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

合集下载

卜弥格与中医的西传

卜弥格与中医的西传

生 们 有 以 自己的原 则 和观 点 为 依 据 的 中 国哲 学 理 论 , 些原则 和观点都 反映在一部称 为《 这 内经 》 的 有 一 百 六 十 二 章 的最古 老 的法 典 ( 书 ) 。我 想 古 中

内经》 最早载于《 汉书 ・ 艺文志》 《 。“黄帝 内经》 由 是 《 问》 《 枢 》 大 部 分 组 成 的 , 有 医 学 论 述 素 和 灵 两 各 性 文章 8 篇 , 1 内容涉及人体 的生理 、 解剖 、 病理 、
摘 要 :黄帝 内经》 《 是我 国最古老 的 医学著作 ,脉 经》 西晋 太 守五 叔和撰 写的我 国最早 的脉 学专 著。 文分 别 《 是 本
从 卜弥格 对《 黄帝 内经》 《 经》 对 中 医中草 药的介 绍 以及他 的 中 医研 究、 、脉 、 中西 医比较研 究五 个方 面 , 卜弥格 对
《 京行 政 学院学报 》02 北 2 1 年第 4 期
●利 玛 窦与 中西文化 交流
中图分类号 : 1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8 72(020 — 13 0 G2 A 10 ~ 6 12 1)4 02— 6
卜 弥格 与 中医的西传
口张西平
( 北京外 国语大学 中 国海外 汉学研究 中心 , 京 10 8 ) 北 0 09
丁 文和 波 兰文译 为 中文 的 , 些 文献是 首 次在 中国发表 , 此 对 爱德 华 ・ 伊 丹斯基 和 张振辉 先 生表 示 感谢 。 这 在 卡
诊断、 治疗 原 则 、 病 预 防 思想 以及 广 泛 引进 的 阴 疾
阳 五行 学 说 等 ”1 卜 格 比较 详 细地 介 绍 了 《 [8 1。 弥 4 黄 帝 内经 》 的基 本 内容 。 6 8年 他 在暹 罗 王 国为 自己 15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典籍西传欧洲及其影响

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典籍西传欧洲及其影响
于 13 8 4年 出版 第 1册 ,又 于 5年 后 出版 第 2册 。
( )对 欧 洲 的 哲 学 、政 治 学 、伦 理 学 、经 济 学 、语 言 学 二 等 学 科 产 生 重 要 影 响 安 田朴在 《 国文 化 西 传 欧 洲 史 》一 书 中 指 出 :“ l 中 在 8
《 书 》 是 儒 家 经 典 中 争 论 很 多 而 且 又 比较 难 理 解 的 尚
著 作 , 最 早 翻 译 《 书 》 的 是 宋 君 荣 , 1 年 , 他 把 世纪的前三分之一年代 , 尚 3 7 9 欧洲 的哲学家们主要是利用 中国以 译稿寄到欧洲,并于 17 7 0年在 巴黎 出版 ( 时他 已经 逝 世 对有关上 帝、灵魂、物质和精神 的思想进行反思 。 到了该 此 但
地 了解 儒 家 ,传 教 士 翻 译 了大 部 分 的儒 家 经 典 。 四书 是 儒 译 完了 《 诗经 》 ,孙璋用 拉丁文译 过 《 诗经 》 。韩国英节译过
家 著 作 中 比较 易懂 的 作 品 ,传 教士 首 先翻 译 的 是 四书 。 《 记 》 和 《 经 》 礼 孝 。
五经 是儒 家最 重 要 的 经 典 , 1 2 年 , 金 尼 阁 把 五 经 译 革 命 的 哲 学 基 础 是 无 神 论 、唯物 论和 自然 主义 , 些 都 直 接 66 这
为 拉 丁 文 , 并 在 杭 卅 刊 印 , 这 是 儒 家 经 典 的 最 早 西 文 译 间接借 重于中国之哲学文化。百科全 书派 的思想家 , I 无论赞
19 3年 ,利玛 窦把 四书译为拉 丁文 ,寄回本 国。卫方济 5
也 用 拉 丁 文 翻 译 过 四 书 ,他 把 《 学 》 译 为 成 年 人 之 学 , 大
( 二)传教士对儒家经典之外 的文化著作 的翻译和 出版

江苏省宿迁市三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三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宿迁市三校联考2025届高三8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

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

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

这反映出()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2.如图为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6年开凿的邗沟人工运河图。

《太平寰宇记》记载:“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

”又《水经注》记载:“中渎水(邗沟)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东,陆洋湖西……下注樊良湖,东北出博芝、射阳二湖……乃至山阳矣。

”由此可见,邗沟的开凿()A.旨在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B.促进当时江南农业快速开发C.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态势D.使吴越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3.公元前59年,汉赋名家王褒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写下了《僮约》,如“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绵亭买席、牵犬贩鹅”“贩于小市、往来市聚”都是其中的名句。

据此可以推知()A.汉赋的描写诙谐没有史料价值B.秦代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C.汉代庄园主具有强烈好斗风气D.西汉时期四川饮茶之风兴盛4.唐宋以来,出现了将“不善”“不正”“不美”三类地名雅化的现象。

福建长乐境内三宝岩之名源自郑和(三宝太监)曾到此游历,明隆庆年间,知县蒋以忠认为其名“不正”,急令更名。

蒋以忠的做法折射出()A.明朝政府厉行海禁政策B.传统士大夫的价值取向C.航海事业缺乏社会基础D.地名雅化服务君主专制5.有学者的一项研究曾试图从相关文献中清理出各种户籍名称,以勾画出元代户口的行政网络。

他故终列出了83个种类,其中的4个大类是民户、军户、匠户、站户,许多类别还有子目。

令士人感到沮丧的是,儒人竟与道、僧、尼、弥勒教徒并列。

元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社会控制B.抑制儒学发展C.缓和民族矛盾D.防止社会分化6.明清时期,“中学西渐”逐渐达到高潮。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关于明清时期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卜弥格的简介和材料,引入新课。

材料1:卜弥格其人:17世纪来华波兰天主教传教士;第一个将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成果介绍给西方的欧洲人,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著有《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等。

材料2: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何不多带中国侍从俱来?”这一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

当时被指派随行者甚众,仅有两人愿往;而此两人中之一人因病止于中途,别一人在道数濒于死”;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则其不愿声称求救他国可知也。

是故不愿遣华人赴欧洲”,其三,“中国商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事”。

——欧阳哲生《盛世下的忧患——中西关系视角下的康雍乾盛世》2.设问: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中国人不赴欧洲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从世界视角审视明清时期的中国,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一)思想之盛1.明清思想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有何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P85内容,自主完成明清思想出现新变化的表格。

)时间人物思想思想特点明朝中期明朝后期明末清初2.借助明清时期思想家的典型语录,让学生讨论明清时期思想的共同特点。

材料1: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

——王守仁《传习录》材料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材料3: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4: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史料及解析】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中的西方传教士中国与欧洲交往源远流长,但在欧亚两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希腊—拉丁和基督教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成果,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上首次开始真正的交流应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明清之际,架起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精神上交往与沟通桥梁的,则是以耶稣会士为主体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出于宗教热忱和献身宗教的精神,为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中国,也把自己送到了中国。

为了在传教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消除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的隔阂和疑惧,他们往往以西方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地学,军事技术等近代科学知识作为传教的媒介,从而在客观上承担起西学东渐文化大使的历史使命。

从16世纪开始,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就来到了中国,实现了自《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起在西方社会中所激起的对东方的向往、憧憬和追求。

在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中利玛窦无疑是一位最为重要的人士,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对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1583年到1610年,利玛窦在中国的二十八年岁月中,能够携带着西洋文化进入宫廷和士大夫群,在中国的士林名流中觅得知音,建立了以往任何传教士都无法比拟的极为广泛的社会联系。

利玛窦之所以能立足于中国上流社会,使中国的士人阶层乐于与其交往,主要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利玛窦深深意识到,他所接近的中国民族和中国社会,已经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政治制度和学术名艺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看成野蛮人,而且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利玛窦中国札记》(上)第13页)。

要想使西方的宗教思想被崇尚权威和正统思想的中国士人所接纳和理解,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他一方面尽力使天主教的礼仪适应中国的社会习惯,寻找基督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切合点;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所确立的知识传教政策,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尊重学问和知识的国度。

因此他在传教时尤其注重数理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将西方的天文、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作为与中国文士、朝臣、宫室结交的晋身之阶。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工作报告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工作报告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工作报告明代中后期,“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

大批耶稣会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把西方早期近代化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又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中西文化交流,向人们展示了文化的生命力、融合力。

产生于1世纪的基督教于唐贞观年间开始传入中国,即景教,唐后期趋于泯灭;元代重新在中国活跃一时,时称也里可温教,元朝灭亡时趋于平寂。

嘉靖年间,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天主教会的改革,其中的一个传教组织耶稣会与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一起,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

最早踏上中国领土、在明清之际传教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但他并没有获准在中国传教,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最终抱憾病逝于珠江口的上川岛。

次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通商贸易,这为传教士入华传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葡萄牙耶稣会士伯来笃是第一个被允准在中国登陆的西方传教士,他和公匝勒最早在澳门吸收华人入教。

他们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开办圣保禄学院,对传教士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文化。

罗明坚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他在万历初年先以商人身份到广州了解情况,后应两广总督陈瑞的邀请到肇庆定居。

陪同罗明坚到达肇庆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那里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天主教堂——仙花寺。

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近代的地理、天文、历算和医药等科技知识,逐渐为一些中国人所接受。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利玛窦在南京吏部尚书王忠铭的陪同下抵达北京,沿途结交了当时政坛和学界的达官贤人。

两年后,他第二次赴京,将自己携带的西洋器物、书籍献给明神宗,获准在北京居住,由官府供应一切生活之需。

至此,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打开了局面。

与利玛窦同期活跃于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为数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金尼阁等。

“新中华医学”-中医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看法

“新中华医学”-中医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看法
困局 , 而提 出应 对之 策 。 果 : 新 中华 医学” 从 结 “ 的发展 是 未 来 中 医发 展 的 必 由之 路 , 它不仅 仅 包括狭 义
的传 统 医学 , 包括 中华 民族在 现 代 化过 程 中不 断 学 习和创 新 的 内容 。 也 结论 : 破 解 目前 中 医之 困局 , 要
[ r cec n ehooy dri t no rdtnlC i s Mewi n t i dc ] 9 2 WodSineadT cn l  ̄ en ao aio a hn e d n adMa r Me i l g Mo z i fT i e e ea a 7
2 1 第十二卷 00
废 的 高度 。 因此 有 必 要 对 中医 概 念进 行 澄 清 、 顺 。 理
果 和 一 部分 。 中医 的奠 基 之 作 《 帝 内 经 》 黄 到汉 朝 才
出现 , 是 因 为 到 了汉 朝 , 国 才 开 始 真 正 统 一 , 这 中 并
只有 从 根 源 上 了解 中医 的形 成 ,我 们 才 能 把 握 中 医
世界科学技术一 中医药现代化 ★讨论与 商榷
摘 要 : 目的 : 通过 学 习 中 医的发 展 过 程 , 分析 中医形 成 的 条 件 和 基 础 , 了解 中 医 内涵 , 断 中 医 判 发展方向。 法 : 方 从政 治 、 济 、 学等 多角度 剖 析 中 医的 发展 过 程 , 结其发 展 规 律 , 析 目前 中 医之 经 哲 总 分
第六期
V 12N . o 1 o6 .
息 技 术 等 ,所 以说 两 方 医学 的发 展 是 建 立 在科 技 的
发 展 之上 的 , 不是 医学 本身 理论 的突 破 。 而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明末清初中国文化西传及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明末清初欧洲许多耶稣会士来华,他们在华传教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西方,这对欧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标签:传教士中国文化16世纪末期,西方天主教中的耶稣会来中国进行传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大,传教士们为了便于在中国立足和开展传教活动,不得不一方面利用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向中国人宣传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另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来了解和适应中国。

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被耶稣会士大量介绍到欧洲。

一、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汉学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关中国语言,历史、地理的研究在语言方面,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著有《汉语初步》和《中国词汇》等书,白晋著有《中法字典》。

法国传教士罗若瑟的《汉语札记》一书,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的性质及其构造的。

此外,乾隆时期的传教士钱德明出版了《满法辞典》和《满洲语文字典》等书。

在历史方面,有曾德昭的《中国通史》,卫匡国的十卷本《中国史初编》介绍到“当西方处于洪荒之时,中国已出现了君主制的国家,而且一直延续下来,从未间断,所以诺亚就不可能为中国人的祖先,当然也就不可是中国人的始祖了。

”此后有冯秉正的《中国通史》,柏应理的《中国史年表》、巴多明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

另外,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满蒙地区的史地也有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张诚通过先后八次游鞑靼地区的见闻和心得所编成的《鞑靼记行》一书,以及刘应所著的《鞑靼史》,曾为西方史学家研究鞑靼史的最早著作。

在地理方面,欧洲人对中国舆地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在中国旅居多年的耶稣会士,如罗明坚的《中国地图集》,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雷孝思的《皇舆全图》,冯秉正的《中国概况》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卫匡国强调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而且属于福建行省管辖的。

利玛窦论证了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并用欧洲先进的科学仪器测量了中国的疆域四届,向欧洲介绍了长江,黄河。

二、有关中国典籍及哲学思想的研究耶稣会传教士出于传教的目的,极力将原始儒家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用“天”、“神”、“上帝”来附会基督的教理和中国完全相同,将大量的儒家经典介绍到了欧洲。

试论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

试论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

试论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摘要: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在学术传教的招牌下,不仅输入了宗教哲学思想,也带来了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等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

然而西学的输入,并未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科学的走向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走向产生根本的影响。

本文从西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起的作用入手,来探讨这次西学的东来。

关键词:明清之际;西学;近代化明清之前,基督教传入中国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唐代,名为“景教”。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景教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载,曾“法流十道,国富元体;寺满百城,家殷景福。

”但随着唐武宗的灭佛,殃及景教,从而结束了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发展的二百多年历史。

第二次在元代,被称为“十字教”或“也里可温教”。

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它发展得很快,罗马教皇还派了特使约翰·孟德高维诺来到北京。

但由于它不在汉人中发展教徒,而只在蒙古贵族中发展,结果随着元朝统治的结束,也里可温教也就消失了。

总之,这两次的传入,对中国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今日学界公认,从16世纪80年代,即所谓‘明清之际’,正值欧洲殖民列强迅速扩张的时代,也是欧洲各国天主教会及其以耶稣会为主体的保修会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代。

传教士传播‘天主教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带入中国,也把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①因此,中国正式接触到所谓“西学”,应以明末清初基督教第三次传入而夹带的学术为其端倪。

关于传教士传入的科学技术问题,学术界此前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说法认为东渐的西学不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近代科学,以何兆武先生为代表。

他指出:“(西学)不但无助于、并且还从根本上妨碍了中国方面当时的历史大业,即如何走出中世纪而步入近代化。

”②侯外庐先生在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有关明清时期西学的论述,曾引用了何兆武的观点。

③另一种说法认为东渐的西学虽有局限性,但对中国是有帮助的,“开始了不同于古代传统科学技术的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时期。

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

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

明末清初时期赴欧的5个中国人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1645)南明派往欧洲的使臣——陈安德(1649)轰动欧洲的中国旅者——沈福宗(1681)路易十四的中国翻译——黄嘉略(1702)康熙派往欧洲的使臣——樊守义(1709)中国最早赴欧留学生——郑玛诺郑玛诺(1633~1673),号惟信,教名Manuel de Sequeira,广东香山县(澳门)人。

他是有确切史料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赴欧中国人。

1633年(或1635年)生于澳门,郑玛诺出生时,葡萄牙人已入居澳门80年,澳门已从小渔村变成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的著名港口。

福音在澳门广传,不少中国人纷纷归入主的名下。

郑玛诺的父亲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圣名安多尼,他与有“安南使徒”之称的法国人陆德神父往来密切。

郑玛诺在陆德带领下信主。

陆德对郑玛诺非常关爱,他常在日记中称其为“我的中国小孩”或“小玛诺”。

郑玛诺在归主后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深受西教士赏识。

1645年,澳门教区正拟设中国神职人员,陆德神父提议率领中国及安南北圻、南圻少年各一人赴罗马深造。

12岁的郑玛诺被教会选中,随陆德神父赴罗马深造。

当年12月20日,他们从澳门乘船前往罗马。

次年1月14日,到达麻六甲(今马六甲),船随即遭到荷兰人掳掠,他们被荷兰人押送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监禁。

三个月后他们获释,再次西行。

船经过印度洋,来到印度果阿。

他们离船登岸,经波斯到达亚美尼亚。

郑玛诺在亚美尼亚某修道院灵修六个月,因他极富语言天才,很快学会当地语言,与当地人谈吐无异。

经过土耳其时,郑玛诺被当成鞑靼人遭到拘押,因其流利的亚美尼亚语而被释放。

历经五年的艰苦跋涉,郑玛诺终于到达罗马。

他入读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肋学院,以1年10个月时间,完成欧洲中学生4年内的全部课程。

1653年加入耶稣会,并转入罗马公学学习修辞学、逻辑学、物理化学、音乐和希腊语等多门课程。

毕业后居留罗马,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与文学,中国人在罗马著名的学校中教授希腊文学,在历史上,尚无先例,此举给中国人赢得声誉。

中欧早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记17世纪波兰来华传教士卜弥格

中欧早期文化交流的先行者——记17世纪波兰来华传教士卜弥格

仰等情况 , 还配有不少有关中国服 装和人们生活场景 的
( 2 ) 发表 了欧 洲 第一 部 论 述 远 东 自然 物 种 的 中国 插 图 。 地 图集 色彩 鲜 艳 , 插 图丰 富, 体 现了 卜 弥格 的绘 画 植物 志 , 推 动 中国 自 然 科 学知 识 的西传 ; 技巧, 实 为艺 术 与科 学 的结 合 品 。 从 这个 意 义 来说 ,卜 弥 细化了前辈 传教 士收 集整 理 的有关中国 的人 文 知识 , 推动 了早 期 “ 中学西传 ” 的 进展 , 对 欧 洲中国形 象 的树 立 奠 定
理论 平台
中欧早 期文化 交流 的先行者
— —
记1 7 世 纪 波 兰来华 传 教士 卜 弥格
李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 究院副教授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 同创新 中心研究员
1 5 世纪末期, 伴 随 着大 航 海 时代 的到 来 , 展 开了世 界
文 明交 流 的新 纪元 。 在 西方 对 南 北 美 洲进 行 野 蛮 扩 张 的
流 在 人类 历 史 上实 属 少见 。 著 名荷 兰汉 学 家许 理和 ( E r i k 高 科 学 价 值 的著 作 , 影 响深 远 。卜 弥格 在植 物 、 医药、 自
Z 0 r c h e r ) 认 为, 这是 “ 中西关系史上一段最令人陶醉的时
次 接 触和 对话 。 ” 在 “ 中学西 传 ” 的历程 中, 有一 位传 奇 性 的人物 , 他 就
越南与中国的边境线上去世 , 终年4 7 岁。
在卜 弥格4 " 7 年短暂的一生中, 他 深 入 而 系 统 地 研 究
次全面的文化交流 , 拉开了 “ 西学东渐… ‘ 中学西传”的
序幕 。 此 时, 东 西 两大 文 明 间展 开 的这 种 平 等 对 话 和 交

中国农业的“中学西传”与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

中国农业的“中学西传”与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
而 实 际 充 当这 种 科 学 与 文 化 接 触 媒 介 的 , 是 在 欧 洲 宗 便 教 改革 和基 督 教 人 文 主 义 思 潮 中 应 运 而 生 的 耶 稣 会 传 教 士 。在 1 纪末 到 1 世 纪 末 这 两个 多 世 纪 中 , 着 一 批 6世 8 随
在适应性传教 路线 指引下 来华 传教 士 , 于打开 传 出
勤奋好学令欧洲人为之感 动 , 他对 凶方科学 的热情 , 待 对 不 同信仰的天 主教 的宽容 和 亲善 , 得不 少启 蒙运 动 的 使
思 想 家 从 中 国看 到 r 想 的 国 家 模 式 。 白 晋 对 康 熙 皇帝 理
的《 中西 初识 到 礼仪之 争—— 明清传 教 士与 中西 文 化 从 交流》 一书根据 《 列传》 所做 的量 化统 计也 只足 从 国籍 角 度来 比较在华耶稣 会士 “ 中学 西传 ” 著述 ( 刊 印和末 刊 含
周和欧洲科学关 系看 , 我们 不能 忽视通 过 中国传人 欧洲 的科学 , 这包括两方 面的 内容 , 一是 耶稣会 士在华 的科学 观测和考察对欧 洲科 学 的贡 献, 一是 耶稣 会士所 介 绍 的 中国科学 对 欧洲 的影 响。显而 易 见, 中学两 传” 动也 “ 活
是明清之际中西 文化 科技 交 流活 动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它
中 国 农 业 的 “中 学 西 传 " 与 法 国 重 农 思 想 的 兴 起
王银 泉
内容提 要 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在 向中国译 介西方科技 的同时, 也把 中国悠久灿烂 的文化 , 括农 包 耕文 明介绍到 了欧洲, 加深 了西方世 界对 中国的了解 , 既对欧洲 1 8世纪 的启 蒙运动 思想产生 了影响 , 同时还 促成 了法 国重农思想的兴起。本文依据大量史料, 对耶稣会士向欧洲所作 的中国农业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介

中学西传的名词解释

中学西传的名词解释

中学西传的名词解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西传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学西传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西方国家的中学教育中传播和融入的过程。

本文将对中学西传中的几个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中学西传中学西传是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同时又能够融入西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中学西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并推动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深入发展。

二、文化对话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跨文化的对话。

文化对话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参照,通过相互借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相结合。

这种对话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涉及到教育理念、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通过文化对话,中学西传使中西方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启迪,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课程设计中学西传的核心在于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制定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过程。

在中学西传过程中,课程设计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与西方教育内容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综合理解。

例如,在语言课程中引入古代诗词、传统戏剧,或在历史课程中讲授中国古代文明,都是中学西传的课程设计的一部分。

四、师资培养实施中学西传需要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

师资培养是指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使其能够有效传授中学西传中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教师,是推动中学西传的关键环节。

五、评价机制中学西传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指对中学西传中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

评价机制应综合考察学生对中西传统文化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

同时,评价机制也要考虑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学科发展等因素。

中学西传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持续推进中学西传,不仅能促进中西方教育的融合和发展,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培养具有跨文化背景的国际人才。

西学东渐:明清之际基督教的影响

西学东渐:明清之际基督教的影响

西学东渐:明清之际基督教的影响发表时间:2020-08-27T16:08:11.050Z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9期作者:徐荣臻王泓清[导读] 基督教自盛唐传入,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展。

直到明清,基督教的传播迎来了高潮,得益于利玛窦采取了所谓的“利玛窦规矩”[1],促使基督教传播大获成功。

利玛窦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传教事业,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土。

虽然在利玛窦逝世后,他的继任者没能秉承他的传教观念,也没能让天主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礼仪之争”。

但是基督教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标志,对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哲学、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基督教自盛唐传入,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不断发展。

直到明清,基督教的传播迎来了高潮,得益于利玛窦采取了所谓的“利玛窦规矩”[1],促使基督教传播大获成功。

利玛窦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传教事业,至死也没能回到故土。

虽然在利玛窦逝世后,他的继任者没能秉承他的传教观念,也没能让天主教在中国发扬光大,甚至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礼仪之争”。

但是基督教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标志,对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医学甚至汉语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清之际;基督教;西学东渐〖HJ0.9mm〗〖FL(〗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公元前635年,“景教”传入中国,这个宗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来的一个教派,由叙利亚教士创立。

这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阿罗本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长安,据记载,唐太宗非常喜欢“景教”,特地派遣房玄龄亲自迎接,到宫中详细询问教义。

此时,“景教”在中国初步发展。

从这也可以看出唐初对待文化的开放之姿,《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言“道非圣不弘,道非圣不大,道圣符契,天下闻名[2]到了武宗时候,对佛教采取打击政策,同时,对外来宗教也不再包容。

基督教受到致命打击,随着唐朝日渐式微,基督教在中国销声匿迹百余年,此后只流传于北方草原。

这次的传播仅仅依靠政权,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亡。

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

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

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张振辉2012-08-06 17:13:01 来源:《中国史研究》2011年3期内容提要:卜弥格是波兰17世纪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卜氏著述以往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明成就的业绩进行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卜弥格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中医作者简介:张振辉,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卜弥格的生平卜弥格(1612—1659)是波兰17世纪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西方早期为中学西传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驱。

卜弥格的波兰文原名叫米哈乌•博伊姆(Micha Boym),1612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利沃夫(Lwów)。

卜弥格在澳门学了几个月的汉语,不久就登上了海南岛,被安排在海南岛琼洲附近定安城里新成立的一个耶稣会传教士使团里工作,他在这里住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这时正值明末清初,清军已入关内,明崇祯皇帝朱由检1644年在煤山自缢后,万历皇帝的孙子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的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史称南明。

这个朝廷里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叫庞天寿,早在天启年间或崇祯初年,在北京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

此外还有一个德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瞿安德(Andre—Xavier Koffler)①,曾给宫里的皇太后、皇后、太子和几个宫女受过洗,所以这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小朝廷。

这时清军占领了福建和两广的一些地方,1647年,清军又占领了海南岛,岛上和明朝政府有公事往来的耶稣会使团因此受到了攻击。

卜弥格曾被清军逮捕入狱,后来他越狱逃跑,来到了越南的东京(今越南河内),后又辗转来到了澳门。

照波兰当代汉学家和卜弥格的研究家卡伊丹斯基(Adward Kajdanski 1927—)的看法:1649年初,永历朝廷里的皇太后曾请求当时葡萄牙驻澳门的总督派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来协助瞿安德的工作,卜弥格因此被澳门葡萄牙殖民当局选派,来到了永历的朝廷里。

卜弥格在这里不仅受到了皇帝和庞天寿的友好接待和留居,而且被皇帝封了官职,和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且是双向的,即包括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在古代以中学西传为主,到近代以西学东渐为主。

一、中学西传1. 原因。

(1)科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落后于中国。

伴随着商贸往来,中国先进的科技、政治经济制度纷纷向西方传播。

(2)明清以前的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2. 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两汉时期,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

唐朝时,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

宋元时期,中国的三大发明外传。

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唐朝时,中国文化圈形成。

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

3. 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火药传到西方,有利于军事技术的变革,从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重要武器。

(2)罗盘针传到西方,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并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3)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西方,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有助于西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二、西学东渐1. 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也传入中国。

(2)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3)宗教、思想、艺术: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4)到了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模式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都逐渐传到了中国。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儒家思想的西传
• 在游记汉学的所有记载中,几乎都没有提到 过儒家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向西方报 道中国人精神生活特点的应是耶稣会的创办 人之一沙勿略,而中国哲学著作的第一个西 传译本是范立本所编的《明心宝鉴》,内容 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 等哲学家的论述和格言,翻译者是西班牙道 明会士高母羡。他16世纪在菲律宾传教,以 后于1592年经台湾海峡赴日,途中遇台风漂 至台湾,高母羡及其随行都被台湾当地人所 杀。
• 1669年,约翰·韦伯的《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 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一书在英国问 世,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的欧洲面临多种民 族的文字和语言,使得他们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怎样理解世界上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语言,二是 能否找到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语言。 • 对于第一个问题,韦伯的回答很典型。因为圣经记 载人类最初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以后在建造了巴 别塔以后,耶和华让人们走散四方,从而产生了各 种语言。 • 那么,人类最初统一的语言是什么呢?当时欧洲人 有各种猜想和假想,而韦伯认为是中国的方块字。
• 在中国本土第一个对儒家经典著作《四书》进 行翻译的人是利玛窦。他在1594年11月15日致 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说:“几年前我着手翻译著 名的中国《四书》为拉丁文,它是一本值得一 读的书,是伦理格言集,充满卓越的智慧之 书。”但不知何原因,这本重要的译著一直下 落不明。利氏之后是金尼阁以拉丁文翻译了五 经,并在杭州刊印,不过这个译本至今也未见 到。 • 在此之后,曾德昭和卫匡国先后都向西方介绍 过孔子和儒家的情况。而使得欧洲认识儒家思 想的最有影响著作是《中国哲学家孔子》,这 本书通常标明的作者是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 但实际上是来华耶稣会士的集体之作。
• 在欧洲介绍中国文字并产生影响耶稣会士的乃 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1~1680) 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因为他全文刊登 了《大秦景教碑》的碑文,并将每一个汉字对 应注上拼音,将每一个汉字都用拉丁文注明含 义。这样西方人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 方面来认识汉字,基歇尔实际上把《大秦景教 碑》的注音、注义做成了字典,每个字上都有 标号,可以随时查阅。当然他的注音和解释有 不少错误。

中学西传的史实

中学西传的史实

中学西传的史实
中学西传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也称为中学史实。

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其时荀子传说西域有一种学术,称之为中学西传。

西传涉及哲学、文学、史籍、书法和礼仪等知识,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而言,中学西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其时有一部名为《孟子》的古籍,记载了商朝中学西传的文化历史。

据说西传的兴起与商朝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和对外联系都有很大进展,为古代中国人发掘、研究西方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古典文献记载,在商朝时期,中学西传就已经拥有许多成熟的学术体系,被称为“西乡学术”。

该体系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
化相结合,运用介绍、比较等方法,将西方技术、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取其两者精华,使之融入一体。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学西传受到武则天时期和魏晋时期的大力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郭子西、徐忠、萧漕出自西传背景并成就辉煌,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学西传的新理论,对古代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西传逐渐从古代的死板调教转变成现代的自由思考,在现代教育中成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科。

如今,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学西传的重要性,它被广泛用于中国现代教育,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和交流。

由此看来,可以说,中学西传是一种古老、传统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弥格与明清之际中学的西传张振辉2012-08-06 17:13:01 来源:《中国史研究》2011年3期内容提要:卜弥格是波兰17世纪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卜氏著述以往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明成就的业绩进行介绍和评论。

关键词:卜弥格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中医作者简介:张振辉,193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卜弥格的生平卜弥格(1612—1659)是波兰17世纪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西方早期为中学西传作出杰出贡献的先驱。

卜弥格的波兰文原名叫米哈乌•博伊姆(Micha Boym),1612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利沃夫(Lwów)。

卜弥格在澳门学了几个月的汉语,不久就登上了海南岛,被安排在海南岛琼洲附近定安城里新成立的一个耶稣会传教士使团里工作,他在这里住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这时正值明末清初,清军已入关内,明崇祯皇帝朱由检1644年在煤山自缢后,万历皇帝的孙子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在广东的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史称南明。

这个朝廷里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叫庞天寿,早在天启年间或崇祯初年,在北京就接受了天主教信仰。

此外还有一个德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瞿安德(Andre—Xavier Koffler)①,曾给宫里的皇太后、皇后、太子和几个宫女受过洗,所以这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小朝廷。

这时清军占领了福建和两广的一些地方,1647年,清军又占领了海南岛,岛上和明朝政府有公事往来的耶稣会使团因此受到了攻击。

卜弥格曾被清军逮捕入狱,后来他越狱逃跑,来到了越南的东京(今越南河内),后又辗转来到了澳门。

照波兰当代汉学家和卜弥格的研究家卡伊丹斯基(Adward Kajdanski 1927—)的看法:1649年初,永历朝廷里的皇太后曾请求当时葡萄牙驻澳门的总督派一个西方的传教士来协助瞿安德的工作,卜弥格因此被澳门葡萄牙殖民当局选派,来到了永历的朝廷里。

卜弥格在这里不仅受到了皇帝和庞天寿的友好接待和留居,而且被皇帝封了官职,和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

不久,卜弥格得到机会,经湖南、河南来到了陕西的西安,他在这里见到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但永历朝廷由于清军的进逼,想为抗清斗争远去欧洲争取救援。

因此决定从朝廷里派一位使臣去欧洲,以求得罗马教廷和欧洲各国对此天主教小朝廷的军事援助,于是他们把这个特殊而又艰难的使命交给了他们所信任的卜弥格,并且派了一个中国人陈安德(Andreas Cheng)②和他一同前往。

卜弥格带着皇太后和庞天寿致罗马教皇、耶稣会总会长和威尼斯共和国元首的几封求援的信,以及永历赠送给他们的礼物来到了罗马。

但是当时中国政局的变化,使得罗马教廷认定南明必将灭亡,因此表示拒绝对南明的支援,只是要他回中国去。

卜弥格从里斯本搭船返回东方,1659年8月22日死在广西边境,终年47岁。

卜弥格一生为向欧洲传播中国古代科学和文明成就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几次往返欧亚大陆期间,从他第一次从里斯本去中国的途中开始,一直到他最后来到东京,几乎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中国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中国的地理位置、行政划分、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著名物产和中国的动植物特别是中国的医学,都进行了广泛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用拉丁文撰写了许多有关这些方面的很有价值的著作。

其中重要的有:《关于中国边界上防御野蛮人侵犯的城墙,鞑靼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侵入中华帝国的?》、《关于大哲学家孔子》、《中国的城隍神庙或者城神庙即护城的庙》、《中华帝国简录》、《中国事物概述》、《中国地图册》、《卜弥格关于大秦景教碑的一封信》、《卜弥格根据大秦景教碑所编著的一部汉语词典》、《报告》、《中国占星术》、《中国植物志》、《〈处方大全〉前的另一篇前言》、《对上述〈处方大全〉前言的补充》、《中医处方大全》(这部著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对作者王叔和脉诊医病的说明》,第二部分叫《单味药,中国人用于医疗的单味药》,它简称《单味药》)、《一篇论脉的文章》、《通过舌头的颜色和外部状况诊断疾病》、《耶稣会卜弥格在暹罗王国给医生们写的前言,1658年》、《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士卜弥格认识中国脉搏理论的一把医学的钥匙》(简称《医学的钥匙》)、《卜弥格从东京寄给托斯卡拉大公爵的一封信,1658年11月20日》等。

卜弥格的这些著作特别是他有关中国的动植物和中医的著作一写出来就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

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海南岛居住的一年中,对中国南方的动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并开始了他的《中国植物志》这部著作撰写的准备。

这部著作大概完成于1653年至1655年间,这是西方研究中国动植物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曾于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还保存了原著中介绍的每一种动植物的中文名称和卜弥格为它们绘制的二十七幅图像。

后来因为这部著作受到欧洲读者极大的欢迎,在1664年,又发表了它的法文译本,名为《耶稣会士卜弥格神父写的一篇论特别是来自中国的花、水果、植物和个别动物的论文》。

卜弥格说他研究中医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主要是在他来到永历朝廷里的那段时间,完成了一系列论述中医的著作。

他的这些中医著作的问世却有过一段十分坎坷的经历:他第二次来到中国,途经果阿和暹罗的大城府时,得知他作为南明的特使,已经不能够去澳门了,便把他这时已经完成的一部分论述中医的著作手稿交给他当时也去中国的旅伴、比利时来华传教士柏应理(Philip Couplet),希望他以后拿到欧洲去出版,但柏应理并没有把卜弥格的这些著作的手稿带到澳门,然后从那里寄到欧洲去,而是把它们交给了一个荷兰的商人约翰•范里克(Jan van Ryck)。

这个商人又把它们寄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塔维亚③,于是这些手稿就被那里的荷兰东印度的总督梅耶特瑟伊克(Johan Maetsuykey)扣了下来,后被那里的荷兰医生们利用。

在1665年至1671年间,柏应理又给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位首席大夫阿德列亚斯•克莱耶尔(Andreas Clayer)单独寄去了一些卜弥格的医学著作手稿。

克莱耶尔1682年在德国出版的一部《中医指南》中,便将他所得到的卜弥格的《中医处方大全》、《通过舌头的颜色和外部状况诊断疾病》、《一篇论脉的文章》和《医学的钥匙》的部分章节,以他的名义发表了,后来便遭到了德国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拜尔(Gottlieb Siegfried Bayer)、法国医生和汉学家雷慕莎(Abel Remusat 1788—1832)等人的指责,说克莱耶尔在《中医指南》中剽窃了卜弥格有关中医的论著。

不过法国另一位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又为克莱耶尔辩护,说他为收集和保存卜弥格的医学著作,使它们能够发表出来,是有功的。

柏应理在1686年,还是将卜弥格的《放在〈处方大全〉前的另一篇前言,这同一个神父》、《对上面〈处方大全〉前言的补充》和他的《医学的钥匙》以及作为这部著作“前言”的《耶稣会卜弥格1658年在暹罗王国给医生们写的前言》一起,以卜弥格本人的名义,在德国的纽伦堡出版了。

④卜弥格的《报告》因为反映了天主教在南明永历朝廷里传播的情况,受到欧洲一些国家的重视,早在1653年他在罗马的时候就刊印了它的意大利文本⑤,第二年又出了两个法文译本。

后在慕尼黑又出了两个德文的节译本。

他的《卜弥格关于大秦景教碑的一封信》和《卜弥格根据大秦景教碑所编著的一部汉语词典》也曾发表在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cher)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这部著作中。

基歇尔是著名的古埃及学家,对东方的语言和文化很感兴趣,后来他从卜弥格那里对中国有过多方面的了解,并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介绍过卜弥格的成就,和卜弥格结成了终生的友谊。

除以上外,卜弥格其他的著作都从来没有发表过,有的甚至已经遗佚。

那些没有发表过的著作的手稿或钞本现保存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和梵第冈或耶稣会的档案馆中。

但不论是他发表过还是没有发表过的科学著作,它们早在17世纪,就使整个欧洲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了全面的认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发展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来许多西方的汉学家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引用他的论著,而且纷纷为他树碑立传。

如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一些最重要的百科全书中都介绍过卜弥格的生平,雷慕莎在法国出版的《传记大全》中写过他的传记,介绍了他的科研成就。

法国汉学家沙布烈和伯希和也写过卜弥格的传记。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介绍过卜弥格的业绩,如冯承钧在1931年出版的《景教碑考》和张星烺在1934年出版的《欧化东渐史》等著作中,都对卜弥格作过简短的介绍。

冯承钧还将沙布烈和伯希和撰写的卜弥格的传记译成了汉文,前者叫《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者叫《卜弥格传补正》,1962年发表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三编》上。

这些传记对永历朝廷内部的情况和它如何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以及卜弥格出使罗马教廷的经过,他途中遇到的各种曲折和卜弥格的部分著作都作了详细的介绍,但对其中一些史实的细节和后来克莱耶尔是否剽窃了卜弥格的著作一事有争议。

1988年,我国学者方豪在他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中,也收进了卜弥格的传记,这部传记不仅介绍了卜弥格的生平,而且也提到了他几部最重要的著作如《报告》、《卜弥格关于大秦景教碑的一封信》、《中国地图册》、《中国植物志》和《医学的钥匙》等。

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台湾学者黄一农的著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的第十章“南明永历朝廷遣使欧洲考”也详细地论述了南明永历朝廷的抗清斗争,基督教在这个朝廷里的传播以及卜弥格出使罗马教廷的背景和经过,但未更多地涉及卜弥格关于中国的论著。

20世纪70年代,卡伊丹斯基就开始了对这位伟大先驱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两部关于卜弥格的传记著作:《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和《中国的使臣卜弥格》,对卜弥格的一生和他的伟大业绩作了全面和深刻的论述以及公正的评价,这两部著作都曾由笔者翻成汉文出版。

几年前,卡伊丹斯基和笔者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的约请,要在我国首次翻译出版卜弥格的著作,先由卡伊丹斯基将他已收集到的卜弥格的全部著作⑥从他的拉丁文原著翻成波兰文,给笔者提供他翻译的波兰文打字稿,再由笔者转译过来,名为《卜弥格文集》。

另外,由张西平教授从基歇尔的《中国图说》的英译本中转译过来的卜弥格的《卜弥格关于大秦景教碑的一封信》和《卜弥格根据大秦景教碑所编著的一部汉语词典》也收进了这部《文集》。

这是目前在全世界能够收集到的卜弥格的著作的汇总。

2012年是卜弥格诞生四百周年,这部《文集》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在中国也是全世界的首次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