不衰的问题,,其实质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为何工业革命未能爆发于经济总量大幅领先的明清中国?当工业化确立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进入中国后,中国为何未能利用强大的底蕴较快地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到经济强国的行列?文章试图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回答这一历久弥新的问题:明清时期中国的国家能力大体是与发展农业经济,维持统治的国家目标相一致,正是这一国家目标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工业革命;当列强叩开中国的国门,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后,晚清政府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学习、财政、法治等国家能力的严重不足导致了最终的失败,继起的北京国民政府意识到了学习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分裂的现状阻碍了其财政能力与法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仍不足以支撑孵化市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努力提升学习、财政、法治三种国家能力,但国民党作为一个弱势独裁政党,内部组织涣散,使得南京国民政府既无法从国家能力层面有效动员广大乡村经济潜力,也无法建立起政令统一的全国大市场,加之日本入侵,在内忧外患下最终走向失败.关键词: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国家能力D O I:10. 19592/j. cnki. scje. 371445J E L分类号:N75,012,053中图分类号:F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0 -6249(2020)02 -073 - 15—、前言近代中国缘何落后?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知识精英都在追寻答案,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相关议 题,如探求宋以后科学缘何落后的“李约瑟之谜”、探求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探求西 方世界兴起的原因等等,迄今已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大致有归因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综合影响的结果(布罗代尔,2002;迈克尔•曼,2007),或者强调某一或某几种特殊因素,如产权制度 (诺斯,1999)、意识形态(马克斯•韦伯,1995)、中国的官僚制度(费孝通,1998;王亚南,2010)、科举*本文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道路与广东实践》课题阶段性成果**江伟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1**:-應丨1:〖;^_丨0丨9@163.〇〇1«,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618号,邮编:5丨0635 作者文责自负• 73 •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能力变迁-----个关于中M近代落后原因的解释与文官制度(林毅夫,1995 )、文化传统(钱穆,2001 ;费正清,2001)等等最新的解释来自加州学派所提出的“大分流”理论:中西之间在19世纪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中国甚至更胜一筹),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仅仅是因为煤炭产地的位置与海外殖民地两个偶然因素,明清中国则一方面缺乏这两个条件,一方面其不亚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增长模式为斯密型经济成长,所依赖的是传统的、以农村为主的机制和技术,而导致工业革命的近代经济是一种建立在急剧的结构变化、制度创新、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与使用基础上的经济成长(即库兹涅兹型经济成长)(彭慕兰,2004;李伯重,2010b)这一理论与20世纪末期兴起的打破国家界限的全球史思潮密切相关,其强调经济、技术、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性而弱化国家的作用,1在学界引起一股“大分流”的争论热潮,在使得明清中M市场经济的性质越来越成为共识的同时,也促使一些学者重新思考_家的角色与作用,如赵鼎新(2014,2015)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需要一个对资本主义友好的国家提供法律、秩序、和平以及资本主义繁荣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公共服务,这就需要这个国家的经济行动者成为拥有政治权力、军事手段的主要精英集团,国家行动者则由于经济利益有兴趣与经济行动者结 盟,同时,以私利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成为整个社会的正面价值观,而西欧在资产阶级兴起及宗教改革后理性思维兴起后,具备了这些条件,中国则不具备这些条件而无法自发产生工业资本主义。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二)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二)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二)没有发展的商品化一、实证研究揭示的悖论现象明清时期蓬勃的商品化已是无可怀疑的事实。

在1350至1850年的五世纪中,几乎所有的中国农民都改穿棉布了。

这反映了商品化的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棉花经济的发展及伴随而来的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贸易。

棉产品的交易也意味着粮食商品化的扩展,出现了棉作区与粮作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和棉农与粮食剩余产品的交换。

随着这样的发展,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出现了相当多的为棉、粮提供加工和交换服务的商品市镇。

把明清时期说成是前商品化显然是不对的。

[1]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尽管有五个世纪蓬勃的商品化,农民的生产仍停留在糊口水平。

无论生产跟上人口增长水平,[2] 或是落后于人口增长水平,[3] 农村中没有发生近代式的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类似资本主义关系的雇佣劳动的出现也无疑问。

当时已出现了不少农村雇佣劳动,包括长工和短工。

土地租佃关系也在松弛下来,分成租的旧方式让位于定额租。

实物租让位于货币租。

这些变化进一步肯定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4]然而,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业中几乎没有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式生产。

许多长工、短工只是为一般农户雇佣,以补充家庭劳动力的不足。

在全国各地,包括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小农家庭农业仍占压倒性地位。

同时,少数使用雇佣劳动的大农场比起小农户来并未获得更高的亩产量。

[5]简言之,商品化蓬勃发展与小农生产停留于糊口水平两个现象的同时发生是悖论现象。

这就对马克思与斯密理论的共同认识――商品化与近代化有着必然联系――提出了疑问。

马克思与斯密的理论主要基于英国的实际状况。

在世界其余的多数地区,近代化发展来自其他因素(如政权的中坚领导作用)与商品化的结合,并迟于英国。

纯粹由市场推动的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基于英国的经验,它被后来建立的许多经济分析模式作为前提,但不应混同于世界其他区的历史真实。

与“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理论相联系,人们认为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产量与劳动生产率会同步发展。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变革、发展和不断超越的历程。

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悖论现象的出现。

这些悖论现象不仅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走向,也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对当前规范认识危机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中国经济史中的几个重要悖论现象,如农业社会的工业化进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替出现、以及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结构滞后的矛盾等。

这些悖论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史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们将分析这些悖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这些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失误、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等。

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我们将探讨当前规范认识危机与这些悖论现象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规范认识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这种规范认识危机不仅影响了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加剧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更新规范认识,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和社会变革。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同时也为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中国经济史是一部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史诗,其中不乏许多令人深思的悖论现象。

这些悖论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揭示了经济规律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

第一个悖论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织”。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织,使得中国经济在保持一定稳定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强大的活力和创新力。

第二个悖论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基于传统经济变迁视角的考察

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基于传统经济变迁视角的考察

第35卷第2期2021年3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5#No.2Mar92021DOI:10.16339/ki.hdxbskb.2021.02.006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根源——基于传统经济变迁视角的考察"龙登高】,丁春燕】,马芳#(1.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 2.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750021)[摘要]近代中国长期的贫穷落后,被归咎于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文化未能像英国一样催生工业革命,且不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化,从而阻碍着其进程°然而,英国原发性的工业革命,是在对其传统制度革命的基础上历经长期动荡中产生的,而其他国家则都通过学习与模仿英国而走向工业化与现代化’19世纪〜20世纪,中国经济转型始终举步维艰,又强化了主流思潮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怀疑与否定°从全球视野和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问题的症结并非传统制度与文化,其直接原因在于大规模战乱导致经济长期负增长,打断并扭转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和方向°[关键词]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传统经济[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21)02—0037—08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a's Economic Backwardness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ChangeLONG Deng-gao1,DING Chun-yan1,MA Fang2(1.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School of Marxism,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Y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Due to the long-term backwardness of modern China,the mainstream thought in the20th cen4urywasalmos4a4ribu4ed4o4he4radi4ionalChinesesys4emandcul4ure andregardedi4as4heroo4of backwardness suchas4he misma4ch of resources caused by priva4e proper4y righ4s economicdisorder causedby4hemarke44radi4ionalcul4ureand moderniza4ionIncompa4ible evenChinesecharac4ersshould beabolished.A l4hispercep4ualknowledgeandpoli4icalpassionhaveled4olong-4erm misunders4andings andsys4em4rialanderror.Thispapermakesasys4ema4icdiscussionon4hebasisofcomprehensivereflec-4ion.Thefailure4oproduce4heindus4rialrevolu4ionprimarilydoesno4mean4ha44he4radi4ionalChinese economylacksvi4ali4y.Thecoun4rieso4her4han4he UK have succeeded in indus4rializa4ion only4hrough learning.The main reason for4he backwardness of4he modern economy has been ignored4ha4is large-scalewarshaveled4olong-4ermnegaiveeconomicgrow4h;4hesecondis4hefailureofeconomic4ransfor-ma4ion4ocause4urmoilandchaos;4hefragmen4aionof4heunifiedbigmarke4haslos44heoriginaladvan-4agesandreplacedi4wi4h marke4fear.Key words:modern China;economic backwardness;traditional economy"[收稿日期]2020—12—12[作者简介]龙登高(1966—)男,湖南安化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史、企业史、制3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 引言近代中国从天朝大国断崖式跌落至贫穷落后挨 打的境地,一百年以来,举国慨叹。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分析1,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2,经济形态上的自然经济与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上的保守封闭与专制政策;4,对外关系上的华夷观念与锁国政策;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以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统治形式。

这种统治形式,曾经推进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统一,为中国古代文明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

但是,这种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君权神授”和人民无缘参与政治的基础上。

其结果是官僚特权、人治与腐败,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

在当时,清朝的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由于传统政治体制框架内缺乏创新机制,因此无法应对新时代来临的挑战而最终走向衰落与灭亡。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这种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具有更多的活力,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自然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则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正常生长,阻碍了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独树一帜。

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但作为小农经济的产物,传统思想文化中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尤其是清朝时期统治阶级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曾经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文明之邦,曾经是八方来朝(朝贡体系)、热闹非凡的东方大国,在明清时期却关闭国门,实行严厉的海禁与闭关政策,限制中外交往。

这固然有出自保护本国的原因(以为隔绝中外交往可以免受外来的干扰和冲击),但根源主要是传统社会抑商观念以及“天朝上国”(华夷观念)的心态。

由于闭关锁国,使我对世界大势茫然不知,自我孤立于世界大潮之外,导致中国近代化迟迟未能起步,最终落后挨打。

传统活动减弱的经济原因

传统活动减弱的经济原因

传统活动减弱的经济原因传统活动,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一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传统活动呈现出减弱的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出发,对传统活动减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传统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各国经济紧密相连,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然而,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活动产生了冲击。

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投入和保护。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使得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活动产生了替代效应。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对传统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闲暇时间减少,参与传统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传统文化和传统活动的传承空间受到限制,许多传统活动因缺乏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科技进步的推动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科技进步也对传统活动产生了挑战。

一方面,现代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娱乐方式,使得传统活动的吸引力降低。

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许多传统活动因无法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而逐渐消失。

四、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物质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逐渐降低,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渐提高。

然而,在精神文化消费中,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新颖、时尚的文化产品,而对传统活动的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和娱乐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而传统活动往往因其繁琐、耗时的特点而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word资料19页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word资料19页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
在重新评价中国传统经济时,我的基本观点是,转折发生在15世纪,导致中国传统经济未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经济中市场发育遇到了传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制约。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15世纪都是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这时,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市场开始挣脱封建因素的桎梏,获得长足发展。市场与市场力量迅速成长,最终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力量。在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发展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到明代中期陷入停滞甚至萎缩,最终未能冲破自然经济的藩蓠。这种明显的历史反差及其背后隐藏的悖论,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未能冲破传统经济模式进而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两汉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古典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甚至超过唐代。[6]多数学者认为,两汉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迅速发展,其规模和程度远超过当时的欧洲。[7]

中国经济衰落的原因

中国经济衰落的原因
公元2世纪-15世纪期间,中国发展水平远高 于欧洲的平均水平(Needham,1961)。中 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比欧洲早700年。 中国停滞的关键因素(Maddison):
• 自身对海上贸易和殖民地化的限制 • 政治集权体系不利于技术的革新 • 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压力:高的人口密度,缺乏易于 采掘的煤矿 • 缺乏可开垦的新土地 (Jefferey Sachs) • 官僚体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 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官方化不利于普及教育
历史原因
独特的自治社会,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文 化上高度自满自足,政治上高度大一统。 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而非以商业为基础。 世界发生工业革命之后,保持农业文明就意 味着停滞,一个农业大国走向衰落就不可避 免了。
经济原因
决定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 农业生产力足够支持城市化(现代经济增长的结 果和动力) • 城市中心作为贸易和创新的基地 • 国际贸易进一步刺激和促进了专业化和创新 • 只有技术进步或国际贸易才能克服早期的马尔萨 斯陷阱
中日俄印人均GDP (1820-1952)
中国 1820 1870 1900 1913 1937 1952 600 523 652 688 803 537 日本 675 741 1135 1334 2227 2351 俄国 751 1023 1218 1488 2156 2928 印度 531 558 625 663 651 609
专题:为什么日本出现了现代化
前提条件
政治: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国家之一 法律体系:东京地区市民和商人阶级可以发挥 比较大的作用,商法,特别是合同法比较完善 经济:被迫开始自由贸易,大阪是当时的贸易 中心 人力资本:较高的文化教育程度,男孩大约是 40-50%,女孩大约是15% 自然环境:气候温和地海岸国家,煤炭资源丰 富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一)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黄宗智(),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斯坦福1985年版,此书获1986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1350——1988年》(斯坦福1990年版,此书获1992年美国亚洲学会勒文森奖)。

两书均有中文版。

本文原载英文版《近现代中国》(ModernChina)第17卷第3期,1991年7月。

文章发表后在美国理论界、史学界激起很大反响。

现经作者同意,特在本刊发表(略有删节)。

由于文中提到中国经济社会史上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如自明清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商品化与发展的问题、自然经济与市场的问题、公民权力与公众领域问题、封建主义问题等等。

特别是作者以方法论的高度提出在这些问题研究上的“规范认识危机”和一系列悖论现象,向传统的解释提出挑战。

长期以来,这些问题在海内外的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为了使这种探讨深入下去,我们准备围绕黄宗智教授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欢迎海内外的学者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正处于一场规范认识的危机之中。

这里指的不仅是以往学术界的各种模式。

所谓规范认识指的是那些为各种模式和理论,包括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已成为不言自明的信念。

这种规范信念对我们研究的影响远大于那些明确标榜的模式和理论。

它们才是托马斯·库恩1970年《科学认识革命的结构》中的“规范认识(paradigm)”一词的真正含意。

近数十年累积的实证研究动摇了这些信念,导致了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

这一危机的发生使大家感到现有理论体系的不足并非通过对立理论间的争论就能解决。

大家有一种需要新的不同的东西感觉,但尚未明确地说出需要什么样的i5东西。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班级:任课教师:姓名:学号:成绩:浅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历经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才彻底推翻了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过度到现代史。

我认为封建社会衰落是必然的,每种社会制度在历史的考验下总会暴露出各种弊端,就如奴隶制度一样封建社会的弊端也在清末暴露无遗。

追根究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必将走向灭亡。

在此,我把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经济方面从经济基础上看,封建社会生产力始终是落后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占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

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落后于世界经济潮流。

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而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雇佣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

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

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

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四之一):世界经济大势各位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关于中国实体经济的一些看法。

各位工作在经济工作的第一线,对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比我更清楚。

我讲的不对的地方,请你们批评指正。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中国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分析。

按说,我应该首先说明中国实体经济目前处在怎样的困难状态,但是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花工夫,我想集中分析中国实体经济陷入困难的原因。

实体经济困不困难,你们工作在经济工作第一线,最清楚,我就不说了。

在正式开始我的分析之前,我要对两个流行的错误作个剖析。

首先,我要剖析把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外需不足的说法。

这次的实体经济困难,是在外部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也还面临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企业经营困难,可是,毕竟外部经济在复苏之中呀。

那么,外需不足就不应该是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我们观察到外需不足,出口下降,这个是事实,确定无疑的事实,但是,导致这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发生的原因却可能不是在国外,而是在国内。

这一点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原因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困难,需要用不同的办法加以治理。

我们要去观察,只是我们的出口在下降呢,还是其他新兴国家的出口也在下降?我在个人微博上发问:您是否使用过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国家生产的衣服、鞋帽及其他日用品?出乎我的意外,不少人回复使用过或者正使用着。

要知道,这些东西曾经都是我们的出口品,可现在正成为我们的进口品。

说明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新兴国家正在对我们的劳动密集产品形成替代。

我们的外需下降,与我们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大有关系。

其次,我要剖析把这次实体经济困难的原因归咎于劳动成本上升的说法。

的确,中国的剩余劳动已经基本用完,中国靠低劳动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

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在。

你们坐国际航班,哪里有空姐呀,都是空嫂,老太婆。

但是你们看看国内航班,空姐都如花似玉。

我们学校的西门,有很多小饭馆,你看饭馆里的服务员,尽是些年轻的小姑娘。

中国由盛而衰之原因浅析

中国由盛而衰之原因浅析

中国由盛而衰之原因浅析园林11-1班张引 110314130一、中国古代真的“繁荣富强”吗中国古代有三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

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治制度,使得“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于是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的局面。

康熙乾隆的圣贤更是不消多说。

但事实上,所谓的盛世,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史铁生曾经说过,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愚氓举出了智者,懦夫衬照了英雄,众生度化了佛祖。

所以,对于所谓的”盛世“,我们该怀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

“文景之治”是鉴于秦亡于政所做的积极有为的调整,实现较为开明的政治,以达到巩固专政的目的。

而“贞观之治”是其实是隋唐更替、战争结束而人心思安的必然结果。

“康乾盛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回光返照,其强盛是漂浮的,如海市蜃楼。

也就是说,“三大盛世”都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所谓的和谐是相对的、历史的,固有的阶级矛盾和封建帝制诟病仍然存在,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马可波罗曾经在他的游记中,向欧洲社会展现了一个地大物博的中国,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

但其中,他作为文人夸大其辞的描述占了很大比重。

欧美的城镇上总是冷冷清清,因为人是在太少了。

中国人多,两者一比较,中国自然就显得很“繁华”。

不过这样的繁华明显就是一种假象。

“清朝时光是景德镇一个地方的GDP就超过整个大英帝国的总和” 。

“唐朝时一个马车夫都比西方一个贵族富有”。

这样的论调根本就是胡诌,中国人的自我欺骗。

中国毕竟是农村式的经济,生产力低下。

老百姓就像蚂蚁,终生忙碌,埋头苦干,机械而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生活,于是把最大的那只蚁后养得特别肥。

密密麻麻的蚂蚁来往造成了一种繁华的假象。

说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古代中国再繁华也不如现代中国繁华。

想想看,现在你在路上捡到1万元,周围一个人没有,你捡不捡?当然少数富豪是瞧不起的,少数雷锋是会交公的,但大多数人是会欢天喜地揣兜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市场发育与演变的悖论看中国传统经济衰落的原因赵凌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员)在重新评价中国传统经济时,我的基本观点是,转折发生在15世纪,导致中国传统经济未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经济中市场发育遇到了传统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制约。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15世纪都是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

这时,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市场开始挣脱封建因素的桎梏,获得长足发展。

市场与市场力量迅速成长,最终扩展到整个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力量。

在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发展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到明代中期陷入停滞甚至萎缩,最终未能冲破自然经济的藩蓠。

这种明显的历史反差及其背后隐藏的悖论,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未能冲破传统经济模式进而实现近代化的重要原因。

一、市场与市场力量的长足发展古代中国市场的发育曾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

原始公社在初步的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出现的基础上互换产品,是人类追求生活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理性行为。

《淮南子·齐俗》记载:“尧之治天下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泽臬织罔,陵阪耕田,得以所有易其所无,以所工易其所拙。

”1[1]可见,在中国,剩余产品的交换一开始就是一种利已利他的行为,用现代经济学术语讲,是一种“互惠”行为。

在中国,部落氏族之间的交换很早就产生了。

如《易经·系辞下》所载:“疱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2]又据《尚书·大传》所载,舜曾“贩于顿丘”。

3[3]随着定期集市的出现,市场交易范围与规定迅速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非常兴盛的程度。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夫山西饶林、竹、殻、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山棋置,北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逆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险邪”。

4[4]市场交换范围之大,交易品种之多可见一斑。

有的海外学者甚至认为,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发育成具有显著市场经济特征的形态,其大部分土地归私人所有,劳动力已实行高度社会分工,并且有了相当自由程度和运行完好的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5[5]两汉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古典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峰,甚至超过唐代。

6[6]多数学者认为,两汉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和市场迅速发展,其规模和程度远超过当时的欧洲。

7[7]及唐代,较大规模的商业性城市迅速发展,构成大规模市场交易场所。

例如,在唐朝的东西两京中,西京长安设东西2市,各220个行业,东京洛阳有120行3000余肆。

8[8]除了这些大的贸易市场以外,各类中小型贸易市场也遍布全国。

随着广州等沿海城市的繁荣,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外贸市场,沿海外贸与原有的丝路贸易南北呼应,扩大了外贸市场的规模。

9[9]宋代以后,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发育并未中止,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除汴梁(今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大型商业城市继续发展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中等商业城市以及一些全国性货物集散中心。

13世纪中国城市的兴盛,令马可·波罗这样一个来自繁荣的威尼斯的人都深感吃惊。

“苏州之大,周围四十里,居民之多,数不胜数”,而杭州“无疑是天下最优美最繁荣的城市”。

总之,15世纪以前,中国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市场发育的程度远超过当时欧洲各国。

“中国的城市要比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大得多,中国的商路也四通八达。

纸币较早地加速了商业的流通和市场的发展。

”10[10]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市场及市场力量迅速成长,并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或者说,这两者本身就是同一个过程。

前引司马迁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市场交易盛况的文字,生动地记述了市场吸引力量作用的广泛范围以及市场对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强大的激励功能。

价格机制的作用及其对商品供求的均衡力量也已初露端倪。

与此同时,市场开始发挥对经济的整合功能。

一些学者认为,根据考古发现的一国旧境普遍出土他国货币的现象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在诸侯各国之间有通用性,证明当时相邻诸国已经形成相对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网络体系。

11[11]广大农民也通过定期的集市相互发生联系。

随着城市体系的发育和一些全国集散中心的形成,这些集市又通过运河、河川和道路连结起来,从而构成了全国的商业网络。

在此基础上,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日趋扩大的聚集和配置资源的功能以及对经济的激励、均衡、整合功能。

例如,在清代中叶,以广州和佛山为中心,形成了广东全省和邻省部分地区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在保证本市场区域内各地商品供需的基本平衡方面具有很高的效能,广东省及广西各府之间的米价多数存在强或较强的相关关系,市场对区域经济已具有较强的均衡和整合力度。

12[12]古代中国市场及其力量的成长之所以能达到相对较高的程度,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古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技术与生产技术成就为市场与市场力量的拓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家具、耕作制度、种子的水平长期领先于欧洲。

曾引起英国18世纪农业革命的科学农业方法,在中国13世纪就极为通行。

13[13]到13世纪为止,中国农业可能一直是世界上最为精细的、单产最高的农业。

14[14]农业的高生产率促进了市镇与城市的发展。

到11世纪末,中国北部已有一个可观的冶铁业,每年能生产大约12.5万吨铁,……这一生产数字要比700年以后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铁产量还多。

15[15]“那些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作是产生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在14世纪的中国几乎都已存在了”。

16[16]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张。

除此之外,罗盘的发明、大型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使中国的航海、国际贸易与开发远超过欧洲。

17[17]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沿海贸易市场的发育。

其二,封建政府虽然总体上来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及其力量的发育。

例如,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全国的币制,把原来列国通用、品种庞杂的实物货币和形制繁多的金属货币一律废止,并以法律形式规定黄金和官铸铜钱为法定货币。

同时统一了度量衡和车轨,“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此外,封建政府还通过颁布法律、法令,设置市场管理机构等手段,试图保证市场秩序。

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为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创造了条件。

18[18]其三,市场自身在发育中也内在地产生了许多有利于市场力量运作的因素。

一方面,一些要素市场得到初步发育。

毕宝德等发现,中国封建社会中叶已经形成土地市场,而且具备了主体多元性、交易活动初具规模的特点。

19[19]刘秋根则观察到宋元时期,以高利贷资本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已相当活跃,对农民再生产过程的介入强度日趋加深。

20[20]另一方面,市场发育中出现了一些制度创新,例如在唐代,市场上产生了被称为“飞钱”或“便换”的早期汇票制度;宋代高利贷资本中产生了合股制经营形式,到清代发展为金融合会;宋代还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清雍乾之交,山西商人创办的“帐局”和道光初年山西票号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最早的银行的设立。

此外市场活动还培育了许多有利于市场发育的市场观念与文化因素。

一些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商业伦理精神的核心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义利观,这对今天提倡规范的市场行为仍有现实意义。

21[21]还有学者则认为,集中反映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中国民间商业精神具有与现代商业伦理会通的特点。

22[22]上述物质技术、政府及市场内部三方面的因素促进了中国古代市场及其力量的长足发育。

正是在此基础上,到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23[23]二、中国古代市场发育的停滞、停滞的原因及其社会经济后果15世纪的中国,不仅止步于工业革命的门槛,而且止步于市场经济的门槛。

生产技术进步积累导致工业革命,市场长足发育导致市场经济的历史逻辑在中国未能实现。

前者被称为“李约瑟之谜”,24[24]后者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古代市场发育的悖论”。

“中国古代市场发育的悖论”是解答“李约瑟之谜”的钥匙。

多数学者试图从生产技术演变的角度解开“李约瑟之谜”。

已有观点又可分为“技术需求不足假说”和“技术供给不足假说”两类。

25[25]“技术需求不足假说”的含义在于,12世纪前后,中国人地比率上升。

这样,一方面,劳动力日趋便宜,资源和技术日趋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因之降低;另一方面,人均剩余减少,缺乏促进工业革命发生的资本积累。

而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大量需求以及资本积累的大量产生乃是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必要条件。

26[26]“技术需求不足假说”不能解开“李约瑟之谜”。

Dernberger发现,20世纪初中国工业中有较高的劳动力——资本比率,但是,中国人开设的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外国人所有的企业,其数量之比超过10比1,这说明,高的人地比并未抑制中国对新技术的需求。

27[27]而Rawski发现,20世纪头40年,中国的现代工业部门可与同一时期的日本媲美。

可见,中国技术进步速度的放慢,并非因为“对资本需求不足”。

28[28]林毅夫则提出“技术供给不足假设”。

他认为英国最早爆发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其较高的技术创新率。

中国14世纪后落后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速度的停滞,即技术供给不足。

他进一步将技术供给不足的原因归结为,14世纪以后“中国没有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方式,转换到基于科学和实验的创新上来,而同期的欧洲,至少经由18世纪的科学革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转变”。

而其所以如此,又是因为中国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然假说进行数学化这类事情”。

29[29]应该说,“技术供给不足假说”与“技术需求不足假说”并不矛盾。

一方面,如果把工业革命理解为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革过程,那么,上述“技术需求不足假说”与“技术供给不足假说”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15世纪后技术进步停滞的原因。

另一方面,两者可以互为补充。

中国古代的发明方式之所以未能向基于科学和实验的技术创新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社会经济生活缺乏对这种实用性技术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