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概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萌芽于夏、商、周,兴起于先秦时期,繁荣于春秋、战国,定型于汉、唐,止步于宋、元,盛行于明、清,衰落于清末。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般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顺“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和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而在管理角度上讲,“道”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

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有提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

人和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管理者要从自我管理入手,才能实现人和。

4、守信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办一切事情都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诚信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5、利器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提高利用工具水平的过程,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发明了前所未有的机器设备,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6、求实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行动的方法和行为准则。

即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做事情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7、对策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进行统筹谋划,制定正确的对策,然后再去实施,才能取得成功。

制定对策,一是预测,二是运筹,即我们常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8、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持家。

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说:“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和市场法制等。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国外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思想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总结中国管理思想的要点

总结中国管理思想的要点

总结中国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管理思想的要点是背靠文化遗产、坚持人本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强调长期发展。

首先,中国管理思想背靠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对于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和“孝顺”,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到了中国管理思想中。

中国管理者注重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和凝聚力的培养,强调与员工的情感联系和人际关系。

文化遗产为中国管理思想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中国管理思想坚持人本主义。

中国管理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个体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尊严和自由是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管理者注重员工的个体尊严和权益保护,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和关注。

中国管理者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决策和自主管理,鼓励员工展现个人才华和创造力,从而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团队合作。

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将团队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是一群个体的聚集。

中国管理者强调协作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益。

中国管理者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

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能力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核心。

最后,中国管理思想强调长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追求长久发展的目标。

中国管理者注重组织的长期战略和目标,追求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管理思想中的长期发展观念体现了对于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都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的关注。

中国管理者注重组织和员工之间的长期关系,通过持续的培养和发展来推动组织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中国管理思想的要点是背靠文化遗产、坚持人本主义、注重团队合作和强调长期发展。

这些要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管理者在实践中面对的特殊环境和需求。

中国管理思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价值,为管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当你依靠个人出色的商业嗅觉和交际能力,获取一纸批文、一块土地而取得财富时,仅仅证明了你个人出色的人脉资源,而无法证明你是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家。

当你习惯于信任周围的亲朋好友,而不习惯信任陌生的外人时,你就无法超越手工作坊式的局限,从而无法走上建立大型组织之路。

当你习惯于控制命令式的个人统治,而不习惯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时,你就无法摆脱组织依赖个人的局面,从而无法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这就是来自组织管理逻辑的价值——不懂“组织管理”并不妨碍赚钱,但却会严重阻碍企业组织的基业长青。

重视人脉资源胜过组织竞争现代企业组织的利润来源,是来自于准确认知顾客的组织竞争能力。

但是,中国传统商业利润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出现在“组织与顾客”之间。

· 被深度误解的“诚信为本”商业古训在中国传统的商帮“晋商”中,曾广泛流传一个诚信故事:当年,一位货主在晋商店铺中寄存了一批货物,因种种原因而多年未取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法律合同条款而言,此事如果就此结束,既不存在欺诈问题,也不存在诚信的问题。

但是,这位晋商却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行为。

他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位货主的后代,若干年后,终于找到了这批货物主人的儿子,并把这批货物亲手交给了他。

直到这时,中国传统商人所认为的诚信才真正得已实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商业的诚信为本原则,并非是遵循纯粹意义上的商业契约原则,而是遵守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社会道德原则。

对于中国传统商人来说,仅仅遵守市场交易商业原则的底线,并非是他们眼里的诚信,只有而且必须超越这个商业底线,进入到道德原则领域来衡量诚信,才算是中国传统商人眼里诚信为本的本意。

借用梁启超先生“公德”与“私德”的区分法,中国传统商业所恪守的“诚信为本”原则,遵循的是人格信任的“私德”,并非社会秩序的“公德”。

·传统诚信是“熟人网络”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危险、极具不确定因素的人格信任,却给中国传统的商人和商帮带来了滚滚财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流而非商业经济为主流的社会,农业时代的竞争往往是围绕土地、财富和权力展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我国有着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治理国家、发展农桑、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等文化典籍,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的思想。

从教派、学派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又主要体现在儒、兵、道、法四大家的文化当中。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

论语中讲“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体现在管理思想上便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治人”。

在儒家的代表作《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和为贵”的思想。

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

“和”就是和气、合作、和睦、和谐。

强调“和”就是强调对人际关系的调整。

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而在三要素中人和为上。

对于治国来讲,和能兴邦,只有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理顺公务员、人民和人民代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2.“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正,庸就是融合。

中庸讲得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不是和稀泥。

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对立面,但两个对立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解决矛盾就是把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中正确的东西提炼出来,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个较为圆满地解决方式。

3.“德治”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统治者要以道德来治理政事、教化万民,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固定的方位,群星都会环绕在他的周围”。

无论是什么团体,他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团体成员更为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爱戴,其政令的实施也才能更加通畅。

4.“礼治”的思想。

儒家学说以“仁”为最高的思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以为仁”。

在具体做法上要求不同的人都要立足自己的角色说话,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也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

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

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

中国式的管理的出发中国式的管理起源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与西方管理模式相比,中国式的管理注重人情味、注重关系和注重共识,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式的管理注重人情味。

中国社会讲究人情往来,注重人际关系,这一特点在中国的管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式的管理往往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者和员工之间除了工作关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亲密以及甚至朋友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领导者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甚至是个人问题,帮助员工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种关怀和关注无疑提高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同时也促进了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中国式的管理注重关系。

中国有句古话:“人情以和为贵”,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国式的管理之中。

在中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因此,中国的管理模式注重建立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领导者不仅要在工作中要求员工完成任务,还要关注员工的感受和需求,耐心沟通以及处理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与此同时,员工之间也要互相支持和帮助,在阳光互助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这种关系导向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组织的协作效率,还增强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

最后,中国式的管理注重共识。

中国历来重视集体主义,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中国式的管理中,领导者往往注重和员工进行广泛的沟通和讨论,争取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倾向于考虑全体员工的意愿和利益,通过达成共识来推动工作的进行。

这种共识性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增强了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然而,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注重人情味和关系,个别领导者可能在管理中过分亲近员工,导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界限模糊,权力过大或者不公正问题的产生。

同时,注重共识也可能导致决策的迟缓和效率的降低,影响组织的竞争力。

因此,在中国式的管理中,要权衡利弊,避免过分强调情感,同时注重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

中国式管理1 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态1.1 管理就是修已安人。

人要先管好自己、还要自觉,1.2 管理就是搞关系。

让她开心才会听你的话。

1.3 先守规矩,才能权宜应变。

先站稳脚跟,才能改变。

化解。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曲线救国。

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解决问题。

凡是把话讲的很肯定的都是偏道。

2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与企业文化2.1 管理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2.2 跟中国人计较,会活活气死。

2.3 三大主轴2.3.1 以人为本。

2.3.1.1 由人作主,善用制度。

制度只能管例行的事,没法管例外的事。

管理者不能有“依法办事”的理念。

管理者的特点就是解决用制度无法解决的事,合理应变。

到了老板层面,就是讲人情。

基层,一切按法。

中层,讲理。

高层,请人情。

2.3.1.2 人选恰当,因事在而变。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变通的。

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提不同的要求。

制度由底下定,就可以很好的实行。

保证参与。

企业一定要一元化。

步伐一致,理念一致,做法一致。

看法一致。

不要让他自作主张。

规规矩矩。

不能走偏道。

自作主张,自以为是。

2.3.2 因道结合。

企业是少数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的。

技术的极致是单纯。

2.3.3 依理应变。

有没有道理?道就是路,理是怎样上路?合理解决。

2.3.3.1 依理应变,要求时时刻刻都合理。

合理就是中庸。

道理随时都在变。

以不变作为基本的思考点,去改变。

除非非变不可,才要变。

变是为了更好。

2.3.3.2 合理应变的要领。

中国社会是能者多劳的社会。

政策是对的,照着执行。

政策是错的,用对策。

不要去劝上面。

对策是让政策合理顺利执行。

中国人很难讲。

你越说有问题,他就越要坚持。

中国人是动机论。

让他自已选择,告诉他利弊。

不好意思,你不这样做,就要出什么问题。

标准是技术的法律。

3 中国式树状结构客如云来,又如云一样飘走。

没有云树就要死。

董事会是树根,看不见但很重要。

总经理是树干最底下的部分。

管理者是树干,干部干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文化敏感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是实现有效跨文化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培养员工对文化差 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场景。
领导力发展
德行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和修养。在现代管理中, 领导者应注重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树立良好的 榜样。
战略眼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思维强调长远规划和整体观念。领 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制定并执行长期发展计划,以实现 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02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吸 收外来文化,与时俱进,保持了 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
强调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注重家庭 伦理和社会和谐。
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法则和整体性思维 。
法家思想
重视法制和制度化管理,强调规范和秩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01
以人为本
法家主张法制原则,认为法律是维护社 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主张依法治
国、依法管理。
刑无等级
法家主张刑无等级,认为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无论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法
律的约束和制裁。
尚公去私
法家主张尚公去私,认为管理者应该 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个人私利,以 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重刑轻赏
法家主张重刑轻赏,认为严厉的惩罚 比奖励更能促使人们遵守法律和规章 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 理智慧
目录
CONTENTS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实践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
的启示
0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5篇第一篇: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笔记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态1.1 管理就是修已安人。

人要先管好自己、还要自觉,1.2 管理就是搞关系。

让她开心才会听你的话。

1.3 先守规矩,才能权宜应变。

先站稳脚跟,才能改变。

化解。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曲线救国。

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解决问题。

凡是把话讲的很肯定的都是偏道。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与企业文化2.1 管理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2.2 跟中国人计较,会活活气死。

2.3 三大主轴2.3.1 以人为本。

2.3.1.1 由人作主,善用制度。

制度只能管例行的事,没法管例外的事。

管理者不能有“依法办事”的理念。

管理者的特点就是解决用制度无法解决的事,合理应变。

到了老板层面,就是讲人情。

基层,一切按法。

中层,讲理。

高层,请人情。

2.3.1.2 人选恰当,因事在而变。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变通的。

跟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提不同的要求。

制度由底下定,就可以很好的实行。

保证参与。

企业一定要一元化。

步伐一致,理念一致,做法一致。

看法一致。

不要让他自作主张。

规规矩矩。

不能走偏道。

自作主张,自以为是。

2.3.2 因道结合。

企业是少数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的。

技术的极致是单纯。

2.3.3 依理应变。

有没有道理?道就是路,理是怎样上路?合理解决。

2.3.3.1 依理应变,要求时时刻刻都合理。

合理就是中庸。

道理随时都在变。

以不变作为基本的思考点,去改变。

除非非变不可,才要变。

变是为了更好。

2.3.3.2 合理应变的要领。

中国社会是能者多劳的社会。

政策是对的,照着执行。

政策是错的,用对策。

不要去劝上面。

对策是让政策合理顺利执行。

中国人很难讲。

你越说有问题,他就越要坚持。

中国人是动机论。

让他自已选择,告诉他利弊。

不好意思,你不这样做,就要出什么问题。

标准是技术的法律。

中国式树状结构客如云来,又如云一样飘走。

没有云树就要死。

董事会是树根,看不见但很重要。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

中国管理思想的总结中国管理思想是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世界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管理思想强调人本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因此,在中国管理思想中,关注员工的合理需求、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被视为重要任务。

这与西方管理思想中忽视人的因素的倾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管理思想注重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和延续。

在管理层面,中国管理者更倾向于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利益追求。

这种思想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许多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和繁荣。

第三,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协调和和谐。

中国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中国管理思想中,团队合作和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与西方管理思想中竞争至上和个人主义的倾向相比,中国管理思想更注重的是共赢和共同进步。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促使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第四,中国管理思想强调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

中国是家族型企业的发源地,家族观念在中国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家族企业注重传承和家族荣誉,在管理层面强调忠诚、信任和恩义。

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

第五,中国管理思想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在中国哲学中是重要的思想理念,意味着找到适中的平衡点,避免过分偏向任何一方。

在管理领域,中庸之道的应用体现在管理者要平衡各种利益,避免极端行为和错误决策。

这种思想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智慧和决策水平,使组织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中国管理思想是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强调人本管理、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协调和和谐、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以及中庸之道等方面,中国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业管理的基本逻辑和要素

事业管理的基本逻辑和要素

事业管理的基本逻辑和要素【1】顺序逻辑——先理清,再管理。

管理如果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释的话,就是先去梳理,再去管控,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顺序,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走,作为一个领导和管理者,你对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的事情都搞不得太清楚,我不相信你能够管好什么事情,所以这个顺序绝对不可以搞颠倒了,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优秀的领导刚到一个地方之后先去做调查研究,就是先了解情况,先理清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的事情。

【2】轻重逻辑——先人心,后操心。

中国式的管理和西方式的管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涉及到人心的事情比较多,也就是管理的第一要务是先管人心,然后再让大家替你操心,在大家的心目当中,你是一个操心的人,而不是一个领导,所以人心如果笼络不住,再好的方法和制度,也没有太大的效果,如果颁布一个制度就能够解决问题,管理也太简单了,也就不存在什么管理大师了,所以大家关注人性的变化,抓住了人心管理才是最有效的。

【3】利益逻辑——先给予,后利用。

一个领导必须关注利益的分配,利益的分配逻辑很简单,先给大家带来一些好处,才能够让大家对你产生一种重新的认识,这个逻辑很简单,如果你一开始的时候就摆领导的臭架子,一开始就像大爷一样的,根本不需要做太多的怀疑,大家对你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你不可能在这个团队当中成为意见领袖,所以大家的态度很关键,管理者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和大家融入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这才是管理者真正的角色定位。

【4】未来逻辑——先闻香,后闻道。

所谓的未来逻辑,也就是你不能够给自己的下属天天画梦想,天天去画大饼,大米化多了,下属也就疲惫了,尤其是心理上的疲惫,大家对你的话不相信啊,你的是麻烦就很快来了,所以如果没有把握的,当事情不要在下属面前到处乱承诺,至少你要让它闻到饼的香味儿,给他们兑现一部分,然后继续用这种方式往下走才是可行的,这个逻辑永远不能够搞错了,必须给自己的下属一个明确的未来,否则的话,你的下属一个一个的都会背叛你这一点,大家不要抱侥幸,谁侥幸谁这个领导的位置坐不稳。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对于管理行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人们更加强调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在中国的组织中,个人之间相互依存和互相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中国人在管理他人时,通常会考虑到员工的感受和需求,争取在管理过程中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这也体现在中国人的管理风格上,他们更加注重亲和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此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中国人注重权威和尊重。

中国是一个传统封建社会,长久以来权威和尊重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领导者应该是有能力、有魅力和有信心的,他们对领导者的话语非常重视。

因此,在管理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展现出自信和权威,通过权力来影响和指导员工。

与此同时,员工也会对领导者表示足够的尊重和敬意。

此外,中国人注重照顾员工的个人生活。

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个人生活,他们相信家庭和个人的幸福与工作的幸福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中国人在管理他人时,通常会关心员工的家庭情况和个人生活,并尽量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支持。

他们相信一个快乐的员工会更加有动力和创造力地工作。

此外,中国人对于规则和秩序也非常注重。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注重秩序和规矩。

在中国的组织中,员工通常会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流程进行工作。

中国人在管理他人时,在明确规则的基础上管理,鼓励员工遵循规则,让组织更加有序和高效运转。

最后,中国人注重长期规划和稳定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对于长远规划和稳定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

在中国的组织中,长期规划和稳定发展被看作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在管理他人时,通常会注重规划和目标的设定,以此来引导员工的工作方向和努力。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中国人的管理功夫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管理方式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组织和管理中的表现。

首先,中国人的管理功夫注重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讲究“搞好团结”,相信团队的力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信任,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组织中,中国人倾向于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注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参与,以实现团队的整体利益。

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在管理中更倾向于以组织为重心,注重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完成。

其次,中国人的管理功夫强调稳定和秩序。

中国传统的“中庸”理念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讲求稳定和秩序,注重规范和制度的遵守。

在组织中,中国人倾向于有序地进行管理,强调组织的层级和分工。

中国人重视权威和领导者的决策,注重遵循规章制度,以确保组织的正常运作。

这种稳定和秩序的管理方式,使得中国组织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变化时,能够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人的管理功夫强调关系和信任。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网密集。

中国人讲究“人情味”,注重与他人建立关系,并通过关系来获取资源和支持。

在组织中,中国人注重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强调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中国的“亲友文化”传统使得中国人在管理中更加关注个人之间的情感和互动,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这种关系和信任的管理方式,增加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有利于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此外,中国人的管理功夫注重“以德为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修养,讲究“天下为公”,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管理中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中国的管理者常常被期望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员工的榜样和引领者。

中国人的管理功夫注重个人的自我约束,强调良好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以建立和谐、正义的组织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管理功夫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文化研究知识:中国式管理的文化背景与实践

文化研究知识:中国式管理的文化背景与实践

文化研究知识:中国式管理的文化背景与实践中国式管理的文化背景与实践中国式管理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产物,它的核心思想是以关系为主导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在家族企业和国有企业中广泛应用。

同时,中国式管理还受到了国家政策和制度的影响,例如国家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经济发展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管理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是人本主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中国式管理所强调的。

企业管理者不仅仅是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

这是中国式管理所体现的人本主义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

中国式管理的另一个核心特点是以家族文化为依托的企业文化。

中国家族企业一般是由家族创立和管理的,家族成员之间始终保持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也被运用到了企业管理中。

企业家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是中国式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式管理中,创业者和管理者不仅仅是企业家,也是企业的代表和信任的象征。

同时,中国式管理中还体现了与家族文化相联系的传统文化特点。

例如,尊重长辈,关注家族的形象,在工作中传承家族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特点都体现了中国式管理所强调的人本主义。

在中国式管理的实践中,还有许多具体的应用。

例如,尊重和平等,诚信与感性,重视信誉,珍视人才和人脉等等。

这些是中国式管理中的重要原则,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在现代中国,中国式管理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经济的需求相结合,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已经出现在互联网公司等新的创新企业中。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式管理已成为了自己的特色,代表了中国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之,中国式管理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良好实践。

其核心是人本主义和家族文化,具有信任、诚信、珍视人才和人脉等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权力逻辑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权力逻辑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权力逻辑一、儒家思想中的权力逻辑: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权力逻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认为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关系都有明确的权力和义务。

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君权专制被视为天经地义。

儒家认为,权力应该由有道德修养的人来行使,应该以仁义为核心,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塑造社会和谐。

二、家族和社区的权力逻辑: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和社区在权力逻辑方面也有重要的地位。

在家族中,长幼尊卑、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家庭权力运行的核心。

在社区中,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权力结构也更加多样化,在这种关系中,权力传承和分配常常依赖于家族和社区内部的规范和约束。

三、官僚制度的权力逻辑:中国传统社会的官僚制度对权力的运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官僚制度强调吏治和公正,官员的权力来源于职位和地位。

官员通过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并扮演着一种“父母官”的角色,责任重大。

官僚制度的权力逻辑也容易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四、道德伦理对权力的制约: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还体现在道德伦理对权力的制约。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具有强烈的道德约束力。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被认为是行使权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品质,才能从伦理和道义上获得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中国传统伦理社会化的权力逻辑在儒家思想、家族和社区、官僚制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这种权力逻辑强调了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强调合法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家庭、社区和官僚制度来实现权力的传承和制约,为中国的传统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作者自序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作者自序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作者自序一这是我的第二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是《永不消失的责任----企业组织“责任守恒原则”》。

写书似乎总是会遭遇到不如意的心情。

在写第一本书时,感觉自己缺乏学术理论修养,仅仅是凭借个人十余年企业主的经验和感悟,在表达我对企业管理的看法,所以缺陷与不足自然可知。

但是,当我写这本书时,遭遇到了更为不如意的情况,即我选择了一个如此“庞大”的题目,完全可能出现内容无法支撑题目的尴尬。

事实上,我一直小心翼翼的避免掉入宏大叙事的陷阱里,尤其是对于管理学这种“行”大于“知”的学问来说,选择微小的断面或角度,往往更有实际意义。

但我还是“一不小心”掉了进去,原因是当我试图选择一个小的断面时,却发现它总是会引出几乎全部的管理问题,或者说,中国的传统商业管理,几乎没有独立性的管理问题,而是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关系。

譬如,当我试图搞懂中国人为什么恪守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时,才发现支撑它的是“以义制利”的商业价值观;而当我试图搞懂中国人为什么坚持“以义制利”时,又发现它其实是来自于传统“内圣外王”的组织制度安排。

这其中,丢失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管理逻辑的断裂而使得问题变的模糊不清,因此,任何截取断面而独立性的看待中国传统管理的做法,都可能是肤浅而幼稚的。

二我们之所以总是难以看清中国传统商业管理的真相,其实是受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悟道文化,通常来说,它往往并不提供实现路径、而仅仅是提供现象归纳,并不提供目标的逻辑演绎、而仅仅提供目标的思辨,所以,这就导致了一个管理现象,即中国传统商业组织管理,从不缺乏深刻而精湛的个人感悟式“智慧”、而是缺乏实现管理成果的组织逻辑“路径”----这恰好与管理学这门特殊学问的要求相反,因为管理学的意义并不在于解释现象或问题、而是在于提供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在中国,基于个人感悟式的“管理智慧”,可谓多如牛毛,但它与管理学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事实上,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个别企业有效的解决之道,仅仅是一种个别的个人智慧,它的管理成本非常高昂,常常是以个人失败经验为代价,所以不值得称道。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情关系优先。

在中国的商务环境中,人情关系往往比商业往来更加重要。

一些重要的项目决策和资源分配往往是通过个人关系和人脉来实现的。

2. 面子文化。

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和尊重。

这也体现在商务环境中,比如商务谈判中的对方表现、礼尚往来的对待等等。

3. 打磨关系。

中国人心思缜密,通常需要耐心地打磨人脉关系,例如通过送礼、请客、应酬等手段,使得两方关系更加融洽。

4. 集体观念。

在中国管理环境中,集体利益常常优先于个人利益,这意味着即使个人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牺牲,如果利于集体的发展,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可以接受的。

5. 非正式途径。

中国人习惯通过非正式途径来解决问题,例如到领导的办公室打招呼,和同事吃饭聊天等等。

总体来说,中国人的管理逻辑与西方在一些方面确实有不同,需要逐步理解和应对。

中国管理技巧

中国管理技巧

中国管理技巧摘要:一、引言1.中国管理技巧的背景2.中国管理技巧的特点二、中国管理技巧的核心理念1.仁爱之心2.中庸之道3.和谐共生三、中国管理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1.人员管理2.沟通与合作3.决策与战略规划四、中国管理技巧的现代价值1.企业经营与发展2.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3.个人成长与自我管理五、结论1.中国管理技巧的传承与创新2.对未来管理发展的展望正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管理智慧层出不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管理技巧。

这些技巧不仅在古代宫廷、家族、企业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从中国管理技巧的背景、特点、核心理念、实践应用、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现代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引言1.中国管理技巧的背景中国管理技巧的形成与发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提炼,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技巧。

2.中国管理技巧的特点中国管理技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人为本:强调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使组织成员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2)和谐共生:强调在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

(3)中庸之道:强调适度、适时、适中,避免极端,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中国管理技巧的核心理念1.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中国管理技巧的基石,强调管理者对组织成员的关爱与尊重,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要求管理者具备高超的平衡艺术,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保持组织的稳定与和谐。

3.和谐共生:和谐共生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行动时,要充分考虑组织内外部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共赢,促进组织的长远发展。

三、中国管理技巧在实践中的应用1.人员管理:中国管理技巧强调关爱员工,注重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西方管理理论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社会管理思想如《论语》、《管子》中的“君子不器”,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等思想,均体现了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

2.系统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万里长城,还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其建筑和管理的整个构思都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3.战略管理思想孙武的《孙子兵法》被推崇为中外“兵学圣典”,直到今天,仍备受推崇。

4.用人思想有“知人善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思想。

二、西方管理理论及其应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按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学阶段(19世纪末~1930年)、行为科学阶段(1940~1960年)和科学管理阶段(1960年以后)。

(一)古典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1)概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勒(F.W.T aylor,1856~1915),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是:①使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工作环境标准化;②确定合理的工作量;③挑选和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④实行差别工资制;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3)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①护理人员按工作内容分工,早期实行了功能制护理;②制定了护理技术的操作标准和时间要求,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延续至今的典型活动是护理技术操作比武;③在质量控制方面,推行标准化的管理等。

2.管理过程理论(1)概述:法国人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独创的研究,l925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后人把他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2)主要内容:法约尔提出,管理活动包含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并且他给出了十四条一般管理原则,包括有分工、职权与职责相适应、纪律严明、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管理逻辑当你依靠个人出色的商业嗅觉和交际能力,借一纸批文、一块土地而获得财富时,仅仅证明了你个人出色的人脉资源,却无法证明你是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家。

当你习惯于信任周围的亲朋好友,不习惯信任陌生的外人时,你就无法超越手工作坊式的局限,从而无法走上建立大型组织之路。

当你习惯于控制命令式的个人统治,而不习惯制度化的组织管理时,你就无法摆脱组织依赖个人的局面,从而无法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这就是来自组织管理逻辑的价值——不懂“组织管理”并不妨碍赚钱,但却会严重阻碍企业组织的基业常青。

重视人脉资源胜过组织竞争■被深度误解的“诚信为本”商业古训在中国传统的商帮“晋商”中,曾广泛流传一个诚信故事:当年,一位货主在晋商店铺中寄存了一批货物,因种种原因多年未取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法律合同条款而言,此事如果就此结束,既不存在欺诈问题,也不存在诚信的问题。

但是,这位晋商却认为这是不诚信的行为。

他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位货主的后代,若干年后,终于找到了这批货物主人的儿子,并把这批货物亲手交给了他。

直到这时,中国传统商人所认为的诚信才真正得以实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商业的诚信为本原则,并非是遵循纯粹意义上的商业契约原则,而是遵守人际交往中的社会道德原则。

对于中国传统商人来说,仅仅遵守市场交易商业原则的底限,并非是他们眼里的诚信,只有而且必须超越这个商业底限,进入到道德原则领域来衡量诚信,才算是中国传统商人眼里诚信为本的本意。

借用梁启超先生“公德”与“私德”的区分法,中国传统商业所恪守的“诚信为本”原则,遵循的是人格信任的“私德”,并非社会秩序的“公德”。

■传统诚信是“熟人网络”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危险、极具不确定因素的人格信任,却给中国传统的商人和商帮带来了滚滚财源?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流而非商业经济为主流的社会。

农业时代的竞争往往是围绕土地、财富和权力展开的,不入流的商人、商业始终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

竞争主体的不平等、竞争秩序的紊乱和竞争结果的非建设性,导致了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的泛滥,商业机会主义丛生。

在这种表面上看似混乱、无序、非理性的商业竞争中,其实隐藏着一种商业竞争的秩序、标准或原则,那就是必须成为熟人。

在这样的“熟人网络”里,冷冰冰的、法律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并不会给中国传统商人带来滚滚利润,只有投入极大的情感因素,真心实意地结交朋友,最终达到高度的人格信任,才会因此而声誉鹊起、财源滚滚。

“商业利润来自道德回报”的有效,是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性。

一旦封闭的环境被打破,道德的强大效力也就随之失去或是大打折扣。

中国人从诚信道义出发、又归于商业诚信声誉的结果,也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市场交易循环,从而演绎出了一套完整的企业道德伦理建设的体系和方法。

■“个人财富”与“组织利润”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中国特有的商业现象被忽视了——一个创造了巨额财富的伟大商人,与其所领导的企业的规模、产品、影响力,常常不匹配,甚至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晚清首富胡雪岩富可敌国,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企业产品,仅仅是一些根本支撑不起其巨额财富的传统医药;即使是今天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以上百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与比尔·盖茨同列全球富豪榜,我们却看不到与之匹配的企业规模、产品、影响力。

在这个独特的中国商业现象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依旧是沿承下来的传统“商机意识”,即企业组织的利润并不是来自惟一的源泉“顾客”,而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资源占有、情感投资等多个层面。

虽然这些不同层面的利润来源,看起来是那么的复杂,但其本质依旧是传统商人的“哪里有利润,就往哪里走”。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商人可以创造巨大的个人财富,却没有能力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他们的思维模式与赢利能力,依旧停留在“商人与客户”的关系阶段,事实上,他们所具有的情感投入、察言观色和人情练达的能力,所匹配的正是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传统商业赢利模式的要求。

沉迷于“熟人网络”商业游戏的习惯,使得中国的传统商业组织,总是难以走向“陌生人的世界”,所以,无论中国传统商人有着多么远大的个人理想抱负,商业或企业组织总是难以真正做大。

最高管理者“内圣外王”■沿承至今的“内圣外王”制度安排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制度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概念,一个层面是企业组织的产权制度;另一个层面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

其中,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制度,是以产权制度为基础而衍生出的现代企业组织治理结构。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组织功能开始强大起来,个人能力、影响力开始下降,从而由此实现组织的基业常青。

现代企业管理如果不具备这样两个层面的制度,几乎是可不想像的事情。

但这样不可想像的事情,却在中国发生了。

原因只有一个,即:中国2000年来的各类组织管理,一直遵循着“内圣外王”的制度安排,几乎没有例外。

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盛德大业”和“内圣外王”是在描述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组织管理者的实现途径,即:只有“盛德”才能成就“大业”;只有成为“内圣”才能“外王”。

用现代组织管理语言来说,这是典型的组织制度安排。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内圣外王”的组织制度总纲的安排下,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在解决组织管理者替换的问题时,中国传统组织管理依据“内圣”原理,衍生出了禅让制,即“内圣”的主动让贤。

圣贤之人选拔圣贤之人作为接班人,由此一代接一代的延续下去,以此作为组织管理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

那么,假如管理者不合格,应该怎么办?中国传统管理给出的答案是:造反!因为暴君“人人得而诛之”。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上,众多农民的起义或造反的行为,都是受到赞颂的正面行为。

而中国的组织管理历程,也就在这样“推翻暴君,期待圣人”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地前进。

没有了制度化的组织监督制约机制,中国人如何监督管理者呢?因为管理者被设定为是品德高尚、胸怀宽广之人,所以,“纳谏”成为了最主要的所谓监督手段。

事实上,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各类组织管理中,也有着浓重的期待管理者能够听取意见、择善而从的习惯。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因果逻辑在中国的各类组织管理历史上,最长久、最优秀的组织,从来都不是制度最规范、管理最严厉的组织,而总是表现为依赖权威魅力、矛盾缓和、人人自觉勤奋工作的组织形态。

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管理逻辑。

在今天的中国企业组织里,组织成员对于管理者的抱怨、责难、不满,常常表现为对现代组织制度、治理结构的强烈呼唤——这只是一个假象。

事实上,被管理者是在抱怨组织管理者缺乏“内圣”品质,并不是在抱怨“内圣外王”组织制度本身。

一个基本的管理常识是:制度管理只能创造一个公平的机制,但却无法造就出被管理者所期待的“内圣”。

假如通过现代企业制度产生出来的领导人,依旧达不到他们心中的理想要求,他们依然会不停地抱怨、责难、不满。

因此,与其说组织成员是在强烈地呼唤制度管理,还不如说是呼唤管理者成为令人信服的“内圣”。

■“个人基业常青”与“组织基业常青”统治与管理,并不是一回事。

个人统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事业的基业常青;而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事业的基业常青。

现代组织管理的本质,是结束管理者个人的事业常青,从而实现组织的事业常青。

但是,中国传统“内圣外王”组织制度安排的本质,却并不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基业长青,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统治组织的基业常青。

或者说,他们所关心的组织自身的基业常青,需要一个特定条件,即:必须以确保个人的权威地位为前提。

因此,在中国的现实组织管理中,“内圣修炼”往往成为了人情练达的代名词,这意味着人情练达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能力,因此,对于一个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重要是练好如何做人的功夫。

这些“修炼”出来的所谓能力,既不面向组织目标、效益,也不面向组织效率、绩效,而是地地道道的处理人际关系、维护个人地位的能力。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制衡作用,非但没有阻止中国传统人治管理的弊端,反而衍生出了更激烈的管理控制权的争夺保卫战,甚至于企业组织的效率与效益,还不如实施制度管理前的人治管理时代,其原因就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或称治理结构,严重剥夺了统治者的控制权,制造出了统治者个人权利与统治的危机。

这不但使得组织内部的分工、授权、扩张,成为了一种奢望,而且使得组织外部的合资、合作、重组,也变得困难重重。

个体的特殊与制度的特殊■“管理人”与“管理组织”并不是一回事“管理人”与“管理组织”,并不是一回事。

但是,当中国传统管理将二者混为一谈时,就意味着组织功能被忽视了。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组织缺乏起码的尊重。

究竟是尊重组织还是尊重人?成为了中西方之间关于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分界线。

当企业组织发生危机时,西方最普遍的做法通常就是裁员——裁员常常被理解为是降低成本以渡过危机。

当中国的企业遭遇危机时,做法与西方恰恰相反,中国人认为,人比组织重要得多!不依靠人的团结一致、反而裁减人,岂不是自毁长城?!“管理人”与“管理组织”,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管理因果逻辑关系。

当管理对象被确定为组织时,企业的未来方向就来自组织战略设计的贡献;而当管理对象被确认为人时,企业的未来方向就成为了来自企业家个人智慧的贡献。

同样,基于组织角度的管理认识,企业效率是来自于各种成本、流程、标准等设计上的贡献;而基于人的角度的管理认识,企业效率就成为了来自榜样力量、无私奉献等精神层面的贡献。

更深刻的差别,则是来自于对企业组织原则的认识——当中国传统管理认为管理就是管人时,企业组织的最高管理原则,就脱离了追求企业最大利润、最优效率的原则,成为了企业稳定、人际和谐的温和的道德主义原则。

■由“轻视组织”到“蔑视制度”中国传统的商业、企业管理缺乏对组织基本的尊重,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蔑视制度。

尊重组织就意味着必须首先尊重制度,因为制度是一个正式组织的成熟标志。

中国传统的商业或企业组织管理,从不缺少组织内部的制度规章——“家有家法、店有店规”。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中国传统老字号的店规,不但规定得非常详尽,而且惩罚措施也非常严厉,但是,他们却并不会对违反规定者,一视同仁地严格执行惩罚,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

假如一个员工偷窃了自己店里的东西,应该如何处置呢?按照组织制度管理原则,当然是按照制度赔偿、开除甚至是报警,但中国传统管理却不会简单地这么做:在一个描写中国老字号“全聚德”的电视剧里,老板面对偷窃了店里烤鸭的大师傅,并没有采取制度规定的开除的方法,反而是通过事先设置计谋,在大师傅偷窃烤鸭的瞬间突然出现,并且当众宣布大师傅是首先发现并赶跑了窃贼的人。

就这样,一个组织内部的“内贼”,在老板的巧妙设计安排下,反而成了擒贼的“英雄”。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计谋管理,它所破坏的是组织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但换来的却是大师傅更加感恩的工作。

仅仅就这个独立的事件本身来说,我们不得不为中国人聪慧的计谋式管理叫好:既警告了大师傅,又保全了他的面子,同时还赢得了心知肚明的员工的敬佩,可谓“一石三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