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古代世界

合集下载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词语解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
西学-新学: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向
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中学-旧学: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中学西传:指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
向西方传播的过程。
早期:西学东渐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明末清初;第二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后。
——译成中文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 (2)《同文算指》:利玛窦、李之藻合译
《几何原本》
《同文算指》
(1)《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 ——译成中文的第一部西方科学著作
(2)《同文算指》:利玛窦、李之藻合译
(3)《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著 (4)《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1、自然科学 2、历法
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 传教士,明神宗万历年 间即1583年来到广东肇 庆传教,1610年在北京 病逝。
利玛窦是如何 调整适应的?
实行入乡随俗 的调和策略
注意打通官场 环节,争取朝
廷支持
利玛窦
以介绍西学, 切磋学问的方 法广泛原本》是第一部译成 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拓展:中学西传:汉朝-唐朝-宋朝
一.西学东渐的推动者:传教士—作用
作用:将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 系统,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篇章。 异质文化:西方文化-儒家文化 同质文化:欧美文化-日本文化 异态文化:蒙古文化-汉族文化 同态文化:两河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
一.西学东渐的推动者:传教士—利玛窦
一.西学东渐的推动者:传教士—作用
徐光启(1562年-1633年)
二.西学东渐的意义:
《坤舆万国全图》:这张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 一次从地图中看到了整个世界
1.“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同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 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 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 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 军事领域。(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 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 阿拉伯传入欧洲。
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 华 世 纪 坛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 马可波罗,他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 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 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 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 .
利玛窦,他向中国传播了西学,引发了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一、古代的中学西传
位于黄浦区乔家路234-244号 。建于明万历年间。
徐家汇
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 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 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 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 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 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 者。 1582年(万历十年)8月, 利玛窦远涉重洋来到澳门,次年到达 广东肇庆,在那里建立教堂,以此为 据点进行传教,后来又经江西、南京 到达北京,长期居住下来,建起了北 京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 1610年病逝,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 利玛窦被葬在北京. 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
——摘自简又文、邬志坚等发表的《对于非宗教运 动宣言》(1922 年4月10日)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ppt

①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 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 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 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
(2)表现 )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中华文化从东、 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 欧洲和北非, 西亚、 交流 , 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 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 中国的 铁器、 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 先后西传。 造纸术先后西传 。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 年 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 公元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 方豪 页 岳麓书社1989年 年
②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 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 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 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 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 汉学家” “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 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 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

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

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希望能帮到你。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二: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三: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

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

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不断繁荣,民族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已被东亚欧洲等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中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

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近代相反的交流,即“中学西渐”。

中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与东方文化传向西方有关的历史我们应该了解与西方有关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外贸城市、张骞、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旅行家、传教士、造纸术、磁学、丝绸的、印刷术、火药等等。

“中学西渐”的过程是和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

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的引进,进行了社会变革和改造,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因此,泰戈尔说“东方教会了西方一切!”西方的崛起离不开东方。

可以说,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中国传统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园林、冶金、造船、桥梁、纺织、文学、哲学、兵法、音乐、中医学、行政管理、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

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发展农业为主,而片面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西方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他们想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冲破天主教的钳制。

明朝中期,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最新文档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最新文档

传教士与明清时期的“中学西渐”一、引言中西交流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陌生。

明末清初的200多年间,我国的对外交流史上出现了一次大规模交流活动,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媒介,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西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既存在我们熟知的“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

与“西学东渡”不同的是,“东学西渡”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并且,从实际效果来看,欧洲人的受益程度大于中国,正如赫德逊言:“18世纪的欧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压力和传统信念的崩溃,使得天主教传教士带回来的某些中国思想在欧洲具有影响,超过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国宣传的宗教。

”①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即“中学西渐”。

二、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思想方面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经过与中国民众,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接触,采取了一种“合儒”的策略,并“借儒排佛”即利用中国文化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并顺势排挤佛教在中国的势力。

为了实现这一策略,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翻译介绍了儒家经籍。

(1)儒家无神论的哲学思想。

当时的西方思想家大多为自然神论者。

他们“承认一个造物的上帝,把他看做威力无边的存在物”。

②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笼罩在基督教文明之下,人们对基督教所宣扬的上帝只是痴信和盲从。

到十八世纪时,欧洲资产阶级已作为历史主角登上了舞台,此时理性主义、自然神论思潮开始在神权、专制君权统治下的欧洲大地蓬勃兴起。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2)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

为了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启蒙思想家们都致力于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希望从中国政治文化中汲取实际的经验和智慧。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

晚清西学东渐史概论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晚清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西学东渐、现代化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社会矛盾尖锐,外部则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段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历程,即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向东方传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科学、技术、文化和哲学思想逐渐被引入中国。

这些新思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晚清西学东渐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第二阶段是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以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和其他进步人士。

他们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

晚清西学东渐的主要观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等。

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思潮,它主张在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以振兴国家。

中体西用则是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它主张在保持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技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过时,应该建立现代化的政治制度,以提高国家的实力和人民的福祉。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专题辅导

高中历史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并且是双向的,即包括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在古代以中学西传为主,到近代以西学东渐为主。

一、中学西传1. 原因。

(1)科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西方落后于中国。

伴随着商贸往来,中国先进的科技、政治经济制度纷纷向西方传播。

(2)明清以前的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2. 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两汉时期,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

唐朝时,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

宋元时期,中国的三大发明外传。

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唐朝时,中国文化圈形成。

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到西方。

3. 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火药传到西方,有利于军事技术的变革,从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重要武器。

(2)罗盘针传到西方,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并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3)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西方,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有助于西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

二、西学东渐1. 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也传入中国。

(2)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3)宗教、思想、艺术: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4)到了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经济发展方式、民主政治模式乃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都逐渐传到了中国。

浅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浅析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
中学 西 传 是 指 中华 文 明 向 西方 传 播 并 推 动 了人 类
到西方 , 并产生 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 , 除原有 的“ 四书”五经 ” 、 的译本外 ,庄子》《 ( 、列子》 ( 老子》 、 、 《 吕氏春秋》 《 、准南子》 等都有译本问世 , 原来 只有节译 本 的《 荀子》 墨子》 了全译本 , 和《 有 以前有译本的《 论 语》 ( 孟子》 《 、 、易经》 《 、礼记》 等有了新译本 。在翻译中 国古代经典方面 ,德国的汉学家卫礼贤( 187 一19 0 3 3 )
的活 力及 独 特性 . 从 而在 极 广 的 范 围 内产 生 了轰 动 效
应。值得一提的是,解构主义促成了翻译界的大幅变 革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却并没有提出一种明确而有 效的翻译标准供译者参考 ,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 更重 要的是对新的理论和标准的探索 , 以提高翻译效率 , 推
进翻译事业 的全 面发展 。( 黄忠廉 1999 , 1 ) 8一 2
出版 公 司, 1999 , : 23一 1. 12 5 〔 杜小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 ] 3 J 报 , 洲 , :99一 2〔 3 刃 102.
. 5 结语

解构主义理论给人们 的思想带来了极大解放 , 却
也带来无尽 的问题 让 翻译学 者们 去思 考。像其它 任何
〔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南京: 译林 4〕 M〕
第 一 次世 界大 战后 西方 兴起 的“ 中学 热 ” 促 进 了 , 二、 三十年代 中国传统文化 的西传 。首先 , 是以儒家著 作 为代表 的中 国古代经典这一 时期被大量地翻译介 绍
态度从事中学西传工作的,他们以为中国文化作为一 种存放在博物馆 里的古懂 , 已失去 了生命和价值 , 除供 人们凭 吊、 欣赏和研究外 , 没有其它任何意义。因此 , 他

浅析“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浅析“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浅析“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展开全文古往今来,有多少强大的国家亡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又有多少的天才异士葬身在这看不到尽头的时间长河之中,不过所幸,他们还有留下其璀璨的,如同宝石一般闪耀着光芒的文明与知识。

但若是要细谈历史上下几千年的岁月之中的人类文明,怕是要花上不少时间。

那不如来谈谈时至今日依旧是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中西方文化。

“地球村”时代的来临,除了令到各个国家的人民关系更加紧密之外,还带来的,是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思想,简单的划分归类,大致可以分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两种,也正因此,西方国家的起源大多与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方国家的起源与东方文化也是有密切的关系。

强盛与衰落,就像是一场时间轮回,每个地区都逃不过这样的宿命,政权的更替只不过是掌管人的更换,但是这个地区依旧存在着,这个地区的人们脑中的思想与文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之中逐渐凝练,不断追寻着最适合自己的思想与文化。

一、国力强盛所带来的文化传播无论是“中学西传”还是“西学东渐”,它们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发生在其文明强盛的时期。

以唐朝为例,在唐朝时期的中华文化、思想均受到各个国家与民族广泛的欢迎,就算在今天,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一条专门属于华人的街道,叫做唐人街,唐朝时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在唐朝时,国力空前的强盛,万族都前来朝拜,唐朝的皇帝更被称为“天可汗”。

在当时的东方世界之中,唐朝有着说一不二的话语权,其他的国家只有俯首称臣。

虽然唐朝的势力并渗透进西方世界,但是唐朝的文化与思想,包括一些在当时可谓是跨时代的技术,例如火药、纸张、丝绸等等都是对于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世界有一段历史时期是处于教廷的统治之下,连国王都是教皇亲自来戴上皇冠,这对于国家的皇权是一种莫大的挑战。

西方世界的国家非常需要当时唐朝的文化来冲破天主教的枷锁,反对教廷极其机构的统治;另一方面,当时的西方时间是处于群雄争霸的时期,每个国家都迫切的想要发展国力,但是单单依靠商业是无法在做到快速的提升国力,因此,他们也需要借鉴唐朝的成功,以此来完成自己的霸业。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研究意义
深化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认识
通过对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 响。
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推动跨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启示当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研究,可以为当代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启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 性和共同发展。
中学西传的主要内容
宗教信仰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传入基督教 、天主教等宗教信仰,介绍教 义和教规。
Hale Waihona Puke 科学技术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 学技术,如天文、地理、数学 等领域的知识。
文化交流
西方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文 化,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 方面。
中学西传的影响和意义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01
中学西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增进中国对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

CONTENCT

• 引言 • 中学西传 • 西学东渐 •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的转变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背景
中学西传
指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主要发 生在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
指西方文化和知识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主要发生在 晚清和民国时期。
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表现 ,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等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
西学东渐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开始向东方传播,中国
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的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对中国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作者:陈梧桐彭勇来源:《月读》2016年第10期明代中后期,“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

大批耶稣会士、商人和使者来到中国,把西方早期近代化的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同时将古老的中华文化介绍到欧洲,又促进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中西文化交流,向人们展示了文化的生命力、融合力。

产生于1世纪的基督教于唐贞观年间开始传入中国,即景教,唐后期趋于泯灭;元代重新在中国活跃一时,时称也里可温教,元朝灭亡时趋于平寂。

嘉靖年间,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天主教会的改革,其中的一个传教组织耶稣会与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一起,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

最早踏上中国领土、在明清之际传教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是西班牙人方济各·沙勿略,但他并没有获准在中国传教,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最终抱憾病逝于珠江口的上川岛。

次年,葡萄牙人获准在澳门通商贸易,这为传教士入华传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葡萄牙耶稣会士伯来笃是第一个被允准在中国登陆的西方传教士,他和公匝勒最早在澳门吸收华人入教。

他们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开办圣保禄学院,对传教士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的风俗习惯,了解中国文化。

罗明坚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他在万历初年先以商人身份到广州了解情况,后应两广总督陈瑞的邀请到肇庆定居。

陪同罗明坚到达肇庆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在那里创办了中国内地第一所天主教堂——仙花寺。

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近代的地理、天文、历算和医药等科技知识,逐渐为一些中国人所接受。

万历二十六年(1598),利玛窦在南京吏部尚书王忠铭的陪同下抵达北京,沿途结交了当时政坛和学界的达官贤人。

两年后,他第二次赴京,将自己携带的西洋器物、书籍献给明神宗,获准在北京居住,由官府供应一切生活之需。

至此,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打开了局面。

与利玛窦同期活跃于中国内地的耶稣会士为数不少,比较著名的有庞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邓玉函、金尼阁等。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高考历史试卷是电脑阅卷,那么,基本规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是字体一定要工整,易于识别。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西学东渐浪潮及其影响2021年高考考点整理一、中国古代的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是一个相对于“西学东渐”的反过程,是指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东学西渐”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东学西渐”经历了三个高潮时期:1.秦汉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一个高潮期。

在秦朝统一的基础上,汉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经过发展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光辉的顶点。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商品可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

随着漫长商道的开通,中国文化大量传入西方。

2.隋唐时期:我国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也是“东学西渐”的第二个高潮期。

唐代,中国至中亚、南亚、西亚的交通畅通无阻,中国商品远销西方,中外使者频繁互访,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文化不仅经西域传至阿拉伯与欧洲诸国,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3.宋明时期:宋代中国科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造极时代”。

宋代广泛运用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连同汉代的造纸术,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刻影响了全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明朝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拓展了“东学西渐”的范围。

二、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6世纪中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1)内容:传播教神学;传播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传播教是其目的,传播西方科学技术是其手段。

(2)作用:①传教士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使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宗教、科技和人文,在中西方交往史上有积极意义;②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开明之士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促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进行反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知识界的思想和学风变革。

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对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思考【摘要】本文以1 6 世纪为界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分为“东学西被”和“西学东渐”两个阶段,探讨了每个阶段文化交流的方式、内容与影响等,揭示了这两个阶段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特点。

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是政府外交和战争、经济贸易、文化交流。

本文中正是以音乐交流这一个小的切面对“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的问题进行近一步的了解。

进而从这些了解中沉淀了一些自己对于中外文化交流问题的思考和想法。

一、了解“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1)宏观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是中西方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十六世纪之前,中国文化曾借助阿拉伯人西传,引发了中世纪西方的觉醒,成为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触媒。

近代西方以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强劲地挑战中国古老封闭的农业文化,“西学东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主动学习、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因素,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进步、创新的因子。

再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的历史过程中,有碰撞和冲突也有吸纳和交融。

(2)以音乐史为例的文化交流:西学东渐西学东渐这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它始于明代中叶,当时的“西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鸦片战争后,“西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

此时的“西学”主要是指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尤其是提倡大办西学,对中国近代音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

接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运动推出了西学东渐之灿烂篇章——学堂乐歌。

1 关于学堂乐歌(1)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设施等。

与此同时,在日本留学的知识分子组织了音乐社团进行音乐、戏剧的学习和演出,也自发用一些日本和欧美流行的曲调填词编歌。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儒家思想的西传
• 在游记汉学的所有记载中,几乎都没有提到 过儒家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向西方报 道中国人精神生活特点的应是耶稣会的创办 人之一沙勿略,而中国哲学著作的第一个西 传译本是范立本所编的《明心宝鉴》,内容 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 等哲学家的论述和格言,翻译者是西班牙道 明会士高母羡。他16世纪在菲律宾传教,以 后于1592年经台湾海峡赴日,途中遇台风漂 至台湾,高母羡及其随行都被台湾当地人所 杀。
• 1669年,约翰·韦伯的《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 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一书在英国问 世,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的欧洲面临多种民 族的文字和语言,使得他们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怎样理解世界上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语言,二是 能否找到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语言。 • 对于第一个问题,韦伯的回答很典型。因为圣经记 载人类最初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以后在建造了巴 别塔以后,耶和华让人们走散四方,从而产生了各 种语言。 • 那么,人类最初统一的语言是什么呢?当时欧洲人 有各种猜想和假想,而韦伯认为是中国的方块字。
• 在中国本土第一个对儒家经典著作《四书》进 行翻译的人是利玛窦。他在1594年11月15日致 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说:“几年前我着手翻译著 名的中国《四书》为拉丁文,它是一本值得一 读的书,是伦理格言集,充满卓越的智慧之 书。”但不知何原因,这本重要的译著一直下 落不明。利氏之后是金尼阁以拉丁文翻译了五 经,并在杭州刊印,不过这个译本至今也未见 到。 • 在此之后,曾德昭和卫匡国先后都向西方介绍 过孔子和儒家的情况。而使得欧洲认识儒家思 想的最有影响著作是《中国哲学家孔子》,这 本书通常标明的作者是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 但实际上是来华耶稣会士的集体之作。
• 在欧洲介绍中国文字并产生影响耶稣会士的乃 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1~1680) 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因为他全文刊登 了《大秦景教碑》的碑文,并将每一个汉字对 应注上拼音,将每一个汉字都用拉丁文注明含 义。这样西方人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 方面来认识汉字,基歇尔实际上把《大秦景教 碑》的注音、注义做成了字典,每个字上都有 标号,可以随时查阅。当然他的注音和解释有 不少错误。

2018高考历史专题五 东学西传

2018高考历史专题五  东学西传

专题五东学西传(渐)和西学东渐一、古代的中学西传(一)过程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二)具体知识点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原因:A.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2)表现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3)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影响,如汉人、汉学等。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原因:A.隋唐使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唐朝的国际声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B.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

C.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2)表现A.全面繁荣的文化(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源流长、光照四邻,影响深远)B.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重大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学西渐”的进程及其历史影响。

"中学西渐"是指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内地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过程。

以下是该进程及其历史影响的概述:1.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制图术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引进使得中国从传统的经院学问向实证科学学问转变,有助于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2.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中学西渐"进程中,中国开始接触和研究西方文化和思想,如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和启蒙思想等。

这种接触促进了中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观念和思想理念。

3.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在此期间,传教士成为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

他们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并传授西方知识,推动了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的关注和学习。

4.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观念:"中学西渐"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知识,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西方影响产生怀疑和反对,担心西方知识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总体而言,"中学西渐"进程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变化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这对中国近代科技兴起、社会观念的变革和政治制度的转型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中学西渐"对中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借鉴和发展,也有挑战和困扰,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 .造纸术:( 1)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 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 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3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2)五代有 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毕升发明活字 印刷术。( 4 )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 5 )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 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制漆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 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 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
(3)影响:
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 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 ,促进了中外经 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 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影响,如汉人、汉学等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1)原因:
A.隋唐使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 盛。唐朝的国际声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B.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
C.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2)表现P88
A.全面繁荣的文化 (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 源流长、 光照四邻,影响深远) B.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 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 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重大成就,对外贸易空前 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2)表现:
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 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 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 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唐朝末年,火药开 始用于军事,北宋时普遍使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 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并将骑士阶层炸的粉碎。 (3)影响: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2)表现
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 多层次的广泛交流,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和中外经济文化 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国。
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 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 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 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1)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 军事领域。(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 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 阿拉伯传入欧洲。
★三大发明在中西出现了不同的用途:
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 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指南针完成了环球航行,并 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火药和火药武器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促进了资 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在中国仅仅用于开矿、看 风水和驱邪。 这充分说明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 1 )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的萌芽;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闭 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了 世界。
( 2 )表现:中国的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 三大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未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近代科技;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传教的目的,宣传 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 交流。
★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差异、及原因
二、近代的西学东渐
1.西学概念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 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 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 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 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 相斥相纳的历史。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 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 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 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 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 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专题复习《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古代世界,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 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以四大发明著称的 东方文明中心的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积 极贡献于世界,同时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 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随着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欧美资本主 义迅速崛起,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黯淡,鸦片战争 的失败凸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中国被迫接受西方 资本主义文明的显示,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西 方文明碰撞。
一、古代的中学西传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 的过渡 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1)原因:
A.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社会制度 先进 , 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 ,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B.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