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对针灸贡献29页PPT
各家针灸学说课件第五章汉唐时期医家第八节孙思邈
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 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 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 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 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 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 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 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 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 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
瘴, 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 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 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
的毒气瘴疠感受瘴气而生的 疾病。
已病防变-脚气
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
《千金要方.卷七》曰:"凡脚气初 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 灸讫[qì]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 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 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
“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 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
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针灸药结合,应根据病情,灵活配合
阴阳不调, 风邪为患
隔日一次刺 治
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
若治诸阴阳风者,身热脉大者,以锋针刺之,间日一报之;
(一)针灸“医未病”
❖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
灸法预防传染病
《千金要方.灸例》曰:“凡入吴 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 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 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 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 预防瘴疠温疟。
药王孙思邈针灸--中医穴位保健
药王孙思邈针灸--中医穴位保健中医穴位保健--孙思邈针灸不打针、不吃药,一根小小的银针刺入人体后竟然能够治疗各种各样的病症、起死回生,对于这样神奇的疗效好些人感到不可思议。
有一次我针灸和拔罐的时候,有个年轻人竟然脱口而出问我:“韩国人的发明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他们只知道“大长今”,而不知道自己的国粹,中医针灸的衰落以至于此~孙思邈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药王”,而且精于针术。
在一次行医途中,他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哭得跟泪人似的老婆婆。
孙思邈定睛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几滴鲜血,便赶紧上前询问。
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
孙思邈寻思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
只见产妇面色蜡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于是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同时腹中的胎儿也发出了一声清脆的啼哭。
孙思邈用一根小小的银针救了母子两条性命,被传为千古佳话~古人用“如汤泼雪”来形容针灸治病的神奇效果,就象热汤泼在雪上能够很快融化冰雪一样快捷。
民间流传着“一针、二灸、三吃药”的说法,治病并非一定要使用药物。
唐太宗李世民鞍马劳顿,感受风寒落下了肩臂疼痛不能上举的毛病,享寿99岁的针灸大师甄权给他针灸肩髃等穴位,拔针后肩臂即可活动自如。
千百年来,针灸的神奇疗效使成千上万的人解除了病痛,历史上象这样的医案记载数不胜数。
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人体“应该”有365个穴位,迄今为止人们能够指出具体位置的是361个穴位。
经络的循行路线颇为繁杂,要全部掌握这么多穴位的位置和针刺方法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北宋仁宗时,曾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体内雕有脏腑器官,表面镂有穴位,同时以黄蜡涂封,做为医师考试和教学的教具。
如果为了保健身体,家庭按摩自疗,需要掌握的穴位并不需要这么多,我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供爱好者参考。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 耳,无得似有所娱, 珍羞迭荐,食如无味, 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 向隅,满堂不乐,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懽娱,傲然自得,兹乃人 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 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謔諠 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燿声名,訾 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 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
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 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慙愧悽 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 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 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 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 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 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 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 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 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损 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 药者,良由此也。其蝱虫、水蛭之属,市 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开棺救妇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 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 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 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 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 血。
针灸疗法 ppt课件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络脉
别络(大络) 浮络 孙络 血络
连属部分
外连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Βιβλιοθήκη 一、命名(一)概念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 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 经、足三阴经
(二)命名原则:结合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五、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按十二经脉的前后衔接的 顺序,依次流注而循环往复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 次传至足厥阴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 端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张从正:“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李梃:“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一)概念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 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 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 能平衡的通路系统。
(二)手阳明大肠经
• 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 部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 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 到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 交会,再折向前下行入缺 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 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 大肠
•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到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 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 交于足阳明胃经
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共载经穴 359个,是继《甲乙经》的第三次总结。
孙思邈对针灸贡献
一方济之,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学术思想
重视医德 对研究伤寒的贡献 对脏腑辨证学说的贡 献 阐发食治养性养老 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
重视医德
其一,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掌握治病救人的高强本领,才能解决 患者的病痛,这是言医德的先决条件; 其二,要树立视患者如亲人的医患观念,行医不得 以金钱为目的,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 苦”,另外查病审疾过程中也要认真细致。 在医疗实践中,要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 而行欲方”。
《要方》第2O~30卷 和《翼方》第26~28 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 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 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 忌等 。
对针灸方面的贡献
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 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 早期防治, 早期防治 保健灸法 辑录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 针灸处方 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 临证时需辨证取 针药兼施, 针药兼施 针灸并重,临证时需辨证取 法 注重诊脉施术 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 诊脉施术
孙氏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发常梳 2.目常运 目常运 3.齿常叩 齿常叩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漱玉津(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 口水。) 口水。) 5.耳常鼓 耳常鼓 6.面常洗 面常洗 7.头常摇 头常摇 8.腰常摆 腰常摆 9.腹常揉 腹常揉 10.摄谷道 (即提肛) 摄谷道 即提肛) 11.膝常扭 膝常扭 12.常散步 常散步 13.脚常搓 脚常搓
首提“阿是穴”
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 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 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而 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 是穴”,而这类穴通常具有疏通经络、运行 气血的作用。
孙思邈对精神病学的贡献 PPT课件
一、究病理及疾病预后
关于癫狂的病因病机,孙思邈既遵从医经的理论,又从大量的临床经
验出发,进一步探讨发病的原因及机理l、先天禀赋因素孙思邈引述,
黄帝内经)关于癫疾发作的理论说:“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数(频 数)大惊也,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这种病因学
说虽不可盖全,但长期被沿用,所以孙思邈在(备急千金上汤心,呕吐咳逆,狂语n”又说“笑而
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而实,实则伤
热,热则狂。门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备急千金 要方· 肝藏脉论)说;“金克木,阴击阳,阴气起而阳气伏,伏则实,实 则热。热则喘,喘则逆,这则问,门则恐畏,目视不明,语声切急.谬 说有人”在卷十五(脾藏上)中说:”‘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 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问乱.体重不以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 急。”在卷十七《肺藏脉论》中说:“火克金,阳击阴,阴气沉,阳 气升,升则实,实则热,热则狂,狂则闭眼悸言,非常所说.口赤而张, 饮无时度。”在卷十九《肾藏脉论》中指出:“上克水。阳击阴一阴 气伏而阳气起,起则热,热则实,实则怒,怒则忘,耳听无闻,四肢
2019/3/10
患者的脉
象有左右手强弱之异,盖阴阳失衡之象。:1、脏腑功能失司(备急于 金要方· 风癫)说:““厥成为癫疾,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厥者,逆也,气这则乱,所以“厥”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气机突然过乱, 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情志活动,精神现象,(中国医论文: /)都与脏腑功能有极为密切的直接关系,如医学歌诀所 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肺金忧虑肾恐多一。即是 阐发脏腑与情志关系的。精神病人的言语、行、心理反常,莫不与此 有关。4、精神刺激孙思邈认为癫狂“起于心气不定”((备急千金要 方· 风眩))。所谓“心气不定”,主要指因精神刺激为主要诱发本病的 心理因素癫狂的病理基础依孙思邈的论述,一是厥逆所致的阴阳气机 紊乱。厥可使人“暴不知人”,“……邪气逆,这则阳气这,乱则不 知人。”“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 言”_“故经言久厥则成癫,是以知似也。”(《备急千金要方· 风癫》) 二是气、痰、火郁致使脏腑主司情志的功能失常。因而发生癫狂。关 于这一病理学思想.散在于孙思邈的脏腑理论中、其论述主要集中于 《备急千金要方》之中,如卷十三~心藏· 心藏脉论说。“
最新“药王”孙思邈健康长寿的秘要讲学课件
2
静心 养神 调和 心态
养生尤须静心:
“十二少”有益于心神保养 其曰:“善摄生者,常少思、少 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 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 少恶行。”并把“十二少”上升 为“养性之都契也。”这种道家 清静无为的思想有益于心神保养。
2
静心 养神 调和 心态
调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二
调摄 情志 心理 平和
1、七情平和,精神内守
孙氏认为养生者应当做到“于名于利, 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 所以没身不殆也”。这样就可以既摆 脱荣华权势的诱惑,又能去掉名利得 失的羁绊和苦脑。这种安贫乐道的思 想有益于心神保养 。
孙氏之意在于强调七情平和,精神内 守。凡事不可姿意过用,用得中正, 益于养生,用得其过,损性伤神,这 是一种儒家中庸之道的养生观。
孙氏的“膏用小炷” 和 “常欲 小劳”的思想,旨在强调劳逸适 中,因人而异,既反对单纯的静 养,又不可运动过量。这种动静 结合的健身方法,是具有科学道 理的。
六
导引 按摩 针灸 药饵
1、动静结合、健身防病
孙氏十分重视气功、导按摩等动静结 合的修炼方法在养生中作用。
孙氏结合调气法,传授炼精之术。 《千金要方·养性》载:“常闻道人 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 人当朝朝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 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 唾也。朝旦未起,早数漱津令满口乃 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炼 精”。
油脂类25克
奶类及奶制品100克 豆类和豆制品50克
畜禽肉类50-100克, 鱼虾类50克 蛋类25-50克 蔬菜类200-300克 水果类100-200克
谷物300-500克 (6两—1斤)
中国人吃油太多!!
浅析唐代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
浅析唐代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申伟;张永臣【摘要】孙思邈在灸法上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认为灸量的多少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部位、体质、年龄而定,发展了晋代的隔物灸法,强调未病先防及早期治疗,并指出热证可灸,扩大了灸法的适应症,为灸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灸法【作者】申伟;张永臣【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百家。
孙氏勤奋诚笃,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并阐述了自己的临床经验。
其书对针灸学十分重视,除散见于各卷中的针灸处方外,《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卷三十,《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还专论针灸,对于灸法的记载占有较大篇幅,对发展灸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试对孙氏的灸治思想和学术理论进行概要的总结。
1 施灸材料及器具1.1 施灸材料孙氏以艾叶为主要的施灸材料,常用农历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摘阴干的艾叶来治疗疾病,认为三月三日艾在治疗急性暴病时优于五月五日的,如《千金翼方·卷十七》中曰:“是以常预收三月三日艾,拟救急危。
其五月五日亦好,仍不及三月三日者”。
孙氏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药物或在艾叶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施灸,补充单用艾叶的不足。
艾中掺药是孙氏对《内经》药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扩大了灸法的适应证和治疗范围,对后世艾条灸、雷火针、太乙针都有相当的影响。
如《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疮痈下·恶核第四》记载了关于竹茹灸治疗疔肿的方法:“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治疗瘰疬,“以艾一升,熏黄如枣大,干漆如枣大,三味末之,和艾作炷灸之,三七壮止。
药王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解读他11条艾灸大法!
药王孙思邈,对灸法的贡献,解读他11条艾灸大法!灸友会第280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导读历史上曾有一位因艾灸受益,而活过百岁的人。
他幼时体弱多病,“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也就是说曾因疾病缠绵而倾家荡产。
孙思邈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应用灸法治疗外科病相当重,将之列为针法、汤药三大法之一;他从积累的80 年临床经验中,总结辑录了数百首灸法处方。
其中保存并创制了37首外科病灸法处方,治疗疔肿、痈疽、瘭疽、发背、瘰疬、隐疹、蛇毒、瘿瘤、脚气、恶露疮、豌豆疮、疣目、九漏、癣、白癜风、虫毒、举体痛痒如齿啮、火疮、小儿热疮等19个病种,对我国应用灸法治疗外科病起到了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
40岁之前他是不信艾灸的,多方治疗医治无效,40岁才开始多方寻求艾灸疗法,进行深刻研究,经多方研究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
喜欢上了艾灸后,据其自己述说经常是“艾火遍身烧”,他尤其爱灸足三里穴。
此人便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被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
到了唐太宗年间,孙思邈应召入宫时年逾50,太宗观其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叹道:“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到了90多岁高龄,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之时,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岁之寿?历史上已经做出了无数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养生功效。
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这位随身带艾草、艾火遍身烧的药王,是如何做艾灸的?让我们来一一解读孙真人11条艾灸大法——01未病防病已病防变孙思邈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孙思邈重要的学术思想。
他说:“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大医精诚ppt课件
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 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 得於性命之上,率爾自逞 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 矣!
译文: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 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惑 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 ,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 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 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 德了!
要须临事不惑:重要的是遇事 不惑乱。 审谛覃思:一作谛审覃思。周 详仔细深入思考。审:周详。 谛:仔细。覃:深。 率尔:轻率貌。自逞俊快:自 己炫耀才华出众而图痛快。俊 :才智出众。快:动作快捷。 邀射名誉:贪求猎取名誉。邀 :求。射:猎取。
艺能之难精者也:即“难 精之艺能者也。”定语后 置,意为“是难以精通的 技能呀!”
既非:既然不是。神授: 神仙传授。
幽微:深奥微妙之理。
乃:才,副词。
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 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 說,而言醫道已了,深 自誤哉!
译文:所以学医的人一定 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 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 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 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 大地害了自己呀!
译文:损害别个有利自己,是 生物之情共同憎恶的,何况是人呢 !杀害畜牲的生命来求得保全人的 生命,那么,离开“生”的道义就 更远了。我这些方子不用活物做药 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物情:生物之情。同患 :共同厌恶的。
于人:《医心方》引作 “圣人”。
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 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 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 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 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 之。能不用者,斯爲大哲 ,亦所不及也。
隐忍:勉力含忍,内心忍 痛。
哲:哲人。即才能识见超 越寻常的人。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 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 但發慙愧悽憐憂恤之意, 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 吾之志也。
中国针灸起源发展历史针灸应用治疗作用科普课件PPT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三国西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起源。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发展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得到了大发展。2000多所中医医院都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已经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和临床各科;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
2022年4月29日,针灸(岭南飞针疗法)、针灸(刘氏毫火针疗法),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项目编号Ⅸ-4。
发展历史。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
3.孙思邈[优质PPT]
孙思邈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 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 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矜之岁,高尚兹典。”(《备急千金要方·序》)
562年壬午北周武帝宇文琶保定二年,二十岁 “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旧唐 书·孙思邈传》)
579年己亥北周宣帝宇文赞大成元年,三十八岁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旧唐 书·孙思邈传》)
580年庚子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三十九岁 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与人曰:“后五十 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新唐书·孙思邈传》)
包括本草、妇人、 伤寒、色脉、针灸等。
大医精诚论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 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论述了医生必 须恪守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就是“精诚”二字。
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 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 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救治时必须一心一意,无欲 无求 。
673年癸酉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一三二岁
“思邈尝从幸九成宫(据(资治通鉴)高宗李治四月去九成宫), 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 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 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 邀处士居之。” (《旧唐书·孙思邈传》)
大医精诚ppt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 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 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 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 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 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慈悲之心 众生平等之心 一心赴救之心
大医之心
通“毋”,不 可,不要。
同“工夫”, 指时间。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不要婉言推脱
世故,客气。白居易寄 杨六诗:“亦有新往还, 相见多形迹。”
慈悲之心对人如此,对物亦如此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 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 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 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 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 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 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体-风度
澄神内视-不视外物,排除杂念 望之俨然-神情庄重
tan 审谛覃思
详细周密深思
丝竹 珍羞 醽醁
音乐 珍食 美酒
为医之法
不得开玩笑,大声吵闹
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
法
不得炫耀自己
不得相互诋毁
不得经略财物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 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 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针灸发展史PPT资料(正式版)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因是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 ,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每次选用2~4穴,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分钟。 用1%普鲁卡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 。 ⑶ 电针: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大宗。 每次选3~4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 “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 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 穴。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 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 深化,也出 针灸大成(光绪木刻)
⑷ 穴位注射:取大抒、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用1%普鲁卡 因2ml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各2ml,每穴注射。
推荐阅读: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
谢谢观看
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 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病因是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 ,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⑶ 电针:取颈部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中俞、大杼、大宗。 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 【出处】《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